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二五”期间社会学的重点研究课题,建议如下:
在“十一五”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发展有关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本土社会学理论的范式研究,推进各新兴社会学分支理论的研究与构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于各个时期社会现实的理论回应,也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研究,深化我们对于社会运行、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研究之间关系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借鉴与反思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传统题域。关注古典、现代和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及社会理论,如实证范式、解释范式、批判范式的关系,当代社会的风险化理论,制度主义、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社会支持等重要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思想史研究对象边界的拓展,迫切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将为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开拓全新的局面。
作为一种经验性的科学方式,社会研究始终面临着理想状态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面临着科学规范要求与客观现实可能之间的冲突。在实施社会研究的过程中,客观社会现实条件所形成的困难常常阻碍和影响社会研究的顺利进行,也影响到社会研究成果的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社会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冲突的研究,可以为实际社会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
单位社会的解体,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再到股份制改革、民间组织的发育等一系列变化,都在重塑着中国基层社会的运作逻辑。
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探索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研究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与社会稳定的经济社会政策体系建设等。
农村基层社会的社会矛盾演化及其与农村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社会矛盾的类型与谱系、产生的原因及其化解机制的分析。城市社区性矛盾和冲突,如新型商品房社区中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矛盾、社区居民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矛盾等,及其由此产生的社区性的集体维权行动,如何分析这些不同社区主体之间的内在矛盾及其发生机理?这些维权行动背后的制度不足之处是什么?如何化解这些社区性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这些都需要做深入研究。
劳资关系同城乡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族群关系一样,是影响我国社会与政治进程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需要研究者有更大的投入,深入研究评估劳资关系的现状和趋势,探索有利于政治安定、社会和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劳资关系,探索有利于保障劳工权益的理论、制度和策略。
在“单位办社会”的计划体制下,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为按照行政指令的要求,承担对单位职工、社区和政府的多重责任,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单位办社会”的模式逐渐解体,而且很多新兴企业的发展及其引发的职业疾病、环境污染、劳动冲突、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都对新时期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和挑战。但是,企业在本质上是经济主体,营利性和利益最大化是其行为主要特点,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会自动实现,而是需要在国家、市场、社会三方的互动关系中展开,如何培育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是市场化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学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扩大就业,两者既矛盾又统一。产业升级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技术升级,技术排挤劳动力,这是经济学领域的一般定律。但从更宽广的视角、更长远的时期来看,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必将不断催生经济增长活力,聚集经济增长动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也必将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看,应着重研究产业更新升级的人力资本基础、产业升级对劳动力职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在产业更新过程中失业人员的职业转换的过程和机制问题。尤其对老工业基地而言,产业更新所带来的再就业问题更为复杂,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加强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社会心理,包括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心态和态度,研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并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背景下探讨我国在这些问题上的反思与改进理应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应当从生活方式、消费理念、人际交往、婚恋家庭等方面努力,发挥出社会学应有的优势。
科学认识民生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研究建设以人为本的民生政策体系,重在探索如何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运行,将社会发展的成果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尤其要加强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实现机制、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等的研究。
主要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社会保障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带来的新的变化,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下我国的人力资本战略、企业劳动力成本及劳资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挑战和新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去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进行等。
主要研究在“十二五”期间如何进一步优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的社会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社会救助促进就业的有效机制,建立农村社会救助的制度体系,改革和优化城市社会救助的制度体系,探索各级政府社会救助资金来源的制度化安排,加强和优化社会救助对象及资金管理,建立和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社会救助应急机制,以及建立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体系等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进行,劳资关系及企业员工劳动与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应根据我国企业发展、劳资关系和企业员工结构变化的新情况,探讨建立企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基本条件、基本体制和组织模式,企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等。
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是妇女研究的重要支柱,各个学科对性别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有社会性别视角作为方法论指导,同时也应有更具指导性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女性社会学理论体系应成为中国特色妇女理论体系研究的先行者,应通过女性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为其奠定基本的框架和原则。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组织的运作机制,大规模网络社区和虚拟组织的出现,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新的组织方式,需要开展对信息化与虚拟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
网络公共领域的拓展使其日益成为社会事件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播渠道,如何更好地使网络公共领域发挥积极正面作用,减少负面影响,适当加以控制,是涉及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课题。
总报告执笔人: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奂平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黄家亮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边燕杰,李路路,李煜,郝大海.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中国社会科学,2006(5)
边燕杰,李路路主编.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6)
曹正汉.产权的社会建构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1)
陈福平.强市场中的“弱参与”:一个公民社会的考察路径.社会学研究,2009(3)
陈劲松.儒学社会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陈那波.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5)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3)
陈映芳.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社会学研究,2008(3)
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学研究,2006(4)
成伯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7(2)
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程为敏.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3)
仇立平,顾辉.社会结构与阶级的生产:结构紧张与分层研究的阶级转向.社会,2007(2)
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社会,2006(4)
崔凤.海洋社会学与主流社会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董磊明,陈柏峰.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中国社会科学,2008(5)
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1)
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方文.转型心理学:以群体资格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8(4)
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社会学研究,2010(3)
风笑天.高回收率更好吗?.社会学研究,2007(3)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走向规范化与本土化所面临的任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风笑天.再谈样本规模和调查回收率.社会学研究,2007(6)
冯仕政.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冯仕政.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社会学研究,2006(3)
冯仕政.国家、市场与制度变迁.社会学研究,2007(2)
冯仕政.重返阶级分析?——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社会学研究,2008(5)
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社会学研究,2009(5)
高丙中.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中国社会科学,2006(3)
关信平.农民工参与城镇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制度及社会基础.教学与研究,2008(1)
关信平.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背景下社会政策的主要议题及模式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5(5)
桂勇,黄荣贵.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8(3)
桂勇等.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3)
郭强.现代社会的漂浮:无根的现代性及其呈现.社会,2006(4)
郭星华,黄家亮.社会学视野下法律的现代性与地方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郭星华.从“他者”到“主体”——一项关于犯罪人自我归因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4(5)
韩克庆.社会安全网: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福利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8(5)
郝大海,李路路.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中国社会科学,2006(2)
郝大海.流动的不平等:中国城市居民地位获得研究(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郝大海.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7(6)
洪大用,肖晨阳.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2)
洪大用.环境社会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洪大用.理论自觉的必要性及其意涵.学海,2010(2)
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洪大用等.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3)
胡荣.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社会学研究,2006(2)
奂平清.“关系社会学”研究反思.科学社会主义,2010(1)
黄家亮.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机制——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歧视.思想战线,2005(5)
黄家亮.通过集团诉讼的环境维权:多重困境与行动逻辑.见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黄盈盈,潘绥铭,王东.定性调查:“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全法”的不同性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07(4)
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6)
黎熙元,陈福平.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社会学研究,2008(2)
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社会学研究,2008(2)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3)
李春玲.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社会学研究,2006(5)
李汉林等.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中国社会科学,2005(1)
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社会,2009(4)
李路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从“决定性”到“交易性”.社会,2008(3)
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6(2)
李路路.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新的问题取向和多维分析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社会学研究,2007(3).
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社会,2008(2)
李培林.建设和谐社会应注意社会心态的变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9)
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上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强.“丁字型”的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2)
李强.试分析国家政策影响社会分层结构的具体机制.社会,2008(3)
李强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社会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李强主编.中国社会变迁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文祥.从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理论扩展.社会学研究,2008(3)
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途径.社会科学,2008(5)
李迎生.市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度与偏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社会科学研究,2008(5)
李迎生.制度建设与社会公正.教学与研究,2007(5)
李迎生.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3)
李迎生.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问题与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李友梅.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学研究,2005(6)
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社会,2007(2)
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社会学研究,2007(2)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6(4)
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7(1)
梁玉成.渐进转型与激进转型在初职进入和代内流动上的不同模式.社会学研究,2006(4)
梁玉成.现代化转型与市场转型混合效应的分解.社会学研究,2007(4)
林兵.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借鉴与反思.江海学刊,2008(2)
刘春荣.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社会学研究,2007(2)
刘继同.中国社会政策框架特征与社会工作发展战略.南开学报,2006(6)
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社会,2006(3)
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2006(5)
刘精明.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中国社会科学,2008(5)
刘军.一般化互惠:测量、动力及方法论意涵.社会学研究,2007(1)
刘林平.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反思和测量途径.社会学研究,2006(2)
刘平,王汉生.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社会学研究,2008(3)
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1)
刘少杰.从移植到重构——研究西方社会学的理论转向.教学与研究,2008(6)
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感性选择与理性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少杰.经济社会学新视野——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少杰.扩展社会学新境界.社会,2006(2)
刘少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江海学刊,2008(5)
刘少杰.社会学研究的提升: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思维.河北学刊,2006(5)
刘少杰.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社会学研究,2007(2)
刘少杰.制度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兴衰与重建.江苏社会科学,2006(3)
刘少杰.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刘世定.低层政府干预下的软风险约束与“农村合作基金会”.社会学研究,2005(5)
刘思达.当代中国日常法律工作的意涵变迁(1979—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7(2)
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社会学研究,2006(1)
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5(4)
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社会学研究,2005(5)
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社会学研究,2007(6)
刘玉照.乡村工业化中的组织变迁,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卢春荣,陈捷.共通性社会资本与特定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与中国的城市基层治理.社会学研究,2009(6)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1)
陆学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学有个大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中国社会科学,2008(1)
陆益龙.建构论与社会学研究的新规则.学海,2009(2)
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陆益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吕炳强.现象学在社会学里的百年沧桑.社会学研究,2008(1)
吕鹏.社会大于市场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研究,2005(4)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马戎.内蒙古草原牧区的蒙汉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西北民族研究,2009(4)
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社会学研究,2010(1)
毛丹.村庄大转型——浙江乡村社会的发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野里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社会学研究,2009(4)
毛丹.社会学研究中的中层理论关心.浙江社会科学,2006(5)
闵学勤.社区自治主体的二元区隔及其演化.社会学研究,2009(1)
潘鸿雁.国家与家庭的互构——河北翟城村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潘绥铭,黄盈盈,李楯.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1)
潘绥铭,黄盈盈等.定性调查:“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全法”的不同性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潘绥铭,黄盈盈等.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9(2)
潘允康.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都市圈战略.河北学刊,2008(5)
潘允康.社会学视野中的大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潘允康.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中的理论问题.河北学刊,2006(6)
潘泽泉.社会资本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2008(7)
潘泽泉.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社会学研究,2005(3)
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2010(2)
邱泽奇.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以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2)
邱泽奇.中国学术传统与实践的社会学:方法论的讨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2)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6)
任焰,潘毅.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社会学研究,2006(4)
申静,王汉生.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2005(1)
沈殿忠.论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江海学刊,2008(2)
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社会学研究,2006(5)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2)
石秀印,许叶萍.市场条件下中国的阶层分化与劳资冲突.学海,2005(4)
宋林飞.从“风险社会”走向和谐社会.江海学刊,2007(4)
苏国勋.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社会,2007(5)
苏国勋.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社会学研究,2006(2)
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1)
孙明.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社会学研究,2009(3)
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江苏社会科学,2006(1)
陶传进.草根志愿组织与村民自治困境的破解:从村庄社会的双层结构中看问题.社会学研究,2007(5)
田耕.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社会学研究,2005(1)
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田毅鹏.“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田毅鹏.找回丢失的传统.天津社会科学,2005(2)
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1)
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春光.当前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与特点.河北学刊,2010(4)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5)
王春光.统合:透视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关系的新框架.河北学刊,2010(2)
王二平.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分析.见编写组.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王建民.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社会,2005(5)
王宁.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社会学研究,2007(3)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1)
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5)
王思斌.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学海,2009(1)
王思斌.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学海,2006(6)
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09(3)
王思斌.走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学研究,2007(2)
王天夫,赖扬恩.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社会学研究,2008(2)
王天夫,王丰.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社会学研究,2005(3)
王天夫.城市夫妻间的婚内暴力冲突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社会,2006(1)
王天夫.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4)
王卫东.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本与个人资本.社会学研究,2006(3)
王小章.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社会学研究,2009(1)
王雅林.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研究范式——基于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生活/生产互构论”.社会科学研究,2007(1)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1)
王跃生.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立足于社会变革时代的农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文军.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主题及其古典传统的创新——兼论社会学理论中“全球化研究范式”的建立.浙江学刊,2005(4)
文军.从季节性流动到劳动力移民: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分化及其系统构成.探索与争鸣.2006(1)
文军.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社会科学,2008(5)
文军.论社会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及其张力.南京社会科学,2004(5)
翁定军.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社会学研究,2010(1)
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吴清军.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阶级意识.社会学研究,2008(6)
吴小英.探寻性别关系和性别研究的潜规则.社会学研究,2005(3)
吴晓刚.“下海”: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自雇活动.社会学研究,2006(6)
吴晓刚.1990—2000年中国的经济转型、学校扩招和教育不平等.社会,2009(5)
吴晓刚.1993—2000年中国城市的自愿与非自愿就业流动与收入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08(6)
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社会学研究,2007(5)
吴忠民.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东岳论丛,2006(2)
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夏光.社会理论、文化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6(3)
夏建中.社会学的社区主义理论.学术交流,2009(8)
夏学銮.构建整合社会福利制度探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学海,2006(3)
肖瑛.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科学学科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5)
谢桂华.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2007(5)
谢立中.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河北学刊,2006(5)
谢立中.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谢宇.认识中国的不平等.社会,2010(3)
荀丽丽,包智明.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7(5)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社会,2006(1)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4)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杨敏,郑杭生.个体安全:关于风险社会的一种反思及研究对策.思想战线,2007(4)
杨敏,郑杭生.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2007(2)
杨敏,郑杭生.依然在路上:穿越历史大弯道的个人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
杨敏.现代性的反叛与理论社会学的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3)
杨善华,宋倩.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以河北Y县为例.社会,2008(4)
杨伟民.论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学研究,2008(1)
杨宜音.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4)
应星,吴飞,赵晓力,沈原.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社会学研究,2006(4)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社会学研究,2009(6)
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社会学研究,2006(4)
游正林.也谈国有企业工人的行动选择.社会学研究,2005(4)
岳天明.传统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再审视及民族学意义反思.西北民族研究,2010(1)
岳天明.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及其民族意义追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翟学伟.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2007(1)
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9(3)
张光,Jennifer R.Wilking,于淼.中国农民的公平观念:基于村委会选举调查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1)
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社会科学,2006(11)
张建君.政府权力、精英关系和乡镇企业改制——比较苏南和温州的不同实践.社会学研究,2005(5)
张静.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3)
张静.身份认同:观念、制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社会学研究,2005(6)
张宛丽.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社会学研究,2007(2)
张文宏.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阶层差异.社会学研究,2005(4)
张翔.合会的信息汇聚机制.社会学研究,2006(4)
张小军.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7(4)
张扬.证伪在社会科学中可能吗?.社会学研究,2007(3)
张翼.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中国社会科学,2008(2)
张翼.中国城市社会阶级阶层冲突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4)
张玉林.另一种不平等:环境战争与“灾难”分配.绿叶,2009(4)
张兆曙.产品依赖性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难题.人文杂志,2009(2)
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一个社会学的新概念与新论题.社会学研究,2008(3)
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1)
赵万里,王菲.网络事件、网络话语与公共领域的重建.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
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3)
赵晔琴.“居住权”与市民待遇:城市改造中的“第四方群体”.社会学研究,2008(2)
折晓叶,陈婴婴.产权怎样界定.社会学研究,2005(4)
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社会学研究,2008(3)
郑广怀.伤残农民工:无法被赋权的群体.社会学研究,2005(3)
郑杭生,胡翼鹏.天道左旋:社会运行的溯源和依据——若干考古发现成果的社会学开发.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郑杭生,胡翼鹏.礼序人伦,乐移风俗:社会运行的二重性规范——两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研究.学习与实践,2007(10)
郑杭生,胡翼鹏.天道兼爱,尚同节用:社会运行的一体化理论——春秋战国时期墨者的社会思想研究.社会科学,2008(1)
郑杭生,胡翼鹏.敬天明德与设官分职:社会运行的理念和实践——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8(2)
郑杭生,胡翼鹏.道法自然,静默无为:社会运行的另类思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社会思想.河北学刊,2008(3)
郑杭生,胡翼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社会运行的理性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社会思想研究.文史哲,2009(2)
郑杭生,胡翼鹏.严刑峻法,因情而施: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社会思想研究.学习与探索,2009(3)
郑杭生,胡翼鹏.社会运行、社会秩序与王朝的治乱盛衰——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学海,2009(4)
郑杭生,江立华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郑杭生,杨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新型社会主义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2)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社会科学,2006(10)
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视野下的社会矛盾.探索与争鸣,2006(10)
郑杭生,杨敏.现代性过程“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行走在自我创新前夜的“个人”.社会,2006(2)
郑杭生,杨敏.依然在路上:穿越历史大弯道的个人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
郑杭生,杨敏.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实践结构论及其运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郑杭生.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学?.江苏社会科学,2009(5)
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9(2)
郑杭生.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河北学刊,2006(5)
郑杭生.论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1)
郑杭生.论社会建设与“软实力”的培育——一种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社会学视野.社会科学战线,2008(10)
郑杭生.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区建设——对社区建设的一种社会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6)
郑杭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郑杭生.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天津社会科学,2008(3)
郑杭生.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05(8)
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学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郑辉,李路路.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社会学研究,2009(6)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社会学研究,2006(3)
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研究,2007(1)
周晓虹.冲突与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社会,2008(2)
周晓虹.再论中产阶级:理论、历史与类型学.社会,2005(4)
周晓虹.中国人社会心态六十年变迁及发展趋势.河北学刊,2009(5)
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2)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6)
周雪光.社会学视野下的世纪社会变迁.社会学研究,2008(1)
周雪光.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社会,2009(3)
周怡.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惯习与村规民约——H村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6)
周怡.寻求整合的分化:权力关系的独特作用.社会学研究,2006(5)
朱力,卢亚楠.现代集体行为中的新结构要素——网络助燃理论探讨.江苏社会科学,2009(6)
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朱晓阳.语言混乱与法律人类学整体论进路.中国社会科学,2007(2)
朱旭峰.寻租、市场转型与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科学,2007(2)
庄孔韶.“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影视人类学片的应用新方向.广西民族研究,2005(2)
庄孔韶.蝗虫法与鼹鼠法——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开放时代,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