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劝 学

《荀子》

【题解】

荀子(前298?—前238?),名况,字卿,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西汉时为避宣帝刘询讳,曾一度改称“孙卿”(“荀”、“孙”二字古音相通)。年十五,游学于齐稷下学宫。齐襄王初年,为列大夫,并任稷下祭酒。后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春申君死,荀子废,定居兰陵。《史记》卷七四有传。

《荀子》一书由荀子与其弟子合力撰写而成,首篇即《劝学》。所谓“劝学”,就是鼓励学习之意。本篇针对学习的宗旨、意义、态度、内容、步骤、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详细论述,堪称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典范之作。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 。青 [2] ,取之于蓝 [3]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4] ,輮以为轮 [5] ,其曲中规 [6] ,虽有槁暴 [7] ,不复挺者 [8]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9] ,金就砺则利 [10]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13]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 [14]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 [15]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 [16] ,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 [17]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18]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9]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0] ,而闻者彰 [21] 。假舆马者 [22] ,非利足也 [23] ,而致千里;假舟檝者 [24] ,非能水也 [25] ,而绝江河 [26] 。君子生非异也 [27] ,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28]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29] ,系之苇苕 [30]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 [31] ,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32]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 [33]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34]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 [35]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36] 。故君子居必择乡 [37] ,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 [38] ,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39]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40] 。怠慢忘身 [41]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 [42] ,柔自取束。邪秽在身 [43] ,怨之所构。施薪若一 [44] ,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45] 。草木畴生 [46] ,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47]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48]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 [49] 。故言有召祸也 [50] ,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 [51]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52]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 [53]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54]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55] ,功在不舍 [56] 。锲而舍之 [57]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58] ,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 [59]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60] ,下饮黄泉 [61]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62] ,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 [63] ,用心躁也 [64]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 [65] ,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 [66] ,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 [67] ,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 [68] ,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69]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 [70] ,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 [71] ,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 [72] ,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 [73] ?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 [74] ,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 [75] ,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 [76]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77] 。为之 [78] ,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 [79] ,政事之纪也;《诗》者 [80] ,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81] ,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82]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 [83]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 [84] ,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 [85]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86] ,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87]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 [88]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89]

学莫便乎近其人 [90] 。《礼》、《乐》法而不说 [91] ,《诗》、《书》故而不切 [92] ,《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93] ,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 [94] ,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 [95] ,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 [96] ,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 [97] ,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 [98] ,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 [99] ;不隆礼 [100] ,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 [101] ,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 [102] ,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 [103] ,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 [104] ,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105]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106] 。《诗》曰:“匪交匪舒 [107] ,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 [108] ,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 [109] ,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 [110] ,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 [111] ,固学一之也。一出焉 [112] ,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113] 。全之尽之 [114] ,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115] ,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116] ,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 [117] ,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 [118] ,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 [119] ,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120]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 [121] ,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 [122] ,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集解》卷一

【注释】

[1]已:终止,停止。 [2]青:靛(diàn 电)青。 [3]取:提取,提炼。蓝:蓼(liǎo 辽,上声)蓝草,叶可做蓝色染料。 [4]中(zhòng 仲): 符合。绳:木工用的墨线,用来衡量木材的曲直。 [5]輮(róu 柔):通“揉”,使直的东西弯曲。 [6]规:圆规,量圆的工具。 [7]有: 通“又”。槁暴(gǎopù 搞瀑):晒干。槁,枯干。暴,晒。 [8]挺: 直。 [9]受绳:经过墨绳校正。 [10]金:金属制成的刀剑。砺:磨刀石。 [11]参:检验。省(xǐng 醒):反省,考察。一说“参”通“叁(三)”。《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12]知:同“智”。 [13]溪:山涧。 [14]“干、越、夷、貉之子”四句:意为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教育不同的结果。干、越,春秋时国名,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干,本一小国,被吴所灭,故又称吴为干。夷、貉( 莫。通“貊”),古代对东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子,这里指人。[15]“《诗》曰”七句:《诗经》中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安于你的职位吧,爱好正直的德行。这样,神就会了解你,给你极大的幸福。”(见《诗·小雅·小明》)靖,安。共,通“恭”,看重。好,爱好。介,助。景,大。[16]神:此处指最高的精神境界。《诗》中所谓神,指神灵,荀子引《诗》对于神作了新的解释。化道:受道的教化,指思想行动符合道。道,指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17]“吾尝终日而思矣”二句:大意是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但是不如学习一会儿收获大。尝,曾经。须臾( 鱼),一会儿。[18]跂( 企):踮起脚后跟。[19]博见:看得宽广。[20]疾:壮,这里指声音宏亮。[21]彰:清楚。[22]假:凭借,利用。[23]利足:指跑得很快。[24]檝:同“楫”,船桨。[25]能水:指水性好。能,善。[26]绝:动词,指渡过。[27]“君子生非异也”二句:君子的本性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和利用客观事物罢了。善,擅长。[28]蒙鸠:即“鹪鹩”( jiāoliáo 骄燎),一种羽毛赤褐色的小鸟,体长约三寸。[29]编之以发:用毛发编结起来。[30]系:联结。苇苕( tiáo 条):芦苇的嫩条。苇,芦苇。[31]射干:一种草药名,又称“乌扇”。[32]仞( rèn 认):长度单位。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33]蓬:草名,又称“飞蓬”。[34]“白沙在涅( niè 聂)”二句:原无,今据《尚书正义·洪范》篇引文补。涅,黑土。[35]“兰槐之根是为芷( zhǐ 止)”四句:大意是兰槐的根叫作芷,如果把它浸到臭水里,君子就不去接近它,普通人也不会佩戴它。兰槐,即“白芷”,香草名,开白花,气味香,古人把它的苗称为“兰”,根称为“芷”。其,若,如果。渐,浸泡。滫( xiǔ 朽),酸臭的淘米水,这里指污水。庶人,众人,普通人。服,佩戴。[36]所渐者然也:是由于把它浸入了臭水的缘故。[37]“故君子居必择乡”三句: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好地方,外出必须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是为了防止受邪恶人的影响,而使自己接近于正道。游,外出交往。中正,恰当正确的东西,指上文“神莫大于化道”的“道”。[38]起:发生。[39]必象其德:一定和他自己的品德优劣相应。象,相似,相应。[40]蠹( 杜):蛀虫。[41]“怠慢忘身”二句:懒散到了不顾自己的一切行为,灾祸就要降临了。[42]“强自取柱”二句:质地坚硬的东西自然会被人们用作支柱,质地柔软的材料自然会被人们用来捆东西。[43]“邪秽在身”二句:自己行为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的怨恨。秽( huì 绘),污秽,肮脏。构,结,造成。[44]“施薪若一”二句:堆放的柴草看起来一样,火总是先从干燥的柴草烧起。[45]湿:潮湿,这里指低洼的地方。[46]畴:通“俦”,同类,同处。[47]质的( 第):指箭靶。质,古时一种箭靶。的,箭靶中心的目标。[48]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一般用以砍木。[49]醯( 西):醋。蜹( ruì 瑞):类似蚊子的昆虫。[50]“故言有召祸也”三句: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祸害,做事情有时会引来耻辱,君子谨慎地对待自己言论和行动的立脚点。立,立脚点,这里指学什么,以什么为指导。[51]“积土成山”二句:土堆积起来成了山,风雨就从这里形成了。古代有山吐云纳雾的说法,并认为风雨是从山中形成的。荀子借此说明只要坚持不懈,专心一意,就能有所作为。[52]“积善成德”三句:不断地做好事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圣人的精神境界。神明,最高的智慧。自得,自然达到。[53]蹞( kuǐ 葵,上声)步:半步。蹞,同“跬”。[54]骐骥( qíjì 棋寄):千里马,传说能日行千里。[55]驽( 奴)马:劣马。十驾:十天的路程。驾,一天的行程。[56]舍:放弃。[57]锲( qiè 窃):用刀子刻。[58]“锲而不舍”二句:如果坚持雕刻而不停止,那么金石也可以雕出花纹。镂( lòu 漏),雕刻。[59]螾( yǐn 蚓):同“蚓”,即“蚯蚓”。[60]埃土:尘土。[61]黄泉:地下的泉水。[62]六跪:六足。蟹实有八足。螯( áo 熬):螃蟹如钳形的脚。[63]蟺( shàn 善):同“鳝”,即“鳝鱼”。[64]躁:浮躁,不专心。[65]“是故无冥冥之志者”四句:所以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的成绩;不能埋头苦干的人,在事业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冥冥,幽暗,这里比喻专心致志、埋头苦干。昭昭,显著。惛惛,意思与“冥冥”同。赫赫,巨大。[66]“行衢道者不至”二句:在歧途上徘徊不定的人是达不到目的地的,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任何一方都不会容纳他。衢( 渠),十字路,这里指歧路。[67]“螣( téng 腾)蛇无足而飞”二句:螣蛇虽然没有脚,但是能飞;鼫( shí 时)鼠虽然有五种技能,但仍然没有办法。螣蛇,古时传说一种能飞的蛇。梧鼠,鼫鼠(据《大戴礼记》),一种形状像兔的鼠类。据说它有多种技能,但都不能专心一意做到底。所以,它能飞,却不能上屋;能爬树,却不能爬到树顶;能游泳,却不能渡过山涧;能打洞,却不能掩身;善行走,却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头。穷,没有办法。[68]“尸鸠在桑”六句:见《诗·曹风·鸤鸠》。大意为:布谷鸟居住在桑树上,专心一意将七只小鸟哺育;那善良的君子,行动要专一不邪;行动专一不邪啊,意志才能坚定不变。尸鸠,布谷鸟。据说这种鸟在桑树上哺育七只小鸟,早晨从上而下喂它们,傍晚又从下而上喂它们,天天如此,从不间断。鸤鸠,即尸鸠,布谷鸟。淑人,善人。仪,仪表,举止,这里指行动。一,专一。结,凝结,这里是坚定的意思。[69]“昔者瓠( 户)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二句:古代瓠巴弹瑟,瑟声悠扬,连河底的鱼都游出来听;伯牙弹琴,琴声悦耳,连马也仰头停食而听。瓠巴,传说古代擅长弹瑟的人。流,《大戴礼记》引文为“沉”。伯牙,传说古代善弹琴的人。六马,古代天子用六匹马驾车。秣( 末),饲料。[70]“故声无小而不闻”二句:所以声音不管多么小,总会被人听见;行动不管多么隐蔽,也总会显露出来。[71]“玉在山而草木润”二句:山上如果有了宝玉,草木都会滋润;深渊里如果有了珍珠,渊边山崖都会增添光彩。不枯,不枯燥,这里指有色彩。[72]“为善不积邪”二句:为善只怕不积累吧?若积善,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邪,疑问词,“吧”的意思。[73]“学恶( 乌)乎始”二句:学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恶,疑问词,哪里。[74]数:数术,即方法、办法。经:指儒家经典。[75]“其义则始乎为士”二句:学习的原则,就是从作士开始,最后成为圣人。义,原则。荀子在《儒效》篇中说:“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76]“真积力久则入”二句:学习如果能踏实持久,就深入了;学习要到死,然后才停止。没( 末),通“殁”,死。[77]须臾:一会儿。舍:离开。[78]“为之”四句:努力学习的,这是人;放弃学习的,就如同禽兽了。[79]“故《书》者”二句:所以《尚书》这本书,是记载政事的。《书》,即《尚书》、《书经》。纪,通“记”,记载。[80]“《诗》者”二句:《诗》把符合乐章标准的诗歌都收集下来了。中声,符合标准的乐章。止,存。[81]“《礼》者”四句:《礼》,讲的是确定法律的总纲,是以法类推的各种条例的纲要,所以说学习一定要到《礼》才算完成。《礼》,据《大略》“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这里的《礼》可能即指《礼经》。大分,总纲。类,类比,指以法类推的条例。纲纪,纲要。荀子在《王制》篇中说:“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是说有法律条文规定的,按照规定办;没有法律条文规定的,要以法类推。[82]“《礼》之敬文也”五句:《礼》所规定的敬重礼节仪式的准则,《乐》所培养的和谐一致的感情,《诗》、《书》所记载的广博的知识,《春秋》所包含的隐微道理,这些把天地间的事情都完备地包括了。敬,敬重。文,指礼节、仪式。《乐》,即《乐经》,现已失传。中和,和谐。微,隐微,隐含褒贬劝诫之意。毕,完全,完备。[83]“君子之学也”五句:君子为学,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外散于身体仪态之中,而表现于一举一动之间。著,通“贮”,积贮。布,分布,指体现。四体,四肢,这里指仪表举止。形,表现。[84]“端而言”三句: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端,通“喘”,小声说话的样子。蝡( 如),同“蠕”,慢慢行动的样子。一,都。[85]“小人之学也”五句:小人为学,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口耳之间不过才四寸,怎么能够对七尺之躯有所补益呢?则,通“财”,“才”的意思。曷( 河),何,怎么。躯,身体。[86]“古之学者为己”二句: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有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87]禽犊:家禽、小牛,古时常常用它们作为礼物互相赠送。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小人学了一点东西就到处卖弄,讨人喜欢。[88]“故不问而告谓之傲”二句:所以别人不问,你告诉了他,这是急躁;问一而告二,这是啰嗦。傲,通“躁”,急躁。囋( zàn 赞),唠叨。[89]君子如向矣:君子当如钟的回响一样,问什么答什么。如向,好像回响那样。向,同“响”。这里指君子回答问题要适度。[90]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近良师益友更省事的了。便,简便,省事。其人,指良师益友。[91]《礼》、《乐》法而不说:《礼》、《乐》规定了一定的法度,但没有详细说明道理。法,法度。说,说明道理。[92]“《诗》、《书》故而不切”二句:《诗》、《书》记载的都是过去的东西,而不切合当前的实际。《春秋》讲的道理隐晦不明,使人不能很快理解。故,过去,旧。切,切合实际。约,隐晦,不明。速,迅速,这里指很快理解。[93]“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三句:效仿贤师而聆听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诸经之传,而合于世用。方,通“仿”,仿效。说,学说。尊,崇高。以,而。遍,全面。周,周到,这里有通达的意思。[94]“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二句:学习的途径没有比诚心请教良师益友收效更快的了,其次是尊崇礼义。经,通“径”,道路,途径。隆礼,尊崇礼义。[95]“安特将学杂识志”四句:安,这里解作“则”。特,只,仅仅。杂,指杂记之书、百家之说。识、志,都是记的意思。顺,通“训”,解释。末世穷年,一生一世,一辈子。陋儒,学识浅陋的儒生。[96]“将原先王”三句:要考察先王的旨意,寻求礼义的根本,那么学习礼义是正确的途径。经纬,南北为经,东西为纬,这里指四通八达。蹊径,小路,这里指道路。[97]“若挈( qiè 切)裘领”三句:这就好像用手握住皮衣的领子,用力抖动,皮衣的毛自然就顺了。挈,用手提起。裘,皮袍。诎,同“屈”。顿,抖搂,整顿。[98]“不道礼宪”六句:不实行礼法,而用《诗》、《书》去办事,就好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水的深度,用戈舂米,用锥子当筷子吃饭一样,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道,实行。宪,法令。飡( cān 餐),同“餐”,吃。壶,古代盛食品的器皿,这里指食品。[99]法士:指遵守礼法的人。[100]“不隆礼”三句:不尊崇礼法,即使聪明善辩,终究也是不守礼法的儒生。察辩,明察善辩。散儒,指不遵守礼法的儒生。[101]“问楛( 苦)者”二句:有人问不符合礼法的事,不要告诉他。楛,恶劣,这里指不合礼法。[102]有争气者:态度蛮横、不讲道理的人。[103]“故必由其道至”三句:所以必须是按照道的标准来请教的人,才接待他;不按照道的标准来请教的人,就回避他。[104]“故礼恭”六句:所以见来的人恭敬有礼,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方向;见他言词谦逊,然后才可以给他讲解“道”的内容;见他表现得乐意听从,然后才可以进一步和他谈论“道”的深刻含义。理,条理,指道的内容。致,极点。[105]“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三句:所以对那些不可以交谈的人偏要交谈,叫作急躁;对那些可以交谈的人却不交谈,叫作隐瞒;不看对方的表情就去交谈,叫作盲目。隐,隐瞒。瞽( 古),盲。[106]谨顺其身:谨慎地对待那些来请教的人。[107]“匪交匪舒”二句:见《诗·小雅·采菽》。不急迫,不缓慢,就会受到天子的赏赐。交,通“绞”,急迫。舒,缓慢。予,赐予。[108]“百发失一”二句:射一百次箭,有一次没射中,也不能叫作善于射箭。[109]“千里蹞步不至”二句:一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没有达到,也不能叫作善于驾车。[110]“伦类不通”三句:对各类事物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对仁义不能做到完全彻底,就不能够叫作善于学习。伦类,泛指各类事物。一,指下文的“全之尽之”,这里有完全彻底的意思。[111]“学也者”二句:学习,本来就应该一心一意,要学到完全彻底。[112]“一出焉”三句:一会儿这样去学,一会儿又不这样去学了,这是普通的人。涂巷之人,这里指普通的人。涂,指道路。巷,小巷,胡同。[113]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他们都是荒淫无道之主。盗跖( zhí 直):传说春秋末年的一个大盗。[114]“全之尽之”二句:学习要达到完全彻底,才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学者。[115]“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五句:君子知道学识不全面、不纯粹是不足以称为完美的,所以他反复学习以达到前后联系,用心思考以达到融会贯通,效法良师益友努力地去实行,除掉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学识。夫,指示代词,指学习。粹,纯粹。诵数,即上文讲的“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指按照由经到礼的次序去学习。贯,联系。处,居,这里是实行的意思。[116]“使目非是无欲见”四句:使眼睛非所学不去看,耳朵非所学不去听,嘴巴非所学不去说,心非所学不愿去想。[117]“及至其致好之也”五句:到了极其喜好学习的时候,就像目好看五色,耳好听五声,口好食五味,心中所好,则远甚于拥有天下。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五味,即酸、辛、苦、甜、咸。[118]“是故权利不能倾也”三句:因此权力和利益不能打动他,众人不能改变他,天下之大也不足以动摇他的心志。[119]“生乎由是”三句:活着坚持这样去做,到死也不改变它,这就叫道德操守。[120]“德操然后能定”二句:有德操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应对外来事物。定,坚定。应,应对,即能应付各种事变。[121]“能定能应”二句:内有定,外有应,才可称为全人。成人,即前文所言“全之尽之”的学者。[122]“天见其明”三句: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大,君子所贵就在其全啊。见,同“现”,显现。光,通“广”。贵,重视。

【解析】

荀子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故而在为学之初,就必须首先树立起“精诚专一”、“持之以恒”的人格取向,才能够善始善终,升堂入室,最终达到“积善成德”、完全纯粹的精神境界。

《劝学》首先从“内外因关系”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作为“外因”的学习是升华个人内在品性、才能的必由之路。如:“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是以“中绳”的“直木”比喻人内在的才能、品性,而以“輮”喻外在的学习,以“轮”喻有用之材。只有借助与“輮”相似的学习这一外在历程,如“直木”一般的内在才能、品性才得以定型并获得发展,晋级为如“轮”一般“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成器之才。

然而,教育和学习又是一种独特的外因。它能够超越外在的自然环境而对个人的才能、品性发挥直接的升华与促进作用。比如,文中的“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即就此而言,从侧面指出了教育和学习对涵育个体人格乃至社会习俗的决定性意义。

在从外因角度阐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劝学》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了发挥学习者内在主观能动性方面,着重论述为学的态度、内容、方法和技巧。首先,该篇创造性地提出了“君子善假于物”的观点。此观点的内涵较为丰富:其一,教育和学习本身就是君子赖以提升自我、不断成长的一种可“假”之“物”,故而“须臾之所学”,也会收获比“终日而思”更为显著的效果。其二,要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必须善于借鉴前人、他人先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成功经验,以便像借“登高”达到“见者远”、借“顺风”达到“闻者彰”、借“舆马”达到“致千里”、借“舟檝”达到“绝江河”一般,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从方法论的角度树立起“善假于物”的学习观之后,《劝学》进一步点明学习者应秉持的态度,即从细微处着眼,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一样,精诚专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积累品德、修养、学识与才能,在“积蹞步”的悠悠历程中让自己的生命持续得到成长,通过不懈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来升华到“得神明”、“备圣心”的超远、纯粹之境界。

找到了科学的方法,具备了坚定的态度,下一步就要指明学习的范围与途径了。即“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如此则既可仰闻先王之教化,又可备晓礼法而在当今之世灵活运用,以收获实绩。

最后,该篇对论述的内容进行了归纳,点出学习的宗旨和方向,即从“为士”开始,达到“为圣人”而结束。故而学习之目的在于培养人格、生命而令其日趋完美,而学习之终极目的则是成为“圣人”。此“圣人”也可称之为“成人”,即“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的集大成之人。 lV7rng95nqRvHK3NHrRQQV0vIe3mcu2kXcnoVMl6Gm2GiYpjZuJJpOs9xxFTN0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