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尽量做懂医的好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有没有生病,严不严重,父母应该最清楚。可是,很多家长一看孩子出现一些小症状,比如咳嗽、发热、发炎、腹泻等,就紧张不已,一下子慌了手脚、乱了方寸,往往什么也不管就急急忙忙带着孩子去医院。

其实,孩子出现小症状,父母不要紧张,先给孩子摸摸肚子、看看舌苔,看看孩子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再视情况考虑需不需要带孩子去医院。

当然,父母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先决条件是必须懂医,不懂医的话,就预料不到孩子身体可能存在什么问题,或者孩子身上的小问题会不会发展成大问题,而只能慌慌张张地带着孩子不断地跑医院。孩子难受,父母也要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

孩子之所以生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长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根本不懂医,所以在孩子发病的早期疏忽了。事实上,孩子的五官表情、大便的颜色以及腹痛、腹泻等症状,都在提醒父母自己生病了,可是,很多家长根本不明白这些表征是什么意思,又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些,也就更谈不上帮助孩子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了。

因此,为人父母者最好要掌握一些医学知识,并且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否则孩子生病了就只能乱投医了。

望、看、察——全方位掌握孩子的身体状况

有病就要早治疗,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可是早治疗的前提是早发现。怎么才能做到早发现呢?如何提前发现孩子身体的异常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家长们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就可以了,比如说,发现孩子拉肚子,那么就要看看孩子的大便是不是呈水样,有没有黏液、泡沫、乳汁瓣、血丝什么的,由此来判断孩子腹泻到底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还是着凉或感染了痢疾引起的。

如果孩子大便呈水样,孩子可能是着凉了,吃些热的食物,把寒气散掉,大便就会正常;大便里有乳汁瓣,那是消化不良,给他吃点助消化的食物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患了痢疾,除了马上送医院及时治疗外,妈妈还得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喂乳汁期间有没有吃过什么寒凉和不易消化的东西?情绪是不是波动很大,甚至情绪很坏?如果真的有上述的问题,爸爸就该辅助妈妈及时地做出调整,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再出现类似的症状。

中医认为,“病在内,必形诸于外” ,孩子可能说不出来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但是疾病会“写”在孩子的脸上,所以,各位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五官颜色,辨别孩子是不是生了什么病,并且进一步区分此病属虚还是属实。

当然,要想提早发现孩子身体的异常,了解孩子的病情也并非只能靠看孩子的五官面色,还可以通过看孩子的络脉和囟门的搏动、凹凸情况来洞悉了解孩子的病因。

有些年轻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要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其实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中医知识也不难,只要细心加用心,多涉猎中医养生书籍,你绝对会发现那比把脉要容易得多。大家都知道,中医把脉知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就的技能,中医大师们大多有着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加上长期的摸索研究,才有了分清脉的数、沉、迟、滑、涩的本事,但望苗窍、看络脉、察囟门就不一样,很直观,也很简单,什么样的颜色、症状代表孩子有什么样的疾病,一目了然,所以各位家长也就能一学就会了。

养育孩子就像是盖楼房,根基一定要扎实,如此一来,孩子这一生才会平平安安。给孩子的身体打基础就必须在他的幼儿时期,这一阶段,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身体多加关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没有后顾之忧。

给孩子治病别一味追求速度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药饵之误》中说:“小儿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孩子气血未充,生长发育还不成熟,相对于成人来说较弱,给孩子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就像我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药物对成人况且如此,更别说稚嫩的小孩子了。

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如今好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更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了。因为年幼,免疫力不强,抵抗力也弱,小孩子很容易生病。孩子一生病,父母就会很紧张。有的父母只要发现孩子稍微有点问题,就立即带孩子去看医生。看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就积累了经验,于是在家中为孩子备上小药箱,里面装满了医生平时给孩子开的药,一旦孩子出现生病的症状,父母就照葫芦画瓢,自作主张给孩子吃药。结果孩子的病情是稳定了,可是身体却“早熟”了起来,女孩子八九岁就来月经,男孩子十一二岁就长胡子,看起来像大人一样成熟。为什么孩子孩子的身体会“早熟”呢?其实,孩子是被父母给予的那些药物催熟的。这对孩子的健康是无益的。

父母养育孩子就像是栽培一盆植物,想让植物长势好,尽快开花、结果,就得在养育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地去了解它的习性,知道它是喜水还是喜旱,知道天冷了要把它搬到屋里,天热了要把它拿出去晒晒太阳,平常该浇水该施肥时绝对不能大意马虎。给孩子治病就像给植物除害虫,比如早期的植物可能会生油虫,要知道有经验的花农不会用农药去除幼虫,只要浇点水,油虫就淹死了。所以,父母在给孩子治病时,不要理所当然地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因为药物对孩子的身体也是有伤害的。我们这里建议各位家长,孩子生病时遵守三个原则:即能用食疗治好的就不打针吃药;能用外敷、按摩来解决的,也不打针吃药;非得要吃药时,也要严格控制药的用量。如此一来,孩子也就不会受药物所伤了。

让孩子不生病比治好孩子的病更重要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生病了才想着去治疗,而是未雨绸缪,预防在先,防病于未然,这在中医上叫做“治未病”。

真正懂医的家长不贵在如何去治疗孩子的病,而贵在当孩子疾病尚未发生时,能提前预测到疾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提高孩子的自愈能力,以杜绝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比如春季万物萌生,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相应活跃,感冒之类的疾病就有可能流行开来,懂医的家长就会注意“正月葱、二月韭”,通过食疗悄然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等到夏季天气炎热,中暑发生的可能性相对就大,懂医的家长就会提醒孩子“饮食清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中暑的发生减少;而待秋季气候干燥,咳嗽一类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懂医的家长又会注意给孩子 “养肺除燥”,多吃梨以生津解渴,从而使一些时令病的发生降到最低限度;冬季,懂医的家长会收藏孩子体内的阳气,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等。

把“治未病”的内容当做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一年到头不生病,才是家长真正的成功。

除了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现在很多疾病都是情绪引起的,家庭气氛不好可能会让孩子患上很严重的病,孩子压力大也会容易生病。

《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这一点我们身为家长者首先要做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欲望,所谓欲望无止境,如果不懂得节制,迟早会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让孩子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帮助孩子调“神”,比如培养孩子养花、阅读等良好的业余爱好,这样对孩子的健康也很有帮助。 Aue3vOxLOIoF2h9CyMgt7PkDwicct0D9K6Z435fGjoLuUBVJMbDZdVoLOh9zGYK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