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裴之与汪端
《香畹楼忆语》里除了中心人物紫湘,还多处出现了陈裴之的妻子允庄,虽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即已勾勒出她深明大义、不拘小节、才华横溢的形象。事实上,他的妻子也不是一般人物。
先来看看她的生平年表:
乾隆五十八年(1793),汪端生。
嘉庆五年(1800),汪端母亲梁应娟去世。
嘉庆十二年(1807),与陈裴之订婚。
嘉庆十四年(1809),长兄汪初死于四川军营。
嘉庆十五年(1810)二月初五,与陈裴之结婚。
嘉庆十八年(1813),生次子孝先(后改名葆庸),形质孱弱。
嘉庆二十一年(1816),妹汪筠去世。
嘉庆二十四年(1819),翁姑双病,汪端与裴之一同斋祷,立愿持斋三年,诵《观音经》,从此夫妇分室。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裴之纳妾,娶秣陵王姬紫湘。
道光二年(1822),紫湘病卒,汪端为之伤恸,作《紫湘词》八律哭之。
道光六年(1826),《自然好学斋诗钞》首次刊刻。岁暮裴之客死汉皋,葆庸闻父讣,惊悸失常,久治不愈。后皈依陈羲为长春真人龙门派第十三代弟子,法名来涵。
道光十八年(1839)冬,汪端因《自然好学斋诗钞》脾脏疾病所导致的腹泻,于十二月十八日不治而终,享年46岁。
汪端,字允庄,一字小韫,生于浙江钱塘一个书香世家,幼即能诗。母亲早逝,父不再娶,教两子两女,听友人称赞陈文述之子裴之才华出众,特到苏州访察。一阅裴之《春藻堂初集》,叹为隽才,当即与陈文述结秦晋之好,当时汪端十五岁。
不久灾难接踵而至:先是长兄卒于四川军营,继而父亲悲伤而死,汪端被接到了姨母梁德绳家。梁德绳有诗名,曾著《咏春轩诗草》,她的丈夫许宗彦也是诗人,著有《鉴止水斋集》。二人悉心教导汪端,为她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汪端十八岁时,便归于陈裴之。陈文述曾作《再成一首示芹儿并示新妇汪端》云:“应笑痴人有痴福,果然佳妇胜佳儿。崔卢门第吾犹愧,鲍谢才名我所知。”表达了对这位儿媳妇的赞赏。汪端过门不久,即应婆婆之命作《姑大人命题〈花海扁舟图〉》诗,初露诗才。
婚后所生两子,长男孝如早夭,次子孝先(后改名葆庸),形质孱弱。为此汪端常郁郁寡欢。后来翁姑双病,汪端与裴之一同斋祷,立愿持斋三年,诵《观音经》,从此夫妇分室。其间汪端因选明诗而患神经衰弱,经常失眠,自以体弱不任中馈,又以子嗣不广,遂请裴之纳妾,娶秣陵王姬紫湘。此后她静摄数年,病况稍愈。而紫湘又入门两年即病卒,汪端为之伤恸,作《紫湘词》八律哭之。
忧亲伤逝的接连打击,使汪端形劳神瘁,到三十四岁便已早生华发。而更大的不幸是丈夫裴之客死汉皋,葆庸闻父讣,惊悸失常,久治不愈。亲族劝汪端为娶妇纳婢,以续后嗣,她不忍误人之女,想等葆庸病痊再作计议,终竟不果。
道光八年(1828)春,汪端抱病编定裴之《澄怀堂遗集》,并自题四律。汪端一生命途多舛,却坚持完成了《明三十家诗选》和《自然好学斋诗钞》,在女性文学活动的领域都产生了特殊意义,下面是她的两首代表诗作。
题翁大人《沧桑花月录》四首(其三)
粉围香阵起云台,多少娥眉上将才。
精卫有心填海去,娲皇无术补天来。
碧含玉质层层璞,红堕花英点点苔。
闲与麻姑话遗事,一杯清浅隔蓬莱。
秦沟粉黛砖砚歌
南唐砚山不可见,人间犹賸南唐砚。
香姜铜雀久销沈,幻出秦宫云一片。
六国蛾眉竞晓妆,歌台舞殿起阿房。
星荧明镜骊山远,涨腻凝脂渭水香。
四围错落珠玑细,粉晕斑斑黛痕翠。
临波想见卷衣人,玉姜艳逸文馨丽。
深锁长门卅六年,鱼膏银海閟重泉。
御沟空照秦时月,春水流花冷暮烟。
楚人一炬悲焦土,留得残砖碧苔古。
建业文房好护持,锺山小隐风流主。
金镂应填绝妙词,新声曾谱恨来迟。
红罗亭榭瑶光殿,知付娥皇付保仪。
一行题跋忠宣笔,昆刀细划龙山雪。
早春独殿赋梅花,不碍广平心似铁。
何处香花识旧墩,百年流转到清门。
松烟寒滴蟾蜍泪,兰篆红销蜥蜴魂。
秦台未到吹箫处,秦山尚有宫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