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牧 民

《管子》

【题解】

《管子》是战国时期管仲(?—前645)后学对管仲思想、言行的记述与发挥之作,其中也夹杂了秦汉时期的一些作品。《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隋书·经籍志》则将其列为“法家”。在道家、法家为主体之外,书中亦有儒家、纵横家、兵家之说,间杂阴阳家、农家思想。此书虽非管仲本人所作,但对了解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以及齐国的政治文化均有重要价值。汉代初年许多思想家的论著以及《史记》、《汉书》中都援引过《管子》。《管子》一书经西汉刘向整理后,定为八十六篇,今本存七十六篇。《牧民》是《管子》的第一篇,讲的是治理国家的总体原则与方法,共分《国颂》、《四维》、《四顺》、《士经》、《六亲五法》五章,这里所选的是前三章。

国 颂 [1]

凡有地牧民者 [2] ,务在四时 [3] ,守在仓廪 [4]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 [5] ,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 [6] ,则六亲固;四维张 [7] ,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 [8] ,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9] ;顺民之经 [10] ,在明鬼神 [11] ,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 [12] ;上无量 [13] ,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 [14] ;不璋两原 [15] ,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 [16] ;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 [17] ,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 [18]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注释】

[1]国颂:形容治理国家所应有的样子。颂,形容。 [2]牧民:管理人民。牧,本义为养牛人。 [3]务在四时:这是说要根据天时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里完成不同的工作,也就是《论语·学而》篇所说“使民以时”。《管子》中专有《四时》一篇论述这一问题。 [4]守在仓廪(lǐn 凛):其职守在于使粮仓充实。廪,粮仓。 [5]“地辟举”二句:土地开发了,人民就会留下来居住。辟,开辟。举,开发。 [6]“上服度”二句:大意是说在上之人用度有法,则家国巩固。服,用。度,法度,这里是有节度的意思。六亲,泛指亲属。古代为宗法社会,国民皆为部族成员,这里的六亲可理解为国民。[7]四维:即下文所说的礼、义、廉、耻四项纲纪。维,本义为系物的大绳,可泛指一切事物赖以固定的东西,引申为纲纪。[8]“省刑之要”二句:省约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舞文弄巧。文,文饰,掩盖。巧,巧骗,伪诈。“文巧”指文过饰非、钻法律空子,即《韩非子·五蠹》所说的“儒以文乱法”。[9]饰:通“饬”,整饬,端正。[10]顺民之经:教训人民的办法。顺,通“训”。[11]“在明鬼神”四句:明,尊敬。祗( zhī 支),恭敬。祖旧,宗亲、故旧。此数句与《管子·四称》“敬其山川、宗庙、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意思相同。“祖旧”即“先故之大臣”,故下文说“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12]民乃菅( jiān 尖):“菅”,一说当作“奸”,一说当作“营”,营即乱。[13]上无量:在上之人用度无量,即上文“上服度”的反面。[14]民乃淫:人民便有淫邪行为。淫,多的,过度的。《管子·五辅》:“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15]不璋两原:璋,当作“墇”,“障”之古字,拥堵。两原,承上文而言,“上无量”乃“妄”之原,“文巧不禁”乃“淫”之原。原,通“源”。[16]陋民不悟:陋,小。一说“悟”不合韵,当作“信”。[17]“不敬宗庙”二句:意思是说如果不敬宗庙,老百姓就会不知尊卑而抗上。校( jiào 较),抗,较量。一说即“效”,上无所尊,下亦效之。[18]悌( 替):敬爱兄长,恭顺。

四 维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1]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 [2] ,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 [3] ,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注释】

[1]复错:“错”字疑为衍文,《艺文类聚》卷五三引《管子》作“得复”。 [2]“礼不逾节”四句:大意是说有了礼,就不会不知节制;有了义,就不会急于自荐、冒进;有了廉,恶行无法隐蔽;有了耻,就不会去跟随那些邪枉而无羞耻心的人。 [3]“不蔽恶”二句:不隐蔽恶行,则其品行完备。行自全,相当于“完人”之意。

四 顺

政之所兴 [1]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 [2] ;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 [3] ,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 [4] ,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 [5] ,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 [6] ,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 [7] ,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 [8] ,政之宝也。

《管子》卷一

【注释】

[1]兴:《艺文类聚》卷五三引《管子》作“行”,顺民心则行。 [2]佚:通“逸”,安逸。 [3]“民恶危坠”二句:老百姓厌恶忧心、恐惧的生活,我存恤百姓使其安定下来。存,恤问。 [4]“能佚乐之”八句:大意是说谁能使百姓安逸、快乐,百姓就会替他操劳;谁能使百姓富贵,百姓就会甘心为他受穷;谁能存恤百姓,百姓就会为他担心;谁能生养、化育百姓,百姓就会甘心为他赴死。 [5]“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二句:刑罚不足以使百姓畏惧,杀戮不足以使百姓心服。 [6]“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四句:刑罚繁琐却不能使百姓畏惧,法令就无法施行;杀戮众多但老百姓并不心服,在上之人的位子就坐不稳了。 [7]“故从其四欲”四句:能满足百姓的“四欲”,远方的人就会来亲附;如果做了“四恶”之事,身边的人也会背叛。四欲,指上文说的“佚乐”、“富贵”、“存安”、“生育”。四恶,指“忧劳”、“贫贱”、“危坠”、“灭绝”。 [8]“故知予之为取者”二句:知道“给予”也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从政的法宝。予,授予,给予。

【解析】

《牧民》篇中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把它们作为维持国家与社会稳定的四大纲纪而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四维”当中缺了任何一样,国家就要倾颓;缺了两样,政权就要濒危;缺了三样或四样,社会就要坍毁。如果没有了道德的维系,单纯或过分依赖刑罚制裁,法律就会越来越繁琐、严苛。其结果是对老百姓的威慑力越来越小,社会治理的成本日益提高,效力却逐渐减弱了。

那么,礼义廉耻应该如何养成呢?《管子》里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道德不能仅靠凭空说教,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前提。人只有在满足了温饱之后,才能顾及礼义廉耻,因此“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这和孔子主张的先“富之”,既而“教之”的观点(《论语·子路》),是一脉相承的。

尽可能地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做到“顺民心”,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渴望安乐富裕,希望免除恐惧,需要繁衍生息,这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大的“民心”。统治者如果能想百姓之所想,多为百姓谋福祉,那么百姓也会义无反顾地报以最大的支持。 McgGO2e87yxvme+DEcV083N1YFjmwzAyIsKqGo2JA+DhcNogGqQuDs3b6DBmf/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