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经穴除湿热,随手拈来收效好

我们身体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世界,它外有五官肤发,内有五脏六腑和14条经络和400多个穴位。不要小瞧了这些经穴的作用,它们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大药房”,合理使用可以为我们祛除许多疾病。当然,想用它们来除湿热也是可以的,因为很多穴位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祛除湿热而准备的,如胃腧穴、脾腧穴、手三里、中脘穴、阴陵泉穴等,随手拈来,就能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脾腧:强健脾胃,从源头除湿热

脾腧穴是人体外散脾脏湿热之气的“大枢纽”,它可以将脾脏的湿热之气输送至膀胱经中,并通过膀胱的作用排出体外。因此,大家可以常用它来强健脾胃,从源头除湿热。

正如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的那样:“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虚弱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湿气及湿热产生的根源。想要从源头上除去湿热,强健脾胃是关键。强健脾胃来防治湿热的方法很多,除了注重日常饮食和加强运动之外,经穴的使用也是较为理想的一个方法。当然,我们的身体里有14条经脉,400多个穴位,用对经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防治脾胃中的湿热,位于我们身体背部的脾腧穴是个十分重大的穴位,用好了它就可以强健脾胃,从源头除去湿热。

具体地说,脾腧穴是太阳膀胱经中的一个穴位。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了,从它的名字来看,脾指的是脾脏,那么为什么脾腧穴不在脾经上,而跑到膀胱经上去了呢?这就要从那个“腧”字来解释了。腧,相当于“输”,也就是说这个穴位有输运、运送的作用。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中,膀胱经就像人体的一个散热器,脾脏的湿热之气可在这里冷降成水液,并顺着它下行流入膀胱中,并经由膀胱的作用排泄于身体之外。脾腧穴就是说这个穴位可以将脾脏的湿热之气输送至膀胱经中。

简单地说,脾腧穴就是人体组织中一个专门负责外散脾脏湿热之气的“大枢纽”。只有它畅通无阻,人才可以免受湿热之苦。所以说,想要强健脾胃,从源头除去湿热,使用脾腧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如经常对它进行按摩就很好。

按摩脾腧穴

【取穴方法】被按摩人采取正坐或俯卧的姿式,按摩的人在他的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并拢,其宽为3寸,取其一半)处取穴。

【按摩方法】1.利用拇指指尖或指腹,或筷子头、按摩棒等,以被按摩者能承受的压力,按压脾腧穴3~5秒钟。

2. 停2~3秒钟之后,又继续按压。

3. 重复此动作3~5次。

4. 将手掌放于上腹部,手掌紧贴皮肤,以适当的压力先自右向左平推20~30次。

5. 再从左向右做同样的平推动作20~30次。

【功效】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排湿热。除了适用于湿热体质外,还对呕吐、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肠炎、痢疾等病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如果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大家还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具体方法为:取正坐或俯卧的姿势,进行艾灸的人取艾条1~2根,点燃一端,对准脾腧穴,在距离2~3厘米的上方进行灸烤3~5分钟,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宜。每周1~3次。但这个方法在夏末和冬季使用较好。如果是在早春和晚秋时节,还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拔罐为宜。

现在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拔火罐的具体方法:将竹筒、玻璃瓶、陶瓷杯等工具洗净擦干,在旁边桌上立起一支点燃的蜡烛,备好医用酒精,同时将长棉签作为火探子;患者取躺卧姿势,露出腰部。拔罐者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探子蘸上酒精,并在蜡烛上点燃。然后将点着火的探子,迅速地在罐中晃一晃后撤出,再将罐迅速放在脾腧穴上;停留15~20分钟后就可将罐轻提取下。

拔罐时如果感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效果最好,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皮肤。火罐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一定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或找专业人员来实施。当然,为了安全着想,那就使用气罐吧,那样会更加安全方便一些。

祛除湿热养生堂

无论是按压、拔罐还是艾灸,最好是在每天晚上8点左右进行,因为“脾气”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些疲弱了。如果此时能及时地对它进行刺激,更有助于废气的排除和新气的补充。

胃腧:健胃除湿,避免生湿热

胃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第21个穴位,具有理气健胃、除湿清热及化滞等功能,对它进行刺激可以调理胃气,健胃除湿,避免湿热的滋生,危害健康。

陶先生最近常常觉得恶心、呕吐,听别人说,恶心、呕吐可能是患有肝病的表现或肝功能失调造成的。于是他急急忙忙地去医院做肝功能化验,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但是考虑到这些症状的困扰,他还是决定上中医院进行一下全面的诊治。医生说,他之所以会感到恶心、呕吐,主要是因为胃中湿热的原因。因为我们的胃主降,能降化浊湿之气。如果湿热蓄积于胃中,它这种降化浊湿功能会失调,胃气不降反升,当那些浊湿之气沿着食管上逆,我们就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当然,有的还会伴有身体困重、胸腹胀满、大便溏稀等症状。

医生除了给他开一个理气健胃、清除湿热的药方之外,还教他每天在别人的帮助下按摩胃腧穴。药还没有吃完,他恶心、呕吐的症状竟痊愈了。

胃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第21个穴位,具有理气健胃、除湿清热及化滞等多种功能,对它进行刺激可以调理胃气,防治胃脘疼痛、腹胀、肠鸣,以及恶心、呕吐等胃部疾病。所以对胃腧穴进行按摩,是使陶先生快速康复的重要原因。

为了健胃除湿,避免湿热的滋生,危害健康,大家也可以按摩胃腧穴来进行保健。

按摩胃腧穴

【取穴方法】被按摩的人俯卧或是正坐,露出背部,按摩人在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四指并拢后宽度的一半)取穴。

【按摩方法】1.按摩的人用两手拇指指腹端,或筷子头,或专业按摩棒等,以被按摩的人能承受的力度在此穴上做打圈动作。

2. 待3~5秒钟之后抬起。

3. 稍停2~3秒,再进行按压。

4. 来回进行2~3分钟。

5. 每天1~3次。

【功效】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排湿热。除了适用于湿热体质的人日常保健之外,还对胃痛、呕吐、腹胀、肠鸣、胸胁痛,及胃下垂、胃痉挛、糖尿病等病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祛除湿热养生堂

胃腧穴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脾腧穴,以及中脘穴、足三里、三阴交、肝腧穴等。这样配合使用,更有利于身体气机的通畅,提高除湿热的功效。

手三里:调理肠胃,清热除湿

手三里穴是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主管着大肠经冷降下来的湿热之气,常常对它进行刺激,可以起到调理肠胃、清热除湿的作用。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生病令人烦恼、痛苦,尤其是嘴巴生了病,那更是很冤屈。那时候人小也不知道这句话包含的真正意义。直到后来看见身边有人患上了牙痛、口腔溃疡、扁桃体炎等口腔疾病,才知道其中的难受。不但有话说不出来,就算是饿得饥肠辘辘,面对美食,馋得直流口水,但是吃到嘴里却痛苦万分……

中医认为,牙痛、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多是由于肠胃内的湿热循经,尤其是循大肠经上行至头面口腔所致。要想及早消除它们,首先要将湿热清除掉。除了用药之外,还可以多揉揉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手三里穴。

手三里穴在双臂的前臂上,手肘弯曲处再向前3指宽的地方就是。这个穴位很好找,因为一旦按对了,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酸痛感,是手前臂任何地方都没有的。因为大肠经冷降下来的湿热之气就在这个地方覆盖着,而且范围较大。这些湿热之气最终要传导于脾土之中去,再被它运化掉,如果此穴的气血不通畅,湿热之气就会不降反升。因此对手三里穴进行刺激不但能使大肠经的气血通畅,还可以促进脾气生发的发生,加速水湿的运化,及时消除头面的湿热。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具体的揉摩方法。

揉摩手三里穴

【取穴方法】在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宽,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按摩方法】1.可自己用一手指指腹,以适当的力度打圈按揉另一手臂上的手三里穴。

2. 坚持1分钟之后,换另一只手进行。

3. 每天早晚各1次。

【功效】通经活络,润化脾燥,清热明目,调理肠胃,排除湿热。除了适用于湿热体质的人日常保健之外,还对消化不良、胃溃疡、肠炎、牙痛、口腔炎、乳腺炎、感冒及上肢麻痹、颈椎病、半身不遂等疾病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在临床上,手三里穴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不过都是非常专业的艾炷灸或温针灸,如《千金方》中就记载:“瘾疹,灸曲池二穴,随年壮。”书中告诉我们,对于风团、荨麻疹等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可以通过灸手三里和曲池这两个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不过,温针灸并不适用于日常使用,一定要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但是艾灸却是可以自我进行的。具体做法为:取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手三里穴,在距离2~3厘米的上方进行灸烤10~20分钟,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宜。每周1~3次。

但仍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是按摩还是艾灸都要注意不要损伤皮肤组织。因此,按摩时除了要注意力度之外,还不要用尖锐的工具,如果是用手指指腹,就要记得将手指甲剪短,以免将局部皮肤戳破、划破。艾灸时也要小心,点燃的艾条一定要与局部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灼伤皮肤。

祛除湿热养生堂

手三里穴还可以与多个穴位配合使用,如治疗胃肠病可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配合按摩;治疗牙齿疼痛、口腔溃疡及其他口腔炎症可与合谷穴配合按摩;与大冲穴配合按摩,对于治疗高血压有疗效。

合谷穴:清热除邪,提升正气抵湿热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道。一般来说,只要经常对合谷穴进行合理的刺激,就能清热去邪,提升人体的正气,让湿热无机可乘。

想必经常运动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这个常识大家都知道。但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却有着太多的困难。因为交通的便利,人们依靠双脚来行走的方式渐渐被地铁、汽车等代替。另外,现代的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忙,基本上抽不出时间来运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人身体正气不足,抵抗能力下降,稍不注意就会遭到病邪的侵犯。这个病邪包括湿邪、热邪及风邪等,如常患感冒、容易上火等。

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更简单易行的提升正气、清除湿热及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呢?当然有的,只要你每天忙里偷闲来揉压左右两手上的合谷穴就可以了。这个穴位于手背上,十分好找,而且只要简单地揉压揉压,就能收到惊人的疗效。

揉压合谷穴

【取穴方法】将一手的拇指、食指合拢,合谷穴就在肌肉的最高处。

【按摩方法】1.先将一只手除了大拇指以外的四指并拢,与大拇指分开。

2. 另一只手作半握拳状,前跷起大拇指。然后将大拇指放上面,与食指侧面一起将一只手的虎口部分夹住。

3. 将大拇指指腹按在合谷穴,用适当的力度,以顺时针方向做揉压动作30~50次。

4. 以同样的方法,换手进行揉压。

5. 每天早晚各1次。

【功效】清热化湿,除邪解表,止痛消炎。此法既能提升正气抵御湿热,还对头晕头痛、上火牙痛、阴虚发热、口干口渴、流鼻血、咽喉痛以及其他五官疾病等有疗效。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道。一般来说,只要经常对合谷穴进行合理的刺激,就能清除湿热,提升人体的正气,使那些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得到减轻或消除。比如,出现牙疼症状时,只需坚持按压合谷穴5分钟,疼痛就会减轻。

不过,揉压合谷穴是有讲究的,并不是直接垂直于手背地直上直下地进行按压,而是要朝着小指方向用力,这样你就会感觉有一股气流向小指尖流窜出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它的功效。除了按摩,艾灸和针灸合谷穴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用法。所以,大家可根据自己的湿热症状程度来选择按摩合谷穴或艾灸合谷穴,至于针灸,大家千万不要用,免得技术不精而起到相反的作用或引起其他不良后果。艾灸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取艾条点燃一端,在合谷穴上方2~3厘米的地方进行熏灸10分钟左右。这个方法对于治疗牙疼、牙龈炎、腮腺炎、咽喉炎等特别有效。

据说,宋朝有一位喜欢医学的太子。有一次,他找来一位孕妇,给她把脉判断所怀胎儿是男是女,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他决定给孕妇剖腹一看究竟,当时的医生徐文伯立即制止了他,并立即用针刺入孕妇的合谷穴和三阴交穴,让她的胎儿顺利产出,她才免于一死。所以说,孕妇是禁用合谷穴的,不光扎针,按摩也是要禁止的。另外,对于那些病后体虚或体质较差的人,也不宜给予其合谷穴较强的刺激,以免起到相反的作用。

祛除湿热养生堂

在使用合谷穴治疗一些疾病时,最好能与一些穴位和方法配合使用。如治头痛时可以用合谷穴配合太阳穴;治疗目赤肿痛时可配太冲穴;治疗鼻疾时最好配迎香穴;治咽喉肿痛时配少商穴效果会更好;对于长期便秘的人来说,则可以用揉合谷穴的方法配以顺时针方向揉小肚子就很好。

内庭穴:专治湿热所致疾病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荥穴,三大下火穴之一,同时被人们喻为上火和热证的克星。按摩内庭穴不但能降火气,而且专治湿热所致的各种疾病。

都说胖子的脾气好,但是我一个朋友却是个例外,别看他都快到中年了,但性格仍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一样,是个火暴脾气的胖子,而且特别容易上火,口臭、便秘是他最为常见的表现症状。我常常劝他多消消火。除了要放宽心,并在饮食上多注意之外,我还教他在自己两脚趾面上的内庭穴上多点一点,揉一揉。

因为内庭穴是中医经络养生学常说的下火穴之一,其他二穴为太冲穴和合谷穴。从人体穴位图上看,内庭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而且还是起始穴位,是荥穴,是经气流行的部位。经脉之气在这里会渐渐变大,犹如泉成小溪流一样,只要对它进行刺激,不但火气会降下来,而且还能治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等湿热所致的疾病,因此内庭穴又被喻为热证和上火的克星。另外还有歌诀唱道:“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疼,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内庭穴还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就是它能自主调节食欲,可以帮助湿热肥胖的人泻胃火,抑制食欲。因为食欲大,胃火旺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只要清泻了胃火,食欲减少,减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像我朋友这样因湿热所致的肥胖,点揉内庭穴也有很好的疗效。

那么如何点揉内庭穴呢?以下这个方法可供大家参照与参考。

点揉内庭穴

【取穴方法】取正坐或跷足的姿势,脱掉鞋袜,在脚底部的第二趾根部与第三趾之间的缝隙交叉的地方取穴。

【按摩方法】1.用双手的大拇指或食指指端,分别按压在双足的内庭穴上。

2. 两拇指同时主动用力,进行有节律性的点按揉动。

3. 揉动的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4. 坚持1~2分钟即可。

5. 每天早晚各1次。

【功效】清除胃热,燥湿化滞,止血止痛。此法既是除湿热的保健之法,也对鼻出血、牙齿疼痛、咽喉肿痛、胃反酸、腹胀、泄泻、便秘、脚气及热病、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等湿热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在点揉内庭穴时,动作一定要灵活,力度可以稍大些,一定要带动皮肤一起揉动,不要只在体表进行摩擦,因为穴位在皮下组织中,这样的按摩方法对于它的刺激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点揉,大家也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具体做法:取艾灸点燃之后,在内庭穴上方2厘米左右的地方对其进行熏灸5~10分钟。每周1次。如果症状比较严重,也要隔1~3天再进行,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或对它刺激过度,起到相反的作用。

祛除湿热养生堂

中医将合谷穴与太冲穴、内庭穴一起称为下火穴。这三个穴位配合使用,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功效;如果是小腹胀满,则可以用合谷穴配以内庭穴和临泣穴一起使用。对于眼睛疼痛的症状,可用内庭穴与上星穴一起使用;而当患有牙痛或扁桃体炎时,则最好是将内庭穴与合谷穴一起使用。

气海穴:常揉,祛除湿热气不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记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可见,气海穴具有培补元气的功效。经常揉一揉气海穴,能帮助大家祛除湿热,以达到补气强身体的目的。

据相关资料显示,湿热在气阴两虚中的比例占81.3%,在肝肾阴虚中占76.7%,在肺肾气虚和脾阳虚中各占47.6%和40.8%。从临床表现上看,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患者都具有阴虚火旺的特点,无论是体内的水湿,还是外侵的湿邪都特别受“内火”的化热,变成湿热。同时,身体里面的阳气虚损,如脾阳虚,中气不足,则水湿不化,滞留于体内,一旦外邪入侵与它“里应外合”,也可化热变成湿热。另外,湿热久蕴于体内,还会阻碍身体里气机的运行,最终导致气虚。

如此说来,湿热的形成与气虚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湿热也是阻碍体内气机运行的最大障碍,如果不及时把它祛除,它就会在我们的身体里“作威作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怎么才能做到除湿热和补气同时进行呢?教你一招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常常揉一揉气海穴。

按揉气海穴

【取穴方法】取仰卧的姿势,或坐于靠椅上,整个人放松地往后仰靠,然后在下腹部即肚脐下的1.5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四指并拢后的一半宽度)处取穴。

【按摩方法】1.先用右掌心紧贴气海穴。

2. 轻柔缓慢地按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

3. 稍作调息后,再用左掌心紧贴气海穴。

4. 按逆时针方向,如前法按摩100~200次。

5. 以产生热感为宜。每天1~3次。

【功效】培补元气,补肾固精,补气升阳。此法除了适用于防治湿热之外,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或后天劳损、大病初愈的人也最为适宜。

中医经络养生学常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还记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也就是说,此穴具有培补元气的功效,对于一切气虚之症都有疗效。所以,我们才要选择它来除湿热和补气。

如果想要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还可以在按摩之前将两手手掌相对摩擦搓热。除此之外,中医还认为,气海穴是人体元气聚集的地方,宜补不宜泄。如果常用艾火灸的话,还能防治百病,养生延年。气海穴的艾火灸有温灸、隔姜灸、气海附子灸等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隔姜灸”的方法:取新鲜的老生姜一块,沿着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半厘米厚的姜片,至于大小,可根据艾炷的大小而定,然后用三棱针在姜片上刺上若干针,再将它放在气海穴位置上,上面放艾炷并点燃,待局部有灼痛感时,可以略略提起姜片,或是更换艾炷。每次灸3~5壮,以局部产生舒适的温热感或稍有红晕为宜。但此法不可每天进行,一定要隔日灸或3天之后再进行1次。灸完之后,最好用红花油涂一涂被灸局部,这样既可以防止皮肤被灼伤,同时还能增强艾灸补气活血的功能,有利于祛除湿热。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强调气海穴“孕妇不可灸”。因此,如果你正处于怀孕的特殊时期,那就要禁用此穴,无论是针灸、温灸、隔姜灸,还是按摩都要一律禁止,以免对胎儿不利。

祛除湿热养生堂

在用气海穴治疗一些疾病时,最好是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如心气亏虚、心阳不足时,可与厥阴俞穴和内关穴配合使用;心悸气短、畏寒肢冷时,则可以选择与神阙穴和关元穴配合使用。

中脘穴:和中除湿热,常用人长安

中脘穴是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对于脾胃有湿热的人来说,它具有和中除湿热的功能,经常使用,可使身体安康。

今年春天,有一位朋友突然跟我感叹起中医针灸的神奇。她说她弟弟王先生前不久被提升为副总,这几年来他一直是公司的销售冠军,工作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自从当上副总之后,就觉得不顺心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也意识到自己在销售方面确实有一套,但是说到管理,自己就一个头两个大了。看着眼前乱成一团的局面,他愁肠百结,但又放不下面子向别人请教,脾气越来越差。没过多久,他就出现了腹胀、没有胃口的症状。他以为这些都是小毛病,也没太放在心上,直至后来出现了呕吐,或进食即吐的症状,才引起他的重视。他去一位老中医那里治疗,老中医没给他开什么药,只是在他的中脘穴上扎了两针,症状便缓解了不少。后来,又进行了几次针灸,病情就完全得到了好转。真是太神奇了!

关于这其中的道理,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讲!

中脘穴在人体奇经八脉的任脉上。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就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书中告诉我们,无论是胃胀、胃痛,还是鼻子常闻到焦臭味、便秘,以及忧伤气郁所致的气机不畅等,都可以通过刺激中脘穴来达到调治的目的。现代医学表明,此穴是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所以,对中脘穴进行针灸对于王先生的疾病大有帮助。如果你是一个肝脾或脾胃有湿热的人,也可以经常对中脘穴进行刺激,以起到和中除湿热的作用。

怎么灸中脘穴呢?我不主张大家擅自用针,不过自己在家里做做艾灸倒是十分不错的。

艾灸中脘穴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上腹部的前正中线上,即肚脐中上方4寸(大拇指第一关节宽度为1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四指并拢后的宽度为3寸)处。

【艾灸方法】1.患者取仰卧姿势,露出上腹。

2. 将艾条或艾炷点燃,对准中脘穴,在其上方2~3厘米的地方进行熏灸。

3. 其中艾炷用5~10壮,如果是艾条则灸15~30分钟。

4. 每天1次,每周1~3次即可。

【功效】理气健脾,消胀止痛,和中除湿热。此法既是除湿热的保健方法,也是食欲减退、腹胀、腹痛、腹泻、胃反酸、胃灼热、呕吐、便秘、黄疸及慢性胃炎、肝炎、胃痛,及目眩、耳鸣、长青春痘、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如果没有艾炷或艾条,还有一个简单方法,那就是取一个热水袋,将40℃~50℃的温水灌在里面。拧紧盖子后,将它放在中脘穴上温灸15~30分钟。不过,水温一定要控制好,以感到舒适为宜,小心别烫伤皮肤。当然,最为简单的方法还是摩揉,即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

但在摩揉中脘穴时还要注意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

祛除湿热养生堂

要想用中脘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可将中脘穴与章门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等配合使用;治疗忧思、神经衰弱等情志方面的疾病,则可将中脘穴与神门穴、肝腧穴、太冲穴、三阴交穴等配合使用。

丰隆穴:沉降胃浊,可防止痰湿袭身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能调理脾胃这两大脏腑,又有“化痰穴”之称,常常对它进行刺激,能沉降胃浊,祛湿化痰,防止痰湿袭身。

说到肥胖,那是人人都害怕和憎恨的,即使是那些身材干瘦的人想长胖,但他绝对不可能想成为一个大胖子。至于肥胖形成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这主要是因为脂肪在身体里堆积的缘故。而食物是脂肪的主要来源。所以节食便成了减肥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对于那些食量大,又喜欢吃甘肥食物的胖人来说确实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那些食少且依然容易长胖的人来说,节食减肥根本行不通。这样的人我见过很多,为了减肥,他们每天努力地节食,早餐减量,中餐少食,晚餐不食,尽管越吃越少却不见任何成效,而且不但肥胖依旧,体质还越来越差。

在这个时候,我想对这类肥胖患者们说,在很多时候肥胖和进食多少无关,主要还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如果想要减肥,养好脾胃是关键。中医常说“胖人多痰”,当然这个痰和我们平时感冒咳嗽时咳出来的分泌物是有区别的。这个痰指的是多余的、没有用的脂肪,是赘肉。具体来说,它又叫“痰湿”,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下降,即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和胃的降浊功能下降,以至于体液无法被运化和代谢出去,逐渐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中医有句话说,“痰随气行,无处不到”,所以当痰湿流注于全身皮肤组织中时,人就会变得肥胖,还会使人生病,如患上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我们如何防止痰湿袭身呢?其实,只要常常按摩或刺激双腿上的丰隆穴就很不错。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可以沉降胃经中的浊气,因此它能调理脾胃这两大脏腑,素有“化痰穴”之称,对它进行刺激能沉降胃浊,祛湿化痰。可见,用它除痰湿是最好不过的。最简单的用法就是自己用手指来进行自我按摩。

按摩丰隆穴

【取穴方法】丰隆穴位于两条小腿前面的外侧,外踝往上8寸(参见第114页中脘穴取穴方法中的4寸,翻倍即为8寸)的地方,条口距胫骨前缘两横指处。

【按摩方法】1.分别用两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或大拇指指腹按在丰隆穴上。

2. 再以适当的力度,以略感疼痛为宜,按住此穴5秒后松开。

3. 这样反复进行3~5分钟。

4. 每天1~2次。

【功效】益气健脾,沉降胃浊,祛湿化痰。此法不但可以除痰湿,还有保健作用,而且对于咳嗽痰多、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头痛、眩晕等病的防治也大有裨益。

当然,大家也可以将双手握成拳,在此穴上轻轻敲打5~10分钟,以皮肤自然变红为度。

不过,大家也不能因为它的功能强大,就过分地依赖它,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在饮食上毫无顾忌等。在使用此穴来除痰湿时,依然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并在饮食上有所节制,尤其要少食肥腻和油炸食品。

祛除湿热养生堂

如果想要取得更加理想的疗效,还可以用丰隆穴配以阴陵泉穴、商丘穴、足三里穴来治疗痰湿诸证;如果与肺腧穴、尺泽穴配合使用,对于治疗咳嗽的效果会更好。

复溜穴:清热除湿,专调肾经湿热

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的功效,最能调治肾经上的湿热和防治肾经循行部位的疾病。

古先生于前年患上了急性肾炎,当时他有尿血的症状,血压也随之增高。不过他在一家中医院里进行针灸治疗后痊愈了。据他说,主要行针的部位有肾腧穴、水分穴和复溜穴等。

在这里,我主要讲一讲复溜穴,因为它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最能调治肾经上的湿热。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复”是反复的意思;而“溜”则是悄悄散失之意。也就是说,肾经的水湿之气在这里会被反复吸热而蒸发。如果对它进行刺激,就可以让肾经上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起到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的作用,从而达到清除湿热浊气的目的。因此,中医临床上常用它来治疗瘀血和包括急、慢性肾炎在内的各种炎症。《扁鹊玉龙经》记载“复溜偏治五淋病”,所谓“五淋”指的就是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和热淋。这些疾病都与肾经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因此,想除去肾经上的湿热,防治肾经循行部位的疾病,如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及睾丸炎、前列腺炎和各种妇科炎症等,都可以经常按摩复溜穴。

按摩复溜穴

【取穴方法】取正坐的姿势。在小腿里侧,在脚踝中央往上二指宽处取穴。

【按摩方法】1.抬一只脚,向内跷起,盘架在另一条腿上,用一只手掌包住脚腕。

2. 用同一手掌上的大拇指在复溜穴上轻轻地按摩3~5分钟。

3. 换另一只脚用相同的方法按摩。当然也可以两脚同时进行。每天3~5次。

【功效】补肾益阴,温阳利水。除了能治肾炎,尿路感染及睾丸炎,前列腺炎和各种妇科炎症之外,还适用于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眼睛赤红、肿痛,口干、口臭,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及便秘、小便赤黄等阴虚内热之症。

温灸复溜穴也是可以的,不过这个方法如果用于保健那就要特别注意,它只能在实火或有寒证的情况下使用。一般来说,实火主要表现为高热、燥热、喜欢大口喝冷水、口干津少、出大汗、小便黄短、大便燥结等。具体做法是:取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复溜穴上方2厘米左右的地方对其进行熏灸5~10分钟即可。每周1次。

但是如果你有眼睛、咽喉干痛而不肿,颧红面热,手脚心发热,心烦,睡眠不安等虚火上炎的症状,则温灸无益,甚至还会火上浇油,加重上火。

祛除湿热养生堂

如果用复溜穴来治疗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最好多与肾腧穴、水分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等配合使用。另外,它与后溪穴、阴郄穴配合使用还可以治盗汗之症。

阴陵泉穴:除湿祛黄,最治肝胆肾湿热

阴陵泉穴是脾经上的合穴。它有通经活络、理气健脾、清热利湿、益肝肾等多种功能,是临床上用来除湿祛黄的重要穴位,对于清除肝胆肾等脏腑的湿热也有很好的功效。

有过育儿经验的人都知道,新生儿出生后的2~3天,会出现一系列的黄症,如浑身皮肤颜色以及眼睛发黄等。医学上称它为“生理黄疸”,其实这样的黄症不但会发生在新生儿身上,我们成年人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黄疸。黄疸又称黄胆,它本身并不是什么疾病,而是一种由于血清中的胆红素升高所致的症状和体征。

而中医却认为,黄疸症状和湿热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湿邪为黄疸发病的第一要素。如清代医家徐彬云曾说:“此总言黄疸,初时由风,兼挟寒湿,后则变热也。”意思是说,黄疸主要是由于风邪裹挟着寒湿入侵,最后变热所致。黄疸发病的第二要素是热。隋代医家巢元方等人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也就是说,胃热之气内蒸谷水,就成湿热之毒,最先发为黄疸。当然,黄疸主要还因为湿热之气流注于肝胆才引起的。

所以说,要清除黄疸,让自己不再那么黄,还是要以除湿热为主要原则。而脾喜燥怕湿,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胃喜湿怕热,能沉降浊气。因此,除湿祛黄也需强健脾胃功能。如果想要通过按摩的方法来实现,“阴陵泉”这个穴位千万不要错过。

阴陵泉穴是脾经上的合穴。它有通经活络、理气健脾、清热利湿、益肝肾等多种功能,是临床上用来除湿祛黄的重要穴位。对于肝、胆、肾等脏腑的湿热也能一一清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按摩阴陵泉穴的方法。

按摩阴陵泉穴

【取穴方法】取正坐的姿势,在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取穴。

【按摩方法】1.分别用两手大拇指或中指、食指的指腹,按在阴陵泉穴上。

2. 轻柔、均匀、和缓地以顺时针方向按摩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

3. 再沿逆时针方向按摩2分钟,并点按半分钟。

4. 每天早晚各1次。可以两处穴位同时进行,也可以依次进行。

【功效】益气健脾,利水除湿,通利三焦,通经活络,补肾养肝等。适用于湿邪内蕴所致的食欲不振,眩晕,小便不利、失禁;肾炎,腹水,肠炎,黄疸;遗精、阳痿、前列腺炎,女性各种妇科炎症等。

除了按摩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温灸。具体方法为:取艾炷或艾条,点燃一端后,在距离阴陵泉穴的上方2~3厘米处进行熏灸10~15分钟。每周1~3次,隔天进行。

不过,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在按摩时其力度以酸胀为宜。对于有湿邪或湿热的人来说,按压之时还会产生一种非常明显的疼痛感。这时候千万不要因害怕疼痛而放弃按摩,只要坚持按摩一段时间,湿邪或湿热就会一点点地被排出体外,疼痛也会随之减轻。

祛除湿热养生堂

无论是按摩还是温灸,如果有腹寒的现象,可以用阴陵泉穴配合三阴交穴来使用,以达到温中运脾的目的。如果治疗黄疸则最好配以三阴交穴、日月穴、至阳穴、胆腧穴、阳纲穴;治疗水肿可以配以水分穴和三阴交穴等。 ClMUbmtKBZkKA+DErSRaMF7t2BH1A+AFjIhVxUZXLEJ13N7sd8aGNwBr2OSu/O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