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清廉

1.两袖清风

【原文】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于谦《入京》

【译文】

只带着两袖子的清风去见天子,免得老百姓说长道短。

【解读】

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记载了下面的故事: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他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但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却是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土特产品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魏初,字太初,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此外,元人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只不过当时这一词语还没有与为官清廉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自于谦以后,“两袖清风”逐渐演变成为官清廉的意思。明朝另一位清官况钟(1383—1443)在出任苏州知府任满赴京考绩时,为拒收群众送的礼物,就曾作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译文】

人常常会犯错误,往往犯错以后(因为从中得到教训)才能改正;内心受到困惑,思虑阻塞,这样才会奋起;(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色上,吟咏感叹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解读】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享受高品质生活、追求国富民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时时警醒、处处警惕,居安思危虽然有点累,总好过祸到临头坐以待毙。

科学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忽然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但是如果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让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等到它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已经昏昏欲睡、力不从心,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却反应迟钝。动物如此,人类也不例外,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乃尔!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孟子的名言,春秋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可以为它做最好的注解。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经历“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以复国?正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的生活,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一败涂地。1949年解放军进驻北京城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告诫全体共产党人,要以李自成的前车之鉴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死于安乐”。

其实,无论忧患还是安乐,都需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处在忧患之中,抗争拼搏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相反,如果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是“生”还是“死”,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时代前进了,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我们在强调“忧患”求生的同时,应当多讲讲“安乐之中求发展”的故事。应当教育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们正确对待“安乐”,把父母创造的顺境当作他们更加展翅高飞的宽广跑道。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创造百年企业,成为政治世家;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弱”则趋于“亡”,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主宰生死的不是忧患或者安乐的外部环境,奋斗进取的内心才是成功的钥匙。

3.玩物丧志

【原文】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旅獒》

【译文】

沉迷于歌舞、美姬,就会丧失道德;沉迷于好玩的东西,也会丧失意志。

【解读】

任何欲望的满足都有个度,任何欲望一旦沉迷就比较麻烦,无论美酒美食,美色美物。春秋时,卫懿公是卫国的第十八代君主。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醉,每年耗费大量资财,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只好亲自带兵出征,结果战败而死。古人有诗云:“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

现代很多官员早已没有了人民公仆的意识,因与情妇反目而东窗事发的例子俯拾皆是,济南原人大主任段义和,北京地税局原局长王纪平皆因情妇问题案发。网友将近几年有代表性官员腐败案件调侃为“中国式反腐”———夫妻反目,情妇举报,家中被盗,记者拍照。虽为调侃,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振聋发聩,直接而犀利地指出我国监督制度不尽完善,不少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

诚然,情妇举报、夫妻反目等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反腐揪出了一大批贪污腐化官员,净化了公职人员队伍,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威严。但这并不是一种长效的反腐方式,此类反腐表明现有的反腐举措尚有诸多不足。北宋的范仲淹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语,但玩物享乐本是人的本能,如何让人不敢丧志才是本事。反腐败必须健全现有的法律体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对权力严格监督。唯有如此才能建立长效机制杜绝腐败现象,保持公职人员清正廉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4.公生明偏生暗

【原文】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荀子·不苟》

【译文】

公正产生光明,偏私造成黑暗;端庄产生通达,诈伪造成闭塞;诚信产生神明,夸诞造成惑乱。

【解读】

“公生明﹐偏生暗”意思是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后世以此三字作为官场箴规。古代府州县衙门大堂前面正中大都竖立一石﹐南面刻上“公生明”三字;北面刻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以此警醒世人。公正廉明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政治理想,它是建立在仁爱、诚信基础上的,强调作为一国之君,首先要以德服天下,这样才能处事公正,明辨是非。唐太宗曾问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广开言路,任用贤相,终于成就了“开元盛世”。后来,他不理朝政,闭目塞听,奸相李林甫专权长达19年。李林甫口蜜腹剑,嫉贤妒能,排斥异己,致使唐朝政治腐败,最后爆发“安史之乱”。

社会公平和正义依靠什么来实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两个饥饿的人要在一起分蛋糕,每个人都想要多吃多占,谁也不想让对方占到便宜,怎么分才好呢?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需要第三者介入,劝一个人发扬风格,同时给另一个人先行之利,尽取所需;另一种是让一个人先切蛋糕,让另一个人先来挑蛋糕。你认为哪种办法更加公平?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第二种办法更公平,因为人心都是自私的,必须要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人,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自觉来办事。

5.宁静致远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

一个君子的行为,应当安静地修身养性,用俭约来培植德行。除了淡于追求功名利禄,便无法表白自己的志向;除了安静地修养,便难以达到高远的目标。

【解读】

追求功名利禄本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目标要高尚些,手段要正当些,除了依靠自身的修为,制度的约束也是不可或缺的。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表面词义可以解释成不求上进,悠闲自得,但实际上,提倡的是内心的理智和淡定。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在各种物质和美色诱惑面前我自岿然不动是需要定力的。甘于寂寞,保持清醒,调整心态,不停追求,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宁静,首先是心灵的宁静。《论语·雍也》篇说:“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依然不改爱学乐善的快乐,这才是好品德呀!颜回告诉我们静就存在我们心底,即使我们身处闹市之中,静仍在我们身旁,只要我们内心有单纯的追求。李白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说明人们对于世间万事的看法,其实源于你自己对于世界的态度。有人无法忍受喧闹与浮华,选择了主动避开,于是就有了隐。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渊明心中所希望的现实社会就应该如《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世间怎会有如此与世无争之地呢?所以,他在《饮酒》中也告诉人们静源于心境。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其实人生就如同在旋涡中漂流,目标不是搏击旋涡,而是去寻找安全的地方。人生的纷杂喧闹不必在意,倒不如从心底拾起一片宁静,寻静得乐,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6.学而优则仕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译文】

子夏说:“做官尚有余力就去读书做学问,读书做学问尚有余力就去做官。”

【解读】

查《论语集注》,原来此地的“优”并不当优秀讲,优在古代有“充足”、“富裕”的意思,如《荀子·王制》有:“故鱼鳖优而百姓有余用也”,鱼和鳖充足了,老百姓就可派多余的用场了,这个“优”显然不能解释为“优秀”。现在子夏说的那段话可以这样领会:你官当得有余力了,那么你就该去学习,你学习有余力了,就可以去当官。比较说来,“学而优则仕”,是人们争着想实现的。随着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不断深入,许多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组织部的视野进而被提拔到各个领导岗位。外行领导内行的景象在中国已经不复存在,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有两个:其一,那些出“仕”的人再也没有余力“学”了,其中大部分专业荒废,技术人才沦为官场冗员,可惜啊;第二,学而优的并非人人都适合“仕”,让影视明星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让奥运冠军当体育局局长,就勉为其难了,如同好人并不等于好官,好医生不一定是好院长,好老师未必能成为好校长。

几乎人人都知道“学而优则仕”,其实在这句话的前面,子夏还说了一句如今被忽略以至鲜为人知的话:“仕而优则学。”“仕”要做到“优”,就必须持续“学”。然而,比较说来,“学而优则仕”,是人们争着想实现的;“仕而优则学”,却并非每个人都能自觉去做的。寒窗苦读,一旦出“仕”,便少有那种苦学的劲头了。时代发展加速,知识更新加快,在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不断出现,需要干部加紧学习,全面提高政治文化业务素质,提升应对能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有人对官员学习的紧迫性作了这样一个“严重”的比喻:“学习的速度慢于时代发展速度等于死亡。”可是,党政干部的学习状况还很不理想。有个“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官员很少读书,读书学习是一些官员的最末选项。《人民网》援引习近平同志在讲到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状况不佳时,提到的前两项表现,就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不少人是“有时间应酬,无时间读书”。他们是“仕而优”则“酒”、则“舞”、则“牌”,就是把“学”挤掉了。实际上,只要有学习的热情,对于任何人,时间总是有的。关于挤时间读书,古来早有“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之说。陆放翁即是“待饭未来还读书”的。许多重视学习的优秀之“仕”,不论戎马倥偬,还是日理万机,都没有间断过读书生活。

一些不热心学习的官员热衷拉关系,认为“关系”较读书更能产生“价值”。读书虽能充实自己的学养,但对提升和“进步”难以“立竿见影”,周期长、起效慢,而关系在当今官场,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力”,“有了关系,心想事成;没有关系,寸步难行”。因而进党校和各种培训班,意义不在于提供了读书学习的机会,而是能结识一批同乡官员和官员同学。这样,学习平台变成了拉关系的场所,“学不学习不重要,大家坐在一起认识最重要”。有位专家分析得好:当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占据上风时,要使官员的心灵飘荡书香是困难的。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也要警惕,很多官员为了给自己的仕途增加砝码,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关系,混进高校混博士文凭,同班同学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了论文答辩阶段自有枪手搞定,校方、教授皆成为此类文凭造假流水线上的帮凶,危害胜于电线杆上泛滥张贴的假证广告。

看来,要真正做到“仕而优则学”,既要努力改善官员的心态,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更要努力改善官场的生态,形成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心态和世态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7.礼尚往来

【原文】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译文】

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解读】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人情往来”是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传统节日里,迎来送往,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领导干部也是人,也有着自己的人情往来。当然,正常的人情往来,应该是有来有往。按照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亲戚、朋友等有了人情来,自己想方设法也要有相应的人情往,否则,总是感到缺了人情、缺了理。而当前,一些官员的人情往来,却是有“来”无“往”。也就是说,这绝不是一种社会正常的人情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官员只来不往的人情,也没有人情,而有着见不得阳光的隐情。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从来不收馈赠者的礼物。一次,他过去的一位老警卫给他从外地捎来一筐新鲜橘子,他问清橘子价格是25元钱后,立即让人寄去50元钱。他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本来,作为自己的老部下送筐橘子,也不值多少钱,总理完全可以收下,但他却用高出原价的钱寄去,这是为什么?并非周总理没有人情味,而是害怕他人效仿,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周总理绝妙处理橘子的事,既体现了“往”,充满了人情味,又坚持了原则,堵了“来”的路。“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 fCZYUXfQ/GVjaTCUx801AQ4jRXr1H5q+iSbM7yqOZPKXB3Nmx21QeJbhERaWnv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