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师表

﹝三国蜀﹞诸葛亮

【题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荆州,躬耕垄亩,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作“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的策略,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拜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又辅佐后主刘禅,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东连孙吴,南平孟获,前后六次出师伐魏,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五丈原镇)。诸葛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制木牛流马,作八阵图等。《三国志》卷三五有传。晋陈寿等辑有《诸葛氏集》二十四篇。今人段熙仲、闻旭初编校有《诸葛亮集》。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军汉中(今属陕西)。在率师伐魏之际,上疏刘禅,“报先帝而忠陛下”,表达对蜀汉的忠肝义胆,便是这篇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六年十一月,诸葛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军东下,关中虚弱,又再次上表出师,于是乃有蜀、魏散关之战。后人遂称建兴六年所上表为《后出师表》,称此五年所上表为《前出师表》。表,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 [1] ,而中道崩徂 [2] 。今天下三分 [3] ,益州罢弊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5] ,忠志之士亡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遇 [6]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7] ,以光先帝遗德 [8] ,恢志士之气 [9]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10] ,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 [11]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12]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3] ,宜付有司 [14]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5] ,不宜偏私 [16] ,使内外异法也 [17]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18] ,此皆良实 [19]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0]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21]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22] ,有所广益也 [23] 。将军向宠 [24] ,性行淑均 [25]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6]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阵和穆 [27] ,优劣得所也 [28]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9] ;亲小人,远贤士,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0]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1]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32] ,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 [33]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34] ,躬耕于南阳 [35]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6] 。先帝不以臣卑鄙 [37] ,猥自枉屈 [38]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9] ,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0] 。后值倾覆 [41] ,受任于败军之际 [42] ,奉命于危难之间 [43]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4]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5] 。受命以来 [46] ,夙夜忧叹 [47]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度泸 [48] ,深入不毛 [49]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50] ,攘除奸凶 [51]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2]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 [53]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 [54]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 [55] ,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56] ,则责攸之、祎、允等慢 [57] ,以章其咎 [58] ;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善道 [59] ,察纳雅言 [60] ,深追先帝遗诏 [61]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文选》卷三七

【注释】

[1]先帝:指蜀汉皇帝刘备,谥“昭烈”。先,尊称死去的人。 [2]而:竟然。中道:中途。崩徂(cú 粗,阳平):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3]三分:指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 [4]益州罢(pí 皮)弊:指蜀国处境艰难。益州,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国时期,其最大范围包含今四川西部部分地区、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地区。罢,通“疲”。 [5]“然侍卫之臣”二句:这里指无论侍卫的臣僚还是忠心的将士,无论内外,都毫不懈怠,舍生忘死。 [6]遇:优待,恩遇。《三国志》作“殊遇”。 [7]诚: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广泛地听取意见。开张,扩大。 [8]光:发扬。遗德:留下的美德。 [9]恢:恢弘,光大。《三国志》作“恢弘”。 [10]引喻失义:讲话的事理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11]“宫中府中”二句:内宫的近臣和丞相府的官吏,都是一体。宫中,指皇宫中的近侍之臣。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 [12]陟(zhì 志)罚:奖励,惩罚。指官吏的升降。臧否(pǐ 匹):善恶,好坏。指时人的评价。 [13]作奸犯科:做奸邪之事,触犯科条律令。 [14]有司:有关管理机构。 [15]平明:公平严明。 [16]偏私:偏袒,护私。 [1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的刑赏之法有所不同。 [18]侍中、侍郎:皇帝的近臣。郭攸之、费祎(yī 医)、董允: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今属河南)人,时任侍中。费祎(?—253)字文伟,江夏(今河南罗山)人,时任侍中。《三国志》卷四四有传。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人,时任黄门侍郎。《三国志》卷三九有传。[19]良实:忠良笃诚。[20]简拔:选拔。遗( wèi 畏):给予。[21]悉:全部。咨:询问,商量。后文“谘”,均同“咨”。[22]裨( 必):补。[23]广益:增益。[24]向宠(?—240):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刘备时为牙门将,刘禅立,封都亭侯,迁中部督,典宿卫兵。为诸葛亮所重,迁中领军。延熙三年(240),征蛮夷,遇害。《三国志》卷四一有传。[25]性行( xíng 刑)淑均:性情品行贤良端正。淑,贤良。均,公正。[26]督:官名,此指中部督,禁卫军的统帅。[27]行( háng 航)阵:指军队。[28]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指人尽其用。[29]先汉:指西汉(前206—后24)。[30]后汉:指东汉(25—220)。[31]痛恨:痛心,遗憾。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刘志,147—167在位)和灵帝(刘宏,168—189在位)。当时宦官当政,政治腐败,导致了汉末大乱。[32]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皆官职名。侍中,指郭攸之、费祎。尚书,指陈震,字孝起,南阳人。长史,指张裔,字君嗣,成都(今属四川)人。参军,指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33]贞亮死节:坚贞磊落,为气节而死。亮,《三国志》作“良”。[34]布衣:指平民,百姓。[35]躬:亲自。南阳: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一带。《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36]闻达:扬名显贵。[37]卑鄙:身世低微,见识浅陋。[38]猥( wěi 伟):委屈,辱没。枉屈:枉驾屈就。[39]三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徐庶谓先主曰:‘此人(指诸葛亮)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40]驱驰:奔走效劳。[41]倾覆:失败挫折。[42]败军之际:指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在当阳(今属湖北)长坂被曹操击溃一事。[43]奉命:指求救于江东一事。[44]尔来:从那时到现在。二十有一年:从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上表出师北伐之时,计二十一年。有,通“又”。[45]临崩寄臣以大事:指刘备临终托孤,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兴复汉室。据《诸葛亮传》,章武三年(223),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 gǔgōng 古公)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诏敕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46]受命:接受遗命,指刘备临终之托。[47]夙夜:日夜,从早到晚。[48]度:通“渡”。泸:泸水,指今雅砻江下游及雅砻江与金沙江合流后至云南巧家县一段金沙江。在四川、云南二省间。[49]不毛:比喻荒凉僻远之地。“故五月度泸,深入不毛”,言不顾个人安危和艰难困苦。[50]庶:希望。驽( 奴)钝:劣马和钝刀,谦称自己才能平庸。[51]攘( rǎng 壤)除:排除,消灭。[52]旧都:指东汉京都洛阳。[53]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国志》无“之”字。[54]斟酌损益:做事要经过周详考虑,掌握分寸。损,减少。益,增加。[55]不效:没有成效。效,成效。[56]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忠言。“若无兴德之言则”七字原阙,今据中华书局《三国志》点校本补。[57]慢:怠慢,疏忽。原作“咎”,今据中华书局《三国志》点校本改。[58]章:同“彰”,表明,指出。咎:过失,过错。原作“慢”,今据中华书局《三国志》点校本改。[59]咨诹( zōu 邹)善道:询问正确的治国良策。[60]察纳雅言:识别采纳正确的意见。雅言,正确的言论。[61]深追先帝遗诏:深深追念先帝留下的诏令。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刘备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解析】

蜀汉章武三年(223)春,刘备临终对诸葛亮托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死后,留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局面。曹魏虎视眈眈,蜀吴交恶,南中诸郡,并皆叛乱,蜀汉的国力遭到了严重削弱。刘禅即位,建兴元年(223),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东联孙吴。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秋,平定叛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蜀国的形势有了很大好转。五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北图中原,临行上疏,后人名之为《出师表》。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开头先总提天下形势,落笔沉重。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这确实是诸葛亮的客观分析,而绝非是危言耸听。三国之中,蜀汉最为弱小,加上蜀吴交恶,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势已相当疲弱。对蜀汉来说,其可以号召天下者,就是以正统自居的“兴复汉室”。诸葛亮在表中一开始就这么说,是为了激励后主发奋图强,继承先帝遗志。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是这篇文章之骨。因为要“报先帝”,所以追述往事,言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创业经历,以及先帝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因为“忠陛下”,所以对刘禅殷切叮咛,反复致意,告诉他要广开言路,要赏罚分明,要亲贤远佞,要鉴往知来,等等,大至治国理念,小至人事安排,无不一一言之,唯恐有丝毫差池。

在封建社会中,诸葛亮已然成为智慧的化身和忠君的典范。为先帝开基业,为后主尽忠心,他开济两朝的人生经历,使得此表充溢着一种沛然难御而又低徊往复的情感。为了“报先帝而忠陛下”,诸葛亮不惜劳师袭远,不惜以弱击强,抱定了“兴复”的目的,万死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慨叹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陆游则激赏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这都是对诸葛亮本人及其《出师表》的深切回应。今天看来,诸葛亮在文中所总结的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鉴往知来等原则,则是跨越时空的历史经验,而其忠于职守、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千载之下,依然令人感动不已。 fzV2QN6K7ymunHyiW9YBlVrobE8lSfU6IUQAE6d8OxgrAzi9L75dJWWR6LeO+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