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史记·货殖列传序

﹝西汉﹞司马迁

【题解】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商人所立的类传。“货殖”即商业经营活动。全传记述了先秦至汉代之间一些著名商人的言论与事迹,肯定了“求富”是最基本的人性,赞颂商人所做的“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的贡献。司马迁在记述商业活动的同时,还注意到各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区域分工,在物产、人情与风俗方面都形成各自的特色。因此,《货殖列传》也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献。这里节选的是《货殖列传》的序言部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 [1]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 [2] 。輓近世涂民耳目 [3] ,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 [4] ,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 [5]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 [6] ,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 [7] ,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 [8] 、竹、榖 [9] 、纑 [10] 、旄 [11] 、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12] ,江南出枏 [13] 、梓、姜、桂、金、锡、连 [14] 、丹沙、犀 [15] 、玳瑁 [16] 、珠玑、齿革 [17] ,龙门 [18] 、碣石北多马 [19] 、牛、羊、旃、裘、筋、角 [20]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21] :此其大较也 [22]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23] 。故待农而食之 [24] ,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25]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 [26] ,贵之征贱,各劝其业 [27] ,乐其事,若水之趋下 [28] ,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 [29]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30]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31]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32] ,而巧者有馀 [33] ,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 [34] ,地潟卤 [35] ,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 [36] ,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37]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38] ,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39]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 [40] ,设轻重九府 [41] ,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 [42] ,一匡天下 [43] 。而管氏亦有三归 [44] ,位在陪臣 [45] ,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46]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47] ,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48] 。故君子富 [49] ,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 [50] ,失埶则客无所之 [51] ,以而不乐 [52] ,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 [53] ,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 [54] ,皆为利来;天下壤壤 [55] ,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 [56] ,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57]

《史记》卷一二九

【注释】

[1]“至治之极”八句:见今本《老子》第八十章,文字稍异。大意是说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是:邻国之间近到互相能看见,彼此能听见鸡鸣狗吠之声,老百姓在各自的国家里都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一辈子也不想动地方。 [2]必用此为务:即以前引《老子》之语为追求的目标。用,以。 [3]“輓(wǎn 晚)近世涂民耳目”二句:大意是说晚近以来,只知涂塞百姓耳目之欲,几乎没有什么求治的举动。輓,通“晚”。 [4]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因教民耕种,美其衣食,故称神农。 [5]“虞、夏以来”五句:大意是说虞夏以来,人民总想听尽、看尽、吃尽好东西,安于享乐而夸耀权势与才能带来的荣光,这种观念长久地浸染了百姓。虞、夏,虞舜、夏禹。刍豢(chúhuàn 锄患),豢养的牛羊猪狗之类的家畜。矜(jīn 今),夸耀。埶(shì 是),同“势”。下同。渐( jiān 尖),浸渍,沾染。 [6]眇论:微妙的理论,指《老子》的学说。眇,通“妙”。 [7]“善者因之”五句:大意是说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用利益来引导,其次是教诲,再次是整顿,最不好的就是与民争利。道,通“导”。 [8]山西饶材:战国、秦汉时代称殽山(在今河南洛宁)或华山以西地区为山西,与“关中”的含义相同,地域上包括西自陇山,东至殽函,北抵北山,南届秦岭的广大地区。饶,富有,蕴藏丰富的意思。材,木材。 [9]榖(gǔ 谷):木材的名称,即楮,又名构树,其皮可以用来织布、造纸。 [10]纑(lú 卢):纻麻属植物,可用来织布。 [11]旄(máo 毛):牦牛尾,古代用作旌节上的装饰。 [12]山东:殽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与“关东”的含义相同。广义上的山东,可以泛指除秦国以外的六国;这里作为经济区域,专指黄河流域。声色:指歌童舞女。 [13]江南出枏(nán 南):就《货殖列传》中描绘的物产、风俗而言,作为经济区域的“江南”,不仅涵盖岭南地区,还包括了位于长江以北的一小部分的楚地。这里的“江南”很像今人所说的“南方”。枏,同“楠”。[14]连:未炼的铅。[15]犀:犀牛角。[16]玳瑁( dàimào 代冒):一种海龟,龟甲有花纹,古代用作首饰。 [17]齿革:象牙、犀牛皮。[18]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19]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龙门、碣石北”即今山西北部至河北北部一线以北地区。[20]旃( zhān 沾)、裘、筋、角:指畜类与兽类的皮、毛、筋、角。旃,通“毡”。[21]棋置:星罗棋布。[22]大较:大略,大概。[23]谣俗:风俗,从民间歌谣中可以了解人民的习俗,故称谣俗。[24]“故待农而食之”四句:大意是说依靠农民才有饭吃;依靠管理山泽的人,才有林木出产;有工匠才能制成工具;依靠商人,货物才能流通。虞,古代掌管山林之官。[25]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是说这难道是靠政府发令或教育来征发协调的吗?发征,征调。期会,约期而会。[26]“物贱之征贵”二句:物品价钱贱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意味着要涨价了;贵到一定程度,就预示着要下跌。征,求,转变。[27]劝:勉励。[28]若水之趋下:战国以来,常用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来说明趋利避害或追求欲望都是人的本能。如《管子·形势解》:“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29]“《周书》曰”六句:大意是说没有了农民,则粮食短少;没有工匠,缺乏器具;没有了商人,不能具足“三宝”;没有了虞人,财富将匮乏;财富匮乏了,无法进一步开辟山泽。《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周书》七十一篇”,性质、内容与《尚书》接近,古人认为是孔子整理《尚书》时删馀的篇章。司马迁引的这句话不见于今本《逸周书》。三宝,指农、工、商,或指农、工、虞三者所产出的物产资源。[30]原:通“源”,来源。[31]鲜( xiǎn 显):少。[32]莫之夺予:没有谁能剥夺或改变。夺予,即予夺,给予或剥夺。[33]“巧者有馀”二句:语出《管子·形势》。大意是说聪明人能充分运用它,而笨人却不懂得用足这些道理。[34]太公望:姜太公吕望,事见《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营丘:周武王封太公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北)。[35]潟( 细)卤: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36]女功:由女性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37]繦( qiǎng 抢)至而辐凑:是说老百姓背着孩子,由四面八方奔向齐国。繦,同“襁”,是背负婴儿的包袱。《论语·子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繦至”,即“襁负其子而至”的省略说法。辐凑,像车轮的辐条一样,聚拢到车轴上。[38]齐冠带衣履天下:齐国所造的冠带衣履流行遍天下。[39]海岱之间敛袂( mèi 妹) 而往朝焉:泰山以东直到大海之间的各诸侯国,整理好衣袖来朝见齐国。敛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40]管子:即管仲,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用为相,《史记》卷六二有传。[41]轻重九府:铸钱与管理财政的机构。[42]九合诸侯:指齐国多次会盟诸侯。九,虚数,表示多次。[43]匡:正。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号召各诸侯国尊重周天子,所以说他整顿匡正了政治秩序。[44]三归:指《管子·山至数》说的“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意思是说百姓收入的三成要交给上位之人。管仲因有三归之策而使官员富有,故他本人也“富于列国之君”(郭嵩焘《养知书屋集·释三归》)。[45]陪臣:大夫的家臣。陪有重叠的意思,大夫是诸侯的臣子,而诸侯又是天子的臣子,故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46]威、宣:齐威王,前356—前320在位;齐宣王,前319—前301在位。[47]“仓廪实而知礼节”二句:见《管子·牧民篇》,大意是说粮仓充实之后,才能谈得上礼节;温饱问题解决了,才会顾及荣辱。[48]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礼在经济富有的基础上产生,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废弛。[49]“故君子富”四句:大意是说君子富有了之后,喜欢行仁德之事;一般人富了以后,也会施逞出自己的本领。适,逞,纵。[50]富者得埶益彰:指有了经济与社会地位之后,能更好地弘扬圣人之道。《货殖列传》中提到孔子的学生子贡致富之后能与诸侯国君分庭抗礼。司马迁认为:使孔子名扬天下的,正是子贡这样的人,“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51]失埶则客无所之:贫者无势,连个客人也没有。《货殖列传》提到的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原宪,连糠都不够吃,住在穷巷子里,与子贡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宪大概就是“失埶则客无所之”的典型。[52]“以而不乐”二句,含义不明,或可理解为贫穷无势之人,因“客无所之”而不高兴,夷狄之人就更是这样了。[53]“千金之子”二句:千金人家的子弟,不会因犯法而在市曹上被处死。这是说人富裕了之后,才会重视礼义廉耻,才不会违法乱纪,也就是《管子·五辅篇》说的“仓廪实而囹圄( língyǔ 灵宇,监狱)空”。[54]熙熙:和乐的样子。[55]壤壤:乱纷纷的样子。壤,通“攘”。后以“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56]乘( shèng 剩):一车四马为一乘。[57]匹夫编户之民:即平民。编户,编入户籍。

【解析】

《货殖列传》打破了儒家“耻于言利”、法家“重农抑商”的思想传统,对商人的活动与作用予以了十分正面的记述。司马迁主要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肯定商人与商业的价值。他认为: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衣食之原”,四者不可或缺,共同构成社会财富的来源。而产生社会分工的深层原因,则在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乃至形成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司马迁按照这一原则,把汉朝的国土划分为四大经济区:殽山以西地区、殽山以东地区、广义上的“江南”地区和龙门与碣石以北地区。

这四大区域以及农、工、商、虞等四大部门的分工与合作,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政府发号施令来实现的。商人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沟通与协调。在价格贵贱消长的过程中,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这就是司马迁说的“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一旦有利可图,人们便“不召而自来”,各种物资“不求而民出之”。人和物都流动了,整个社会也就富裕了。

司马迁特别强调,社会经济运行的这些规律,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会因统治者的意志而改变。所以最高明的统治术就是因势利导,其次才是通过行政手段使之整齐划一,而最不好的做法就是与民争利。

西汉初年,为在战乱之后迅速恢复疲敝的经济,统治者曾推行黄老无为之术,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司马迁认为,正是这种比较宽松的统治,带来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汉文帝时期,“百姓无内外之繇,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馀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史记·律书》)

人只有在生活富裕了之后,才懂得礼义廉耻,也就是《管子》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人知礼节,社会才能安定。司马迁为商人立传,并不是鼓吹唯利是图,也不止于探讨商人与商业的社会地位问题,实际上他是在探究财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作用,探寻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致治之道。 qd/2atzUnufeNINYQYJ3AQdiWxCQEdopQLtybm4RBI0bAutBAA9m3wNuFZpCmG9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