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礼义

1.克己复礼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译文】

颜渊请教仁的含义。孔子说:“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都符合礼的需求,这就达到了仁的境界。哪一天大家都做到这样了,天下就回归到了仁爱的境界。能否成为仁人靠的是自觉,还能靠别人吗?”颜渊问:“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事物不要去看,不合乎礼的事情不要去听,不合乎礼的言论不要去说,不合乎礼的行为不要去做。”颜渊道:“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您这些教诲。”

【解读】

“仁”是儒家文化中最根本的概念,它指人的内在心理自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孔子指出通往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这个词其实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而是古已有之,孔子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思想,重申了这个问题。《左传·召公十二年》中就有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克己复礼”短短四个字,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揭示了“仁”和“礼”的关系问题:“仁”是里,“礼”是表,“仁”是体,“礼”是用,“仁”为核心,“礼”为手段,“礼”是实现“仁”的具体形式,表里如一的“礼”聚焦点落实于“仁”。“克己”的目的是抑制自己的私欲,通过恪守外在的“礼”以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提出“为仁”的具体途径包括不合乎礼的事情不要去看,不要去做,不合乎礼的话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从我做起,从小事入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制度实践落实于日常生活当中,以达到“仁”的境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完成道德自觉。

就孔子“仁”、“礼”关系的问题,李泽厚这样说过:“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族类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界生活之中。”李泽厚同时还指出:“这就把‘礼’以及‘仪’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了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的僵硬的强制性规定,提升为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而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可见孔子的思想中“仁”是“礼”的旨归,“礼”是“仁”得以实现和表现的方式,“礼”的贯彻实施构成“仁”的内涵。“克己复礼为仁”,使自己的一切活动都符合礼的规范,也就做到了“仁”。“仁”表现为内在自觉,“礼”表现为外在规范,是实现“仁”的手段与“仁”的外显形式,孔子把它们统一起来了,从深层次上讲,二者同时指向君子人格,以期达到内圣外王的统一。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得道高僧基本慈眉善目,心地善良的人眉清目秀显年轻。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四十岁以前父母为你的容貌负责,四十岁以后你自己为自己的容貌负责。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对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实行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仍然有着指导价值。当今中国,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然而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些人追溯悠久中国文明的时候,看到的不是泱泱中华的精粹,而是一些僵化的框架和腐朽的气息。这种状况很是普遍,比如,电视剧中清宫戏里的尔虞我诈、磕头跪拜、愚昧盲从、没有自我,参加国际电影节并获奖的往往是妻妾成群、寡妇同性恋等猎奇题材。最令人担心的还有一些教育机构,打着传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教人子弟的无非是一些三叩九拜、低眉顺眼的所谓的“礼仪”,完全背离了中国文化的精粹。

2.舍生取义

【原文】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生命是我要珍惜的,义也是我要拥有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可以牺牲生命选择取义。”

【解读】

《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纵观中国历史,志士仁人、忠臣孝子,绝不为了留住生命而违背自己的思想、放弃自己的信仰,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宋史·文天祥传》这样记载文天祥从容赴死:“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清朝入关后,面临留发不留人的威胁,吕留良坚持反清复明运动,而与之同时代的洪承畴之流贪生怕死于是免不了遗臭万年的结局。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等文艺工作者冒死蓄胡以明志,坚决不为侵略者表演,与汪精卫等汉奸形成鲜明对比。全世界范围内也有许多宗教人士,碰到与信仰抵触的事,同样是宁可舍掉性命也要坚持真理,所谓以身殉道。中世纪科学家布鲁诺反对当时流行的地心说,为坚持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意大利罗马广场的火刑柱上。正是有了这样舍生取义的英雄,历史才能前行,社会才能进步。

不能为了生命的安全,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这样的理念与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息息相关。但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愿意为了求生而失德,反而都愿意以生命来争取真理。现代社会,为了求生而失德的事情少了,但是为了求富贵、求升职而失德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影视圈“潜规则”,办公室“厚黑学”,似乎为了生活可以不择手段。事实上,被大款包养、被上司“潜”关照的人,表面上衣食无忧,轻松愉快,但是会被周围所有正派人鄙视,还要冒上法庭、进监狱等诸多风险,所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3.过犹不及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译文】

子贡问:“子张与子夏两人谁更贤达?”孔子说:“子张过于进取了,子夏太谦让了。”子贡又问:“那么子张更好一些?”孔子说:“过于进取和太谦让一样(都不能算贤达)。”

【解读】

孔子的弟子子张积极进取但往往把事做过了头,而另一个弟子子夏做事却畏首畏尾,到不了火候,孔子认为这两种类型的表现形式都不是恰到好处,都不合乎“中庸”的原则,因此都算不上有道德、有能力的人。

孔子所强调的中庸原则第一条就是,既反对“过”也反对“不及”。儒家认为人的思想和行动冒进或保守都不好,因此必须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求和掌握一个正确合理之点以做到恰如其分,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就在于它符合实际,恰到好处,向前多走一步或退后一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这种处理矛盾的方法包含着儒家对事物矛盾的特殊认识,显然有其合理的因素。夫妻同心是对的,但是不同的个体必须保留自我空间,就是表达爱情的经典《我侬词》 也是说,把玩偶打碎了重新糅合后,重塑一个你,重塑一个我,而不是塑成两个一模一样的玩意儿。所以夫妻相处之道就是保持距离,有分有合,如同两只刺猬,分太开冷,靠太近又扎得慌。

其次,孔子论及其中庸思想时还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所谓“异端”是指“两端”,即矛盾对立的双方。孔子反对方法论上的“攻乎异端”就是反对做事走极端。孔子认为如果只抓住矛盾的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就会酿成祸害,最好的方法是把矛盾对立的双方联系起来通盘考虑,这样就能够以此之长济彼之短,以此之有余补彼之不足,在两端的互补互济中求得正确合理的“中”,最后达到和谐的效果。所以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把“叩其两端”以求其“中”作为认识和处理矛盾的方法,包含了孔子中庸思想中防止片面性的合理成分。

儒家认为“中”的原则是处理矛盾的普遍标准,但由于“中”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在具体情况下还要有具体标准,因此必须强调权变。儒家提出的标准,如仁、义、礼、知、信、善、贤、直等,各有其不同的应用范围,而且在使用这些具体标准时必须灵活多变,不同的使用前提就是所谓的“权”。《礼记·中庸》进一步提出了“时中”的观念:“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认为“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也主张“与时屈伸”(《荀子·不苟》)。总之,儒家“中庸”观念中的“时中”精神,既强调“中”因“时”变,又强调因“时”用“中”,“中”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以矛盾的复杂性、运动性为基础的,具有朴素的历史辩证法观点。

最后,“中庸”观要求“中”与“和”的和谐统一。其中的“和”是目标与归宿,它强调各种不同或对立的因素通过“济其不足,以泄其过”的转化生成过程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最佳状态,使“中庸”成为一种普遍的和谐观;“中”则是“中庸”的标准和手段,强调其正确合理性使整个和谐过程保持正确的方向,不致成为“知和而和”的无原则和谐。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庸”最普遍的理解就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是“和稀泥”。其实这些认识是不妥当的,评价也有欠公允。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庸”是一种以正确合理为内在精神的普遍和谐观,具有辩证因素和价值论意义,同时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涵和伦理道德内涵。与“中庸”相关的“过犹不及”、“通权达变”、“能屈能伸”、“否极泰来”、“居安思危”、“多难兴邦”等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形成,而且对我们今天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时防止片面性和极端化,仍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4.言而有信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做人没有信誉,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比如大车子没有装横木的,小车子没有装横木的,它怎么能行驶呢!”

【解读】

古代大车一般是牛车,用来运货物的;小车指马车,用来乘坐或作战的。、是驾车的横木,是车的关键部件。信是儒家传统准则之一,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于人像之于车一样,是修身养性的重点、为人处世的要点。《白虎通义·性情》如此解释“信”:“诚也,专一不移也”,信己、信人、信用。信己,指要在对现实与历史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通过实践,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定位,正确培养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善于学习应用,相信自己,从容自信。信人,一是指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心,相信别人,即使别人做错了,也给他改正的机会,以真诚的心意对待他,放宽心胸,给别人机会和希望。《左传·宣公二年》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二是指信任他人。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用人得当,以弱胜了强大的袁绍。信用,指说话要有根据,道听途说不能取信于人,再者就是承诺要兑现,正如《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所载:“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事情既然决定做了,就一定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

信是一种德,信也是处事双方的义务。君如果要励精图治就要对臣子和民众讲信用,做到君无戏言;臣子和百姓则更要对君绝对忠诚,不说妄言,不饰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明主贤君必于其信”,由此似乎也可以说,讲求信用是君、臣双方都应具备的美德。

5.有朋自远方来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练习、实践,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解读】

我们先来说说“乐”的读音:《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中明确指出“乐”的读音实际上是lè,而非许多人所说的yuè。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注释是:乐,音洛。在《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的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所以“不亦乐乎”中的“乐”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ɑo)拼读成yɑo。可见,“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两个层面的理解。其一,在《论语·学而》的末章里孔子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要抱怨别人不了解我,要担心你自己不了解别人。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在职场不能站对队、跟对人,不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能提拔德艺双馨的下属,这倒是值得忧虑的。所以“知人”远比“己知”重要。当然,如果通过小事、私事的交流能够获得“己知”就更完美了。肯尼迪竞选演讲时说的一句话———“我和杰姬最近除了讨论总统选举,更关心我们该要个孩子了。”———立即让他的支持率上涨一倍,因为别人觉得你和他虽喜怒哀乐不尽相同,但生活同样充满酸甜苦辣,彼此距离自然就拉近了。

其二,要“己知”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哀叹怀才不遇是没用的。《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本身的能力)。《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忧虑自己本身的能力不足,而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没有官位,而要担心有没有能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努力地设法使自己值得他人了解)。都强调不要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而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别人不了解自己,正好可以让自己警惕从而更加致力于充实修养,机会永远只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纵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伯乐一定有。何况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只要你有本事,现任领导不用你是他的损失,取而代之的下任领导必然重用你。

6.文质彬彬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解读】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注解说:“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朝刘宝楠《论语正义》解读云:“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中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此句不仅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同时也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最好。孔子进一步解释说:“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意思是说虞夏时期的质朴和殷周两代的文化发展都达到了极致,虞夏时期的文化发展并没有消灭其质朴的本真,而殷周的质朴,也掩盖不了其文化发展的光芒。文化发展和传统保留如此和谐,怎么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呢?

这段话其实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一方面,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现代人就很形象地把那些外表光鲜却没有真知识真本事的叫作“绣花枕头烂稻草”。“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中国的六大古都因为开发、因为改造变得雷同,名胜可以再造,古迹却不可能恢复了。所以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要“文质彬彬”。另一方面,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有些人日常生活中文质彬彬,可是一上微博一吵架就什么国骂都出来了。“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最有名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他落魄到没钱喝酒还要跟掌柜摆谱说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办公室里不乏这样的人: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溜须拍马动口不动手,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所以“文质彬彬”,要求知识分子既要有文化修养,外在形象谦恭有礼,又要不迷失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7.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原文】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译文】

人格高尚者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求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解读】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3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18年后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历史上关乎民族大义个人气节的“宁为玉碎”的事例不胜枚举,岳飞《满江红》的慷慨陈词,邓世昌全力以赴的惊世一撞,谭嗣同大义凛然的“我自横刀向天笑”,抗日英雄杨靖宇震撼人心的一肚子烂棉絮———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8.礼,时为大

【原文】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礼记·礼器》

【译文】

礼所考虑的原则以适时为大,顺、体、宜、称依次为序。

【解读】

什么是“时”?按照汉代经学家郑玄的注解,即指受天命之时。“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这是说,顺守之尧舜禹,和逆取之汤武,他们受命改制,虽然方式不同,但同样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当然,“时”并非仅指客观的时代特点,而且包括根据时代特点而作出行为选择的主体决断,是实践性的。何为“顺”?“伦之言顺也”,即符合伦常之理叫“顺”,伦常是人伦生活中相对稳定的规范。何为“体”?“体,天地人之别体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社稷山川为地之别体,神乃天之别体,鬼为人之别体,三者之祭,其地位次于天地宗庙,所以又次于顺。何为“宜”?“义之言宜,人道之宜也”,“义”就是适时、合宜。“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丧礼和祭礼使用什么物品,接待宾客以什么礼数,都要合情合理,适当得宜。何为“称”?祭祀用物和祭祀规模应当相符,礼仪用物要和爵位身份相称,就是所谓的“称”。于此可见,所谓“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是将顺天应人的改制活动看成是首要的,一般条件下的五伦居次要地位,社稷、山川、鬼神等不同于人事之祭处于又其次的地位,而人们在丧祭中使用什么物品和接待不同宾客以什么方式等合宜、适宜的原则是再其次的。最后,才是祭祀的差异和身份差等的相称。这说明,通常的差等虽渗透在礼仪的方方面面,但就其重要性而言,则是相对次要的。将“时”视为礼的最高原则,甚至居于通常情况下的五伦之上,无疑反映了礼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其实践性不仅是说礼乃常人所必须践履的行为规范,而且是随着时代特征的不同服从实践需要而改变的。

中国传统礼仪是一个涵盖了制度层面和个人修养层面的复杂体系。但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生活礼仪有的被继承下来,有的出现了变化,有的已被完全抛弃,我们处在“旧礼已破,新礼未成”的年代。《礼记·礼运》云:“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当务之急是如何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礼仪建设,重构“现代中国礼仪”。借鉴古礼的合理内核,在形式上加以创新,就可以使传统的礼仪文化得到合理的传承。天安门升旗礼,以礼、乐结合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礼仪,受到广泛的欢迎,值得称道。 9A9qPTdb1c09a3b4I9SYFkpUYDcbHE/qGoQIWRBPxW82FoMPFOwaCaoajdcTvx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