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导论

消费者行为学是为了解读或解破消费者行为的密码,并在理论解释的基础上推动应用。

1.1 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范畴与学科特征

消费者行为学是营销学的重要基础和根基。要做好营销,首先需要了解和懂得消费者。而真正了解消费者行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消费者行为好似复杂的DNA,消费者行为学就是解读或解破消费者行为的密码,并在理论解释的基础上推动应用。

◆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范畴与发展趋势

正如美国消费者行为专家M 所罗门教授所言,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个年青的领域”。“虽然人们成为消费者无疑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消费现象本身成为正式研究的对象却还是近年来的事情。事实上,尽管许多商学院现在都要求营销专业学生必修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但大部分学校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开设这门课程。”[1]

当然,有关消费者行为的个别论述早已有之(如T 维伯伦, 1899),20世纪初较早开始研究的是消费心理。一般认为,作为新学科的消费者行为学著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2],1968年,消费者行为的第一本教材问世(美国J 恩格尔等人所著的《消费者行为学》)。近几十年来,消费者行为作为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市场实战领域发展迅速,吸引了包括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在国际范围和核心专业期刊中,该领域的论著和教材数量一直处于上升之中。同时,消费者研究也成为商业性咨询公司、市场研究公司和广告公司的重要业务之一。

1 什么是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涵盖了很多方面,它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服务、观念或体验所涉及的过程。[3]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这门学科是为了提供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因为 “营销学是一门试图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学科”[4]。

也许因为视角各异、涉及面广,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有不同的立论观点:“决策过程论”把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消费者购买、消费和处置的决策过程。“体验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的体验过程,往往是一种感性的行为——消费者是在体验中购买、在体验中消费、在体验中处置。“刺激—反应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对刺激的反应, 从消费者与刺激的关系中去研究消费者行为。 “平衡协调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与营销者之间的交换互动行为,是双方均衡的结果。

2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的知识来源于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反映出消费者行为学的进展。关于其内容和方法的演进,请参见本章第2节的相关部分和第13~14章。

消费者行为研究属于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和消费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的更大范畴。行为科学从广义上关注人类各种行为的理论解释,尤其重视认知学习行为的研究。[5]应当留意,消费者研究和消费者行为研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有更大的范围和更早的历史,从更广泛的社会科学角度进行消费者研究。[6]如核心杂志《消费者研究杂志》(JCR)上发表的论文就涵盖了心理学、市场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3 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问题

不过,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问题还是明确的,包括:

(1)消费者的特征辨析(Who)。

(2)消费者的心理行为(What)。

(3)如何解释消费者的行为(Why)。

(4)如何影响消费者(How)

(5)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趋势(How)。

面对这几个基本问题(3W2H),不同的学科流派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结构体系,在图书馆可以看到同样为《消费者行为学》而内容各异的不同版本,这既反映出该学科的多元性,也说明该学科的不成熟性和未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营销管理为取向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注重消费者心理行为关联的市场商业效应。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构成营销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商科高等教育中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特点

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始于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了对中国消费者的描述性大规模调查。大约10年之后,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的研究项目为标志,“消费者行为”类别下的研究项目数量显著增长,标志着实证方法的消费者行为研究蔚然成风。

综合20年来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情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7]

1 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始于跨国市场调查公司

最早调查中国大陆消费者行为的机构包括A C尼尔森公司以及盖洛普公司。1995年之后,中国本土的调查机构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例如,北京广播学院市场信息研究所(IMI)、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主要是对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调查,目的是对中国消费者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一些有实力的广告公司也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一方面的调研,例如,奥美广告公司就曾对饮食、女性以及青年消费者行为专门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且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2 以中国消费者行为为对象的理论研究开始出现

国内随后壮大的另一支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队伍是高校学者,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从理论上进行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8]在学术领域里,直到1998年,在主要的国际性相关刊物中,专门针对中国内地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来自香港和部分国外学者,比如,香港城市大学的游汉民教授研究了中国消费者满意度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并在1994年发表了他的英文专著《中国消费者行为——顾客满意度与文化价值观》。内地学者开始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关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的论文。一些子研究领域,如女性消费行为、独生子女消费行为、老年消费行为研究等逐步开展起来。

3 方法的创新——如何更好地洞察中国消费者

从研究的范畴来看,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可视为西方 “消费者行为学”和 “中国人研究”的交叉研究地带。既要比照西方消费者行为学的框架和以实证为主的方法,又要参照中国人行为的研究成果。已有的许多中国人行为研究(如林语堂,1935; 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2005;翟学伟,2001—2013)主要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开展的,其方法特点之一是重视对人的内在气质的研究。当然还有从文学和国学的视角对中国人行为进行透视(如鲁迅)。在基于文化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背景下,中国本土研究概念的创新和测量方法的创新是学术追求的目标。从营销实战的角度来看,应发展更多更有效洞察中国消费者的方法。

描述任何事物都需要适当的测量工具,研究消费者行为也是如此,需要信度和效度比较理想的测量工具。然而,依靠国外现成的测量工具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些是语言和背景不同的问题,有些则是中国消费者的文化特性(如趋于不偏不倚)或者是理解方面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已有研究者在开发针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测量工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资料来源:1 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New York: Reynal Hitchcock, Inc ,1935。

2 卢泰宏等:《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前言,2页,27~4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上下两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5。

4 翟学伟:《面子·人情·关系网》,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5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 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 杨晓燕:《中国女性消费者行为理论解密》,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4 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趋势

从总体上看,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趋势1:研究重心更集中在人——消费者自身。将外部环境归因到人,如自我概念、角色、原型、心理地图,特别是消费者体验更受到重视;对各种新一代消费群的研究也都是热点。从单个人到人的关系的深入研究,如社交网络和消费者虚拟社群。

趋势2: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在主流的科学实证方法的基础上,一方面,各种新的定性研究方法被强调;另一方面,基于高科技的大数据方法已经出现。

趋势3: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长期以来,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局限在西方消费者身上,全球营销促使对其他文化背景中的消费者行为给予关注。新兴市场(如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呈上升趋势。

趋势4:更强调理论的应用。 向需求更大和应用价值更高的营销学角度倾斜。这是因为,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首先是为了赢得消费者和解决市场问题,市场营销管理策略优化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因和支撑点。营销学学科背景的强化已反映在不少新书的框架结构中,如有的书名加入 “营销战略”(marketing strategy),又如2000年以后新出版的英文教材,个案的内容明显增加(如John C Mowen,2001),表明管理学较推崇的个案教学法(case study)更受到重视,或更具有应用特色,这是早期同类图书的不足和薄弱之处。

趋势5:走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消费者行为学。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时代,21世纪的消费者行为学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消费者行为学的许多内容都将更新和重构。数字化消费者行为(digital consumer behavior)正在发展之中。

消费者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消费者行为学的学科特征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它的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与应用并重。

1 多学科交叉和不同的视角

消费是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宏观的层面有多学科以“消费”为对象的边缘交叉研究,如消费人类学、消费社会学、消费心理学、消费地理学、消费历史学、消费政治学、消费符号学等。亦从宏观层面发展出许多研究主题,如社会消费方式、城市消费模式、消费模式的变化、消费文化转型、国际消费示范效应、数字消费时代等。

消费者行为研究涉及许多范畴,所以有“跨学科”之说。一般认为,消费者行为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这个领域的背景是营销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它虽然是营销学的根基和核心之一,但并不限于营销学的视角,而非常广泛地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有关联[9],以至于直到2010年,核心期刊《消费者研究杂志》(JCR)上还发表有文章,认为消费者行为学只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质疑它能否称作一门独立的学科。[10]

如同人类行为是复杂多样的,消费者行为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复杂问题。因此,出现多学科“围攻”的多元化的基本局面,以及消费者行为学常常借用或引入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工具的基本状况。例如,将社会学的“生活方式”(lifestyle)、心理学的“自我”(self)和“多属性态度模型”等概念用于消费者行为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是跨学科的,它吸引许多领域(从心理学到经济学,从社会学到文化人类学,从历史学到营销学等)的研究者加入,其共同的兴趣是市场中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他们如何互相影响,并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释。今天,消费者行为学仍是一个新兴发展中的学科领域,该领域的理论部分有些已相对稳定,有些却并未成型,有些还是空白。

在解释复杂的消费者行为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角度和重心,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研究者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角度,例如,M 所罗门(Solomon)认为,消费者行为的不同学科研究展现出从微观(个体)到宏观(群体环境)的视角。[11]J C 莫文(John C Mowen)认为,有三种切入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角度: 基于消费决策的观点;基于消费体验的观点;基于影响(改变)消费行为的观点。[12]从文献分布量来看莫文的观点,“决策观点”的消费者行为学文献比重最大,后两种的研究较少,也较新,其中第三种正是营销学所倾向和主张的。

从更大的研究范畴来划分,基本又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消费研究(如消费社会学、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等)、消费者研究(如经济人等)、消费者行为研究,相比之下,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问题相对更微观。作者认为,消费者行为学主要可归纳为三种学科视角,即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和营销管理学。本书侧重营销管理学的角度。

2 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方法有多种,详见第13章和第14章。从研究理念和方法论的层面,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实证主义(positivism)和阐释主义(interpretivism)。

两者在研究理念上的主要区别可参见图表1—1。

两者在方法论上的区分是,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并视消费者为理性决策者。相反,阐释主义方法强调消费者个人经验的主观意义,并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受多重原因而不是单一原因支配的(见图表1—2)。[13]

资料来源:译自ElizabethC.Hirshman,“HumanisticInquiryinMarketingResearch:Philosophy,Method,andCriteria,”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犚犲狊犲犪狉犮犺,23(August,1986),p.239。

资料来源:改编自LaurelA.HudsonandJulieL.Ozanne,“AlternativeWayofSeekingKnowledgeinConsumerResearch,”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犆狅狀狊狌犿犲狉犚犲狊犲犪狉犮犺,14 (March,1998),pp.508 521。

虽然实证主义方法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但是,有学者质疑,如果只用“科学(实验)方法”,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是否完全可被反映及了解? 实证主义被质疑是否能够全面发掘消费者的“隐藏动机”(hidden motivation)。即使运用了高效的方法询问消费者,他们也未必一定回答隐藏的真正动机(Solomon, 1996)。所以,“阐释主义”不赞同 “实证主义”所持观点,消费者的行为很多时候不能以科学方法作分析及了解,而往往需要以“人性”或“人本”的方法作深入(indepth)的了解。在实证主义研究过程中,研究者(researchers)与被研究者(subjects)的关系往往存在“距离”,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并不参与,只是观察。而 “阐释主义”却注重参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及研究过程往往是以 “共处”(indwelling)的形式进行。它注重参与者个人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以实验法控制某变量的结果,研究者因此成为研究的 “量尺”(measuring instrument)(Polanyi, 1962)。 “阐释主义”亦因此被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m)、“自然主义”(naturalism)、“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及“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

以一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为例,“实证主义者”会基于一套有步骤的科学实验法,把研究对象——“被邀参与研究的中国人”置于一个模仿现实背景的实验场所内进行态度测试,所得数据性支持的结果将普及到整个中国人的社会——实验结果代表现实情况。相反,“阐释主义者”则会亲身居住在中国,以融入、参与及感受的非实验法来收集及分析结果,而数据执着性较低。有一点很重要,在探讨方法时,重点应该是 “哪个方法更能反映消费者的真正想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人本主义方法更受到关注(Belk, Sherry, and Wallendorf,1988; Hirschman,1985, 1986; Holbrook,1986; Hudson and Murry,1986; Soloman,1986; Wallendorf,1987)。90年代以来,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的发展出现两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一是两种基本取向由“争论”变为“讨论”、由“对立”变为“互补”;二是消费者研究学派的分类逐渐明朗,各自的特征及定位更加清楚。

3 研究与应用并重

与消费者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消费者行为学既注重学术,也注重应用。特别是营销管理视角的消费者行为学更强调将研究与营销战略、营销活动结合起来。现代营销管理以“顾客导向”和“顾客价值”为宗旨,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机会。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成果对营销实践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整体上而言,营销的全过程和各个分支都离不开消费者(顾客)研究(参见第2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为市场细分提供了依据和划分的工具,包括应用提出的种种概念进行市场细分,其中,以生活方式对人群作市场细分的方法应用得最深入、效果更好。[14]

90年代,品牌领域建立了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理论,使得品牌研究的主流与消费者行为密切相关,品牌—消费者关系、品牌(消费者)社群等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研究为品牌战略管理提供了方向和依据。[15]

一般而言,消费者行为研究与营销传播(广告、促销)有最大的关联度,即消费者行为研究常常会落地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实务之中。有研究对《消费者研究杂志》(JCR)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心理行为研究在营销中的应用显著或主要落在两个影响区域:广告和广告效果(占30%);沟通和劝说(营销沟通和消费者态度)(占24%)。[16]比如,应用各种心理模型研究改进广告效果 (如2000年前后对美国戒烟广告的效果研究)。

1.2 消费者行为学的简要历史

对消费者行为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发端很早,但消费者行为的历史研究认为,消费者行为的正规学术研究始于近半个世纪之内。下面以若干主题简明扼要地描述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梗概。

消费者研究的产生

消费者研究发端于早年的美国商界,主要是对消费者进行测试。[17]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动机研究(motivation research)起初也都是出于公司的商业目的,却为消费者行为研究成长为一门学科播下了种子。[18]

动机研究应用社会学、人类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消费者如何购买以及为什么会购买。动机研究大大增进了对消费者的理解,例如,消费者选择产品时最关注的因素是什么(利于产品改进),广告产生了何种联想,引起消费者注意和兴趣的具体原因等(帮助提高广告效果)。在消费者认知、创新的扩散、品牌忠诚方面的消费者研究结果,鼓励和刺激商界和研究者更多地投入消费者行为的探索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看,驱动消费者研究和消费者行为学发展的外部力量和个人动机是多方面的。其中,商业动机和市场驱动是显著的推动力量。在商业和营销领域,先后出现了以下三股主要的外部驱动力:

(1)追求广告促销的效果。早期的驱动力是为了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因为广告投入很大,而效果相当不确定,这驱使在商业上希望通过对消费者的了解,产生改善广告、促销等效果。

(2)建立品牌和消费者关系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之后,伴随关系营销的兴起,消费者品牌关系和品牌社群是品牌战略管理中最受重视的领域之一。

(3)为了创新顾客驱动的商业模式。21世纪以来,寻求创新的商业模式的关键指向“顾客资产”,即更好地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以赢得顾客资产是创新的关键。

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从以实务者为主到研究者登上舞台,消费者行为研究步入理论建立并发展的时期。1959年以后,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动机研究带动了以大学学者为主的消费者行为学术研究的兴起,继而成为主导而与实战型研究有所区别。有文献通过对32年的消费者研究的文章进行分类,提出消费者研究的学术发展阶段。[19][20]作者认为,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1 学术发端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们提出了消费者行为的一些单一概念: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生活方式(lifestyle)、个性(personality)、心理图像(psychographics)和社会阶层或等级(social class)。这些概念都是着眼于对消费者进行分类,直接被作为营销进行市场细分的工具。

2 理论创立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探索消费者行为的各个方面的论文纷纷在学术刊物上出现,学术研究的论文数量激增,研究方法亦向定量化倾斜。其中,“消费心理”(consumer psychology)方面的研究居首位(一项统计表明,1960—1964年间,消费心理的文献从96份增加到172份)。[21]1968年,《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在美国问世。1974年,后来成为营销学核心期刊的《消费者研究杂志》创刊,激发了人们更大的研究热情。

3 理论深化阶段

1980—2000年,提出深度理解消费者的新理论。自1890年心理学家W 詹姆斯提出自我概念(self concept)之后,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有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1982年,J M 瑟吉(J M Sirgy)的关于自我的综述论文《消费者行为中的自我》(Self Concept in Consumer Behavior)在核心期刊《消费者研究杂志》上发表[22],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推动消费者行为研究将自我概念作为新工具,“自我”成为理解和解释消费者行为新的重要的核心概念。对消费者行为的解释,从个人一般心理特征和外部因素进入消费者内视的更深入的解释角度。基于自我的研究催生了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高潮。

另一方面,人们追求更加完善的行为解释模型。1985—1991年,受限意向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出现了,这是行为理论新的解释框架。[23]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进展之一是TPB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消费者文化理论(consumer culture theory,CCT) 受到更大的关注,即更重视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消费者行为。[24]

4 理论重构阶段

2000年以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使消费者行为和理解、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方法都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相对“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学,重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学的目标已经提出。[25]“数字化消费者行为”、“数字化世代”、“消费者虚拟社群”、“消费者大数据分析”等一批全新的理论概念已经出现。这一阶段在方兴未艾之中。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时间点(TimeLine)

1940—1950年消费者动机研究(motivation research)产生

1963年生活方式(lifestyle)概念出现

1968年恩格尔等人的《消费者行为学》出版

1969年霍华德谢斯(HowardSheth)购买者行为模型产生

1974年《消费者研究杂志》(JCR)创刊

1982年自我概念(self concept)被引入消费者行为学(Sirgy,1982)

1985—1991年受限意向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产生并完善

1992年《消费者心理杂志》(JCP)创刊

1995年《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出版

2001年品牌社群(brand community)概念出现

2002年《消费者行为杂志》(JCB)创刊

2005年消费者文化理论(consumer culture theory,CCT)产生

2010年数字化媒体与数字化消费者行为概念与研究出现

消费者行为学的先驱贡献者

在建立消费者行为学学科地位的努力进程中,J 恩格尔(Engel)是第一个重要人物,恩格尔的主要贡献是以消费者行为学为基点或目标,进行了多学科的整合。1968年,恩格尔组织召开了跨学科学者参加的消费者行为学术会议,同年又出版了以他为第一作者的开拓性教材《消费者行为学》,这本早期广泛采用的教材的特征是基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及动机研究的综合[26],形成20世纪60年代消费者行为学的综合概念框架。

很快,消费者决策成为研究的中心问题。围绕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消费者决策模型。其中在营销学界产生影响最大的,是1969年J 霍华德和J 谢斯提出的购买者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27],为营销学角度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开了先河。同时,《购买者行为理论》这本著作也因为“使营销学更加受到尊重”的贡献而成为经典著作,被长期广泛引用。

J 霍华德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营销学的教授,他意识到,消费者研究已成为营销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且在1963年出版了《市场营销:执行和买方行为》(Marketing: Executive and Buyer Behavior)一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3)。当时J 谢斯还是一个刚刚进入学术界的年轻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当教授助理。与霍华德教授合作出版《购买者行为理论》一书,使他从此将消费者行为研究作为他毕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并且成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引领者和论著最多的少数核心学者之一。谢斯于20世纪60年代初从印度来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就读MBA和攻读营销学博士学位,他很幸运地及时成为J 霍华德教授的研究助手,一开始就参与了一项伟大的研究。在后来的近半个世纪,谢斯的主要学术领域涉及消费者行为、关系营销、B2B、竞争战略和全球营销。消费者行为成为他的第一学术研究领域,在2010年出版的汇总学术贡献的谢斯全集8卷本中,消费者行为研究占了头2卷(第1卷概念基础和第2卷实证研究), 组织购买行为另有1卷(第7卷)。[28]谢斯以购买行为—购买决策作为出发点和中心,涉及个体、家庭、跨文化的消费者行为概念模型和消费者偏好、信息行为、品牌行为等实证研究。谢斯对组织购买行为的研究,后来延伸形成B2B营销和关系营销的理论,亦使谢斯成为这两个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谢斯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充满营销学的色彩,消费者行为学不但是多学科的综合,而且有了营销学特有的概念和内容。

消费者行为研究内容的变化

1984年,有作者通过对10种主要期刊(1950—1981)的1 50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类[29],得出4大类37项主题的分布:消费者个体研究(态度等13项);购买过程(品牌认知、评价、购买决策等6项);环境影响(传播、文化、地理等12项)和其他(消费主义、偏好、公共政策等6项)。

2015年,核心期刊《消费者研究杂志》(JCR)发表的该杂志40年研究趋势的综述分析文章指出,在消费者研究的研究重心上,消费者选择和决策(consumer choice and decisionmaking)一直是最占比重的课题,且40年来比重稳定上升,从起初十年的50%左右上升到如今的60%左右。[30]

如果以问题为中心,粗略地说,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先后呈现出以下四个高潮:

高潮A:关注的问题是消费者的实际行为是什么样的(如5W1H),这是实践和市场调研的视角。

高潮B:从心理和经济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核心问题是消费者如何决策(如态度、偏好、关系和选择),这是实证主义的解释视角,可以理解成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现代主义理论。

高潮C: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核心问题是文化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如消费文化、消费伦理),这是后现代主义的解释视角。

高潮D: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研究,核心问题是智能技术如何改变消费者行为,以及精准了解消费者的新方法,这是高科技的视角。

高潮A的问题是What(是什么), 这由来已久。高潮B 的问题是How(如何),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高峰,并且成为主流。 高潮B的营销色彩最浓,在营销研究中分量很重,是心理学和营销学结合最为紧密的地带。高潮C的问题是Why(为什么),大约从90年代开始,对其关注的趋势仍在继续。[31]

高潮D着眼于未来,是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新趋势,其问题是How to Change(如何改变)。消费者行为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面临新的重大挑战。[32]出现了“数字化消费者行为”(digital consumer behavior)等革命性的概念。变革是全面而深刻的。例如,当年霍华德谢斯购买者理论的前提是(购买者)信息不完全、不充分,而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甚至完备或完全的信息,即已经进入信息完全的环境。这使得了解消费者的方法、途径和效果与以前大相径庭,消费者行为学的许多理论面临修正更新乃至重构——走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充分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学。原来高度难解的“消费者”,已经成为大数据中可以跟踪分析、可以预判其行为的“消费者画像”。消费者也因为信息充分而拥有最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的变化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过去几十年中有很大的变化。简单地概括,以下四种方法先后占据主导地位。有学者通过分析《消费者研究杂志》30多年内(1974—2008年)发表的论文指出,实验方法和因果模型方法在消费者研究的研究方法中占有主导地位。[33]

1 观察和调研方法

早期的消费者研究的主要方法,与营销调研的方法没有区分。其分析方法不断深入发展。

2 因果模型方法

在科学方法、实证方法的强大趋势,以及经济学模型化的影响下,因果模型方法(causal modeling)成为消费者行为研究和营销学研究的主流,其中,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应用最为显著并得到学界认可。大量发表的论文都是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3 实验方法

进入以心理研究为主的阶段后,对心理学方法的依赖越来越大,以至于影响了总体的营销研究的各个方面,出现接受和采用实验方法(experimental design)的趋势。实验方法后来居上,取代了营销学中原来占主流地位的模型方法。这一点可以从营销学几大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所采用的方法的趋势中清楚地看出来。

4 大数据方法

21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big data)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捕捉和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方法完全不同了。消费者行为的大数据方法的实质是“让消费者自己告诉你”,既包括消费者信息的搜集,也包括对消费者的精准、及时的分析(参见第14章)。

延伸阅读 1—1市场营销调研方法的发展

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市场营销调研方法的发展相关。市场营销调研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步时期(1900年以前)

第一个有记录的市场调研是在1824年,一份报纸调查了选举情况;同一年,另一份报纸调查了人们对在北卡罗来纳州举行的政治会议的感觉。1879年,一家广告公司(N W Ayer)第一个借助市场调研制定营销策略,但当时只是通过调查地方政府官员来确定谷物的产量。学者进入市场营销调研领域大约是在1895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哈罗·盖尔引入邮件调查来研究广告,他发出200份问卷,回收了20份填好的问卷。紧随其后的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华特·迪尔·斯考特,他把实验和心理测量方法引入尚不成熟的广告实践中。

2 早期发展时期(1900—1920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者需求不断扩大,市场范围越来越广,企业经营者不再就近销售或只面对他们熟悉的消费者,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及其对制造商产品的态度。1911年,美国一个名叫科蒂斯的出版公司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调研部门,调研对象主要是汽车行业。几年以后,丹尼尔·斯塔奇教授极具前瞻性地意识到要测量广告的反应,另外,该教授还把回忆测量和量表测量引入营销调研领域。

3 成长时期(1920—1950年)

美国的怀特首先提出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商业问题,他认为需要系统、连续地进行营销调研,但在他的书中并没有使用统计和数学方法。尼尔森公司成立于1922年,利用怀特的成果,该公司开发出多项服务,为其成为美国最大的市场营销公司奠定了基础。直至20世纪30年代,正式的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才在大学里出现。大众媒体的扩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市场营销调研趋于专业化。

到了30年代末,调研者开始对被访者的回答按照收入、性别等特征进行分组。简单回归分析开始使用,但并不普遍。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社会学家为了研究士兵及其家庭的消费行为,对已有的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了改进,这些工具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意见调查、操作性研究技术等。40年代,焦点小组座谈和随机抽样等方法开始普及。

4 成熟时期(1950年至今)

20世纪50年代,动机研究的重点是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原因,1950年由梅森·海尔主持的速溶咖啡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60年代,出于描述和预测的目的,人们开始使用数学模型,如随机模型、马尔可夫模型、学习曲线等。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它强化了研究者分析、存储和恢复大量数据的能力。此后,市场营销调研逐渐为各种组织所接受和认可。由于公司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越来越不可或缺。

5 未来展望

今天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这些特点会继续存在,但各种方法的偏重与组合将会产生许多结果。在现代计算机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更加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将不断出现。近几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大大改进了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方法。

资料来源:[美]小卡尔·麦克丹尼,罗杰·盖茨:《当代市场研究》(第3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消费者行为学教材的演进

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是学科知识结构和概念框架的整体表现,反映学科的发展程度,亦反映学科共同体的基本共识的程度。所以,通过对不同年代典型教材的比较和分析,或者以典型教材为分析样本,可以看出学科的演化和进步。

如果以消费者行为学的美国主要教材作为分析对象,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有以下几种:

(1)恩格尔版本(J Engel等,1968年第1版)[34]

(2)希夫曼版本(L G Schiffman等,1978年第1版,2014年第11版)[35]

(3)霍金斯版本(Del I Hawkins等,1980年第1版,2014年第12版)[36]

(4)所罗门版本(M R Solomon, 1991年第1版,2015年第11版)[37]

(5)布莱克韦尔版本(Roger D Blackwell等,自2001年第9版起,布莱克韦尔成为恩格尔版本的第一作者,2006年第10版)[38]

从这几本教材的第1版的时间(最早的是1968年)可以看出,消费者行为学是近50年发展起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大约只有30年的历史。后四种版本至今都已经更新出版至第10版以上。

1968年恩格尔等人的《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第1版是最早的开创性教材,他们基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为这门课程的教材奠定了基础,但还没有形成消费者行为学自己的特色。

布莱克韦尔从恩格尔的1968年第1版开始就是作者之一,2001年布莱克韦尔成为恩格尔版本第9版的第一作者(恩格尔作为第一作者至1995年第8版),从1986年第5版开始又加入了作者P W 米尼亚德(P W Miniard)。所以,布莱克韦尔版本是恩格尔版本的延续或变种,相比之下,布莱克韦尔版本更加突出了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管理的结合,事实上,布莱克韦尔本人是一位喜欢营销实战的专家。

1978年希夫曼的《消费者行为学》除了第一作者希夫曼(L G Schiffman),还有作者L L 卡努克(Kanuk)和J 维森布利特(Wisenblit)。希夫曼是一个侧重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的营销学教授。该版本中篇幅最大的是第2篇“个体消费者”,即消费者个人心理部分最详细。其特色是突出媒体—广告—消费者沟通,如作者所言,从第1版就开创了“用广告来图解消费者行为”的方式。[39]这条主线当然与心理学也关系密切。希夫曼版本虽然有其优势和特色,但全书显得疏散而缺乏逻辑,更何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个体因素的重要性正在被消费者社群的影响力所取代。

1980年霍金斯等人的《消费者行为学——建立营销战略》(Consumer Behavior: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到2013年已经是第12版。[40]其副标题显示出基于营销战略的取向是其特色,作者力图将消费者行为知识与营销管理相结合,或者说强调消费者行为知识的营销战略应用。其不足是更新相对比较慢;虽然篇幅很大,个案不少,原理部分是通用的,但许多内容和情境都是立足于西方文化,西方的消费者行为的语境与中国消费者行为差距较大而难以契合。

1991年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购买、拥有和存在》(Consumer Behavior: Buying,Having,and Being)到2015年已经是第11版。虽然这个版本开始比较晚,但清晰简约的理论框架以及文化取向是其特色。该书第1~10版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消费者行为之轮盘”、“作为个体的消费者”、“作为决策者的消费者”、“文化影响”和“亚文化影响”。从其副标题可以看出,所罗门虽然重视消费者购买,但认为消费者行为学的内容不仅限于购买,还应该包括拥有和存在,比较突出互联网时代开始的新的变化。在2015年的第11版中,所罗门将整个框架调整为更加简单的三个板块:消费者行为学基础、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微观)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在(宏观)影响。他依然突出文化,将文化放在基础板块,而不是外在影响的板块(这是所罗门与别人的不同),并且重点强化了“网络化消费者行为”(第12章)。

虽然每一个版本的教材都追求消费者行为的完整画面,而且需要兼顾不遗漏基本的内容,但不同作者的版本依然是各有各的个性倾向和特色。总体而言,区别在于整体的结构不同、内容的比重不同。从结构的倾向和内容的主导或特色部分所占的分量大致可以看出,全球消费者行为学教材的三个主要取向或视角是:心理学取向、营销战略取向和文化取向。希夫曼版本代表了心理学取向,侧重消费者个人心理因素;霍金斯版本和布莱克韦尔版本代表了营销战略取向,侧重消费者决策过程;所罗门版本代表了文化取向,侧重文化和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在吸收全球教材精华的基础上,本教材基于营销管理的取向,以注重中国消费者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创新为特色,采取由四大问题组成的整体结构——4H消费者行为学框架:“原理篇:如何解释消费者行为”、“消费文化篇:如何透视消费者行为”、“方法与工具篇:如何测量消费者行为”和“营销应用篇: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

1.3 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兴起

20世纪末的互联网和21世纪的移动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伟大的新时代。

我们如何描述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出现的变革?用什么概念来概括和统领这些重大的变化?

1 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概念由来

至今为止,学术思想界广泛采用的关键词是digital,即“数字化”。显然,人们并不是在技术的层面使用这个术语(数字的、数码的)。那为什么会采用这个技术色彩很浓的关键词呢?也许这要归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N 尼葛洛庞帝。

1995年,尼葛洛庞帝的著作《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出版[41],尼葛洛庞帝说:“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他预言,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会使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由于尼葛洛庞帝的思想极富远见,加上他的影响力,这本书产生了深刻的、广泛的影响,成为一个大时代来临的奠基之作。

显然,“digital”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或者说,“digital”是新时代的一种代称,所以,digital在此的中文翻译应该为“数字化”,而不是“数字”。[42]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渗透人类社会,后来的研究者在开拓创新时,常常引用或借用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digital)一词,来表明这是某种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概念。例如,“数字化媒体”(digital media)、“数字化营销”(digital marketing)、“数字化传播”(digital communication)、“数字化品牌建立”(branding in digital age)等,并且广泛使用“数字(化)革命”的提法。[43]

尼葛洛庞帝在该书中认为,“数字化生存是指人类在虚拟的、数字化的活动空间里从事信息传播、交流等活动”。重点是人类在不同于传统的另外的空间里活动,当然一切都会不同。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当然也不会例外。2009年,著名的消费者行为学学者M R 所罗门在他的《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前言中简单提出了“数字化消费者行为”(digital consumer behavior)的概念, 并且认为数字化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新世界”。这与他在2001年说过的话是同一个意思:“消费者的偏好和习惯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了重大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移动的目标,社会的关注点和偏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当然,其他的学者在近10年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在公司实践的领域里,人们甚至更积极地将触角深入到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新空间之中,力图捕捉新的商业机会。例如,麦肯锡、尼尔森、埃森哲等国际一流的咨询公司高度重视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调查研究新课题,并且在近几年连续发布了多份调查分析报告。[44]

综上所述,“数字化消费者行为”可以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学的新的整体性核心概念。与此前的消费者行为相对照,数字化消费者行为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体现在近15年里一批新的概念术语应运而生。

2 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新概念群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产生新的概念术语,我们将与消费者行为相关的新概念归纳在图表1—3中。

同时,也出现在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原有的概念之前冠以“数字化”的新的概念术语,其代表性文献如图表1—4所示。

3 数字化消费者行为与传统消费者行为的根本区别

数字化消费者行为与传统消费者行为到底有哪些不同?可以肯定,它们之间的不同正在全面渗透到消费者行为的方方面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数字化消费者信息环境完全不同了。由于数字化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大范围取代,信息基础结构从金字塔形变成去中心的立体网球形,消费者从不对称的不完全信息状态进入透明的几乎完全信息状态。消费者有了更大的权力(power)(参见第6章)。

(2)虚拟消费者社群(virtual consumer community)成为消费者行为的主体。社会网络和社交媒体促成虚拟消费者社群广泛出现,互动、分享、众筹、共创的力量成为主导的社会动力。消费者行为学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消费者社群的高度关注和研究,营销的重心转向消费者社群(参见第6章)。

(3)新的数字化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决策模式出现了。数字化消费者决策模式与传统消费者决策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和移动购买行为对传统商业渠道、实体零售店形成了挑战,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终端购买行为 (参见第8章)。

(4)解释和影响消费者的理论方法和路径有了本质的不同。由于大数据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智能化记录、识别、分析消费者,而且可以与消费者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和相互影响。所以,了解和研究消费者的方法以及结果也完全不同(参见第14章)。

应该特别指出,数字化消费者行为是全球化消费的重要体现。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区域性的文化差异和隔离,是全球共同接受的技术文化的产物。当然,数字化消费者行为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类是福是祸,依然充满了争论,例如,人们关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问题;关注智能手机等智能机器的介入是否冷漠了人际关系。

延伸阅读 1—2中国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趋势

——2015年麦肯锡报告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了2015年《中国数字化消费者调查报告: 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本次调研麦肯锡访谈了超过6 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 3亿用户,对其数字行为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主要针对六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信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如微信、新浪微博;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电子商务;六是O2O。

调查发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消费者行为出现以下五个重要的趋势:

第一,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中国人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约50%,美国约40%。这两个数据都处于更迅猛的发展态势之中。图表1—5是消费者在使用社交网络后花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变化调查。

社交媒体的功能从单纯的沟通逐渐演变成CRM(客户关系管理)和购物。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处于快速演变的过程当中。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时间大幅增加,观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的时间也大幅增加。

另外,2014年,数千商户将中国流行的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半私密的50~100人的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2015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更多商家可以借助中国庞大的社交用户人口打造数码版的直销网络,依赖口碑和推荐销售更多的商品(如化妆品、医疗保健品和保险产品)。

第二,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16%的消费电子产品是通过线上售出的,而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实体店的展示效应(即购物者在店里浏览商品,但通过其他渠道包括线上渠道购买)对30%的消费者而言尤其明显,他们会在店内浏览,同时用手机进行研究,而只有16%最终选择在门店购买此产品。门店将来不只是交易的一个渠道,更多承担的是展示的功能。图表1—6是消费者购物渠道调查。

第三, 线上线下融合(O2O)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并将持续发展。71%的中国数字消费者已经在使用O2O服务,其中9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未来6个月内仍会使用O2O服务甚至会增加使用频次。而在还没使用过O2O服务的消费者中,近1/3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尝试。图表1—7是2014年中国消费者对O2O的预期调查。

第四,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在使用电子商务,网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8%和60%。农村用户中的“网络达人”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多出25%,他们渴望第一个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图表1—8是农村消费者网购情况调查。

在具体数字上,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一二线城市达到76%,在三四线城市是47%,农村为19%,但是在被渗透的这些人群当中,在电子商务的使用上农村跟城市居民一样活跃,19%的人群里面有64%使用过网购。图表1—9是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购人群分布情况调查。

第五,食品网购需求大幅增长。尽管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上购买服饰类商品(66%的人在过去3个月内购买过),但他们购买得最频繁的却是常温和生鲜食品(食品购买频次是34次/年,服饰类是22次/年)。40%的中国消费者网购食品,而美国网购食品的消费者只有10%。图表1—10是中国消费者喜欢网购的品类调查。

麦肯锡全球董事龚方指出,在网购食品时,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在中国有65%的消费者非常担忧食品安全问题,而在美国和英国只有36%和26%。

资料来源:麦肯锡:《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http://www 199it com/archives/328173 html。

讨论题:

1 从这个报告中可以看出,数字化消费者的行为对哪些行业产生了威胁?又给哪些行业提供了机会?

2 分析数字化消费者为何会出现报告中的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延伸阅读 1—3中国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特征

——2014年埃森哲报告

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之一埃森哲公司在2014年发表了研究报告《中国消费者的数字化生存》。这份报告认为,在中国,数字化消费者行为呈现如下一些特征:

1 移动化+社交化

消费者的生活日趋移动化、社交化。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网民数量首次超过PC网民,中国真正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终端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移动终端占据了消费者工作以外大部分的碎片时间,具有娱乐、社交、资讯、阅读等多种用途,甚至具有部分工作功能,一些电脑上的工作相关功能,如收发邮件等,也部分转移到移动终端上。

数字消费者喜欢社交的特点非常突出。微信等以社交为主要功能的应用正在快速普及,使用量迅速上升。数据显示,55 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比24 9%。埃森哲2014年的调查显示,40%的被访者使用微信替代了手机的短信功能。

2 挑剔的数字消费者:换商经济

如今的数字消费者在消费时面临越来越多样化的选择,这导致其变得更加挑剔,并且比原来更频繁地更换产品/服务提供商。数字消费者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产品体验,对产品和品牌的忠诚度降低,随时准备更换供应商。因此,他们拥有不同于以往的、对市场更大的影响力和主导权,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及潜在机会。

消费者进行换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产品/服务质量。部分消费者换商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新生事物和潮流前沿,会为了体验更新或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而做出改变。这类消费者通常是喜欢在数字终端玩游戏或播放影音的年轻人。

3 网络口碑的效果超过广告

埃森哲2014年的调查发现,口碑传播是中国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60%的消费者选择家人/同事/朋友作为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渠道,比例远超其他渠道。同时,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已超过广告等传统媒体。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弱化品牌效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消费者能够快速方便地获取各类产品信息和客户评价,这远比品牌标识和产品广告有效。

2013年,中国广告主1/4的预算都花在数字渠道上,比上一年增加了38%。未来,企业仍需继续加大对社交媒体的关注,通过社交媒体与消费者进行深入互动和沟通。

4 终端娱乐化明显

中国数字消费者的智能终端娱乐化倾向非常明显。多项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消费者使用智能终端进行听音乐、玩游戏和观看视频等娱乐消遣活动,其中年轻和中低收入消费者对智能终端的视频等娱乐功能诉求更高。中国网民是全球第二大规模的视频消费者,在线视频的网民到达率达到87 2%。

5 多屏:注意力之争

中国的数字消费者已形成多平台多设备的消费习惯。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联网设备的多样化,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在观看电视的同时也在使用其他设备,电视一家独大的风光不再。智能终端改变了消费者的收视行为,平台切换将愈发常见。

资料来源:1 埃森哲研究报告:《中国消费者的数字化生存》,2014。

2  CNNIC:《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

3 企鹅智酷:《解密微信:首份微信数据报告》,http://mp weixin qq com/s?__biz=MzA5MTMyNzAzMQ== amp;mid=202843737 amp;idx=1 amp;sn=0817b07da14fa46b865b6b8bd51c9 f41 amp;scene=1 amp;key=79cf83ea5128c3e5a6b658e4531a8f25c4764abfcbbfd6e322ad1c86348753501c9dae3adb61f0e46bf57124e54b9 db5 amp;ascene=1 amp;uin=MTQ1MzQ3NjUzMw%3D%3D amp;devicetype=webwx amp;version=70000001 amp;pass_ticket=MCejdHMmGWIn zr4se027vljtOr69vKWmBCnXy2Y4%2BsznX7YJi%2BWqAsfN1WLEuieJ。

讨论题:

1 你的数字化消费行为符合报告所说的内容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为什么?

2 这些消费行为的变化给营销带来了什么改变和挑战?

第1章小结

1 本章简要描述了消费者行为学的学科内涵。

2 多学科、多元化是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特征。

3 本章首次从几个方面简要描述了消费者行为学半个世纪的发展,这对于深度掌握消费者行为是很宝贵的资料。

4 本章首次分析归纳了数字化消费者行为这一正在出现的重大趋势和新领域,初步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学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第1章思考题

1 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2 什么是数字化消费者行为?

3 消费者行为学有何学科特征?

4 试说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发展阶段。

5 试比较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 Ps0sYJExLV3H5GsYngxVjrdMiohwhxD2s2f1iqSpcDBchZDne0p+ihJooX0pES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