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恬
那是在我国秦王朝建立的前夕,秦军统一六国的战争已接近尾声。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奉命挥师南下,兵伐楚地中山,平息那里的叛乱。
在进军途中,蒙恬路经自己的家乡项城,便在项城一带驻扎下来,稍作休整,同时进一步了解楚地的情况。蒙恬带兵在外作战,需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嬴政,以便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
■ 秦代刻字玉圭
蒙恬军中有个叫刘寅的人,他的职务是军中文书,负责记载军中事迹,传达命令,帮助主将蒙恬处理军务。由于当时还没有使用纸和毛笔,书写文字是用硬笔,也就是用“字刀”将文字刻写在竹简上的,既费时又费力。
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他看到刘寅整天辛苦疲惫,很是心疼,便想制作一种书写文字的新工具。
一天,一只野兔跑进军营附近的一个石灰池里淹死了。蒙恬巡察到此,他看到石灰池里的野兔,突发奇想:何不用兔子的尾巴书写文字?
于是,蒙恬让刘寅将兔子的尾巴割下来,试着在竹简上写字。刘寅写着写着,他觉得既顺手又轻松,这比用“字刀”刻写文字方便多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蒙恬不断对笔进行改进。他用动物毛发和麻共同浸泡于石灰水中,然后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将笔头插入竹管之上使用,书写更加流畅。
从此以后,文书刘寅就开始用这种笔书写文字了,渐渐这种笔开始在全国流行,最终形成了毛笔。
秦王嬴政 (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我国统一的第一位皇帝,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
除了这个传说,对于蒙恬造笔,古书中也有记载。西晋经学博士崔豹在《古今注》中说:
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毛颖传》,用拟人的手法为毛笔立传,考证毛笔的先祖,使整个故事具有滑稽效果。
《连山》 我国古代的占卜书之一,与《归藏》、《周易》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历代学者对《连山》名称的由来,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其确切之论有待考证。
据《毛颖传》的描述,毛颖是中山人,他的先人是兔子,曾辅佐大禹治水,去世后成神。蒙恬兵伐楚国时,在中山附近的项城停留,准备举行大型的狩猎行动来威吓楚国,就召集部下,用《连山》占卜这次行动,预测天时、地利、人和。
■ 古代甲骨文
占卜者恭贺道:“这次要捕获的动物,可以取它的毛,用来做写书册的东西,以后天下都用这种东西来书写文字。”于是,蒙恬开始狩猎,围捕了毛颖一族,拔下它们的毛。
后来,蒙恬将毛颖带回来献给秦始皇。秦始皇让蒙恬将毛颖放入池中沐浴,并赐毛颖封地于管城,又赐名字叫管城子。
毛颖具有非凡的记忆力,从大禹时起直到秦始皇时,凡阴阳、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能详细地记下。因此,后世就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
■ 秦代竹简
其实,我国“文房四宝”中的毛笔起源很早,可上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从我国民族考古学调查材料得知,我国先民最初削尖竹木作为书画工具。
先秦 我国历史学名词。指秦王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其间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从考古发掘来看,先秦早期的毛笔是将兔毛等兽毛缠在竹竿上而成,形制尚较简单粗糙。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书写工具的发展,毛笔制作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后来有的地方甚至还保持着使用竹笔的习俗,也就是将竹管削成三角形的竹笔,一端削成坡面,一端削为单刃成笔头,蘸墨书写。用这种竹笔书写,挺健有余但柔软不足,无疑会影响到书写以及绘画的生动流畅。
还有,人们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掘先秦墓葬时,出土的文物中包括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等工具和陶制水杯等一些彩绘陶器。这些彩绘陶器上所绘图案流畅清晰,装饰花纹粗细得体,这并不是竹木削成的笔所能做到的。因此,人们推断,这时可能已经出现毛笔的雏形了。
甲骨文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另外,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笔”的象形文字,形似一个人正在用手握笔的样子。商代陶片与甲骨上保留着用墨书写的卜辞,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片上有一个“祀”字,笔锋清晰,粗细轻重得体,而只有用富有弹性的毛笔,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 ■ 战国帛画 |
![]() ■ 战国铜削 |
后来,人们在河南地区出土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笔迹清晰流畅,挥洒婉转自如,粗细轻重得体,也是用毛笔书写出来的。
诸多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依照自己的方式认识自然,把握规律,逐渐养成了与自然相互协调的观念,并进而形成阴阳、刚柔等易学思想。在这种观念和思想养成的过程中,人们选择了软质的毛笔作为书写工具。
战国时代是毛笔的发展期。战国时期帛画《龙凤仕女图》和《人物驭龙图》,画中线条有扁有圆,粗细变化自然,显然为毛笔所画。
从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到了战国时,毛笔在华夏区域已被广泛应用于书写文字和绘画。当时毛笔样式仍较原始,但制作已很精良。
后来,考古专家从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新挖掘的15号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书写工具,有铜削、竹片、小竹筒。竹片相当于后来的纸,铜削用来刮削竹片,小竹筒应是用来存放墨、颜料等物。而令人惊讶的竟然有一只保存完好的毛笔,因为这是先秦毛笔首次在世人面前揭开面纱。
这支笔出土时套在一枝小竹管内,笔管长18.5厘米,口径0.4厘米,笔毛长2.5厘米。它选用的是上好的兔箭毫,笔毛包扎在笔杆外围,以麻丝缠紧,外面再涂漆粘牢。
笔杆系竹制,裹以麻丝,髹以漆汁,笔锋坚挺,是抄写竹木简牍的良好工具。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实物,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最早的毛笔”。
象形文字 来自于我国古代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我国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
还有,人们在河南信阳长台关的战国楚墓内,也发现了一支竹杆毛笔,造型和制法基本和左家公山出土的近似。
当时,毛笔尚无统一的名称。后来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在他所编著的《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以及“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这说明了先秦毛笔的别称很多,“战国七雄”对毛笔的称谓都不相同。
战国时期的文明进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文字的应用日益频繁与广泛。先秦传统文字便沿着贵族化、平民化两极发展。贵族化字体工整,多见用于礼器铭文;平民化文字较为草率,大多见用于印玺、货币、陶器上的文字,呈现简易、速成的趋向。
![]() ■古籍《说文解字》 |
![]() ■ 篆书石刻 |
贵族化的工整体文字,成为后来篆书的起源;平民化草书体文字,时称“草篆”或“古隶”,成为后来隶书的起源。
到了秦代,秦代是毛笔工艺发展的开端,这一时期确定了毛笔的基本形制,为后世毛笔制作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书写历史的新篇章。
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即为小篆。一直在我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秦代毛笔最大的特点是“以竹为管”,是由秦将蒙恬所创,然后由其部下随从传承下来,逐步推广到全国。
■ 李斯
“蒙恬笔”即为秦笔。在春秋战国时期,书写工具尚无统一的名称,直到秦代,“笔”才正式成为书写工具的称谓,这正好与东汉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笔的解释相互印证,其文曰:“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由此可知,笔的叫法自秦代以后才开始统一。
蒙恬的文书刘寅和秦代文字学家程邈相交甚厚。程邈获罪入狱,他殚精竭虑,以10年之功创隶书3000多字。秦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并且把原秦国使用的小篆这种文字,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程邈又在小篆的基础上,创立了隶书。隶书比小篆更为先进。后来,隶书取代了小篆,秦隶便普及到了全国。
鉴于程邈的贡献,丞相李斯奏请秦始皇赦免程邈,让其用隶书写史,刘寅便以“蒙恬笔”赠给程邈。于是,“蒙恬笔”便在当时朝野得到传播和光大,逐渐流向民间,成为大众化书写工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途中病故于沙丘,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他就是秦二世。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寅被迫解甲归田,他把“蒙恬笔”的制作工艺传给了刘氏子孙。
程邈 秦代书法家。字元岑,东海郡下邳人,即现在的江苏邳州。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对我国古代书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隶书是我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代毛笔书法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等都是李斯所书。对这些石刻,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极高的评价。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这段话基本概括了秦代字体的面貌。由于李斯的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工具也较为繁琐复杂,于是使用毛笔的隶书便出现了。
隶书书写起来比较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了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这对毛笔在秦代的普及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 ■ 秦砖篆字 |
![]() ■ 隶书文字 |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毛笔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毛笔书法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有开创先河之功,而秦代蒙恬发明并改进毛笔,更是书写了我国毛笔史上开天辟地的光辉一页。
阅读链接
秦代蒙恬发明了毛笔,而刘寅便是我国第一个使用毛笔写字的人。刘寅的后人为了纪念刘寅,便精制了一种毛笔,名为汝阳刘毛笔,是河南传统的手工制笔技艺。
汝阳刘毛笔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名讳的制笔工艺传承人不胜枚举。汝阳刘村素有“毛笔之乡”、“妙笔之乡”的美誉。“汝阳刘”毛笔选料考究,仅兔毫的选择标准是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则不要;狼毫的选择就必须要到东北去采集过冬的黄鼠狼尾毛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