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长三角经济之所以能够领先全国,关键性原因是在过去的发展中抓住了两个机遇。一个是当年发展乡镇经济,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第二个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国际化。这两个机遇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长三角抓住机遇抢占了先机。现在,长三角之所以要提出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原因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正在逐步衰减,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主要在开放型经济领域。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主要出口品的外需不足,这不完全是国际市场因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支付能力需求的不足,而是相应出口产品的国际产能过剩问题已非常突出。这个问题即使在危机过后还会继续存在。其次,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各个国家都面临就业压力,与此相关的各种保护主义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再次,制造业外资进入的主要吸引力是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价格低廉。现在这两个方面的成本明显增加,优势不再。因此,对长三角来说,这两个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再明显,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个新的动力新的优势就是创新型经济。
所谓创新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推动转向创新(知识、技术、制度)驱动,依托创新型经济进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的参与者。而作为东部地区的增长引擎,长三角不仅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硬件环境,还拥有开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不断升级的制度软环境(见图1—1),所以,长三角具备了由传统要素投入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物质基础。
图1—1 长三角地区具备的创新要素和软硬件环境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根据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即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应用。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就应该不断地发现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寻找新市场、实行新的组织制度。创新型经济作为经济形态有更为宏观的意义。概括起来,它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
根据定义,首先,创新型经济的具体内容是体现两型社会的要求,依赖于资源,高污染排放的经济不是创新型经济;其次,创新型经济的着力点是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依托的是知识和人才之类的创新要素;再次,创新型经济的标志是产业创新,是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型经济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创新的产业以知识密集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为主;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结合;三是知识创新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的紧密合作。
长三角领先于全国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是有基础和条件的:(1)长三角的人均GDP水平、人力资本存量、资本投入水平、开放水平已经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基础。(2)长三角具有科教资源的优势,长三角是中国大学最多的区域,大学生最多的区域,而且也是全国研究性大学最为集中的区域,再加上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所,军工企业的研究所,聚集了大量的科学家,这是最为宝贵的科教资源。(3)长三角的企业对自主创新不仅有强烈的愿望,而且有足够的能力,特别是有非常强烈的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愿望。不仅如此,长三角的许多企业对自主创新愿意进行投入。平时讲的风险投资,主要是由风险投资公司或政府来投。从苏南地区的实践看,许多制造业企业实际上已经承担了风险投资者的职能,它们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一些科研成果提前投入,就是风险投资,其效果也非常明显。(4)长三角各级地方政府一直具有强劲的推动发展的能力,苏南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强政府和强市场的结合。在推进创新型经济中,政府又显示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强有力的作用。显然,在长三角发展创新型经济,既有政府方面的条件,又有企业方面的条件,还有科教资源方面的条件。
以创新型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增长方式的转型,由主要靠物质(有形要素)投入推动增长转向靠创新要素驱动增长。二是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是要求创新产业,还要求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三是企业结构的转型,科技企业成为主体。当年发展乡镇经济,企业主体是乡镇企业;后来发展开放型经济,企业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今天发展创新型经济,要求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四是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型,最早是加工代工型技术进步,后来是技术模仿型,现在就要转向自主创新型。显然,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创新型经济是在已有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是要以开放的制度和政策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隐含的含义是我们现有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通过开放向它们学习。而发展创新型经济就意味着,我们与发达国家处于同等的地位,进入同样的发展起点。你能发展新能源,我也能发展新能源,你搞生物工程,我也搞生物工程,你搞新材料,我也搞新材料,就是说,我们同发达国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推进新的产业革命,发展新兴产业。
经济增长与创新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创新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熊彼特特别强调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熊彼特增长理论主要包括:(1)内生的研发和创新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企业投入研发和创新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内生的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强调的实现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厂商为了获得垄断利润不断增加R&D支出,这增加了知识存量从而推动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了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方法的采用,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熊彼特增长理论的作用机制可以用如下关系式来表示:
垄断利润=>R&D支出=>知识存量增加=>技术创新=>新产品和新方法=>经济增长
因此,只有紧紧依靠创新,才能使经济增长从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才能使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才能使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首先,利用技术和产业创新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业创新的依托是科技创新。在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产业创新已经由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所以在现阶段,不能只关注外资,更要关注大学和科研院所,因为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掌握的科学技术的国际差距相比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要小得多。要主动接受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的辐射,从而缩小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也要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科技企业进入的优势,积极鼓励它们的研发中心进入,鼓励它们在本土创新技术和产业。
产业创新不排斥传统产业,创新型经济包括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首先是要求传统制造业的高级化,所谓高级化包括高端(高科技)、高效(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例如重化工业向生产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向软件服务业升级。其次是要求传统制造业进入新产业的产业链,如装备制造业转向新能源的装备制造,汽车转向新能源汽车。
其次,转变出口方式,利用国际资源,加快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由开放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不是放弃开放型经济,而是以开放型经济为基础,体现开放与创新的结合。在已有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发展创新型经济,就使我国开放水平较高的地区与其他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点。
过去有关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流行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实践中,依据这一理论虽然能扩大出口但会冻结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创新型经济,意味着开放型经济要突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创新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在开放型经济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在创新基础上实现由追求开放数量向追求开放质量和效益的转变。具体地说,一是出口替代。实现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出口品的替代,不能满足于出口品进入美国的超级市场,更要进入其高端市场。二是提升外资。外资进入环节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研发环节延伸。三是引进国外智力。也就是注重引进国外高端人才,特别是现代产业的创新产业人才。后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可见,创新型经济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突出各类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各类开发区从设立起就是引进国外资源和国外产业的主要载体。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各类开发区要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引领区。其转型升级的内容包括:首先是工业园低碳化,使工业园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园;其次是工业园城市化,工业园不仅要提供生产要素,还要提供城市要素;再次,工业园成为高科技产业园,由世界工厂向世界研发和孵化基地转型;最后,各类开发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升级。其关键是,由引进外资向引进创新资源转型,要主动接受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的辐射,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科技企业进入的机会,积极鼓励它们的研发中心进入,鼓励它们在工业园本土创新技术和产业。开发区应打造成为大学科技园,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区。
再次,注重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城市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在现代经济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是城市。长三角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别已不是体现在城市人口的比重,而是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的差别。创新型经济中城市的功能,一是集聚和集成创新要素,二是提供创新的软实力。创新能力是衡量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标志,各个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创新目标确定创新重点,形成创新特色,比如上海打造世界金融和航运中心。
建立创新型城市要求重组城市结构,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重组,即城市由工业中心转向现代服务业中心、文化和创意产业中心;二是城市企业调整,即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集聚公司总部、研发机构、服务外包企业、科技企业、文化企业;三是要素重组(集聚创新要素),即科教、金融、创投、高端高科技人才以及国际创新要素的重组。
现代服务业的中心是金融业,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金融支持,不能因金融领域引发危机而放弃金融创新。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我国的金融没有发生危机,这并不是由于我国金融先进,恰恰是因为金融创新滞后。现在不少地方对发展金融中心存在疑虑,以为附近有了上海的金融中心,其他地方就不能搞。其实金融中心的内涵包括交易中心、财富(理财)中心以及投融资服务中心。长三角一些中心城市可以更多地建设投融资金融服务中心。现阶段江苏、浙江金融创新的重点是:增设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流量、完善金融服务。就建设金融中心的途径来说,可以考虑以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创投公司为突破口。
最后,在制度上保障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创新型经济的制度保障一般包括:一是拥有很多具备科研能力的大学,它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实验结果、创新成果和科学突破;二是创新成果能够带动新产业的繁育、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运用;三是新产品和创新很容易得到风险资本的支持;四是社会具有开放性,可以吸引众多的外国创新人才;五是拥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根据上述要求,长三角许多地区需要进行创新要素的区域整合。首先是依据资源禀赋确定各个地区的创新制度,例如南京科技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建设各类大学科技园。常州等地缺乏科技资源,可以建设科教城吸引外地科教资源。也可以像苏州、无锡、扬州等地那样吸引大学进入,建立大学与当地合作的研究院。其次是扩大范围经济。现在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和产业创新的瓶颈就是区域范围难以容纳新产业。这就需要有范围经济的理念,推动传统制造业转移,腾出空间发展新产业,如苏南和苏北的产业对接,其实质是扩大创新型经济的势力范围。
创新型经济的基础在于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强大动力,因此需要有集聚创新型人才的制度安排和载体,特别是要关注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的相关性。以产业高地吸引高端人才,以高端人才来建立产业高地。创新型经济与过去其他类型经济(如开放型经济)的区别就在于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关键是能否吸引到高端创新人才。各个地区要重视海外高端人才及其研发团队的引进,为之提供创业、研发的基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学着力培养和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企业也要成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总体而言,创新驱动增长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改变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促进长三角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实现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为最终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约束和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开辟发展路径。因此,必须把创新驱动增长理论与长三角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积极寻找与各地区创新资源禀赋特征相适宜的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