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书·艺文志序

﹝东汉﹞班固

【题解】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志图书目录。东汉初,明帝永平年间(58—75),班固任典校秘书,于国家藏书库兰台等处整理典籍,修撰史书。他以西汉末年刘歆所撰《七略》为蓝本,加以增删调整;分类著录藏书,并记述每类源流大概,而撰《汉书·艺文志》。其中包含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其下又细分为三十八小类,共著录图书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反映了西汉官藏图书之盛,堪称西汉一代学术文化的缩影。

《汉书·艺文志》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内设《艺文志》的先例,而且是对先秦至西汉学术面貌的一个最早的全面概括,为后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了门径。

《汉书·艺文志序》包括总序和小序。总序位于全篇之首。每类先列书目,小序则在各类书目之后,其中诗赋略无小序。此次选录将总序、小序合为一篇,原文所列具体书目一律省略。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 [1] ,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2] 。故《春秋》分为五 [3] ,《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 [4] ,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5]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 [6] ,以愚黔首 [7]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 [8] ,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 [9] :“朕甚闵焉 [10] !”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11]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12]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13] 。每一书已 [14] ,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15]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16] ,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字仲尼。微言:指六经精微奥妙之言。 [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能者七十有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此处的“七十”为约数。大义:指六经大旨。乖:背离。[3]“故《春秋》分为五”三句:是说经典在后世出现不同的解说。具体情形见下文。传,汉人解释经典的一种形式。[4]从衡:即合纵连横。从,通“纵”。合纵指战国时苏秦联合六国,西向抗秦,连横指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5]殽( xiáo 淆)乱:杂乱。殽,同“淆”。[6]燔( fán 凡):焚烧。[7]以愚黔首:愚民。黔首,即平民百姓。[8]孝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公元前140年即位,在位五十四年。[9]喟( kuì 溃)然:叹息貌。称:说。[10]闵:哀伤。[11]秘府:古代宫廷庋藏秘籍的场所。[12]数术:占卜之书。[13]方技:医药之书。[14]“每一书已”四句:(刘向)每校完一书,便整理编排其篇目,概述其大意,撰成叙录,上奏朝廷。已,完毕,完成。撮,总结提取。[15]卒:完成。[16]“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八句:《七略》是我国最早一部图书目录,今已亡佚。刘歆将当时图书分为六大类,称为“略”。略,概要之意。《辑略》则是对众书的总结概述。辑,同“集”。班固撰《艺文志》沿袭《七略》的分类,而将《辑略》打散附入每略、每类之下,即通常所说的大序、小序。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 [1] ,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2] ,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3]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4] 。”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 [5] ,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 [6] ,作上下篇 [7]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8]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 [9] ,世历三古 [10] 。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 [11] ,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 [12] 。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 [13] ,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注释】

[1]宓(fú 浮)戏:即伏羲。 [2]“近取诸身”二句:近则反观自身,远则考察万物,来探索世界变化的规律。 [3]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分别为乾、震、兑、离、巽、坎、艮、坤。它们由阴()阳()两种线形组成,每卦含有三条线形,称作“三爻”。每卦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 [4]类:类比。以上引文出自《周易·系辞下》。 [5]以诸侯:以诸侯的身份。命:天命。 [6]重《易》六爻(yáo 尧):将八卦两两叠加而成六爻。 [7]上下篇:指《周易》经文,包括卦辞和爻辞。 [8]十篇:即《易》传,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对《周易》的阐释,又称“十翼”。 [9]三圣:指伏羲、周文王、孔子。 [10]三古:指上古、中古、下古,分别对应伏羲、周文王、孔子所处的时代。 [11]施:施雠(chóu 愁)。孟:孟喜。梁丘:梁丘贺。京氏:京房。以上四人《汉书·儒林传》均有传。列于学官:立于博士,被认定为官方学术。[12]费:费直。高:高相。二人均见于《汉书·儒林传》。[13]中:朝廷中所藏的。校:校正文字讹误衍脱。

《易》曰:“河出图 [1] ,雒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篹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2] 。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 [3] 。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 [4] ,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 [5] ,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 [6] ,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7] 。安国献之。遭巫蛊事 [8] ,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 [9] ,《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 [10] ,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 [11] ,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 [12] ,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注释】

[1]“河出图”三句:出自《周易·系辞上》。河,黄河。雒,洛水。则,遵循。 [2]作意:撰述的用意。 [3]伏生:伏胜,原为秦博士。见《汉书·儒林传》。 [4]二十九篇:即《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泰誓》、《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5]欧阳:欧阳生。大夏侯:夏侯胜。小夏侯:夏侯建。三人均见于《汉书·儒林传》。 [6]“武帝末”三句:鲁共王,刘馀,汉景帝子,《史记》卷五九、《汉书》卷五三有传。坏,破坏,拆毁。广其宫,扩建其宫殿。据学者考证,此事发生在景帝时,文中言“武帝末”似误。 [7]十六篇:为《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 [8]巫蛊事:汉武帝迷信鬼神,晚年多病,怀疑受人巫蛊所致。征和二年(前91),江充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惧,起兵捕杀江充。武帝发兵追捕,太子兵败自杀。这是汉武帝末年动荡朝野的政治事件,史称“巫蛊之祸”。 [9]脱简:汉代典籍多书于竹简,简以绳相编连,日久或绳断简丢,而出现脱文,即为“脱简”。 [10]率:大体。 [11]立具:书写下来,具文立契。 [12]“古文读应尔雅”二句:(《尚书》文古,)应以今天的通行语加以训释,才能让人知晓其意。应,对应。尔雅,当代雅正之语。

《书》曰:“诗言志 [1] ,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2] 。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 [3] ,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4] 。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 [5] 。与不得已 [6] ,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 [7] ,自谓子夏所传 [8] ,而河间献王好之 [9] ,未得立。

【注释】

[1]“诗言志”二句:出自《尚书·舜典》。 [2]考正:稽考修正。 [3]申公:申培,《汉书·儒林传》有传。 [4]韩生:韩婴。汉代以来多称呼儒者为“生”。他与辕固均见于《汉书·儒林传》。 [5]咸:都。 [6]“与不得已”二句:如果非要说的话,鲁申公的解说与《诗》本义最为接近。与,意同“如”。 [7]毛公:指毛苌,赵国人,史称“小毛公”。 [8]子夏:即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以文章学问著称。 [9]河间献王:刘德,汉景帝子。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 [1] ,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 [2] ,至周曲为之防 [3] ,事为之制 [4] ,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 [5] ,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 [6] ,自孔子时而不具 [7] ,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 [8] 。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 [9] ,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瘉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10]

【注释】

[1]“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二句:出自《周易·序卦》,大意是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这些伦理关系,(才能尊卑上下有别,)礼仪制度才能安排施行。错,通“措”,措置,施行。 [2]质文:质朴和文饰,这里是偏正结构,意指文饰礼仪。损益:增减变化。 [3]曲:周遍,细密。防:防备。 [4]事:凡事。制:形成制度。 [5]逾法度:凌驾礼制。 [6]灭去其籍:毁弃有关尊卑礼制的典籍。 [7]具:完备。 [8]高堂生:鲁国儒生高堂伯。见《汉书·儒林传》。《士礼》:即《仪礼》,分为十七篇。 [9]淹中:鲁国里名。孔氏:指孔子旧宅壁中所藏。 [10]瘉(yù 玉):同“愈”,超过,胜于。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 [1] ,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 [2] ,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 [3] ,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 [4] ,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 [5] ,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 [6] ,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 [7] 。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 [8] ,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9]

【注释】

[1]“先王作乐崇德”三句:出自《周易·豫卦·象辞》。殷,盛大。荐,进献。享,供献。 [2]三代:指夏、商、周。 [3]“安上治民”四句:见《孝经·广要道章》,文字稍有出入。 [4]“周衰俱坏”三句:周王朝衰微,礼崩乐坏,其中乐道精微,全由音律构成(,因此难以用语言表达,更难以记载于书,更容易亡佚)。眇( miǎo 秒),细微,精细。以,因为。[5]制氏:相传为鲁国的一个家族,善于音乐。雅乐:古代帝王在祭祀天地祖先或朝聘、宴享等重要场合所使用的音乐。[6]魏文侯:魏国国君,曾师从子夏,学以经艺。[7]《周官·大宗伯》:即《周礼·大宗伯》。[8]八佾( 义):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规格,为八行八列。佾,古代乐舞的行列。[9]浸: 逐渐。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 [1] ,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2]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 [3] ,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4] 。”以鲁周公之国 [5] ,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 [6] ,据行事,仍人道 [7] ,因兴以立功 [8] ,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 [9] ,借朝聘以正礼乐 [10] 。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 [11]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 [12] ,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 [13] ,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注释】

[1]举:举动。 [2]昭法式:彰明法戒和规范。 [3]载籍:书籍。 [4]征:证明。引文出自《论语·八佾》。 [5]“以鲁周公之国”三句:因为鲁国是周公子孙分封之国,承其遗绪,凡事都具备礼乐仪式,史官记载亦有法度。周公,即姬旦,周文王子,武王弟,相传周代礼乐制度由他创立。 [6]左丘明:鲁国史官。史记:指鲁国史书。 [7]仍人道:遵循人世的规范。 [8]兴:表彰。 [9]假日月以定历数:根据日月的运转来推定帝王更替的次序。古代有“天人感应”的思想,将帝王的兴衰递嬗与天地自然运转的规律相联系,因此要“假日月以定历数”。假,凭借,根据。历数,指天道,也指朝代更替的次序。 [10]借朝聘以正礼乐:用朝聘的规矩来矫正礼乐制度。朝聘,指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 [11]退:退出讲席。 [12]传:即《左传》。 [13]“《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五句:《春秋》所抨击的常常为当时君臣,他们手持重权,而其行径都被记录下来。(为了明哲保身,)只能秘密地流传此书,而不敢张扬,此书也因此幸免于秦时焚书之难。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1]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 [2] ,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 [3] 。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注释】

[1]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孔子弟子之间相互言论,而被孔子听说。 [2]论篹:编序排次。 [3]王阳:颜师古注:“王吉字子阳,故谓之王阳。”即前文所说“王吉”。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1]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2] 。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 [3] ,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 [4] ”,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5]

【注释】

[1]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2]民之行也:人人都会做的举动。 [3]“父母生之”二句:出自《孝经·圣治章》。大意是父母生养子女,传续了生命,(因此)对于孩子来说,结婚生子,再续血脉,是最重要的事情。 [4]故亲生之膝下:出自《孝经·圣治章》。大意是所以对父母的亲近眷恋从孩提时就产生了。亲,亲近,亲爱。膝下,代指幼年。 [5]字读:文字和解读。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 [1]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2] ”,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 [3] ,教之六书 [4] ,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 [5] ,亦著其法 [6] ,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 [7] ,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8] 。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 [9] ,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 [10] ,摹印章,书幡信也 [11] 。古制 [12] ,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13] ,今亡矣夫!”盖伤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 [14] ,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 [15] ,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 [16] 。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 [17] ,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注释】

[1]“上古结绳以治”五句:出自《周易·系辞下》。治,治理。书契,指文字。《夬》(guài 怪),卦名。夬卦含有决断之义,书契可用来决断万事,所以说“盖取诸《夬》”。 [2]扬于王庭:出自《周易·夬卦·卦辞》。宣扬于王者之庭,此处用来说明文字的用途。 [3]保氏:古代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官员。掌:掌管。养:培养。国子:进入国学的贵族子弟。 [4]“教之六书”三句:意在解释六书。六书是古人归纳的六种造字用字的方法。比如象形就是通过描摹实物形态来造字,“日”、“月”即为其例。象声,又称“形声”,字由意旁和声旁构成,“江”、“河”即为其例。 [5]萧何:西汉初丞相,汉之律令典制多出于其手。草:起草。 [6]著:著明,明确。 [7]讽:讽诵,背诵。 [8]课最者:考试成绩最好的。 [9]古文:指战国时东方六国所使用的文字。奇字:根据古文改变而成的字。缪篆:摹刻印章所用的篆书,形态屈曲缠绕,是篆书的别体。虫书:篆书的一种变体,形体类似鸟虫。 [10]通知:通晓。 [11]幡(fān 翻)信:用来传递信息的旗帜。或云“六体者”至此三十一字,为后人窜入。 [12]“古制”七句:在古代,书写的文字一定相同,不知道的字就空着,去请教学识渊博的老者;等到周世衰微,文字正确与否难以校正,人们便随意乱写。 [13]“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二句:我曾经遇到过史书文字有残阙而留待他人校正的情形,(然而)现在再也没有了。引文出自《论语·卫灵公》。 [14]“是时始造隶书矣”四句:秦代开始创造隶书,是因为秦法严苛,案件繁冗,为求简便,删减改易篆书的笔画形体,使得书写简易,供地位低下的小吏使用。苟,随意,草草。 [15]闾里:乡里,指民间。书师:教写字、读书的老师。 [16]出:指出于《苍颉》一书,与《苍颉》中的正字有差别。 [17]从受之:跟着齐人学习。

六艺之文 [1] :《乐》以和神 [2] ,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 [3] ,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 [4] ,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 [5] ,玩经文而已 [6] ,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 [7] ,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 [8] ,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 [9] ,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 [10] ,毁所不见 [11] ,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

【注释】

[1]六艺:即六经。 [2]“《乐》以和神”至“而《易》为之原”:《乐》能愉悦天神,调和天地,它是仁爱之情的表现;《诗》能端正言语,让道义得以表达;《礼》能确定礼仪体制,这一点显而易见,因此不用解释;《书》能广人听闻,它是增长智慧的手段;《春秋》能帮助人断别是非,它是信用的凭证。这五种书承载五常之道,相互依存,而《易》是它们的本源。知,同“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相,相互。须,通“需”,需要。[3]“《易》不可见”二句:引文出自《周易·系辞上》。乾坤,指天地宇宙的变化。息,停息,停止。[4]“至于五学”三句:五学的解释历代有所不同,就像五行相生相克、用事有所变迁一样。五学,指上文《乐》、《诗》、《礼》、《书》、《春秋》五经。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这是古人认为构成各类物质的五种元素。[5]存其大体:体会经典中的大义。[6]玩:研习、品味。[7]用日少:指通贯一经所需要的时间少。畜:同“蓄”,积蓄,累积。[8]“后世经传既已乖离”五句:大意是后来经文和解释经文的传注已经相背离,博学的人又不讲究多闻阙疑,于是破碎文义,以逃避问难,强辩立说,背离本义,不通古字,于是破坏文字形体。阙疑,保留疑问。务,从事,追求。难,责难,反驳。便辞,牵强附会。[9]后进弥以驰逐:指后来的人变本加厉。弥,更加。驰逐,效仿前人“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的做法。[10]安:满足。[11]毁:诋毁。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1]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2]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 [3] ,宪章文、武 [4]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5] ,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 [6] ,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 [7] ,而辟者又随时抑扬 [8] ,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9]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注释】

[1]司徒:古代掌管邦国教化、安和百姓的官职。 [2]游文于六经之中:儒家撰文于六经中取意。 [3]祖述尧、舜:以尧、舜为始祖,而遵循学习他们。 [4]宪章文、武: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宪,法。章,明。 [5]以重其言:来加重自己学说的分量。 [6]“如有所誉”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大意是凡我所赞誉的人,都是经过考验的。文中引用此语,来说明儒者的主张也是经过考验的。 [7]惑者:糊涂的人。失精微:失去儒家学说中细微深刻的精髓。 [8]辟者:邪僻偏颇的人。辟,通“僻”。随时抑扬:指对学说任意加以贬抑或张扬(背离原本的意思)。 [9]苟:苟且。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1] ,清虚以自守 [2] ,卑弱以自持 [3]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4] 。合于尧之克攘 [5] ,《易》之嗛嗛 [6] ,一谦而四益 [7] ,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 [8] ,则欲绝去礼学 [9] ,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注释】

[1]秉:持,掌握。要:要点。本:根本。 [2]清虚:清静虚无。 [3]卑弱:卑下柔弱。 [4]君人南面之术:君王实现统治的手段。道家主张治国清静无为,以逸待劳。 [5]克攘:能让。攘,同“让”。 [6]嗛嗛:同“谦谦”,谦虚。《周易·谦卦·初六爻辞》曾说:“谦谦君子,用涉大川。”[7]一谦而四益:典出《周易·谦卦·彖辞》。原文为:“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大意是天之道会减损有馀的而补充不足的,地之道会侵蚀饱满的而流向低凹的,鬼神会妨害完满的而庇佑有所欠缺的,为人之道讨厌满足的而喜欢谦虚的。[8]及:等到。放者:放旷的人。为之:继承和推行道家学说。[9]绝去:抛弃,废除。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1]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2] ,敬授民时 [3] ,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 [4] ,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 [5] ,舍人事而任鬼神。

【注释】

[1]羲和:即羲氏、和氏,古时掌管天地四时之官。 [2]历象日月星辰: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 [3]敬授民时:指制定历法给百姓使用。 [4]拘者:刻板的人。 [5]泥:拘泥。小数:指占卜、择日等小技能。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1] ,信赏必罚 [2] ,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 [3] ”,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 [4] ,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5]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6]

【注释】

[1]理官:法官。 [2]信赏必罚: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3]明罚:严明刑罚。饬(chì 赤)法:整饬法度。引文出自《周易·噬嗑卦·象辞》。 [4]刻者:严苛刻薄的人。 [5]任:任凭,任用。致治:达到太平盛世。 [6]薄厚:薄待厚谊。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1] 。古者名位不同 [2] ,礼亦异数。孔子曰 [3]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謷者为之 [4] ,则苟钩䤨析乱而已 [5]

【注释】

[1]礼官:掌管礼仪典制之官。 [2]“古者名位不同”二句:古代按名位的高低来确定不同的礼仪规范。名位,即官爵品位。 [3]“孔子曰”四句:出自《论语·子路》。 [4]謷(áo 敖)者:纠缠不清、吹毛求疵的人。 [5]钩䤨(pì 僻)析乱:穿凿,割裂,把名家学说弄得支离破碎。䤨,破裂。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1] 。茅屋采椽 [2] ,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 [3] ,是以兼爱 [4] ;选士大射 [5] ,是以上贤 [6] ;宗祀严父 [7] ,是以右鬼 [8] ;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 [9] ;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 [10] :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 [11] ,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注释】

[1]清庙:太庙,古代帝王的宗庙。 [2]采椽(chuán 船):指用未经打磨的木材来做椽子。采,同“棌”,柞木。 [3]三老五更:指年老之人。 [4]兼爱:指无等级差别的爱。 [5]选士:在民间选拔贤德之人。大射:为祭祀而举行的一种射礼,中的者才能参加祭祀,含有选拔之意。 [6]上贤:即尚贤,推崇贤能。上,同“尚”。 [7]严父:指父亲。 [8]右鬼:尊尚鬼。古人认为鬼是人的祖先之神。 [9]非命:反对命定说。 [10]上同:即尚同,提倡同一,反对分等。 [11]蔽者:见识浅陋的人。

从横家者流 [1] ,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 [2]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 [3] ,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 [4] ,受命而不受辞 [5] ,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6]

【注释】

[1]“从横家者流”二句:从横家,即纵横家。行人之官,掌管出使、外交的官职。[2]“诵《诗》三百”四句:出自《论语·子路》。使,出使。专对,在外交场合能独立应对。虽多亦奚以为,《诗》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虽,即使。奚,何。[3]“使乎”二句:出自《论语·宪问》,是孔子对蘧伯玉使者善于应对的称赞。[4]权事制宜:权衡是非利弊,而做出合适的处理。[5]命:命令,任务。辞:应对的言辞。[6]上诈谖( xuān 宣)而弃其信:推崇欺诈而抛弃他的信义。谖,欺诈。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 [1] ,见王治之无不贯 [2] ,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 [3] ,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4]

【注释】

[1]知国体之有此:明白治国需要兼采儒墨名法诸家。国体,国家的结构与典章制度。 [2]王治:君王的治理。贯:综贯,贯通。 [3]荡者:放浪的人。 [4]漫羡而无所归心:用意过于庞杂散漫,离道太远。漫羡,漫衍,不着边际。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1] 。播百谷,劝耕桑 [2] ,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3] 。孔子曰“所重民食 [4] ”,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 [5] ,以为无所事圣王 [6] ,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7]

【注释】

[1]农稷之官:管理农业的官职。 [2]劝:劝勉,鼓励。 [3]八政:《尚书·洪范》记载“农用八政”:“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食,指通过耕种获得粮食。货,指衣食等物品交换。这两项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也是农家学说的重点。 [4]所重民食:见《论语·尧曰》。 [5]鄙者:鄙陋、见识短浅的人。 [6]以为无所事圣王:以为没有什么可以侍奉君王的,即不需要圣王,天下便可自治。 [7]悖:违背。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1]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 [2]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 [3] ,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4]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注释】

[1]稗(bài 败)官:小官。 [2]“虽小道”四句:出自《论语·子张》。致远,从事远大的事业。泥,凝滞不通。弗,不。 [3]“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二句:(对于)民间小民所想到的小事情,也把它们纂集起来,不忽视其中的启发警示作用。小知者,知识短浅的人。缀,聚拢,缀集。 [4]“如或一言可采”二句:即使是村野农夫之言,也有可取之处。刍荛(ráo 饶),樵夫。狂夫,狂放无识的人。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1]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 [2] ,时君世主 [3] ,好恶殊方 [4]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 [5] ,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6]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 [7] ,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8] 。使其人遭明王圣主 [9] ,得其所折中 [10] ,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 [11] 。”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12]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卷三○

【注释】

[1]可观者九家: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家、农家九家,而不包括小说家。 [2]力政:以力为政,相互攻伐。 [3]世主:当世的君主。一说世袭的君主。[4]殊方:各不相同。殊,不同。[5]“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五句:因此九家学说蜂拥并出,各自坚守一方面,推崇他所擅长的,以此游说四方,取悦诸侯。[6]一致而百虑:目的虽然相同,但思考的方向却有很多种。引文出自《周易·系辞下》。[7]要:要义。归:旨归,根本。[8]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诸子)都是从《六经》衍生、演变而来。[9]遭:遇到。[10]得其所折中:去掉其中的偏激不妥之说,而得其中肯之论。[11]求诸野:在民间求访。野,与都城相对,指民间乡野。[12]瘉:同“愈”,胜。

【解析】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中华文明中深层、核心的内容都在这个时期奠定下来。这一时期的典籍和学说对后世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汉书·艺文志》便是对这一时期学术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事实上,也是现存最早、最全面的一次,历来被认为是了解先秦学术史、思想史不可或缺的文献。

在本文中,班固论述各类典籍的成书与流传,阐述它们的性质与功用,追溯各类思想流派的渊源与演变,评价它们的优劣与得失。如《春秋》类小序,班固先从古代史官制度说起,说明修史传统由来已久;然后,着力阐明孔子修撰《春秋》的动机,与《春秋》的要旨:“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继而说明左丘明作传的缘由;接下来,则谈到战国以来对《春秋》的解说出现了分歧,出现了《公羊》、《穀梁》、《邹》、《夹》四家之传;最后以四家在汉代的流传情况作为序文的收尾。整段论述脉络清晰,达到贯通古今、考镜源流的效果。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不安,但给思想发展带来了空间,各种流派应运而生,“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百家争鸣。秦并六国,汉承秦制,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由此建立。从分裂到统一,这种改变并不只是体现在国家领土的合并、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经济上的管理调配,也体现在思想文化层面—— 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建议,确定了儒学的尊崇地位。这一举动影响深远,儒学从此成为官方主流思想,贯穿了之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序》便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产生,表现出了明显“尊儒”的倾向。一者,《六艺略》所收典籍便是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它们被单列为一类,其尊崇地位远非其他流派典籍可比。再者,在《诸子略》中班固评价各家得失,多以儒家观念权衡。如谓道家之流弊,在于“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而礼学、仁义都是儒学提倡的重要内容。又如谓墨家之弊,在于“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而亲疏有别、上下有序的等级制度正是儒家学说的重点之一。这是《汉书·艺文志序》的历史局限,却也是今天理解这篇文章、理解班固所处时代的学术文化的一把钥匙。此文对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以及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也多有裨益。 5ttgyPwSwv9A4KFcL0hR0WyAJ9W3oxRdyGfzWI/DBlaogeT4bvVxQrKVuLpinbV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