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贵粟疏

﹝西汉﹞晁错

【题解】

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后又跟随伏生学《尚书》。汉文帝时任太子舍人、家令等职。景帝即位后,为内史、御史大夫。《史记》卷一○一、《汉书》卷四九有传。晁错坚持“重本抑末”政策,同时又提出“削藩”策,建议削减当时诸侯的封地和权力,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招致各国诸侯的痛恨。后来吴楚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又加政敌袁盎、窦婴进谗言,致使晁错被斩东市。《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晁错》三十一篇,该书今已亡佚。现存较为完整的几篇文章,散见于《汉书》的《袁盎晁错传》、《荆燕吴传》和《食货志上》中。这篇《论贵粟疏》是晁错给汉文帝上的一封奏疏,题目为后人所加。“贵粟”就是重视粮食的意思。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 [1] ,织而衣之也 [2]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 [3] ,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 [4] ,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5]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6]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 [7] ,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8]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 [9] ,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 [10]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11]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12] ,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 [13] ,故务民于农桑 [14] ,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15] ,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16]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 [17] ,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 [18] ,亡逃者得轻资也 [19]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 [20] ,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 [21] ,中人弗胜 [22] ,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23] ,其能耕者不过百畮 [24] ,百畮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 [25] ,治官府 [26] ,给徭役 [27]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28]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 [29] ,急政暴赋 [30] ,赋敛不时 [31] ,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 [32] ,亡者取倍称之息 [33]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34]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 [35] ,小者坐列贩卖 [36] ,操其奇赢 [37] ,日游都市,乘上之急 [38] ,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 [39]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40]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41] ,千里游敖 [42] ,冠盖相望 [43] ,乘坚策肥 [44] ,履丝曳缟 [45]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 [46] ,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47] ,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 [48] ,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49]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50]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 [51] ,复卒三人 [52]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 [53] :“有石城十仞 [54] ,汤池百步 [55] ,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 [56]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57]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 [58] ,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59]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注释】

[1]耕而食(sì 四)之:给耕者饭吃。 [2]织而衣(yì 艺)之:给织者衣穿。 [3]尧、禹有九年之水:据《史记·五帝本纪》及《夏本纪》记载,尧时洪水泛滥,尧命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最终取得成功。 [4]亡:通“无”。捐瘠者:被抛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 [5]畜:通“蓄”,积蓄。备先具:提前做好防备的措施。 [6]不避:不亚于。 [7]地有遗利:土地还有遗留下的利益,指还没有充分使用。 [8]游食之民:不肯自食其力的游民。 [9]地著(zhuó 浊):这里指不随便迁徙。著,附着,固定。 [10]煖:同“暖”。 [11]甘旨:味美的食物。 [12]不再食:不吃两顿饭。再,两次。 [13]知其然:知道道理是这样的。 [14]务民于农桑:使百姓致力于农业生产。 [15]在上所以牧之:在于国君用什么方法去治理。牧,牧养,这里指统治。 [16]四方亡(wú 无)择:对于东西南北是没有选择的。亡,无。 [17]易臧:易于收藏。臧,同“藏”。 [18]劝:鼓励,这里指引诱、助长。 [19]轻资:轻便的资财。 [20]长于时:按一定的时节生长。 [21]石(dàn 但):古代容量单位,一石为十斗,一百二十斤。 [22]中人:中等才能的人。弗胜(shēng 生):不能胜任,指拿不动。 [23]服役:从事官府的劳役。 [24]畮:同“亩”。 [25]薪樵:做饭用的柴。 [26]治官府:修治官家的房屋。 [27]给(jǐ 己)徭役:给官府服劳役。 [28]“又私自送往迎来”三句: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等,(以上各种费用)都在百亩收入中。长(zhǎng 掌),这里指抚养长大。 [29]被:遭受。 [30]急政:用急暴的手段征收赋税。政,通“征”。 [31]赋敛不时: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 [32]当具有者半贾而卖:碰到有粮食的人,按半价卖掉粮食来纳税。“具”,一本作“其”。贾( jià 价),通“价”。[33]亡者取倍称( chèn 衬)之息:碰到没有粮食的人,被(借贷人)收取加倍的利息。[34]鬻( 玉):卖。责( zhài 债):同“债”,债务。[35]商贾( 古):商人。积贮倍息: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36]坐列:摆摊设市。[37]操其奇( 基)赢:拿着他的馀财。奇,馀数。[38]“乘上之急”二句:趁着朝廷急需,所卖的商品价格必定加倍。[39]仟伯:仟倍佰倍。一本作“阡陌”,原指田间小路,代指田地,即享受田里的收成。[40]交通:结交。[41]以利相倾:为盈利而相互倾轧。[42]游敖:游乐。敖,通“遨”。[43]冠盖相望:(商人们)冠服驾车往来不断。冠盖,冠冕和车盖。[44]乘坚策肥:乘坐坚固的车子,鞭策肥壮的马。[45]履丝曳( 叶)缟:穿着丝织品的鞋子,拖着丝绸衣服。缟,白色的丝织品。[46]“今法律贱商人”四句: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说法律尊农夫,轻商人。[47]乖迕( 午):同义连用,都表示“违背”。[48]今募天下入粟县官:现在号召天下给朝廷纳粮。[49]粟有所渫( xiè 谢):粮食有流通的地方。渫,分散。[50]劝农功:鼓励农业生产。[51]车骑( 寄)马:用于车骑的马,指既能驾战车又能供骑兵单骑的马。[52]复卒三人: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复,免除。[53]神农: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教民稼穑,发明农具,振兴农业,所以称神农。[54]仞:长度单位,一仞周代八尺,汉代七尺。[55]汤池:(仿佛)灌满沸水的护城河。用来比喻严固,不能接近。百步:指护城河的宽度。[56]以是:由此。是,这,指神农之言。[57]政之本务:治政最根本的事情。[58]五大夫:爵位名,汉代第九等爵位。[59]塞下之粟:供边塞用的军粮。

【解析】

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为末。但在汉文帝时代,由于社会安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囤积货物高价竞售,而农民为交赋税,被迫贱卖粮食,甚至卖儿鬻女以偿还利息,这样一来便引发了农民“不地著则离乡轻家”的现象。同时,贱五谷而贵金玉也成为时尚,农业、商业的地位逐渐本末倒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晁错向汉文帝提出了“贵粟”的主张。贵粟,不仅仅是重农问题。在晁错看来,重视粮食,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农民流亡的处境,促进社会安定;同时也为备战备荒做好充分的粮食储存,与巩固边防也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振兴农业。如何鼓励百姓投入农业生产呢?晁错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就是将粮食转换为商品变为金钱,百姓可以用粮食买到爵位,也可以用来赎罪。

晁错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受到汉文帝的重视和采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6SuvLR8dmR/lsjTzxE1iE10EWz5LWG7C+IKan+eO7/GP4JssJyg2zhp5LdNiRg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