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3年专四完形填空历年所考短文的话题、题材和体裁如下: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完形填空短文在题材上涉及领域广泛,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近九年已考题材都离不开社会文化、人物传记、教育科技、政治经济、法制秩序、伦理教化等几个常考范畴。话题新颖,内容与考生平时所接触的社会生活直接相关,且有一定的深度和教育意义。体裁主要是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其中以说明文居多。在近年考试中,说明文已连续出现了六年。 2013年的完形填空再一次考查了说明文,题材为经济,话题是关于世界各地税收的种类和作用。
英语语法主要分为词法和句法。从历年专四考试来看,完形填空所给选项中的单词以实词为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主要考查同义近义辨析、词语的搭配、习语和惯用法等。所给四个备选项的词类相同。选择时要注意语义是否合适,搭配是否合理,风格是否一致,感情色彩有无矛盾。而相对来说,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如代词、冠词、介词、连词和关系词等所占比重较小。选择时注意词性、形式是否匹配,单复数是否一致,逻辑关系是否正确,衔接连贯是否合理,指代是否明确等。总的来说,对词的选择既要看其在某一句话中是否恰当,也要看它与其他词的搭配是否合适,甚至要结合上下文,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关于句法,完形填空要考查的内容涉及动词的各种形态、语态、语气,还有主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省略句、倒装句等。考生在做这一类题时,不仅要分析本句的语法关系,而且要根据上下文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完形填空所选文章虽然被抽去了 20个词,但是整篇文章的脉络和大致内容依然是可以理解的。考生在做题时不能只看所填的词在短语或句子里是否合适,还要联系上下文来考虑,在做出判断选择时应时刻心中怀有上下文,不应只看到题目与选项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由于考试时间紧,许多考生在回答这部分题的时候,往往不顾整个篇章的结构、大意或文体,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空格选项上,孤立地研究一个选项,这就脱离了文章整体,答题的准确率也会大受影响。因此,要做好这部分试题,考生首先必须大体理解篇章的主要内容、逻辑关系,从而判断出题的意图以及归纳或演绎的思路。完形填空的空格没有任何一个是孤立地存在的,必须把它们放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逐个推敲,同时利用自己对各种材料的描写和陈述内容的了解,做出正确的选择。
专四完形填空 20个题按考查类型来归类,大致可分为四种题型:词汇辨义题、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题、逻辑推理题和语法结构题。每种题型考查的基础能力各有不同,考生可根据不同题型得分情况来确定自身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扎实程度,从而有目的地进行逐个击破,做到高效复习提分。
词汇辨义题是完形填空考查词汇基础的直接体现,是完形填空的测试重点,主要集中在实词的辨析,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选项往往以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形近易混词的形式出现。
例:
1. Salt may seem rather a strange______to use as money.(2008年第 31题)
A. object
B. article
C. substance
D. category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盐这种物质被当作货币使用似乎相当奇怪。 ”。选项A“object”表“物体,实物”,强调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固定的形状;选项 B“article”表“一件具体的物品或物件”,如: “articles of clothing”(衣物);选项 C“substance”表“物体,物质”,指特定种类的物质、材料;选项 D “category”表“种类,范畴”。故选 C。
2. Metal, valued by weight,______coin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20 08年第 41题)
A. processed
B. produced
C. preceded
D. proceeded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以重量来衡量价值的金属在世界许多地方被使用的时间早于硬币。 ”。选项 A“process”表“加工,处理”;选项 B“produce”表“生产,制造”;选项 C“precede”表“在……之前,先于”;选项 C“proceed”表“进行,继续下去”。故选 C。
3. I thought that it might be awkward chairing the department, since all of my______English teachers were still there.(2007年第 40题)
A. older
B. experienced
C. former
D. /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我以前的英语老师都还在那里,所以我觉得我主持这个系的工作可能会不好开展。 ”。选项 A“older”表“年长的”;选项 B “experienced”表“有经验的”;选项 C“former”表“以前的,过去的”。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指的是“以前的”老师。故选 C。
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是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演化的结果,包括动词短语和词的固定搭配,以动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构成的词组居多,这些词组出现在完形填空中,主要以动介搭配、动副搭配和介词短语为考点。平时要注意积累熟记。它不仅是学习中的难点,也是专四完形填空的常见题型。考生在平时背单词或做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花时间专门积累这些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例:
1. Iron, in lumps, bars or rings, is still used in many countries______paper money.(2008年第 42题)
A. in spite of
B. instead of
C. along with
D. in line with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铁作为货币在许多国家中还在继续使用,并没有被纸币取代。 ”。选项 A“in spite of”表“尽管”;选项 B“instead of”表“代替;而不是”;选项 C“along with”表“沿着;随同一起”;选项 D“in line with”表“与……相符合 ”。故选 B。
2. Dr. Offutt was there for me, letting m e know that I could______him.( 20 08年第 49题)
A. count in
B. count down
C. count out
D. count on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Offutt博士一直在我身边,让我知道我可以依靠他。”。选项 A“count in”表“把……计算在内”;选项 B“count down”表“(重要事件发生前的)倒计时”;选项 C“count out”表“数出;不把……计算在内”;选项 D“count on/ upon”表“依靠,指望”。故选 D。
考生要切记完形填空的解题是以对篇章的理解为基础的,一切语义的理解都离不开语境。语境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指所有的上下文、段与段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段之间的语义关系;狭义的语境指句子内部的词语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因此,考生要善于结合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和逻辑关系进行解题。
在完形填空中,句际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
1.并列关系。常用的词和词组有: and, or, as well as, neither…nor…, either… or…, not only…but also…等。这里面要注意的是 neither…nor…, either…or…, not only…but also…这类的短语可能会以考查固定搭配的方式出现。
例: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was det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February 2003 in Hanoi,______since then has infected more than 1,600 people in 15 countries, killing 63.(2009年第 32题)
A.but
B.and
C.or
D.yet
【解析】本题空格前一句介绍了第一例非典在何时何地被发现,后一句说明了非典蔓延的情况,两句间是并列顺承的关系,故选 B。
2.转折、让步关系。常用的词和词组有: but, however, while, despite, in any case等。
例:
Salt may seem rather a strange substance to use as money,______in countries where the food of the people is mainly vegetable, it is often an absolute necessity.(2008年第 32题)
A. but
B. and
C. so
D. even
【解析】本题空格前一句意为“盐这种材料被当做货币使用似乎相当奇怪”,空格后一句意为“在一些人们以蔬菜为主要食物的国家,盐是一种绝对的必需品”。既然是“必需品”,说明食盐具有价值,充当货币不足为奇,这一点与上文形成对比。故选 A。
3.因果关系。常用的词和词组有:because (of), since, now (that), due to, as等。
例:
The worst misfortune that can happen to a person is caused by breaking a mirror,______it brings seven years of bad luck!(2006年第 45题)
A. when
B. as
C. if
D. though
【解析】本题空格前半句意为“打碎镜子会给人带来最大的不幸”,后半句意为“它会带来七年的坏运气”。由此可知,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原因,这里缺一个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连词,故选 B。
4.条件关系。常用的词和词组有:if, unless, provided (that)等。
例:
______he had asked me to stay DeMatha, I might have.(20 07年第 46题)
A. Even if
B. Although
C. If
D. When
【解析】本题从句谓语为“ had done”,主句谓语为“ might have (done)”,这是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的使用标志。逻辑连词应为表条件关系 “if”,故选 C。
5.解释关系。常用的词和词组有: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等。
例:
The liquid expands or______, becomes less dense; some of it evaporates.(2000年第 36题)
A. in a word
B. in the meantime
C. in other words
D. in that case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液体膨胀,或者换句话说,液体密度变小;其中有些会蒸发掉。”。故选 C。
6.递进、补充关系。常用的词和词组有: moreover, besides, apart from, still, once again等。
例:
Five years ago, I became the principal of DeMatha. ,______Dr Offutt was there for me, letting me know that I could count on him.(2008年第 48题)
A. Once again
B. Repeatedly
C. Unusually
D. Unexpectedly
【解析】根据上下文,这里提到的是作者第二次回母校任职,所以 Offutt博士应该是“再一次;一如既往地”帮助支持他。选项 A“once again”表“再一次,又一次”;选项 B“repeatedly”表“重复地”,表示一件事或一个动作的反复发生;选项 C“unusually”表“非常;显著地;异乎寻常地”;选项 D“unexpectedly”表“出乎意料地”。故选 A。
7.顺序关系。常用的词和词组有:before, after, and, first等。
8.对比、比较关系。常用的词和词组有: in contrast, by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等。
主要考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否定句、逻辑主语和动词时态等。需要注意的是单纯测试语法知识的题目越来越少,但结合词汇的运用和文章的理解而设计的语法知识,还占有一定的数量。
例:
1. Sea shells______as money at some time or another over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Old World.(2008年第 37题)
A. had been used
B. are used
C. would be used
D. would have been used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海里的贝壳在东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某个时间或另一个时间被当做钱来使用。 ”。选项 A“had been used”表示过去完成;选项 B“are used”表示一般现在;选项 C“would be used”和选项 D“would have been used”均含有“过去将来”意味。很明显,空格处句子是在讲过去的事,并且状态是已完成,故选 A。
2. There is no evidence______antibiotics or anti-viral medicines help, so doctors can offer only supportive care.(2009年第 41题)
A. which
B. that
C. whether
D. what
【解析】“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re is no proof that…)”为常用表达, “that”引导“ evidence”的同位语从句,意为“没有证据来证明……”,故选 B。
完形填空的解题过程可以概括为 “总、分、总 ”三步骤。
第一步: “总”——速读全文,把握大局。
首先用 2~3分钟,以略读方式快速浏览全文。旨在了解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和结构框架,找出文章的主题、大意,作者的观点、态度、思路,文章展开的线索,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文章的语言风格或特点。
此时,应当格外注意篇章首句和尾句。篇章首句一般遵循不设题的原则,旨在让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首句往往就是主题句;而尾句往往是结论句,同样为主题服务。另外,还要注意各种重复出现的词语。重复出现的词语指的是同根词的重复,以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形式出现的重复,相似的表达方式或句式的重复等等。这些词语相互呼应,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文章的主题,影射作者的意图,与篇章首句和尾句一起勾勒出全文的脉络走向。
第二步: “分”——往返迂回,各个击破。
逐句通读全文,但是先不要看四个选择项,做到通读与猜测并行。另外,千万不要拘泥于题目顺序,这一步解题过程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分三轮解题,通俗地讲,就是会做的先做,不会的暂且放一放,留到下一轮。
第一轮,对含义明显的词汇、固定搭配或习惯用法、常用句式等纯语言知识问题,可以边读边随时猜测出答案,包括介词的用法、倒装句、虚拟语气等固定的句型或语法。巧用词汇的复现和同现关系解题。完形填空所选的是一篇文章,其同一性必然非常突出,也就是说它的遣词造句都是指向同一话题,说明同一主题的,而这一目的可以通过词汇的同现与复现技巧达到。因此做题时必须快速抓住文章主旨,抓住关键词,尽快理出与这些关键词有关的同现、复现关系,然后可以利用这些关系快速有效地找出答案。
第二轮,针对在通读过程中未能轻易猜测出答案的题目。这类题目的答案,不仅仅取决于对文章局部的理解,而是要在对语篇理解的基础上,利用上下文中字里行间的线索才能猜测出答案。
此时应首先看清每道题之间的句法关系,辨别句子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主从复合句,并根据语法判断词性,然后根据考生自己的生活常识、背景知识与文章主题猜测该词或短语的语义范围。例如,对于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实词,应该在语篇基础上判断它们的性质:动态、静态、积极、消极、褒义、贬义等。对形容词和副词还要分辨它们是强还是弱,是修饰数量、质量、长度、面积还是形状。对于连词,更要从上下文中判断它的逻辑意义,表示并列、递进、让步还是转折等。对猜测出答案的题目,应当首先对照选择项,找出选择项中与自己猜测完全相同或十分接近的那个答案,把它填入原文,看一看还原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语法规律,语义是否符合文章主题,感情色彩是否符合文段基调,如若不符合上述要求,就必须推翻原解,重新猜测。
第三轮,集中突破前两轮未能解出的题目。在前两轮的基础上,针对最后难关,直接对照选择项,利用前两轮已填入的选项缩小填空范围,采用排除法,排除不恰当的选项,最后敲定答案。
第三步: “总”——串读全文,检查核实。
串读全文,检查篇章是否已成为一个语法结构正确、用词语义准确、上下文逻辑关系严密、主题突出、内容充实、意思连贯、层次清晰的整体。
可从以下几方面对所选答案进行核查:
1.所选择的单词或短语是否符合本句内容和感情色彩,使上下文连贯通畅,与全文意义相协调;
2.所选择的单词或短语是否符合某种固定搭配;
3.所选择的单词或短语是否符合某种句型、时态、语态的特殊要求;
4.所选词本身或附近的词有无特殊要求,如有些动词后面只接动名词而不能接不定式。必要时对个别答案仍需推敲,发现不妥,要重新考虑。如无绝对把握,仍应相信第一感觉。
完形填空的每一个空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篇章的一部分,与上下文有着明显或微妙的关系,因此在选择时就要考虑到各选项与上下文的联系,必须把它们放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逐个推敲,同时利用自己对各种材料描写、陈述内容的了解,做出正确选择。通常这种联系或关系为考生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各种线索,比如语义逻辑、语法框架、词汇搭配以及词义的应用和概念,还有些是非语言性的一些知识等。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微观处理选项的技巧:
1.语义线索:在完形填空中,某些项的选择可以根据“语义”来决定,即已有的词或句子的语义决定着必须选择某个选项,否则整个文章的语义逻辑就不通,内容就与作者的原意不一致。
2.语法线索:指所填入的词与上下文可能发生的语法方面的联系。
3.词汇线索:有些完形填空要填入的词与上下文其他词有各种联系,文中的词往往在词义上或搭配上决定了应填入的词。
4.概念线索:在完形填空题的上下文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词与空格内需要填的词同指一个人或事物,甚至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应填的同一个词,这也是原文复现原则。
5.语篇线索:有时完形填空的各选项同为表示一定逻辑关系或承接关系的词或词组。选项为单个单词时,首先看四个选项是否词性相同。若连词、副词混杂,先分析原句成分是否完整,可参考标点符号或其他连词的存在。确定所需的词性后,再判断逻辑题在原文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时只是几个词之间的关系。常出现在完形填空部分的逻辑关系表示方式有连词、副词和词组(介词词组)等。
6.超语言线索:在完形填空考题中,有时不是利用以上几种线索便可以决定选项,这时往往要根据自己对试题内容的有关背景知识的了解来决定填入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