![]() |
第 |
八 |
章 |
![]() |
![]() |
原 |
文 |
上善若水 [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2] ,故几于道 [3] 。
居善地,心善渊 [4] ,与善仁,言善信 [5] ,正 [6] 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7] 。
夫唯不争,故无尤 [8] 。
注 |
释 |
[1]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河上公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2]处众人之所恶:停在人们最厌恶的地方。因为人们都喜欢向上进取,厌恶卑下的地方。恶,厌恶。
[3]故几于道:所以和道差不多。几,相似、差不多。
[4]渊:沉静、清澈的深水。
[5]信:讲信誉,有诚信。
[6]正:公平,不偏不倚。
[7]动善时:把握好时机才行动。时,时机。
[8]无尤:没有过错。尤,过失、差错。
译 |
文 |
最高境界的善,具有水一样的优秀品德。流水包容一切,滋润万物,却不和任何事物争长短,人们喜欢积极向上,它却流向人们讨厌的低处,水的品德与“道”同出一辙。
达到至善的人,能伸能屈,无往而不自得,心境深沉得如潭水,清澈、平静,与他交往的人能感觉到他水一样的亲切、润泽。他重视承诺,说出的话一定会兑现,处理政事像水一样平而不偏,对待事情能随机应变,懂得韬光养晦,等待最好的时机才采取行动。
因为从不与人争长短,抢功绩,所以没有忧患,能独善其身。
阐 |
述 |
智者乐水。水让人着迷,让智者沉思。
不沾山水无以成文人。其实,水可以掬捧在手上,可以放在心里,却也可以制成世界最锋利的刀——水刀,自由地切割特大型的钢铁材料。水是柔媚的,也是强硬无比的。水,当然不仅仅是骚人的座上客,今天更是科学工作者注目的“尤物”。
唐代诗人元稹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渊深广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难以去吸引他;在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之外,他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不足挂齿。
水所在的地方不一样,境界上也有差异。这是诗人的情怀,但在老子看来,无论什么地方的水都是无差别的,这个“水”是抽象意义上的水,是在说水的质,水的性。
老子说,水是最合乎大道的。上善之人,就有水一样的质性。
水不拘一格,不偏执一端。时而细腻,妩媚,湖面上泛起波光粼粼;时而粗犷奔放,像大海一样奔腾不息。水总是随着外界的变化,随时随地调适自己的形态。入夜,可结为露珠;晨起,又飘散为雾霭;炎炎夏日,化为雨;北风呼啸,凝为冰雪。在田间,潺潺流动,润物细无声;在茶杯,托举茶香,沁人心脾。水,最懂得随势而变。在舒缓的大地原野上,是潺潺溪流;在陡峭的山崖,可以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深处为潭,广处成海。
水之状,水之形,就是对上善之人的勾勒,是对体道者的描绘。
水无常形,它不执拗固有的形态,遇圆则圆,逢方则方,变化多端。我们只能说,水有无限的生命力,它也孕育着无限的生命,产生无限的生命的奇迹和力量。水不追求富贵,不急功近利,不会因身处贫贱就像人一样忧心忡忡。在金碗银碗翡翠碗里,在瓷碗铁腕塑料碗里,它都一个样,不脸红,不心跳,保持着自己固有的状态。
水是有力量的,只是不会无缘无故呈现出来。只有遇到险峻,遭逢阻隔时,积聚起大力量的它也会奔腾,咆哮,冲破一切阻挠走向新地方,绝不屈服,绝不忍耐。
水意味着胸怀。海纳百川,说的是人应当具有的气度,大海的胸怀足以包容一切,融合一切。爱心会使水滋润万物,兼济天下,只作贡献,不图回报。水施而不求有报,所到之处,养山则山青,育花则花娇,不挑肥拣瘦,不贪慕虚荣,更不会站出来争功。水是渊静的,沉静的。人心在水面前可以得到更好的修为。
月光如水。水更亲近,于是可以修饰出月色的浪漫来。水是柔的,有的是韧性,虽柔但不失劲道和力度。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潮湿的阴冷的卑下的,水愿意去,因地势而下,顺其自然待在那里。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水愿意去做,能够做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它执著执拗,坚韧负重,让人望洋而兴叹,油然而生敬意。
水又是透明的,澄澈的,无论我如何夸赞它,它都不留痕迹,还在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依然故我,不微笑不点头不示意。在水面前,人的一切智慧都显得那么笨拙呆滞。
“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水。
![]() |
第 |
九 |
章 |
![]() |
![]() |
原 |
文 |
持而盈之 [1]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2]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3] 。
功遂身退 [4] ,天之道也。
注 |
释 |
[1]持而盈之:持,保持。盈,满、过多。
[2]揣而锐之:揣,同“捶”,打磨。锐,锋锐、尖利。
[3]自遗其咎:自己种下祸根。遗,留下。咎,灾祸。河上公注:“必被祸患。”
[4]功遂身退:功业完成,声名显赫的时候。遂,完成。
译 |
文 |
当拥有的已经够多时,就应知道满足,适可而止,如果欲壑难填,早晚有一天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
做人太过尖锐,就会到处树敌,不能长久保持自己的地位;聚敛过多的财富,就会引起别人的贪念,最终也会守不住;
为富不仁,骄傲蛮横,就会招致怨愤,给自己埋下祸患;
懂得功成身退,就顺应了自然的规律。
阐 |
述 |
进和退,争和让,或大或小或轻或重,这是几乎每天都必须面对的抉择,尤其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日益焦躁焦虑的氛围当中。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功名利禄,面对抉择,就成了一个个挥之不去的难题。
名利在眼前,谁人不想伸手,谁人不想动心?甚者为之目眩神迷,为之心醉痴狂,趋之若鹜忘乎所以。但老子告诫说:进,不如退;争,莫若让。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老子思想是主“变”的。宇宙天地,品物流形,自然社会人生,乃至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你我都可以验证的是——月满则亏,花开则谢。这是自然现象,从中似乎可以领会人生的道理。功成业就名满天下之时,就该急流勇退,适时知止,如此方顺乎自然天道。谨慎那个“满”,戒备那个“盛”,因为物极必反,变动不居的世界不会让人舒舒服服地“满”和“盛”。
范蠡尽心尽力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最后打败吴国,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越王成就了一时霸业,号令诸侯遵从周王室,范蠡本人也被称为“上将军”。
平定吴国后,范蠡便离开越国来到了齐国。范蠡写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脖子长长的,嘴尖尖的,他生性多疑,只能共患难,不能和他共享乐。您为何不离去呢?”文种看完信后,开始称病,不再上朝。但越王还是怀疑文种会作乱,下令让他自尽。
范蠡终日乘舟漂于海上,改名换姓,自称邸夷子皮,在海畔耕地,日积月累,家产竟达到了数千万。齐国人听说范蠡的大名,就让他到齐国做了宰相。在齐国待了不久,一天,范蠡喟然长叹:“我家产已达千金,当官也做到了宰相。现在已没有什么追求了。”便辞去官职,散尽家产,去了陶地。后来范蠡自称陶朱公,和儿子在陶地耕地养畜,不久家产又累积数万。范蠡一生换了三个地方,天下闻名,最后范蠡老死在陶地,算是尽了天命。
功成身退,是人情世故,也是一种政治策略,更是一种精神境界。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和修为。
![]() |
第 |
十 |
章 |
![]() |
![]() |
原 |
文 |
载营魄 [1] 抱一 [2]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3]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 [4] ,能无疵 [5] 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 [6] 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7] ,能无知乎?
生之、畜 [8] 之,生而不有 [9] ,为而不持 [10] ,长而不宰 [11] ,是谓玄德。
注 |
释 |
[1]载营魄:载,承载、持有。营魄:魂魄和身体即指人的精神和肉体。
[2]抱一:统一,合一。
[3]专气致柔:把身体内的气息聚拢到一起,达到柔和。专,读作抟,聚合聚拢的意思。
[4]涤除玄览:清除内心的杂念,达到专心致志。涤除,清除去除,洗干净。览,通鉴,指镜子。玄览,引申为人的内心。
[5]无疵:毛病、瑕疵。
[6]天门: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
[7]明白四达: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看透,有大智慧。
[8]畜:养育。
[9]生而不有: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却不将他们占为己有。有,占有。
[10]为而不持:帮助它们发展却不操控他们。持,持有,操控。
[11]长而不宰:使万物成长而不主宰他们。宰,主宰。
译 |
文 |
人能够保持让自己的精神、灵魂和物质、肉体统一而不分离的状态吗?
能做到心无杂念,把能量聚到一起,达到如婴儿一般柔和协调的境界吗?
心无旁骛地苦心钻研,能做到没有任何的纰漏吗?
治理国家、爱护百姓能做到不过多干预、不过分索取,任其自然地发展吗?
思考问题能非常全面,做到阴阳调和吗?
见解高远,什么都能看透,能做到无欲无求吗?
反省自己时,不断地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并贯彻到自己的言行当中。探索宇宙的奥妙,无私地奉献出来,施人恩惠,不求回报。管理人民,不要总想着控制他们,就符合了玄妙的“道”的精神。
阐 |
述 |
“玄德”听起来很玄,但基本上可以把握得住,因为老子在这一章讲的还是比较具体和实在的。这一章主要在讲修身功夫。修身,修的是谁的身,或者哪一类人的身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就是搞明白老子在向谁喊话,否则就会出现错乱,得不到老子的真义之所在了。
显然,老子讲的修身不是要让身躯形骸飞升成仙,获得超越肉体的价值,而是把修身当成一种可把握的践行功夫。身修好了,再把这一义理推演乃至顺延至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爱民治国”终归是老子的“心病”,由此来看,修身功夫落实到政治统治阶层比较妥当,或者说效用更大些。
所谓的道,人是可以去拥抱的,可以护持在自己身体左右的。“抱一”,就要让人持抱大道。一个生命抱持有大道意味着什么呢?生命终归表现为具体的形质肉体,拥抱大道,与之契合,就意味着肉体、躯干、形骸获得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走上和谐美满之路,不再有欲望的混乱、芜杂和冲动。
“涤除玄览”是这一章中最重要的提法。内心有杂念,似乎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进行中,连做梦也是没什么章法的。杂念一定要清洗掉,清除干净,摒除一切妄见妄念。做到了这一点,心不是空空如也了吗,又有何为呢?老子说,你的心要返回来,观照内心的本觉空明。
最早听到“玄德”二字,并可以朗朗挂在嘴边的,是小时候听三国评书学到的刘备,刘玄德。当然,两个“玄德”有关联,讲的都是玄妙的大德,但思想本质相差甚远。
像婴孩一样去“专气致柔”,着实是一个上好的战略战术,极具老子思想学说的特质。
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专气致柔”把体内之气息聚拢到一起,达到最柔和的境地。对于军队作战而言,就是在隐忍的过程中聚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