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胡华致函

1.1953年4月25日致浙江省湖州市读者张宜清

兹简复张宜清同志的意见如下:

一、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每章后面应增添研究题或讨论题的问题,这个意见很好,将来可以设法增添。

二、关于增添历史地理插图和历史照片问题,一般说,是需要的,但目前限于条件,将来可以考虑增添。

三、关于美国支持曹锟贿选为总统问题,拙书在同节(见修订本第37页)是指出了直系是依靠英美帝国主义的势力的。关于美帝国主义参加“五卅”惨杀,拙书也是指出来了的(见修订本第62页)。不过本书因为是供高中学生用的简明教科书,所以有的史实不能详细来说明。我们应该加强美帝侵华史实的宣传是对的,不过这方面大家还可以读像刘大年同志的《美国侵华史》这类书。

四、关于“五卅”后,北伐战争开始时,各派军阀割据的基本形势与帝国主义国家对革命的基本态度,在拙书修订本第66、67页均已说到。同样的,只是简略了一些。

五、关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拙书同样地只是作简明的说明,为的是给中学的同学以明确的认识,不使说得太多反而抓不住中心。像六大决议中的这些分析,一般说可供进一步研究者研究。

六、九一八事变后,美帝国主义对这一事变的态度,拙书确应作适当的补充。

七、抗战开始后,美帝国主义供给日寇军需、军火的事实,拙书确应作适当的补充。不过基本事实,拙书是已经指出来了的(见修订本第201、202页)。

八、蒋介石集团转向抗战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人民对他的压力,使他不能不起来抗战,这在拙书修订本第174页中是指出了的。在178页中未再加指出,是因为那里主要讲的是蒋介石的抗战目的和抗战路线。为了完整,今后是应适当添加说明。

九、关于几个史实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在本年3月出的拙书第9版中改为200万,是根据于毛主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7页)。

2.确应改为《劳动周刊》。

3.第9版中已改正。

4.此问题待改。

5.确应改为1月4日。

6.8个师应改为7个师,已在本书第7版中改正。后一问题尚待改。

7.已在本书第9版改正。

8.已在本书第7版改正。

本书仅是一个粗略的初稿,本来就是希望藉此能够多听到各方面同志的意见。像张宜清同志这样的意见,对我们有很多帮助,我们是非常欢迎的,谨向他表示谢意。我的简复是否有当,仍望多加指正。

胡华

1953年4月25日

附:张宜清2012年2月28日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办公室函

校长办公室主任同志:

您好!我是浙江湖州市湖州日报社退休干部,今年78岁。

大约在1953年(也许是1952年或1954年),我对胡华教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一书,写了几点建议和意见。当时,我刚初中毕业不久,在一所初级中学里当职员。由于学历低、知识少,我的意见必然是错误多、正确少。可是胡教授看了我的材料,十分重视,写了一份“简复”(共2页,800多字)给我。我看了胡教授的“简复”后,感到胡教授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我细读他的“简复”,才知道他的著作已印刷9版,并在不断修改,治学十分严谨;我感到他对待普通读者的意见非常重视,细心阅看,认真答复,诚恳待人;他对待不同意见,虚心听取,虚怀若谷;他的“简复”写在两张普通的白纸上,不用公家的信纸或稿纸,充分说明他很清廉,又十分节约。总之,我对胡华教授为人、治学十分崇敬,因此把这份“简复”珍藏,已50多年了。

最近几年,我从报刊看到,有人在收藏名人手札、名人手稿,也有人价让这些手札、手稿。胡华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史学家、中共党史专家,是名人。他的这份“简复”应属于手稿范畴。由于种种原因,今年我决定不留原件,并已与藏书报社有关同志联系,打算通过他们价让给收藏家或有关单位。后来,我忽然想到,胡华教授长期在人大工作,这两页纸不知人大是否需要收藏备用。故特写此信。我没有上过大学,大学里的情况我一无所知。胡教授的“简复”是涉及他个人著作方面的事,也许这类材料贵校已有很多,也就是说不需要。那我就说声“打扰”。当然,可不回信,也不必将复印件退回,以省时间。但如果你们需要,最好给我写信联系。(略)

礼!

张宜清

2012年2月28日

2.1953年9月22日致陆更夫 烈士之弟陆承志

陆承志同志:

收到您的来信。您愿意借您哥哥陆更夫烈士遗留的《革命生活》日刊给我们用,您的关心我们工作的热情,我们十分感谢。我们现在正在编写新的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讲义,它对我们将是很有用的。请您包装好挂号寄我。如果您同意,我们或者多用几个月,到明春负责寄还您。又,您哥哥的事迹,有便亦请示知一二。来信请寄“北京西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交我可也(附挂号邮资)。

专此

敬礼!

胡华

1953年9月22日

3.1953年10月3日致陆承志

承志同志:

承您寄来的《革命生活》日刊已收到了。它对我们的工作是有帮助的。明春当遵示寄还您。

承示尊兄陆更夫烈士生前简历,读了他的生气蓬勃的文章,更令人感到敬仰和感动,我们大家都要向这些英勇的烈士学习,希望您也能以他为榜样,继承他的遗志!

谢谢您的盛意!

敬礼!

胡华

1953年10月3日

4.1954年4月26日致陆承志

承志同志:

来信收到了。我很赞成您的意见。我本想近时写信给您的。这份《革命生活》日刊目前是很珍贵的史料,您愿意捐赠给我党中央,这对我们党的收集党史资料工作将有很大帮助。我愿意代表我个人及我们党史工作者及千百万读者,感谢你们保存令兄陆更夫烈士的遗物的功绩及捐赠给我党中央的厚意。这份东西,我当建议中央组织部干部处存放在中央革命博物馆(在北京故宫武英殿)。令兄陆更夫同志是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我们近也更多地看到了一些关于他的事迹。希望你们能多收集和记述关于他的事迹。

我送您一本拙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及一期《历史教学》,还望指正。

敬礼!

胡华

1954年4月26日

5.1956年3月20日致日本国历史学家阿部真琴

阿部先生:

1954年12月,接到中国红十字会访日代表团带来的您的手示及日中友好协会的“平和”纪念章,深谢你们的深厚友谊。拙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只是一部简略的史稿,承日中友好协会的青睐和承您的过奖,实不敢当。您着重研究的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希望能读到您在这方面的论著。孙中山先生曾有很多时间住在神户,谋划中国的革命事业,你们在调查他的遗迹和事迹,这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促进中日友好事业都有很大的意义,希望将来也能看到你们的调查报告。

我和翦伯赞先生、邵循正先生合写了一本《中国历史概要》,现已出版。谨寄上一本请您指正。

欢迎您有机会到中国来。

祝先生工作胜利!

胡华

1956年3月20日

6.1956年3月20日致日本国岩村三千夫

岩村先生:

去年9月间,由竹内实先生带来的手示及尊著《毛泽东思想诸问题》早经拜读。尊著所阐明的很多高见,使我获得教益甚多。其中关于国家论的部分,正如来信所言,这个问题尚值得继续研究。我想,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过渡时期的政权形式,它的实质和职能,也是被中国过渡时期的革命任务、革命性质所规定的。我想,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上来看过渡时期的政权实质问题,我俩的观点会是一致的。只是这种政权在各个不同的国家,会有各自不同的巧妙的表现形式。先生在这方面阐发高见,确是对毛泽东著作中关于国家学说的一个很好的探讨。今后希望继续给我指教。

大山先生的逝世,实是和平事业的重大损失,容我谨遥致哀悼!

先生为和平事业、为中日友好、为研讨中国革命理论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容我谨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望有机会能再来中国。

现奉上我和翦伯赞先生、邵循正先生合写的一本小册子《中国历史概要》,请您指教。另送一本给野原四郎先生,望为转交,并望代为向他致意。

祝先生工作胜利!

胡华

1956年3月20日

7.1956年10月11日致苏联历史学家潘克拉托娃院士

敬爱的潘克拉托娃同志:

您给我的信,已经由杜宾斯基同志带给了我。收到您的信,是我的光荣。我很愿意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科学的权威刊物——《历史问题》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只是目前我的健康状况不太好,待我恢复健康后,当努力完成您交付给我的任务。在历史科学的战线上,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您的辛勤工作和科学成就,将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敬祝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

胡华

1956年10月11日

8.1957年5月致日本国阿部真琴

阿部真琴先生:

年初手札,业已拜读,并收到有关几种日本收集孙文资料消息的剪报。收到神户大学刊行的《研究》杂志两期,并拜读了您在《研究》上发表的关于历史科学和社会调查的有价值的科学论文,对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成绩,深为钦佩。

现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和日本一样,都还是在研究讨论之中。对分期的标准,我很同意您的观点。我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了世界的现代史;在各国,又根据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情况,而确定其开始期。“现代”的意思似应是指该国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其解放运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正像“近代”的历史主要是以资产阶级革命为其标志。

诚如所言,对中国来讲,1949年确是一个大的划期,它开始了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就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不过,从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历史来看,它仍是属于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史的范围,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可以单独编写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不过目前,因为1949年距离现在,还太近,还未能形成这样一部单独的历史。我相信,在若干年以后,1949年的划期,就会成为一部新历史的开始。

岩波书店出版的《昭和史》,我还没有看到,因此,还不能提出什么意见。

关于北京大学的集邮工作组,我曾打听过,那是由学生们组织的,规模较小。目前,他们还没有力量和国外交换。如果将来北京有较大规模的集邮团体,我当尽力介绍。您打算送我些表示日本风土文化的日本邮票,我是非常欢迎的。

先生,由于您的介绍,使我很荣幸地认识了中村市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坂本清马先生。他曾给了我一封很长的信,深感他知遇之深情。我前些时曾有复函给他。他入狱25年,老当益壮,至今热心为中日友好和人类和平事业努力。他老先生的精神是很令人钦佩的。

此致

敬礼!

中国人民大学

胡华

1957年5月

9.1957年5月致日本国中村市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坂本清马

坂本清马先生:

承赐手札,细述先生之革命生平及思想,深感知遇之情,真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为打听刘光汉君等及其遗族的下落奉告先生,此书,迟复为歉。

来示指出:“现阶段中国政治是过渡时代,它终将过渡到无法律制度自由共产社会。”(5页)又指出:“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指导下,以社会主义为目标逐步实行之政治,是最正确之政治。”(7页)对先生上述高见,极为服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目前正为建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之最终目标,乃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无国家、无法律之共产主义社会。正如先生所言,我们希望一两百年后,中国、日本、全亚洲以至全世界融为一家,过着自由安乐之共产主义生活。先生所抱之崇高理想,正是我们之共同理想,虽然各国所走之具体革命道路,各人对革命方法之观点或有不同。我们希望在人类自由解放之共同目标下,携手共进!

读幸德秋水先生之遗著遗诗,气魄磅礴,深感秋水先生人格与抱负之伟大。“古今意气同谁说,造化文章任我看”之句,真乃英雄志士之千古绝唱也。

先生继承秋水先生之革命传统,入狱25年,受尽磨难,而革命意志,老当益壮。先生之高风亮节,实所倾慕。先生以七三高龄,犹如青年,热心努力于中日友好及人类解放事业,愿先生长寿,以为人民造福。我甚盼先生有机会来中国访问,一瞻先生之风采,并亲聆先生之教益。

先生之旧同志,刘光汉(曾与章太炎、马叙伦办《国粹学报》)、马振宇等君,多已故去,其遗族地址正在设法打听中,有下落时,当奉告。

先生精于古代汉文汉诗,此乃交流中日文化思想之良好条件。至于中国之现代语及汉字之简化,确给予日本及各国汉学家以新的困难。中国目前之汉字简化工作,乃为适应人民之迫切要求而进行。中国之文字改革工作者,亦注意研究着日本之日文字中,汉字之简化工作。唯因两国外交关系尚未建立,文化之交流亦因而未能通畅。诚如先生所言,共同研究汉字,乃是促进中日友好所必须者。

我国之世界语研究者,尚无组织,目前,在北京之胡愈之、楼适夷等先生,均为世界语之研究者。

秋水饼已收到。甚为感谢!

谨祝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

胡华

1957年5月

10.1958年4月2日复日本国坂本清马

坂本清马先生:

去岁11月16日手示与今年2月10日手示,均经诵悉。所赐高知县土产美味糖果,亦已于新年时,由安郝席子女经天津红十字会寄到,隔海万里相赠,深感盛意。承嘱转交人民教育出版社之礼物与函件,均已遵示及时转去。同函附赐之《秋水祭》传单及写真、秋水真迹写真、中江兆民略历及尊著《日中友协第七回全国大会报告》,亦均接阅。从写真中,睹先生风采精神矍铄庄严,实令人可敬可佩。我因以事曾赴青岛,回京后又投身于全国社会主义“大跃进”群众运动之中,工作十分繁忙紧张,以至复函迟迟未发,深以为歉,敬乞谅鉴。

先生前函所询马宗豫(马振宇)先生是否即马叙伦先生,我曾函询马叙伦先生。因先生手书中叙及昔年与马宗豫先生过从相处中许多事迹,而马叙伦先生为章太炎先生之高足弟子。我意以:即或马叙伦先生非即马宗豫先生,叙伦先生或能从先生手书所述事迹中忆起马宗豫其人,故我曾将先生手书转奉马叙伦先生阅读。后得马先生复函,谓他并不知马宗豫(振宇)先生其人。因先生欲一睹马叙伦先生墨迹,谨将他的手书奉上。马叙伦先生为浙江杭县人,字夷初,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早年从章太炎先生研究文字学并从事革命活动。历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校长、浙江省教育厅长、教育部次长、代理总长,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等职。著有《老子覈诂》、《列子伪书考》、《庄子义证》、《说文解字研究法》、《石屋余沈》等书。抗战结束后,他努力于和平民主运动,1947年曾代表上海人民前赴南京呼吁和平,在下关车站被国民党特务殴打受伤。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民主促进会领导者、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1953年后,因体弱辞教育部长职改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年已70余岁。

关于马宗豫先生,我还曾写信托廖承志同志代为打听,亦未见下落。当容后再继续注意查访。

先生昔年曾为中国留学生演说《桀纣放伐论》。中国人民推翻了蒋介石集团之暴虐统治,可谓实现了先生早年热爱中国之理想。先生如能参加访华代表团前来参观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之现状,我们是万分欢迎的。

诚如先生所言,杜甫在艰难困苦之生活经历中,产生了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伟大诗篇。我们地隔万里,但共读杜诗,有着共同的内心感受。杜甫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伟大理想,在新中国是已经实现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无产阶级和勤劳大众,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推翻了大地主大资本家反动统治的结果。中国曾经是个贫穷多难的国家,多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反使中国人民更加团结起来,民族精神更加发扬,“多难兴邦”此之谓乎。

日本是个有高度民族自尊心的国家,我们看到日本人民反对美国帝国主义者间接统治的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它正像中国人民过去经历过的斗争一样。我们是抱着深切的同情。斗争的道路是曲折的、艰巨的,诚如先生所言,日本民族还需要受千难万苦的革命训练,需要“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革命精神,需要团结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先生这一观点是十分正确的。我认为这和去年莫斯科十二国宣言 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我深信日本人民必将走上这样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一切社会主义力量必将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为日本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奋斗,并取得胜利。幸德秋水先生是日本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早的传播者,日本社会主义力量的奠基者,我们现在很欣喜地看到,他和他的同志以鲜血所播下的革命种子,已在日本发荣滋长,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是日本人民可以告慰秋水先生的英灵的。您作为秋水先生的继承者,也是应向您祝贺的。

诚如先生第二封手书所言,日本人民亦必将有一个如中国1949年革命胜利的国庆节。中国和日本的人民都深信日本人民会有自己的真正的纪元节。毛泽东主席曾说目前的国际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我和先生一样,深信社会主义必将在日本胜利,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反动统治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必将灭亡。因为,真理的发展是任何力量不能阻挡的!正义一定胜利。中日人民在将来一定会视为家人,共同生活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大家庭中。

先生,作为久经磨难的革命家和老当益壮的学者,作为一位永远年轻的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精神生活者,我对您是很崇敬的。您不要过于谦逊。我对您为中日友好事业和人类解放事业不辞劳苦奔走呼号所作出的贡献,也表示崇高的敬意,祝您更加健康、长寿和幸福。

中国已成立“中国世界语协会”,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您可以和他们通信联系。

《沈芥集》法帖和《贺知章集》还未买到。买到后当寄奉。

翦伯赞、邵循正二先生与我拙编的《中国历史概要》,承您青阅。还请多加指正。至于翻译成日文,我们当然是很赞成的。

遵示把杜诗《春夜喜雨》用墨笔写出,因我不常用墨笔写正楷,写得不好,只好献丑。

书不尽意,即此祝

健康!

胡华

1958年4月2日

11.1960年8月30日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办公室刘哲主任并崔书记等

刘哲主任并崔书记、刘书记、云光部长:

你们好!今年暑期,我因患肝病来到庐山养病。我能到这个祖国名山养病,完全是依靠了党的力量和党的胜利,也是由于我校党委的关怀和帮助。我谨在此向党委和你们致敬!

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有一位别列兹内教授,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专家。他去年在我校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留苏教员杨光远同志回国时,给我带了封信,要我对他的有关中国革命的著作提意见。去年国庆节后,他参加中苏友好代表团来中国。经对外文委邀请,我到北京饭店接待了他一下。他在谈话中,对我国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成就有很热情的赞扬。今年3月底,他寄来两篇论文,要我提意见。我当时正因肝病发作,在北京医院住院。我即请杨光远同志向党委宣传部请示,请我校编译室译成中文。我住医院二月余后,该稿译出,因我来庐山疗养,即带来此间。近日身体状况略好转,考虑了一下,写了一封复信。我看他的论文,是按照毛主席著作的观点写的,因此是正确的。我的复信是否妥当,请审阅,如认为可以,望代为发出。

顺问我校诸位领导同志好!

敬礼!

胡华

1960年8月30日

12.1960年9月5日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别列兹内教授

亲爱的别列兹内同志:

您好!您今年3月20日寄给我的信件和您的两篇学术论文,我都收到了。谢谢您!阅读您的科学论文,使我得到向您学习的机会,我非常高兴。您要我对您的论文提出意见,我是很不敢当。您的虚心精神,也是值得我学习的。这两篇论文经我校编译室同志帮助我翻译成了中文,后来因我身体不好,来到江西庐山休养,以至耽误了给您复信,非常抱歉,请您原谅。

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作的这两篇介绍中国革命经验的论文,我认为都写得很好。论文中的观点,我认为都很正确,我都是同意的。

像您所知道,中国革命的经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世界上未解放的各国人民,尤其是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人民,更有着直接的重大意义。您的这两篇介绍中国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经验和中国工人运动经验的论文,显然是有重要价值的。我衷心地祝愿您在这一重要工作中,继续获得进展,为中苏两国人民的进一步友好合作和互相了解,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这篇论文,对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主要发展阶段的研究,我是同意的。这一点,我们去年冬天在北京见面时,已经交换过了意见。像您在论文中所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形式而存在,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其中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因素,武装斗争和军队是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您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它开始存在的最初时期起,就在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尽管有其若干特点,但是完全证明了列宁预见的正确性: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多种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上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您在论文中又强调指出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更加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大规模开展技术和文化革命,建立起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人民公社。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目前正在着手解决更加宏伟的新任务,即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且为今后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前提。

您的这篇论文,以高度的概括力,从马列主义理论的观点介绍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经验和道路。这些经验和道路,显然是有着国际意义的。

您的《1926年夏天上海罢工运动的高涨》一文,同样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论文。论文通过中国工人运动的实践,指出了在工人运动暂时低落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斗争的重要性,指出了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必须与革命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并使经济斗争具有政治斗争的性质,从而把工人运动引向新的高潮。您的这篇论文,是对中国一段时间的工人运动经验的概括,对目前世界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显然是有帮助的。

以上这点意见,供您参考和指正并望以后能不断地得到您的教益。顺问您的夫人和小孩好!顺问叶菲莫夫同志好!

此致

敬礼!

胡华

1960年9月5日

于江西庐山

13.1962年11月20日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办公室负责同志

校长办公室负责同志:

日本中村市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坂本清马先生,在今年春天寄一信和一些有关“大逆事件”报刊给我。国庆节又寄一祝贺信给我,上封信因他要郭老给他写张字,我已转给郭老。这封信附上,请看(见译文附件)。现我复他一信,请审阅,如可以,请代为封口寄出,谢谢。坂本清马已76岁,他早年因参加革命运动,被日本政府以阴谋暗杀天皇之“大逆事件”罪名,被判无期徒刑,坐狱25年,日本投降后才得出狱。他积极于日中友好运动,政治上是进步的。他在翻译我和翦伯赞等所著的《中国历史概要》,故有通信关系。

他的来信审看过后,仍望退还给我。

谢谢费神。即致

敬礼!

胡华

1962年11月20日

铁一号红三楼

附:坂本清马致胡华函

胡华先生:

值此贵国建国13周年国庆佳节之际,我谨以满腔的热忱表示祝贺,同时也对您的健康和幸福表示由衷的祝贺。

击落U2型飞机事件,真是大快人心。这个魔鬼空中强盗曾侵犯过贵国领空,进行过侦察活动。这件事说明,美帝国主义用自己的行动暴露了它对贵国的侵略阴谋,不管它平时如何花言巧语。

我们日中两国人民应该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加强相互间的友谊,同心同德,为粉碎我们两国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性的战略战术,为解放台湾,为收复冲绳小笠原的主权,为废除所有军事基地,为实行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争取真正的独立,为奠定远东持久和平的基础而奋斗。我由衷地希望作为贵国社会主义建设核心的人民公社,通过动员67000万人民的智慧与全部力量,通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社会义务的实践,通过对社会正义事业的不断实践,克服连续三年的灾害,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增产。希望农业收成,今年比去年好,明年比今年更好,后年比明年更好。我由衷地希望贵国繁荣富强,欣欣向荣,并通过日中两国人民的伟大团结,使贵国成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不可摧毁的堡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3周年万岁!

日中友好和战斗友谊万岁!

祝您健康长寿!

再启:

您的《中国历史概要》的日译文尚未完稿,深感惭愧惶恐。理应向您报告详细原因,只因我这一两年从事日中友好协会的工作和“大逆事件”工作,还经常为家务事或其他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国庆节的贺信也未能及时寄给您。所以想在下次详谈,敬希见谅!

我从下月1日起,将要进行下列工作:

1.《追究大逆事件原因》(暂称)的修订和完稿(1960年八九月开始写,直到现在还未完稿)。

2.完成《中国历史概要》的翻译工作。

3.广泛深入地学习贵国情况。

4.努力完成日本自由联合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草拟工作。

5.整理狱中日记以及出狱后的随笔论文集,免得年老死亡时来不及搞完。

6.温习汉籍诗词。

因此,每天设法使时间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今年春天我曾寄去有关“大逆事件”的资料,不知收到与否。

我最近收到《人民中国》编辑部康先生的信,信里边说“前些日子,我接到胡华先生的来信,他说他接到您的来信,信里谈到您对《中国伟大诗人杜甫》一文的感想和对日译文提出意见”云云。

他不但没有对我的拙见提出任何意见,相反来信言辞相当客气。深感惶恐。我想再抽空温习一下汉籍诗词。我最近痛切地感到“学,然后知不足”。

我曾读过《人民中国》第九期《郭沫若先生对毛主席诗词的解释》一文,启发很大。您在正月的时候寄给我的诗词,我常常拿出来吟诵,有很多疑难处,我想以后去信向您请教。

您曾给我寄来毛主席的“东风压倒西风”,非常感激不尽。

我已把您的(墨宝)《春夜喜雨》装入框内挂在墙上,借以洗涤万言心垢。把他们认为人格修养的导师,朝夕瞻仰,加强修养,巩固信念。

敬礼!

坂本清马

14.1962年11月20日致日本国坂本清马

坂本清马老先生:

接读10月1日大札,很感谢您对我国国庆的热烈祝贺和对我个人的祝贺!您今年春天给我的来信,及寄来有关“大逆事件”你们向日本反动政府斗争的资料的许多报纸杂志,也早都收到了。关于您希望我致意郭沫若先生,请他为您写一张他的诗之事,我已转告郭沫若先生,但是他因为很忙,一直没有时间来写,现在他到南方去了,他答应由南方回来后再找时间给您写。特此奉告。所以我迟迟一直到现在才给您回信,这是很抱歉的,请您原谅。

诚如来信所说,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不共戴天的敌人。现在美帝国主义横蛮地侵略古巴,明目张胆地支持印度侵略者侵略中国边界,引起了全世界正义人民的愤怒。我们坚决相信,在中日两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颠覆是一定要失败的。

诚如来信所说,由于中国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我们战胜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经济情况在一天天地好起来。现在我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满怀信心地继续前进。我很感谢您对我国繁荣富强的祝贺,和您为日中友好运动所作的不懈的努力。

读了您寄来的有关“大逆事件”的报纸杂志后,我很钦佩您为要求“大逆事件”的再审运动所作的广泛的努力和坚决的斗争。“大逆事件”的被害者,如果地下有知,亦当感谢您为昭雪他们的无辜被害而向反动派所作的坚决的斗争。作为“大逆事件”的仅存者,您也尽到了您最大的努力。我相信你们的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我也希望您的自传和狱中日记能够早日脱稿和出版,这对鼓舞日本年青一代的革命意志是很有意义的。

我近来教学工作比较忙,身体也还好。多谢关注!

随函奉上《毛主席诗词》书法篆刻(北戴河的)一袋,郭沫若先生《颂北京》题词墨迹拓片一张,以供欣赏。

敬祝日本人民的斗争胜利!

中日友好和战斗友谊万古长青!

并祝您斗争胜利,健康长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

胡华 谨上

1962年11月20日

15.1965年2月24日致中国人民大学郭影秋副校长

郭校长:

我离校下乡 四个月,闻您工作很忙,领导我校革命化很有成绩,身体谅好吧!时常念及。此次下乡,我抱着重新受教育的心情,到基层、到工农群众中锻炼改造。在定襄集训一个月,与本系三年级同学彻底实行三同,感得益很多,在精神上使我感到似乎回复到了抗战初期过战争集体生活的年代,心情年轻了很多。

11月17日进村,这次到五台山田家岗这样一个生活比较艰苦、阶级斗争比较严重和尖锐的地方,我很感满意。进村后,我们和贫下中农实行了彻底的三同。从缺少粮食、吃水困难等方面来说,比我在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敌后七年的平时状况下的艰苦生活还要艰苦些。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五台山区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可以引起自己猛醒,可以警惕自己永不忘记工农,永不忘记艰苦朴素作风,永不变质;可以增强自己为改变祖国穷困落后的面貌而奋斗的决心。

严重尖锐的阶级斗争的教育,对我来说也是极其生动的一课。使我深刻体会到革命任务实在是任重道远,要把党的政策、毛泽东思想深入贯彻到每一个穷乡僻壤还需经过艰巨的努力。

这次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作队员,在一个小队里工作,天天直接和贫下中农在一道,也是我生来最深入工农群众的一次。过去虽然也做过些民运、工运、土改等工作,但那时主要还是和一些工农干部和少数积极分子打交道。我体会,和工农群众同喜怒、共哀乐,为他们服务,得到他们的信任,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些,对坚定和增强自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方面也感到大有深刻意义。

田家岗工作队有我们历史系干部十来人,三四年级同学二十来人,地方干部十来人,共四十来人(李焕昌同志领导)。前一段工作,我感到根本方向、根本政策是对头的、正确的。工作比较稳,比较细致深入。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的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的工作做得较深入。清1964年工分的工作做得比较彻底,对群众教育比较大。在作风方面,同志们都能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艰苦生活面前,大家都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三同可以说是过硬的。我们这种作风,在群众中是有口皆碑的。在地方领导同志中,我们校誉也极好。

根据“二十三条”的精神来看我们上段的工作,我感到主要是扎根串联的时间搞得过长了些,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开始得迟了些。我们做农村工作的经验也比较缺乏,工作是探索着前进,以致工作进度显得慢了些。目前正在急起直追,查账查证,开三干会,争取3月搞完全面“四清”,然后转入对敌斗争和组织建设。

学习了“二十三条” ,就管见所及,我感到目前农村工作中,似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具体解决,写出报告给您。

1.对农民的教育问题,是个长期的严重的问题。有些旧的农民干部,由于自私自利而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现在把他们换了下来,但新上台的贫下中农干部,又出现新的自私自利。意识形态上的这种情况,又往往同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状况有关,所以对农民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经常性的社会主义教育,实在是个巨大的任务。

2.健全农村各种制度问题,特别是监督制度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农民很多不识字,中央很多好的政策(如“六十条” ),往往不能全部贯彻。制度不健全,少数坏干部则一手遮天,上下其手,把上面布置的许多好事办成了坏事(如1960年冬1961年春,中央拨了巨款给农民退赔平调物资。这本来是件大好事,但少数坏干部从中贪黑中饱、徇私舞弊,却变成了他们发财的机会。把这桩好事办成了坏事了)。

3.如何具体贯彻执行“二十三条”中规定的四大民主,充分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4.干部问题。目前,一般社员有不愿当干部的情绪,干部人选存在困难。

最后,关于身体,对我这样一个患有多种慢性病的人来说,算是经住了一次考验,虽然掉了些体重(七公斤),总算坚持下来了,望勿念。

很早就想给您写信,以自己反省改造的任务艰巨,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可以向您报告,故迟迟未及动笔。这封信就算我向党、向您作的一个下乡后的简单报告。不知当否,请您批评。

此致

敬礼!

凌静 同志均此不另。

胡华

1965年2月24日

16.1966年12月19日写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文革会”等单位函

历史系“文革会”×××同志并请转治保会、公安机关:

今晚6时许,我在历史灶打晚饭时,四年级×××同志告诉我,说信箱有我一封信。我去拿了来。见封面写寄信人是“福州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缄”,信是12月16日发自福州(见邮戳)。拆开一看,是两张反动传单,叫什么“×雷”(第一个字我看不清)创刊号,署名是“中国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编”,并附毛笔字写小白纸条一张,上写“请——传阅、张贴、保存、翻印、转寄”。传单内容是敌人极端反动荒谬的造谣污蔑。现我立即将此传单并原信封呈交“文革”组织,并请转呈校治保会和公安机关,以便破此反革命组织,并请注意我校有无别人收到此种反动传单。

我16岁参加革命,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哺育下长大,经历过多年敌后革命战争考验的共产党员。我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有着无限深厚的热爱和忠诚。这次“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虽有贴我的大字报,我认为共产党员经受革命群众运动的严格锻炼考验,以灭资兴无,是完全应该的。我一直抱着欢迎群众批评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敌人寄此传单来,我估计敌人或许可能知道有贴我的大字报,故施此卑污的想钻空子、挑拨离间、暗放毒箭的手段。这种伎俩是拙劣和可笑的,也是极端恶毒的。对敌人这种活动,必须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坚决破获消灭之。特此呈报。

此致

敬礼!

胡华

(1966年)12月19日晚6时半

17.1970年1月17日示长女胡宁

胡宁:

信悉。关于你的历史回忆,是你在很幼小的时候,经历过革命战争的风雨。你生于1946年9月21日。由于国民党军猖狂进攻张家口,我们执行毛主席的“不以保守一城一地为目的,而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的伟大战略方针,在9月20日撤离张家口市(该市于10月10日最后弃守)。行军一天之后,你于21日生于张家口市以南的怀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只休息了几天,又继续行军,到察哈尔省南部的蔚县,后又行军经灵丘到河北的阜平——抗日根据地中心。所以,你在月子里是在革命战争的行军生活中度过的。满月以后,党分配我们到冀中根据地工作。我们又启程,从唐县通过平汉铁路敌人封锁线,是在黑夜里,由地方游击队派大车护送我们过铁路封锁线的。后经安国而到冀中根据地的束鹿县。路上夜行军,你得了百日咳。因父母要工作,把你寄养在一户贫农家里了。贫农夫妇每天要下地劳动,就把你反锁在房里,用四个大枕头围住,给你放点窝头。养母在劳动休息时才能回来给你喂奶,因生活失调,你曾发高烧。1947年秋,石家庄敌罗历戎部要进攻冀中,你曾转移到深县。

1948年石家庄解放,我们带你到了正定,进了华北大学的保育院。1948年秋,傅作义部进攻石家庄,你曾由我们带着行军到了邢台县。1949年春,我军解放北平,你也随我们坐卡车到了北平(京)。

总之,你是在革命战争的暴风雨里诞生的。在你婴儿时期至一两岁时,不断处在行军和动荡之中,头上有国民党飞机轰炸,经常要夜行军,尤其你刚诞生后,行军都要靠根据地贫下中农赶了大车护送。所以,你的生命同党、同毛主席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是分不开的,同贫下中农的无微不至的帮助和支援是分不开的。所以,你永远不能忘记党和毛主席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贫下中农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和支援。

整党整团中斗私批修 ,着眼点在讲自己怎样在毛主席、党和贫下中农哺育下长大,不忘毛主席、党和贫下中农的恩情,注意不要使人对你有炫耀自己光荣历史的印象。至于我,从小家境贫寒,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16岁参加革命,在前方10年,我能够为党做些工作,也完全是靠了党和毛主席的多年的培养……今后要走五七道路,同工农兵相结合。

爸爸

1970年1月17日

18.1972年2月14日从江西干校回家乡探母过春节示诸儿

宁、安、静、刚、芳诸儿:

你们都好吧!

我于9日自江西动身,由于春节火车不断误点及购票困难,在杭州、宁波各住一宿,至12日中午始抵家……奶奶大病之后,虽显龙钟衰老,但精神还好,还能在厨下烧火、洗碗,日夜忙个不停。家里里里外外都靠姑妈奔跑操劳照应。我年过半百,劫后余生,离别故乡34年后,第一次在故乡过春节,感触良深。展望党和国家,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蒸蒸日上,前途越来越美好。林贼败亡,极左思潮、歪风邪气正受打击,正气上升。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正在落实,心情是兴奋的,革命意志是旺盛的。且幸身体日益强健,老当益壮,尚可为党工作一些年,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深信总有落实在身上之日。

你们五人在外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英勇奋战,艰苦卓绝,捷报频传,也使我们老辈人高兴,你们互相鼓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步,争取日有可进。王铁人“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之句,以艰苦为光荣、以艰苦为幸福、克己奉公的精神,值得好好学习;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虽苦犹乐。青年时期经历艰苦的锻炼,是毛主席对后一代有意的培养,你们要好好体会党和主席的苦心,不要辜负党的期望。我在青年时期出门革命,十年不归,战火纷乱,出生入死;十年之中,以杂粮为主食,萝卜、白菜汤为副食,一年不过吃到一两次大米;黑夜行军,顶风冒雪,野地露营。比较起来,你们今天生活毕竟安定得多、条件好得多,深望积极努力,条件越艰苦,越能锻炼考验人。与日俱进,有厚望焉。爰作一绝句以志念:

示黑、鄂、吉、京诸儿

一家革命各西东,天涯思念月明中。

征程五七须勤奋,珍惜眼前无限春。

1972年春节

…………

我将于21日离家回赣。真是鲁迅所云“返家未久又离家”,他的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亦可借赠你们。

专此,即祝

春节快乐、进步!

爸爸

1972年2月14日

于奉化

19.1974年10月16日致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外事组

党史系总支请转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外事组:

在我借调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帮助工作期间,曾参加过一次接待新西兰外宾的外事工作。就是1973年10月间,根据国务院文物事业管理局外事处和外交部旅游局的指示和安排,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董谦同志和我两个人,在北京友谊宾馆接见了新西兰医生、科学家代表团成员道夫·宾。道夫·宾是新西兰汉密尔顿大学讲师,是威尔科克斯同志领导的新中友好协会汉密尔顿分会主席,原籍是荷兰人,他着重研究在1921—1923年到中国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和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伦敦《中国季刊》上发表过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根据上述外事部门的安排,董谦同志以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我以历史学会理事名义接见他们。由外交部旅游局两位同志任翻译。今年6月,道夫·宾赠送中国历史博物馆《马林纪念册》一本,历史照片五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给我的信各一封,交给我国驻新西兰大使馆,转到我国外交部美大司,由美大司交给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外事处,转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委。道夫·宾在信中提出,他请求今年8月到年底,到中国来进行研究工作和进修中文,明年上半年则赴荷兰研究马林的档案,要求我们答复。历史博物馆党委会经开会研究(我参加),认为我们对道夫·宾的政治情况不太了解,对于是否同意和邀请道夫·宾来华问题无法表态。此事仍请外交部门斟酌决定。历史博物馆党委把道夫·宾的全部来信转回了外事部门。此后,我不知道外事部门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

现在由师大党委转来道夫·宾由新西兰给我的来电云:

北京 中国历史学会

胡华教授:

请答复我1974年6月4日的信,将作新的安排,将出去旅行,首先到荷兰。

新西兰维克多·汉密尔顿大学高等讲师道夫·宾

此事,我仍无法表态。是否请师大党委外事组将此来电及我的这一报告,转外交部美大司或旅游局研究处理。如果道夫·宾是友好人士,则在外事礼貌上如何处理为好,请参酌。

此致

敬礼!

胡华

1974年10月16日

附:致道夫·宾电/函

(1974年10月23日胡华遵照北京市委外事组和北师大外事组的指示,拟复道夫·宾电文,并由北师大外事组转北京市委外事组发出。)

新西兰

维克多·汉密尔顿大学高等讲师

Dov Bing(道夫·宾)先生:

来电敬悉。关于您申请来华再次访问和进行研究工作的计划,请您同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和北京中国外交部联系。顺致问候。

北京 胡华

(1974年11月5日胡华据北京市委外事组意见改为书信,拟稿。)

新西兰

维克多·汉密尔顿大学高等讲师

Dov Bing(道夫·宾)先生:

您好!您1974年6月4日的来信和10月15日的来电,都已收到。迟复为歉。

关于您准备再一次来华访问和进行研究工作的计划,记得在1973年10月董谦先生和我两人同您在北京会面的时候,董先生和我曾经向您表示,希望您到时候同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联系商洽。现在仍然是请您同中国外交部门联系商洽为荷!

知您将先到荷兰,祝您旅途愉快,并祝您在科学研究工作上获得新的成就。

专此简复。

敬祝安好!

北京 胡华

1974年11月6日

20.1976年12月21日致中央宣传口负责人耿飙

耿飙同志:

首先,在拥护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斗争中,祝您健康!

现在,我将我写的一篇《周总理的青少年时代》送请您审阅和指正。望您在百忙中能抽些宝贵的时间过目和指示。

广大群众对周总理的身世和青少年时代了解得很少,迫切地希望了解,而国内外对总理这一段历史的讹传(如日本的国木隆三所写的《周恩来》,在我国群众中被广泛传抄)以至歪曲,则较为严重。因此,在党的宣传口您所指示的“多宣传周总理”的号召下,我突击先赶写了这一篇。目的是:一方面,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材料,以便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和缅怀周总理青少年时代的光辉榜样;另一方面,也可藉此澄清国内外的一些讹传。我所写的内容,都有较为可靠的根据(附另纸说明)。

1月8日总理逝世一周年快到了。人民深切地悼念着敬爱的总理,恳切地要求多学习和了解总理的生平。此文可否在1月初的《人民日报》或《解放军报》或《北京日报》发表或连载;或在《红旗》或《历史研究》刊载。望您斟酌处理。我也送了叶副主席一份,希望他老人家能过过目。也送了《人民日报》一份。我的水平低,未知能否适合和达到党的宣传要求。

我是1938年到陕北公学参加革命和入党的。1940年以后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当中国革命史教员。全国解放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工作。当过吴老(玉章)多年的学术助手。人民大学被取消后,现在在北京师大党史系工作。

如有何指示,也可请沙丁同志转告。

敬礼!

住址、电话(略)。

胡华

1976年12月21日

21.1977年11月29日致何干之夫人刘炼

刘炼同志:

您好!

有件事早想告诉您,因我近十天一直在参加市人代会,还需数天,故先写此信给您。

由于中国青年出版社约我为青少年编写一本《周恩来同志青年时期的故事》,我送请邓颖超副委员长审阅。11月15日、24日,邓大姐两次派程秘书 来转达她的修改意见。第二次程秘书来的时候说:邓大姐还问起了人民大学的情况,问起何干之同志,问何干之同志是怎样逝世的。她说她认识何干之同志,请程秘书托我转达她对何干之同志家属刘炼同志的问候。谨此,先写此信奉闻。详情面谈。

此致

敬礼!

胡华

1977年11月29日

22.1978年6月9日致人民大学党史系何东

何东同志:

关于成老(仿吾)叫写人民大学阶段的简史任务,原叫杨先材同志去,您说杨先材较忙,有困难。但今早校长办公室高承宗同志来通知,星期三上午成老就要召集这几个写作人员去谈。此任务主要是近一两月内暑假完成。我看看我系名单,似感也没有更合适一点的人。杨先材笔头还可以,又写过吴老(玉章)和人大简史,较熟,是否还是他去?把他的工作往后推推,安排一下。(如有更合适的人,也可请您安排。)总之,得在星期三以前,决定并通知到本人。星期三上午8时一刻要上车到成老处去。

专此

敬礼!

胡华

1978年6月9日上午

23.1978年6月26日致人民大学成仿吾校长、郭影秋副校长

成校长、郭副校长:

兹将我们出席全国历史学规划会议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由于光远、刘导生、黎澍等同志主持。在天津召开。出席的有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各地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历史学工作者代表180人。我校由清史研究所戴逸、李华和党史系的我,共3人为代表参加。

会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6月13日至15日,3天,主要内容是在历史学领域深入揭批“四人帮”流毒。先由于光远同志作报告,主要讲肃清“四人帮”流毒,解决“心有余悸”问题;关于讨论历史学规划,是为8月全国社会科学三年、八年规划会议作一个预备,并促成各地迅速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和各门史学的研究所,促成成立各门史学的学会。

接着由《人民日报》理论部汪子嵩同志介绍了当前理论界围绕《光明日报》特约通讯员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展开的争论。

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同志作了《“四人帮”的出现及其灭亡》的报告。

在这3天的报告和揭批发言中,我校由戴逸同志作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发言,反应良好,稿子被《历史研究》要去。

会议的第二阶段,自16日至20日,是讨论《全国历史学三年、八年规划纲要》(初稿)。先由刘导生同志作报告,指出,自1949年至1977年,国外及港、台出版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学的著作,共1864册。我国国内出版历史著作365种,资料198种,共667种。要求大家对《全国历史学三年、八年规划纲要》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报告本单位能承担哪些项目。提出迅速整顿、恢复各地研究机构,专业人员迅速归队。

会议分五组讨论:古代史组、近代史组、现代史组、世界史组、民族史组。戴逸参加近代史组,李华参加古代史组,我参加现代史组(并担任召集人之一),参加现代史组的约30人,以各地党史教研室负责人为多。古代史组人数较多,世界史、民族史两组人数略少。

19日下午,大会总结发言。先由各组召集人作各组讨论汇报发言。我代表现代史(党史组)向大会作了汇报发言。后由刘导生同志作总结发言,指出,会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落实研究项目(包括编纂资料)500多项。酝酿成立研究会13个。戴逸参加了关于成立太平天国研究会、马列主义史学研究会的酝酿。我参加了关于筹备成立现代史(党史)研究会的酝酿。

这是个规划、交流、座谈性会议,距离项目落实还有个很大的努力过程。

20日,代表们去遵化清东陵参观了乾隆裕陵地下宫殿及慈禧陵和她的罪行展览,参观了蓟县辽代独乐寺古建筑。21日参观了南开中学周总理读书原址及总理青少年时代展览。

专此简要汇报如上。

此致

敬礼!

党史系

胡华 上

1978年6月26日

24.1979年4月20日示刘涓迅 、胡宁

涓迅、胡宁:

上次涓迅取去的我的手稿 ,如要付排,还得请你俩费神用稿纸抄写一份,把原稿保存下来。因这件原稿是我保存了30多年的手稿(与胡宁同岁),拿去付排,就排脏了。

…………

安好!

1979年4月20日

又:

黄源、樊廷荫,1946年10月张家口失陷后变节。原稿上名字不必去掉,可加注。电灯公司这两个老工人一直是好的。如要印,可把《群众》上那篇《怎样领导工人斗争的经验》一文附在后面。如付排,清样我得看一遍。

25.1979年6月5日致郑州大学陈志凌、周文顺

陈志凌、周文顺同志:

你们好!收到来信。我因在山东开会,至5月31日才回京,谅你们已知。未能见面接待,甚歉!

关于党史人物研究会,我是积极支持的。既然何长工同志愿任总顾问,李维汉同志也支持,这就很好。你们大家要我担任会长,我是愧不敢当。这事需要大家酝酿成熟、意见一致。如有更合适人选更好,总之,不管什么名义,我总是竭力支持这一工作的。

关于会址,既然郑州大学发起,省委也支持,最好设在河南。北京因人大校址紧张,人们来京困难,开会找地方不易,人大经费也短缺,困难较多。如陕西人民出版社积极,则与该社挂钩,设在陕西亦可。经费问题,最好是地方上,哪个省或哪个省的人民出版社,或社科院有积极性,就在哪个省解决,无非是开会时解决住宿费及打印稿件的经费,以分散到地方上解决为好。北京这里,社科院科研组织局及革命博物馆、军博、中央党校,我均可联系一下。但民间性的研究团体,恐怕要科研组织局出钱,也有困难。名誉会长,不知李老(维汉)是否肯担任,你们与他联系过,最好你们先同他商量。也是响应他五四谈话的号召。总之,我的意见,先采取协作形式开展这个研究会的活动,由你们约请各院校写出书稿来,有了书稿,就好办了。冬季广州的会 既已定下,可在广州开。他们会欢迎的。以上意见,请你们考虑。

敬礼!

胡华

1979年6月5日

26.1979年7月16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信悉。你们写信给耀邦同志并得到他和中宣部的支持,我很高兴。你们又找了郑州大学副校长,得他支持出内部通讯刊物。我想常设机构还是设在郑大好,你们推举出二位副会长,建立一个办公室或秘书组,向郑大党委正式呈报一下,请郑大支持拨给一些联络经费,其他有关承担编写的院校,也可推出副会长,副会长不妨多几位。

既蒙大家热情推举 ,我实际只能挂个名帮助出点主意,书稿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很好。因为每个党史人物具体情况,我们也不清楚,只能由协作单位认真调查核实,文责自负,陕西人民出版社只能做文字编辑工作。

今冬如蒙广东高教局支持在广州开会 ,讨论些共同性问题,这样很好。这就需要广东高教局批一笔经费,安排住处,落实下来,则我争取也来参加。讨论些共同性问题。

胡华

1979年7月16日

27.1979年8月致中央办公厅负责人曾三、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冯文彬

曾三、文彬同志: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担负着培养全国高等院校师资和科研人才的任务。全系现有教学、科研人员80余人。但建校30年来,我们一直未能取得利用党史档案资料的方便,敬爱的周总理曾三次以我编写的革命史小册子关于“刺廖案”史实失实为例,指示党史工作者要研究档案;档案工作要为党史研究工作服务。

现在档案工作恢复,曾三同志已批给我们一部分影印党刊。我们非常感谢!

最近,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姚)依林、(冯)文彬、曾三同志的讲话,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我们殷切地希望能首次批准党史系正副系主任5人、教研室正副主任2人、系资料室主任1人及档案系党的组织史教研室负责人(曹润芳)1人,共9人准予阅看中央文件汇编。

敬望审批支持为感!

胡华

1979年8月

28.1979年9月11日致郑州大学党史人物研究会办公室郑发全、陈志凌

党史人物研究会办公室郑发全、陈志凌同志:

收到《内部通讯》第一期,读了耀邦同志、李维汉同志、何长工同志的指教和热情支持的谈话,非常感动。

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也来过了,他们说,纸张和印刷能力没有问题。(书)定名为《中共党史人物丛书》,他们同意,我也没有意见。如果是月初能发稿一两本书,今冬能出版,那是很好的。

我们都在高等院校当教员,所以开会 时间最好定在学期终了后,可利用寒假,大家可以加班。教育部门都穷,为了节省,也考虑广东省接待工作的困难,人数必须控制,我初步设想,参加单位各出一人,共一百多人样子。这件事要同广东省高教局商量。我即写信给广东省高教局李又华 局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林仲同志和李加人同志,请他们考虑一下,由广东省高教局或文教办或社联、社科所同党史人物研究会联合召开。请广东同志安排住处,拨一点印刷和活动经费,也作为广东省的一个党史方面的学术性的活动。也可以请一些人作党史人物问题方面的学术报告。何长工老如能光临,那就更为隆重了。各省出席会议的同志,差旅费由各单位自己报销,会期不要超过一星期。内容我想主要是一个规划性的会议,大家研究如何分工协作,各地如何就地取材,以及推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写,同时也可以谈一些写作的原则,指导思想,如何解放思想,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各地来参加会议的代表,要提出自己承担的题目和完成的时间等项目来,以便落实。我们是群众性的学术活动,还需争取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局和中央档案局的领导与帮助。而这次会,则要争取广东省委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领导,才能开成。教育部政治教育司对党史学术活动很关心,也要争取他们的帮助。

你们已得郑州大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拨给一部分经费,编印通讯,进行通信联络工作,我们大家都很感谢郑大领导上的关怀,也感谢你们几位的辛苦。

我国革命中,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千千万万的同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事迹也逐渐湮没无闻,我们活着的人,想起这些,心里是不能平静的。尽管困难不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大家来起步吧!作为传记,在力求准确的原则下,长短繁简,可以不拘一格,文体也可以活泼些,百花齐放。目的还是通过人物成长过程了解社会,取得经验,树立榜样,激励后人。

以上意见供参考。

敬礼!

胡华

1979年9月11日

29.1979年9月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夏庄合

庄合 同志:

您好!

寄上8月13日在哈尔滨的合影,留念。

波鸣 同志是我生平最要好的亲密战友,他积劳成疾、过早逝世,忽已20年,真是令人神伤。此次得临墓前一哭,也是告慰老友于九泉之下。见您在困难中已把孩子们拉扯大,真是辛苦您了。老太太尚健,亦甚慰。

我8月22日飞京后,见小侯(慧贞),知您已来京,但我接着又出差承德,故未能去看您。再来京时,望请来舍下。

此次承您全家热情接待,非常感动,并谢谢张文同志和那天做菜的两位老师。

专此

敬礼!

胡华

1979年9月

30.1979年10月31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你好!

寄来的第二期通讯收到。我昨日(30日)上午到革博同李维汉同志座谈党史,向他汇报了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工作近况,说明已有150个单位参加,约有150个人物的写作计划,已有20本初稿,10本基本定稿。我请李维汉同志:(1)呼吁解决看烈士档案问题;(2)请中宣部、中国社科院加强领导问题。李老说:这事我很关心,郑州大学的同志来过后,我对社会科学院温济泽同志谈了,他也很热心,领导问题,你们找他好了;看档案这类问题,也可请他帮助逐步解决。他说,主要还是写烈士传,不仅要写有全国影响的上层领导的烈士,也要写中层、下层工作的烈士。领袖有全国性的,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也有一条战线的领袖,也有一个地方、一个工厂、一个农村的革命领袖,他们对当地都有影响、有教育意义;我们革命胜利,主要是靠他们在艰苦的年月牺牲流血得来的。他说,你们推动组织这个工作很好,对我们许多烈士,活着的老一代人一死,事迹都无人知道了,你们是抢救材料的工作,我也是被抢救的对象之一,我80多岁了,所以也愿讲一讲,虽然我知道也不太多。党史只有弄清了事实,才能编出好的党史来,其中,人物传记很重要。

李老的指教,对我们这一工作很重要。我即写一信给温济泽同志,希望他12月参加广州会议 ,我想你是否以研究会名义,专门给他写一信,邀请他一定去。我的意思,最好由他来当会长,我们有些人当当理事也就行了。这样工作进行起来会顺利很多。

我今日到中央档案馆,看重要档案陈列,也同档案馆负责同志谈了此事。看档案问题,看来需逐渐解决,能看履历表及自传,就很好。

专此

敬礼!

胡华

1979年10月31日

附:对几本烈士传,请清庆瑞同志看了,提些意见。附上。

31.1979年12月21日致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彭明、陈志凌

彭明、志凌同志:

今日来西郊 上班,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温济泽同志主动打电话来问此会 情况,我在电话中作了汇报。他说接到请柬,本拟来参加,临时因忙未成行,有信给会议(我未看到)。他答应在党组会上提出重视此事。我已去信杨世兰,叫给他、梅益和李维汉同志各寄一份简报去。

你们审稿后 ,如果觉得这些稿件均已达到出版水平,质量较好,则可全部出版。如果有的质量不理想,一时又改不好,需重新加工,则宁缺毋滥,可以少出几篇,不一定是10篇,成熟几篇编出几篇。

我想,第一卷一定要“首战必胜”,打响第一炮,使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印象。这一点,望你俩和各位编委一定把住关。个别情节有出入,是难免的。总的文稿质量,要维护一个较高水平。会章、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理事会名单可在书后印上,以推动此会发展。如果你们觉得质量不错,则把编委会名单在后面印上亦可(不必写各人单位),请你们酌定。

又,今日中午我已向彭明夫人说,彭明同志向您献花两株,他公毕回家,请放心。她很高兴。老彭放心可也。

专此

安好!

(1980年元旦,教育部要请一些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开茶话会,我已推荐了老彭,你最好元旦前赶回。)

胡华

1979年12月21日

32.1979年12月30日致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陈志凌

志凌同志:

彭明同志回来,知你们胜利地完成了审稿工作,第一卷即可付排,甚慰。你们辛苦了。

关于“前言”,我作了些修改,昨晚也送给李新同志看了一下。我感到领导人的支持,以笼统提一下单位为好。据我多年来接触领导人的经验,许多负实际责任的领导人都避讳一些事情。提他们的名字,尤其一些初创的工作,如提了他们,他们看到会误以为我们是在打着他们的旗号招摇,如果这些工作发生一些差误,他们就更不高兴了,因为他们都很谨慎。所以我想“前言”中不必提胡耀邦同志如何指导,及习仲勋、杨尚昆同志名字为好。(当然,《内部通讯》如实写是可以的。)第一卷出来后,听听反映,如果我们扎扎实实,每卷都保证了相当质量,社会上、领导上自然会日益支持。因此我想,“前言”中今后计划部分,也暂不宣扬为好,主要是我们切实发动各地同志来实干,写出有分量的传记来,那时我们再多宣传,这也是胡耀邦同志信中的精神。我删改的几处,请你看一下,如同意,就请寄南岗同志他们发排。清样必须寄作者本人看过,最好寄我一份,看一看。当然,对清样,要尊重出版社时间,只能校正个别错处,不能作大的改动。至于出书时间,务求快速,决不能搞拖延。如果陕西人民出版社信用好,出书快,印刷发行也好,那么就请他们出下去也可以。如他们困难,我回来后,知识出版社(他们每年都印1000万字)、人大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都想印党史人物传,其中知识出版社最积极,我想,这以后再说,主要看实践。第二卷请你多费心弄好,李育安同志文字甚好,我想可否也请他参加编委,同你一起,协助你看稿,多有些同志过过目。第二卷望能寄我和彭明看一下。李新同志说,他抓一个民国史,一个革命史长篇,已够忙了,此事他无法再具体抓;我也说,主要请何老(长工)和他挂名,起个号召作用,不具体麻烦他和何老。他说学术团体,懒散些没有关系,主要出些成果。

专此

敬礼!

严校长代问好!

胡华

1979年12月30日

33.1980年1月25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接到来信,甚慰。我怕你是否累病了。是否继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书的问题,我也未向他们表态。现在,知识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都曾来联系,希望第2卷开始由他们出。这两个出版社在党史、政治方面的编辑力量、文字加工力量和印刷力量都是很强的,而且,我也考虑,像《中共党史人物传》这样性质的书,最好是在北京由带有全国意义的出版社来出。当然,地方出版社力量强的也可以。最近我接到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忆彭雪枫同志》一书,印刷、装帧、封面,我都很满意。现在你和研究会秘书处在河南,就近在河南出,也未尝不可。你现在在解决经费、办公室、办事人员,及通信、资料、聘书等问题,这很好。毅涛和育安两同志都是热心人,我想你可拉上他们两位,助你一臂之力,你校领导上,还要请严校长催催。

南岗同志来信,说稿件他们拟再加加工再付排,我请他寄一份清样给我,尚未见复信。关于“前言”,本来拟增加一些内容,我原拟把胡耀邦同志名字改得笼统些,改为“中宣部有关领导同志”,其余保留。因与彭明同志研究,彭明同志反映,对于提到一些负责人名字,陕西人民出版社有些顾虑,所以他们不太愿增加这两段(与一些负责同志接触情况)。经我与彭明同志研究,觉得你添这两段,添不添?同你比较好说话,我们内部容易说通,对陕西人民出版社,就牵连同一个外单位的关系,所以我们考虑,还是照顾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意见,同时征得你的同意。想你能谅解。

今日中国社科院科研规划局给我电话,梅益同志说,党史人物研究会经费归口等问题,近时院务会议准备讨论一下,待我下次去参加中国历史学会筹备会议时,再同我面谈(我是中国历史学会筹备人之一)。上次会议的意思是归口到中国历史学会。

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编党史人物传,是给后人留下有永久教育意义的材料,同时也是推动全国这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也有决心把此工作坚持下去,克服一切困难。你的努力和决心,也是推动了我。我在广州时,原考虑要彭明同志和你二人担任副主编,但彭明同志一再推辞,以至未定下来。他不肯担,我想你最好不要推辞,还要担起来,今年夏秋审第二、三卷。我力争参加,那时在编委会上再定一下,我希望如可能你再物色一位年富力强、能够胜任副主编的同志。各编委分工负责,我是赞成的,但我仍感只我一个主编,照顾不了全面。顶好有你和另一位同志,一起全面来把把关,就可较为放心。这是从工作需要出发的考虑,是为了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何老(长工)仍在广州留园十楼休息。因归口等问题及规划情况,均未定下来,我也没有再给他写信。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0年1月25日

34.1980年1月17日致江西青年教师王阿寿

阿寿 同志:

收到来信,你对党史研究有许多好的见解。吉安是老根据地,望你在可能条件下,收集和访问材料,进行研究。

敬礼!

胡华

1980年1月17日

35.1980年3月18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你好!来信及书稿早收到。因3月3日人大开学后,我十分繁忙,会议很多,加上传达学习五中全会、校干部考评,以至把阅看你书稿的工作耽搁到昨晚才看出,请谅。

你写的马日事变这部分稿样,整理得很好。我也同李维汉、易礼容同志座谈过两次马日事变情况,并看过你所引证的这些资料。总的说,你对这一事变,整理得比较完整。基本上讲明了事实真相,起了正视听的作用。

提纲部分,总的我认为可以。替你改了几处,主要是把我党放在主动地位帮助孙中山建党建军。结语部分,我没有什么意见。

前言部分,我别的没有意见,还是在广州时同你提过的,主要可以正面讲自己的看法。批判别人方面,以批判林彪、“四人帮”的篡改为好,打击面不要大了。对同行采取磋商态度为好。总之,按你现在提纲,规模较大,恐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不必太急。

《人物传》第一卷,我也同意不要等照片了。看杨永奎同志来信,他们还是很仔细地做了文字加工。付排后,希望印刷过程能快些。

我昨日听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的同志说,河南人民出版社也在出党史人物传,也准备出几卷,已把近代史(研究)所的一篇“蔡和森”传要去了。当然大家都可以出,但也须解决重复的问题。

我希望你能集中精力抓抓人物传工作,战线逐渐缩短为好。

敬礼!

胡华

1980年3月18日

36.1980年6月11日致人民大学党史系于震洲、王昌国

老于、王昌国同志:

复印的波多野 等材料,可能是王淇、杨云若他们让复印的,我记不得了。

又,请给香港波文书局寄一份《中国革命史讲义》去,封套包装结实一点。(地址给小常了。)

又,请给荷兰的班国瑞及约翰·托马 各寄一份《中国革命史讲义》。地址请老朱或杨云若同志写一下好了(封套结实一点)(附上他两人地址,约翰·托马寄来的外文党史书,现在王淇、杨云若处)。

敬礼!

(原信用过后请退还我。)

胡华

1980年6月11日

37.1980年8月20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你好!我和彭明同志顺利返京。昨日来西郊人大。寄上车票。对你和育安、富恒和小王这次多方照顾很是感谢。

知识出版社来找过我,说愿出人物传……社科出版社尚未联系。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0年8月20日

38.1980年9月15日致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清庆瑞

清庆瑞同志:

王守信同志送来1980年4月二版样本 两本。我留下一本,给您一本,请您翻一翻,我们订正的个别地方,是否改正。并作以后再订正本。

敬礼!

胡华

1980年9月15日

39.1980年11月22日致重庆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郑洪泉

郑洪泉同志:

来信收到。因为要想和廖盖隆、马齐彬、李新同志碰一下头,再给你回信,故此迟复为歉。19日,与廖盖隆、马齐彬、萧效钦等同志碰了个头,李新同志因事未到。他们答应4月来重庆参加党史人物研究会年会并作报告,何长工同志和李新同志早就答应了。也可以请李正文同志来,我和彭明当然要来。中央党校并军科院必要时也可以请一些人来作报告。不过4月的会可能开12天,如果开党的十二大,重庆会议 则顺延一下,因开十二大,则何长工等有些同志可能来不了。总之,请六七个人作学术报告是没有问题的,但题目目前不能定,因为要等“历史决议”通过后我们大家可能结合“历史决议”讲一些问题。所以具体选题无法事先定,要看我们研究的情况,临时定题目。

你给何长工同志的信,写得不错,只是长了些。以他八十高龄的老人家的口气只能写一个简短的信,我当参照你的信稿,代他改写一个短信,寄他过目后,我再取回寄郑州。

请代问王厚博同志好!你们能出四五千元经费,这个会经费就解决了。人数可控制在全国共200人,加重庆、四川,共250人为好。

敬礼!

胡华

1980年11月22日

40.1981年11月23日致《中共党史人物传》责编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奉上我的飞机票,是否你们交由陕西社科院报销,你们联系办理可也,谢谢。

我和彭明同志18日去济南,22日回京。见到吉林省军区司令员王乃征同志(王尽美烈士的大儿子),他欢迎我们夏秋去长春审稿,他可提供住处和市内交通,不收费。也见到青岛烈士馆周庆本同志。他俩都反映第一卷《人物传》买不到。周庆本说,青岛有400多个图书资料单位,一个单位买1本,即400多本,但《人物传》第一卷青岛1本也没有到,他到济南也未买到。故发行、发征购单问题,望你们采取措施为望。

林理明、胡海、南岗、老杨和齐心,各位同志热情送别,十分感谢。望代致问候。

敬礼!

胡华

1981年11月23日

41.1981年12月12日致浙江奉化中学校友张林冬

林冬 同志:

收到来信,因忙,迟复为歉。海燕同志 很有才华,重病如此,令人惋惜。

子渝 的稿写得不错,我们已收入《人物传》第五卷作第一篇。望鼓励他继续刻苦努力,是个好的接班人。

汪雅仙 同志我也听说她在京。她和张岱 的继母同宗,似也遭受过一些挫折,只是不知近况。我从前就知道你是顾招弟、招花(顾明) 的亲戚,你们竟然分手后也没有见过。以后你还是到京、沪、奉化跑跑吧!

你的姐姐 我没有见过,老廖(廖盖隆)也说起,请你代问她好,也代问丁华 好。我们党史人物研究会总部原设在郑州大学(近要迁京),胡立教 同志给了很大支持,如你给顾明同志去信,望代我向她和立教同志致意。赛英有信来,她希望恢复党籍。邬汝蛟在进军大别山时被俘,丢了党籍,住在乡下,我也多年不见了。

历史在前进,希望你晚年也写一点东西。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1年12月12日

42.1982年1月23日示刘涓迅、胡宁

涓迅、胡宁:

胡宁给中技学生教党史课,材料好找。我的意见:重大历史事件,年月日、人名、地名、事情经过交代清楚,不要枝节啰唆;理论观点一、二、三、四,列清几条,便于学生记住;加一些烈士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动人故事,就可以了。这些,图书馆和报刊都有的。从前我给张志新那个班讲课,讲“四一二”、讲向警予壮烈牺牲的故事,很带阶级感情。张志新的几个同学说,当时我讲时的感情、气氛,至今她们都还记得,可见是有感染力的。所以,张志新对革命有坚定的信念,她写的东西中也讲到,听教员讲向警予牺牲的英勇事迹,她很受感动。当然,不是我一个人教出了张志新这样的英雄,我是说,讲党史,简明,加上生动的情节,就行。至于涓迅,挖掘地方党史,那就需要多查当年报刊及访问活材料了。

此祝

新年愉快!

阴历腊月二十九

43.1982年3月1日致北京化工学院姜华宣

华宣同志:

你好!

信悉。对你回来,我是一向欢迎的,而且也同你说过几次,你那时说要等房子等等,似不太想回来。这几年你在研究上成绩显著,想不到房子还没有给你解决。今早,我问了吴芳俊同志,他说,老姜早不回来,现在人大超编,你系也超编,要看看精减后的情况,另外,房子一下也不好解决。

情况如此,你如决心回来,则我们以后再与人事处联系。

敬礼!

胡华

1982年3月1日

44.1982年3月22日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曾景忠

曾景忠同志:

你好!来信及《暨南学报》上大作读过了。

我对你的观点是同意的,我认为符合“决议”的精神。邓力群同志的报告,基本上也是这个意思。

从大的历史阶段说,笼统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说是社会主义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具体说,头三年主要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1953年开始进入“一化三改”,1956年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前应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决议”讲得笼统些,所以有些不同的解释。

你的文章,我以为是对的。这个问题,已成历史,即使有争论,可作学术问题探讨。

我感到,现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什么阶段,对现行开放政策、经济搞活政策及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到底怎样看,倒是个大问题。你如研究,望有以教我。

敬礼!

胡华

1982年3月22日

45.1982年6月3日致石油学院余世诚

余世诚 同志:

信及杨明斋 稿收到。可否请你继续努力,写一个“杨明斋”传,以经过考订比较可靠的资料为依据,写成传记体。对他的下落,再努力查考一下,如查不到,也可以从略,可以写“约于某某年回苏联,后病死”,就可以了。写好后,可请山东党史人物(研究)会编审小组李肇年等同志看看,转来党史人物研究会,可以编入《中共党史人物传》中。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2年6月3日

46.1982年6月9日致张林冬

林冬同志:

6月2日来信收到了。此次到沪,同(傅)赛英等同志见面,还去看了顾明、顾招弟,并见到了她们的妈妈。

你说你同姓邬的和姓胡、姓范的三人到安吴堡,以后你去延安,这是对的。姓邬的,叫邬汝蛟(现名邬昂夫,已退休在宁波),是我的同年级同学。另外,胡、范两位,是邬汝蛟的同村人,小学时同学,他们都是宁海人。你们是1938年5月5日在奉化民教馆(运动场)集合,一起在奉化汽车站上车的。这次行动,日期的安排、人员的联系是我负责的,而不是你记成的“民教馆介绍”的。当时因我与党的奉化县委书记竺良牧(现名竺扬,这次在上海一同见了面)有联系,他叫我联络一批同学去陕北,由他开介绍信。我联络了邬汝蛟等三人,还有我们同年级同学方宗惠和一个姓王的,又联络了尚在奉中读书的你和傅赛英。我在你们初中放晚学时,在奉中大门口,至少同你见过两次面。一次是约定出发的时间(5月5日早),一次是我告诉你没有找到竺良牧,介绍信没有开到手。当时你和邬汝蛟等三人,共四个人,没有阻力,一起走了。我和傅赛英等人都遇到家庭阻力(我后来是1938年10月动身到陕公 的)。

你当时圆圆的脸、微胖的丰满的少女身影、短头发、中等个子,一副坚定的神气,讲话还带点普通话的语调,我都记得很清楚。因为我们常在奉城运动场中民教馆集合,可能你把我记成民教馆的人了,所以你记忆中有“民教馆介绍”。国民党政府办的民教馆怎会介绍我们去陕北呢。

因为我比你高一个年级,你在校时,我已毕业,所以我同你不熟,只是为了联络一同去陕北,才认识你的。但只见了两三次面,你可能淡忘了。我那时也是一个17岁的小孩呢!但是当时你告诉我,你的姐姐已到了红大 ,汪雅仙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认识了一位年轻的老红军而互相爱慕……这些话我还是记得的。

海燕同志受迫害、患重病,真可惜已极。幸而你的田子渝很有出息,可做接班人。你关注党史,很好,我以后留意寄些材料给你。有机会来京时,请来找我玩。电话(略)。

抗战中“肃托”,在各根据地都造成不少冤案,这是王明、康生按苏联意愿制造的。傅赛英的丈夫因此而屈死。目前,这类案件还有阻力,只有待中央顾得上时,才能一块解决。

望多珍重。

敬礼!

代问你姐姐、丁华等好!

胡华

1982年6月9日

47.1982年9月1日致《中共党史人物传》撰稿人田子渝

子渝同志:

信悉。廖鑫初 同志在长春会议 结束、去吉林市参观当天晚上在吉林市心脏突停猝亡,我们甚悲痛。你的提议很好,可在“张浩”传前记中,写上悼念他的话。

“李汉俊”传已通过。我本拟8月1日至5日看出,但大家因急于想到吉林市小丰满去参观,吉林市委要我去给该市干部作个报告,而被拉去;8月2日凌晨出了廖事……我的看稿任务被耽搁下来。而我8月9日至12日预定在山东作报告,接着新疆有两个会要我去。近日回京,事繁。“李汉俊”传尚在我处,我看出后,当寄你,你可再修改,然后寄陕西人民出版社郭洛夫同志好了。

代问你妈妈、爸爸好。

敬礼!

胡华

1982年9月1日

48.1982年9月7日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成仿吾(祝贺成老生日)

成老:

在欢庆党的十二大胜利成功的日子里,欣逢您的八五寿诞。您的光荣的革命历史和崇高的革命品质,是党的光荣、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

成老的回忆录《战火中的大学》 第二章“从旬邑到前方”,在《时代的报告》杂志6月号上发表,承成老把稿酬转给我,我敬表心领和感谢。但这是成老多次费心血回忆谈话的记录,故我把稿酬买成了一盒老年人的滋养品,请成老服用,聊表作为一个从少年时代起就受成老培养和教育的学生对成老的健康与长寿的祝愿的心意。

《战火中的大学》正装订中,不久即可发行。

专此,敬祝

健康、长寿、愉快!

胡华

1982年9月7日

49.1982年10月27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本文 翔实、流畅,且有分析评议,有较好的深度,足可成为我们写人物传的一篇典范。请编入第十卷的第二篇。第十卷望1月发稿,争取4月印出。5月初开全国会议时争取送去一部分。

此文经上海编审组任武雄等看过。现经我和彭明同志看过,已可付排。志凌因近时太忙,他说不看了。

穆欣同志通信处是“北京甘家口外文出版局”(他是副局长)。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2年10月27日

50.1982年11月30日致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高军

高军同志:

您好!谅您厦门开会已回来。

轻工院党委上星期五已通知陈××同志,同意他调师院,他的家和爱人仍在轻院。我当即电崔院长告知,请抓紧去调他。老陈是有水平的。他到师院的目的,一是教好你院分配给他的课,一是继续做好人物传的工作。他说过,此外并不争什么。郑大个别人的反映是不实的。我从这三年接触中,感到他人是正直的,对党史是有水平的,只是他个性强一点。《人物传》已编了10卷,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调师院问题,还望你上下联系,努把力。如有什么困难或问题,请打电话同我联系。(我星期五、星期六有课有会,下月7—10日去开会。)

又,“黄敬”传是否改出来,请同作者联系一下。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2年11月30日

51.1982年12月30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寄去“邹韬奋”传,谅可收到。请编入第十卷。此传后面的材料来源,根据作者穆欣同志电话中告知,我代他写好,寄上,请在文后补上。(他访问过20多位同志,不拟一一列名了,只列沈粹缜同志一个名字,即可。)

敬礼!

新年快乐!

胡华

1982年12月30日

附1:胡华在信末为“邹韬奋”传起草的补记

本文主要材料来源:韬奋的著作(特别是几部自传性质的著作),韬奋所编的报刊。参考了韬奋逝世以后在报刊上发表的纪念文章。

作者访问了韬奋的夫人沈粹缜同志和20多位韬奋的亲友,先后还有100多位同志对本传的写作给过帮助。在此致谢。

附2:彭明致胡华函

胡华同志:

遵嘱将“邹韬奋”传看了一遍。

我觉得此传写得很好,事迹感人,材料具体,不落俗套。写法边叙边议,也是很好的。我只改了几个错字。整个文章不用大改,即可发排。

以上意见,当否?请酌。

此致

敬礼!

彭明

1982年12月24日

52.1983年1月13日致北京大学张注洪

注洪同志:

你好!好久不见。杨云若说常见到你的。萧三同志写信给耀邦同志,如命在旦夕,希望整理他的日记,组一个班子,要我牵头,也写了你的名字。耀邦同志批示同意,要胡启立、冯文彬同志落实。昨晚冯文彬同志通知我们今日上午到中南海开会,因临时通知不到你,我和叶华、(萧)立昂、(萧)维佳 、(刘)和忠、高陶、杨先材 去了。分工请你和维佳负责解放战争时期日记。当务之急是读一读日记,那些人名,字迹不清楚,趁萧老还活着,赶紧问他。现将由和忠、维佳把日记分一分,分头阅读。然后雇知青抄写。在厂桥中办招待所找二间房子。此事我同项子明同志打过招呼了,他说将通告你们历史系总支,支持这一任务。萧老可望活到五一节(医生争取),故还望你能把其他工作推后一点,抢救这一资料。以后我去看望你。

敬礼!

电话(略)。

胡华

1983年1月13日

53.1983年2月1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月28日寄出的十卷目录、来信及编审单均收到。年历亦收到,多谢。近日我考虑有必要写一个第十卷“编后记”,内容与志凌商量了一下,寄上。请匡正。请排在第十卷的最后。我想,第十卷可能已发稿,但最后加一页还是可以的,望你插进去,因为有必要重申一下这些问题以充分鼓舞大家的信心。这几卷书,连编带校,你是太辛苦了,虽说年富力强,还要珍重,吃得好一点。第十卷5月能否排出几本,力争罢了。请你与南岗同志于2月28日或3月1日到西堂子胡同公安部招待所报到,须重审的稿件,也都带来。

(刘澜涛同志给何长工同志的信,因我今日住在家里,手边没有。引的几句话请你核对一下,勿忘。)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3年2月18日

54.1983年3月30日致湖北大学田子渝

子渝同志:

你好!来信悉。

《革命生活》日刊的情况,小骆 告诉我了。只有几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该刊是陆更夫(烈士)主编,四川同志要写“陆更夫”传,我们原有全份合订本,“文革”中被红卫兵打砸抢抄走,没有下落了,一直在查。

你很努力,很好,希望继续努力充实自己,做一个好的接班人。

敬礼!

胡华

1983年3月30日

55.1983年5月6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关于第九卷“宋绮云”烈士传,现有烈士家乡邳县县委党史征集办和宋烈士三女儿宋振西等同志继续在研究,他们认为宋烈士没有担任过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而是主要成员之一。我记不清原稿是怎么写的了,可否根据邳县县委现在核实的材料,与作者江山等同志联系一下,如来得及,则改一下,如来不及,则再版时可订正。此事由邳县县委党史办负责与你联系。

敬礼!

胡华

1983年5月6日

附:中共邳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郭洛夫、陕西人民出版社政编室函

陕西人民出版社:

据胡华同志介绍,贵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拟刊登宋绮云烈士的传记。作为烈士家乡的党史资料征集机构,我们深感庆幸,表示拥护。我们正在征集烈士的资料,但很片面,尤其是烈士在西安的活动占有的较少。万望贵社能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以利我县革命斗争史的编写工作顺利开展。再者,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宋绮云烈士在我县早期革命活动中,并未担任过第一任县委书记职务,而是在县委中做组织工作,应为县委的主要成员之一。为了对党史工作取慎重态度,使贵社出版的历史传记史料更加翔实,万望贵社根据胡华同志的意见,对这一问题,与我们有一个一致提法。是否有当,尚希不吝提教。

礼!

中共邳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

1983年5月4日

胡老师:

5月16日与杨世兰同志从您处离开后,一直忙于编他们那部书稿,没有再去看望您,请见谅。

关于留京审人物传稿事,我到志凌同志家去了,他说还得同您商量商量。我离京前又在志凌家遇到周庆本,他很欢迎我们到青岛去审稿。此事定了,望通知我们。

邳县党史办的同志持您的信来出版社时,我已去京了,是杨永奎同志接待的。他们拿了一份老稿子,提了21处修改意见。我回来看了清样,其中绝大部分在我们审定的稿子上已经改正,只有两三处(包括宋绮云任邳县县委书记一处)未改。但因九卷5月中旬三校已完送厂打型付印,目前无法再改,只好待将来再版时考虑。

敬祝

教安!

郭洛夫

1983年6月4日

中共邳县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

5月4日贵处戴启汉同志来西安,就《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九卷所载之《宋绮云》传稿的若干史实提出意见,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责任编辑出差返回后,认真将所提意见与发排稿作了核对,其中有些问题已在发排前作了改正,有些尚未改过来。由于该书已经付印,只好等再版时再改。戴启汉同志带去了一份清样,望能细致审阅,还有什么问题,请即函告我们。

对你们关心出版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再次表示感谢。

致以

敬礼!

政编室

1983年6月20日

56.1983年6月6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刚才何老(长工)给我打电话说,中央常委召集(王)首道、他、萧克几位党内的政协副主席说:他们担任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就不再担任政协副主席。今后除顾问委员会常委工作外,请他们多做些党史方面的工作,并具体对何长工同志说,要他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的工作担任下去,李新、胡华可以协助你,写党史人物传的工作很重要。

因此,何长工同志在电话中对我说,会长的工作,我就继续担任(他原来几次对我说长沙会议时要我接任)。并说,他对邓力群同志也说了一下,人物研究会按耀邦同志的批示,继续请中宣部领导,邓力群同志说,有何老领导就行。

以上这些意思,你在与有关同志通信中,可适当宣传一下。我已电告廖盖隆同志,并请他转告胡绳同志和冯文彬同志。

老季来信,说昆明欢迎我们7月下旬去开审稿会,你看如何?我看人少些,也可考虑。

敬礼!

胡华

1983年6月6日

57.1983年7月1日致姜华宣

华宣同志:

你好!

收到来信。知你评上副教授,这是你这些年勤奋努力的结果。我参加北京市职称委员会,情况我知道的。望继续努力。

“邓拓”传,第九卷正在印刷中,你们写得很好。当然,今后如有订正之处,仍可继续订正。宣传烈士,是全党的责任。最近(6月初)中央常委请刘澜涛同志给何长工同志传达中央常委意见,要何长工同志把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的工作继续担任下去,指出写党史人物的工作很重要。我们现在同中央党史研究室所属、由温济泽同志领导的革命烈士传编写组也分工合作很好。

专此奉复。

敬礼!

胡华

1983年7月1日

58.1983年8月16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昨日写信,原拟把他们改出的九、十章复印件替换。现因他们还须修改、复印,来不及,现把原稿寄上。如他们寄你复印稿,你就按复印稿(或抄件)换原九、十章,如未寄你即按现稿发排。

胡华

1983年8月16日

附:《董必武传》编辑组函

胡华同志:

原计划送去的九、十两章,因来不及复印,而且原稿又较乱,我们不准备替换了,以免影响发排。请您审查完昨天送去的稿子后就直接发排吧。

照片及附录、后记等,我们准备好以后即寄给陕西人民出版社郭洛夫同志。

敬礼!

遵嘱送上两份。

《董必武传》编辑组

1983年8月16日

59.1983年9月8日致余世诚

余世诚同志:

你好!

你写的“杨明斋”传,我看过了。你下了很大功夫,且得到不少老同志回信,材料是可贵的。不过,据知,平度县跑了11个省,写了一个详细的调查报告,送到山东党史征集办,肯定会有不少材料可以吸取。为了使一个重要的党史人物传写得更完整、准确,也为了尊重党史人物出生地的地方党组织和他们的努力,望你与平度县合作 。肇年 同志来信说,拟于月底开山东党史人物传审稿会议,将请你去参加。我希望你去参加,并与平度县合作,把此稿尽量写得完整。包括《大百科》 的条目,我也审看过了,总还须力求完整。为革命先烈、先辈写传,我们提倡共产主义的合作精神,故请你参加山东省人物(研究)会的审稿会议,共同合作,力求完整为望。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3年9月8日

60.1983年10月10日致姜华宣

华宣同志:

你好!

来信收到。谢谢关注。你写了不少人物传及其他文章,精神值得学习。你愿参加人物传的工作,我很欢迎。北京组是高军同志负责,我同高军讲一讲,我想先请你参加北京组的工作。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3年10月10日

61.1983年10月12日致余世诚

世诚同志:

来信收到。你的努力精神和谦逊态度很好,我很高兴。要感谢你校领导、省委、地委和平度县对“杨明斋”传的重视。此传写出来,确对党史研究是个贡献。当然,尽可能把问题弄得清楚、准确。

关于王会悟同志回忆党的一大时密探进来她发现的情况,虽属珍贵见闻,但只是一个人提供的,别人回忆没有这样说,而且此密探以“走错门”为借口,王会悟为何不阻拦而让其闯到会场,可能回忆有误。你们可写杨(明斋)参加了一大当翻译,不要写上述细节,尤其不要在《百科》 条目上写,因为证据不足。望努力合作完成。

敬礼!

胡华

1983年10月12日

62.1983年10月24日致湖南刘晴波、方大铭、吕芳文

晴波、大铭、芳文 同志:

你们好!知会议各种工作已安排,甚慰。何长工会长届时决定来主持会议。老同志已获函前来的,有莫文骅同志(装甲兵政委)、李立同志(中纪委常委、贵州省委原书记)、彭施鲁同志(国防科委副参谋长)、李振军同志(全国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湖南省委原文教书记,他可能同其夫人贺捷生同志一道来)、罗章龙同志(全国政协委员)、穆欣同志(外文出版局局长)。山东省委高克亭书记、省政协余修副主席可能来。

王首道同志有可能来,萧克同志时间是否有,还不能定。刘澜涛同志、吴亮平同志已获函不能来。

我将于11月3日左右飞南宁,至15日后从南宁坐火车来长沙。陈志凌与季之华可能十七八日直接到长沙。各省名额大致分下去。有的省、市要求增一二名,我们已答复在列席名额内解决。

会议组织工作,望你们和省委接待组全力负责,我们除参加领导小组外,将不插手具体接待事务,以免干预过多。财会人员都望你们安排,多辛苦了。

敬礼!

胡华

1983年10月24日

63.1983年10月27日致方大铭、吕芳文

大铭、芳文同志:

1.郭洛夫来信,他们拟派两位同志,带10卷本几百套来长沙,在会期发售。此事很有必要,望你们给准备一下房子。

2.会议党组,你们请示省委,要不要有省委领导同志参加!如省委领导同志参加,则我们方面何老(长工)也参加一下。如省委领导同志不参加,则因何老年高、身体不好,也就不参加,具体我们抓,他和省委同志出席重要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并领导大会就行了。

3.我2日坐火车去南宁,南宁会议可能缩短成8天,则我16日左右可到长沙,届时去电。

敬礼!

胡华

1983年10月27日

(审稿会成员,志凌已拟了一个,房子问题,亦请事先说好。)

64.1983年11月5日致毛致用、焦林义并湖南省委诸领导

致用、林义并省委诸领导同志: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第三次学术会议,承省委热情支持,将于本月20日至26日在长沙召开。何长工同志将于20日前,自北京来长沙。王首道同志来南宁开毛泽东思想讨论会,我亦来此。首道同志今天对我说,他决定20日前到长沙,参加党史人物研究会学术讨论会。刘英同志也决定来。答应来长沙开会的老同志,还有北京乔明甫同志、山东高克亭同志、国防科委副参谋长彭施鲁同志、湖北何定华同志等。李振军同志也答应尽可能来。

开幕式,将有王首道、何长工同志讲话,希望省委领导(毛)致用同志和其他领导同志也给我们讲讲话,以资鼓励。接待工作及车辆,多望省委办公厅支援。

会议临时党组的组成,亦望致用同志批准。

我将提前于14日左右来长沙,届时再向你们汇报。先由刘晴波诸同志向你们汇报,多望指示。

专此

敬礼!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

胡华 敬上

1983年11月5日

65.1983年12月2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

1.信悉。“后记”的处理,同意。

2.知何其昌 同志负全责,对此套书甚关心重视,甚慰。王敏 很好,有这样的干部三二人,也就可协助你把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分担,编这套书,你是完全顶得起来的。以前一些卷,能保质保量出来,和你的辛勤操劳努力是分不开的。

3.知印厂王兴孝同志劲头很大,我很高兴,望见到他时,向他致谢。目前,我在各地书店里,还只见到第六、七卷,恐怕八、九、十卷尚未能成批印出,望你能继续了解一下,协助加快速度。十一、十二卷已装订好,很好,成批生产也望抓紧。

4.目录、宣传卡印了3万份,很好,还要印征订单,发向各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各图书馆、文化馆征订,才能推广,不要只发给新华书店。

5.目前,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这套书将愈见其重要,愈得到重视。你抓的新华社稿,王首道同志讲话,李育安文章,及电视、报导都造成了很大的声势。所以你们十卷一套,要很快赶上。我同意小改个别错字,可基本不改而重印,这十卷的会长、主编署名,体例等,按长沙确定的,统一一下,编审成员只作个别调整即可,此事请你细心抓一下。

6.你除参加整党外,还是要抓一下此工作,这是一件给全国整党编辅助教材的工作,与整党目的是一致的。此点,望你向其昌同志汇报,并代我问其昌同志好。我在参加人民大学党代会,因是主席团成员,所以也忙一些。

专此

敬礼!

胡海、南岗、永奎诸同志不另。

胡华

1983年12月27日

66.1984年1月11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月7日来函收悉。知春节前能发出第十六卷,甚好。

一、十七卷稿亦齐。至于十八卷,稿子压我处,我太忙,争取2月陆续寄你,以便发出。下次审稿会在9月下旬,争取在此前,发出3卷。

二、“王占春”传,同意你的处理。

三、“舒传贤”传,有类似上述的来信,我已转志凌。

四、“陈佑魁”传,拟请湖南晴波同志他们处理。

五、顾作霖照片,我已请小巨 到革博去翻拍了。

六、《内部通讯》十九、二十期已编好,付打印了。

…………

谢谢其昌、兴孝、南岗等同志努力,印刷方面,现在市上只发到第八卷。第九、十卷尚无影子,望抓紧催一催。十一、十二卷是去年3月定的,已快九个月,而九、十卷是长春会议定的,足足一年半了,市上尚未见书。可见速度问题,并没有真正落实。望与印厂联系,找出原因。

专此

敬礼!

(《少林寺》、《少林弟子》、《武侠霍元甲》等书,均发几百万册。)

胡华

1984年1月11日

67.1984年1月28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你好!趁寒假,我把长沙会议未及终审定稿的十余篇稿子带到家中审定。这些稿都改动较大,需抄清,校清。估计可以发十八卷一卷稿,这样,我们4月下旬苏州会议即可以开始编十九、二十卷了。为了避免丢失,也为了你可以及时处理发出抄清,我看出一部分就寄你一部分,陆续寄你。这次寄“李乐天”、“潘心源”、“胡筠”、“傅烈”四稿。

到现在为止,第八、九、十卷,并没有发售,实际上你们印厂可能没有成批地印,市上只能买到第七卷,这一情况,可能你也不知道。自新华社发稿后,来问的人很多,许多老同志说没有见过此书,近几月只在报上知道有此书,而市面上没有。看来你社对此书发行问题的积极性实际没有解决,望为留意。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1月28日

附:南岗阅示函

章彬 同志,《中共党史人物传》的发行问题,我已多次向领导反映过情况和意见,但迟迟不见解决。现把胡华同志的信转你阅示。此信阅后请退还郭洛夫同志。

南岗

1984年 2月5日

68.1984年2月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春节好!寄来年历收到,谢谢。利用春节,看出了“杨殷”、“胡海”、“陈奇”、“钱亦石”传,及“潘自力”传。这些传都很好,“潘自力”传因改动很多,正好航院二位作者来拜年,我直接交他们去抄清了,然后同原稿一并寄你,免得你再寄航院抄清。“杨殷”等四传,现寄上。“杨殷”传作十八卷打头(政治局委员),我看这些传可以编成十八卷,我争取是1日前看出寄你,争取在4月审稿会前能发排。你们所印十五卷目录,我因放寒假在家,尚未到人大去取。听志凌、彭明说很好。关键是要按王首道同志的建议,向有关单位(全国)发征订单,找一批知青发行,才可扩大印数。请代问诸同志春节好。你多保重。

敬礼!

胡华

1984年2月7日

69.1984年2月20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2月12日来信悉。我寄出的十八卷第三批共七稿谅可收到。

1.六卷排定了,很好。“王观澜”稿改一下是好的。不过,说1957年后存在“左”的指导思想是可以的,人口非正常死亡也是可以提的。当然,不要形容得过分,数字也不要太具体。从宣传口径说,你小心修改是好的。

2.《内部通讯》刊载十六、十七卷目录问题,可能我们没有注意,按你上次初拟的目录印了。最近可能已印出(我尚未见到)。不过,关系不太大,这些稿都是要用的。以后我们注意吧。

3.审稿成员名单,志凌未复你,他也未问我,可能他考虑不太好排,我考虑是否只把极少数几个主持终审、复审的人及个别老同志排在前面,其余同志一律按姓氏笔画排,这样可以减少矛盾。十六、十七、十八这三卷,只把我、刘晴波、彭明、陈志凌四人排在前面,以下一律按姓氏笔画排(不必注明按姓氏笔画,明眼人也可看得出来)。另一个排法就是这样写:参加本卷审稿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即包括我在内,都按姓氏笔画排,也可以。我看这两种办法可以考虑,是否你和南岗同志也商量研究一下。当然,本来,按工作量多少排是比较合理,但一则各卷情况不同,再则可能会有个别同志争名次先后。为免招来新的矛盾,可否考虑用上述两法择其一而用之。或者,为了体例与以前各卷统一,则除领头几位外,按省市排列。请志凌再酌。

4.前十卷重印的修改方针,同意。关于“贺龙”传,你是否去一信给北京体院潘靖五同志,问问他有什么修改之处没有,不过也是小的校改。前十卷审稿人员增删,志凌既答复九、十卷加方、吕、盛,我同意,不过,我记得还漏掉过江西的刘勉玉还是谁的名字,他本人提出过意见,还是补上为好。又,为了体例统一,二、三、四卷都在审稿成员中漏了我的名字,五卷后又有了,是否补上。第一卷没有编审人员名字,如不便再补,也可不补。此事你是否写信再征求一下志凌的意见。

5.发行与宣传问题,仍是大问题。前几日,《中国青年》杂志社来找我,他们有一个栏目,拟每期发一篇烈士感人事迹,他们说,跑遍北京,只买到一本。该社图书馆无此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图书馆也无此书,后来到别的图书馆借了来。可见发行之差。这次印十五卷目录很好,此目录还是应在有关大报上及晚报上登一下。人家有《联合书讯》,我们宣传不力,当然竞争不过人家。章彬同志任总编辑,很重视,那很好,望向他反映。

又,十五卷总目录,望再寄我一些。给我的几份,都被人要走了。

发行问题,还是要发征订单。又,王府井新华书店三楼上的陕社门市部,一定要保证经常有书。

6.4月下旬审稿会,届时当发邀请说明重要性。

敬礼!

胡华

1984年2月20日晚

70.1984年2月23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2月20日来信收到。我完全同意编出十九卷及你的全部处理意见。估计志凌同志也是同意的。本来,具体编排次序也是可以由你们责任编辑负责的。每卷确以二十四五万字为好。“谷雄一”传如后移,则薄一波同志的题字亦可后移。

2.审稿人排列,我已提了意见寄给志凌,请他看后提出意见寄你。我现在考虑,为了各卷体例统一,一般有几位终审和复审的打头,下面可按省、市、大区的人集中在一起排,这几卷是否我、刘晴波、彭明、志凌打头,以下按大区省市排,先后关系不大。

3.“李慰农”传问题,我已把杨永春信,寄山东党史人物(研究)会和征委会的李肇年,请他们通过组织处理后告知我们,我们不了解具体情况,不能“判案”。

以上意见,我也特告知志凌。专此,谢谢你的辛劳。

敬礼!

胡华

1984年2月23日

71.1984年3月15日致吉林大学陈瑞云

陈瑞云 同志:

您好!今年《党史人物传》审稿会议,拟在4月20日报到,至5月6日在苏州召开。办公室将发通知邀请您参加。您工作认真,改稿能力很强,过去几次都作出了很好成绩。我很希望您能把课安排开,向领导请假出差前来这次审稿会议。东北三省就邀请您一位代表,故望能到。

敬礼!

胡华

1984年3月15日

72.1984年3月16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今晚(巨)彩丽来电话,说你急着催她要十六至十九卷编审成员名单。此事,彩丽说,她从长沙回来不久,就同陈志凌拟了一个名单,寄给我同意,由我已寄你,说我并复函告知志凌已寄你了。但我事繁,已记不清了。所以你来信给我催要名单,我都提了具体意见,把信转给志凌阅后寄你,据彩丽说,你都没有收到。这就奇了,是否我寄你头一封信丢了,而后两封请志凌转你的,他未转寄。如今之计,我已电告彩丽,即把最先我们回京后不久寄你的名单,重抄寄你,同时,我考虑到刘晴波同志是这次大会小会的党组副书记,把他名字放在第二位,以下为彭明、志凌,再以下就按彩丽抄给你的排印好了,如有什么问题,你可速来信同我商量。名单事,如别人有什么意见,都将由我承担责任,望你放心。

又,去年12月25日至29日,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开了个全国会议,冯文彬和马石江(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都对人物(研究)会说了评价很高的鼓励话,还说要向我们学习。这事,你们不妨从你省征集办参加会的负责同志处了解一下。因此,希望你给冯文彬、马石江两同志各把十一、十二卷寄去(马石江在去年12月会上说,“人物会已出了十卷书了”),他们说话,对全国是有有利影响的。长沙会议编了四卷,给了你极大的负担,估计到你是够辛苦的,亦望保重。也望社里多协助你。4月20日请你与南岗、永奎去苏州报到。

敬礼!

胡华

1984年3月16日

73.1984年3月28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寄上冯文彬同志讲话的抄件,请你转给你局、你社的有关领导同志内部传阅一下,以便了解情况。抄记录给我的王景同志,是黑龙江省委统战部长,省委党史征集办主任,省委党史研究所所长(即金宇钟的上级)。

吕芳文来信,湖南将供稿30篇,总会已有40篇,何定华同志也将亲自带稿去苏州,看来此次审稿会又是丰收,而任务很重,因此你动员南岗、永奎也一定去。

专此

敬礼!

各地还是纷纷反映买不到《人物传》(十一、十二卷也未见发售),奈何!

又,何老的地址(略)。你们寄书不要寄到军大去,寄到军大易丢。“宣侠父”清样已早寄去,谅可收到。

胡华

1984年3月28日

74.1984年4月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3月28日信悉,因我4月1日起即去参加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今日因接待外宾,请假回校,才看到你的信。

1.你已基本编完十八卷,这是你花了很多心血精力、辛勤劳动的收获,闻之甚喜。身体适当注意,不要太累坏了。

2.“刘谦初”传,张文秋 同志也打了个电话给我,并未说对传稿有什么不同意见,而是说要做点必要的补充,说希望在他们看过前缓发,并说已同作者联系了。我电话中说,我们改稿后,要请作者看过的,他既和作者联系了,会寄他看的。

现在,就待张文秋同志看了,补充后,我们再用吧。

“杨明斋”传,补充一下差不多了,我想苏州会议可以定下。

“李乐天”传,如作者同意你的办法,当然好;如作者要拿回去斟酌修改,也只好退给他去改。十九卷如实在稿子不够,先把编好的放着。待苏州会后,再选几篇补上,再发稿,也可以。

“王德三”传,我看时,也是觉得空洞了些,作者用力不够,需要补充,李振民同志、张守宪同志既提了要补充的意见,同意到苏州会上你和志凌再研究一下。

3.冯文彬同志、马石江同志确对我们讲了许多赞扬的话,请你尽可能找到精装本给他们寄去。他们领导着全国党史征集会,各省市都是省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等实力派当主任、副主任,冯文彬、马石江同志的支持,对我们还是很重要的。

4.十三至十九卷的编审成员名单,你写信向我要时,没有说明顺序较乱这一理由,我因事繁,记不清了,以为是没有寄你,或寄丢了,又提出意见,叫志凌寄你,志凌和彩丽都说已寄你了。事已解决,很好。不过,这类事,一个经验就是你来信时说得清楚些,是没有收到,还是顺序乱,以免你急着要,我急着催志凌,志凌又说已寄你了。

5.一至十卷印1万精,1万函,3万平,此计划甚好,精装本很受欢迎,藏书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精的,1万本没有问题。这次彭明在人民出版社出《五四运动史》,该社也给他印了1万本精装。

6.浙江叶炳南等同志作了扩大宣传,这很好,不过他未写信给我,以后我们还可推广这一经验,拟邀请各省一些同志推荐。国家科协也作整党材料,用党费每个党员发一套(10本),买了300套。

7.出版周期,是一个问题。加快校对,你在寄作者清样时,可附一要求,如,收到清样后,不要超过5天,速即寄回。如不寄回,将推迟到下几卷再发稿,等等。金戈拖了1个多月,是她爸爸金城、叔叔金树望又拿去看过,倒是仔细,但那两位老人压了时间。

侯志英同志的要求,因他现在当了常委,发东西就得慎重,不过,这是他个人的情况和意见,你可与他商量。

8.董建中他们写的稿,因我尚在开人代会,今日先交彭明去看了,看后再考虑送哪里。这样的稿是需要的,李育安去年寄《人民日报》那篇,也是起了好作用的(彭明看过交我了,说写得尚好,建议寄《历史教学》,我将寄去)。

9.十一、十二卷平装本早已收到。(精)尚未收到。又,寄何长工的,我上星期去看他,尚未收到。可能寄到军大了,军大把给他的书都由军大收下了。所以以后一定寄他家中。

10.王敏同志来参加,很好,我告知志凌同志发通知吧!

附给你单位的信。

敬礼!

胡华

1984年4月7日

75.1984年4月7日致陕西出版局、出版社并何其昌等

陕西出版局、陕西人民出版社诸位负责同志:

何其昌同志:

你们好!

我会定于4月20日至5月6日在苏州召开1984年度第一次审稿会议。此次会议任务很重,收到稿件有七八十篇之多,都要作出处理和审定。我向何长工同志汇报,他老人家很重视,很高兴。李新同志也将去参加。你社是审稿会主力,望大力支持,除责任编辑郭洛夫同志必须参加外,望请南岗、永奎、王敏同志也参加。此书将成为全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书,已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好评。

专此,即致

敬礼!

胡华

1984年4月7日

76.1984年4月17日示刘涓迅

涓迅:

前信谅已收到。

陕西张守宪同志等可能来张找你。据他们说,张慕陶既非托派,也非叛徒(他到阎锡山那里工作时,已被开除出党)。

安好!

1984年4月17日

77.1984年4月27日示刘涓迅

涓迅:

来信及稿子 均已收到。稿子写得不错,我改了一些地方,寄吉瑞芝 同志了。我在苏州将住到5月7日,以后《大百科全书》审稿会的地点尚未落实,落实后当再告诉你们。

即祝

全家好!

1984年4月27日

78.1984年5月19日致陕西人民出版社章彬并南岗、王敏

章彬同志并南岗、王敏同志:

你们好!

接郭洛夫同志来信,兹附上给乔明甫同志的信,望去接洽。另,十五卷“李慰农”一稿,同意按青岛市民政局5月5日公函意见处理,即署名为“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发表可也。此稿即可付印。

我以“稿件挂号”,从苏州寄你们传稿二次,连前面稿子,经我签发传稿共41篇,大体估计可以编3卷书。现在还有十几篇传稿,我来不及看,带回北京看出后再寄上,但我手中这十几篇基本上是小稿,没有大的著名人物。

自15日开始,我的工作转入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党史”卷,现在正紧张进行中,可能至27日结束。

专此,多谢你们费神辛劳。

敬礼!

胡华

1984年5月19日

79.1984年5月25日致《中共党史人物传》编委翟作君、责编郭洛夫

作君同志请转郭洛夫同志:

来信收到。已给陕社去信,附了给乔明甫同志的信。此次在苏州经我签发传稿42篇,内一篇“马林”,感到还不行,我再改改。余41篇,除你带走外,均寄陕。还有十几篇,到北京后再审看。此次在苏开《大百科》“党史”卷会,我审签了100条条目,搞得比《人物传》还累,头痛几次。本拟应翟作君、邬正洪诸同志之约来沪一趟,因出来时间太久,京中希望我早回,上海火车票难买,所以这次不能来沪了。

专此

近好!

胡华

1984年5月25日

80.1984年5月30日致湖南省党史研究室康政、王中杰

张学军同志请转呈康政、王中杰同志:

别来谅好!去年十一二月长沙会议得无微不至的关怀、支持,实是铭感。

今有由我指导的研究生马洪鄂同志前来,他研究“早期农民运动”,希望能阅看一些长沙和衡阳地区早期农民运动的档案资料。望能帮助联系一下省档案馆并给衡山党史征委会联系介绍一下。多有麻烦了,多谢!

敬礼!

胡华

1984年5月30日

81.1984年5月31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我已于28日回京,不知你回陕没有?

王首道同志夫人易大姐寄来郭纲琳烈士(十六卷)照片,现转上。这篇传记大部分是易大姐写的回忆提供的,请在文后附上“本传记大量材料由易纪均大姐提供”。还有,易大姐说,大概以前,你社寄的书,寄到政协了,王老收不到,以后请寄到他家中,地址(略)。

我前改出42篇,寄你们41篇,“马林”传需大改。留我这里十几篇,没有很重要人物。我得利用暑假看出,再陆续寄你。现有这41篇,我想已可编成3卷,请你先排起次序来。

关于“刘谦初”传,29日张文秋同志和刘松林、邵华 找了我,中心两点:1.1924年入团,是刘烈士生前告诉张文秋同志的,她记得清楚,王家鼎访问燕京当时不是党团员的同学,他们当然不知道,从人证说,张文秋同志是第一手的。我现在请他们再到中央组织部档案馆查查有无刘烈士简历。如查不到,当以文秋同志提供的为据。2.关于写刘传,是文秋同志打了报告给中央党史委员会,批准后,邵华、刘松林等脱产调查访问,写了半年多,这些材料,因山东派王家鼎来,所以全提供给王家鼎同志了……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5月31日

82.1984年6月1日致郭洛夫、王敏

洛夫同志:

王敏同志:

1.收到莫文骅同志的信,对第十二卷“陈延年”、“韦拔群”两传,作了很好的评价,想你也已收到。我考虑,这里一份登《内部通讯》,你那里一份,是否复印几份,一份寄“韦拔群”传作者陈欣德同志作修改补充依据,一份,可否在最近付排的一卷中,作一个附录,标题可用:“莫文骅同志来信”,把后面要求二、三卷换精装本,这一段删去(请给他寄去这两本精装本,不要忘了),此外全文刊出。再一份,如上刊在你们《陕西出版通讯》上。(是否把冯文彬同志来要书的信,也节录刊出?)

2.岸英、岸青二同志的妻子刘松林、邵华,前天对我说,岸英、岸青两兄弟,在上海寄居×××家后……刘松林同志要求看一下“毛岸英”传,她作些补充,故望你把“毛岸英”传,挂号寄去,请她作些必要的补充后,寄回你。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1日

83.1984年6月7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1.估计已寄去的41篇,已够3卷,加以前曾存的几篇,可着手编排发稿。我在6月10日至23日去北戴河参加整党学习,手中的几篇,以后陆续发出寄你。2.陈志凌拟了个名单,他提出王敏同志和巨彩丽同志都做编审成员,我同意,他们也已着手工作,以后进一步带起来。名单我签署寄上。3.…… 4.“刘谦初”稿尊重张文秋意见,修改后再发。“毛岸英”稿请寄刘松林一阅。5.我昨日去看王老首道同志,送去第十一、十二卷精装本,他说:你们还有精装本啊!我说,一直给你寄的。他说他没有看见过,所以以后挂号寄他家中易纪均大姐,以免别人拿走。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7日

84.1984年6月9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张文秋同志的修改意见,我翻阅了一下,基本上同意,今日交志凌同志翻阅一下,请你再改定一下,争取在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卷中发稿。因我明早就去北戴河参加整党学习,下月初旬才回来,请你具体加工吧。又,是否作者要加张文秋名字,请你写信问一下文秋同志,如要加,则请你写信告知山东党史征委会,转告王家鼎同志即可。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9日

85.1984年6月1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我今日已来北戴河,通信地址是“河北北戴河中国人民大学休养所”交我可也。我可能住一个月。

1.“刘谦初”稿,我昨日已交志凌,他看后寄你,你改定发排在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卷中可也。基本上可尊重张文秋老太太的意见。作者名字,可署“王家鼎 邵华”。……

2.我星期三去看首道同志,带去十一、十二卷精装本,他没有看到过精装本,觉得很好。我昨日问志凌,志凌说,以前给王老寄的是平装本,如此,如有精装本,可否一至十卷寄一套给他。他老人家对人物(研究)会是支持很大的。

3.周五(6月9日)我在中南海中央党史征集办开会,冯文彬同志当面又表扬了一次《人物传》,说:“胡华同志他们编出了很多卷《人物传》,我们党史人物传的工作,就由他们做起来了嘛。”等等。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10日

北戴河

86.1984年6月1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3日信悉。目录编排同意。第二十二卷缺2万字,我拟过几日把“张际春”、“理琪”两传寄上。前者经彭明、陈瑞云仔细改过,是抄清稿,我看起来不太费劲。“理琪”一稿是山东送来的,苏州 已复审过,因这次用山东稿少,山东去年对我们帮助很大,故我想先看出“理琪”稿。剩下在我这里还有苏州会议的12篇,都是不算太出名的人物的传,将来备用,现在单独编第二十三卷是不够分量的。不过我还是想在北戴河看出,陆续寄你,待10月太原审稿会后再编入可也。

从苏州回家仍很累。到北戴河后,一则凉快,二则工作转换为整党学习,作息很规律,也不紧张,所以调剂了一下脑筋,身体仍好,请勿念,多谢关注。你和小王(敏)编这三卷是很辛苦的,你们的工作量不比我们小,陕西热,也请多保重。总之,我们一口气编到了二十一卷,我们精神上的快慰,是崇高的,长久起作用的。

你提到几个问题,奉复如下:

1.关于“刘谦初”传,入团时间,正文可尊重张文秋老太太的意见来写,脚注可简略地注一下另一说(因那些考证,当时燕京大学的同学都还不是党、团员,而董秋斯审看过当年张文秋同志写的“党的忠实儿子”文章已写明了是1924年)。关于加邵华的名字,文秋同志提出来,因邵华为“刘谦初”传向她所在单位军事科学院请了近一年的假(是经中央党史委员会批准的)访问、调查,到档案馆抄材料,做了大量工作,加她名字是合情合理的……

2.刘澜涛同志来信的意思,我是同意的。我想同李新同志的意见也不矛盾,李新同志是讲属于民国史的人物,不必列入《党史人物传》;澜涛同志是说与党密切关系的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例如沈钧儒,我想应列入《党史人物传》,而不是民国人物传的主要对象(他们字数少,国民党人物多)。澜涛同志这封信连前给何长工的那封信,冯文彬同志的信,都请你节录一下……

3.纸张问题,(乔)明甫同志既已回陕,望你们多去找他们几次,我相信只要办得到,他是会热情帮助的。万不得已时,则可以采取重印的一至十卷成色一样,新印的二十至二十二卷成色一样的办法。同时,也要请你局派出人到有关纸厂去跑一跑,说明这套书的重要意义,我想,纸厂所属地区也有烈士编入我们传记的,是可以向有关党的领导做动员工作的。

4.穆欣同志是老作家,写作快,文字好,内容充实,如“陈赓”传、“林枫”传写出来(还有“吉鸿昌”传也由吉烈士之女吉瑞芝等快完成了),这样我们编第二十四卷就有把握了。

其余来信各条,都同意你的意见,望你和王敏同志费心办理。

专此

敬礼!

(我拟住到7月15日左右,请你在7月10日以前,来信寄北戴河。)

胡华

1984年6月17日

87.1984年6月2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3日信收到后已奉复你一信,谅悉。今日又接你15日来信及(李)先念题词、(刘)澜涛来信影印件。

1.我想,今后体例,可把中央领导同志题词,放在卷前;来信放在卷末,作为附录。澜涛同志4月16日的来信加上前一次给何长工同志的信,可放在第二十卷的卷末,作为附录,标题为“刘澜涛同志来信”,后面再加一篇“冯文彬同志来信”,标题字大一些。刘澜涛二信都可全文刊登,冯信后面关于要书的话,可以用“……”符号删节,不必刊写“删节”两字。另外,把信末刘澜涛和冯文彬的签名及所签年月日制版影印出。冯信你没有抄给我,估计字数不多,附在刘澜涛信后较好,把冯信登出是有意义的。……一般的书刊,都有登读者来信或者有关人士来信的惯例,我们也可循惯例办,信的抬头,因所指不一,除写给何长工同志的外,也可把抬头略去。我想早点登出有好处,此意见请你酌办,并告知志凌同志。

2.(李)先念同志是国家主席,他给皮定钧同志的题词,我们应尽早登出(放大影印)。台运行的传稿,我未及看,但先念同志是给台运行的稿题字的,且台稿又是皮定钧家乡金寨的来稿,故无论如何要用台运行的稿。台运行的稿如有一二万字,基本说清楚了,就用台运行的稿。我记得此稿富恒、志凌似都看过了,当时说因郑州大学和福建军区在写大传,等一等。但我听富恒说郑大报了计划,实际还未动笔写,而福建军区是另有任务写“大传”的(似要写一本书),我当时也曾说,像皮定钧同志,在《党史人物传》上,写一两万字就够了,不必等“大传”,如果来一个五六万字的大传,我们反倒不好处理。总之,“皮定钧”传稿,如在你手里,速寄来我看一下;如在志凌、小巨那里,请你去信请他们寄我看一下,也请志凌先看一下,如可用,争取在二十三卷与先念同志题词一起刊出。如实在不行,则考虑再请福建和郑大补充,但台运行的稿先来,且有先念同志题字,台运行应署在前面。如台稿已基本可用,则由办公室给郑大和福建军区打个招呼,说明已收到金寨来的皮传,已录用了,就行了。此意思请告知志凌同志。

3.“刘谦初”传署名加邵华,你说完全应该,那很好。请你办理好了(通知一下王家鼎同志)。

4.纸张问题,目前全国紧张,只有求(乔)明甫同志优先考虑。另外,明年香港书展,人民大学出版社已通知我,要把我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用道林纸精装,参加书展。你社请考虑把一至十卷的《党史人物传》,是否也用道林纸精装一部分,去参加香港书展。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20日

北戴河

88.1984年6月3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顷接6月28日函。1.我前日寄去“张际春”、“理琪”(此二稿补入二十二卷),“孙津川”、“陈海松”(此二稿可编入以后的二十三卷),共4稿,想你不久可收到。目前,还有10篇稿,我在抓紧看,看出后陆续寄你。实际上,这几次审稿会后,到我手里还有个把月的工作量,到你手里也一样。他们每人审几篇,集中到你我处就多了。

2.台运行传 ,如小巨寄来,我当尽快看出,争取编到第二十二卷,如不行,则再看。

3.“黄定基”传,如有耀邦同志批示,那太好了,争取编到第二十三卷。

4.我前日给山东党史征委会李肇年并王家鼎同志写去一信,告以两点:一、“刘谦初”传有些具体史实,我们还是要尊重张文秋老的意见,加以补充和订正,因为她是当事人。增补刘烈士加入共青团的时间及情况、入党的时间及情况,订正若干史实。二、署名增加邵华同志,因她为此传记专门花了大量时间,而且是给中央党史委员会和军科打了报告给她以时间的,这许多材料及问题回答,她也提供给了王家鼎同志,所以如你来信所说,增加邵华名字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请王家鼎同志尊重张老意见。并请肇年把此意报告高克亭同志(张老也有信给克亭同志)。我、志凌、你都看了张老,邵华作的修订,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故我们认为应该尊重张老意见改好。望你一则把此稿根据张老增订改好,二则亦同样以此意告诉王家鼎同志。

5.纸张问题,如能解决,按原计划进行,是理想的,如一时不能完全解决,我的意见,先把十二卷后的十三至二十二卷印出来,免得印刷出版周期拖得太久(青岛会议至今也快1年了)。至于一至十卷函装本,有纸重印最好,如没有纸,是否暂印1万本道林纸精装本,作国庆献礼及作出口书展。另外,还是要登登广告(这里在开全国函授学院会议,我与昆明的同志谈起来,他们根本没看见这些书,甚至不知有此书)。报载最近全国出版会议,决定增加书店网点,集体户和个体户,这就打破了新华书店官商垄断局面。我的意见,请你局你社在各省、市建立一些特约经销点,以扩大发行,望将此意奉告何其昌同志,请局、社领导斟酌。

6.“萧明”传照片问题,我也想起了,今日已发函给萧明夫人高翔同志,托她直接寄你。如半月内未收到,请你再去信催她。

7.中央电台两次找我,计划设《党史人物传专栏》广播,我已推荐他们找陈志凌同志,志凌已积极承担。这也将能扩大这套书的影响。

8.我前信已提出把(刘)澜涛同志两次来信、冯文彬来信(摘录),附录在二十卷末,莫文骅信摘录,附录在二十一或二十二卷,谅已收到,请酌办。还有,我考虑,如“黄定基”传可用,如二十三卷有打头的稿,加苏州会议这十几篇存稿,即可编成二十三卷,不必等到太原会议 ,请你斟酌。

专此奉复。

敬礼!

胡华

1984年6月30日

89.1984年7月1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7月5日来信收到。寄去10篇传记,谅可收到。来信奉复如下:

1.耀邦同志对“黄定基”传的批示,确实对我们是很大支持和鼓舞。我想是否在陕西《出版通讯》发一下。另外,复印十来份寄给志凌,可发送给有关同志。郝同志稿,你写信请他改,很好,在这改后基础上,我们争取在太原会议安排人力把它改好,以便用上。

2.“皮定钧”传,小巨已寄来,我想如果改一改可用,也在太原会议用上。

3.“刘谦初”传你基本参照文秋老的修订编好,包括署名,就这样发稿好了。对王家鼎同志,我写了信,你也写了信,志凌同志也看过修订内容。出书后,他同意,就很好。你复信张老,说采纳了她意见,这样很好。

4.(刘)澜涛、冯文彬同志来信在二十卷上发,同意你的处理,此事我也写信告知了志凌同志。莫文骅同志来信,他说最好就是把他的修改意见告诉作者,以便再版时修订,或请作者找他面谈一下。我复信告诉他:作者似是广西的,当面谈不易,意见信已由郭洛夫转作者。他的信我请他同意在二十一卷作为来信摘录附录,将寄他清样,他如不愿发表(他信中没有这样说),看清样时仍可斟酌。我估计他不会反对。

5.“萧明”同志稿,完全同意你们的修改,我看清样好了。照片我已去两信催了。因我忘了萧明夫人高翔同志的门牌号,是请北京市总工会转交的,可能会耽搁点时间。

6.像“希伯”传情况,请你函志凌,以便在下次发太原会议通知时说明请大家注意之点。

7.目前,吉瑞芝等写的“吉鸿昌”传,已完成,穆欣同志的“陈赓”传、“邹韬奋”传,陈修良同志的“潘汉年”传,均可作二十三至二十五卷打头稿。还有,军博闫景堂同志已帮我们约了“彭德怀”、“陈毅”、“罗荣桓”三个大传(均是他们传组的人),只是“罗荣桓”传我记得我们已有了。同意二十三卷太原会再定,寄你这些传稿,可作备用稿。

我将于17日回京。

敬礼!

胡华

1984年7月10日

90.1984年7月23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我17日回京,今接到你7月15日来信。我在北戴河又寄你“皮定钧”、“马林”两传,均改好可用。谅收到了吧。来函数事奉复如下:

1.刘澜涛同志两信同意登出,太好了。冯文彬同志处,可再去一信,说:“刘澜涛、莫文骅同志来信,已经他们同意,作附录,摘要在《中共党史人物传》登出,您的来信,如您不反对,我们将与刘澜涛、莫文骅同志的信一起登出。”这样,如他不来信反对,就可登出。我估计他可能在青岛等地休息。莫文骅同志从青岛给我一信,同意把他的来信摘要登出,清样要求寄他看一下(他8月下旬回京,将来清样仍寄“北京复外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转他好了)。他的信仍登二十二卷。

2.王家鼎同志态度很好,我很高兴。请函告张文秋、(刘)思齐、邵华同志,另外,署名仍以王家鼎在前面,我们原则,一般不把家属署在最前面。

3.高翔同志已寄去萧明同志照片,很好。

4.陈修良寄来“孙冶方”稿,9月可给“潘汉年”稿,罗征敬送来“俞秀松”稿,华中师院寄来“郑位三”修改稿。我与穆欣同志也通了电话,欢迎他写“陈赓”传,陈志凌在写“李富春”传(我也准备写“成仿吾”传,不过太原会议赶不上了)。这样,太原会议打头的稿子是有了。

5.太原会议初步定10月15—25日。因党史研究会 拟10月5日至10月12日在镇江开抗日战争讨论会,我需去。从镇江回来即参加太原会议。

我7月13日至8月5日在天津宾馆开抗日根据地会议。8月5日至8月15日,山东要我去蓬莱参加党史讲习会和人物(研究)会;不过8月,国务院要开新的学位委员会,我可能没时间去山东,你来信仍寄张自忠路可也。谢谢关注,你也多保重。

敬礼!

胡华

1984年7月23日

91.1984年7月26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7月23日信悉。复印件也收到。奉复如下:

1.我在北戴河寄出10篇稿以后,于7月15日又寄去“皮定钧”、“马林”两传,收到后请来信。至此已有存稿12篇。我于17日回京,你15日信收到,已奉复。

2.阅冯文彬同志来函,词意恳切,就尊重他的意见。二十卷登(刘)澜涛二信,二十一卷登莫文骅一信。……

3.看到台运行来信复印件,正好昨日下午志凌也来我处,他也看了。我们就决定用台稿,在二十三卷用,书前刊上先念同志题词。福建廖开助他们是写一二十万字的大传,请他们单独发表好了。郑大尚未成稿,台稿先来,且适合我们需要,故郑大稿请他们在河南发表。请你费心回复此两处好了(如你觉由总会复好,请函小巨,请她复去好了)。

4.张文秋老太太23日动身去庐山,行前,给我一信,对你、我处理刘稿很表满意、赞扬。

5.你和小王着手编二十一卷,很好。3卷目录,我已汇报给何老(长工),何老在我回京时已去外地休养了。知你们整党很忙,还是请你们领导照顾你和小王时间,争取至10月初把二十一、二十二卷都发完,以免太原会议又来3卷,造成积压。

6.昨日志凌来我家,商定:1)发太原会议催告通知给各地;2)10月15—25日开太原会议(因10月上旬我要去镇江开党史研究会抗日战争讨论会);3)初步拟定审稿人员名单,基本还是苏州会议这些同志。

七八月来信,请寄我家中。我7月15日至8月5日到天津开会。因教育部要在8月中旬开会(特批一部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通知我不要远行,因此,山东蓬莱的党史研究会和山东人物(研究)会年会,我不去了。教育部的会可能在北京开。我9月开学后再去人大党史系。

8.暑天保重。北京热甚,非电扇不能工作。想你和王敏工作,电扇的条件是有的吧。

9.志凌和一些同志,都要我写信给你的领导,不要拖延印刷周期,十三、十四卷都一年多了。还有,志凌说,你局补助的每年3000元,今年迄未汇来。现在审稿编委们都辛苦而贴钱,《内部通讯》因考虑经费问题,也未敢多出。望你同南岗同志向其昌同志和各位局领导汇报一下。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7月26日

92.1984年8月2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8月25日信悉。我又去张家口一趟,前日才回。

1.知二十卷已发排,二十一卷已编好,所作调整,我同意。你们编辑工作很仔细、认真,我是很放心的。二十二卷编入“李求实”、“皮定钧”、“段德昌”传,很好,其余稿子,望你催发。

2.知资助总会3000元经费,已寄出,很好。

3.莫文骅、张文秋老同志,认真负责,帮助了我们。张文秋去庐山前也曾给我一信,山东博物馆那位“刘谦初”传的作者也来了一信,很客气,此事顺利解决了。“王菁士”传暂放一下也好,总的说,以青岛烈士馆署名,稿费也寄烈士馆为好。此事,望你委婉地同周庆本同志解释,他们内部矛盾,请他们自己妥善处理。

4.十三至十五卷,已年余,不出书,势将越拖积压越多。我当给何(其昌)、章(彬)两位去信。还有,国庆献礼十卷函装本的事,是否也成了一句空话。纸张问题解决没有?

太原会议,志凌在准备,估计无何问题。

南岗同志、永奎、小王,均此问好。

敬礼!

胡华

1984年8月28日

93.1984年9月11日致湖南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何鹄志

鹄志 同志:

你好!

10月15日的太原审稿会,务望你参加。

有一事同你商量。明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诞生90周年纪念。蔡妮、蔡博 同志通过蔡畅同志处给耀邦同志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开一个纪念会和进行纪念活动。耀邦同志批转给启立、乔石同志请有关部门酌办。后,由中组部和中宣部研究结果,建议是:由于在蔡和森同志诞辰85周年时,湖南开过纪念会,北京和湖南各出了3本集子,发表了不少纪念文章,明年的纪念请中央党史研究室考虑,请一位老同志写一篇纪念文章,在3月30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即可。党史研究室廖盖隆同志等研究结果,建议以何长工同志名义写纪念文章,并请我找何老商议和组织编写事宜。我于9月8日找了何老,何老同意以他名义发表纪念文章,委托我组织编写和负责定稿。我考虑《党史人物传》第六卷上“蔡和森”传和“向警予”传,主要是你执笔的,还是请你来写,你材料熟,笔头快,可以帮何老完成这一任务。何老的回忆是这样:1918年何老(当时叫何坤)在长辛店留法预备班时,蔡和森在布里村为联系学习的事来过两次长辛店,都是何老接待的。他的印象,蔡穿着灰布长衫,是一个很朴实的学者风度的青年,蔡来了解长辛店预备班的学习情况和经验,何老向蔡作了介绍。在法国,1921年6月拒款运动时,何老在工厂当钳工。蔡从蒙达尔尼来,他们和各地来巴黎的勤工俭学学生为拒款运动事,一起开会和活动,何老与蔡有四五次接触。他的印象,蔡头脑冷静、坚决,是一个很有主见的领导人才(二八运动和里昂大学斗争,何老未参加)。里大斗争,蔡等被扣后,何老参加了营救,从领事馆搞了两张通行证,后来营救出来一个赵世炎。此后,何老回国,在湘西当农军总指挥 ,蔡和森在中央工作,何老读到他在《向导》上的文章,但未见到面。革命失败后,蔡转入地下,何上井冈山,也未见面,只知他后来牺牲了。何老说,这篇文章是否写4000来字就可以了,写一些蔡的特点,勤奋、苦学苦练,思想家,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讲一下他一生光辉的历史事迹。

我考虑,为了不要一般化,可否请你着重在蔡和森的思想、理论贡献方面多写一点,做出些概括,蔡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早期在建党思想上的贡献,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恐怕这一点党内他是最早的一个),革命性质、武装斗争等。请你考虑。何老意思,争取早点写出来。他看过后,定下来,以便明年3月30日审定发表。我今日和彭明同志商量,他也很赞成早点写信给你,以便你能有较充裕的时间考虑一下,写出些新意和特色。特此麻烦你了,望勿却。并此回信。太原见面时,再详谈。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4年9月11日

94.1984年10月2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信悉。太原会议我和志凌准备讲一讲:大家除了改文字外,还要注意内容、史实的核对。“张际春”传,我记得袁(文才)、王(佐)部队和32团问题,我对王宗柏同志讲过,他可能没有搞清楚。请你也准备一些注意之点,在太原会议上讲一讲。我已告诉小巨,到太原后请陈文秀备些“组织史”、“战史”之类的必备查改的书。

十八卷如能在年底出来,则谢天谢地,只是希望你们社领导能排除万难,争取实现。现在已有不少十三卷以后的作者写信来问我。

我4日飞兰州,10日前回京,13日动身去太原,陕西几位同志,望你们约请,务必请他们到会。

敬礼!

胡华

1984年10月2日

95.1984年10月20日致王中杰

中杰同志:

接信,知您因病不能来太原,甚憾。贵恙痊愈了吧?祝愿早日康复。

“周小舟”传承您和湖南同志们努力,写得很好!读了深受教益。将编入第二十三卷,谨告。

代问康政同志好!

张学军同志均此不另。见到黄滨、李克孝同志,望代问好。

敬礼!

胡华

1984年10月20日

于太原

96.1984年11月1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

附信请转(何)其昌、章彬同志。

我21日到河南郑州,大约到月底回京。

“蔡叔厚”稿,关于左尔格、罗伦斯两案,被初审者删掉了,我考虑这两材料很珍贵,请你把它们改排在注释中,文字上请你顺一顺好了。

其余一些稿,待我回京后陆续看出寄你,前3卷请你和小王先编起来。多劳了。

敬礼!

胡华

1984年11月17日晚

于镇江

97.1984年11月17日致陕西人民出版社何其昌、章彬

其昌、章彬同志:

你们好!

我于11日同王首道同志,坐他的公务列车厢到达镇江,参加主持全国抗日根据地史研究会。临来前,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看了一下。《中共党史人物传》早已卖光了。王府井的北京书展,这部书是除了有关未来学类的书之外,占第二位的销得最快的畅销书(见10月29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报道)。在太原时,承你两位给我写信,洛夫同志带来了,在开幕式上我报告了,并拟将两位的大札在《内部通讯》上登出。现在距年底不远了,关于出到十八卷的工作,还望采取措施落实。现在书已编到第二十六卷,十三卷还只有样书,还有13卷书稿待印,如何避免积压书稿,今后仍望关注。又,发行问题,多望有所改革。

专此,敬祝

安好!

胡华

1984年11月17日

98.1984年12月5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1月29日信悉。我于21日自镇江到河南,参加吉鸿昌纪念会,30日回京。近时较忙。带回来的28篇稿子,争取在12月10日后陆续看出寄你。自太原吃了几次辣椒菜,造成痔疮便血以来,那时又疲劳,一直较累,便血至今,过些天拟去治治痔疮。太原会议,许多稿子初审不够细,又未经复审,都堆到我这里,使我很伤脑筋。有些同志在删削稿子时,未细斟酌。我从起床干到深夜一时。此事对你和小王也是一样,会增加工作负担。

1.二十三卷“陈赓”传打头,可以。“俞秀松”传可在二十四或二十五、二十六卷打头。

2.稿子退作者过目很必要,只不过要求作者在多少天内退回,可以向作者强调一下,以免拖延误工。

3.十三、十五卷精、平本均收到,翻了一点编排印刷均尚好。十四卷既已寄出,想近日也能收到。今年能出齐十八卷,明年出到二十八卷,就很好。

4.何其昌同志能来参加厦门审稿会,我非常欢迎。知新任社长是文炎同志,请代致意。发行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我到河南,省、市委负责同志都没有见过此书,有的人干脆不知道。现在可以多渠道发行,开展征订和邮购,还望你和南岗同志分心去推动一下,宣传工作需加强。

5.青岛事已解决,很好。“蔡叔厚”传同意你的增补处理。

6.武汉的华中师院有一位写“郑位三”传的教师,多次写挂号信,托人来问他此稿的处理情况,我曾复信请他去信问你,或问呙玉临、张广生,但他仍不断来信。我因稿多,记不清,我手里也没有存底,望你有空复他一信。

专此奉复。

敬礼!

胡华

1984年12月5日

99.1984年12月26日致中共奉化县委组织部

中共奉化县委组织部:

看了竺扬 同志1984年12月5日《关于竺一平 历史问题的材料和意见》打印件,我衷心希望县委组织部对竺一平同志历史给予复查,落实对一位老同志的政策。

竺一平同志从1938年5月至同年10月是继竺良牧(竺扬)同志之后,经常来我家帮助指导我的工作和学习的一位党的地下工作者。那时,我是一个17岁的向往去延安参加革命的革命青年。家住在奉化城北街37号(王家阊门)。家门只我和母亲两人,很清静。因此,竺一平同志来奉城常常住在我家里,也就在我家一同吃便饭。他带来些党的刊物,像《解放》周刊(延安出版)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列宁主义》等书刊给我读,讲解些革命的原理和党的政策,指导我办《战时大众》通俗小报(此报得到毛主席亲笔来信鼓励)和团结城区及醒民剧社的进步同学。他有时到县政工队找地下党员陈冠商到我家来研究工作,有时叫我去找陈冠商来我家。他同詹步行 二人,每月都先后到我家数次。我对竺一平同志的印象是:他是一个艰苦的忠诚的热心的共产主义者,他的革命精神,更增加了我对党的坚定信仰。

我从1938年10月由党介绍到陕北公学去学习,后到华北前方根据地战斗十年。至1949年9月,从北平解放后回家乡探亲,途经宁波,到天宁寺看望竺一平同志(这时我早已同竺扬同志和竺一平同志取得了通信联系)。一平同志当时在天宁寺为宁波市公安局工作,工作很忙,他还是热情地留我住了一夜,二人抵足而眠,长谈了大半夜。他讲八一起义后竺扬在汕头受伤他去救援,一直谈到现在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充满了激情。但此别,我与他竟成永诀。我衷心希望党组织能全面地看一位老同志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实事求是给予甄别,如能恢复他的党籍和名誉,是我衷心的期望。

特此证明。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委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胡华

1984年12月26日

100.1985年1月14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

1.十六、十七、十八卷,今日亦收到,甚喜。但,本是寄我精、平装各5本,你们忙中有错,十八卷多寄了5本精装,而十六卷1本精装也没有寄。也就是,应寄的十六卷5本精装,错寄成十八卷精装了。为今之计,望你们速补寄十六卷5本精装给我。多寄的十八卷5本精装请在寄给人物(研究)会办公室购买的精装本中扣除(我将告知办公室)。

2.十六卷中的“郭纲琳”烈士传,是王首道同志的夫人易纪均大姐改定,易大姐推荐来的。易大姐几次表示过,“郭纲琳”传出版后给她几本,希望你们寄3本或5本精装第十六卷给她。

3.顾问徐彬如同志已重病不省人事,寄他的书,请改寄中国革命博物馆董谦同志。董谦同志是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副会长之一,他多次说过此意。

4.我近时学校工作及中央交付的工作太忙,待本月下旬后当陆续看出太原会议存稿寄上。

5.刘型同志夫人程宜萍大姐已寄一百六七十元到“陕西人民出版社邮购部”购第十四卷,但迄无音信,望你分神一查,望答复一下“北京西城富国街四号程宜萍大姐”。

6.陈修良同志的“潘汉年”稿收到否?按说挂号是不会丢的,但现在邮局太慢,陈大姐很着急。

小王均此问好不另。你们多辛苦了。

敬礼!

胡华

1985年1月14日

101.1985年1月21日致王中杰

王中杰同志:

大札读悉。多谢鼓励!您能来参加福州会议,十分欢迎。当转告办公室陈志凌同志向您发出邀请。

请代问康政老好!

敬礼!

胡华

1985年1月21日

102.1985年1月2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信悉。十六卷(精)5本收到。知你和小王亲自包装邮寄,真太辛苦了。十五卷拙稿稿酬74.8元也收到了,你们很客气,多谢了。知“潘汉年”稿已收到,甚慰。但你讲此事的信似未收到。“马叙伦”稿已寄去,谅近时可收到。现在挂号件是太慢了。

我近极忙,所以其余稿只好占用寒假时间看出,陆续寄你。可能还可以编一卷书。

福州审稿会时间,是3月15日至3月30日好,还是4月1日至4月15日好,也望考虑,以便我和志凌定下(因高校3月4日开学,我怕有的同志3月14日走不开)。

敬礼!

胡华

1985年1月28日

103.1985年2月1日致湖南省社科联谷茨

谷茨 同志:

信悉。你的修改稿尚未收到。今日廖盖隆 同志已把你的稿打印了寄来,昨晚老廖与我通电话,他说写得很好,没有什么意见。因任务是耀邦同志通过中组部老干部局下达的,当将打印稿同时请老干部局看看。我说,何鹄志同志还将有些改动,蔡博也提意见增加些经济思想等内容,刘昂 同志看了,希望再提得高一些,我将汇总后,再修改一下,给老廖送去,然后送组织部转《人民日报》。何老在广州病了(较重),住院,大概秘书也不想多去麻烦他,估计不会再有什么意见的。

成立少共党,不是1921年6月,是1922年6月,这一点何老与我都记错了。1922年6月蔡已回国了。不过,1921年夏,蔡在工学世界社和一些其他留法同学讨论过建党问题,我当适当改一下。

专此奉复。

敬礼!

胡华

1985年2月1日晚

104.1985年2月13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两信均收到。关于福州审稿会时间,陈志凌说蒋伯英来信,因已与福州西湖宾馆联系了3月15—30日,以不变为好。另外,审稿人大部分能到。稿件现有40来篇,估计会前会有六七十篇,也可以了。

我近时替各地写评教授学术评语,催得很紧,及其他临时任务,很忙。明日起,可以着手看太原 遗留稿,但春节后还有个《中国大百科全书》“党史”卷的会。我手中之稿,约可编1卷,只好以后陆续寄你,你和小王陆续编,不一定能在3月会议前完成,二十五卷恐只好待3月会议后再完成了。发行问题,仍望你多找领导想办法。

“马叙伦”传,我于1月23日挂号寄出,已20天,何日收到,请给我一信,我将向人代会提出邮寄太慢之事。

专此

春节愉快!

胡华

1985年2月13日

105.1985年2月25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春节好!节后,我今日来西郊,见到你13日写的信。“马叙伦”传是1月23日寄出的,估计现在会收到吧。我在除夕、春节才能开始看太原遗留篇。前些时为17位评职称的写了学术评语,都要求在2月底要,故不得不赶任务(包括房成祥的)。现在看出“吉鸿昌”、“孙冶方”两个大传,以后陆续寄你。我看这二十五卷到3月15日前,我大体可看出,你和小王没多少时间编了,可以在福州会议后,统一来编。现在新收到稿只四五十篇,福州会议估计七八十篇足了,能用的如有1/3,则编2卷,加上太原遗稿,可合起来编成3卷,太原遗稿中小稿不少,故需编排开。福州会议可能到二十七八个人,因上半年党史课是淡季,能去的人较多。我与彭明定13日坐飞机去。你社副社长和倪进云同志都欢迎他们去。

关于你要我为香港书展写短文事,待我考虑一下,时间还来得及。开罗书展,我和翦伯赞、邵循正写的《中国历史概要》列为中国畅销书第二位,《人民日报》报道,你可能看见了。

知给总会寄的书已寄出,我们是希望早些拿到好分送有关同志,已付印的书和十三卷至十八卷的装订发行,还望多抓催一下。

此复

敬礼!

胡华

1985年2月25日

106.1985年2月26日致江西万安县史志办王阿寿

王阿寿同志:

春节好!

收到来信。你近年研究“AB团”、红二十军和富田事变等问题,很有成果,这是你努力的结果,是党史资料征集所要弄清楚的问题。吉安地区在二战时期很重要,有丰富、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需进一步调查研究,望你继续努力。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5年2月26日

107.1985年2月26日致上海戏剧学院舒志超

舒志超同志:

你好!信悉。我写了一篇序,现寄你。书名似可叫《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照片选辑》,这样简明些。人物可加吴玉章,还有斯大林同莫洛托夫或丘吉尔、罗斯福在一起,均可。目前,因篇幅不能太大,先这样也可以。以后还可增加的。

专此

近好!

(你寄来的说明,另寄。)

胡华

1985年2月26日

108.1985年3月4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2月26日信悉。知“马叙伦”传收到,二十四卷已编好,甚慰。我于2月27日又寄去了“吉鸿昌”、“孙冶方”两传,收到后亦请人抄清,把脚注搞好,备用(如收不到,则你是否托永奎请人抄)。

我近又看了“邓初民”、“赵宗复”、“汪寿华”、“林蔚”、“罗梓铭”、“朱克靖”、“王世英”、“于毅夫”等8个传,春节这几日也在利用空隙看。天冷,既未出去拜年,更未上街。现在手里还有15个传,除“史可轩”、“王复生”外,都是不知名的人物。我3月9日去开北京市人代会,13日飞福州,3月9日前,能看出几个算几个,这些传以后只好编开用。太原修改,也不太仔细。但我将于3月8日寄你一批,想采用“杨永奎收转郭洛夫”办法。因为3月8日寄出,也许3月底可到西安,正你回西安之时,如等我回来再寄,则要4月底到西安,更影响进度了。

关于你们社去一位发行部同志,我很欢迎,志凌我想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发行工作很重要,可作为社方专谈此事而去。关键是蒋伯英订的房可能少,这里已报来有29人去,老蒋可能只订了二十四五人的床位,故有可能临时住不上西湖宾馆。可是,如委屈了社里领导同志,我们也于心不安,此事最好请你与伯英通一个长途电话(福建省委党校,马列室)。我们这里,我今天把信转志凌(4日下午收到的),再叫小巨发信,恐买车票来不及,好在不是审稿人员,欢迎发行部同志去就是了。

专此奉复。

胡华

1985年3月4日晚

109.1985年4月9日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弗雷德曼

弗雷德曼教授:

首先祝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收到了你的来信,感谢你对我的良好祝愿。

我因为出差到福建去了20多天,最近刚刚回到北京,才见到你的来信,所以复信迟了。请你原谅。(另外,我的通信地址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不是历史系。)

去年8月在天津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日子里,和在这以前,我同你有过许多次愉快的交谈和讨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谢谢你在这次来信中对去年11月江苏镇江抗日根据地史的讨论会的报道,提出了坦率的意见。作为真诚的朋友,我想坦率地交换意见是有益的。

去年11月的镇江会议,我参加了。正像你所说,它不是天津会议的继续和补充,而只是国内的一次小规模的学术讨论会。更多的目的,是为了给在今年8月准备在北京召开的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作准备。所以在这个讨论会上虽然也宣读了一些论文,但是没有把这些论文印成集子,而是让那些论文经过修改充实后,提供到今年8月中旬的北京会议上去。因此,没有镇江会议的论文集可以寄给你,请你原谅。

关于镇江会议的情况,你可能看到了2月18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的《全国抗日根据地学术讨论会简介》(下面简称“简介”)的报道。但这个报道,不是由我们镇江会议的主席团发出的,而是由一位参加会议的人员自己署名给报纸写了这个“简介”。我作为会议主席团的成员之一,事前没有看过这个“简介”的稿子。这个“简介”在报上发表后,我对其中有些观点,也觉得写得不适当,有片面性,未能反映出会议讨论的实际情况。这个简介的第二段,说“大家认为……”,似乎“简介”的作者所概括介绍的看法,是全体参加会议人员的共同的看法,这也不符合会议讨论的主题(抗日根据地史)和会议实际情况。

如你知道,在天津会议上,是各位学者各抒己见,自由讨论问题的。在镇江会议上,同样是国内许多学者各抒己见,自由讨论的。如果对于学术问题,只有一种意见,那就不能成为“学术讨论会”了。而且,“简介”所写的某些论点,并不是镇江会议上多数学者的见解。根据我的记忆,我似乎没有听到有哪位学者有这样的论点,说“美国的‘援华’,就是为了侵华”(“简介”倒数第8行)。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适当的,是离开了事实的。人所共知,美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人民对美国和美军参加抗日战争,对罗斯福总统是怀有友好的敬意的;对史迪威将军和延安美军观察组的戴维斯、谢伟思等先生的援华抗日努力,都怀有深厚的友好感情。我在去年同谢伟思先生和索尔兹伯里先生有过多次十分友好的晤谈。今年1月号《新华文摘》收入了一篇我的论文《从历史上的改革看中国当前的体制改革》,文中我对罗斯福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重大贡献,作了充分的肯定。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并不是镇江会议的学者们以至会议领导成员,持有“美国的‘援华’,就是为了侵华”这种站不住脚的观点。

“简介”最后一段,把美国与日本军国主义类比,把蒋介石与汪精卫类比,我也不赞成这种简单的类比。事实上,镇江会议没有讨论到日本投降以后的历史。我的记忆中,也未听到有哪位学者作了这样的把抗日时期与战后时期相提并论的类比。因为历史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美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情况不同,蒋介石同汪精卫也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你所知,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发展同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不采取联合一个大国反对另一个大国的政策。至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更应以尊重事实为前提。据我回忆,在镇江会议上,学者们主要是研究中国抗日根据地历史,对国际关系很少涉及,更没有片面地吹捧苏联而反对美国的倾向。这一点,可以请像你这样为发展中美友谊而努力的学者放心。

你为发展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不懈努力,这是我们所尊敬的。感谢你坦率地给我写信,你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和增进中美的友谊。我深信,中美两国历史学者,在客观地研究和分析历史事实的学术研究上,在发展中美友谊上,多多加强交流和联系将是十分有益的,将会取得新的进展的成果。

祝愿你在学术研究上,在增强中美友谊的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果。

此祝

健康!

你真诚的朋友 胡华

1985年4月9日

110.1985年4月24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4月9日来信由张广信同志带来。《毛泽东思想概述·序》,我已写好交张广信同志了,请放心。我回京时,志凌来信说病已好了,并要去参加4月18日上海的“共产国际与中苏问题”讨论会,我很忙,故未与他见到面。《内部通讯》他和小巨弄好,在印了。

1.二十四卷中的“周小舟”传,引了一首毛主席词“江河移胯下……”。据刘晴波同志来信,此词是毛主席到长沙休息中的戏作。并无其他意义。故请删去此词及解释。

2.陈修良又寄来孙冶方照片,寄上,请酌采用。她写的“潘汉年”传、“孙冶方”传,经你和王敏努力,校定了,这样很好。

3.发行问题,出版会议决定不由新华书店一家独营,加上集体、个体,希望你主动找找何其昌同志和发行部同志,多方设法来解决发行问题,现在又开始强调理想教育,反对精神污染,也许以后情况会改善,广告也要做的。

4.我回来后,校内外工作忙甚,香港书展的介绍,我当争取时间写。福州会议19篇稿,估计6月才能看定。因5月中旬我要去广州讲课,连备课带讲,四五月挤不出太多时间,只能陆续挤时间看。

5.你和王敏手中有太原的二十五卷(谅都收到了吧)至二十六卷。福州的二十七、二十八卷,这两个月也够你们辛苦了。我深感到你为了这套书消磨了大量精力,“沈腰潘鬓消磨”(一笑),人也瘦了,体质下降很多,你的精神值得学习,但身体要保重,不要累垮了。同领导讲讲,尽量减去你一些其他杂务。王敏同志均此。南岗、永奎问好。

敬礼!

胡华

1985年4月24日

111.1985年4月24日致舒志超

舒志超同志:

3月6日来信,因我出差,迟复为歉。您编的照片选辑,希望能克服困难编成问世。

您和翟作君同志负责上海党史(人物研究)会中的党史人物传组工作,这样很好。望您和翟作君同志能开展组稿工作,同任武雄、老许等同志能开些预审传稿的会议,也希望同江岚同志讲讲,给你们约稿活动及预审传稿开会一些经费支持。

我们党史人物(研究)会都出于对老革命家的阶级感情,大家勤俭办会,靠各地党史学会和征委会帮助。党史学会给一些必要的经费,想是可以被批准的。

多谢辛苦!

敬礼!

胡华

1985年4月24日

112.1985年5月5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信悉。你全心全意为这套书而努力,以致形成健康水平下降,我是深知的。你遇到的困难,有些是我未想到的,我也只能以“任劳任怨”四字,作我们互勉。在福州审稿会上,我丝毫不曾感觉你对我有任何不尊重的地方,一点印象也没有,大家都以诚相见,你不要太客气和过谦。4月5日《信息汇报》报道有30多国在翻译和出版这套《党史人物传》,这对我们也是很大的鼓舞,一套书引起这许多国家来翻译,还是罕见的(4月26日成都四川日报社出的《文摘周报》有摘登)。此情况,望你进一步了解一下,一方面在《出版消息》上登一下,另一方面,你可否找陕西新华社上次给我们发稿的那位同志发一条消息:“《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20卷,3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如这条消息能由总社转发全国,并在联合广播里报道一下,那宣传力量比什么都大。

1.你要我为香港书展写的3000字“介绍”,我已于5月3日晚写出,5月4日挂号寄你了,有些地方是否准确请你修改酌定。我看到的翻译此书消息是《文摘周报》上看到的,我已在“介绍”中抄上了。但未找到《信息汇报》,我们都找一下。我也把此消息写信告知何老了(他近生病,不能会客)。

2.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的排目,我感到二十六卷中著名人物少了一些……二十五卷大部分都较知名,可否互换在中间档次的二三个人,具体调换,请你酌定。第二十七卷,知名者也较多,至少有一半人比较知名,这样就比较硬。这三卷,请你统一调整,主要是把第二十六卷调得再硬一点,以便均衡。

3.发行问题,你们专门作了研究,很必要。上海、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实在说不过去。无论如何,你们要加强发行部,直接给各大学图书馆,给各省、市、县征委会(自冯文彬同志讲了后,传达到各县了,他们都知道有这套书,但没有见过,也买不到)各发征订单,寄书去,像刘型夫人程宜萍大姐去年寄了168元钱购第十四卷,迄今半年,连一个回音也没有,这种情况,怎么能继续下去?

4.知二十四卷已送工厂,甚慰。送书问题,还是要坚持,吴亮平同志是我们的顾问(见第二卷附录),但他迄今没有收到过此书,望你查一下,是否寄到别处了,或没有寄。他是很帮助我们的,我至少介绍给他二三十个人去访问他知道的传主事迹,他都热情接待的。

5.今日河南商丘县征委会主任托一位老同志送来“张克侠”传稿,写得很好,但他:一、不知道传记的体例,没有看见过我们的书;二、不知道往哪里寄。前者是发行问题,后者,我考虑是否每卷书的后面或前面,附一个通信地址:“北京218信箱转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及编委会收”。因那位老同志打听了半个月,才找到季之华,又找到我。

6.我手头的稿,约于6月底前寄你,以便你与王敏及时编出。

专此

敬礼!

昨小巨来,陈志凌去沪尚未回来,估计近日可回。总会所购十二至十八卷,均未收到。

胡华

1985年5月5日

113.1985年5月27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我去广州时给你一信,谅收到。即谈到江西日报社的《信息汇报》报道30多国翻译出版我们的书,此事需要进一步弄准确,争取出齐20卷后新华社发一条消息。

在广州时,见到卢权同志,因杨世兰等广东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编委开了一次会。我报告了你来信所讲的发行情况。广州农讲所纪念馆负责人陈登贵、广东省委党校何锦洲、省党委征集办刘寒(征办也在省委党校内)、愿作我们书的代销点。为此,望你与陈登贵、何锦洲联系,这两处都在闹市中心,代销几百套是毫无问题的,看来还得我们自己努力。我想,江西的杨源贵的烈士纪念堂也在闹市中心,也要他代销。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全国有20处委托代销点,有一半是代销点订出销出的。何锦洲在写李鹏副总理的父亲李硕勋烈士传,李鹏对我们的书也很重视,函装本出来后,可否送李鹏一套?

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政法系主任弗雷德曼教授(中国革命史专家)来信要我们的书。我处仅存的精装本缺一、二、三、六、十、十一、十二这7卷,能否找出寄我,以便我寄美国,书款可在我编辑费中扣除。

王敏均此。

敬礼!

胡华

1985年5月27日

114.1985年5月29日致舒志超

舒志超同志:

收到“李林”传和来信。谢谢!7月,我们系与北师大办革命史(党史)讲习会,似未最后定。如召开,你能来,将人物图片带来大家看看,当然很好。(曹聚仁编的《中国抗战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你找到否?)

从《党史通讯》刊上,知道上海党史学会召开了纪念抗战40周年讨论会。我对有些论文,特别是关于论正面战场的论文,很感兴趣。可否能找一套打印稿(不全也没有关系)寄我。多谢费心!

翟作君同志均此问好!

敬礼!

胡华

1985年5月29日

115.1985年6月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6月2日信悉。我去广州前,你寄我家里信,似未收到,我收到你4月30日讲发行等问题一信后,再未收到信。

福建省军区叶恩中同志这条消息,确需要弄清楚。这套书外国重视是肯定的,弄准确后,请新华社发消息很重要。

给香港书展写的文章,同意你的处理,但有一二处,请你查一下,“沙文求”传是历时5年,易稿5次;“节振国”传是修改11次;“闫红彦”传是王平同志在住院期间带病修改。我可能写得不够准确,请查核一下。

美国友人要的书,能找出寄我最好,只是麻烦你了,我目前,暂从你们发行部寄总会的精装书中,补齐航空寄去,光寄费就花了140元。

发行确是大问题,二十一、二十二卷只征订1.5万,只好留纸版待加印,客观上说,一般读者心理,购某一卷,似不完整,购全套又购不起,主要还得向单位推广。这20卷,还是争取搞两套函装本,做点广告,再多定几个代销点。问题怕的是订了代销点,你们发行部还是发不出书,如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三楼上,最近开展销会,听陈志凌说,陕西人民出版社专柜仍没有这套书。这两天唐纯良在京,他也说,黑龙江开党史学会时,向陕西定购了140套,迄今两年,未见寄来,也无回音。又,我们总会,十二至十八卷平装本,定购半年了,迄未寄来(最近收到两套精装)。据说最近可能寄到,总之,邮局也积压,发行部也抓得不紧。无论如何,如设代销点后,得保证给人家发书(订单看到了,可以的)。

“闫红彦”传,邓小平、彭真、李达的题词,也可引入扉页,这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单独出也不矛盾。你同倪进云同志要一下,这很好的。

我最近写了篇《关于党史人物的研究和写作——怎样写党史人物传》,在广东、天津各讲了一次。我想,或者有功夫修改一下,列入《人物传》第二十五卷的附录中,是经验的小结吧。你看如何?

敬礼!

胡华

1985年6月7日

116.1985年6月17日致舒志超

舒志超同志:

信悉。翟作君同志来京,见了面。

关于曹聚仁的《中国抗战画史》,我告诉你的原意,是请你从中找些材料。你不必寄我。如你来京,则带来我看看也好(我原有一本,被红卫兵抄走,找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则不必带来。

谢谢你!

敬礼!

胡华

1985年6月17日

117.1985年8月11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寄我家中的信及两张彩照等,也收到了。谢谢。“汪寿华”暂时撤下(我建议志凌写个报告,给组织部,请示一下),二十五、二十六卷,同意你的调整。

重印一至十卷的稿酬,你建议按新规定移作审稿会机动费,我没有什么意见。今年总会只得到社科院6000元经费(一般学会都减了),以后稿酬和审稿费略能提高一点,就可少要地方上多补贴。

顺便麻烦你一下,你那里有没有国家新规定稿酬办法,寄我一个。因我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自1979年大改重印以来,已发行了140册。除我主写外,还有7位同志参加。因修改多,1979年作新书重算稿费的(即基本稿酬,不过很低标准),那时给了2000多元。1984年1月又给了1000多元,每人不过几百元。1984年1月至今年5月又印了15万册,出版社通知说,百万册以后,只给印数稿的0.2%,再乘20%(规定时称20%~50%),因此,这15万册只能给几元钱(可能十来元)。这事,我们这里同我合作写的同志很有意见。所以我想只有从你那里打听一下,以便我心里有数。

知何其昌同志访美回来,如果领导方面能亲自抓一下发行工作,邮路虽慢,至少可保证发出书,另外,各省新华书店购订情况,你可否写个材料,我们总会单独给各省市发一个通报,至少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的人物研究会了解一下,或许可以采取些措施。余不一一。

敬礼!

胡华

1985年8月11日晚

118.1985年9月11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9月5日信悉。“沈泽民”传这段话这样改,可以。第二十九卷你要些万字以下的稿,我当争取看出一些寄来。知十九、二十卷出了,很好。《群言》第四期,即寄上两本(未挂号,如收不到,我再挂号寄)。昆明会议已发通知。我最近确忙甚,但二十九卷还是要看出寄你。昆明会议稿亦不少。

即致

敬礼!

明年拟5月开杭州审稿会议。

胡华

1985年9月11日

119.1985年9月11日致舒志超

志超同志:

信悉。山西人民出版社,我也没有特别的关系。亏本的事,搞核算的单位确实难办。不知可否请山西先发通知征求订户,摸摸底试试;另一方面用白报纸,简装,尽量降低成本,行不行?

上海的党史人物传工作,主要是继续组稿。江岚同志能热心支持是有利条件,也可请陈修良同志指导。你和(翟)作君、任武雄诸同志组组稿,必要时开点小型的审稿会,望你们多商量。

专此奉复。

敬礼!

胡华

1985年9月11日

120.1985年9月25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信悉。1.“闫红彦”传前面你写这一段同意。我意:一般的传,前面要有这样一个介绍,到书店去的人,翻一翻前面提要,就知道重要性。不然,有的传主,人们不知其为何许人也。还有,我前曾建议你在每卷的封面背面,加一段“本卷的内容介绍”,对每个传主写几句话,使读者一目了然(讲他的最高职务,烈士则再加上何时何地牺牲),望能补上。

2.何其昌、贾象实同志很重视地开了发行、印刷问题会议,我很高兴。欢迎他们五人去昆明,地点改在省军区招待所了。

3.给徐彬如的书,以后请改寄“天安门中国革命博物馆董谦同志”。可从十九、二十卷送起吧。

4.第二十九卷差了七万字,我尽可能在国庆节前看出寄你……

5.《群言》我寄了两本,不过未挂号,估计应不会丢。

敬礼!

胡华

1985年9月25日

附1:郭洛夫拟《闫红彦简介》

阎红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西北工农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家。

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戎马倥偬,转战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人民革命事业,披肝沥胆,出生入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为建设西南边疆和巩固祖国国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几十年来,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刚毅正直。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他是一位将军,又是一名普通战士;是一位领导干部,又是一名普通群众。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陕北劳动人民的心上,也永远响彻在巴山蜀水、苍山洱海之间。

附2:郭洛夫函件

毕兴同志并转王老:

你们好!

“阎”传开头那段话,经与主编胡华同志研究,作了修改。修改的主导思想,按这套丛书的惯例,不用过多的形容词,除排列传主主要经历、任职外,评价均以中央领导人的批示、题词或悼词作依据。现将修改后的抄件寄上,请过目,我们已照此发排。

我们于14日飞昆明参加审稿会,11月上旬会毕返回时拟乘车在成都少停,届时将尽可能拜访您和王老。

致以

敬礼!

郭洛夫

1985年10月3日

121.1985年10月4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国庆节前,寄出“刘畴西”、“马本斋”、“李学福”、“车耀先”等传,航空挂号。连前寄之七传,至此福州会议稿已全审定。到昆明再见面,我与彭明拟14日飞昆明。

敬礼!

胡华

1985年10月4日

122.1985年10月28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我同意(刘)晴波同志此信意见。“李舜琴”传,太原审稿会时,省政协副主席李志敏同志曾推荐过,当时让作者“退修”增补。李志敏等同志曾说李舜琴在山西建党是有影响的人,做过省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带出来一批人,如雷任民、杜心源、牛荫冠等。此稿是否请陈文秀同志带回去帮助作者修改后寄来,如能补充1924—1936年的革命事迹更好,如没有太多补充(因他主要从文教战线上从事党的活动),则把崞县中学等斗争压缩,抗战后压缩,保留1923年入团、1924年入党至1937年狱中斗争等史料,作一个小稿寄我终审。

“嘉康杰”稿,保留1927年后中条山暴动,到1939年牺牲,也压得精炼些,成一小稿采用。又,福建王亚南,本列入规划,陈耿是闽北创始人,是否也请天绶同志带回去重写,压成精炼的稿采用(不然,各地同志工作也不好做)。请酌。

胡华

1985年10月28日

123.1985年11月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严慰冰同志已把她写的“严朴生平”的第四节补上,我标了题:“六大以后的革命生涯”,即从六大到延安,同最后的第五节基本上接起来了。她此文是附录补充性质,就这样好了(严朴在那段时间主要从事特科等工作,只有总理、陈云同志知道,且也不能写)。我们在昆明已审改过的部分,她在她留下的稿上又改了一些,我把她改过的几页捡出寄你,供你订正(如我们已删去的部分,就不管它了)。这位老太太不会写简体字,没办法,只好请王敏同志改成简体字好了。她的补充一节及修改的几页,我另函作“稿件挂号”寄你。未修改的,我就不寄了,因她是复印的,纸很重。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5年11月8日

124.1985年11月12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前寄去“严朴生平”严慰冰同志补写的第四节,谅收到吧!

1.“胡锡奎”传中人民大学一段,有的同志反映有的人名不必写得太具体,故请把文中×××名字,改为“工业经济系的一位年青教师”;把×××名字,改为“经济系的一位年青教师”,因为这类事有些不同看法,我们不便卷入。

2.我想,第三十卷,要附录一个一至三十卷的目录,可以用小字,排得紧些,以免增加读者负担。但有这样一个总目录很有必要。

3.党史研究室的《革命烈士传》出来,可能对我们的书会有些竞争,但我想关系不大,因为他们只限“烈士”,不可能像我们有“彭德怀”传、“罗荣桓”传,以至“吴晗”传等作品的。我们注重学术性、广泛性。领导人的题字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连领导人的文选、选集也积压很多,何况是题字。何老年迈,身体不好,我不太想让他去跑这类事。从学术意义讲,有的同志曾建议,原先封面里的“会长何长工、主编胡华”,可移在封套上,可能对读者也可以起些作用,此事望你们考虑。总之,竞争对我们也是一种促进,有好处。

4.十九、二十卷总会购买的书,和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卷样书,望你和王敏亲自抓一下,早些寄我们。

敬礼!

胡华

1985年11月12日

125.1985年11月13日致舒志超

舒志超同志:

信收到,因出差,迟复为歉。

上海党史人物(研究)会事,望你们与江岚同志商量,最好是立个研究会,有点经费,便于审稿、组稿。

图册事,我想定价还是太高,140元,谁买得起?最重要是降低成本,用一般纸张,类似《人民日报》上的图片,简装印出。这样可能便于推销。你是否与南京大学马洪武同志商量一下,请常州印挂图的工厂印行,是否可以。先征订,再印刷。人大书报社不印图册,故也不能叫人家为此书征订订户,请谅。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5年11月13日

126.1985年12月4日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弗雷德曼

尊敬的弗雷德曼教授:

我在今年5月6日很高兴地收到你4月25日的来信,并收到你汇来的20元复印费。你希望我复印购买的书刊是未发表的或“内部发行”的,不能寄到国外,我很抱歉。我在6月3日用航空挂号寄给你,我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精装)18卷,并给你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你收到没有?此后我一直没有收到你的来信。×教授转告说,你要我写简历的信,我没有收到。现按照他转达的你要简历的要求,随信寄上本人简历一份。

此致

祝好!

胡华

1985年12月4日

127.1985年12月9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1月27日信悉。

1.我前信主要是讲函装封套的封面署名问题。如已设计付印就算了。将来再考虑。是我一次在新华书店遇到一位同志提的,我认为书的封面已形成,封套上可考虑而已。

2.你们去印厂及工人同志们的热情,我们很高兴和受鼓舞。已决定在这期《内部通讯》上登出,上海的发行会议也登出。

3.知张文秋老太太很高兴,这些同志、亲属都是义务宣传员,我想今后可以弄一个通信网,寄些宣传品给她们,她们都是有能量的人,可以起点推广作用。

4.“何干之”传稿费,可寄“北京西郊人民大学党史系刘炼同志收”。在“附信”中,请你在汇单上写明“胡华同志让我们把此稿稿费全部寄你,现全部寄上”。因,此稿是刘炼执笔的,我做了些增补、修改、压缩工作,就不收稿费了。

5.十九、二十卷总会购买的书,已收到,小巨已送我。二十一至二十三卷精装本尚未收到。平装本我在昆明都送光了(给了云南社科院领导),还望继续送我5本平装。

6.…………

7.何老(长工)住院,我12月5日下午去看望他,汇报了工作,也讲了明年10月的大会和发行工作问题。他很高兴,说,多听听社会上的反映。

8.我11月太忙,争取12月上旬把昆明稿陆续看出寄你。

敬礼!

胡华

1985年12月9日

128.1985年12月13日致郭洛夫、王敏

洛夫、王敏同志:

寄上“詹乐贫”、“彭之玉”、“杨幼麟”、“段玉林”、“彭干臣”、“李源”、“许甦魂”、“杨嗣震”、“林道义”、“许晓轩”、“廖恩波”共11个传记。12月10日寄你10个传记,共21个。至此,昆明会议遗留稿21篇我带回的,已终审完毕。还有翟作君带回去“张金保”传,陈文秀带回去一篇“李舜琴”传,也是准备加工后用的,待他二人寄来后,我当终审寄你们,请你们编排。

你们的广告,征订单,寄了我二份,我寄张家口一份,给解放军政治学院一份,就没有了,本校新华书店都未能给它们,能否多寄几份来。

编这3卷,够你们二人辛苦了,我近时忙得很,这21篇稿是12月上旬赶夜终审的。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5年12月13日

129.1985年12月23日致陕西何其昌等

其昌、象实、南岗、洛夫诸同志:

转上莫文骅同志来信(我复印分送),他提出的推广、普及,多为建设精神文明发挥作用的意见很好,如何做法,望你们也考虑研究一下。

香港书展情况如何?望告。

我近忙甚。

敬祝

新年健康,工作顺利!

胡华

1985年12月23日

130.1985年12月27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9日信,今日收到。知你和王敏、老南于年底前发至三十卷稿,甚慰。

1.“李硕勋”传(李鹏的父亲),经李鹏同志看过,志凌、彭明也看了,我看后近日寄来,请插在三十一、三十二卷内,以期早日发出。

2.美国一位女博士 (美国人)给我们的书写了书评,及一首诗,评价甚高,摘译后当寄你,最好插在第三十卷附录中。

3.“张鼎丞”传,请你全权处理。义乌县,你复他们可也,但冯雪峰倒是要找人给他写个传。谭国辅、林维先,你可复他们:写了寄我们看看,如果事迹丰富,符合我们规格,我们将采用,如事迹少,则可请他们交《革命烈士传》。话说得活一些。任何报、刊、出版社,欢迎其投稿,不一定都采用。

4.二十一至二十三卷尚未收到。“何干之”传在二十一卷,可否寄刘炼同志(何干之的夫人)两本。稿酬和信,你寄她,很好。

专此简复。

敬礼!

新年快乐!

胡华

1985年12月27日

131.1985年12月29日致郭洛夫

洛夫:

昨发信后不久,收到了二十一、二十二卷精本各5本,及挂历。多谢。第二十三卷尚未收到。二十一卷“何干之”传,知你已寄信及稿酬给刘炼,这样很好,书是否也寄两本给她。

新年好!

胡华

1985年12月29日

又及:

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博士(女的),写了对《人物传》的述评,我已请同志在译。她读了“赵世炎”、“刘伯坚”、“陈铁军”、“周文雍”传后,泣数行下,泪湿书页,当即作了一首诗。我已请刘桂生同志翻译出,将寄你争取插入三十卷附录。(诗,我争取在报上发。)12月28日《北京晚报》发了一篇(我的)专访。是写“韩幽桐”传的作者王迪,她同我聊了一回,写了这样一篇,我本不敢当,不过中心也是宣传了《人物传》。

132.1986年1月14日示胡宁

胡宁:

信悉。“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个提法有问题。“实现共产主义”,“百年大业”也。谁想提前,势必碰壁。毛主席1958年提出四五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赫鲁晓夫提出1980年实现共产主义,结果……现在谈不到“实现”,应该提“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方面”。这样题目太长了,还可以缩短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或“精神文明建设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或“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可结合本地区的一些倾向性的问题,但要从正面的原则上提。

涓迅研究张(家口)市革命史、抗日同盟军史是有成绩的。刘贯一 同志很称赞。我也去看了刘贯一同志。如能请一年创作假,写抗日同盟军史,就太好了。

近好!

爸爸

1986年1月14日

133.1986年1月15日致陕西何其昌等

其昌、象实、南岗、文炎诸同志并洛夫、王敏同志:

根据王首道同志和最近莫文骅同志对推广《党史人物传》作用的意见,我写信给《人民日报》,建议开一个《党史人物》(或《革命史人物》)专栏,摘发我们的《党史人物传》。前日《人民日报》理论部宁培芬同志给我电话,说理论部主任王玉田等同志研究后,很表支持,同意在《人民日报》从4月起辟一个专栏(像《学点革命史》《学点民国史》这样专栏)每月两期,每期发一个传记,约3000字(字数不能再多),包括传主的简历,侧重摘其几件重大的感人的事迹。仍由《党史人物传》的原作者摘,署原作者名字,文后注明:“本文摘自《中央党史人物传》第×卷”。我昨日与彭明商量一下,认为系统在《人民日报》摘登这套书,当然是对陕西人民出版社和这套书的最好的广告和最大的宣传和荣誉,在此栏开辟时,可拟一个编者按,以《人民日报》口气推荐这套书,并说明本栏由这套书摘载。当然,也考虑到版权所有,建议请出版社研究一下,并由洛夫、王敏同志来主持此事为好(如他二人忙不过来,希望能增加些力量)。我和彭明、志凌则可把洛夫筛选出来的摘好寄我们的稿,分头过一下目,再寄《人民日报》理论部。我们设想,如你们同意,可由洛夫起草一个通知稿,寄给各位作者,由陕社和人物(研究)会我们二家署名。通知稿拟好后,即请洛夫寄我,我改定后,由你们铅印,寄发给全体作者(即已发表稿——32卷的这500多位作者)请他们按《人民日报》发表的上述要求(3000字,传主主要经历,最重要感人的几件事),从我们定稿出版的书上,摘3000字,寄到洛夫、王敏处。我想,作者一般都愿在《人民日报》以自己作品名义再发一次摘要稿的,可能几个月内会收到一大批摘稿,洛夫、王敏同志根据平素了解的传主的影响(如耀邦在党的六十年大会报告上提到的人名)及作者的写作水平,先挑一些好的寄给我,我看后,交《人民日报》。我想一个月出两篇,是挑得出来的。《人民日报》的稿酬,当然也是给作者的,但洛夫、王敏同志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我们也不便向《人民日报》开口另外要报酬,可否请陕社领导考虑对于这项增加的工作量,由社里给洛夫、王敏每月一些补助(实际等于是有效的广告费)。此事望酌定后告我。

我昨日与中宣部宣传局王局长也谈了此事,他极为支持,并说我们还可写些介绍此书的文章,交宣传局发表或转发各地。

专此

敬礼!

我3月10日左右应邀去澳大利亚,4月15日左右回京,下次审稿会拟5月15—30日在杭州开。

胡华

1986年1月15日夜

134.1986年1月21日致南京大学马洪武

洪武同志:

赵锡祺同志来,信和材料都看过了。不过国家教委初审已过,待5月底国务院学位评议组复审了。因为报的单位很多,我们法学科门类又很多,单位数以百计,所以南师大如何,我已记不清了。在复审时我们再注意一下,也考虑地区的平衡。

…………

德宝均此问好!

敬礼!

胡华

1986年1月21日

135.1986年1月21日致田子渝

子渝同志:

信悉。汪孝达 事迹公开见报很重要。我建议将此剪报寄奉化县委党史小组,请他们在奉化报刊上转载一下。

你们编的《集萃》 我看过了,也签署了代序,你写的那篇“动态”不错。

我最近极忙,3月没时间来汉参加董老纪念(我那时将出国一趟),请代告有关同志见谅。

“恽代英”传及要我写书评,均收到。因忙,搁了下来。《光明日报》对书评似不太感兴趣,因我们写的一篇对成仿吾《记叛徒张国焘》书评还未发,我不好再寄书评去。

问你妈妈、爸爸好。

敬礼!

胡华

1986年1月21日

136.1986年3月11日示胡宁

胡宁:

信悉。我已准备就绪,明日出发,勿念。

关于你的论文,主要论点,可反复读一下中央7号文件(关于纪念抗战40周年的通知)。“长城线上的抗日烽火”,主要讲九一八后,日军侵陷东北四省,进逼华北,亡国惨祸迫在眉睫,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坚持不抵抗主义,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集中力量“剿共”,打内战,对日步步妥协,先后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卖国协定。这时,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以来发表了一系列的抗日号召,组织各界救国会等爱国组织,组织了关外的义勇军、抗日联军,奋起抗日;推动和组织了关内的冯玉祥西北军系将领、十九路军将领以至国民党中央军内部的爱国将士抗日。他们在党的抗日号召下,在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和推动下,在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自动起来抗日,发生了长城各口的抗战(古北口、喜峰口,主要是冯系宋哲元部队,也有中央军关麟征等部队);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日,绥远傅作义将军在红格尔图和百灵庙的抗日(毛主席打了电报去)。上海救国会在党的领导下,沈钧儒、邹韬奋等发动群众募捐,支援绥远抗战。加上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推动和西安事变,才形成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全民族抗日局面。没有党的号召、推动和组织工作,全民族抗战的发动是不可能的。而长城线的抗战是炎黄子孙继承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光荣传统,是在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发生的。长城线的抗战对振奋全国抗战人心,形成全民族抗战,起了推动和号召的作用。

论点:1.党的号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领导作用是对长城线抗日发动有决定意义的;2.爱国军民违反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自动抗日;3.长城线上的抗战是民族救亡御侮的英勇斗争。虽然遭受挫折,凡是为抗日而流血的将士都值得我们纪念、崇敬。用光辉事迹教育后代,为祖国统一大业继续奋斗。长城线上抗日,共产党和国民党将士的合作的经验和事实,也为当前祖国统一大业树立了光辉的范例。爱国一家,炎黄子孙都要为祖国振兴而奋斗。

为了使你的论文不要拉得太长,我看就从长城各口抗战、同盟军抗战,写到绥远百灵庙抗战为止,即七七事变前为止。国内形势可把“一二·九”运动、救国会,及《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讲进去。党的领导,从毛主席“三个条件下抗日”的号召,到《八一宣言》、《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红军长征胜利的影响,都可提几句,理论上可参阅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等。

全家好!

爸爸

1986年3月11日

137.1986年6月4日示胡宁

胡宁:

你好!我5月14日去杭州,21日飞京,参加国务院学位会议,至6月2日结束。6月3日来西郊,收到你寄来的论文。今日看了一遍。总的觉得是好的、下了功夫的力作。立论是正确的。题目用现题也可,用“王明‘左’倾路线”也可,后者已是历史名词了,也可以用的。要准确些,则用《王明“左”倾关门主义、冒险主义对抗日同盟军的危害》。需要加强的是:一、文中材料,尽可能加注,在每页脚注中说明材料的来源,使人感到是信史,语皆有本。因为你这是论文,不是写讲义。二、引用的材料,必须尽可能用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档案。在注明原出处后,如果已查不到原出处,则可加一句“转引自河北人民出版社,×××著,《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第××页,×年×月出版”,不能笼统把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书,作为论文的依据。第二手材料,只能提供参考。三、引用的原始资料,必须注明该材料的日期,如1933年×月×日《石夫向中央的报告》,如能注明“藏张家口市档案馆”就更好。四、文字还要加工,如一些口语,把“可是”只写一个“可”字,一句中连接词不必多用,有些可以删去,更不能在一长段语句,用几个转意性的“而”、“但”等词,用了“由于”,不必再用“使”字。

…………

近好!

爸爸

1986年6月4日

138.1986年6月9日致中国人民大学袁宝华校长、黄达副校长

校外事办公室刘幼勤同志并转

袁校长:

黄达副校长:

日本友好人士、日本东京部都成蹊大学教授宇野重昭(他是日本研究毛泽东和中国革命史比较著名的学者),在今年4月16日来我校访问同我进行了学术交流(他是中共中央编译局接待的客人)。他知我刚访澳归来,表示希望邀请我到日本作短期的访问。今天我接到他发来的邀请信。邀请单位是日本国际政治学会,成蹊大学的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给予协助。邀请我于10月15日至25日访问日本十天,其中18日、19日二天出席日本国际政治学会30周年纪念大会,作一次讲演,此外就是访问成蹊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广岛大学四个大学。因为他们对怎样正确地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很感兴趣,我拟在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的演讲中,讲一个“‘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按我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中我编写的这一节讲(是根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的)。因为日程很紧,访问这四个大学,大概每个大学只能有一个单元的时间同各该校的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座谈。敬此报告,望予批准,并报国家教委为感,并望校外事办公室给予办理,多谢帮助。(我访澳时已办了可用五年的通行各国的护照,不需制装,全部费用由日本方面承担并有报酬,也不需我国开支经费。)

(因有报酬我考虑可以顺便采购些图书来送给我校。)

(正式邀请函即将寄来。)

专此

敬礼!

党史系

胡华 上

1986年6月9日

附:宇野重昭函

胡华先生:

您好!

天渐渐地热了起来,想必贵体健康吧。

上次为我先生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不胜感谢。看到先生您不断地发表新的研究成果,深为感动。并且您还将当时的照片寄来,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我将把它作为珍贵的纪念,永久地保存下去。

关于当时谈到邀请先生访日有无可能一事,如果按照下列安排,不知意下如何。

邀请单位是日本国际政治学会,成蹊大学的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给予协助。

日程安排希望如下:

(1986年 秋)

10月15日 来日

10月18—19日 出席日本国际政治学会30周年纪念大会

(讲演 1次)

10月20—25日 访问成蹊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广岛大学

日本国际政治学会是由全国1000多名会员组成,我是理事长助理,是进行实质性事务的事务局的负责人。

另外,除往返旅费,在日停留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费以外,学会还提供了20万日元的答谢费。(眉批:此句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2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恐不会给我这样优惠的礼遇,是否包括了旅馆费、飞机票这些在内。胡华注)

由于突如其来,很抱歉,望能定在此期间来日,如能将您那里的情况是否方便等告知,则不胜欣慰。

等您的回信。

祝先生的研究进一步发展,身体健康!

成蹊大学法学部

宇野重昭

1986年6月3日

139.1986年6月20日与何长工致毛致用等并湖南省委

致用、清泉、刘正、夫生 诸同志并湖南省委:

在你们的领导和支持下,湖南省党史人物研究会组织和依靠省内外作者积极撰稿,使湘籍党史人物传记稿,在全国总会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这部大型现代革命人物丛书中,发稿已逾100篇,这对两个文明建设和编写中共党史正本,都有重要意义。为此,特向你们表示祝贺和感谢。

我们相信,在你们的重视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湖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更广泛地团结省内外党史研究工作者,艰苦调查,认真研究,积极撰稿,在编写湘籍党史人物传记、宣传党的光荣传统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此致

敬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会长 何长工

副会长 胡华

1986年6月20日

140.1986年6月26日致田子渝

田子渝 同志:

来信收到。我在收到你们系寄来的评审表后,当即写了评审意见,同意你越级晋升为副教授,我盖了章,党史系盖了公章,挂号寄去的,有十来天了,你们人事处会收到的。你在《中共党史人物传》上发表了“恽代英”传,国内外反映均甚好,以后又扩展出了《恽代英传》单行本,又写了“李汉俊”传等多篇论文和专著,完全可以够格评副教授,我完全同意的。如果邮寄太慢,你可先向你们领导打个招呼,或把此信请他们看一下。

即致

敬礼!

胡华

1986年6月26日

141.1986年7月4日示胡宁

胡宁:

来信和你的论文稿 均收到。我今天抽一天时间看了一下。把“‘左’倾机会主义”和“者”改为“左”倾错误领导、“左”倾错误执行者。其他个别提法和文句作了点修改。后注应是脚注。你这样做不合规格,不看看刊物上是怎么注的,给人家添麻烦。如是脚注,也不能采用“同①”这种做法……另外文章偏长,“根源”部分可以压缩或不要。我去年介绍到张(家口)市找涓迅看材料的研究生,据说也是写同盟军,还不知他是怎么写的。

我将于15日飞大连,8月15日回来。到海军政治学院讲点课,顺便把《党史人物传》70万字稿子改出来。

…………

进步!

爸爸

1986年7月4日晚

142.1986年7月16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我与彭明昨日来此 。13日,陈云同志秘书朱佳木同志告诉我,他们没有看到你们给陈云同志请求题字的报告,可能被中办转到信访室压下了。他叫我直接用党史人物(研究)会公函写给中办转陈云同志处许永跃同志收,他(朱佳木)接到后,当请陈云同志题一个书名。题好后,可能寄我,或直接寄你。

此间凉快,我当先发“邓中夏”稿给你,其他陆续发你。又,昨在飞机上遇马文瑞同志之张秘书,他说马文瑞同志说了多次,想要一套《中共党史人物传》,今日遇到您正好。我说,马老是陕西省委多年老领导,此丛书在陕社出,是应该送的,只恐一时找不太全,我当去信陕社郭洛夫同志请他报告领导,找一套精装的寄马老,陆续寄齐。张秘书说马老现在大连棒槌岛避暑,但书可寄北京家中,或寄全国政协转他亦可。

特告

敬礼!

通信处:大连海军政治学院院内新招待所306室。电话(略)。

胡华

1986年7月16日

143.1986年8月21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龚饮冰”传,我在大连已发稿给你。我提议把他和几位特殊战线上的同志编在一起(钱壮飞等),可能是三十五卷。所以作者不要署童小鹏名字,就署龚育之好了。他的地址是“北京平安里中央文献研究室”(他是副主任)。把我改过的稿,同此稿合编好了。

胡华

1986年8月21日

144.1986年9月8日致上海社会科学院陈修良

修良 同志:

您好!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拟在11月1日至5日在武汉华中师大召开(内参观一天),我们很欢迎您莅临参加和指导。研究会以后再发邀请信给您。

宁波将于10月5日至10日开王任叔学术讨论会,我因10月中旬要访日,所以不能去了。宁波发展很快,以后再去看。

文汉老 的传,已定稿,将编入三十四卷或三十五卷中。

敬报告如上。

敬祝健康!

胡华

1986年9月8日

145.1986年9月8日致华东师大翟作君

作君同志:

信悉。上星期四,我同陈志凌到何长工老处,商量请示会务,同您有关的报告如下:1. 陈修良老我们欢迎她来,我写信给她,以后再发邀请函(不占名额)。2.审稿会人员、常务理事,均另请,不列入代表名额,所以,其余上海分配到的名额,请您按工作需要及写稿多少商定好了。

杭州会议38篇稿,我已在大连花了一个月终审了。鲍罗廷是个影响大的人物,该传望力求准确。

专此奉复。

敬礼!

胡华

1986年9月8日

146.1986年9月10日示胡宁、刘涓迅

胡宁、涓迅:

胡宁信悉。关于写社会主义论文,是个难题。论文要有丰富资料、较深的看法,要有新意,不是短期内可完成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还有些题目可做。例如,党领导下的多党政治合作,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建设高度民主、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肃清封建残余的影响,等等。如果一时拿不出扎实的有新意的文章,宁肯不写。

来信提到书法家王慕乙同志,可否请涓迅买几张宣纸,求他写几幅字,可以署他的名、章,但不要写抬头,即不要写我的名字。我准备送到日本去,因日本人喜爱书法。我可以临时加上被送人的名字,写上我转赠。如张(家口)市来不及裱,到北京来时带过来我托人裱。内容最好是: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1903年《东游逑志》诗)或画一幅扁舟出三峡意境的画,当更好了。我以后送些著作答谢。

近好!

1986年9月10日

147.1986年9月19日致余世诚

世诚同志:

9月4日来信收到。《杨明斋调查记》也读过了,觉得写得很好,确实经你和同志们的寻根究底的调查,弄清了党史上的一位历史人物,对党史研究作出了贡献。你的调查记也写得翔实具体,很有启发性。我很希望你能在11月1日至5日于武汉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审稿会上发言。现在我们对各省代表的名额,略有放宽,望你与李肇年同志、张兆涌同志具体联系一下,使你能作代表之一来发言。我不好作硬性指定,只好请你与肇年同志等商量吧!

…………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6年9月19日

148.1987年2月9日致袁宝华校长,黄达、李文海副校长

校外事办公室刘幼勤同志并请转

袁宝华校长:

黄达、李文海副校长:

去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麦克法夸尔(Mac Farquhar)教授访问我校时,曾对我讲,希望邀请我参加1987年5月举行的费正清中心中国革命史讨论会年会。此事我当时已口头和书面向你们报告,以便列入今年的外访计划。现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麦克法夸尔教授已于今年1月23日发来对我的正式邀请信,来回飞机票及在美国的费用,全部由哈佛大学承担。年会在5月11日至17日,他们希望我早些去,最好是5月以前去,以便安排我访问一些有研究中国革命史中心的几所著名大学。翻译人员将由他们安排,我拟4月25日前后去,5月20日左右回来。我的主要活动是同美国的一些研究中国革命史的教授、学者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座谈。我讲话的内容,将以我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中国革命史讲义》为蓝本,对国外学者宣传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历史及四项基本原则。望予批准,并报请国家教委批准。谢谢。

(附: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信,可凭此办签证。)

敬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党史系名誉主任

胡华 上

1987年2月9日

附: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麦克法夸尔的来信

胡华教授:

很高兴得到您对我所建议的每年5月在费正清(The Fairbank)中心召开的有关中国革命问题方面讨论会的积极答复。您来美国时所需要的正式邀请信以便到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办理B-1签证,这封信足够可以满足这一目的。

费正清中心非常愿意您能在5月11日到17日这一星期来剑桥参加这一讨论会,并分别与学者和学生对话。我们欢迎您寄一篇论文,提前送来会有很大帮助,这只不过是让大家更清楚些,因为想到您在讨论会上在语言上有些困难。为了报答您,您的来回飞机票及您在美国时的生活费都由我方承担。我们还要把您来访时其他地方邀请您的费用,一揽子代理办理。

您的日程表对我们来说保证没问题,不过我不得不告诉您,晚于我所建议的时间而出现的情况:您可能见不到那么多在其他大学的学者,因为5月初很多大学陆续在放暑假。在我进一步询问后,我会告诉您更多这方面的情况的,关键是您访问美国的准确天数要取决于剑桥以外客人给我们补偿的可能性了。

我想您会了解我们只能这样做,因为根据所有美中基金安排,我们不能包您其他的费用(指去外地,要外地大学提供经费这一事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能保证在您旅行时派您以前的学生帮助您(指在哈佛大学的我们的留学生陪同我做翻译),我希望能安排,如不能安排人陪同您,我一定想办法在其他大学的您的同行和朋友帮助您。我知道有许多人期待着您的访问。再说一遍,我很高兴您接受我的邀请,期待着在5月见到您。

您真诚的朋友

麦克法夸尔

政治学博士 教授

149.1987年6月24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信早收到。因为忙,也因为同金宇钟昨日才由小巨联系上,故迟复。这几卷审稿编改草率,尤其近二卷,我未能着力,留给你的担子就太重了,我是想得到的。你们此次评职称,我和老彭都写评语力荐,我想你评个副编审是没问题的,且(何)其昌、(贾)象实、南岗诸同志都是了解你的。

此次审稿会,定在黑龙江大学的专家招待所,条件不错。收到的大稿较少,正函催中。听说你们要评职称,你可能不得脱身。不过,一般说,评职称是本人不参加的。有些情况,如需说明,我想你晚到几日,或早走几日均可。审稿会的要求,需要从严,我准备这次会上多讲一下,也希望你讲一讲,以便改正工作和作风。南岗、王敏想是能参加的吧。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7年6月24日

哈市学府路24号 黑龙江大学专家楼

150.1987年6月3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6月22日信悉。欧森伯即奥克森伯格(prof.Michel Oksenberg),他在美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社会地位很高。他是密歇根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前卡特总统的顾问,美国兰德公司的顾问,他对推动卡特总统同中国建交起了很大作用。现在仍兼卡特的顾问。昨晚电视中邓小平接见卡特及其夫人,第三人握手的即是欧森伯。我在访问密歇根大学时,是他接待的,他并与我同机来中国。可能是他为卡特之行,先来作安排。他通中文,中国话也很好。

翻译我们的书 的事,他在密歇根时也同我讲起过。现在美国已在人名录资料中对我们的《人物传》进行了摘译。我们的书量很大,翻译是个困难。穆欣已离休,外文局现在的头头,我不熟,此事我们到哈尔滨时再商量吧。但同欧森伯(这是他起的中文名字),你社可放心与他建立联系,他是非常好的美国人士。

星期六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宣传了我们的《人物传》,可惜我只听到半段……

此次在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专家楼开会,请你和南岗同志、王敏同志一定去。

专此

近好!

我们这套书,已报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基金会评奖,是历史学科,由王淇、何沁两位教授推荐,我系学术委员会评议推荐。评上的希望不小。我给了他们三十一、三十二卷,及一本目录。如果你社还有全套的精装本,寄给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基金会评奖委员会,那就太好了。

胡华

1987年6月30日

151.1987年7月2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6月26日信悉。

1.叶帅传请叶传组写,很好。

2.刘帅传,陈志凌和闫景堂早托刘传组写,已写成了6万字的稿,由蒋杰同志派人送来了。故不必另写了。

3.李圭同志写“萧华”传,很好,李圭同我也讲过,可复信请他快些写出。

4.张露萍问题,寄来的材料,我已看了。我们静候组织上解决吧。

你们发了电视和新华社电讯报道《人物传》,影响很好,谢谢你们辛劳。我们报了吴玉章奖金,也可能有希望。一套精装本,已请小巨送吴玉章基金会了,你们可暂不寄。

评职称,一般说是“背对背”,被评者不参与的。如可脱身,则仍望去哈。

敬礼!

胡华

1987年7月2日

152.1987年7月3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昨日写好一信,尚未发,近日又接你29日来信。知你可于17日飞哈,甚好。老南、王敏去不了,也没有办法了。

电视已看到。新华社电讯在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三版登了,提到马玉卿的反映,未提欧森伯。关于欧森伯,我已有一信给你,他是卡特的顾问,对推动卡特总统与中国建交起了重大作用,是对华很友好、在美国声望很高的教授,可以宣传的。《瞭望》如能登很好,可以宣传欧森伯教授的赞誉。最近这期《瞭望》将有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徐小平(女)采访我谈七七卢沟桥事变的谈话。

敬礼!

胡华

1987年7月3日

153.1987年10月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哈尔滨会议传稿,9月中交小巨寄你,有“关向应”、“曾山”、“熊瑾玎”、“刘鼎”(此传吴殿尧改后寄你)四份。10月6日交小侯寄你:“鲁易”、“李延禄”、“曾天宇”、“杨杏佛”、“方志敏”五份。我近日又看出“兰公武”、“王以哲”、“龙大道”、“许亨植”、“蒋光慈”五稿。 还有十个不太著名人物的传稿,我争取近些日看出,再寄你。

听小侯说,你的职称问题,还要通过考试,这也没有办法,辛苦一些吧。寄去的这些传稿,如你最近没功夫,可先请王敏具体处理看,这些稿总的说问题不大。我考虑12月开会又有一批新的传稿,所以目前这批稿子,争取10月、11月着手处理。

我因胆结石作痛(不剧烈),自9月28日住进北京第六医院高干病室,这些稿是利用住院时间看的。离开工作单位住院,时间还充裕些,在工作单位杂事太多。我即使近时出院,也把稿子都看出来,工作只有抓主要的,杂事也想尽量推去。

王敏同志均此不另。

敬礼!

胡华

1987年10月8日

154.1987年10月25日致党史系博士生刘利华

利华同志:

收到你9月25日发的信。因为9月26日我从西郊回城内,9月28日住入北京第六医院干部病房(东五楼),到10月23日因参加校庆大会请假回校,才看到你的这封信。我是因胆结石隐痛,到医院检查和治疗的。病情不重,到医院后还阅改了七八十万字的党史人物传稿,最近又在看牛军 的论文,等于是躲在医院里工作。胆结石,吃些中药、西药,没有好办法,保守治疗而已。

关于你的注册问题,上学期我叫小侯 去办,小侯跑了多次,研究生院以你病,未给注上;我则坚持你是在职研究生,应从宽照顾,主张保留你学籍,可以晚一期,比小谢、小王 二人晚一年毕业,等你完全康复后再商量。退一万步讲,你已加入金羽主持的“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七五”规划国家项目(也是我写了推荐意见的),不影响你的工作和事业。

你还年轻,来日方长,要看得长远些。“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郑板桥《难得糊涂》注),你已发了两次黄疸,所以这次要坚持在石市彻底把身体巩固好。药要吃,而关键还是养,心境放松,休息营养,慢慢康复,不要性急。

我自去年住院以来,今年9月底又发生胆结石,我检讨还是工作太累而来。所以决定以后晚上不干了,我想,算总账还是这样合算。

我认为你不要急于回京,也是从算总账考虑吧!以后你给我写信可寄张自忠路交我。我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将到广东开会,别的时候,可能在家时间多一些。

匆此,快乐!

问你父母好!

胡华

1987年10月25日

155.1987年10月26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来信收到。现把吴玉章奖金首次获奖“情况汇报”附上。我们的书是从各地评选推荐上来的57种历史学著述中筛选出来的,由专家评委投票评选出来的。我们的这套书连续两年获奖,都是全国性评选出来的成果。你作为责任编辑,对于你评职称,也是有力的根据。想你已经考过了,我估计你评副编审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我们的书,自印到三十二卷后,已编好的三十三至三十七5卷书,迟迟未能印出,望你请(何)其昌、(贾)象实同志督促。评奖情况也请你向他们两位领导汇报。哈尔滨审稿会的3卷书稿,我已全部寄你。转眼12月又要开广州会议 了。你考过后编发这七八十万字,担子也是很重的,望你与王敏同志多辛苦。吴玉章一等奖是3000元,在10月23日大会上由李鹏、习仲勋、邓力群、彭冲、何东昌发给,我出席领了奖状和3000元奖金,这笔奖金虽然钱数不多,但很有意义,如何分配,我想在广州会议时提请部分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讨论决定。

专此

敬礼!

又,我请陈云同志题写的书名原件,请你在广州会议时带来,我将裱起来,留作纪念。

胡华

1987年10月26日

156.1987年11月21日致家人

遗嘱(摘录)

我自16岁参加革命,半个世纪于今。本想可活到80多岁,继续为党和人民事业尽力。但近日发现肝癌。党的领导和同志、家人都很关怀,将去上海医治,但生死未卜。如万一不幸,我不得不放弃我未竟的事业,与同志和家人永别。我死之后,对于后事,嘱咐如下:

后事从简,遗体交医院解剖,不必开追悼会、告别会。遗体就在上海火化,骨灰可装一个口袋,将来深埋在故乡奉化北街锦屏山上高坡之大松树下即可。亦可就近深埋于我的第二故乡北京的香山高山上之大松树下。

我多年来奔波劳累,又赡养老少,素来没有多少积蓄。我死之后,为给亲人子孙们留作纪念,对一些遗物,分作纪念品如下:(略)。

我留下的大量书籍、文稿、文具等物,交给胡宁、胡安。由胡安在京就近负主要责任。别的兄弟姊妹也可以要些有用的喜欢的书。

我的文稿,将来如有可能,可由胡安、胡宁、涓迅负责选摘、整理和出版。

大家务必遵守我的遗嘱,团结互助友好为要。我死之后,大家不必过哀,希望继承我的遗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好工作,兢兢业业,力求进步。

此嘱。

胡华

1987年11月21日

157.1987年11月25日致中国人民大学袁宝华校长

宝华校长:

承您亲自关怀,我已于22日到上海第二军医大长海医院肝外科。吴孟超大夫看了B超,肝癌在右肝靠近横膈处已有5厘米多大(约为桃子),他同意尽快动手术。今日做了CT,可能下星期做手术切除。手术如能过关,则还可继续为党做些工作。此次患此难治之症,怪我平时习惯于工作至深夜,中午有时休息不好,早上又不注意体育锻炼,是一个教训。参加革命,忽约半世纪,去日苦多,贡献愧少。

深谢党的培养、教育和关怀。此次患病以来,我仍抱着乐观的态度,充满信心与病魔作斗争。生就是奋斗,死就是休息,不过尽力争取多有些日子继续从事我未完成的许多工作而已。

并向校诸位领导同志致意问好致谢!

问朱同志好!问朱秘书好!

敬礼!

胡华 敬上

1987年11月25日

于上海

158.1987年11月26日致《中共党史人物传》广州审稿会议全体同志

世兰、卢权、提春同志并转《党史人物传》广州审稿会议全体同志:

1.广州审稿会可如期召开,已有100多篇来稿,甚喜,祝愿会议圆满成功。

2.我因患肝癌,来上海第二军医大动手术。只好请假。我建议此次审稿会,仍如去冬武汉会议由彭明、(陈)志凌、(杨)世兰三位组成领导小组,因三位组长及各位审稿成员,团结一致,辛勤努力,顺利完成任务。我个人感谢各位的辛劳。

3.我如手术顺利,存活下来,当一如夙愿,同大家共同完成《党史人物传》50卷的历史性任务。如我不能通过手术,战胜病魔,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是不能为党完成我许多未竟的工作,而《党史人物传》50卷,是荦荦大者。我建议,在何长工会长和党的领导下,继续用定期的审稿会完成此项任务。原班人马和工作班子,我建议一律不动。审稿会由彭、陈、杨 三位组成领导小组,扩大的常务理事会(包括育安、小巨、洛夫)和三位组长,继续负责,各位审稿成员,团结努力,团结好各地党史人物(研究)会同志和先辈亲属,共同完成此项光荣任务。 我期待着继续和大家共同奋斗。

胡华

1987年11月26日

附:1987年12月15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广州审稿会全体同志致胡华函

尊敬的胡华同志:

您好!

您在上海住院治病期间写给广州审稿会全体同志的来信,在14日举行的17次审稿会上宣读了以后,使我们深受教育。同时也为您战胜病魔的坚强意志和信心,深表敬意。这里请接受我们向您表示亲切的慰问,并祝早日恢复健康!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从1979年在广州成立以后迄今已整整8年了。在何长工会长和您的领导下,已召开了四次年会,17次审稿会,编辑出版了《人物传》35卷,审定了41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回顾这8年所走过的道路,虽不平坦,但总的还是朝着宽广的方向前进。您为了开拓前人未做的光荣事业,从组织领导、运筹策划、培养队伍、严格把关,为《人物传》丛书的问世,呕心沥血,付出了极大的精力。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好带头人感到高兴、自豪和幸福。

更令人内心激动不已的是,您在病魔缠身、忍受痛苦的时刻,仍然关心《党史人物传》编审工作并写信指导和鼓励我们为继续完成后10卷的任务而努力!

我们知道,后10卷的编审任务仍然是很艰巨的,“行百里半九十”,所以不能有任何松劲和骄傲的情绪。我们将遵照您的指示,在彭、陈、杨三位同志具体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开好审稿会,团结各地党史人物(研究)会同志和先烈家属,为完成《党史人物传》50卷的历史任务而兢兢业业地勤奋工作。我们一致表示,决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

亲切的慰问!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广州审稿会全体同志 敬上

1987年12月15日 tXxFCI0RTJjukkqf4+OR6uSXVcgsd+mkVd0pn4iZG7K9AQUWsVaoquYumpaGRm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