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孙子》二篇

《孙子兵法》

【题解】

孙武(前545?—前470?),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由齐至吴,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吴国将领,帮助吴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胜利。其《孙子兵法》一书,成为后世军事著作的经典,孙子因此被誉为“兵圣”。《史记》卷六五有传。《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论述了用兵之前的整体准备,包括内外两方面,内指对自身情况的把握,外指克敌策略的选择。孙武用兵有整体性思维,注意到一些基础性因素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如道、天、地、将、法等),也强调正确的战略决策是胜利的必要前提。该篇论述的正是这些基础与前提。《势篇》是《孙子兵法》一书的第五篇。“势”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概念,兵书中对“势”的最初探讨应溯源到孙武。上面所选的《计篇》曾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而《势篇》则是对其论说的进一步发挥,讨论的问题涉及势与奇正、任势与战人等各个方面。

计 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1]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 [2] ,校之以计 [3] ,而索其情 [4]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5]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6]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7]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8]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 [9] ,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 [10] ,以佐其外 [11]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12] 。兵者,诡道也 [13]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14]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 [15]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16] ,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17]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

【注释】

[1]死生之地:指决定生死之所在。 [2]五事:谓后文道、天、地、将、法五种事项。 [3]校(jiào 较):比较,衡量。计:此处指综合测评,并非现在意义上的计谋、计策。 [4]情:真实情况。 [5]而不畏危:不畏惧于危疑。 [6]阴阳:原指日照的情况,此处指天地阴阳之气。寒暑:指气候。时制:指时令。 [7]死生:指死地、生地,所谓“死地”指进难攻退难守之地,“生地”义相反,故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说。 [8]曲制:军队编制。官道:指设官分职、明权任责的原则。主用:指军费、军粮等问题。 [9]用之必胜:用兵一定胜利。 [10]乃为之势:创造取胜的潜在可能性。势,取胜的态势。 [11]外:境外,指战争发生的地方,攻伐多在自己国境之外。或指常规以外的情况。曹操注:“常法之外也。” [12]利:指有利的因素。权:权变,灵活处置。 [13]诡道:欺诈之道。 [14]乱而取之:敌贪利必乱,趁敌军混乱而攻取之。 [15]挠:骚扰。 [16]佚:安逸。 [17]庙:庙堂,指国君议政之所。算:算筹,喻指计算策划。

势 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1] ;斗众如斗寡 [2] ,形名是也 [3]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 [4] ,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 [5] ,虚实是也 [6]

凡战者,以正合 [7] ,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 [8]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 [9]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 [10]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 [11] ,势也;鸷鸟之疾 [12] ,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 [13] ,节如发机 [14]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15]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16] 。乱生于治 [17] ,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 [18] ,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 [19] ,形之 [20] ,敌必从之;予之 [21] ,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22]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23] 。任势者,其战人也 [24] ,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

【注释】

[1]分数:划分组织,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2]斗众:使很多人斗,即指挥很多人的意思。斗寡义同。 [3]形名: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4]“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二句:毕,原作“必”,王晳注:“‘必’当作‘毕’,字误也。奇正还相生,故毕受敌而无败也。”尽、处处的意思。奇(jī 基)正,曹操注:“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奇”指留下的机动部队。 [5]碫(duàn 段):原作“”,孙星衍校曰:“按‘’当为‘碫’,从段。唐以后多遐音者,以字之讹而作音也。”今从其说。砺石,此处泛指石头。 [6]虚实:指兵力集中或分散。 [7]“以正合”二句:摆开阵势交战,靠灵活变化取胜。 [8]声不过五:五声谓宫、商、角、徵、羽。 [9]色不过五:五色谓青、赤、黄、白、黑。 [10]战势:指作战的态势。 [11]漂石:把石头冲起。 [12]鸷(zhì 至)鸟:猛禽。 [13]彍(kuò 扩):弩拉满之状。弩:是一种装有臂的弓,威力比弓更大。 [14]发机:弩的发射装置,类似扳机,扣下它,箭即发射。 [15]斗乱而不可乱也:指战斗场面虽然混乱,但仍在掌控之中,有条不紊。 [16]形圆而不可败也:指阵容严整周全难以突破。 [17]“乱生于治”三句:这是说战斗时,军队本来是整齐、勇猛、强大的,混乱、胆怯、虚弱等情况只是其临时的表象。 [18]“治乱”六句:意为治乱取决于军队编制,勇怯源于力量对比,强弱决定于指挥号令。 [19]动敌:指诱导牵制敌人。 [20]形之:指作出样子。 [21]“予之”二句:意指留给敌人“小利”,敌人必然去抢夺它。 [22]卒:兵卒。 [23]择:通“释”,此处指不依赖。任势:依赖“势”,依靠力量对比。 [24]战:使……战,此处是指挥人战斗的意思。

【解析】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孙武的观念中,战争不是单纯的攻城略地,而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与智谋胆识的较量。基于对战争如此深刻的认识,孙武强调在开战之前,首先要对敌我双方整体的情况进行精确的衡量测评,只有在条件允许开战的情况下,才能做下一步战略谋划的工作(即“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可以看出,孙武反对“为战争而战争”、“穷兵黩武”的愚蠢做法,他将战争纳入国家发展的统摄之下,“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讲论此句时强调“‘国’字须着眼,此为十三篇命脉所寄”。孙武强调战争是维护国家的一种手段,国家的安危才是用兵者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所以在该文上半部分很明显地体现了孙武“慎用兵”的思想,他建议用兵之前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以此来论证本次战争的可行性。可见孙武对待战争慎重的态度,一本言兵的书在开头先言不能用兵的情况,这很能代表中国“武以止戈”的武德传统。这种对战争深入客观的认识也成了贯穿本书的一个主旨。

在《势篇》中,孙武对势有很多直接的阐发,如“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者,其势险”。这里用高处的流水来比喻兵家“势”的道理,以此推之,军事意义上的“势”应该是指在战斗时令自己处于对自身有利的力量对比状态,即上文所谓不断扩大自身优势,拉开与敌人的差距,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必将取胜的态势,所以文中说:“勇怯,势也。”

至于如何“任势”,孙武强调了“制权”的思想,他在第二段中阐明:“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在孙武的观念中,战场是纷繁复杂的,将帅的作战计划也应该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一切都可以权变,只有力争取胜之势才是不变的。孙武还强调“奇正之变”是不会穷尽的,这意味着战争的形势及相应的计策、手段也是有无数种可能性的,所以在他的兵法中,很少看到条条框框,大多是深邃精辟的道理。后人读之,唯有深悟巧用,方能得其精髓。由此来看,《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为“战争的艺术”( The Art of War ),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4xkE1xbSL7drW18Fi0Tn05lnBC4qF+rWyM2ci611S1dePSes1vdwkuNeLQzF8O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