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比较感情的“一致性”来判断他人情感表达是否适宜(二)

我们判断别人的情感是否合宜是根据是否认同别人情感来实现的。这要考虑两种不同的场合:第一,我们与当事人或引起其情感的因素毫不相关;第二,他们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或我们的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我们与当事人或引起其情感的因素毫不相关。只要对方的情感与我们的情感完全一致,我们就会认为他品位高雅,见识不凡。宽广美丽的平原,雄伟壮丽的山河,华美细腻的建筑,构思巧妙的绘画,布局合理的演说,言行怪异的过客,奥妙神奇的数字,千变万化的宇宙,这些都跟我们没有任何特殊的关系,仅仅是科学和鉴赏的一般对象。而对于这些话题,我们没有必要设身处地地为它们着想,没有必要为与其达到一致而表示同情。虽然它们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但那仅仅是我们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和思维习惯使然。

面对这些对象,我们与同伴的情感很容易达成一致,甚至不会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会在内心表示赞同,却不会发自内心地去钦佩他。但是对那些不仅感受与我们相似,而且还能指点和引导我们的人,我们便会对他赞同、赞叹,甚至是钦佩和敬仰。我们之所以钦佩品位不俗的鉴赏家、思维敏捷的数学家,是因为他们这些天才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们赞赏这样的才华横溢的大家是因为他们的功用,他们的实际效果带来了特殊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一点,我们最初赞同别人见解时,是因为这个见解与我们的想法一致,它恰当准确,实事求是。同样地,我们对别人的鉴赏钦佩有加,仅仅是因为它恰当,与我们的想法相符,评价功用只是事后的想法,不是原因。

第二,客观事物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或我们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保持和谐一致,但同时这种和谐一致又很重要。我们的朋友始终无法深入体会我们所遭遇的不幸或伤害。欣赏诗画、讨论哲学原理时,我们和朋友所站的立场是基本一样的;但是,当我们遭遇不幸或伤害时,情况就有所不同。我们无法接受朋友在我们厄运缠身、悲恸欲绝时的冷漠无情;我们无法接受朋友在我们蒙受冤屈、满腔激愤时的冷酷躲避。如果这样,我们肯定无法相互容忍。我讨厌你的冷漠无情;你讨厌我的狂热暴躁。甚至,我们连对方的朋友都看不顺眼。

尽管如此,旁观者与当事人之间还是可以心灵沟通的。首先旁观者必定会试着换位思考,从最微小的细节上考虑对方的处境,通过想象事无巨细地重现对方的遭遇,尽可能地体谅对方的痛苦。

然而,即便旁观者作了这些努力之后,他和当事人的感受还是有差距的,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别。虽然同情心是天生的,但是人们无法因为别人的痛苦而面对同样的情况和情感。而且通过想象产生的场景只是暂时的,他们的大脑会下意识地不断提醒他们,这样的情况不是真的,他们自己是安全的,自己并非真正陷入苦难中,所以他们的感受不如当事人那样深切。但是,当事人意识不到这种原因,他急切需要一种更充分的同感。需要看到旁人与自己的心意相通,才能获得唯一的慰藉。但他所渴望的同感是旁观者跟他的感情完全一致时才会出现的。只有他把自己的情感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达到的程度时,这种安慰才会起效果。实际上,为了照顾当事人的心情,旁观者会设身处地地去设想,但是由于他潜意识里认为这并非发生在他身上,只是一种想象,因而导致了同感程度的降低,改变了同感的性质,所以他们之间的情感从根本上说是决然不同的。但是二者可以协调,尽可能一致,这使得它能维系朋友间的友情,维系社会的和睦,即使无法完全一致,但是能做到这样,当事人就已知足了。人类的本能会使双方相互调换位置,彼此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事情。旁观者会想象如果自己遭遇不幸,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而当事人也会换位思考。

朋友的陪伴总会给当事人带来一些平静安宁。同感的作用是瞬间表现出来的。不要指望一个泛泛之交会如挚友一样不厌其烦地听我们唠叨,不要期待萍水相逢的人会真诚地关怀我们。我们需要适当的自我控制,由于我们无法对泛泛之交或萍水相逢的人大诉衷肠、大倒苦水,因而他们更能使我们安宁、平静。

所以,当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时,请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人相处,这是我们恢复平静、逐步找到愉悦安宁最好的途径。喜欢独居思考的人,一味地闭门忧郁,即使他们慷慨仁慈、大度宽容,也很少能像普通人那样具有平和的心态。 vbJbqw+uvfQ3SQeJczXYq6u6OIHvqHQ2/Tl1frM8DYeQyt3g5CdGBR16Q/7DdR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