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题解】
《孝经》记孔子向曾参讲述孝道的言论。其成书约在战国时期,至于作者则历来众说纷纭,有孔子说、曾子说、曾子门人说、子思说、孔子门人说、齐鲁间儒者说、孟子门人说和汉儒说等各种说法。大多认为此书是子思所作。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曾子的学生。孔子的学说由曾子传子思,然后由子思再传孟子。《孝经》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之别,在历史上曾引起今古文之争。两者的章节和文字有所不同。古文《孝经》二十二章。今文《孝经》十八章,经西汉刘向校定而定型。今文《孝经》版本众多,通用版本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本文选取《孝经》之《开宗明义章》、《纪孝行章》、《广要道章》、《谏诤章》四章,以见《孝经》之宗旨大要,其中包括推行孝道之理由及其事亲、谏诤等思想。
开宗明义章
仲尼居 [1] ,曾子侍 [2]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3] ,以顺天下,民用和睦 [4] ,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 [5] :“参不敏 [6] ,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 [7] ,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8] 。立身行道 [9]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10] ,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11] :‘无念尔祖 [12] ,聿修厥德。’”
《孝经注疏》卷一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 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世多尊其为孔圣人。居:平素家居。 [2]曾子: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孔子以他能通孝道而向其传授孝的道理。他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传承人。侍:陪侍。 [3]先王:前代的圣贤帝王,指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等。至德要道:最高的、完美的道德,至关重要的道理、方法。 [4]用:因此。 [5]避席:起身离开席位。表示敬意。 [6]不敏:谦词,犹不才,不聪明。[7]复坐:回到席位上。[8]始:开端。[9]立身行道:修养自身,奉行道义。[10]显:使显耀。[11]《大雅》:《诗》之一部分,凡三十一篇,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祖先及武王、宣王的事迹。[12]“无念尔祖”二句:是说你怎么能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发扬他的美德啊。见《诗·大雅·文王》。聿( yù 玉),句首语气词。厥,其, 他的。
纪孝行章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 [1]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 [2] ,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3] ,犹为不孝也。”
《孝经注疏》卷六
【注释】
[1]“孝子之事亲也”六句:是说孝子侍奉双亲,日常起居要做到恭敬;进奉膳食时要和颜悦色;父母有疾病,要感到忧虑;父母去世,要表现出悲痛;祭祀父母,要庄严肃穆。致,通“至”,尽,极。 [2]“事亲者”四句:是说侍奉双亲,要身居高位但不傲慢,在下层能恭谨奉上,与众人相处能和顺不争斗。丑,众,卑贱之人。 [3]“虽日用三牲之养”二句:即使每日用三牲奉养双亲,也属不孝。三牲,古代祭祀所用。有大小三牲之分,大三牲指羊、豕、牛,谓之太牢,是郊祀中最高等级的祭祀标准,用于大祀;小三牲指鸡、鸭、兔,缺少牛。此处当指大三牲,泛指美味佳肴。
广要道章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 [1] ,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2]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孝经注疏》卷六
【注释】
[1]“教民礼顺”二句:是说教育人民讲礼仪,知顺从,再没有比尊重兄长更好的方式了。悌(tì 替),敬重兄长。 [2]乐:音乐。《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谏诤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 [1] ,则闻命矣 [2]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 [3] ?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 [4] ,虽无道 [5] ,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 [6] ,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 [7] ,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8]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注疏》卷七
【注释】
[1]扬名:即《孝经·开宗明义章》所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也即《广扬名章》所指“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2]闻命:接受教导。 [3]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4]争臣七人:天子有三公四辅,“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四辅”即疑、承、辅、弼。争臣,谏臣。 [5]无道:不遵守王道。 [6]争臣五人:是天子派去辅佐诸侯的人。一说为三卿和内史、外史。“三卿”指司马、司徒、司空。 [7]争臣三人:大夫的家臣。《孔传》说三人是家相、室老、侧室。 [8]令名:美名,好名声。
【解析】
《孝经》十八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讲述了《孝经》的理论基础,即“孝”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孝可分为事亲、事君和立身三个阶段(《开宗明义章》),进而分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等五种不同层次的人所行“孝道”的不同内涵(《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第二部分,将孝道与政治结合起来,明确了以孝治天下的要求和方法。孔子强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三才章》),而圣人之道德皆源自于孝,而以孝治天下也基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孝治章》、《圣治章》)。孝道乃“德之本”,君主施政而推广孝道,是至关重要的道理和最高的美德(《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孝道通行,上下一心,则可使统治更加顺畅(《感应章》)。不孝者则要施以五刑(《五刑章》)。第三部分讲述了行孝的礼仪。孝子行孝道要在双亲家居、赡养、生病、去世和祭祀时有相应的表现(《纪孝行章》、《丧亲章》)。当然行孝也不是一味顺从,必要时需要对长辈进行规劝(《谏诤章》)。
本文所选《开宗明义章》是本书之纲,阐述了《孝经》的宗旨和义理,指出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孝可以分为事亲、事君和立身三个阶段。《纪孝行章》指明孝子侍奉双亲时在居、养、病、丧、祭等五方面应有的行为。《广要道章》阐释了推广孝道作为至关重要道理的理由。《谏诤章》则指出尊者、长者有不义行为时,晚辈要对其进行规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老、敬老、养老是现今我国公民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孝经》倡导孝行,强调了尊老、敬老、养老的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有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