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武传

﹝东汉﹞班固

【题解】

苏武(?—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年轻时凭着父亲苏建的庇荫,官拜郎中,后升任栘中厩监。汉武帝时期不断进讨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交涉。匈奴扣留了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馀批汉使,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天汉元年(前100),匈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武帝为了表达赞许,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答谢。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常惠等,招募士卒、斥候百馀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却意外遭扣留,受到各种威逼利诱。后来苏武被放逐到酷寒的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边牧羊,历尽磨难。苏武对回到祖国一直怀着坚定的信念,坚持十九年不降。始元六年(前81),胡汉和亲,苏武回归汉朝,官至典属国。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彰显其节操。晚清李慈铭在《汉书札记》中针对苏武麒麟阁画像事说:“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心,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苏武坚定的民族气节,忠于祖国、忠于职守、正气凛然、威武不屈的坚贞情操和高尚品质,使之成为历代人民心目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

这篇《苏武传》出自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附见于《汉书·苏建传》中。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巨著,与《史记》同列于正史“二十四史”之中。

《汉书》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班固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史籍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班彪过世,班固以其所遗《史记后传》为基础,开始撰写《汉书》。前后历经二十馀载,于章帝建初年间基本告成。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率军北征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此役大败匈奴,漠北为之一空。班固不仅创作了《窦将军北征颂》以歌颂其事,而且在汉军登燕然山勒石纪功之际,创作了彪炳千古的《封燕然山铭》。稍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亦受株连而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苏武的故事代代相传,宋代以来,还被搬上舞台,《苏武持节》、《苏武牧羊》等成为常演不衰的戏曲节目。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1] ,兄弟并为郎 [2] ,稍迁至栘中厩监 [3]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4]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5] ,前后十馀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 [6] ,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7]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8]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9] ,募士斥候百馀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10]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12] ,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13] 。及卫律所将降者 [14]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5]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16] ,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馀,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馀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17]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18] ,以状语武 [19]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 [20] ,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 [21]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 [22]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23]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 [24] 。凿地为坎 [25] ,置煴火 [26]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27] 。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28]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29]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30] 。会论虞常 [31] ,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32]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 [33] ,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 [34] ,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 [35]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36]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 [37] ,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 [38] ,头县北阙 [39] ;朝鲜杀汉使者 [40] ,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 [41] ,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42]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 [43] ,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44] ,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45] ,使牧羝 [46] ,羝乳乃得归 [47]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 [48]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49]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50] 。武能网纺缴 [51] ,檠弓弩 [52] ,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馀,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53] 。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54] ,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55]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56]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57] ,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 [58] ,从至雍棫阳宫 [59] ,扶辇下除 [60]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61] ,伏剑自刎 [62] ,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63]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舩 [64] ,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 [65] ,陵送葬至阳陵 [66]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 [67] ,两女一男,今复十馀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68] ,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69]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 [70]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 [71] ,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 [72] ,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73]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 [74] !王必欲降武 [75] ,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76]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77] :“嗟乎 [78] ,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 [79] ,与武决去 [80]

陵恶自赐武 [81] ,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 [82] ,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 [83] 。”武闻之,南乡号哭 [84] ,欧血,旦夕临 [85]

数月,昭帝即位 [86]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 [87] ,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88]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89] :“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 [90] ,丹青所画 [91] ,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 [92] ,令汉且贳陵罪 [93] ,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 [94]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95] 。收族陵家 [96] ,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97] !”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 [98] ,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99]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100]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101] ,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02] 。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 [103] 。拜为典属国 [104] 。秩中二千石 [105] ,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馀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106] 。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 [107] ,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 [108] 。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109]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 [110] ,数疏光过失予燕王 [111] ,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 [112] ,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 [113] ,为搜粟都尉 [114] ,光颛权自恣 [115] 。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 [116] ,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117] 。霍光寝其奏 [118] ,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19] 。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120] ,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 [121]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 [122] ,号称祭酒 [123] ,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 [124] 、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 [125] ,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馀,神爵二年病卒 [126]

甘露三年 [127] ,单于始入朝 [128] 。上思股肱之美 [129] ,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130] ,法其形貌 [131] ,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頟侯韩增 [132] ,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133] 。凡十一人,皆有传。自丞相黄霸、廷尉于定国、大司农朱邑、京兆尹张敞、右扶风尹翁归及儒者夏侯胜等 [134] ,皆以善终 [135] ,著名宣帝之世,然不得列于名臣之图,以此知其选矣。

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 [136]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 [137] ,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书》卷五四

【注释】

[1]父任:以父荫而担任官职。汉制,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三年,可保任子弟为郎官。苏武的父亲苏建,官至代郡太守,封平陵侯。因此苏武兄弟三人都被保任为郎官。 [2]兄弟:此指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郎:皇帝侍从官的通称。[3]栘( 移)中厩监:掌管栘园中马厩的官员。栘中厩,西汉宫中马厩,设在栘园中。[4]数( shuò 朔):多次,屡次。[5]郭吉: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出使匈奴被扣留。路充国: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出使匈奴被扣留。[6]且鞮( jūdī 居低)侯单( chán 蝉)于:匈奴王。公元前100年继位。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7]丈人行( háng 航):父辈,长辈。[8]节:又称节符、旄节,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古代使臣所持信物。[9]“武与副中郎将”二句:假吏,临时兼任的官。斥候,侦察敌情。[10]遗( wèi 卫):赠送。[11]会:适逢,恰巧。缑( gōu 沟)王:匈奴亲王。长水:水名,在今陕西蓝田西北,流经长安东南。此地多胡人。虞常:西汉长水人,沦落匈奴。[12]昆邪( húnyé 魂爷)王:匈奴亲王。[13]浞( zhuó 浊)野侯:太初二年(前103)春,汉将赵破奴率两万骑兵抗击匈奴,兵败而降,封浞野侯。[14]卫律:西汉长水胡人,投降匈奴后被封为丁灵王。[15]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烟支):即匈奴王的母亲。阏氏,匈奴王后的称号。[16]候:拜访。[17]治:审理。[18]发:泄露。此指被揭发。[19]状:情形。[20]见犯:受到侮辱。[21]引:牵扯。[22]左伊秩訾( 资):匈奴诸王之称号。[23]受辞:审讯口供。[24]毉( 医):同“医”。[25]坎:坑穴。[26]煴( yū n 晕,阴平)火:没有火苗的小火堆。[27]蹈( tāo 滔):通“搯”,叩,轻敲。[28]舆:抬。[29]收系:拘禁。[30]晓:告知。[31]会论:共同审讯。论,定罪。[32]相坐:也叫连坐,即一人犯法,株连他人同时治罪。[33]拟:做出用兵器杀人的样子。[34]膏:使肥沃。[35]女( 乳):通“汝”,你。[36]畔:通“叛”,背叛。[37]“南越杀汉使者”二句: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王相吕嘉杀南越王及汉使者,自立为王。次年,汉武帝派兵讨伐,斩吕嘉,并把南越改置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38]宛王杀汉使者: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秋,宛王毋寡杀汉使者韩不害。武帝怒,于太初三年派大将军李广利讨伐大宛。次年,李广利获胜携毋寡首级回京师。大宛( yuān 渊),西域国名,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39]县:通“悬”。[40]朝鲜杀汉使者: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朝鲜王右渠杀汉使者涉何。汉武帝派兵讨伐朝鲜,右渠部下杀了右渠后投降。[41]若:你。[42]白:下对上陈述。[43]幽:囚禁。窖:蓄存粮食的地穴。此指空窖。[44]旃:通“毡”,毛织物。[45]北海:即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为当时匈奴最北方,故名北海。[46]羝( 低):公羊。[47]乳:生育。[48]廪食:官方供给的粮食。[49]去( 举):通“弆”,收藏。[50]於靬( wū jiān 乌坚)王:且鞮侯单于的弟弟。弋射:指用带绳子的箭射猎,以便回收猎物。[51]网:结网。缴( zhuó 酌):弋射时箭尾所用的丝线。[52]檠( qíng 晴):本指矫正弓弩用的器具,此处用作动词,矫正。[53]服匿:盛酒酪的器具。小口,大腹,方底。穹庐:圆顶帐篷。[54]丁令:即丁灵或丁零,匈奴部落名。据说卫律投降匈奴后,被单于封为丁灵王。[55]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李陵(?—前74)字少卿,汉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出征匈奴,陷入重围,战九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死在匈奴。其事迹见《汉书·李广传》。侍中,官名,为西汉大臣正规官职之外的加官,可出入宫廷,应对顾问。[56]说( shuì 税):劝说。足下:同辈相称的敬词。[57]亡( 吴):通“无”。下同。[58]长君:苏武的长兄苏嘉。奉车:官名。奉车都尉的省称。掌管皇帝出行时的车驾。[59]雍:春秋时秦郡,今陕西凤翔境内。棫( 玉)阳宫:秦昭王所建宫殿,汉代尚存。[60]辇( niǎn 撵):汉代指帝王乘坐的车。除:台阶。此指殿阶。[61]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62]伏:通“服”,使用。[63]孺卿:苏武的弟弟苏贤。河东:今山西南部。后土:指土地神。[64]宦骑( 计):指骑马侍卫皇帝的宦官。黄门驸马:指驸马都尉,汉代掌管皇帝车马之官职。[65]大( tài 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此指苏武的母亲。[66]阳陵:今陕西咸阳东。[67]女弟:妹妹。[68]忽忽:恍忽,失意的样子。[69]保宫:拘禁犯罪大臣及家属的监狱。[70]春秋:此指年龄。[71]通侯:即“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汉代爵分十二级,以通侯为尊。此处指其父苏建封平陵侯。[72]汤镬( huò 货):酷刑用具(大锅中沸水烹人)。[73]壹:一定,表示决定。[74]分( fèn 奋):料想。[75]王:指单于王,一说指李陵。匈奴封李陵为右校王,故称之为王。[76]效死:死给你看。效,验证。[77]喟( kuì 愧):叹息声。[78]嗟( jiē 揭)乎:感叹词。[79]沾:沾湿。衿:同“襟”。[80]决:辞别。[81]陵恶自赐武:是说李陵不好意思亲自赐给苏武财物。恶,羞愧,不好意思。[82]区( ōu 欧)脱:匈奴语音译,指汉朝与匈奴连界处所建的土堡哨所,也称边界地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生口:活口,即俘虏。[83]上崩:此指汉武帝死。[84]南乡:面向南方。乡,通“向”。[85]临( lìn 吝):哭吊。[86]昭帝:即刘弗陵,公元前87年继位。[87]上林:秦苑名,汉武帝时扩建,供皇帝春秋游猎。在今陕西周至、户县一带。[88]让:责问。[89]谢:道歉。[90]竹帛所载:指史册。[91]丹青所画:指图画。[92]驽( 奴)怯:比喻才能低下。驽,劣马。[93]贳( shì 式):赦免,宽恕。[94]曹柯之盟:鲁庄公十三年(前681),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邑结盟,曹沫为鲁庄公胁迫齐桓公归还鲁国失地,取得胜利。曹沫,《左传》作曹刿。此处,李陵以曹沫自喻,说明想立功赎罪。[95]宿昔:往日,向来。[96]族:灭族,诛杀全族。[97]壹:一旦。[98]径:路径,穿过。[99]隤( tuí 颓):坠落。[100]决:通“诀”,永别。[101]物故:死亡。[102]始元六年:汉昭帝继位的第六年,前81年。[103]太牢:以牛羊猪各一祭祀称为太牢。园庙:皇帝的陵墓与宗庙。[104]典属国:官名,掌管归附的各属国事务。[105]秩中二千石:汉代二千石的官秩分为三等。最高一等是中二千石,次为二千石,再次为比二千石。秩,俸禄。[106]复:免除赋税或徭役。[107]列侯:即“通侯”。见注[71]。[108]“上官桀”句:上官桀(?—前80),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武帝末年封安阳侯。受武帝遗诏与霍光共同辅佐幼主。其子上官安,娶霍光之女,生女六岁,即为昭帝皇后。上官安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被封为桑乐侯。上官桀父子阴谋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事败后,灭族。桑弘羊,武帝时为侍中,因善理财务,领大农丞,主管财会工作。后升任大农令兼治粟都尉,总管全国租税、盐铁、运输及财政事务。武帝末年任御史大夫。昭帝时,与上官桀谋反,被杀。燕王,名旦,武帝第三子,昭帝之兄。为了夺取皇位与上官桀等谋反,事败自杀。盖主,即武帝长女鄂邑长公主,因嫁盖侯为妻,故称鄂盖主或盖主。[109]坐死:被牵连处死。[110]霍光(?—前68):字子孟,霍去病之弟,西汉权臣。昭帝幼年即位,霍光受武帝遗诏辅政。《汉书》卷六八有传。[111]燕王:即刘旦,汉武帝第三子。[112]苏武使匈奴二十年:实为十九年,“二十”取其整数。[113]长史:西汉时,丞相府、将军府等各有长史。此指霍光府中长史杨敞。[114]搜粟都尉:又名治粟都尉,掌管军粮。[115]颛:通“专”。[116]党与:党羽。[117]廷尉:官名,掌刑狱。[118]寝:搁置,扣下不发。[119]食邑:卿大夫的封地。因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120]“卫将军张安世”句:张安世(?—前62),字子孺。昭帝时封富平侯,宣帝时拜大司马。见《汉书·张汤传》。明习故事,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121]右曹:下属尚书令官员的加衔。[122]朔望:指朔望谒之礼。朔,指每月初一。望,指每月十五。[123]祭酒:对年长有德位尊者的敬称。[124]平恩侯:指许伯。平昌侯:指王无故。乐昌侯:指王无故的弟弟王武。[125]声问:音信,消息。[126]神爵二年:宣帝继位的第十四年,前60年。[127]甘露三年:前51年。[128]单于:指呼韩邪单于。[129]股肱:大腿与胳膊,喻指辅佐大臣。[130]麒麟阁:元狩元年(前122)武帝获麟时所建,在未央宫内。[131]法:模仿,效法,比照。[132]“车骑将军龙頟侯韩增”八句:韩增(?—前56),韩王信玄孙,历事三主,为人宽和自守。龙頟( é 峨),山东齐河境域旧称,又名龙雒。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西汉著名将领。魏相(?—前59),字弱翁,官至丞相,西汉政治家。丙吉(?—前55),字少卿,西汉名臣。杜延年(?—前52),字幼公,杜周之子,通晓法律,长期主管朝政。刘德(前171―前130),字路叔,汉景帝刘启第二子,西汉宗室,谥献王,藏书家。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字长翁,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萧望之(约前114—前47),字长倩,萧何的六世孙。[133]列:并列。方叔、召虎、仲山甫:三人均为辅佐周宣王中兴之功臣。[134]黄霸(前130—前51):字次公,西汉大臣,善治郡县,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并称为“龚黄”。于定国(?—前40):字曼倩,宣帝时曾任丞相,为人谦恭,能决疑平法,被时人所称赞。朱邑(?—前61):字仲卿,当时朝廷重臣,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张敞(?—前48):字子高,西汉大臣,执法酷严,治理有方,政绩卓著。尹翁归(?—前62):字子兄( kuàng 况),治盗干练,清廉严峻,语不及私,温良谦退,名誉朝廷。夏侯胜(生卒年不详):字长公,为人质朴守正,简易而无威仪。通灾异之学,并善说礼服。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135]善终:天年老死而非遭横祸。[136]“志士仁人”三句:语出《论语·卫灵公》。[137]“使于四方”二句:语出《论语·子路》。

【解析】

《汉书·苏武传》以充分的史料,通过许多细节,描写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英雄人物苏武。苏武出使匈奴,在个人安危和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能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毫不动摇高尚的民族气节。即令流放北海,也不为饥饿严寒所屈服,渴饮雪,饥吞毡,持节牧羊,坚持到底。千百年来,“苏武牧羊”的故事,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苏武传》中还有两个反面人物—— 卫律和李陵。他们从反面衬托了苏武的高大形象。班固把叛徒卫律和降将李陵的劝降跟苏武义正词严的拒降相对照,使苏武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卫律投降匈奴后受到重用,为匈奴入侵出谋献策,单于使卫律审讯苏武及其他汉朝使者,但当他的威逼花招失灵以后,竟然厚颜无耻地说:“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面对卫律的无耻诱降,苏武感到受到莫大的侮辱,马上给他以严厉的斥责,使这个民族败类无地自容。

班固还写到了自惭形秽的降将李陵。当单于知道往日李陵与苏武素有深厚的友情,就派李陵去劝苏武投降。李陵试图从昔日的交往入手,动之以情义,分析苏武的切身利害,劝他投降,但苏武总是用坚定的语言回答他,并且最后表明了宁死不降的严正立场。李陵看见苏武忠诚不二,也觉得自己辜负了汉朝的期望,不敢再来拜访苏武。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苏武的忠勇之心和坚定的爱国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苏武用他的选择与坚守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阐释。苏武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情怀,是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诚信与友善。苏武的诚信是对国家民族的诚信,他的友善也是民族之间的友善,这种友善可以避免两个民族之间更大的战争。鲁迅先生曾说过:欲作一部中国的“人史”,“人史”中好坏人物皆有。在好人方面,排在第一的就是“啮雪苦节的苏武”。苏武品格中的忠诚既包括对国家的忠诚,还包括对事业、对家人、对朋友以及对百姓的忠诚。苏武是一位集伟大与平凡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也许并不完美,但很真实,正是这样的真实才更为人所敬重,更能穿透历史,其精神也更具生命力。 6kGV5sqe4dHpx1msHFgLRIv/79xXeY+I0xBqZzrcfqhPFI+r+T7kYoV6qNGjv0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