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 [1] [2]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 [3]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4] ,高下相倾,音声 [5] 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6] 处无为 [7] 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8] 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9] ,是以不去。

【注释】

[1]斯:则、就的意思。

[2]恶:丑,与美相对。

[3]相:互相。

[4]相形:在相互比较中显现出来。

[5]音声:古人将合奏出的乐音称为“音”,单一发出的音响称为“声”。

[6]圣人:道家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其人格形态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圣人讲人伦,道家的圣人则任自然,主张“居静”、“不争”,张扬人的内在生命。

[7]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管束,一任人们凭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8]作:创造,兴起。

[9]弗居:弗,不。不自我夸耀有功。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实有与虚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接随而成顺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解读】

通过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研究,老子得出一个普遍真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他由此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统一这个永恒的、根本性的哲学法则。

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这一理论,老子举出了一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如善恶、美丑、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这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老子看来,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无不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催生出来的。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老子将这种变化看做是自然的本质。

老子认为,宇宙万事万物从产生至消亡,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可以说,除了“道”之外,宇宙间再无永恒不变之物。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认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其对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有”,“无”也就无从说起;没有“难”,“易”也就没有着落,反之亦然。这是老子哲学中的精华部分。

面对这个矛盾对立的世界,人们该怎样去做事呢?对此,老子给出了一个建议——无为。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人们的活动,使人们的活动能够顺天应人。老子所提倡的是: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所谓不言之教,也正如隋末唐初的医家和哲人杨上善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说:“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的确如此,口若悬河的人固然令人欣赏,身体力行者却更加值得效仿。请记住,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河上公:夫唯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长短,若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王弼: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

朱元璋:有能行道者,笃能行斯大道,勿于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则美矣,不过一时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尽而恶来,善穷而不善至矣。 ORXFqnrfKfKb451H9ynKa8hWY+/PP1E4UTz7DCOcZ6BAS5EgMXg25puDr1i1n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