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济成果是满足人的本质还是本性

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要关注财富的规模增大、品种增多。财富的增多、增大并不一定是体现出发展的真正与否。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健康中国等这些发展新理念、新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我们一些不科学的发展观,让我们的发展成为真正的发展,最后达到让民众“生活好”。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发展和让民众“生活好”呢?我们就要“做得对”。要想达到真正的发展,达到真正让民众“生活好”的目标,就要真正“做得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要有新精神,精神决定人的一切行为。中央提出了系列发展理念、发展战略,我们执行到位了,就是“做得对”,就可以“做得对”。要达到“做得对”,我们就是要先有新精神,用中央系列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凝练出我们的新精神。什么是新精神呢?就是改变以往传统的、线性的模式思维去做事,力求新的发展,让新发展达到真发展。什么是新发展呢?就是改变以往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工具,达到真正的发展。什么是真正的发展呢?很简单一句话:就是符合人类本质性生活要素需求的发展。

1. 人的本质性需求是什么状态

什么是符合人类本质性生活要素需求的发展呢?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人类生活欲望的满足,这是不对的。当下人类社会发展现代化当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是因为对人类欲望的满足造成的。人类的存在千头万绪、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人类的欲望千奇百怪、千思万想、千变万化,由此才带来了人类社会呈现出的千疮百孔、千岩万壑的问题,问题的出现由此影响到了千门万户民众的生活,影响到了千秋万代人类的生存,正因如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千锤百炼,锤炼的关键点就是人对生活要素的欲望性质。人的欲望是影响人本身和社会的头绪点。人的欲望的满足,这不是人的本质性需求,是人的本性需求。人的本质和本性的概念目前全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只能靠自己的解释,不同本性的人本身对此就会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本质和本性是一致的,有人认为二者不同,有人认为二者虽不同但也可以协调成相同。 具体的解释是:本质就是人的身体存在,本性就是人的精神存在。二者不同,也可以相同。二者若想达成相同一致,就必须对本性进行调控,调控本性的标准就是按本质的方向调控。 本质是先天的,人先天就是会吃、会喝、会走、会动的生物。本性是后天形成的,人生来不知道赚钱是干什么用的,婚恋对自己有什么用,成熟以后才懂得,这就是人的本性。本性是人有了精神以后才产生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本性,本性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也是需要控制和改变的。本性不控制、不改变,社会将不是社会,将成为杂乱无章的丛林式社会。本性对人生活要素的需求是自由的,没有确定性。不同人的不同本性,对生活要素的需求也不同,有多有少,有好有坏。人类的本质性需求,就是能让人的生命永续存在的基本要素的需求。本质对人生活要素的需求是有统一标准的,即为了生命的存在、身体的健康,必须按生命存在、身体健康的需要要素来进行满足,任何人生命存在、身体健康的保障要素都没有区别,如有区别,那就是不同人的本性影响的。

2. 人的本性需求是什么状态

既然人的本质是固定的,人本质性的生活要素需求要满足,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状态?社会生活要素与人的本性需求如何对应?

这从人的定义中可找到依据答案。 人是怎么定义的分三种:一是本质的人,二是当前的人,三是理想的人。 人是什么样子,这主要应从人的本质上定位;人成了什么样子,这要对现实人的表现进行评审;人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这要从人的本性上观察;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这要从人的本性上控制,最终成为理想的人就是最好的人。人是具有可塑性的,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我是什么”的概念,随着与父母的接触,特别是与他人的交往,受外在环境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便开始有了“我”的意识,自我意识也开始变强。至此,人格特征的差别便越来越大,开始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并且随着时间的长久,可塑性越大、变化越大、差别越大。人认识自我,要认识自己作为人是何以存在的,已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和该怎样存在,在此思想下,就会探索自己作为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和应该怎样存在。通过这些探索,以便进行自我塑造,使自己更好地存在下去。人类特别强调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学习教育既可以改变人的智慧,又可以修炼人的本性,形成人的新本性,形成懂道德、守规矩的本性人。学习教育的方法、学习教育的内容又决定了本性塑造的方向和落实的状态。但由于人是唯一有思维能力的动物,又都有自我意识,因此永远不会满足自己即有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状况,不会停留在已经成为的东西和成为的样子上。人总会力求争取新的存在状况和生存环境,这就意味着人的本性变异的不可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也意味着人有可塑性。

人有可塑性就是体现在人的精神和意识变化的人本性中。人的精神和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在不同领域也具有不同的双面性。从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可塑性方面讲,假若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神和思想意识的教育培养,已成固定的本性了,不再变了,那就要看这个人固定的本性是不是有道德意识的本性。如果这个人已经固定的本性是有道德意识的本性,那么这种本性的固定就要永远保持住,不能再生变。而从利用人的精神和智慧为社会做事的方面讲, 人的本性的不断变化又具有另一种双面性。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一个时期的教育培养,已形成固定本性了,不再变化了,这对人做事并不一定是完全正面的,这也要从两方面看待和评价人这种本性的固定性。假若一个人的本性固定在已存在的状况和生存环境中不再想变了,那么从这个人做事的角度讲,他就停滞不前了。如果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将本性固定在一个时段中,永远满足于已存在的状况和生存环境中,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不再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事物出现了,也就不再有创新的事物了,这就是本性固定的负面效应。但如果一个人的本性永远不固定,永远不满足于当下的存在状况和生存环境,那他就会不停地做事,不停地有创新意识。如果全社会每一个人的本性都不固定在一个时段,永远不满足于当下人的存在状况和生存环境,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事物出现,社会就会不停地在千变万化中运行。但人的本性的非固定性使用不能偏离对人本质性生活的尊重,不能偏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按照人的本性就是人的精神的原理,再回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讨论上,人的本性塑造出的精神对于物质的创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说明,精神的变化对物质的存在既具有正向的指导性、改造性,又具有负向的影响性。人的精神存在是表现在内部的、存在于内部的,但它不是人生来固有的,它是人从生物人变成自然人、社会人之后,与现实社会建立关系后内化和凝练出来的,也就是受外部环境影响、教化和引导的。外部环境强调物质至上,人的精神就会形成拜物主义思想;外部环境吃喝玩乐嫖赌抽的多,人的精神就会形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本质要满足,本性要控制,否则本性会让本质受到伤害。 当今社会环境的污染、不健康产业的存在,就是一些人的本性有问题促成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就会伤害人的身体,这也就是本性对本质的伤害。本质是固定的,本性是有弹性的。这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如果接受的外部环境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正向作用的,那么这样的本性变化就要存在,否则就要控制、剔除和停止本性的变化。 20qiyuFhPDorFXWojujUAUSJ9dxMNPQew7ao0VLv+Xg3Bya1FTTZV3cKUu+4Ye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