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亲切和值得尊敬的美德

旁观者用心去体谅当事人的情感,便使其展示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宽容仁慈的美德;而当事人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便使其展示出雍容稳重、自我克制的美德。这二者相互协调,使得我们能够自如地掌握我们的行为,将情感表达纳入自尊自爱、合理恰当的生活轨道。

人们对身边的朋友的情感基本上是通过同感来表达的。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朋友的不幸感到悲伤,对朋友的伤害表示不平,对朋友的幸运感到欣喜,那么在朋友中,他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如果我们是他的朋友,我们也会对他报以感激之情。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朋友的不幸或幸运都漠不关心,铁石心肠,那么在朋友们的眼里,他将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他带给朋友的只是加倍的痛苦而已。

另一方面,那些在生活中顾及他人情感而努力自我克制的人,我们便会认为他们得体高尚而崇敬他们;而那种哭天抢地、过度表达自己的人,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厌恶情感而回避他们。我们崇敬节制悲哀的人,那种行为是一种沉静而恢弘的悲痛,我们只能从红肿的双眼、颤抖的嘴唇及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举止中看出他的沉痛。面对这种沉痛,我们肃然起敬,保持沉默,谨言慎行,努力维持这种和谐的宁静。

可是,如果我们对心中的努力不加克制,我们便会显得蛮横无理、狂暴粗鲁,这又极度让人反感和厌恶。所以,当一个人遭遇了莫大的伤害,无论他受到多大的伤害,心中拥有多大的愤怒,他在言行举止中都力求克制冷静,内心像一个无关紧要的过客一样超然,不图谋报复和惩戒,我们便会由衷钦佩这种人的气量和涵养。

因此,完美的人性就是关爱他人胜过关爱自己,就必须抑制自私并保持慈善博爱的情怀。这包含了人类全部的情理和礼貌,协调了人际间的情感,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可以无阻碍,得体适度的行为也就随之产生。基督教最主要的教义就是要求我们要像爱自己一样去关爱我们的邻居。也就是说我们爱自己不要胜过我们对邻居的爱。这也是自然的主要戒律之一。

良好的判断力和鉴赏力需要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同样,敏感自制的品德也不是一般常人所能拥有的。仁爱,是一种和蔼可亲的美德,是一种优越的情感,并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就像小聪明造就不了天才,日常的伦理也造就不了美德。美德是一种卓越非凡的品质。

和蔼可亲达到一定的程度,它的高雅、亲切就会让人惊喜;自我控制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让人肃然起敬。这是仅靠天性无法做到的。这种美德与那种仅能让人点头认同的品行相差悬殊。通常一个人只要具有一般的情感和自我控制能力,那他的行为就可以完美适宜;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这种基本的自我调控都可以做到。举个例子,饥饿时我们要吃东西,这在一般的场合是完全正当的行为,大家都会认同。但是如果说吃东西是美德,那就是无稽之谈了。反之,有些情况要做到尽善尽美是很难的,即便我们竭尽全力去控制自己的情感,仍无济于事。许多事情是超越我们人类最大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范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完全抑制内心的号啕。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他的行为不是完全合宜,但是仍然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同,甚至仍被称为是道德的行为。因为这种自我控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德行。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宽容与高尚的结果。虽然它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它与一般人的表现来比,已经是更高程度地接近完美了,也是一种可贵的品德。

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常常会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是得体适度,十全十美。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处在艰难的环境中的人,永远无法达到完美适宜。二是接近完美。这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如果人们的行为超过了一定的标准,尽管不是十全十美,他们仍然值得称赞。反之,如果人们的行为低于这个标准,毫无疑问,他们就该受到责备。

鉴赏那些需要想象的艺术作品时,我们的评判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方式。用十全十美的标准去评判大师的诗画,那你只会关注它的瑕疵和缺憾,因为从来没有哪部作品达到完美的程度;反之,如果采用同类比较,那你将会发现大师的作品比他人的作品更加接近完美,便会得出更高的赞赏。 /P47DCNW8UMZstvZhB1nXlaoLxptaEJEWjWDUhWHMUTsBgQV5WhGWsAQ3ynZNRK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