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仁爱

1.仁者爱人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啊。”

【解读】

《朱熹集注》在此处作注:“此是彻上彻下语。”《论语》中关于樊迟问仁共有三处,分别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樊迟问知……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问仁,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孔子的回答从抽象的“爱人”,到比较抽象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再到具体化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从这些不同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孔子认为仁的本质与基本内涵首先是“爱人”。传统的看法“爱亲之谓仁”,从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的要求以及人类情感的心理学表现来看,“爱亲”在“爱人”中具有优先性也是必然和自然的。孔子对此也表示肯定,他说:“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其弟子有子更直截了当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后来孟子将此概括为:“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但是,孔子的仁爱对象并不只限于家人,是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所有“他者”,既可以是“亲人”,也可以是非亲人的外人;既可以是上层贵族,也可以是下层百姓,甚至奴隶;既可以是“中土人”,也可以是“夷狄”,因为孔子讲:“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所以孔子的仁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博爱主义思想,对此孔子明确解释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要求弟子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众人。这种超越了民族、种族、等级、身份的博爱主义精神,可以被看作人类解决人际矛盾乃至国际争端的不二法宝。

那么怎样去“爱人”呢?孔子是将“仁”这一抽象的原则落实于具体的实践。如孔子对子贡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种“爱人”方法是从“己欲”出发,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并以一种“立人”、“达人”的奉献精神去帮助实现他人的需求。不过,这样的“爱人”还是难以操作,因为,“己欲立”不能等于“人欲立”,不能把己之所欲推想为人之所欲。所以,孔子不得不对“爱人”的方法作进一步地描述,如“恭、宽、信、敏、惠”五德,就是态度恭敬、待人宽厚、为人诚信、做事勤敏、施以恩惠。但还是比较抽象,于是更具体化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一个在人际交往中态度恭敬、做事认真勤恳、为人忠心的人,自然会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子贡问道:“有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吗?”孔子说:“那个‘恕’字吧!自己不想做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

这是关于恕的经典表述。“恕”的意思是对人要宽恕,要体谅。孔子对子贡说:原谅他人和宽容他人是应该终身奉行的。接下去又补充解释说:每个人都会有问题,有错误,害怕惩罚,你不想受到惩罚,那么当他人有错误时就应该原谅和宽容,不该实施惩罚。这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心理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应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因此皇侃《义疏》注“内忖己心,外以处物”,王夫之《笺解》说“度人之情”。孔子这句话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每个人都应该胸怀宽广,待人接物切勿心胸狭窄;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要施加于人,就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上司下属之间、官员百姓之间学会换位思考很重要。

在《颜渊》篇中,孔子也提到了这一点:“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做事认真,宽以待人,在国君或卿大夫那里却没有怨恨,那就是有仁德了。可见宽恕之道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强调以己度人,以自己的内心需要去体谅他人的内心需要,这是建立爱的关系的基本前提。

一般认为,孔子儒家的伦理实践,可概括为两个方法或原则。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两个方法是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解决如何爱人、爱己以及处理他人与自我、小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两个原则都设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人可以由己推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为了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不要把自己不情愿的施加给他人,必须充分顾及别人的利益和情感需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把自己力所能及的给予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能通达。要做到推己及人,则需要将自身条件强化,只有首先把自己的修养(品德、学问等)加以完善(“立”和“达”),才能帮助他人“立”和“达”。独善其身之后才能兼济天下。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要把他人看成另外一个自己。其基本要求就是以人际交往为中介,把自我的反省转化为对他人的认同,以创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类道德的“黄金律”。假如人们普遍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社会和谐、民族和谐乃至世界和谐都是自然而然的事。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说道:“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词,即你希望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孔子的这句箴言,构成这个《宣言》的基石。

3.仁者寿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仁德的人静心。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解读】

这句话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古诗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是说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那这里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实际上是说智仁者乐山水,智仁者动静相融,智仁者乐而寿。二者是贯通的,都是指那些有修养君子,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和人的品性是一致的。

从自然界山和水本身的特性来看,山是厚重的、沉稳的。仁者如山一般敦厚淡定。山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壮阔人的心胸,开拓人的视野,教人自信,教人勇敢,教人坚定,教人接受磨难,成就伟业。山任清风拂岗,任雷雨洗礼,挺拔险峻,不为外物所动,层峦叠翠,郁郁葱葱,以博大的心胸包容天下万物,用坚实的脊背支持着登山的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仁者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其淡泊宁静藏而不露,与高山类似,故而喜欢山。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宽容仁厚,心胸宽广。他们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们不役于物,不制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境界高深,悠远绵长。他们以宽容、爱心待人接物,像群山一样包容、支持、爱护、鼓励人,使人站得高,看得远。

水则多变、流动、连续、无形,柔和而又犀利,深不可测,随物流转,润万物于无形无声之中,适应、渗透和改变对方。智者如水一般随机应变,思维敏捷,思想活跃,能够通达事理,明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能相机行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富有创造精神。但又“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故无不胜”,因而可以达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境界。所以,智者总是活跃的、快乐的。同时,水外表柔弱、平静,本质上却含有大气的智慧和力量,平凡如特蕾莎修女,她的精神却如水般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放眼世界,教人突破常规,教人充满激情。无论智者、仁者都是君子,都追求一种平安喜乐的人生境界。

孔子既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河荡荡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作他膜拜的“仁者”形象,将周流不滞的水当作他顶礼的“智者”形象,并由此引发他无限的哲理情思,触发他深沉的人生感悟。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4.和为贵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译文】

有子说:“礼的践行,和谐是最重要的。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原则以这一点最有价值。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为了求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这也是不可以做的。”

【解读】

有话好好说,有理不在声高。目的正确也不能不择手段,无论戾气还是正当诉求都要理性表达,大家都要好自为之。

《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指守规矩,不过度。“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对自我情绪和主观认识的控制和约束。和,是指平衡,和谐,“发而皆中节”就是指行为举止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儒家所谓的“和”是有条件的,正如句中所言: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卫灵公》称“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意思是君子行事的核心是讲求合乎规则,礼只是行事的方式。《左传·成公二年》记载:“仲尼闻之曰:……礼以行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亦有相似的表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与义关系礼是规则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之所以需要规则正是因为大家都要守礼的缘故。古人尚且如此,现代社会讲和谐更是要以法律、道德甚至民俗作为前提:不能因为生活中有人富有人穷就“劫富济贫”,也不能希望和孩子消灭代沟良好沟通就学老外父母子女大家直呼其名……礼的目的是和,但是和一定要依于礼,才是合义之和,也就是说,真正符合社会规范的能够上行下效的和,必须是遵纪守法、遵循乡规民约的。追求和谐社会决不能以牺牲规则为代价,那种“截访”带来的表面稳定是不长久的。

当然,礼也好,和也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以前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好男儿志在四方;过去是:好女不嫁二夫,而现在:离婚是勇敢寻找幸福的一种生活方式;过去说安贫乐道,现在是致富光荣……如果还抱着过去的旧礼不放,当然不可能致中和了。

5.后生可畏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可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现在的大人物?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名气,那也不足以敬畏了。”

【解读】

初生牛犊不怕虎,能够不循规蹈矩不惧怕权威,固然值得鼓励,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无知者无畏”。如果希望牛犊长大后依然不怵虎,就需要好好修炼内功了。

年轻人年富力强,正处在朝气蓬勃时期,精力比较充沛,头脑清晰,记忆力较强,是学习知识、修养品德的大好时期。积极向上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会超过上一代。既然年轻人有这么多的优势,就上一辈来说,不要轻视年轻人,可畏并不是怕,而是说要用心培养下一代。鼓励年轻人珍惜宝贵时光,鞭策他们要奋发有为,不要虚度了大好青春年华。到了中年还浑浑噩噩虚度时光一事无成的话,那是不值得人尊敬了。毛泽东有句话经常被用来鼓励年轻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切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抓住青春好时节,充实自我,切莫沦落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蹉跎局面。我们熟知的《咏鹅》一诗就是骆宾王七岁时的杰作;刘胡兰小小年纪赢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赞誉。足可见,有志不在年高,自古英雄出少年。

四五十岁的时候还碌碌无为,如果是青少年时期不好好学习,确实是不受人尊重的。但是,也不能以偏概全,认为到了中老年没有成就的都是没有好好准备的,有时候机遇也是很重要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听到人们盛赞冯唐,就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不复为官。另外,除了“老大徒伤悲”,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说法,大器晚成的人比比皆是,姜子牙就是代表。姜子牙名望,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年轻时曾宰牛卖肉,也做过卖酒生意。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但他胸怀大志,努力不辍,时刻准备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暮年时期,拜为宰相,施展了锦绣才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在有限的生命力,要做的是珍惜大好年华,复习旧知识,汲取新知识,让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不虚度,为他人、为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这样才算不枉过一生。这样的年轻人,将来肯定会超过现在的人,怎样不让人敬畏呢。但也有些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对将来没有规划,对家庭对社会都没有责任感、事业心,放任自我,随波逐流,这样的人,只会蹉跎了年华,遭人耻笑。

6.四海之内皆兄弟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死还是生命里注定,富还是贵由上天决定。君子只要严肃认真,没有失误,待人恭敬有礼,那么天下的人都会成为你的兄弟。君子何必忧愁没有兄弟啊!”

【解读】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典型的命定论思想。“天”不是指的自然意义上的天,而是作为一种主宰的人格化的神,有至上的权威,决定人世间的一切。从“商闻之矣”可以看出,这种宿命论思想不是开端于子夏,而是子夏听别人说的,现在又拿出来安慰司马牛,孔子也有很浓厚的天命论思想,可见这种思想在当时比较流行。当时普遍的观点是,命是由天决定的,人自己是无法左右的。就如这里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样,天是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命是一种外在的限制,是客观必然,无法改变。君子所做的就是要怀有一颗恭敬的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万物为善。

虽然生和死都由天注定,但是,如何生、如何死却是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开拓生命的宽度,可以丰富生命的厚度,可以增添生命的亮度,可以挖掘生命的深度。活有很多种活法,死也有很多种死法,关键是看自己如何选择。臧克家先生著名的诗歌《有的人》对生和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生命可贵,好不容易来这个世上走一遭,即便做不到像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可以改变历史,但我们也要努力像文天祥一样忠诚,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像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一样在危急时刻一马当先。最起码,做一个安安分分的人,不做有损国家、民族和他人的事情,孝敬父母,团结同事,乐于助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死,在中国是一个比较忌讳的字,有的人通敌卖国被处决,有的人加入黑社会死于非命,有的人一时想不开自我了结,还有的人寿终正寝。死是一种必然,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个人都要面对。对于如何死的问题,一般人的想法是不求轰轰烈烈,但要有尊严地死去。

7.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解读】

先搞清楚“成人之美”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和社会规范,所谓“人之恶”是否真的是十恶不赦,再来决定要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不然很有可能助纣为虐或者枉做小人。

君子应该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而不要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这句话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孔子常将“君子”和“小人”作对比,此处亦然。在民间,“君子成人之美”常挂在人们的嘴边,但后半句“……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就未被吟诵。千百年来,《论语》一直是由“士”的阶层代代传承的,但为什么只传承了上半句?这反映了一个意识形态流变的特点,就是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趋利避害性。其实,毫无原则、不分善恶地成全别人不见得是成人之“美”而有时是在成人之恶,但只要这样做了,起码不会被求助者当作小人。因此,“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第一要义应该是明善恶、辨是非,然后再定取舍。

8.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阳货》

【译文】

孔子说:“那些说好听的话、脸色生动好看的人,很少具有仁德。”

【解读】

有一句话常常嘲讽那些“巧言令色”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是,见了人如果说鬼话,谁也听不懂啊?所以善于交流是一门学问,跟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绝对是高手。在《论语》中,类似这样的话孔子说过多次。除了这一条在《学而》、《阳货》重复出现外,还有如《颜渊》篇:“仁者其言也讱。”“讱”即指说话缓慢迟钝,不流畅。《子路》篇:“刚毅、木讷,近仁。”意思是仁者除了精神刚强,有决断力,还外表质朴,拙于言辞。《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与左丘明都以花言巧语、面色伪善和过分的恭维为耻辱。孔子为何要反复强调这一点?当然是认为仁德是内在的品性,真正的仁者堂堂正正,表里如一,已经把仁德融化在日常普普通通的生活中,不会有意地表达什么。在孔子看来,那些有意地表达的人,肯定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内心对仁的精神缺乏认同,其不管是否打着“仁”的招牌,本质上是鲜有仁德的。仁者无论是爱还是恨,都出于真性情。另有一些人似乎也有爱有恨,但绝非仁者,因为他们的巧言令色是虚伪的,并非发自内心。

这条语录现代人可能很少认同了,因为这个时代讲究交际沟通,讲究语言技巧和礼仪表达,所谓“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感情要真诚,表达要有方法。交流从倾听开始,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想法,这里笑容是必要的。人在职场,交际和沟通很重要,交际总不免为了达到某种短期或长远的目的,因此要重视不责备、不抱怨、不说教、互相尊重、不口出恶言、情绪中暂不沟通等原则。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遵循规范的社交礼仪也是必需的。许多情况下,讲礼仪可以塑造个人的形象,使事业成功,还可以促使社会安定,提升民族素质。至于国际商务礼仪和谈判、国家外交活动,更需要场面上的礼仪规范。如此这般,都不可当作“巧言令色”来批评。总之,与人交往中,真诚是必需的,但说好话也是需要的,只要不是在原则问题上曲意奉承就行。 fCZYUXfQ/GVjaTCUx801AQ4jRXr1H5q+iSbM7yqOZPKXB3Nmx21QeJbhERaWnv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