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过于阳
——棍棒底下出“仇人”

《易经》中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述,其中最著名的是“蒙以养正”,主张在幼儿启蒙时期培养孩子的正气。正气也可以称之为阳气,但是阳气过盛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好事。过犹不及,什么东西过头都会出现问题。

在我国古代,人们一直把家庭的兴盛寄托在子孙身上,认为“子孙贤则家道兴,子孙不贤则家道消散”。正因为子孙的贤愚关乎家道的兴衰,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奉行的多是“棍棒式”教育,而且多是由父亲来执法——“你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否则打板子!”

《礼记》中明确提出:“家无怒笞,则竖子之过立现。”当时的人们甚至认为,对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必定要“挞之流血”,并且要求他们“不得疾怨”。打得皮开肉绽已经够无情了,还不许孩子心生不满,这个要求实在是过于苛刻了。事实上,棍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憋足了劲儿和家长对着干,那么再粗的棒子也无济于事了,这就是俗语所说的“棍棒底下出仇人”。

小超从小就是个让人费心的孩子,每天放学妈妈去接他,都会有好几个孩子追着告他的状。要说小超犯的错误也不算大,但是“案发”的频率很高,今天调皮弄坏了人家的铅笔盒,明天又往人家的衣服上画卡通……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教导他应该如何去做,他们对小超犯错的唯一反应就是责骂和体罚。这种方式对小超好像没有什么效果,他依旧到处惹是非。

有一次家长会后,老师特意让小超的爸爸留下来,向他说了小超最近的表现,并列举了小超的几项劣迹。爸爸气坏了,回到家就把小超关到屋里狠揍了一顿。从那次挨打以后,小超不但没有悔改,反倒变本加厉,爸爸也因此在一个月之内被请到学校三次。每次爸爸从学校谈话回来,都会对小超进行体罚,而小超呢,却变得比原来更加倔强。这样越打越错,越错越打,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一次妈妈整理小超的书桌,发现他在日记中写道:“难道爸爸就是一部打人机器吗?我恨爸爸!”短短几句话让妈妈感到无比震惊。

我国父母有“望子成龙”思想,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日后有所建树,这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如何让他们成为强者。现在日益严重的“独生子女”现象,让一些家长产生了很重的危机感,他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被惯坏,于是盲目地加大了对孩子的管辖力度。在教育过程中,偶尔的批评或是适时的惩戒,都是正常的,但是,父母绝对不能以此作为惯用手段。

一些父母对孩子爱之愈切,责之愈深。一旦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点儿怠惰,或是成绩出现滑坡,父母都会痛加责罚,轻者训斥、责骂,重者拳脚相加。我们育儿准则的第一条就是要“严格要求子女的思想和行为”,然而,这里的“严格要求”绝对不等同于体罚。现代教育注重的是个性教育,单纯地使用棍棒,只会打出唯唯诺诺的“乖乖女”和“乖乖男”,却不能从心底里赢得孩子的尊重。

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一些好品格的培养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做家长的,不要总是用苛刻的眼光去评判孩子,而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从小超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粗暴的责罚只会激化孩子的对立情绪,弱小的孩子无法在体力上与大人抗争,但是他们却可以选择无声的对抗。有的孩子因为经常受到父母的责打,所以心灵变得扭曲,开始仇视家庭,甚至对父母产生了报复心理。如果家长此时仍毫无觉察,照打不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平等和尊重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孩子们在情感方面处于极度敏感期,他们幼小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如果家长一味地进行打压和强制,就会在他们心理上留下无情的烙印。因此,家长一定要转变旧的观念,从棍棒教育转变为民主教育,还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用平等的心态去关怀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错误,宜疏不宜堵。家长高高在上地对孩子指指点点,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感,只有用平和的态度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起到疏导和劝诫的效果。 dERTG5R6t6GxBUAty7T/LzOaE5eWP7BSbPaoYRBnKD7pbKmnE0nFKYTtHwYLO6B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