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设置上说,中山仅仅是一个地级市,然而,这并不妨碍这座城市的历史经历赋予它的一种特殊含义。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此地。我们大多数人都熟悉这位伟人的事业:面对晚清时期的政治腐朽和中华危局,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意寻求改变中国的道路,先是组织了兴中会,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又创建了同盟会,从改良彻底转向了革命。他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君主制度……无论后人如何评论其事业的成功或失败,他在中国现代史上伟大先行者的地位已成共识。对于中山市,这位伟人的名字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他的事业和实践中先于时代的这种特殊风格是理解中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度。
2013年4月9日上午,我们的研究团队在中山市的试调查进入了小榄镇。这个小镇的许多方面——它的橄榄型地貌,它的各种“强镇”标志——使我们的中山印象进一步具体化了。
这座有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秦晋时属南海郡,隋唐仍隶属南海县治,南宋隶属香山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称“大榄都”,清道光七年(1827年)易名为“榄都”,光绪六年(1880年)称“榄镇”。
小榄镇作为“强镇”表现在很多方面。譬如,文化强镇:小榄书画艺术代代相传,名人辈出;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小榄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教育强镇:2003年被评定为“广东省教育强镇”,2005年全面普及12年教育;小榄中学建校于1924年,是国家级重点示范性普通高等中学。经济强镇:不仅有以花木园艺、蔬菜、塘鱼和观赏鱼为基础的现代高效益特色农业,同时也是优势工业强镇,共有国家级、省级名牌名标129个,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8个,获得省自主创新型产品和省高技术产品24个,有3家企业为中山市十大创新型企业;被评为“广东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镇”、“广东省‘双提升’示范专业镇”和“广东省专业镇建设先进单位”;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评为“2009年度优秀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2010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
2012年,全镇地方生产总值(GDP)220.9亿元,税收总额39.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49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4.2亿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1亿元。
2012年全镇预算收入4.9亿元,预算外收入4亿元,共8.9亿元。
今天的小榄人自己也感叹“前所未有的富裕”。小榄镇的富裕以及产业、文化、教育、社会祥和以及知名度等许多方面,都像是整个中山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最后20多年是中国也是中山难得的历史机遇。历经各种艰难磨砺、不断奋进和自我更新,中山市的经济和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世纪90年代的中山已经在暗自勾画着一幅未来图景:努力构建一个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这样的社会不仅应该有“前所未有的富裕”,而且应该是和谐的、有序的、安宁的生活共同体。这一图景中显然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品质内涵和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想,它试图让每一个中山人都拥有包容共享、公平正义、祥和安宁的共同生活。这无疑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生活诉求,这也是一种“全域中山”的理念。
这一蕴含在中山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蓝图中的“全域中山”理念,也许也蕴含着对中国当代城乡社会变迁及随之而来的许多实际社会问题给予正确思考和合理回答的思想基础。在最近数十年的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乡社会出现了未曾预料的深刻变化。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出现新的形态,在城市与农村这两大结构性社会板块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既可以说非城非乡,也可以说亦城亦乡的模糊地带。不仅如此,前面提到的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原本是指城市与农村两个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现在这种差距被压缩在了一座城市、甚至一个社区的空间之中,经过多次折叠形成了重重叠叠的同城差别。
在“全域中山”理念引导下,中山市对于治理思考的深化、治理途径的探索以及治理转型的尝试,显然可以为地方政府的治理转变提供一种新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