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本书的特色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经济学原理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大学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已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版本不少,既有从外文翻译而来的,也有中国学者撰写的。我之所以再撰写这本《经济学原理》,是因为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到,不少教科书讲授的市场理论是有缺陷的,有些方面甚至是误导的。与已有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不同,本书试图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并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帮助读者真正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

具体来讲,本书有如下特色:

第一,本书贯穿人文主义精神。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里,经济学被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这一定义将经济学变成了一门计算科学,市场仅仅被当作资源配置的机制。本书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理解为人类通过分工和交换进行合作的制度。本书假定,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指人的潜能的实现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理性人追求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一时的快乐。市场的逻辑是,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这也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尊重人的自主性,在平等和自愿交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繁荣。本书的这一视角或许有助于纠正传统经济学的物质主义倾向。

第二,本书将市场经济制度作为演化的结果。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消费和生产的两分法开始,直接分析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和生产者的最优选择,然后分析价格机制如何实现市场均衡。(或者倒过来,先分析市场供求均衡,然后再分别分析消费者选择和生产者选择。)这样的分析结构给读者一个印象,似乎市场是天然存在的,而不是演化而来的,从而使读者看不清市场制度的价值所在。本书从消费选择和生产选择合一的“鲁滨孙经济”开始,首先讨论这样的自然经济中个人如何决策,并引入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研究交换和分工如何提高社会的生产可行性边界,并实现双赢,再转向研究市场经济下的消费者决策和生产者决策。这样的分析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市场作为人类的自愿合作制度的价值所在。市场首先是创造价值的制度,其次才是分配价值的制度。

第三,本书突出了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家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正是由于企业家的套利行为和创新活动,市场才趋于均衡,新产品和新技术才不断涌现,才有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但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见不到企业家的踪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假定世界是确定的,人的偏好和生产技术是给定的,每个人拥有完全的信息和完美的计算能力。在这些假设下,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市场的均衡和稳定。在均衡时,人们只需循规蹈矩地行动,企业家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但真实世界是,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拥有完全信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预测未来,如何获得和加工信息,就成为做出有效决策的关键。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和对信息最警觉的人。本书不仅描述了作为均衡状态的市场,而且把市场作为一个由不均衡趋向均衡的过程、一个不断用新的均衡代替旧的均衡的过程,把企业家的套利和创新作为这个过程的驱动力量。在我所概括的“斯密熊彼特增长理论”中,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第四,本书澄清了传统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的理论误区。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市场的有效性建立在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上,任何偏离完全竞争的假设都会导致所谓的“市场失灵”。完全竞争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都很小,不足以影响价格,个体行为没有外部性,并且交易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由此,传统经济学给出了三种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非对称信息导致的市场失灵。并且,传统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本书则证明: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是没有竞争;所谓的“垄断”,实际上是真实市场中的竞争手段;外部性本质上是个产权界定问题;信息不对称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本身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因此,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传统市场理论的失灵,不是市场本身的失灵;所谓的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都不构成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理由。

第五,本书系统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传统教科书中宏观经济学部分的经济波动理论,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书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波动理论和政策主张也做了系统介绍。但在我看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并不是我们理解经济波动的正确理论,运用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实际上会导致更严重的经济波动。相比之下,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更有解释力,哈耶克由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非常遗憾的是,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对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只字不提,了解这一理论的专业经济学家也寥寥无几。我相信,理解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可以避免(至少减少)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

本书的目的是使得读者学会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思维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市场是如何运行的。为此,本书把抽象的理论叙述与现实的案例分析相结合,希望读者能通过具体的案例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大量引用的中国本土案例,将一扫经济学教科书惯常给人们的隔靴搔痒的感觉,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这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如何教授本书

本书内容涵盖微观经济学(第2—11章)和宏观经济学(第12—16章)两大部分,既可以作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学原理教材,也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的经济学原理教材,长度适合一学期讲授(16周,每周3—4课时)。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授课对象(专业还是非专业)调整技术性分析(主要是几何图形)和文字性描述(包括案例)的比重。每章的延伸阅读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阅读其他好的版本的教科书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的文献。有些经典文献包括在注释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个人的兴趣做选择。

本书各章的“思考和练习”一部分是问题分析式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部分是技术性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经济学模型化方法。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对象选择具体的题目,但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说,做一些技术性的练习题是必要的。

致谢

本书是在我的“经济学原理”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和修改完成的。这门课既是面向北京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也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经济学双学位必修课程。这本书的写作,得益于许多人的帮助。我要特别感谢陈永伟、张琥、史宇鹏和段颀,他们四人分工合作,将我的PPT讲义稿和课堂录音速记稿整理成初稿,然后再由我修改完成。他们付出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智慧,他们的整理工作比我预料的还要出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永伟博士,他一直是这门课的助教,不仅负责了近一半章节的整理工作,而且编写了全部的“思考和练习”题目。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原讲义中宏观经济学部分浓缩在两章中,他将其扩展成独立的五章,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其中第16章几乎是重新撰写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是不可能按计划完成的。当然,本书的任何错误和不足责任都在我,与他们无关。

我还要感谢参与本书前期筹划和编辑的林君秀女士和张燕女士。她们见证了本书的整个撰写过程,安排了课程录音和录像,并多次参与讨论书稿的结构安排。同时感谢“理想国”的编辑陈凌云、赵雪峰,以及西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郭学功、王岚和琚婕,本书能够迅速出版,得益于他们高效、细致的工作。

最后要说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学习这门课程,我在学生的帮助下,制作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经济学原理”(jingjixue_yuanli),它既是本课程的配套微信,也是本教材的移动端配套。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微信公众号了解关于这门课程更加丰富的内容。读者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关注,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张维迎
2015年8月20日于北京大学 fZoDf49OXyUAvhCRgAChA75XOJji367/o9v59OMhZ8Ddbrs/xKt7LZ014EFCSU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