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题解】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纂,但实际成书年代应在战国初期。《国语》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战国初年,前后约五百年。与《左传》不同,《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士大夫的嘉言善语构成此书的主体。《国语》的编纂既有惩恶扬善的劝诫意味,又有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用意,对今人亦多有启发。本篇选自《周语上》,篇题为后人所拟。“召公”一作“邵公”。

厉王虐 [1] ,国人谤王 [2] 。召公告王曰 [3] :“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 [4] ,使监谤者 [5] 。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6]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 [7] ,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 [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 [9] ,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10] ,瞽献曲 [11] ,史献书 [12] ,师箴 [13] ,瞍赋 [14] ,矇诵 [15] ,百工谏 [16]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17] ,而后王斟酌焉 [18] ,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19] ,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20]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21]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 [22] ,乃流王于彘。

《国语》卷一《周语上》

【注释】

[1]厉王:周厉王(?—前828),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虐,残暴。 [2]国人:指居住在大邑内的人。谤,指责别人的过失。 [3]召公:召穆公,姬姓,名虎。为厉王朝的卿士。 [4]卫巫:卫国的巫师。 [5]监:察看,监视。 [6]目:不敢发言,用眼色表态示意。[7]弭( 米):止息。[8]鄣:同“障”,阻塞。[9]壅( yōng 庸):堵塞。[10]列士:古称天子之上士,以别于诸侯之上士。献诗:进献诗歌,用以讽谏。[11]瞽( ɡǔ 鼓):乐官,古代以瞽者为之。瞽,眼失明。曲:原作“典”,据徐元诰《国语集解》改。[12]史献书:外史进献史志文献以尽规鉴之效。[13]箴:规谏,告诫。[14]瞍( sǒu 叟):盲人。古代乐官以盲人充任。[15]矇:目盲。亦指一时失明。[16]百工:各种工匠。[17]耆( 棋)、艾:尊长,师长。亦泛指老年人。[18]斟酌:反复考虑、择善而定。[19]隰( 习):低湿的地方。[20]阜( 复):谓使之丰厚、富有。[21]胡:原作“故”,据徐元诰《国语集解》改。[22]“三年”二句:由于周厉王统治暴虐,国人不堪忍受,三年后(前841)国人暴动,推翻厉王的统治,厉王逃亡至彘,最终死在那里。彘( zhì 智),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解析】

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比拟压制民间呼声的危害,并指出民间的声音有利于天子施政,而且周代已有天子纳谏的制度,厉公不应该弭谤。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厉公拒绝纳谏,最终为民所弃。因此,在上者时刻关注百姓的声音,随时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88CYCpIHcwEXef6srkPGTQ+rWrVs1V+tojF5Tn0e7YcW4TioS96DiissZEbxtU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