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

【题解】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居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其馀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相传为黄帝所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但后世多认为该书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并发展创作而成,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包含“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中医学基础理论。这些理论彼此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共同建构了较为完备的传统医学理论及治疗实践模式体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其中《素问》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主要通过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问”来阐释医理。“素”可解释为本,“问”是指黄帝问于医学先知—— 岐伯。《素问》保存了先秦时期《揆度》、《医经》、《上经》、《下经》、《金匮》等二十多本古医书的经典理论,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为后来中医理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其注本最早为隋代全元起注本,但宋以后便亡佚了。现存版本中较为完善者是唐代王冰注本,后经宋代林亿校正,孙兆改误,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上古天真论》专论养生,主要阐述上古之人如何保养先天真气而延年益寿。本文为节选。

昔在黄帝 [1]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 [2] ,长而敦敏 [3] ,成而登天 [4] 。乃问于天师曰 [5]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6] ,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7]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8] ,法于阴阳 [9] ,和于术数 [10]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11] ,故能形与神俱 [12] ,而尽终其天年 [13]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 [14] ,以妄为常 [15] ,醉以入房 [16]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17] ,不知持满 [18] ,不时御神 [19]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20] ,起居无节 [21] ,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22] ,避之有时 [23] ,恬惔虚无 [24] ,真气从之 [25] ,精神内守 [26] ,病安从来 [27]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28] ,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29] ,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30]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31]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 [32] ,淳德全道 [33]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34]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35]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36]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37] ,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 [38] ,举不欲观于俗 [39] ,外不劳形于事 [40] ,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 [41] ,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 [42] ,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 [43] ,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素问》卷一

【注释】

[1]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是有熊国君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他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见《史记·五帝本纪》。 [2]徇(xùn 迅)齐:非常聪明、敏慧。徇,通“迅”,疾速,引申指敏慧。 [3]敦敏:诚信敏达。 [4]登天:指登帝位,为天子。 [5]天师:古代称有道术的人,这里指岐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居首要地位。 [6]春秋:年龄。 [7]人将失之耶:(还是)现在的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 [8]知道:懂得养生的规律和道理。 [9]阴阳:指天地之常道。在中国古代文明中,阴阳被认为是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并推动自然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也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更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这里的“阴阳”既是天地万物的准则,也是治病必须推求的根本。 [10]和于术数:把各种适合生命规律的方法或行为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进行养生。术数,多种适合生命规律的养生方法。术,技巧,方法。数,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具有相互关联的双重含义,即数学之“数”与哲学之“数”。比如《周易》中的象数就是哲学之“数”。这里的“数”指反映事物的规律。《老子》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本句所阐述的也是此道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养生至理,所以首先要加以阐释。[11]劳:劳损,损耗。[12]形与神俱:指形与神的高度协调平衡状态,即生命存在以及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这里的健康是指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协调状态。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有:“形神俱备,乃为全体。”形,人的肉体。神,观照自己、观照万物的精神。《内经》直接以“神”来指代人的生命现象,以“神”的存在与否作为判定人生死之标准。因“神”在,万物才有生命,这是《内经》的生化之道。我国古代道家思想认为“神”是有形与无形之间转化互通的主因,而且“神”在生理上为人体生化功能之主宰,但在文化层次上则表现为智慧。中医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从无形处着眼,来把握有形的官能,因此在对待“形”、“神”关系方面更为强调“神”的作用。即使偶有强调“形”之处,比如“神”由“形”而立、依于“形”而存,但其目的还是为人之有意义的生存提供一个借以使用的工具,借以深入阐明“神”的灵妙。过分强调“形”的作用,只能导致“神”的呆滞,终使其“形”也不能相保。这是人的生命中一以贯之的道理。[13]天年:天赋的年寿,就是一个人在保持身体各器官都健康运行状态下的自然寿命。[14]以酒为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指纵饮无度。[15]以妄为常:以虚妄为真常。这里“以妄为常”不仅仅是指错误的生活方式,更是指错误的世界观、认识论。由于人们不懂得养生之道,认虚假为真实,所以才会产生劳倦过度、好逸恶劳、饮食不节、起居无常、贪酒好色等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妄”、“常”意义相反。“以妄为常”是这些错误生活方式的内在原因,“以酒为浆”等则是其外在表现。[16]醉以入房:乘着酒兴纵意房事。[17]以耗散其真:指因放纵情欲而消耗、减损人体生命的本原。耗,轻易使用而消耗、减损。真,本原,即先天赋予的生命本原。[18]不知持满:《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端着盛满液体的器皿稍不注意就可能洒落,反而不如适可而止。这里指不善养生者纵欲无度,不知适可而止的道理。[19]御神:调节心神。[20]逆于生乐:背弃了养生的乐趣。逆,背弃,背离。生乐,世俗生活的快乐。在养生家看来,人如果背弃了养生的乐趣,就违背了恬淡虚无的养生之道,就要“不时御神”,这样精神就不能内守而向外散放—— 这就是“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21]起居无节:生活没有规律。节,规律。[22]虚邪贼风: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内外界致病因素。虚,指人体正气(正常功能)不足的状态。邪,四时中自然界及人体内的不正之气。古人认为,由于人体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与四季气候变化节律相同步,无论在哪一节令中,如果有与该节令常态相反的气候出现,人体都可能因不适应这种反季节的气候而导致内在正常功能不足,即产生“虚”。那么这种反季节的气候则趁虚而入,导致人体机能的失调。因此反季节的气候可称为“外风”或“外邪”,人体内部失调之机能便被称为“内风”或“内邪”。两者合称为“风邪”。“邪”干“正”,即失常的机能妨碍正常功能的发挥,则又更进一步加剧了“虚”。贼,意谓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王冰注:“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23]避之有时:适时地避让。《灵枢》说: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24]恬惔虚无:指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堪称物我两忘的境界。恬惔虚无本为道家所尊奉的养生之根本途径,后被道教养生学说所袭用,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养生学说,这在《黄帝内经》中有多处反映。[25]真气从之:指真气顺从于“道”(生命本然的规律)。精神清静就不会耗费真气,不会干扰真气的升降出入。唯此,真气才能很好地按照“道”,即生命本然的规律生化运行。这应是“恬惔虚无,真气从之”以及后文“道生”的真意。[26]精神内守:中医认为人的精气和神气均应潜守于内,不宜妄泄,妄泄则为致病之由。精神,指精气与神气二者而言。内守,即守于内(体内)。[27]安:哪里。[28]“故美其食”五句: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为甘美,所穿着的衣服为舒适,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民才称得上是朴实。由于人们无欲无求,所以心意自足。《老子》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内经》中的许多观点应该是源于《老子》,如本句就与《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之意略同。据此可以看出医道合流符合历史的事实,故而医家与道家以及道教之间的关系浑融通贯而为一体。[29]“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五句:所好的欲望不能干扰他们的视听,过分而不合理的情欲也无法扰乱他们的心态。无论是愚笨的、聪明的,或者是有才能的、能力差的,都能追求内心的安定,而不汲汲于外物的获得或丧失,故而能够符合养生之道。[30]德全不危: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德,人符合“道”而表现出的本性,即本原的生命规律。因符合本原的生命规律,故而能够远离危难,得终天年。[31]“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九句:我听说上古时代有一种人称作真人,他能把握天地自然变化之机,掌握阴阳消长之要,吐故纳新,保养精气,精神内守,超然独立,肌肉形体,永恒不变,所以能与天地同寿,永无终结。这是因为契合养生之道,因而能够长生。真人,成道之人。本文认为真人是境界在圣人、贤人之上,且超然于天地之外,不受阴阳束缚之人。真人、至人与圣人、贤人的分别之处在于寿命的无限与有限。挈( qiè 窃),提,悬持,这里引申为把握。精气,天地间的灵气。肌肉,形体。敝,衰败。寿敝天地,与天地共同衰败,即与天地同寿。古人认为天地无衰败之时,故而寿敝天地的真人亦无衰败之时。这几句讲真人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所以能够呼吸天地灵气,保养精神,使身体长存不衰。此句应和上文“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一起理解,其核心之意是按照自然之理,守住自身之“神”,则能够支配自身功能长久保持正常运行的状态,得以长生不衰。[32]至人:达到某种道德标准的人。此处的道德与今天理解的“道德”一词不同。道家认为,物由“道”而各得其“德”。“德”即由普遍之“道”而派生出的各种事物之独特本性及必由规律。这里的至人,即高度符合人类独特本性及必由规律的人。他与真人的区别在于后者主动把握天地普遍之道,而至人较为被动地符合于人类独特本性及必由规律,虽亦可归于真人,但终究属于真人当中较低的层次。[33]淳德全道:指品德敦厚,道德全备。[34]积精全神:积聚精气,保全神气。亦即本篇前文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皆强调精神在养生长寿、祛病延年方面的重要作用。[35]八达:指道路八面通达,此处引申为世界之八方。[36]从八风之理:顺合于八风的变化。八风,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说:“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37]恚( huì 汇):怨,恨,怒。嗔:怒。[38]被服章:不欲离于世俗服饰。一说此文为衍文。[39]举不欲观于俗:不刻意让自己的举动凸显于世俗之中。观,显示。[40]“外不劳形于事”二句:就外在而言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就内在来说不让思想有所负担。[41]“以恬愉为务”五句:务求精神安逸愉悦,以悠然自得为成就,形体不会衰惫,精神不会耗散,也可以活到百馀岁。[42]“法则天地”五句:以天地为法则,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法则天地,指贤人能效法天地间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养生。法,效法。象,模拟。逆,上溯。[43]“将从上古”三句:希望追随上古真人,以求符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能够使寿命延长到极限。

【解析】

我国传统医学典籍浩如烟海,而《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此书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更汲取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成就,融合人类对生命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上为我国传统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书《素问》的首篇《上古天真论》,揭示了先天真元之气在人类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着重探讨了上古之人保养先天真元之气而祛病延年的原则、方法和道理。其中“天”,指先天;“真”指“真气”,也称“元气”。“天真”即指先天禀赋的真元之气,亦即人类生命的原动力。本篇在论述如何保养“天真”的过程中,也揭示出了中医学“主动合道”的能动精神。

从整体来说,本篇首先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养生的原则、方法和目的,并引出了“形与神俱”的观点;而后以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为例,论述养生效果所能达到的四个不同层次,阐明养生原则与方法的实际功用。

在论证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时,本篇借岐伯之口,通过阐述古人的生活方式及养生方法,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应遵循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规律来展开养生实践。而这些养生原则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则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此即养生保健的常规性法则。在此基础上遵循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即可远离损害健康的因素,探求到适合生命规律的养生方法。

这里提出的“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可谓养生的要点,是指通过养生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健康与长寿两者缺一不可,在长寿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这才是养生的要旨。要达到“形与神俱”,就必须内守“精神”,敛聚真气而使之符合于道。真气即“天真”。作为人类生命的原动力,先天禀赋的真元之气宜汇聚内守而不宜放散,这是由人类生命的本原规律所决定的。真气不散,则能够驱动人体的各种官能正常运行,避免内外风邪的侵扰,使人体保持阴阳动态平衡的健康状态。而敛聚真气的要旨则在于“精神内守”。唯其如此,方能“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避免各种内外不利因素对于真元之气的耗散效应。于是,本篇的养生理论逻辑也就清晰起来,即凭借“精神内守”而保持“真气不散”,使之合于“道”,这样就能够有效驱动人体的各种官能正常运行,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之目的。

由此可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应当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形与神俱”是生命存在和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正因如此,我国传统医学非常重视调神养性,推崇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追求平和安详的情绪状态,就是为了达到本篇所言“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之境界,如此才能“形与神俱”,尽享天年。故而这里提出的“形与神俱”正是对中医学“形神合一”观的精辟概括。 VuM2Busi83PBuBOfQ6EZt4+igEV1cbuO+ataS9SRRa2N4sae6M1eeGYlxDUaNV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