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北京城由一条长达8千米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外城南面正中的永定门是中轴线的起点,终点在皇城北门外的钟、鼓楼。
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空间都安排在这条轴线上,其他各建筑物也都依这条轴线作有机的布置和配合,且左右对称,整个设计和布局形成一个完整和谐、前所未有的巨大建筑群。
“无以壮丽,尤以重威”。作为皇城正门的承天门就坐落在这条中轴线的中段上。从中轴线上宫城与皇城的建筑布局,可以看出承天门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一切的设计布局,以及由此构成的宏伟建筑和空间,烘托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
■天安门内的紫禁城
■厚重的宫门
承天门虽是皇城的正门,但它与紫禁城的建筑是融为一体的。为了增加紫禁城前肃穆、深透的庄严气氛,设计者将紫禁城与正阳门的距离拉长了1.5千米之遥,在其间兴建了大明门、承天门和端门等建筑,一方面给紫禁城增加了意境的序幕,更主要的是为了符合《礼记》所载的三朝五门之制。
从高耸的正阳门进大明门后,开始步入帝王的统治中心,建筑物的节奏也随之有了变化。但见漫长、幽深的中心御路纵长伸远至森严、神秘的内宫,御路两旁通脊联檐的千步廊及两侧文东武西对称排列着的五府六部等中央官署,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空间,使人目不斜视地直往天安门遥望。
金水桥前,宽阔的“T”字形广场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朱红城台的背景前,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与金水桥两岸的栏墙,远远望去仿佛线绕着一片白云,承托着宏伟壮丽的皇城正门承天门。
承天门往北则端门之间仅140米,两旁工整一致的平排朝房,与天安门、端门两个高大建筑相比显得相形见绌;东有陶左门,西有阙右门,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制,在承天门东侧建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建筑群,西侧有一组祭祀土地、五谷神的社稷坛建筑群。
午门以内,骤然出现一个广阔的庭院,前面横亘着内金水河,它与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群体建筑,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宏伟的宫廷建筑群。
由此可见,承天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一重门。而中轴线上这一有收敛、有放纵、有高昂、有低回的精美设计,体现了艺术上的抑扬顿挫的韵律,灵活地表现出起伏错落、平中出奇的建筑格局。
■紫禁城角楼
据史料《明宫城图》记载:明代初建的承天门黄瓦、朱柱,上为面阔五间的门楼,下为开有五孔的城台,外有金水桥五座对应,两侧分列石狮和华表。
在承天门城楼前,有一条河流经过。这条河曾因形似玉带,有人称它“玉带河”,或“玉河”,又因其位于元朝皇宫处,俗称“御河”。
后来因这条河的源头是从西边而来,来自京西宛平县玉泉山,流至义和门南水门入京城。所以元代按照古代阴阳五行学说西方属于金的说法,称之为“金水河”。
金水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故宫内太和殿门前的是内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为外金水河。
明代以后,金水河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宫廷用水和防护城垣,即所谓“金城汤池,深沟高全”。在这一时期,皇宫扑火的几次大的火灾,都得益于金水河的水。
■故宫金水河
■紫禁城角楼
外金水河全长500米,河宽18米,河深约5米,河北岸边沿距天安门墙基32米。两岸均由巨型石条砌成,岸上筑有矮墙。
碧波荡漾的河水,映照着天安门城楼,格外美丽灿烂。后来,金水河仅有承天门前的一段,已成为承天门的装饰,而且大部分改为了暗河。
在永乐年间,明朝以元朝皇城的周桥为蓝本,建造了内、外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承天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五座并列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
五座外金水桥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的石制外金水桥分别与天安门城楼5个门洞相对应。桥南距城门洞62米,桥与桥之间距离5米。
桥稍有坡度,中间出现拱面,而且桥身中间窄,两端宽,呈“][”型。这种变化多姿、起伏曲折的线条,似彩虹飞渡,更增添了承天门的华丽。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
■紫禁城太和门
据史料记载,以上五座桥创建于同一时期,而其左右的公生桥,则是后来由于明英宗正统初期创建了左右公生门而得名,左右公生门是在明朝承天门宫廷广场皇城墙长安街一线的两座坐南朝北的皇城小门,且不在皇城城门之数,为明朝五府六部进出皇城的“总门”,但无匾额。
在外金水河两岸,各有一对浑重威武、高2.2米的大石狮。这4个狮子雕刻精巧,敦实勇猛,神灵活现,栩栩如生,它们自明朝永乐年间就蹲守在天安门前了。两对石狮雌雄东西成对,相互呼应。
东为雄狮,它右爪抬起,在玩弄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帝王寰球一统的威严统治,其权力统一环宇;西为雌狮,它左爪抬起,在戏弄幼狮,象征子嗣昌盛,繁衍绵延之意。
两对石狮的头都歪向内侧,以示其保护中路。东边的雄狮头略向东歪,而眼睛却向西看,西边的雌狮头略向西歪,而眼睛却向东注视,它们都双目圆睁,全神贯注地紧盯着承天门前正中间的御道,仿佛表明它们也是皇帝的忠实卫士。
狮子的雕刻很有特点:广阔的前额,卷曲的鬃毛,撅起的鼻子,张开的大嘴,健壮的筋骨,圆阔的肌肉,加上身上披挂的璎珞彩带和铃铛,显得既威武勇猛却又和善柔顺。其雕工精美,造型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我国石狮中的精品。
在承天门前后,各矗立有一对汉白玉浑圆精美的雕龙柱子,名叫“华表”,又称“望柱”,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每对华表间距为96米,每根华表由承露盘、柱身和须弥座柱础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0.98米,重约20000千克。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当时称“诽谤木”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并用以王者“纳谏”。
■天安门华表
承天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一个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且还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在我国封建社会,华表为帝王增添了气魄和尊严,是封建皇帝权力的象征。
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叫“承露盘”。相传,汉武帝刘彻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
■天安门华表
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盘上有一蹲兽,名“望天”,古时一般都称叫它“犼”。
传说,“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喜好张望,根据所望方位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犼头朝向南方,意思是盼望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为“望君归”。
■天安门广场华表
承天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面的石犼,犼头朝向北方,望着紫禁城,意思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为“望君出”。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为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四面雕刻着云龙图案。在华表基座外有一圈石栏杆,外面四周环绕白石雕花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头上各雕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子,它们头朝的方向与承露盘上的石犼一致。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秀丽、庄严肃穆。
周桥的设计师和主持建造者,是元朝一位普通石匠河北曲阳的杨琼。曲阳盛产玉石,石雕技艺唐宋以来已闻名于世。杨琼出身于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
1276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门前的周桥,很多人画了图送上去,都未选中,而杨琼的设计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满意,下令督建。
《故宫遗录》中记有:这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百石龙,擎戴水中;甚壮”,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样搬来,用以营造金水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