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语》二十六章

《论语》

【题解】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牧畜的小吏,后专心教授弟子,整理古代文献,以好礼、知礼闻名。鲁定公时出任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后因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毅然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后又带领弟子周游卫、宋、陈、蔡等国,历时十四年之久。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归鲁,十六年卒。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一书由孔子弟子、再传弟子等记录并编纂,记录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行,成书时间约在战国初年,是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儒家经典文献之一。今传《论语》共二十篇,各篇若干章不等。后人比较重要的注释之作有魏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选二十六章。

曾子曰 [1] :“吾日三省吾身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 ?传不习乎 [4] ?”

《论语注疏》卷一《学而》

【注释】

[1]曾子:孔子弟子曾参,字子舆。 [2]省(xǐng 醒):反省。 [3]信:守信用。 [4]传:指老师的传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 ,就有道而正焉 [2] ,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注疏》卷一《学而》

【注释】

[1]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 [2]就有道而正焉:就教于有德多才之人来端正自身。就,趋向,靠近。

子曰:“道之以政 [1]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2]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注疏》卷二《为政》

【注释】

[1]“道之以政”三句:大意是用政令来训导,用刑罚来治理,人民就会想法逃避制裁而没有羞耻心。道,同“导”,训导。政,法制,禁令。齐,整治,整顿。刑,刑罚。免,逃避。 [2]“道之以德”三句:大意是用道德来训导,用礼教来治理,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归顺。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1]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2] ,不去也。君子去仁 [3]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4] ,造次必于是 [5] ,颠沛必于是。”

《论语注疏》卷四《里仁》

【注释】

[1]“不以其道得之”二句:不按仁义之道而得到富贵,君子不会居有。处,居。 [2]“不以其道得之”二句:据上下文义,前一“不”字当为衍文,是说若行仁义之道而得到贫贱,君子不会逃避。 [3]“君子去仁”二句:是说君子离开仁道,还能在哪方面成就名声呢?恶(wū 乌),何。 [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哪怕是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道。终食,吃完饭。 [5]“造次必于是”二句:是说紧急的时刻、困顿的时刻,都一定执着于仁道。造次,匆忙。是,指“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1] ,未足与议也 [2] 。”

《论语注疏》卷四《里仁》

【注释】

[1]耻恶衣恶食:以衣服不好、饮食不好为耻。 [2]未足与议:不值得与其共谋大事。

子曰:“君子喻于义 [1] ,小人喻于利。”

《论语注疏》卷四《里仁》

【注释】

[1]喻:知晓。

子贡曰 [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3]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4]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5]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6]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注疏》卷六《雍也》

【注释】

[1]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2]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博施恩惠给老百姓,并能周济大众。 [3]何事于仁:哪里只是仁。孔子认为“仁”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和施恩,若能博爱大众、普施广济,则不止于仁,而是已达到“圣”的境界。事,犹止,仅。 [4]病诸:认为艰难。诸,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5]“己欲立而立人”二句:自己想成功,也使别人成功;自己想通达,也使别人通达。 [6]近取譬:是说从近处自身类推,将心比心。近,指自身。取譬,寻取比喻。

子曰:“默而识之 [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何有于我哉 [3] ?”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

【注释】

[1]识(zhì 志):记。 [2]诲:教导。 [3]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呢?意谓此外无他。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1]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

【注释】

[1]闻义不能徙:听到正义而不能奔赴。徙,趋赴。

子曰:“饭疏食 [1] ,饮水,曲肱而枕之 [2]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3] ,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

【注释】

[1]饭:吃。疏食:粗饭。 [2]曲肱(gōng 弓):弯曲胳膊。 [3]“不义而富且贵”二句: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如同天上的浮云一般。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1] ,我无是也 [2]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 ,知之次也 [4] 。”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

【注释】

[1]不知而作:不懂而盲目造作。 [2]是:指“不知而作”。 [3]识(zhì 志):记。 [4]知之次:次一等的知,即学而知。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1]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注疏》卷八《泰伯》

【注释】

[1]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1]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注疏》卷九《子罕》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2] ,毋吾以也。居则曰 [3]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4] ,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5] :“千乘之国 [6] ,摄乎大国之间 [7]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8]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9]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0] 。”夫子哂之 [11]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 [12] ,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13] ,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14] ,端章甫 [15] ,愿为小相焉 [16] 。”

“点!尔何如?”

鼓瑟希 [17] ,铿尔 [18] ,舍瑟而作 [19]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0] 。”

子曰:“何伤乎 [21]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 [22] ,春服既成 [23] ,冠者五六人 [24]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25] ,风乎舞雩 [26]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7] !”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28]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29] ,孰能为之大?”

《论语注疏》卷一一《先进》

【注释】

[1]子路:仲由,字子路。曾晳:名点,曾参之父。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四人皆孔子弟子。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2]“以吾一日长乎尔”二句: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难以畅所欲言。 [3]居:平素家居。 [4]“如或知尔”二句: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将怎么做呢?何以,何用,何为。 [5]率尔:急遽的样子。 [6]千乘(shèng 剩):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驾一辆车合称“乘”,车乘多少可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 [7]摄:夹处。 [8]因:承接。饥馑(jǐn 紧):饥荒。 [9]比及:等到。 [10]知方:明白规矩道义。 [11]哂(shěn 审):微笑。此处带有讥笑之意。 [1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指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或。 [13]“如其礼乐”二句:至于礼乐教化,有待君子来做了。 [14]如:或。会同:会、同本为诸侯朝见天子之礼的名称,这里当指诸侯之间聘问相见之礼。 [15]端章甫:穿戴好礼服礼帽。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章甫,商代玄冠之名,亦用为礼帽。此处皆用作动词。 [16]相:在主人(包括天子、诸侯、大夫)左右襄助行礼的司仪。相分大小,小相指职务轻微之相。 [17]鼓瑟希:弹瑟声稀落渐尽。希,同“稀”。 [18]铿尔:铿的一声。形容投瑟之声。 [19]作:站起来。 [20]异乎三子者之撰:是说自己的志向与三人所述不同。撰,述。 [21]伤:妨害。 [22]莫春:季春三月。莫,同“暮”。 [23]春服:春日穿的夹衣。 [24]冠者:指成人。古时男子年二十而冠。 [25]沂:古水名。源出山东曲阜东南尼山,流经曲阜南二里处,往西注入泗水。 [26]风乎舞雩(yú 鱼):在舞雩台上吹风。舞雩,台名,祭天求雨之处。雩祭有歌舞,故称舞雩。 [27]与:赞同。 [28]唯求则非邦也与:冉求讲的难道就不是邦国吗? [29]“赤也为之小”二句:是说公西赤自称只能作小相,那谁能作大相?

颜渊问仁 [1]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2]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4]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5] 。”

《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

【注释】

[1]颜渊: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 [2]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而复归于礼就是仁。克,克制,约束。复,返。 [3]归仁:称许为仁。归,犹“与”,赞许。 [4]目:条目,细则。 [5]请事斯语:请让我按照这句话去做吧。事,从事。

子贡问政 [1] 。子曰:“足食 [2] ,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 。”

《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

【注释】

[1]政:指为政之道。 [2]“足食”二句:食指粮食储备,兵指军事(包括兵卒与兵器等)储备。 [3]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对政府没有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1]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2] ,孰敢不正?”

《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

【注释】

[1]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的正卿,“康”为其谥号。 [2]子帅以正:您带头端正。帅,引导,带头。

樊迟问仁 [1] 。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2] 。子曰:“举直错诸枉 [3] ,能使枉者直 [4]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5]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 [6] !舜有天下,选于众 [7] ,举皋陶 [8] ,不仁者远矣 [9]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 [10] ,不仁者远矣。”

《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

【注释】

[1]樊迟:孔子弟子樊须,字子迟。 [2]达:明白。 [3]举直错诸枉:选拔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邪曲之人上面进行统治。错,通“措”,置。枉,邪曲,不正直。 [4]使枉者直:使邪曲之人正直起来。 [5]乡(xià n g 象):同“向”,刚才。 [6]富:充裕,丰厚。 [7]选于众:在众人中选拔人才。 [8]皋陶(gāoyáo 高摇):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舜时掌刑法,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 [9]不仁者远:不仁的人远离而去。 [10]伊尹:商朝贤臣,助汤灭夏建立商朝。

子曰:“其身正 [1]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注疏》卷一三《子路》

【注释】

[1]“其身正”二句:在位者自身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

子夏为莒父宰 [1] ,问政。子曰:“无欲速 [2] ,无见小利 [3]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注疏》卷一三《子路》

【注释】

[1]子夏: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莒(jǔ 举)父:鲁国邑名,其地约在今山东莒县西。宰:邑的长官。 [2]无欲速:不要贪图快速。 [3]无见小利:不要只看小利。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1]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注疏》卷一三《子路》

【注释】

[1]和:调和。同:等同。

子曰:“君子道者三 [1]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2]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注疏》卷一四《宪问》

【注释】

[1]君子道:君子之道。者:指代君子之道的内涵。 [2]“仁者不忧”二句: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1] ,有杀身以成仁 [2] 。”

《论语注疏》卷一五《卫灵公》

【注释】

[1]求生以害仁:贪求生存而损害仁道。 [2]杀身以成仁: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2] ,勿施于人。”

《论语注疏》卷一五《卫灵公》

【注释】

[1]一言:一个字。 [2]“己所不欲”二句: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季氏将伐颛臾 [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 ,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4]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5]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6] ?”

冉有曰:“夫子欲之 [7]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8] :‘陈力就列 [9]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0]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11] ,龟玉毁于椟中 [12] ,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13]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4]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16]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7]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8] 。”

《论语注疏》卷一六《季氏》

【注释】

[1]季氏:指季康子。颛臾(zhuānyú 专于):春秋时鲁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2]季路:子路又字季路。 [3]有事:指用兵。 [4]无乃尔是过与: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 [5]东蒙主:主持东蒙的祭祀。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6]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 [7]夫子:指季康子。 [8]周任:古代一位史官。 [9]陈力就列:贡献力量,就任职位。 [10]相:辅佐。时冉有、子路皆为季氏家宰。 [11]兕(sì 四):兽名。柙(xiá 匣):关野兽的笼子。 [12]椟(dú 独):匣子。 [13]固:指国势强固。费( bì 必):鲁国季氏的采邑。 [1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憎恨那种不直说想要什么,而一定要编些托辞的做法。 [15]“不患寡而患不均”二句: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下文“均无贫”、“和无寡”可证),是说拥有国家的人,不担忧贫困而担忧财富不均,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人民不安定。[16]安无倾:安定就不会倾覆。[17]文德:指礼乐仁义的教化。来:招来。[18]萧墙:宫室的门屏。本句是说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内部朝政的混乱。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1]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2] ,敏则有功 [3]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注疏》卷一七《阳货》

【注释】

[1]恭则不侮: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 [2]信则人任焉:有信用则别人会为其效力。 [3]敏则有功:勤敏就会有成就。

【解析】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中讲到“仁”共109次,孔子在多种场合对不同的人讲到“仁”,其内容并不一致,后人也有不同的解说。总体来看,孔子认为“仁”首先是“爱人”(《颜渊》),是一种普遍的仁爱,其中最基本的当然是家族亲情之爱。要做到仁爱,就要求能够体恤他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自己想要成就的,也要成就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就是“忠恕”(《里仁》)。比“仁”更高的目标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这就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圣”。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想也与仁德密切相关,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政者,正也”(《颜渊》),为政者应当首先修养仁德,端正自身,百姓才会归心,远方的人才会归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应该选拔那些正直有德的人才来管理国家,“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治理国家不能仅靠政令刑罚,而要以德治、礼治为主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粮食和军备都在其次:“民无信不立。”(《颜渊》)社会贫富均平,人民和睦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

孔子的仁学还强调人格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来修养自身,达到完善的人格境界,成为“君子”。君子的德行最重要的就是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里仁》)具体来说,又可以表现为仁爱、智慧、勇敢,表现为恭敬、宽厚、守信、勤敏、恩惠,表现为言行一致、谦逊有礼、勇于担当等等。君子以仁为己任,为了仁道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君子不会以衣服不好、饮食不好为耻,而只会担心自己没有修养德行、改过迁善。若不按仁义之道而得富贵,君子决不会居有;若行仁义之道而致贫贱,君子也决不逃避。

孔子的仁学实际是人学。他重视人,强调人要自重自律,修养完美的人格;强调推己及人,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德泽于民,为政者应端正自身获得人民的信任。这种积极的人道主义、人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价值的内容。 ajE+iWXj4Zz1fns7EqRYSshQJUPZvGDiZT6YkxDbAOIX15zBFRwI4ob+zM/WhD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