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全域中山”:治理转型的一种地方政府实践

尽管作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首开这座城市的独特风尚,也赋予了中山后人的鲜明个性,然而,持续地敢为人先、行走在时代前沿,还是靠中山人在一步步的实践中走出来的。特别是2009年,中山市正式提出“全域中山”,立意构建一个包容共享、公平正义、祥和安宁的橄榄型社会,并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人的同城化等方面做了各种有益的具体尝试,从许多方面对地方政府治理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范例。在我们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可能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集体

中山市多年来能够在理念上顽强执著、在行动上一以贯之,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并始终保持这种感知的领导集体,应当是一个首要的而且必要的条件。中山市的领导这样认为:“坚持‘一个理念’,即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进一步打破‘见物不见人’、‘GDP至上’的思维定势、制度结构与工作惯性,在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补上社会建设这块‘短板’,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和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社会问题。” 从中山市的实际看,这一理念对政府的工作过程发挥着根本的导向作用。中山市的领导还这样主张:“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态度,多做打基础、利长远、谋民利、造福祉的工作。” 只要简单地想一想就知道,在“土地城镇市化”和“土地财政”具有主导趋势的情况下,要做到“功成不必在我任期”不仅需要勇气,还必须回答和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同样,要对“见物不见人”、“GDP至上”说不,就要敢于不受GDP政绩导向的束缚,不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所俘获。还有,在奢华之风盛行、金钱腐蚀带有普遍性的时期,要“纠正与克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的不想见群众、不敢见群众、不善见群众的不良作风和致命弱点”,要求领导干部实行“四下基层”工作长效机制,“接地气”、交朋友,真正做到勤于、乐于、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都是需要一番付出的。

所以,勇于问鼎思想的高端,敢于坚守道德的底线,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自己保持客观的认知、采纳正确的建议、做出适宜的决策,是一个领导集体的政治生命力所在。不过,中山市让我们感到真正难解的谜团在于,在十多年甚至数十年间,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集体是如何遴选、如何生存、如何持续的?

(二)智库建设与智慧型对策

“加强调查研究,实行科学决策,是中山市的谋事之道、成事之基。” 智库建设是中山市行走前沿、走向成功的一项重要法宝。多年来,中山市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机构一直发挥着良好的官方智库作用,包括追踪数十年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研究吸收国内外前沿理论成果,系统总结中山的经验做法,全面剖析影响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撰写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等等。其中,许多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政策文件,进入到中山市的政府决策和实践探索过程,推动着政府治理在转型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前沿性和引领性。

譬如,中山市政策研究机构对城乡社会变迁大趋势的把握,对农村集体经济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对应关系的觉察等非常前沿的思想灵感引入到农村集体经济、城乡社会利益格局、工业与农业产业布局等实际决策中,对中山市的政府治理转变形成了深刻影响。自2002年起,中山市就开始了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股份合作制和股权固化、村级统一核算、“村改居”、“政经分离”以及农村集体经济适时解体。同时,将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土地征用都纳入到城乡一体化的先期考虑,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系列措施为主要抓手,推动全市范围内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保生态、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又如,中山市善于将城乡社会变迁、城乡二元结构之双重二元性的悟知转化为做足细节的动力,通过深入研究形成了建设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这是一个以导向性、全面性、层次性、可比性、操作性为原则,涵盖城乡人口、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这就使中山市在实际操作中推动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集定量与定性、评价与考核于一统的一体化综合评估体系,把城乡一体化纳入制度化轨道。

再如,中山市通过有关“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研究,积极探索“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建设管理模式,以此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新老中山人融合、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多元共治等局面;进一步推动省第三批社会创新观察项目及中山市第一批、第二批社会创新观察项目,鼓励各镇区先行先试,以点破题,以点带面,形成有本土特色、有可复制性、有推广意义的社会管理创新典型。推广小榄社会建设模式,树立以镇区为单位整体推进社会建设的标杆,加快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智库建设也推进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智库化。如中山市的政法部门,在我们的印象中与其他许多城市很不相同,是一个“最悠闲”的机构。然而,正是前期投入的大量研究调查才换来了这份“悠闲”。该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一天到晚与社会矛盾打交道,感到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总的性质未变,类型变化了,由本地人为主的矛盾转变为了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矛盾。……‘新中山人’的诉求在不断变化,当愿望没达到,他们与本地人、本地政府的矛盾,面广、点散,好像一时到处都有,来时突然凶猛,消时烟消云散。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回不去、立不住、诉求无门,他们感到受了委屈,这是深层原因。”他们坦率地说:“维稳办不干活、不灭火,专门搞协调,搞研究、调查,举办研发总结会,推广经验;政府引导,依靠社会组织……” 譬如,重视“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目前中山市的各部门、镇区,有大项目上马时主动提出社会稳定评估,即提前化解,评估就是提前化解。 又如劳动就业保障方面,实行劳动力培训就业城乡统筹共享。建立市镇村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就业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建立农村车间、社区工作坊,等等。可见,中山市的政府职能部门很大程度上已经智库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了。

(三)治理体系的技术化升级

事实上,改革过程的推进与地方政府治理技术的升级也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前面已经说到,单位制的解体意味着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空前巨变,个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并最终还原为“个体人”。这些规模巨大、多元异质、快速流动、富于个性的个体人,提出了“如何才能提供直接的、适宜的、个性化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这样一个问题。近年来“网络化基层治理”的兴起,成为了地方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城市依托“三化”即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将基层(社区)服务和治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山市的政府治理转型过程也经历了类似的技术化升级,这一过程带来了基层(社区)服务和治理两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覆盖性和渗透性,二是人性化和精细化。前文的社会治理机制图显示了中山市社会治理的“五化”,其中第五个“化”就是信息化,“是指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化手段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动态跟踪、功能齐全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提高社会治理系统效能。” 中山市依托现代化信息承载体系,使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向基层(社区)下沉,逼近城乡居民的切实需要,实现了一系列的“下基层”、“进社区”行动——便民服务、就业创业、警务治安、人民调解、基层民主、教育科技、社保医疗、卫生环保等等,最终在基础一线服务过程中实现了治理的“落地”。

(四)政府治理的道德维度与原则

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体系中,价值观处于思维抽象系统的最高层面,其位置甚至高于更为具体的观念、理念、思想等,因而具有终极实在的意义。价值观的这种终极性体现在社会的规范体系、制度体系之中,是规范和制度(成文或不成文、正式或非正式)的基石,构成了社会认可的行为和行动准则,成为整个社会秩序化的基础。此外,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道德价值具有极高的地位,甚至有学者认为,道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称之为“根文化”、“道德根文化”。 因此,价值依据和道德准则对于中国政治具有某种“顶层之顶层”的含义。

在中国政治传统观念中,德政是政治的最高尺度。政府应当清明廉洁,为政者应当是有德之人,即有道德修养的贤人;有德之人施行有德之政,是为德政;则必然政权安定,社会公正,生活和谐,孔子谓之“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德既是道德修养,亦是心智修养,道德修养使“政者,正也”、恪守正道;心智修养使人既把握长远之道,也兼顾当前之用。中国德政传统的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以爱民、为民、以民为本作为最基本的信条,并以此作为国家政权和行政的根基,亦是中国历代政权及政府行政合法性的依据。爱民、为民、以民为本的德政传统所体现的政治原则,与西方民主原则是不尽相同的,也可以说民主政治未必意味着具有政治德性。因为,西方民主政治重在程序正义,视此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对于中国政治权力和政府行政而言,程序正义只是实质正义的手段,爱民、为民、以民为本才是实质性的目标,如果以程序正义取代道德原则,政治将会陷入不合理和荒谬的逻辑。

中山市历来强调把德放在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位置,并重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监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提出进一步完善“赛马”机制,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常态化,逐步提高新提拔领导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比例。不断改善公务员队伍的来源结构,加大从优秀外来员工、农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中竞争选拔公务员的力度。此外,推动市直部门与镇区、不同镇区之间的干部交流。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准确评价干部业绩,引导广大干部实干为民、奋勇争先。 这就将道德维度放在了党的执政和政府行政的重要位置上。

中山市还重视以道德价值取向端正党风和官场风气,并以此引导世风和民风。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文化、伦理、价值很重要,要使这些东西不变成空泛的说教,就必须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使其落地生根,凝心聚力。为此,中山市倡导“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城市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人,引导市民修养身心,涵养德性。中山市近年来开展的修身学堂活动,还有坚持25年的“慈善万人行”,就是其中很好的案例。

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动”,在全市开办了机关、居民(村民)、服务业、企业、学校和新中山人等六类修身学堂,引导群众开展道德修身教育。学堂的宣讲人就是街坊、邻居、同事中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他们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身边的先进事迹,各有侧重地彰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促使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没有门槛、人人可行,吸引了广大市民群众自发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全市近千所修身学堂共开展宣讲活动5000多场次,群众参与近百万人次。

“慈善万人行”坚持“取之于社会、决策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原则,将历届募集善款用于帮助困难人群构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就业上的帮助、情感上的关怀。先后投入2.18亿元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投入1.8亿元建起了博爱医院等63个公益项目。此外,各镇区还有慈善会、慈善超市、盆菜认购等活动,使博爱奉献、扶危济困成为市民的习惯。中山“慈善万人行”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全国十大公益品牌奖”,被誉为“中华民族慈善文化的一面旗帜”,并在全球80多个城市、106个有效案例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以“博爱·和谐”为主题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社会治理项目。

钱穆曾赞曰:“中国历史自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之特殊性,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亦可说中国民族性擅长政治,故能以政治活动为其胜场。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以德政作为中国政治的传统品格,坚守“国家—社会”上下融合一体的政治理想,始终敬畏人生、社会和生民,方能涵育出牢固的政权合法性,凝聚成深沉的国家力量。中国大历史世代相承的德政传统,蕴含了一种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独特的中国理念。

从德政这个角度,对政府治理的道德维度与原则再进行深入的探究,是中山市政府治理的转型实践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R0UQnmhQzmNj8me9iu0e0kwO/eyrprng+M6EBeYAdJlVd00k8HtV090365w9uE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