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注释篇

1. 春日暖,秋水长,
2. 和风吹,百花香。

【注释】

1. 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气候温暖,适宜于草木生长,比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全文的起兴。用“兴”的艺术手法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 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兴艺术手法。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国的花蕾、花朵。

时代社会的发展,
像长江之水一样滚滚向前。

时代社会的发展,像长江之水一样,滚滚向前。青少年生气蓬勃,像花朵一样绽放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茁壮成长。

3. 青少年,有理想,
4. 立大志,做栋梁。

【注释】

3.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4. 志:志向。栋梁:房屋的大梁。

立志是人生的首要问题。

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有着深远影响。立志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尚书·周书·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重视人生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孙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我们应该牢记先贤们的教诲,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干大事业,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立志做栋梁之材。

5. 天行健,人自强,
6. 生我材,为兴邦。

【注释】

5. 天行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自强:一种自我激励、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6. 生我材:出于李白的诗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邦:国家。

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
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每个青少年都应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不要虚度时光,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贡献智慧和力量。

7. 倡和谐,民所望,
8. 兴道德,国运昌。

【注释】

7. 倡:提倡;倡导。和谐:相处融洽友爱,不争执,不互相仇视。望:盼望;希望。

8. 兴:开始;发动;使之兴盛、盛行。道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国运:国家的命运。昌:兴旺;兴盛。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只要全社会大兴道德之风,国家就会繁荣昌盛。

9. 人之春,在少年,
10. 光阴迫,惜时间。

【注释】

9. 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 迫:紧迫。

少年强,中国强,
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见青春》中说:“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少年强,中国强,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颜氏家训·勉学》曰:“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写道:“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光阴易流逝,少年时当珍惜时间,奋发有为。

11. 生有涯,知无限,
12. 苦攻读,莫偷安。

【注释】

11. 涯:水边。泛指边际,如天涯海角、一望无涯。

12. 苦攻读:刻苦读书。莫偷安:不要只图眼前的安逸,而让时光偷偷地溜走。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

《庄子·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读书、学习、工作,不能得过且过。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不能贪图安逸。一个人要有紧迫感、饥饿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顽强进取。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3. 求学路,曲弯弯,
14. 路是弓,人是箭。

【注释】

13. 路:道路,路程。

14. 弓:“弓”字是个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种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背和坚韧的弓弦组成。通过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将箭射向目标。箭:古代兵器,长二三尺的细杆上装有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现代射箭用的箭头一般用钢、铝合金等制成。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
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应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5. 头不回,弦不断,
16. 志不渝,永向前。

【注释】

15. 头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说明“开弓没有回头箭”。弦: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类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16. 渝: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

一旦选准目标,
就不能中途断弦。

就像射箭,人一旦选准目标,就不能中途断弦,要有坚韧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当我们踏上正确的求知道路,就应该像离弦的箭一样,百折不回头。

17. 大海阔,历狂澜,
18. 高山险,勇登攀。

【注释】

17. 阔:面积宽广。狂澜:猛烈的大波浪。

18. 登:人由低处向高处迈进。攀:抓住东西向上爬,攀援。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北宋潘阆《酒泉子·忆余杭》词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人要敢于面对挑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敢于拼搏。

《荀子·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 守琴心,抱剑胆,
20. 温而厉,恭而安。

【注释】

19. 琴:琴类乐器的统称。古代文人贤士常以“琴棋书画”来修炼自己的情操。剑: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剑柄。战国时期男子佩剑风靡一时,文人雅士常佩剑而行。

20. 温:温和。厉:严厉。恭:庄重而有礼貌。安:安详。

既有情致,又有胆识,
乃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

元代吴莱诗篇《寄董与几》云:“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琴心剑胆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乃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

《论语·述而》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谈、面部表情甚至体态语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养。如能做到既温柔又严肃,既谦恭又庄重,那就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要诀。

21. 铁可磨,石可穿,
22. 攻必克,胜必谦。

【注释】

21. 铁可磨: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少时读书,中途废止。遇一老妪,磨铁杵(chǔ),欲作针。李白感悟,发愤读书,终成诗仙。这一故事在民间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

石可穿: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石可穿”来自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中说:“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后人用心坚石穿这一成语来说明: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

22. 攻:攻打;进攻。克:战胜;克服。谦:虚心,不自满;肯接受他人意见。

一个人对于学习或工作上的困难,
不攻则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来。

只要意志坚定,铁杵可以磨成针,石头也能穿透。一个人对于学习或工作上的困难,不攻则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来。当取得成绩或取得胜利之后,我们也不要骄傲,而要保持谦虚。

23. 我学子,重师礼,
24. 感师恩,为人梯。

【注释】

23. 我学子:指学生。重师礼:做学生的要尊重老师,对师长要有礼貌。

24. 恩:恩情。人梯:一个人让他人踏着自己的肩膀向高处攀登。此处喻老师为培养学生成人作出的奉献。

知恩、感恩、报恩,
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道德准则,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二程集》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学生对老师应该感恩报恩。老师是自己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和前进的阶梯。古人云:“惟贤者,能为报恩”。知恩、感恩、报恩,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道德准则,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5. 燃红烛,化春泥,
26. 呕心血,育桃李。

【注释】

25. 燃:燃烧。烛:用蜡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东西,多为圆柱形。燃红烛: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篇《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化春泥:语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6. 呕心血:形容老师为培养人才而费尽心血。

育桃李:桃,指桃树,春天开白花或粉红色的花,果实味美甘甜;李,指李子树,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球形。“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如“桃李满天下”。

落花,虽然飘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丽的春花。

教师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品质,就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烛泪流干成灰。教师辛勤育人的奉献精神又像落花,虽然飘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丽的春花。教师更像园丁,为了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他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27. 授知识,传道义,
28. 人才群,功德碑。

【注释】

27. 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这里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道义:道德和正义。

28. 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碑:用文字或图画刻在石头上做纪念,为碑。

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义感。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义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书育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29. 学与思,琢与磨,
30. 知与行,相交错。

【注释】

29. 学与思:主要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

琢:雕刻玉石,使其成器。磨:将不光之物,经过磨,使之光滑、锋利、美观。琢与磨:此语出自《诗经·卫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的进修、德行的砥砺、学问的研讨或文章的修饰。

30. “知”、“行”问题是中国伦理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明确指出“知”先“行”后。《荀子·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里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在宋、元、明、清的哲学中,程朱学派以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分先后。王夫之则提出“行”先于“知”的观点,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

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学习实效。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变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语)。

我们既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实践行动,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认知和主观修养,两者相交运行,相与促进,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 成于勤,毁于惰,
32. 荒于嬉,败于奢。

【注释】

31. 毁:破坏;糟蹋。惰:懒。

32. 荒:荒芜;荒废。嬉:游戏;玩耍。败:失败。奢:奢侈;挥霍。

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我国有句古训:“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许多失败的人是被懒惰所“毁”掉的,一个人过于贪玩、贪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人不能过度地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33. 省吾身,思己过,
34. 言必信,行必果。

【注释】

33. 省:反省,回顾和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吾:我。过:过失;错误。“省吾身,思己过”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呢?

34. 言必信:信,讲信用,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行必果: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做出结果。语出《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要善于进行自我批评。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要善于进行自我批评。省吾身、思己过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这种自我修养方法在当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为人要讲诚信,如“一”开头的成语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论语·为政》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强调言出于衷,说话算数,要有信用。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35. 败与胜,非天命,
36. 得与失,乃互生。

【注释】

35. 败与胜:指人事业上的成功和失败。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决定的,还有人主观努力的因素。

36. 互生:并生;交互发生。

在“得”与“失”之间做自我调节,
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要产生宿命论,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不要产生听天由命、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

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可以在 “得”与“失”之间做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37. 勤奋者,功必成,
38. 开创者,业必兴。

【注释】

37. 奋:精神振作;情绪高涨。功:功劳;成效;本领。

38. 开创:开始建立,创建。兴:兴盛,旺盛。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奋学习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领,取得成功。

君子敢为天下先。开创者免不了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但也会欣赏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丽风景。克服困难、勇于开创事业的人,必能兴旺发达起来。

39. 贪逸者,手必空,
40. 爬行者,难成龙。

【注释】

39. 贪:不知满足,贪得无厌。逸:安乐;安闲。

40. 爬行者:原指爬行动物,这里指那些没有开拓精神、只会跟着别人脚印走的人。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不开拓进取、得过且过的人,
终将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贪图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终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不开拓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终将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41. 图小利,毁名声,
42. 贪大财,易丧命。

【注释】

41. 图:谋划;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图小利:贪图小便宜。毁名声:毁掉自己的名誉。

42. 贪大财:贪污、贪恋钱财。丧命:凡贪大财的不正义之人,均为违背道德、触犯法令的罪人,这种人容易丧掉性命。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人应该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誉。假如因为一时贪图小便宜而使名誉受损,实在得不偿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史上因贪财而丧命的还少见吗?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43. 私欲烈,弊丛生,
44. 心怀公,百路通。

【注释】

43. 烈:猛、威、强烈。私欲烈:这里讲的私欲,指那种强烈的个人私欲,个人私欲一旦达到了“燃烧”的程度,就会变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渊。弊:害处;毛病。丛生:聚集而生或接连不断发生。

44. 心怀公:心怀公心。

一个人强烈地追求个人私欲,
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危险便会接踵而来。

一个人强烈地追求个人私欲,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危险便会接踵而来。相反,一个公平正直之人,一个为群众利益着想、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都能行得通。

45. 学知识,长本领,
46. 崇人文,尚理性。

【注释】

45. 长:生长;增进;增加。本领:技能;能力。

46. 崇:推崇,重视。尚:尊崇,注重。人文:语出《周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在这里既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也指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考古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人文科学侧重于人的精神生活。

理性:指属于思维、判断、推理活动的;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理性能使人透过现象更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尚理性”要求我们要努力学习、钻研关于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和能源学、农业学、空间学、医学等应用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侧重于客观自然和人的物质生活。

学习是生命的奠基石,苦斗是命运的救生圈。

学习是生命的奠基石,苦斗是命运的救生圈。一个人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才能更好地工作。科学文化知识门类众多,打造完善的知识结构应该既“崇”人文,又“尚”理性。

47. 数理化,天下通,
48. 文史哲,分西东。

【注释】

47. 数:此处为数学的简称,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

理:此处为物理学的简称,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包括力学、声学、热学、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

化:此处为化学的简称,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等的科学。

天下:指中国或世界。

48. 文:此处为文学的简称,泛指文字、文学、文艺、文化。

史:此处为史学的简称,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哲:此处为哲学的简称,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分:划分为。

西东:西方和东方。从地域上来说,大部分国土在东经区域的国家被称为东方国家,大部分国土在西经区域的国家被称为西方国家。从文化上来说,大致上把以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为主的国家称为东方国家,把以基督文化为主的国家称为西方国家。

如果能了解文学、历史、哲学,
便能通晓世理,明辨是非。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好数、理、化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能了解文学、历史、哲学,便能通晓世理,明辨是非。

49. 学先辈,慰英灵,
50. 传家宝,要继承。

【注释】

49. 学先辈:恭恭敬敬地向前辈先哲学习。慰:慰藉;安慰;告慰。慰英灵:告慰受崇敬的人谢世后的灵魂。

50. 宝:珍贵的东西。传家宝:家庭里世代相传的宝贵物品、宝贵品德。这里指古代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和优良作风。继承:泛指把前人的优良作风、品德、文化、知识、经验等接受过来。

人类文化延续的要义在于继承与创新。

人类文化延续的要义在于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历史绵长,代有才人出。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品德、作风和丰富的学识、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望得更远。

51. 学女娲,补苍穹,
52. 学后羿,济苍生。

【注释】

51. 娲:女娲。中国远古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炼石补天的神。穹:借指天空,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低,像锅似的形象。

《山海经》中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在远古时期,四根顶住天的柱子折断了,大陆上的土地也裂开了,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也不能负载万物,大火蔓延而不熄灭,洪水漫流而无法控制,猛兽吞噬善良的百姓,凶鸟捕食老弱之人。在这种天崩地裂的灾难下,人类的始祖女娲熔炼五彩神石补缀天穹,斩断巨龟之足做撑天之支柱,杀死黑龙以解救中原人民,积聚芦灰堵塞平地涌出的大水。苍天补好了,四极立定了,大水平息了,冀州安定了,毒虫猛兽杀死了,人民得以生存。

52. 后羿:又称夷羿,传说中夏代东夷族首领,善于射箭。《淮南子·本经训》中有“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传说尧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植物枯死,猛兽长蛇为害,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又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

济:救。苍生:指老百姓。

要怀有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

“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赞誉了救民于水火、立下不朽功勋的英雄。女娲与后羿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但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要怀有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

53. 学夸父,追光明,
54. 学愚公,事竟成。

【注释】

53. 夸父:神话人物。他立志追赶太阳,追赶光明。赶到禺谷太阳落下的入口处,他感到焦渴,便喝干了黄河、渭河两河的水,仍感不足,终于渴死。他遗下的拐杖所落之地,化为一片枝繁叶茂的桃林——邓林(见《山海经》)。

54. 愚:笨,迟钝,不灵活。这里的愚,是指大智若愚。竟:完毕。此句源于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愚公因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家人出入,于是决心把山铲平。有人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有了顽强意志,事业终归能取得成功。

夸父追日的顽强拼搏,愚公移山的锲而不舍,千百年来一直激励和鼓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子孙。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有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毅力和持之以恒、永不停息的实干精神。有了这种顽强意志,事业终归能取得成功。

55. 读经典,育华英,
56. 出凡俗,入佳境。

【注释】

55. 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华英:俊杰和英雄。

56. 出凡俗:走出平凡、庸俗。入佳境:进入美好的境界。此语源于《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后用来比喻境况逐渐向好处发展。

努力研读经典著作,超脱凡俗,步入更佳的学习境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前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经典著作。随着近现代与世界各国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便捷,凝结在世界经典著作中的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可为我们所用。我们要努力研读经典著作,超脱凡俗,步入更佳的学习境界。

57. 学中品,品中升,
58. 苦中练,练中精。

【注释】

57. 品:“品”字有多种解释,这里的“品”字,是指在学习中要品评、品味,以辨别出是非、优劣。升:由低往高移动、升华。

58:精:专一,深入。

在学习中不要全盘接受,
要进行思考和鉴别。

我们所处的是个学习型的社会,学习伴随我们的一生。要做到善于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学习中不要全盘接受,要进行思考和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筛选择优,不断升华。而且,不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有苦学苦练,才能达到理想或完美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成为精英之才。

59. 石化玉,鲲化鹏,
60. 鸟化凤,鱼化龙。

【注释】

59. 石化玉:玉,光泽温润的美石。石与玉分别比喻平常人和杰出人才。

鲲化鹏: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后人常用“鹏程万里”来比喻前程远大。

60. 鸟化凤:凤,传说是百鸟之王,雄鸟为凤,雌鸟为凰,非梧桐不栖,非清泉不饮,是吉祥高洁的象征。俗语中的“乌鸡变凤凰”就是形容一个人发生了非凡的转变。

鱼化龙:龙,一种传说中的神兽,鹿角、牛头、鳄嘴、蟒身、鱼鳞、鹰足,是中华文化里的主要图腾。鱼化龙,传说鲤鱼跃龙门后便能化龙。

人对自身的砥砺应该是无止境的。

人对自身的砥砺应该是无止境的。人人都要有高远的人生目标,朝着这一目标奋发有为,苦心积累,最后达到质的升华。正像石头变成美玉,鲲鱼变成大鹏,飞鸟变成凤凰,鲤鱼变成神龙。

61. 知荣辱,习礼仪,
62. 不知礼,无以立。

【注释】

61. 荣辱:光荣和耻辱。礼仪: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

62. 礼:礼仪;礼节;礼教。在封建社会时,“礼”成为人与人之间按等级所实行的礼制。现在可引申为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的社交礼节和礼貌。立:独立;自立。无以立:一个不知礼的人,是难以立身的。

不知礼,无以立:语出《论语·尧曰》。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就是说,不懂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理念。

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礼仪的社会作用在于激发人们一定的社会情感。它通过一定的仪式,使一定的社会关系显得更加密切和神圣。我中华是泱泱礼仪之邦,“礼”在儒家哲学中是仅次于“仁”的一个概念。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作为维系人们关系的重要纽带,“礼”有着独特的社会作用。毛泽东同志最推崇的晚清重臣曾国藩,儒学造诣深厚,认为:“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63. 遵公德,守纪律,
64. 兼相爱,交相利。

【注释】

63. 遵:依照并执行。公德:也称公共道德或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指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生活秩序,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和起码的道德标准。纪律:政党、机关、部队、企业、学校等单位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和保证正常工作的运行而制定的,要求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

64. 战国时期墨子在《兼爱》中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

把爱和利结合起来,给他人带来益处,
自己才能获得益处。

人是社会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遵公德、守纪律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否则整个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事实上,每个人只有恰当地约束自己,才可能更大限度地获得自由。

人类走过了黑暗的等级社会,迎来了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不要专爱哪一部分人,不要只“亲亲”、“尊尊”,而要一视同仁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付出的爱与尊重越多,收获的爱与尊重才会更多。现代社会又是个互利双赢的社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要做到相互有利,把爱和利结合起来,给他人带来益处,自己也才能获得益处。

65. 见人贤,即思齐,
66. 仰高洁,弃粗鄙。

【注释】

65. 贤:有德行的、有才能的人。即:就,立刻。思:想。齐:齐整,引申为向他看齐。见贤思齐,语出《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6. 仰:敬慕。高洁:高尚纯洁。弃:扔掉。鄙:粗俗;低下。

仰慕高尚纯洁的人,抛弃粗野庸俗的言行举止,
我们就会在以后的岁月中收获更多。

自我反省和学习他人都需要一定的气度和勇气。聪明的人是善于学习的人。见到德行好又有才华的人,即刻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取长补短,更快进步,何乐而不为呢?仰慕高尚纯洁的人,抛弃粗野庸俗的言行举止,我们就会在以后的岁月中收获更多。

67. 两分法,辨是非,
68. 三思行,慎有益。

【注释】

67. 两分法,即两点论,指用辩证法的观点全面看问题,不但看到事物的正面,还要看到它的反面;不但看到事物的现状,还要看到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辨是非:掌握辩证法,就能辨别事物的好与坏、是与非。

68. 三思行:再三考虑之后再做。《论语·公冶长》中讲:“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明代冯梦龙讲:“事不三思终有悔”。慎:小心;当心。益:好处;对人或事物有利的因素。

为人处世慎言谨行,
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都有益处。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工作中,人每天都要面对和处理形形色色的问题,辩证法是我们理清思路的一根引线。借助于它,我们可以把问题的本质看得更清楚明白。

为人处世慎言谨行,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都有益处。清代魏裔介说:“慎言慎行,是修己第一事。”他认为品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言行谨慎。谨慎不是止步不前,而是要“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69. 宠思辱,安思危,
70. 福思祸,利思义。

【注释】

69. 宠思辱:当自己受到宠爱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曾遭之辱和可能会有的耻辱。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想可能会出现的危难、祸害。

70. 福:幸运;幸福。祸:灾难。《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利:利益,这里指的是私利。义:正义;道义;仁义。

利中见义,义中得利,
以利见义,利益共存。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安危不动,做主宰自己命运的舵手。

福与祸可以相生又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身处幸福时,不要忘乎所以;身遭不幸时,也不要自暴自弃,争取时来运转。当我们面临利益时,首先要考虑这种“利”是否符合“义”的要求。我们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在讲“义”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利的正当索取,而应该是利中见义,义中得利,以利见义,利益共存。当利与义发生矛盾时,要防止和克服“保利弃义”,以义为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精神境界。

71. 欲利群,先修己,
72. 树新风,从我起。

【注释】

71. 欲利群,先修己:要想利于群众,先要从自我修身做起。

72. 树新风:树立新时代所崇尚的道德风尚。从我起:要从我做起,做开创风气之先的先行者。

道德是修己的基础,理念是修己的动力,

文化是修己的营养,纪律是修己的规范。

从古至今,人们都极为重视“群”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人生不能无群”的思想。近代一些思想家大力提倡合群、爱群、利群、乐群、为群的思想。严复在《天演论·制私》中提出“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梁启超在《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中提出:“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利群要从修己开始,正如《礼记·大学》中所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德是修己的基础,理念是修己的动力,文化是修己的营养,纪律是修己的规范。人人从我做起,要树立新时代的道德风尚又有何难?

73. 兴五常,正纲纪,
74. 处世训,应牢记。

【注释】

73. 五常:常是不变的意思,指一定的准则。五常就是五条做人的准则,即“仁、义、礼、智、信”。可以简要地理解为仁是宽厚,义是正直,礼是谦让,智是才能,信是诚实。纲纪: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法纪。

74. 处:居住;交往。处世训:这里讲的处世训,主要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条和规范。

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中国人要遵循的道德准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条和规范。这些虽是传统的道德理念,但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视,使其发扬光大。在与他人交往当中牢记“五常”,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对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法制建设,人人遵纪守法。

75. 仁者爱,民所喜,
76. 义者刚,民所宜。

【注释】

75. 仁者爱: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与“爱”常常联系在一起。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孟子·离娄下》讲“仁者爱人”。《朱子语类》中讲得更为形象:“仁是根,爱是苗”,“仁之发处自是爱”。

76. 义者刚:凡持义者,均是正直、刚强之人。义:指道义、正义、仁义,是儒家伦理的一个基本概念。民所宜:《礼记·中庸》篇中说:“义者宜也”。孔子虽然主张人要“刚”,但要掌握适度、适宜。

仁是一种高尚道德风范的体现。

今天我们讲的仁,通常是指仁德、仁义、仁爱、仁厚、仁慈等等,许多善事,都包含在仁的含义之中,仁是一种高尚道德风范的体现。“爱人者人恒爱之”,爱别人的人永远为别人所喜爱。这样做,不仅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孔子以义为立身之本,所谓“君子喻于义”。孟子提出:“义,人之正路也”。圣人提倡人要坚持正义,以义作为行为的准绳。凡持义者自刚强。不过,“刚”还要讲究分寸。

77. 礼者雅,民所需,
78. 智者明,民所依。

【注释】

77. 礼者雅:知礼、讲礼、守礼,可以使人高尚、高雅,是人们所需要和向往的风尚。

78. 智:聪明;智慧;见识。

有知识、有智慧的人,
是民众所依、事业所需的人。

我国是文明古国,知礼讲礼是中国人民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把这一美德继承发扬下去,展现我们礼仪之邦的风采,展现民众的高雅风尚。

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才能明智地判断和处理好日常事情,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心应手地去解决复杂问题。这样的人,才是民众所依、事业所需的人。

79. 信者诚,民所誉,
80. 扬正气,振国威。

【注释】

79. 信:此处意为讲信用。

80. 正气:正直的气节,健康的风气,光明正大的作风。威:敬畏;威风。国威:国家的声威。

“信”是做人的根本。

人无信不立。“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为人之道、兴业之道、居官之道、治世之道。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信任、尊敬和赞誉。

国无威不名。要使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要奋发图强,振国家之声威,弘扬民族之正气。

81. 明人伦,孝第一,
82. 家道昌,门风立。

【注释】

81.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过去,人伦也称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指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的道德。

孝第一:是说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在伦理道德中占头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孝第一”的论述有:“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劝报亲恩篇》);“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劝孝歌》)。

82. 家道昌:指一个家庭要有很好的家庭道德,这个家庭才会温馨、幸福。

门风:指一家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一般指家庭成员奉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方式。门风立:一个家庭要树立很好的家风。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第一大义。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第一大义。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他还能有亲情、友情吗?谁也不愿同这种没有良心的人交往、交道、交友。

家风的形成与家庭成员的世界观、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风气影响。家风往往由家庭主要成员的思想作风决定,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思想作风和行为方式传给后人,使家风得以世代相传。家风与民风、国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好的家风对形成好的民风、好的国风产生积极影响。

83. 对长辈,忌无礼,
84. 凡出言,用敬语。

【注释】

83. 长辈:指家族、亲友中比自己辈分大的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叔伯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以及校长、老师等。忌:禁;戒除。礼:指礼貌、礼仪。

与长辈说话要用尊敬的语言。

青少年人要尊老敬老,不能没有礼貌。凡是与长辈说话时,均要用尊敬的语言,例如“您”、“请”等,而不能像与平辈说话那样随便,更不应直呼其名,而要按照年岁和辈分予以称谓。例如,青少年在与老人对话时就不要用“你”,而应用“您”。

85. 虐老人,悖情理,
86. 天不容,法不依。

【注释】

85. 虐老人:指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老人,如精神上的侮辱、讽刺、折磨,肉体上的打骂、冻饿、有病不予以治疗以及恫吓、禁闭等。悖:相反;违反。

违背了人之常情和道德伦理,
天理所不容,法律所不饶。

在精神或肉体上摧残、迫害老人,这种无良心、无道德的行为违背了人之常情和道德伦理,天理所不容,法律所不饶,不仅应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还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87. 父母老,勿嫌弃,
88. 若有病,快就医。

【注释】

87. 嫌弃:厌恶而不愿接近。

以当年父母呵护我们成长那样的情怀去孝敬父母,
永世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当父母年老的时候,不要厌恶、不要抛弃,而要以当年父母呵护我们成长那样的情怀去孝敬父母,永世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父母病了,要尽快带他们去看病。人年纪大了,体质必然有所下降,也容易生病。“养儿防老”是传统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老年人有病之时,最盼望的是儿女请医治病,儿女不应找借口拖延给父母求医治病的时机。

89. 勤照料,细护理,
90. 寸草心,报春晖。

【注释】

90.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全文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的感情真挚、诚恳,表达了赤子对慈母的无限热爱和感激之情。

寸草:比喻非常微弱的小草。寸草心:比喻子女微薄的孝心。春晖:指春天和煦的阳光,多用以喻指母亲的恩情。

以孝敬的行动来报答父母。

老人身体不好或生病了,要勤加照料,细心护理,这是儿女对老人应尽的孝道。西汉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流传至今。当文帝还在做代王的时候,其生母薄太后卧病在床,整整三年,他都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侍奉在床前,汤药都要亲口尝一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为子女,细心照顾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父母对我们子女的恩情就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我们要以孝敬的行动来报答父母。

91. 羊跪乳,乌反哺,
92. 父母在,儿孙福。

【注释】

91. 羊是哺乳动物,是六畜(马、牛、羊、鸡、犬、猪)之一。乳:由乳腺分泌出来的白色液体,含有水、蛋白质、乳糖、盐类等营养物质,通称奶。羊跪乳:小羊吃奶时跪着,表示对母亲的感激。

乌反哺:小乌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觅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给父母。

92. 父母在,儿孙福:父母亲健在,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道,乃是儿孙的幸福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连小羊羔和小乌鸦都知道对父母感恩报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就更应该如此了。若对父母不孝,真乃禽兽不如。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中曾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道尽了人子欲尽孝而父母已亡的悲伤惋惜之情。奉劝为人子女者,父母健在时要关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及时行孝。父母谢世后再想行孝,那就追悔莫及了。

93. 真善美,是三金,
94. 人之根,国之魂。

【注释】

93. 真:真实;真诚;真理。善:善良;善意;善举。美:美德;美言;美好。

“真善美”的对立面便是假恶丑。

真实、善良、美好这三种美德,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真善美,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能赢得圆满的一生。真实、善良、美好这三种美德,是三条金科玉律,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开采“真善美”这三座金矿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将富足起来。“真善美”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95. 真在情,善在心,
96. 美在意,形在神。

【注释】

95. 真在情:真诚与否,在于是否有真情。

善在心:善良与否,在于心是否善良。

96. 美在意:美的思想、美的行为、美的言论、美的作品都应具有美的意境、美的情调和美的意愿。

形在神:一个人的形体美、仪容美是很重要的。不过仅有外表是很不够的,要追求内在的美。

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

为人要真心实意,通情达理;处世要心地善良、与人为善,这是为人处世的真谛。与人的外表美相比较,人的心灵美更加重要。古今中外的贤哲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孔子主张“里仁为美”,把仁德作为一种内在的美,使美体现在“精神世界”;《荀子·天论》中云:“形具而神生”;柏拉图说:“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千万不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97. 雾茫茫,雨纷纷,
98. 眼见事,未必真。

【注释】

97. 雾茫茫:雾气迷迷茫茫的样子。雨纷纷:雨水多而杂乱。

98. 这句接上句的意思,许多事情也是一样,有时我们可能会被它们表面笼罩的层层迷雾蒙蔽了双眼,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这时亲眼所见的事情,也就不一定是真的了。

洞察事情的实质,我们才能弄清真相,不会失于片面和主观。

大雾茫茫、细雨纷纷会造成我们视线的模糊,生活中杂乱模糊的现象会让我们看不真切,会影响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和处理。因此,对于一些事情,即使是亲眼所见,也不要盲目相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撩开遮蔽事物的轻纱,洞察事情的实质,我们才能弄清真相,不会失于片面和主观,更不会造成冤假错案。

99. 千里风,万里云,
100. 背后语,莫全信。

【注释】

99. 千里风,万里云:千里外刮来的风,万里外飘来的云。

100. 背后:不当面。

遇到风言风语时,要有理智、有分析,
而不能轻易相信。

距离遥远,飘忽不定,虚无缥缈,往往影响我们看清楚事物的真相。

常言道:“话经三张嘴,长虫也长腿”,成语也有“三人成虎”之说,这些都生动地说明谣传之不可信,与真实情况出入很大。当背后之言传到自己耳中时,不要传闲话,更不要在事理不清之时去以讹传讹,把事情搞得面目全非。何况在人背后说长道短的人,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甚至能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来说是非者,常是是非人”,这句话不无一定道理。当遇到这些风言风语时,要有理智、有分析,而不能轻易相信。

101. 财试人,火试金,
102. 慎褒贬,善恶分。

【注释】

101. 财试人:从一个人对待钱财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品行。火试金: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是说真正的金子不怕火焰焚烧,比喻一个品质好、意志坚的人,能经得住考验。语出浩然《艳阳天》:“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

102. 慎:谨慎;慎重。褒:赞扬;夸奖。贬:贬低;不好的评价。

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做金钱的俘虏。

有道德、有操守的人经得住金钱的诱惑。君子取财有道,人不能利欲熏心、见利忘义。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我们更要保持良好的品质,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做金钱的俘虏,而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强者。

在许多情况下,利与弊、好与坏、正与反、是与非、优与劣,常常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清的,只有进行全面了解、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对人与事发表褒与贬的评论时,应持慎重的态度,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善与恶、好与坏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有时又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要仔细辨别,区分善恶,从而褒奖善的,鞭挞恶的,嫉恶从善,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103. 良言出,冬亦温,
104. 恶语吐,箭穿心。

【注释】

103. 良言:好的言语;对人有益的话。

104. 恶语:粗野的言语;恶毒的话。

交一个朋友千言万语,
伤一个朋友三言两语。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人施以良言,即使是寒冬也会使人感到温暖;用粗暴的刻薄的语言伤害别人,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也会让人感到心寒。交一个朋友千言万语,伤一个朋友三言两语,对人口吐恶语,会伤害人的自尊心和感情,给人如利箭穿心般的难受和痛苦。因此,我们对人要厚道,与别人交谈时,措词要得体,说话要有分寸,观点要鲜明,态度要和蔼。不要恶语相向,不要针尖对麦芒,更不要以牙还牙,否则会两败俱伤。

105. 道不邪,有知音,
106. 德不孤,必有邻。

【注释】

105. 道:原意为人行的道路,后来引申为道理、道义、方向、规律。邪:不正当;不正常。知音:志同道合的朋友。

106. 语出《论语·里仁》,孔子讲:“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他为伴。

“德不孤”才能“睦乃四邻”。

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不走邪路走正路,就会拥有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就会有很多人与你交知心朋友,与你真诚合作,助你成功。只有做到“德不孤”,才能“睦乃四邻”。我们应牢记这个古训,结交更多的朋友。

107. 己不欲,勿施人,
108. 己欲立,而立人。

【注释】

107. 己不欲,勿施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是孔子“仁”的范畴的核心原则,它表达的是一项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语出《论语·卫灵公》。据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的原则呢?”孔子回答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为了使子贡具体明白“恕”的道理,孔子补充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有一天,他对孔子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我不喜欢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子贡的话,可以说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恰当的解释。

108. 己欲立,而立人:语出《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做人要将心比心,遇事要推己及人。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做人要将心比心,遇事要推己及人。道理很简单,要想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和谐局面,就得既考虑自己,也考虑他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凡事都应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考虑他人的权益,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他人的心思,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强人所难。

109. 博爱心,宜长存,
110. 忠恕道,伴终身。

【注释】

109. 爱:仁爱;爱人。博爱心:指对人类普遍的爱。

110. 忠:我国古代的一种道德规范,通常指臣对君、仆对主、下对上以及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忠心和永不背叛的思想行为。“忠”是有阶级性的,对正义事业、对国家、对人民尽“忠”是光荣的,而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尽忠,是愚昧无知的。恕:宽容;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忠恕:办事忠诚,又能宽厚待人。《论语·里仁》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要求积极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宽以待人。

“博爱”是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的特征之一。

“爱人”是仁学的核心或根本。所谓“爱人”,即意味着承认他人的人格,承认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平等,也意味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物质与精神上具有相等的分享权利。这种爱超出了家族的界限,甚至也超出了等级的范围,从而含有“博爱”的性质。而这恰是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的特征之一。这种博爱精神宜长久保存,要培养善待他人的良好风范,对祖国、对事业无限忠诚,对同志、对亲友宽容大度,这种处世之道应该伴随自己一辈子。

111. 毁人者,必自损,
112. 玩火者,必自焚。

【注释】

111. 毁人者,必自损:此语源于皮日休《鹿门隐书》中的“毁人者自毁之”。毁谤他人的人,无不以害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112. 玩火者,必自焚:语出《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玩火自焚的本意是,玩弄火的人,反而把自己烧毁了。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做坏事的人必定会自食恶果。

玩火者必自焚,这是处世的警钟。

佛经上有一段话讲得生动、深刻:“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bèn)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毁谤别人的人,常常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君不见,那些杀人放火的人,那些贪污受贿的人,那些敲诈勒索的人,那些盗窃抢劫的人,那些流氓成性的人,不都一个个中箭落马、身败名裂了吗?

玩火者必自焚,这是处世的警钟。

113. 恶为疾,是孽根,
114. 善为宝,乃福音。

【注释】

113. 疾:疾病。孽:邪恶;罪恶。孽根:罪恶的根源;祸根。

114. 善为宝:把善良当成宝贝。

善良是福气的先兆。

阴险狠毒的恶念恶行,是种痼疾,是灾祸丛生的根源。善良是福气的先兆,做一个善良的人,与人为善,就会接连不断地收获幸福。

115. 柔若水,义薄云,
116. 人心归,天下顺。

【注释】

115. 柔:软;温和而不刚烈。柔若水:指为人处世要像水一样柔和。

薄:迫近;靠近。义薄云:正义的行为高及云天。这里是指义人高士在与他人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高及云天的美德。

116. 归:返回;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人心归:源于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意是说:只要能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

顺:向着同一个方向,与“逆”相对;顺利、顺心。天下:在《论语》中有时泛指当时的整个中国,有时则指“社会”、“人世间”。如今,“天下”二字,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世界。

柔道是保护自己、善待他人的处世之道。
但面对强权及邪恶势力时,则应该铁骨铮铮,高义薄云。

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云:“金以刚折,水以柔全。”意思是,金属之所以被折断,因其太过刚硬了;流水之所以能保全,乃因其柔和。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出了“以柔克刚”的思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淮南子·原道训》云:“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老子认为,人的最高本性应该是“上善若水”。水是天下最柔的东西,但往往能用水攻克最坚强的东西。为人处世应像水一样柔和,柔道是保护自己、善待他人的处世之道。但面对强权及邪恶势力时,则应该铁骨铮铮,高义薄云。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只要人心所归,国家就会和平安定,人民的生活就会吉祥、幸福。

117. 德智体,是三好,
118. 争三好,是目标。

【注释】

117. 德:指良好的道德品质。智:智慧,指认识事物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指健康的身体素质。三好:指德、智、体三项俱优的学生。

118. 争:力求得到或达到。目标:原指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今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把德、智、体三好作为自己的目标,发愤图强。

德、智、体俱佳,是对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期望。许许多多的学校开展了“争三好、评三好”的活动,定期都要评选三好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青少年应把德、智、体三好作为自己的目标,发愤图强。

119. 德为上,智为高,
120. 体为本,风华茂。

【注释】

119. 德为上:德为人品之珍。智为高:智乃生活之宝。

120. 本:本义为草木的茎或根,现指事物的根本、根源。风华:风采和才华。茂:本义为草木旺盛,喻称有才德的人为“茂士”,今特指风华正茂之人。

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

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把道德看作育才之根、立国之本、治国之道。知识是智慧的源泉,智慧能使理想的花朵更加芬芳。有了智慧,道德的绿叶才能更加青翠。

身体是一个人的根本,正如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认为,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没有身体作为“1”,后面纵使有再多的“0”也是空的。一个面黄肌瘦、腰弯背驼的人是不会有风采的。只有具备健壮的体魄,才能展现出神采奕奕的风貌。

121. 登书山,善思考,
122. 游艺海,陶情操。

【注释】

121. 书山:言书籍之多。登书山:指博览群书,向着知识的高峰攀登。善思考:深入地思索、考虑。

122. 游艺海:指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畅游。文学艺术包括小说、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绘画、摄影、电影、电视、杂技、民间艺术等。陶:做名词讲是用黏土烧制的器物;做动词讲,指制作陶器。陶情操:此处“陶”即陶冶,原指制陶器和炼金属,喻指给人的思想、品格以有益的影响。

不仅要善读,而且要善思。

书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化石,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的阶梯。读书不仅能吸收知识、开阔视野、获取信息、启迪心智,还能让人明白事理、判断是非、调理生活、指导工作。我们登上书山,不仅要善读,而且要善思。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生动深刻的影响。一个人应该积极参加文化活动,遨游于艺海之中,吸收健康有益的营养,让美好的艺术来陶冶我们高尚的情操。换言之,就是“用优秀的作品陶冶人”。

123. 莫赌博,勿喧闹,
124. 远毒品,斥黄妖。

【注释】

123. 赌:泛指争输赢。赌博:用斗牌、掷骰子等形式,拿财物做赌注、比输赢。莫赌博:不要怀着投机的心理,拿财物做注来赌输赢。勿喧闹:喧哗、吵闹是一种无修养的不雅行为,尤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吵吵闹闹,是对人文环境的一种干扰破坏。

124. 毒:进入有机体后能跟有机体起化学变化,破坏体内组织和生理机能的物质。亦指腐朽思想对人们的侵蚀。远毒品:就是远离毒品,不要染上吸食鸦片、吗啡、海洛因等毒品的恶习。斥黄妖:斥责、扫除那些黄色的精神毒品。

劝君莫贪不义财,
否则祸害不断来。

俗话道:“劳动致富能发家,常去赌场准败家。”赌博者总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但常常是输了想着赢回来,赢了还想赢更多,结果越输越赌,越赌越输,陷入恶性循环,最后输个干净。有人因赌博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也有人因赌博杀人抢劫,走向刑场。难怪有人叹息:“恶人纠纷多,赌徒凶汉多。”“钱到了赌场,人到了法场。”劝君莫贪不义财,否则祸害不断来。

毒品的凶险,甚于洪水猛兽。吸毒者在吞云吐雾中耗尽了财富和肉体,一个个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意志消沉,丧失了劳动力,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那些黄色下流之读物、录像等糜烂的东西,是危害人们的“精神鸦片”,像妖魔一样毒害、吞噬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灵魂。

125. 戒网瘾,防泥沼,
126. 去陋习,展新貌。

【注释】

125. 戒:革除嗜好。网瘾: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126. 陋:粗劣;不精致;不文明;不合理。陋习:不好的习惯和风俗。

青少年应以崭新的精神风貌,
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互联网的世界虚拟、庞杂、丰富多彩而光怪陆离,在给现代的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青少年走上邪路的一个诱因。网络世界对青少年颇有诱惑力,上网可以获得海量信息和知识,但不能过于沉醉。如果陷入网络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耽误了工作,就给自己的前程抹上了阴影。

赌博、吸毒、色情、网瘾,这些不良嗜好易对青少年造成肉体上的戕害和思想上的毒害。凡上述不文明的坏习惯,要坚决杜绝改掉。尤其是青少年,应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127. 清肌肤,洁心灵,
128. 正衣冠,修仪容。

【注释】

127. 肌肤:肌肉和皮肤。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

128. 正:不歪不斜。正衣冠:自己的衣着打扮要得体整洁。容:相貌;脸上的神情和气色。修仪容: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的形象,仪表宜自然、洁净、朴素、大方。

对师长保持尊敬恭从的谦虚态度,
从而求得心灵的安稳,做学问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

为人当慕高洁,洁当然不仅仅指肌肤的清洁,更重要的是指思想、内心的洁净。我们要用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理想,来充实我们的头脑,净化我们的心灵。

清代人张鉴在《浅近录》中说:“正衣冠,尊瞻视,以饬于外,然收敛身心,内外齐一,君子所以居敬,而求敏心,学问之道在是矣。”意思是说:衣冠端正,同仁尊敬,从而整理外表,再收敛身心,里外一致,君子用以学习知识,对师长保持尊敬恭从的谦虚态度,从而求得心灵的安稳,做学问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

由此可见,正衣冠、修仪容的作用大着呢。

129. 站如松,坐如钟,
130. 卧如弓,走如风。

【注释】

130. 卧如弓:据《相书》上讲,一个人仰面朝天睡觉,身体不易放松,且容易因呼吸受阻而发出粗重的呼吸声,俗称“打呼噜”;倘若俯卧的话,压迫五脏六腑;倘若左侧而睡,则压迫心脏;比较科学的卧法是右侧休息,这样的形体恰似一把弯弓。

走如风:走路像一阵风似的敏捷、轻快,显示了一个人旺盛的生命力,给人风度翩翩之感。

站着就像松树一样巍然挺拔,
坐着就像钟一样端正稳重。

青少年要精神焕发,充满朝气和活力。站着就像松树一样巍然挺拔,坐着就像钟一样端正稳重,给人一种有气质、有风度的稳重之感。有些人站时东倒西歪,坐时左摇右晃,给人一种举止轻浮之感,被讥为“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失去了自己的风采。

躺下休息时宜选择右侧卧,形体似一把弯弓;走路轻快敏捷,似一阵清风,这都显示了一个人旺盛的生命力。

131. 听其言,观其行,
132. 明其道,计其功。

【注释】

131. 语出《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起初,我与人交往,是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与人交往,不仅要听他讲得怎样,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132.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之语云:“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是说:讲仁义的人求友谊而不谋私利,追求光明大道,而不计较自己的功劳。把“不计其功”改为“计其功”,是想说明,对那些追求光明、献身事业的人,应该“计其功”,给予表彰和奖励,永远记住他们的功劳。

听其言,观其行,
这是识人、交友、共事最为重要的处世要义。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言行不一,甚至口蜜腹剑,对待这种人,一定要多看看他的实际行为,不能光听他嘴上怎么说,否则,就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容易上当受骗。听其言,观其行,这是识人、交友、共事最为重要的处世要义。

董仲舒“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否定了君子在合乎“义”的情况下追求“功”和“利”的合理性,把重道义、轻功利的观点绝对化了,这是由其所处的历史时代所决定的。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深切理解古人思想的精华,辩证理解道义和功利的关系,既要避免不顾国家和他人利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舍义重利倾向,又要兼顾合理的利益追求。对那些为民造福、献身事业的人,应该“计其功”,给予表彰和奖励,永远记住他们的功劳,这对其本人来说是一种可贵的激励。

133. 精气神,是三宝,
134. 克敌弓,不可少。

【注释】

133. 精:精力;精神。精气:东汉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论衡·论死》)。神:精神,神采。精气神:指人体内的元精、元气、元神。

是三宝:是三件宝物。这里讲的三宝,专指“精气神”三字而言。过去佛家曾用三宝一词,指佛、法、僧。“信佛三宝,众冥皆明。”其意是说,只要有了这三宝,众多昏暗之地,皆可明亮起来。

134. 克敌弓:良弓名。南宋绍兴年间韩世忠由神臂弓改造而成,克敌弓弓力强劲,“其发可至百步,其劲可穿重甲”,成为对付金人铁骑的精良兵器。

“精气神”是人一生奋斗拼搏、克服生活困境的精良武器。

谁持有“精气神”这三宝,谁就能闯出一条光明之路、健康之路来。“精气神”是人一生奋斗拼搏、克服生活困境的精良武器。

135. 精神力,紫气豪,
136. 民族魂,华光照。

【注释】

135. 精神力: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主要指精神焕发出来的无形力量。紫气:古时常常把紫气说成是吉祥之兆。如《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杜甫《秋兴》诗云:“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今天,我们可以把和气、锐气、人气、士气、福气、运气、豪气都纳入“紫气”中来。

136. 民族魂:特指崇高的民族精神。华光:光彩,光辉,通常指出现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内紫外红。

精神力是一种重要的无形力量。

精神力是一种重要的无形力量。作为个人来讲,精神力比物质力更重要。人的精神力,就是人的精气神。有了它,人就能精神饱满地去干事业,以乐观主义精神去克服生活之路上的种种困难。作为民族来说,精神力乃民族之魂。民众精神力,是国力之首、国力之根、国力之冠、国力之王。个人的精神力,乃是国家和民族精神力的精神细胞。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要有了精神力,祥光瑞气就会来临,就可以豪迈起来。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就有了自尊,有了自信,有了威望。中华的民族精神就像日月光华,照耀着神州大地。

137. 男儿品,贵似金,
138. 女儿魂,洁如云。

【注释】

137. 品:人品,品质。

138. 魂:灵魂,喻指事物最精粹最重要的部分,此处指女子的主要特征。

男子的品德应该比金子更闪光。
女子的心灵应像白云那样纯洁。

男子的主要品德有阳刚、勇敢、决断、理智、豪迈、宽容、博爱等,倘若具备这些优良品德,便是人们所推崇的男子汉气概。男子的品德应该比金子更闪光。

女子的主要特征有真诚、缜密、细腻、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等等。这些美德折射出女子贤淑纯洁的心灵。

女子的心灵应像白云那样纯洁。

139. 能抗争,能沉稳,
140. 能高歌,能低吟。

【注释】

139. 能抗争:指具有刚强、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沉稳:沉着,稳重。能沉稳:指具有沉着、冷静、稳重和忍耐、坚韧等方面的思想修养。

140. 能高歌:比喻一个人激情饱满、雄姿英发、高歌猛进。能低吟:比喻一个人内涵深沉、重剑无锋,喜怒不形于色,虽不唱高调,但内心却有开创事业的自信与自豪。

失意时不放弃,能低吟、能抗争,
得意时不自满,能高歌、能沉稳。

一个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会冲到浪尖,有时会跌入谷底。加强自我修养,可以很好地应对人生的不同境遇。明人洪应明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豁达潇洒固然让人羡慕,不过,失意时不放弃,能低吟、能抗争,得意时不自满,能高歌、能沉稳,似乎更为令人敬佩。

141. 贫不移,富不淫,
142. 威不屈,辱不忍。

【注释】

141. 淫:过多,过甚,放纵,引申为淫乱,淫秽。孔子说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句源于《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2. 威:这里指威武、武力、权势。屈:屈服。辱:侮辱。

面对武力恫吓和权势威逼时要有所坚持。
面对恶势力的欺凌侮辱时要据理力争。

贫困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因贫困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富贵时不可放纵,不能因为富贵而走向腐化堕落;面对武力恫吓和权势威逼时要有所坚持,不可轻易屈服;面对恶势力的欺凌侮辱时要据理力争,维护民族的尊严、国家的神圣和自己的人格。

143. 精有源,气无垠,
144. 心通道,道通神。

【注释】

143. 垠:边际;尽头。《楚辞·九叹·远逝》:“山峻高以无垠兮”。

正确的人生观、方法论,一旦与心灵相沟通、相结合,
便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精”是源源不断的,“气”是无边无际的。既然客观上充分地具备了“精气神”的条件,如果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好,那就要从主观上去找原因了。

人的心灵、思想、感情与正确的人生观、方法论相通相连相一致。正确的人生观、方法论,一旦与心灵相沟通、相结合,便会产生神奇的力量,达到心神贯通的崇高境界。

145. 重名节,防微尘,
146. 浩然气,贯古今。

【注释】

145. 重名节:要重视自己的名誉和节操。防微尘:就是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刚刚萌芽露头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蔓延、恶化。

146. 浩然气:源于《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一种光明磊落的气概。

一个人要重视自己的名誉和节操,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名誉与名节。

浩然之气是一种光明磊落的气概,是一种崇高的气节,它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文天祥著有《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崇尚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至今仍激励人们为坚持真理、捍卫正义而斗争,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奋发图强。

147. 松竹梅,是三友,
148. 岁月寒,不分手。

【注释】

147. 此语源于《孤本元明杂剧·无名氏〈渔樵闲话〉四》:“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唯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148. 只有经过严冬,才知道松、竹、梅能够耐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清人的高尚品质。

像松、竹、梅那样,
依品格来选择朋友、结交朋友和对待朋友。

松苍翠如盖,经冬不凋;竹亭亭卓立,美姿猗猗;梅傲雪凌霜,玉骨清芬。松、竹、梅乃岁寒三友。《论语·子罕》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我们应该像松、竹、梅那样,依品格来选择朋友、结交朋友和对待朋友,在朋友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不离不弃,与朋友同舟共济。

149. 松有志,不倨傲,
150. 竹有节,不折腰。

【注释】

149. 倨:傲慢。倨傲: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150. 节:这里是双关语,既指竹子的竹节,也指竹子所特有的宁折不弯的节操。

松与竹的志气和操守值得我们学习。

松树是有志气、有操守的,天变冷了,万木凋零,唯有松柏常青,但它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竹子有着坚韧不屈的气节和情操,宁折不弯,从不向恶势力弯腰行礼。松与竹的志气和操守值得我们学习。

151. 梅有香,不争俏,
152. 三结义,品自高。

【注释】

152. 三结义:《三国演义》中写有刘备、关羽、张飞三结义的故事。当他们三人“共议大事”之时,张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刘备、关羽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三人焚香,再拜而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刘、关、张三个血性男子为了共同的目标结为兄弟,这个“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很广,影响很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三结义”而不是“三结利”,他们是“以义相亲”,而不是“以利相亲”。且在以后的岁月中,三人同甘苦、共患难,真正做到了“结义”而不“背义”。

在交友中,只要做到了“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以义相亲,高义薄云”,品行自然会高尚起来。

梅花有淡雅的香味,在百花凋零的冬天开放,不与百花争春,潇洒脱俗。层冰积雪时,梅花冰中育蕾,雪中开花,梅林飘香,高标逸韵。梅花有香、有骨、有俏,但它不争春、不争俏,这种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喜爱。

在交友中,只要做到了“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以义相亲,高义薄云”,品行自然会高尚起来。

153. 轻私利,重友谊,
154. 结善缘,忌猜疑。

【注释】

153. 轻私利:将个人的利益看得轻一点。这里用了个“轻”字,而没有用“无”字,因为人难免会有一些私利,但不应看得过重,更不能“以利害公”,正如《宋史·杜范传》中所云:“同心为国,岂容以私而害公。”

重友谊:一个人要特别珍重友谊。

154. 缘:原因;原由;缘分。结善缘:广结善缘,广种福田,是佛教文化中常用的词语,指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争取支持帮助。

忌猜疑:要广结善缘,广交朋友,就不宜无根据地猜疑人。我们不是笼统地反对“疑”,因为“疑”有二重性:说“疑”具有积极性,是指“疑”可以促使人们对真理进行探索;说“疑”具有消极性,是指“疑”可以引发出破坏性的后果。

两颗相通的心叠在一起,你心中有我,
我心中有你,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最动人的友谊。

一个把私利看得过重的人,一个只讲索取而不讲给予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他交朋友的。友谊是信任,是理解,是无私,是奉献。友谊是沙漠里的绿洲,是人生旅途的伴侣。孤独时,友谊点亮温暖的烛光为你驱走寂寞;困难时,友谊伸出双手帮你渡过难关;忧伤时,友谊聚集在你的周围为你分忧;欢乐时,友谊又会与你一起举杯同乐。两颗相通的心叠在一起,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最动人的友谊。把友谊变成了交换价值,那不是友谊而是精神上的窃贼。

人与人应该以诚相待,满怀善意,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要广结善缘,就要学会化解矛盾——化消极为积极,化对立为统一,化阻力为助力,化敌意为友谊。友谊的基础是信任。人们常说“疑心生暗鬼”,英国哲学家培根在《猜疑论》中云:“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起飞”。生活中确实如此:蝙蝠一飞,黄昏即至,暗鬼一出便会伤人。

155. 遇无礼,莫斗气,
156. 求大同,存小异。

【注释】

155. 无礼:不礼貌、不符合礼节的言语或动作。斗气:互相争斗,互不相让,生彼此的气。

在与人的交往中,应该着眼于“同”、珍视“同”、扩大“同”。

遇到不礼貌、不会礼节的人,不要去和他斗气。俗话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虽然说待人有礼貌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要求,但有些人性格粗野,说脏话,吐恶语,没礼貌还很神气,对于这种层次的人,犯不着跟他斗嘴、斗气,“何必跟他去斗气,气出病来没人替”。在一般情况下忍让一下也无妨。“让一让,心舒畅;争一争,怒气生;退一步,是条路。”

求大同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应该着眼于“同”、珍视“同”、扩大“同”,共同推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在求大同的同时,也需要“小异”的存在。“小异”是事物向前发展的一个动因,在“异”中我们可以吸取新的营养。无异的“雷同”是一种僵化,无同的“怪异”是一种退化,异同相容才是一种积极的进化。在求大同、存小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与忍让,做到沟通与理解,在同一个大目标下,同心同德,共创伟业。

157. 人至察,无知己,
158. 水至清,则无鱼。

【注释】

157. 至:最;极。察:仔细看;调查。至察:极其苛刻。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人太尖刻,苛责于人,就无人愿意与之交往。

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鱼在水中栖身,需要水中有杂草、小鱼、小虾或浮游生物为食物。水过分纯净,鱼类就无法生存。古人比喻人与人之间交往不可斤斤计较、“门槛太精”,否则就会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对于他人要宽容、宽厚,不要求全责备。美玉犹有瑕,“完人”哪里寻?鲁迅先生曾叹曰:“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159. 传闲言,非儿戏,
160. 听谗言,要警惕。

【注释】

159. 传闲言:传播那些与正事无关的话。非儿戏:千万不能把伤人的闲话当儿戏。

160. 谗言:谗陷他人之言。

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
谗言终日有,忌听自然无。

社会生活中,有的人出于种种目的,喜欢搬弄是非,信口开河胡乱传闲话。这些人口口相传,给闲言碎语插上了翅膀,任其满天飞。然而,“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唐诗纪事》),事端往往是闲话生发出来的,它会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判断能力,使闲言在自己这里止步,不给传闲言者可乘之机。

谗言“威力”甚于闲话。没有刀光剑影,无须真枪实弹,谗言可以使人身败名裂,前程断送,甚至家破人亡。故人们惊呼:谗言误人,谗言伤人,谗言害人,谗言杀人。在人格修养中,要特别警惕谗言,忌听谗言,让那些害人的谗贼、谗鬼到处碰壁,乃至碰得头破血流。要记住:谗言终日有,忌听自然无。

161. 闻流言,不唱随,
162. 逆耳言,宜听取。

【注释】

161. 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

162. 逆:抵触;不顺从。逆耳言:指不中听、不顺耳的批评语言。

舌头是福祸之门,管好舌头也是一种美德。

“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荀子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啊!当流言传到头脑清醒、道德高尚、智慧聪明的人那里就会止住。我们不唱流言,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管好自己的舌头。须知,舌头是福祸之门,管好舌头也是一种美德。在流言这种社会现象中,我们看到有两种人:一种是爱议论的人,一种是被议论的人。如果自己是爱用闲话议论人的人,就要自觉克服“摇唇鼓舌”的恶习;如果自己是被人议论的受害者,就应该用事实来辟邪说。对那种以流言形式诬陷、诽谤他人的痞子,应用法律的武器来制裁。为了保持自己的人品,为了维护他人的尊严,为了社会安宁,请记住:君子勿唱流言。

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赞扬别人会赢得好感,批评别人容易落下埋怨,只有至亲至爱之人才会无所顾忌,提出对我们的忠告。老师、父母、兄长或朋友说出逆耳之言,提出批评或忠告,是对我们的爱护和帮助,我们应虚心接受,认真听取,改过迁善,不断进步。

163. 有人缘,群贤聚,
164. 无良知,众人离。

【注释】

163. 有人缘:与他人相处有良好的关系。群贤聚:众多的贤能之士聚在一起。

164. 良知:儒家的伦理术语,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认为人性善,良知、良能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分辨是非善恶的知和能。无良知:没有良心、愚昧无知。众人离:朋友、亲属纷纷离去。

一个人有了好人缘,就会群贤毕至。

一个人如果能坦诚待人,推心置腹,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就会有人缘。一个人有了好人缘,就会群贤毕至,这对自己的成长与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没有是非之心,便是无良知。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无良知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这样的人,必将众叛亲离。

165. 见人险,义勇为,
166. 成人美,济人危。

【注释】

165. 险:遭遇不幸或发生难险之时。义勇为:深明大义,勇敢为之,即见义勇为。

166. 成人美:成人之美。帮助别人把事做好做成功,赞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济人危:在别人遇到困难或危急的时候给予救济帮助。

要济人危难,
就要有与他人同甘共苦、心里装着他人冷暖的手足之情。

遇到别人有不幸或面临灾难危险,要勇于挺身而出,帮助他人走出困境,摆脱危险。

成人之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美德,并要世世代代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济人之难、救人之危的美德犹如一条绚丽的彩带,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活动中。要济人危难,就要有与他人同甘共苦、心里装着他人冷暖的手足之情,有时需要自己节衣缩食去救济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

167. 帮有道,助有规,
168. 巧为浮,拙为贵。

【注释】

167. 帮有道:帮,帮助。道,方法。帮助别人要讲究方法。助有规:支持帮助他人是应该的,但也应该按规矩办事。

168. 巧:本义为心思灵敏、技术高明,这里的意思是虚浮、投机、言行不诚实。浮:表面、空虚、浮躁、轻浮、不切实。拙:本义指笨拙,这里的意思是拙诚、踏实、纯真朴实、秉直憨厚。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才以拙长,事以拙兴。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热诚施以援手。同时,帮助别人也要讲求原则。对于歪门斜道和黑恶势力坚决不能推波助澜,助纣为虐。

虚浮、投机、花言巧语,是浮躁不切实的,令人厌恶。而纯真质朴、抱朴守拙的品格,才是难能可贵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投机取巧惹祸灾,抱朴守拙绝祸胎。”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才以拙长,事以拙兴。许多看似聪明的人,一辈子喜欢投机取巧,最终平庸度过一生。不少看似笨拙的人却干出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169. 口拙者,无是非,
170. 眼拙者,无怨怼。

【注释】

169. 口拙:这里的意思是说谨言慎语,有口德,不搬弄是非,不传流言蜚语。是非:纠纷;麻烦。

170. 眼拙:本义是客套话,表示没认出对方是谁或记不清跟对方见过面没有,此处意为看见了有利于别人得名得利的事不眼红,看出了别人耍的小手腕却装作没看见。怨怼(duǐ):怨恨。《穀梁传·庄公三十一年》:“财尽则怨,力尽则怼。”

敏于事而讷于言,多脚踏实地,少花言巧语,
既利于事业有成,又可以远离是非。

谨言慎语、不搬弄是非、有口德的人,能避免纠纷和麻烦。敏于事而讷于言的人,多脚踏实地,少花言巧语,既利于事业有成,又可以远离是非,何乐而不为?

看见了有利于别人得名得利的事不眼红,看出了别人耍的小手腕却装作没看见,尽管于己不公,但不去斤斤计较,更不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不是眼睛“笨拙”,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修养。

171. 愚在表,智在内,
172. 勤补拙,大智慧。

【注释】

171. 愚:愚钝;平凡。智:智慧;能力。

172. 勤补拙:勤奋能补救自己“天分”的不足。

勤奋,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催产婆。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过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聪明人。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通常为人低调,虚怀若谷,不卖弄才情,不夸夸其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外表貌似迟钝愚拙的人,实际上却往往学养深厚、内蕴丰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尽显才学和智慧。

勤奋,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催产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只有付出超人的努力,才能取得超人的成绩。有了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勤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必然会有一番大作为。这才是人生,这才是大智慧。

173. 天地水,是三元,
174. 养万物,亲自然。

【注释】

173. 三元:道家语,指天、地、水,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北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曰:“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174. 万物:天地间的一切东西,这里主要指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亲自然:对大自然有一种亲切感,不要再搞“战天斗地”、“改天换地”那种跟大自然对着干的事,而要亲近自然。

人类不能一味向自然索取,
而要关心自然、亲近自然。

天、地、水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过度的开采掠夺,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应从哲学高度反思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能一味向自然索取,而要关心自然、亲近自然,树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由,创造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

175. 天道厉,地道严,
176. 水性柔,顺而险。

【注释】

175. 天道:指自然运行和持续变化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地道:指地球上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天地沉默不语,但它们很严厉、很无情,
若违背了自然规律,人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天地沉默不语,但它们很严厉、很无情,若违背了自然规律,人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人类从大自然无情地、疯狂地、不顾一切地掠夺来的果实,终有一天会成为埋葬、毁灭自己的殉葬品。我们必须尊重大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这是不可违背的。

水的性格是很温和的,它是人类生存的血脉,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对水也有个正确认识、合理使用的问题: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可以供人解渴,也可以把人淹死。当人按照水的发展规律办事,珍惜它的时候,它就乖乖顺从。当人不按水的发展规律办事,破坏了它的生存条件,它就成为险恶的洪水,吞噬掉人的生命和财产。

177. 慎开发,节能源,
178. 播绿色,种福田。

【注释】

178. 播绿色:在大地上播种草、树等绿色植物。种福田:福田是佛教用语,这里指良田。

依靠过度的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
依靠过度的开发资源来满足眼前的利益,无异于饮鸩止渴。

“开发”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词,但由于现代人对地球的疯狂掠夺,“开发”成了一个很可怕的词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储藏总会有宣告枯竭的一天。依靠过度的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依靠过度的开发资源来满足眼前的利益,无异于饮鸩止渴。节约,是我们民族的美德。落实到能源问题上,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节约的习惯,使这种美德世世代代传下去。

用广袤的绿色植物覆盖大地,可以美化环境、改善土壤、保持水土、调节空气质量。经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又可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丰富资源。我们要爱护、保护我们的耕地,精耕细作,科学种田,播撒幸福的种子,造福子孙万代。

179. 芳草地,碧云天,
180. 杏花村,桃花源。

【注释】

179. 碧:青绿色。

180. 杏花村:一指安徽贵池县城西之村,以产酒著名,在隋唐时以“杏花大曲”誉满江南。杜牧有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指山西汾阳县东,自南北朝以来,即以产“汾酒”著名,汾酒享有“甘泉佳酿”之誉。

桃花源:东晋陶渊明著有《桃花源记》,描绘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后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只要我们很好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新农村建设,何愁神州大地难觅今日的杏花村、桃花源?

春风吹过原野,草木竞吐芳香。天空高远澄澈,碧云翻卷,令人赏心悦目。想到诗人笔下的杏花村、桃花源,不禁心驰神往。只要我们很好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祖国定会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何愁神州大地难觅今日的杏花村、桃花源?

181. 元气旺,福气添,
182. 心神怡,寿延年。

【注释】

181. 元气:指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旺:生命力强。福气:指享受幸福生活的命运。

182. 此二句由成语“心旷神怡”、“延年益寿”演化而来。

心态健康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寿命。

美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国家、社会强大旺盛的生命力,能给人民带来更多更好的幸福生活。

心态健康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寿命。心旷神怡,快乐、达观、友善、理智地为人处世,以健康、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朋友,再加上合理的饮食、优美的环境,就会老当益壮,添福添寿。

183. 天人合,永世安,
184. 地球村,乐陶然。

【注释】

184. 地球村: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交通的飞速发展,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感到彼此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地球就像一个村庄那样狭小,所以把地球叫做地球村。

陶然:形容舒畅快乐的样子。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古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应该相一致。这样,就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统一起来了。人们就会顺应自然规律,既改造自然,也顺应自然,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相互协调的理想境界。这样,人类社会就会永世安宁。

在生养万物的地球上,人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天、地、人和谐相处,人们心情舒畅,其乐融融。

185. 正清和,是三训,
186. 古至今,育忠臣。

【注释】

185. 正清和:不信邪,曰为正;不混浊,曰为清;不暴戾,曰为和。训:训诂,典式,法则。

186. 忠臣:忠义贤明的大臣。

人的自身修养和气量是决定个人成就的主要因素。

从古到今,忠臣无不恪守正、清、和三字要义。这三字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若从反面来诠释其意,脚下不走邪路即为正,嘴里不念歪经即为清,胸中不存暴戾之气即为和。人的自身修养和气量是决定个人成就的主要因素,为官者不但要有高于常人的气量、长远的眼光,更要有不被邪污所染的坚定操守,牢记“正、清、和”三字于心。

187. 为官者,须铭心,
188. 此三训,律己身。

【注释】

187. 铭心:牢记在心。

188. 律:约束。

人一旦当了官,手里有了权力,
也就意味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人一旦当了官,手里有了权力,也就意味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使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不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这是对每个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做到这一点不仅靠外力约束,最主要还是靠自律,时刻把“正、清、和”三字当作为官处事的准则。

189. 守于义,持于真,
190. 敬于业,爱于民。

【注释】

189. 义:道义。真:真理,本心。

190. 业:事业。民:人民。

为官者用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对待人民,
才会受到人民的拥戴和喜爱。

古人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由此可见,一切事业都从正心修身开始。而修身正心就是要守于义,持于真,不违反道义,不违背本心,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官者用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对待人民,才会受到人民的拥戴和喜爱。

191. 行正路,发清音,
192. 尚和气,世所尊。

【注释】

191. 正路:符合道德礼仪、法律法规的行事原则。清音:不藏私心、一心为民的言论、倡导。

192. 尚:崇尚。和气:平顺温和。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
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人类社会秩序除了依靠法律体系规范外,还有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调节、引导、约束着个人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不在于官职的大小,也不在于金钱的多少,只在于自身是否行得端、走得正,说出的话是否能令人心悦诚服,对人的态度是否温文和善。古人云:“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所以,行正路、发清音、尚和气是人们修身处世的金玉良言。

193. 儒释道,是三经,
194. 合如一,皆盛行。

【注释】

193. 儒:儒家学派,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为孔子所创。

释:佛家理论学说。其创始人为古印度的智者释迦牟尼佛,因此又称释教。

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即《老子》)、 《南华经》(即《庄子》)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经:经典著述。儒释道皆以经典记录论述核心思想。

儒释道为中华文化向着开放性、多元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共存了数千年,在这个过程中,三家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同时又保留着各自的核心观点。从古到今,儒释道一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延续着,为中华文化向着开放性、多元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 重文化,育文明,
196. 崇自然,尚安定。

【注释】

195. 文化: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词语,包括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育:孕育,衍生。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

儒释道三家文化源远流长。

儒释道三家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文化为侧重点。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本,建立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道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教人不违背自然运转法则去生活。释家以个人圆满解脱为目的,教人开启智慧,具备高层次的精神修养。三家学说都倡导和平,崇尚安定。

197. 倡慈悲,济众生,
198. 厌纷乱,爱和平。

【注释】

197. 慈悲:和善,具有怜悯之心。济:救拔。

自由、平等、博爱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儒释道三家中都有所体现。

慈悲本为佛教用语,为佛家四无量法“慈、悲、喜、舍”之二。然在儒家、道家思想中也倡导慈悲济世。如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德经》中的“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自由、平等、博爱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儒释道三家中都有所体现。

199. 和为贵,和为明,
200. 和且合,大业兴。

【注释】

199. 和:和睦;和善;和谐;和平。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指事事做得恰当,因而和谐,最为可贵。

200. 兴:兴旺。

和则胜,争则乱。

什么叫做和呢?就是彼此谦让,不争执,没有纷乱。要人和,首先要心和,要戒争、戒吵、戒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要“和”不要“争”。正如古人云:和则胜,争则乱。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把“人和”摆在比“天时”、“地利”还高的位置。和谐了,一切就会兴旺起来。“和”是各种道德规范的共同指向,人们用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要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和谐一致。

201. 一人力,难经风,
202. 百人力,能抗衡。

【注释】

201. 经:禁受;承受。

202. 衡:泛指称重量的器具,亦指不倾斜。抗衡:对抗,不相上下。

一木难以撑大厦,一苇何以障狂澜?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难以经受大风、狂风的冲击。换言之,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的。南北朝时北齐的刘昼在《刘子·荐贤》中说:“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钱穆先生也说:“一木难以撑大厦,一苇何以障狂澜?”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创大业的。

若一百个人团结起来,其力量、智慧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其力量比一百个人各自单独的力量相加,不知要大多少倍,就会成为对不公平的一种抗衡力量,能和任何外在力量相持抗衡。正如施耐庵所云:“须知豪杰同心处,利断坚金不用疑。”(《水浒传》第三十五回)

203. 千人力,大无穷,
204. 万人力,四海宁。

【注释】

203. 千人力,大无穷:众多人的力量、智慧凝聚在一起,就会成为“合金刚”这种“合力”,是巨大无穷的。

204. 万人力:并非指一万人之力,而指广大民众的力量。四海:指全国各处,也指全世界各处,这里指社会。宁:安宁。

千人之群无绝梁,
万人之聚无废功。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明朝的刘基也在《郁离子下》中说:“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千万个民众团结起来,祈祷和平,捍卫和平,社会就会稳定、安宁。

205. 国不和,刀兵起,
206. 家不和,骨肉离。

【注释】

205. 刀兵:泛指武器,转指战争。

206.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离:此处指离心、不团结。

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唐朝史学家李百药在《北齐书·孝昭纪》中说:“同胞共气,家国所凭。”一个国家内部不和谐,就会发生战争和骚乱。国与国不和,就会挑起战争。一个家庭不和睦相处,成员就不会是一条心,乃至形同陌路、反目成仇、骨肉分离。“家不和,外不顺”,这句民谚道出了家不和不仅会给个人生活带来痛苦,还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

207. 人不和,心不齐,
208. 志不和,道分歧。

【注释】

208. 志:人的志趣、志向;人的理想。歧:大路分出的小路;不相同;不一致。分歧:指思想、意见、方法、方向不一致。

要人和首先得心和,这样才能同心同德。

人不和必然导致心不齐,而心不齐又影响人的不和。要人和首先得心和,这样才能同心同德。人与人之间如果志趣、志向不和谐,就会产生思想、方法上的不一致,甚至会影响到不同道路的选择,所以志同才能道和。

209. 社会和,少暴戾,
210. 民族和,国之基。

【注释】

209. 戾:罪过;凶残;乖张。暴戾:粗暴野蛮,残酷凶恶。

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友好,
是一个国家稳定安宁的根基。

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就能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粗暴、残酷野蛮现象和罪恶行为。

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友好,是一个国家稳定安宁的根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

211. 将相和,力生威,
212. 家庭和,万事吉。

【注释】

211. 将相和来自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居功自傲,轻视欺辱丞相蔺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可乘之机,始终忍让。廉颇得知丞相的苦心后,深自愧悔,亲到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使国力生威,使强秦不敢侵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因。

将相和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传颂,说明了领导者之间团结、和谐的极端重要性。“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导者是带领群众前进的火车头。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因。“国家”由“国”和“家”二字组成,没国便没家,没家便没国,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做到家庭和谐需要念好“三字经”——孝、爱、和。孝,是和谐家庭的阳光;爱,是和谐家庭的核心;和,是家顺之珍。

213. 和合力,胜金玉,
214. 和生祥,祥生利。

【注释】

213. 和合力:是高占祥《文化力》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文化概念。文化和合力,是一种把不同质的文化因素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更强大的文化力量。

胜金玉:意思是和合力是战胜困难、创造财富的巨大力量,它的价值远远胜过黄金和白玉。

214. 和生祥:和气致祥。语出《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

祥生利:祥和的环境氛围使人在各方面都能获得利益、收益。

这种聚合在一起的力量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无处不在,无穷不尽。

文化和合力通过文明的方式,把一种力同另外几种力整合在一起,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无处不在,无穷无尽,价值远胜金玉。

215. 倡五讲,揭新篇,
216. 尊四美,扬新帆。

【注释】

215. 五讲: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216. 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五讲四美”活动有益于培育有涵养、有教养、有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

“五讲四美”是我国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关于精神文明的行为规范。高占祥在团中央工作时参与和倡导了这一活动。1981年12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央爱卫会、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九个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倡议。“五讲四美”活动有益于培育有涵养、有教养、有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这项活动的开展,揭开了全民性的道德教育的新篇章。

217. 讲文明,忌野蛮,
218. 讲礼貌,忌傲慢。

【注释】

217. 蛮:粗野,不通情理。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
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尺,是文化修养、思想素质的集中体现;野蛮,是失去理智、缺乏教养的集中表现。野蛮与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讲文明,忌野蛮,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认清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丑恶,并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对照自己的言行,培植文明,杜绝野蛮,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礼貌的核心是尊重他人。言而有礼,文雅谦和,举止端庄,彬彬有礼。这样与人交流不仅会带来愉悦,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傲慢则与礼貌相反,它的要害是自视甚高,其实甚低。老舍先生说:“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我们应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219. 讲卫生,忌污染,
220. 讲秩序,忌散漫。

【注释】

220. 秩序:有条理,不混乱。散漫:随随便便,不守纪律。

一切社会活动及集体活动,
都要按照一定的规章条理进行。

我们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讲卫生的人。讲卫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讲个人的卫生,维护个人的形象和增进身体的健康;二是搞好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以保护环境的干净、整洁。

我们要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秩序的人。一切社会活动及集体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规章条理,提出约束,要求成员共同遵守,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个人,也应当按秩序办事,不能自由散漫,我行我素。

221. 讲道德,忌昏乱,
222. 日日新,不间断。

【注释】

222. 日日新:即每天都有提高和进步,日新月异,从不间断。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会与生俱来,也不是靠空谈所能获得,应当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要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应当自觉地在一时一事中修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日久天长,积微成著,于是自己的品德便会渐入佳境。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好奇求新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这是开辟新领域、创造未来的动力。应该持之以恒,不可中断。

223. 心灵美,无邪念,
224. 语言美,无脏言。

【注释】

223. 心灵美:要求做到爱国、正直、诚实。

224. 语言美:要求做到和气、文雅、谦逊。

无邪念、无邪心、无邪言、无邪行。

心灵美指人的内在美,是德育和美育的统一。要做到心灵美,必须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努力做到无邪念、无邪心、无邪言、无邪行。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要做到语言美,就要加强语言修养及文化修养,说话不带脏字,不吐恶言,不骂人,谈吐文雅谦逊。

225. 行为美,做典范,
226. 环境美,建乐园。

【注释】

225. 行为美:要求做到勤劳、友爱、守纪。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26. 环境美:要求做到卫生、整洁、绿化。

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琐事做起,
让美的行为处处闪光。

美的行为来源于美的心灵。我们要做到行为美,不仅要记住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而且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琐事做起,让美的行为处处闪光,争做行为美的典范。

美的环境要靠大家创造和维护。人人都要爱护环境,人人都要动手美化环境。从个人环境到家庭环境,从公共场所到祖国江山,靠我们的双手可以做到绿化、净化、美化。我们在舒适、美观的环境中生活,那时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祖国处处是乐园。

227. 我中华,开新纪,
228. 倡文明,兴正义。

【注释】

227. 纪:纪元。

228. 倡:提倡;倡导;发动。兴:使兴盛;流行。

大兴正义之风,大树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二十世纪这一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伟大辉煌的成就,开辟了二十一世纪的新纪元。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祖国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正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这个新世纪的开端,我们国家进一步倡导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大兴正义之风,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229. 五千年,文化力,
230. 传至今,了不起。

【注释】

229. 文化力:即文化的生产力、影响力、传承力和牵引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这一思想在《文化力》一书中有较为深刻、具体的阐述。

230.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他三国为古埃及、古印度及古巴比伦。那三个国家因为没发明纸张,许多资料无法记载下来,致使当年的辉煌湮没无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使得文明没有中断,流传至今。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
都是靠文化力的传承。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都是靠文化力的传承。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高度重视文化修养,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外国文化精华,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化力、升华文化力,用文化力推动个人进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我国在商代就有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文字(金文),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就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造纸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使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我国在五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文明不断得到发展、丰富,传承至今,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真是了不起。

231. 好传统,莫荒弃,
232. 百福临,千祥集。

【注释】

231. 好传统:指前述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已成为我国的文化瑰宝。

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古代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践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已成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传家宝”,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永烁光辉,我们要百倍、千倍地珍惜,决不能荒废啊!

要把祖先的好传统世世代代发扬光大、传承下去。那样就会百福临门,千祥云集,更多的幸福、吉祥将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祥和、 温馨。

233. 和谐经,警世钟,
234. 铭在心,贵在行。

【注释】

234. 铭: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比喻深刻记住。

空喊代替不了实干。
说得再好,喊得再响,不付诸行动,也是鸡毛打钟,无济于事。

我国古代贤者多次提出天、地、人要和谐。现在倡导和谐社会实属空前。和谐已成为经典之语,已成了后人要读的有音无形的“和谐经”,它像警世钟一样在人们耳边回响,永远警示启发着世人。

我们要把“和谐经”铭刻在心上。有了坚定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还要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空喊代替不了实干。说得再好,喊得再响,不付诸行动,也是鸡毛打钟,无济于事。埋头苦干最可贵。行动是观察一个人品质虚实的观测仪,是验证一个人品德高下的试金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的度量尺。

235. 和平颂,入太空,
236. 和谐曲,咏无终。

【注释】

235. 为了祈祷和平、捍卫和平,高占祥用书法写了长诗《和平颂》。2005年10月12日9时,《和平颂》随着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10月17日4时33分安全返回地面。历时115小时32分。绕地球飞行77圈,行程325万公里。此诗荣获世界诗人大会颁发的金奖,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作者为此荣获“世界桂冠诗人”及联合国“和平使者”称号。

今日中国和谐曲,未来全球共此声。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历程中,我国人民谱写出了很多动人的“和谐曲”。今人唱和谐曲,未来的新人还要唱和谐曲。世世代代的子孙,永远在和谐的乐曲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温馨幸福地生活……

237. 建小康,求繁荣,
238. 兴中华,奔大同。

【注释】

237. 小康:儒家提出的比“大同”理想较低的一种社会理想。“小康”语出《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是谓小康。”

238. 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奔大同:奔向人类共同向往的大同世界。

“大同”较之小康是更高境界,
更高的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赋予“小康”全新的定义,率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奔小康的目的就是求繁荣,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在我国先哲的思想中,“大同”较之小康是更高境界,更高的社会理想。全民奔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朝着“大同”的伟大理想又前进了一步。 UYfrxY8VcXXCxGxmOOLI32sZe/7lVkexHyIM3VyvMfHdK0hPy9Ear7O3jhCLSc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