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题解】
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dān 丹。一说本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一说今安徽涡阳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周王室藏书的官员),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又被后世道教尊为始祖。《史记》卷六三有传。据司马迁《史记》本传记载,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被关令尹喜强留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乃去,最后不知所终。关于老子其人,司马迁的时代已莫能明,一说是楚人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说是周太史儋(dān 丹),在孔子死后129年。老子哲学分为“道”与“德”两个部分,“道”与“德”是体用关系,以“道”为宇宙的本源,解释宇宙及世间万物的变化。老子哲学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观念,如“有无相生”、“正复为奇”等等。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司马迁认为“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就是对老子哲学极为简括精当的说明。关于老子其书,过去有很多的争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甲本抄写的年代,至晚在汉高祖时期,约前206—前195年之间。乙本抄写的年代,可能在汉惠帝时期,约前194—前180年之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老子》甲、乙、丙三组楚简文本,进一步证明,《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战国中期偏晚之前。从形式上看,《老子》一书与先秦诸子之书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虽不免有后学的增补修改,但基本上出自一人的手笔。二是全书基本是韵语,可以称作哲理性的散文诗。《老子》一书的通行本主要是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和三国魏王弼《老子注》。这里所选的《老子》共有九章,涉及老子的“道”论、“德”论两个部分,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1]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2] ,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3] ,高下相倾 [4]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5]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6]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恶:丑,与“美”相对。已:通“矣”。 [2]有无:此处的“有”、“无”指的是现象界中事物的“有”、“无”,而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有”、“无”。 [3]较:郭店竹简本作“形”。依韵例,作“形”字是。形,比较。[4]倾:帛书本作“盈”,张松如认为此处避汉惠帝刘盈讳而改。[5]圣人:道家理想中的人物“圣人”与儒家不同,道家“圣人”特征是清静无为、取法自然。无为:顺其自然。[6]辞:郭店竹简、帛书甲乙本作“始”,顺其自然而不为先。
八 章
上善若水 [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 。居善地 [3] ,心善渊 [4] ,与善仁 [5] ,言善信 [6] ,正善治 [7] ,事善能 [8] ,动善时 [9] 。夫唯不争,故无尤 [10] 。
【注释】
[1]上善若水:意思是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上善,上善之人,即道家的圣人。以下几句都是以水德为喻,对上善之人作出的写状。 [2]几:接近。 [3]善地:善于选择地方。 [4]善渊:善于保持沉静。 [5]善仁:善于保持宽厚。 [6]善信:善于保持诚信。 [7]正:一作“政”。善治:善于保持清静。 [8]善能:善于发挥所长。 [9]善时:善于选择时机。 [10]尤:过失。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1] ,洼则盈,敝则新 [2]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3] ,为天下式。不自见 [4] ,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5] ,故有功;不自矜 [6] ,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1]枉:屈。 [2]敝:旧。 [3]抱一:守道。 [4]见:同“现”,表现,显现。 [5]自伐:自我夸耀。 [6]自矜(jīn 今):自大。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1]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2] ,独立不改 [3]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4] ,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5]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 。
【注释】
[1]物:同“道之为物”之“物”,这里指道。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和形状。兮,虚词。[3]“独立不改”二句:意思是说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大道运行,无处不在,周而复始。周行,一说无处不在地运行。周,遍。另一说循环往复地运行。周,循环。[4]“大曰逝”三句:意思是说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无远弗届,最后又返回自然混成的本原状态。以上是对道的运行特性的说明。[5]王:有的版本作“人”。[6]自然:自然而然。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1] 。死而不亡者寿 [2] 。
以上《老子道德经》上篇
【注释】
[1]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去根基或本性的人才能长久。 [2]死而不亡者寿:肉体消亡而道长存的人才算长寿。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1] ?身与货孰多 [2] ?得与亡孰病 [3] ?是故甚爱必大费 [4] ,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 ,可以长久。
【注释】
[1]名与身孰亲:名利与生命哪个更值得珍惜? [2]身与货孰多:生命与身外之物哪个更贵重?多,这里有贵重的意思。 [3]得与亡孰病:得到与失去哪个是灾祸?病,灾祸。 [4]甚爱必大费:过度的吝惜必然引起更大的浪费。 [5]殆:危险。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1]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 [3] ,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1]“以正治国”二句: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之法用兵。奇和正是一组相反的概念。正,这里指的是清静无为之道。奇,与后来孙子所谓的“兵者,诡道也”有相通之处。 [2]以无事取天下:在老子看来,有正则有奇,奇正相生,正可以治国,奇可以用兵,但是只有无事才可以取天下。无事,无为。下文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就是其具体的展开。 [3]忌讳:这里指法令、戒条及规定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1]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2] ,二曰俭 [3]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4]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 [5]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释】
[1]似不肖:因为道具有“逝”、“远”、“反”的特性,所以,道不可能与任何事物相似。肖,相似。 [2]慈:慈爱,宽厚。 [3]俭:与“啬”同义,节俭,有而不尽用。 [4]器长:万物的首长。器,与“道”相对。该句有的版本又作“故能为成器长”,故一说“成器”乃成词,犹“大器”,成,大。后说亦可从。 [5]“夫慈”三句:慈则相悯、相恤、相爱,故无论战与守,皆能取得胜利。这与孟子的“仁者无敌”的观念有一致之处。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1] ,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2] ,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以上《老子道德经》下篇
【注释】
[1]人之道:与“天之道”相对,指社会的一般规律。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三句:陈鼓应据严灵峰《老子达解》认为最后三句与上文意义不相连属,乃错简,但帛书乙本已如此。见,同“现”,显现,表现。
【解析】
老子哲学,一切都是围绕着他所预设的“道”来展开的,由此呈现为宇宙论—人生论—政治论三个层次。
第二十五章是对“道”的具体描述。老子的“道”,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绝对理念”和“绝对精神”,“道”是有实体性的具体存在,它先天地而生,无声无形,是“天下母”,宇宙万物皆由它创生而来,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是浑朴的、独立的、永恒的,大道流行,周流不息,无远弗届,最后又回归到本初的状态。
“道”最大的特性就是“自然”,“自然”即自然而然的意思。如果说,孔子哲学的核心是“仁”,那么老子哲学的核心则是“自然”。“道”是本体性的、始源性的,而“德”则是与“道”二而一的哲学范畴。“德者,得也”,“德”是“道”的具体展开。“道”内蕴于“德”,而“德”无往而不体现于“道”之中。
老子从经验世界出发,以类比论证的方式阐述了对立转化规律。第二章的“有无相生”、第二十二章的“曲则全”等等,都体现了老子哲学的深刻之处。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及一切现象皆相反相成,而人间的价值观如美与丑、善与恶等等,也同样如此。善于从反面来把握事物正反面的意义,这是老子乃至道家哲学的特异、卓异之处。朴素的辩证思维观念,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方法论。
哲学是为人生的“思维的花朵”。就老子哲学的体系而言,“道”与“德”的下落,便是老子哲学的人生论。除了第二章、二十五章以外,本篇所选的第八章、二十二章、三十三章、四十四章、五十七章、六十七章、七十七章,均是对“德”这一范畴的具体展开。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既是老子对“道”的体察的结果,也是其哲学思辨的基本方法。“反”是老子哲学认识论的主干,“反”兼具二义:一是“相反”,二是“返本”。“相反”,提示着从宇宙万物以及现象运行的反面来把握其意义;“返本”,则要求回到“道”的“自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的“自然”,落实于老子哲学的人生论,其核心概念便是“无为”。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第七十三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所以,与此相一致的,“功成而弗居”(第二章),“不争”(第八、二十二章),“知足”、“知止”(第四十四章),“无为”(第五十七章),“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功成而不处”(第七十七章)等等,都是对“无为”思想的具体论说。
毕竟,老子所处的时代及其“周守藏室之史”的身份,决定了《老子》一书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献策资政”的性质。因此,其人生论的再一步下落,就构成了老子的政治论。“以道莅天下”(第六十章),“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清静”便是老子开出的治国理政的药方。在老子看来,“人之道”已经背离了“天之道”,“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等等(第五十七章),“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等等(第七十七章),就是老子对现实清醒体察的结果。在老子看来,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恣意妄为、欲望膨胀,才造成了人世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等。“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道夸。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这显然已经是老子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抗议了。而老子所谓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第三十八章),正是对统治者“有为”之害的深刻揭示。
毋庸置疑,老子哲学标志着先秦哲学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既表现了老子哲学的宏大气象,也昭示着老子哲学抽象思辨的高度,“道法自然”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干。可以说,儒道互补,儒显而道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论语》
【题解】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牧畜的小吏,后专心教授弟子,整理古代文献,以好礼、知礼闻名。鲁定公时出任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后因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毅然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后又带领弟子周游卫、宋、陈、蔡等国,历时十四年之久。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归鲁,十六年卒。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一书由孔子弟子、再传弟子等记录并编纂,记录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行,成书时间约在战国初年,是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儒家经典文献之一。今传《论语》共二十篇,各篇若干章不等。后人比较重要的注释之作有魏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选二十六章。
曾子曰 [1] :“吾日三省吾身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 ?传不习乎 [4] ?”
《论语注疏》卷一《学而》
【注释】
[1]曾子:孔子弟子曾参,字子舆。 [2]省(xǐng 醒):反省。 [3]信:守信用。 [4]传:指老师的传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 ,就有道而正焉 [2] ,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注疏》卷一《学而》
【注释】
[1]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 [2]就有道而正焉:就教于有德多才之人来端正自身。就,趋向,靠近。
子曰:“道之以政 [1]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2]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注疏》卷二《为政》
【注释】
[1]“道之以政”三句:大意是用政令来训导,用刑罚来治理,人民就会想法逃避制裁而没有羞耻心。道,同“导”,训导。政,法制,禁令。齐,整治,整顿。刑,刑罚。免,逃避。 [2]“道之以德”三句:大意是用道德来训导,用礼教来治理,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归顺。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1]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2] ,不去也。君子去仁 [3]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4] ,造次必于是 [5] ,颠沛必于是。”
《论语注疏》卷四《里仁》
【注释】
[1]“不以其道得之”二句:不按仁义之道而得到富贵,君子不会居有。处,居。 [2]“不以其道得之”二句:据上下文义,前一“不”字当为衍文,是说若行仁义之道而得到贫贱,君子不会逃避。 [3]“君子去仁”二句:是说君子离开仁道,还能在哪方面成就名声呢?恶(wū 乌),何。 [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哪怕是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道。终食,吃完饭。 [5]“造次必于是”二句:是说紧急的时刻、困顿的时刻,都一定执着于仁道。造次,匆忙。是,指“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1] ,未足与议也 [2] 。”
《论语注疏》卷四《里仁》
【注释】
[1]耻恶衣恶食:以衣服不好、饮食不好为耻。 [2]未足与议:不值得与其共谋大事。
子曰:“君子喻于义 [1] ,小人喻于利。”
《论语注疏》卷四《里仁》
【注释】
[1]喻:知晓。
子贡曰 [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3]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4]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5]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6]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注疏》卷六《雍也》
【注释】
[1]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2]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博施恩惠给老百姓,并能周济大众。 [3]何事于仁:哪里只是仁。孔子认为“仁”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和施恩,若能博爱大众、普施广济,则不止于仁,而是已达到“圣”的境界。事,犹止,仅。 [4]病诸:认为艰难。诸,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5]“己欲立而立人”二句:自己想成功,也使别人成功;自己想通达,也使别人通达。 [6]近取譬:是说从近处自身类推,将心比心。近,指自身。取譬,寻取比喻。
子曰:“默而识之 [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何有于我哉 [3] ?”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
【注释】
[1]识(zhì 志):记。 [2]诲:教导。 [3]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呢?意谓此外无他。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1]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
【注释】
[1]闻义不能徙:听到正义而不能奔赴。徙,趋赴。
子曰:“饭疏食 [1] ,饮水,曲肱而枕之 [2]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3] ,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
【注释】
[1]饭:吃。疏食:粗饭。 [2]曲肱(gōng 弓):弯曲胳膊。 [3]“不义而富且贵”二句: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如同天上的浮云一般。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1] ,我无是也 [2]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 ,知之次也 [4] 。”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
【注释】
[1]不知而作:不懂而盲目造作。 [2]是:指“不知而作”。 [3]识(zhì 志):记。 [4]知之次:次一等的知,即学而知。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1]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注疏》卷八《泰伯》
【注释】
[1]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1]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注疏》卷九《子罕》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2] ,毋吾以也。居则曰 [3]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4] ,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5] :“千乘之国 [6] ,摄乎大国之间 [7]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8]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9]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0] 。”夫子哂之 [11] 。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 [12] ,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13] ,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14] ,端章甫 [15] ,愿为小相焉 [16] 。”
“点!尔何如?”
鼓瑟希 [17] ,铿尔 [18] ,舍瑟而作 [19]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0] 。”
子曰:“何伤乎 [21]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 [22] ,春服既成 [23] ,冠者五六人 [24]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25] ,风乎舞雩 [26]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7] !”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28]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29] ,孰能为之大?”
《论语注疏》卷一一《先进》
【注释】
[1]子路:仲由,字子路。曾晳:名点,曾参之父。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四人皆孔子弟子。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2]“以吾一日长乎尔”二句: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难以畅所欲言。 [3]居:平素家居。 [4]“如或知尔”二句: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将怎么做呢?何以,何用,何为。 [5]率尔:急遽的样子。 [6]千乘(shèng 剩):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驾一辆车合称“乘”,车乘多少可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 [7]摄:夹处。 [8]因:承接。饥馑(jǐn 紧):饥荒。 [9]比及:等到。 [10]知方:明白规矩道义。 [11]哂(shěn 审):微笑。此处带有讥笑之意。 [1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指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或。 [13]“如其礼乐”二句:至于礼乐教化,有待君子来做了。 [14]如:或。会同:会、同本为诸侯朝见天子之礼的名称,这里当指诸侯之间聘问相见之礼。 [15]端章甫:穿戴好礼服礼帽。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章甫,商代玄冠之名,亦用为礼帽。此处皆用作动词。 [16]相:在主人(包括天子、诸侯、大夫)左右襄助行礼的司仪。相分大小,小相指职务轻微之相。 [17]鼓瑟希:弹瑟声稀落渐尽。希,同“稀”。 [18]铿尔:铿的一声。形容投瑟之声。 [19]作:站起来。 [20]异乎三子者之撰:是说自己的志向与三人所述不同。撰,述。 [21]伤:妨害。 [22]莫春:季春三月。莫,同“暮”。 [23]春服:春日穿的夹衣。 [24]冠者:指成人。古时男子年二十而冠。 [25]沂:古水名。源出山东曲阜东南尼山,流经曲阜南二里处,往西注入泗水。 [26]风乎舞雩(yú 鱼):在舞雩台上吹风。舞雩,台名,祭天求雨之处。雩祭有歌舞,故称舞雩。 [27]与:赞同。 [28]唯求则非邦也与:冉求讲的难道就不是邦国吗? [29]“赤也为之小”二句:是说公西赤自称只能作小相,那谁能作大相?
颜渊问仁 [1]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2]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4]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5] 。”
《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
【注释】
[1]颜渊: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 [2]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而复归于礼就是仁。克,克制,约束。复,返。 [3]归仁:称许为仁。归,犹“与”,赞许。 [4]目:条目,细则。 [5]请事斯语:请让我按照这句话去做吧。事,从事。
子贡问政 [1] 。子曰:“足食 [2] ,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 。”
《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
【注释】
[1]政:指为政之道。 [2]“足食”二句:食指粮食储备,兵指军事(包括兵卒与兵器等)储备。 [3]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对政府没有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1]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2] ,孰敢不正?”
《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
【注释】
[1]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的正卿,“康”为其谥号。 [2]子帅以正:您带头端正。帅,引导,带头。
樊迟问仁 [1] 。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2] 。子曰:“举直错诸枉 [3] ,能使枉者直 [4]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5]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 [6] !舜有天下,选于众 [7] ,举皋陶 [8] ,不仁者远矣 [9]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 [10] ,不仁者远矣。”
《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
【注释】
[1]樊迟:孔子弟子樊须,字子迟。 [2]达:明白。 [3]举直错诸枉:选拔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邪曲之人上面进行统治。错,通“措”,置。枉,邪曲,不正直。 [4]使枉者直:使邪曲之人正直起来。 [5]乡(xià n g 象):同“向”,刚才。 [6]富:充裕,丰厚。 [7]选于众:在众人中选拔人才。 [8]皋陶(gāoyáo 高摇):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舜时掌刑法,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 [9]不仁者远:不仁的人远离而去。 [10]伊尹:商朝贤臣,助汤灭夏建立商朝。
子曰:“其身正 [1]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注疏》卷一三《子路》
【注释】
[1]“其身正”二句:在位者自身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
子夏为莒父宰 [1] ,问政。子曰:“无欲速 [2] ,无见小利 [3]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注疏》卷一三《子路》
【注释】
[1]子夏: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莒(jǔ 举)父:鲁国邑名,其地约在今山东莒县西。宰:邑的长官。 [2]无欲速:不要贪图快速。 [3]无见小利:不要只看小利。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1]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注疏》卷一三《子路》
【注释】
[1]和:调和。同:等同。
子曰:“君子道者三 [1]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2]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注疏》卷一四《宪问》
【注释】
[1]君子道:君子之道。者:指代君子之道的内涵。 [2]“仁者不忧”二句: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1] ,有杀身以成仁 [2] 。”
《论语注疏》卷一五《卫灵公》
【注释】
[1]求生以害仁:贪求生存而损害仁道。 [2]杀身以成仁: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2] ,勿施于人。”
《论语注疏》卷一五《卫灵公》
【注释】
[1]一言:一个字。 [2]“己所不欲”二句: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季氏将伐颛臾 [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 ,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4]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5]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6] ?”
冉有曰:“夫子欲之 [7]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8] :‘陈力就列 [9]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0]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11] ,龟玉毁于椟中 [12] ,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13]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4]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16]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7]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8] 。”
《论语注疏》卷一六《季氏》
【注释】
[1]季氏:指季康子。颛臾(zhuānyú 专于):春秋时鲁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2]季路:子路又字季路。 [3]有事:指用兵。 [4]无乃尔是过与: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 [5]东蒙主:主持东蒙的祭祀。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6]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 [7]夫子:指季康子。 [8]周任:古代一位史官。 [9]陈力就列:贡献力量,就任职位。 [10]相:辅佐。时冉有、子路皆为季氏家宰。 [11]兕(sì 四):兽名。柙(xiá 匣):关野兽的笼子。 [12]椟(dú 独):匣子。 [13]固:指国势强固。费( bì 必):鲁国季氏的采邑。 [1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憎恨那种不直说想要什么,而一定要编些托辞的做法。 [15]“不患寡而患不均”二句: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下文“均无贫”、“和无寡”可证),是说拥有国家的人,不担忧贫困而担忧财富不均,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人民不安定。[16]安无倾:安定就不会倾覆。[17]文德:指礼乐仁义的教化。来:招来。[18]萧墙:宫室的门屏。本句是说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内部朝政的混乱。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1]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2] ,敏则有功 [3]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注疏》卷一七《阳货》
【注释】
[1]恭则不侮: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 [2]信则人任焉:有信用则别人会为其效力。 [3]敏则有功:勤敏就会有成就。
【解析】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中讲到“仁”共109次,孔子在多种场合对不同的人讲到“仁”,其内容并不一致,后人也有不同的解说。总体来看,孔子认为“仁”首先是“爱人”(《颜渊》),是一种普遍的仁爱,其中最基本的当然是家族亲情之爱。要做到仁爱,就要求能够体恤他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自己想要成就的,也要成就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就是“忠恕”(《里仁》)。比“仁”更高的目标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这就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圣”。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想也与仁德密切相关,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政者,正也”(《颜渊》),为政者应当首先修养仁德,端正自身,百姓才会归心,远方的人才会归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应该选拔那些正直有德的人才来管理国家,“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治理国家不能仅靠政令刑罚,而要以德治、礼治为主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粮食和军备都在其次:“民无信不立。”(《颜渊》)社会贫富均平,人民和睦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
孔子的仁学还强调人格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来修养自身,达到完善的人格境界,成为“君子”。君子的德行最重要的就是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里仁》)具体来说,又可以表现为仁爱、智慧、勇敢,表现为恭敬、宽厚、守信、勤敏、恩惠,表现为言行一致、谦逊有礼、勇于担当等等。君子以仁为己任,为了仁道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君子不会以衣服不好、饮食不好为耻,而只会担心自己没有修养德行、改过迁善。若不按仁义之道而得富贵,君子决不会居有;若行仁义之道而致贫贱,君子也决不逃避。
孔子的仁学实际是人学。他重视人,强调人要自重自律,修养完美的人格;强调推己及人,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德泽于民,为政者应端正自身获得人民的信任。这种积极的人道主义、人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