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吐蕃、回纥之患

唐开、天时,兵力实以西北边为最厚。朔方、河西、陇右而外,安西、北庭,亦置节度;又有受降城、单于都护庭, 见第三章第二节。 为之藩卫。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用能北扞回纥,西制吐蕃。及安、史难作,尽征河、陇、朔方之兵入靖国难,而形势一变矣。 据《旧书·吐蕃传》。 吐蕃乘之,尽陷河西、陇右之地。 河、陇之陷,诸《书》岁月,颇有不同。《新书·地理志》:河右暨鄯、阶、叠、宕等州先没;宝应元年(762年),又陷秦、渭、洮、临;广德元年(763年),复陷河、兰、岷、廓;至贞元三年(787年)陷安西、北庭,而陇右州县尽矣。《旧书·本纪》:鄯州陷于至德元年十月。秦、渭、洮、临陷没之年,与《新志》同,而多一成州。然于广德元年七月,又书吐蕃大寇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新书·本纪》,则廓州陷于上元元年(760年)。盖史家于诸州之陷,或总书其事于一时,岁月不必尽合;又疆场之间,一彼一此,亦或有一时之失得也。凉州陷于广德二年(764年),见《旧书·吐蕃传》。袁光庭守伊州甚久,见新旧《书·忠义传》。阶州,今甘肃武都县。叠州,在今青海东南境。宕州,在今甘肃岷县南。临州,今甘肃临洮县。大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 剑南西山,亦为所侵占; 《旧书·吐蕃传》:剑南西山,武德已来,开置州县,立军防。乾元之后,亦陷于吐蕃。 羌、浑、党项、奴刺,悉为所裹胁; 《新书·吐谷浑传》:大非川之败,举吐谷浑地皆陷。其可汗诺曷钵徙治亹水南,又以鄯州地狭,徙灵州,高宗为置安乐州,即拜刺史。死,子忠立。忠死,子宣超立。余部诣凉、甘、肃、瓜、沙等州降。宣超死,子曦皓立。曦皓死,子兆立。吐蕃复取安乐州,残部徙朔方、河东,语谬为退浑。《党项传》:拓跋赤辞之降,自河首积石山而东,皆为中国地。

后吐蕃寖盛,拓跋畏逼,请内徙,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地乃入吐蕃,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又有白兰羌,吐蕃谓之丁零。左属党项,右与多弥接。舂桑,在党项南。白狗,与东会州接。龙朔后为吐蕃所臣,藉其兵为前驱。党项在西北者,天授中内附,户凡二十万,散居灵、夏间,至德末,为吐蕃所诱,使为乡道钞边,皆羌、浑、党项,为吐蕃诱胁可考者也。安土重迁,人情之常,微特居国,即行国,能举国迁移者亦鲜。故河、陇之陷,部族为吐蕃所臣役者甚多。如《新书·地理志》,陇右道有党项州七十三,府一,县一,肃宗时内徙者仅十余州,余皆为之臣属矣。而吐蕃之好诱胁亦特甚,如《旧书·崔宁传》:大历十一年(776年)破其兵,乃有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之众。突厥而为蕃所诱胁,至于西山,无怪其为害之烈矣。奴刺,上元二年(761年)《通鉴注》云:“西羌种落之名。”此族史不载其缘起、居地,然肃、代间之侵寇,时见其名,其种落亦非甚寡弱也。灵州见第三章第二节。甘肃沙州见第四章第四节。庆州见第二章第七节。夏州见第二章第二节。瓜州,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多弥,在鄯州西,自石堡城八百十里渡黄河,又六百八十里,至多弥西界,见《新志·鄯州》分注。东会州,后改曰茂州,见第三章第四节。 而患遂中于西垂。

吐蕃赞普乞黎苏笼猎赞,以天宝十四载(755年)死,子婆悉笼猎赞立。似不甚能令其下,故虽累遣使请和,申盟誓,而其侵扰如故。 其事见于新旧《书》纪传者: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吐蕃遣使和亲。上元元年(760年),建寅月,宰相郭子仪、萧华、张遵庆等与其使盟。宝应元年(762年),建寅月,吐蕃请和,六月,使二人贡方物。二年(763年),即代宗广德元年三月,李之芳、崔伦往使,至其境,为所留。此盖其边将所为?是秋,吐蕃大入寇,中国仍以郭子仪充北道、李抱玉充南道通和使。永泰元年正月,又以抱玉为通和使,马璘副之。三月,吐蕃请和。诏宰相元载、杜鸿渐与其使盟。二年(766年),即大历元年十月,和蕃使杨济与蕃使论泣藏等来。二年四月,宰相及内侍鱼朝恩又与之盟。十一月,论泣陵随和蕃使薛景仙来,云赞普请以凤林关为界。俄又遣使十五人来朝。七年(772年),亦遣使朝贡。然其侵寇迄不绝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县境。 代宗广德元年九月,吐蕃寇泾州。 见第二章第七节。 刺史高晖降之,因为之乡道。十月,犯京畿。诏以雍王适为关内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子仪自相州败后,召还京师,迄闲居。 《旧书·子仪传》:相州之败,子仪以朔方军保河阳,断浮桥,有诏令留守东都。三月,以为东都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中官鱼朝恩,素害子仪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寻召还京师。天子以赵王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副之,委以陕东军事,代子仪之任。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朝廷旰食,复虑蕃寇逼近京畿。三年正月,授子仪邠宁、鄜坊两镇节度使,仍留京师。言事者以子仪有社稷大功,残孽未除,不宜置之散地,肃宗深然之。九月,以为诸道兵马都统,管崇嗣副之,令率英武、威远等禁军,及河西、河东诸镇之师取邠宁、朔方、大同、横野,径抵范阳。诏下旬日,复为鱼朝恩所间,事竟不行。邠宁、鄜坊皆见第五章第八节。大同见第九节。横野见第二节。 宝应元年(762年),河中军乱, 见下节。 乃用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出镇绛州。 隋绛郡,见第二章第六节。 肃宗崩,代宗即位,程元振复请罢之,充肃宗山陵使。雍王讨史朝义,代宗欲使子仪副之,元振及鱼朝恩复间其事,遂寝,仍留京师。及是,诏出镇咸阳。 见第五章第一节。 部下惟有二十骑,强取民家畜产以助军。至咸阳,蕃军已过渭水。其日,天子幸陕州。 见第二章第六节。 吐蕃入京师,立广武王承宏为帝。 章怀太子邠王守礼之子。 于是六军将士,持兵剽劫,所在阻绝。子仪闻上避狄,还京。车驾已发,领部曲数百人,南入牛心谷,迟留未知所适。行军判官王延昌、李萼劝其南趋商州, 今陕西商县。 渐赴行在。子仪从之。延昌、萼别行先至。先是六军将张知节,与麾下数百人奔商州,大掠避难朝官、士庶及居人赀财鞍马。延昌、萼说其整顿士卒,请子仪来抚之,以图收长安。知节大悦。诸军将数人至,又从其计。相率为军,约不侵暴。延昌留军中主约,萼以数骑往迎子仪。回至商州,诸将大喜,皆遵约束。吐蕃将入京师也,前光禄卿殷仲卿逃难至蓝田, 见第二章第六节。 纠合散兵及诸骁勇至千人。子仪募人往探贼势,羽林将军长孙全绪请行,以二百骑隶之。至韩公堆,昼则击鼓广张旗帜,夜则多然火,以疑吐蕃。仲卿探知官军,其势益壮。遂相为表里,以状闻于子仪。仲卿二百余骑游奕,直渡浐水。吐蕃惧,问百姓。百姓绐曰:“郭令公自商州领众却收长安,大军不知其数。”蕃以为然,遂抽军而还。余众尚在城,军将王抚及御史大夫王仲升领兵自苑中入,椎鼓大呼,仲卿之师又入城,吐蕃皆奔走。子仪乘之,鼓行入长安。 据《旧唐书·吐蕃传》,此《实录》也。新旧《书·子仪传》,专以为子仪之功,《通鉴》亦舍《旧书·吐蕃传》而从《汾阳家传》则失实矣。是役也,王延昌、李萼之功实大,为子仪传记者,乃悉攘之,观于此,而叹史籍之不足信也。王抚,或作王甫。《旧书·本纪》曰:“旧将王甫,诱聚京城恶少,齐击街鼓于朱雀街,蕃军震慑,狼狈奔溃。”与《吐蕃传》合。《子仪传》云:长孙全绪遣禁军旧将王甫入长安,阴结少年豪侠,以为内应。一日,齐击鼓于朱雀街,蕃军皇骇而去。又云:射生将王抚,自署为京兆尹,聚兵二千人,扰乱京城,子仪召抚杀之。以王甫、王抚为二人。《通鉴考异》引《实录》,亦以椎鼓者为武将王甫。《汾阳家传》以谋乱者为射生将王抚。《邠志》则以椎鼓者为射生官王甫,尚有马家小儿张小君、李酒盏。子仪入城,系而责之曰:“吾大军未至,汝设诈以畏吐蕃,吐蕃知之,怒汝,燔烧宫阙,从容而去,岂不由汝?”命斩之。诸说互异,王甫、王抚为一人,似无可疑,《旧书·子仪传》,盖博采而未暇考覈也。 诏以为京城留守。高晖闻吐蕃溃,以三百骑东奔。至潼关,为关守李伯越所杀。子仪送承宏于行在,寻死。 《旧书·高宗诸子传》云:子仪送承宏于行在,上不之责,止于虢州,寻死。《本纪》则云:放于华州,一切不问。《新书》纪、传皆云放于华州。《通鉴》亦同,而云承宏逃匿草野,不云子仪送之。时又有丰王珙者,玄宗第二十六子也。代宗幸陕州,将军王怀忠,拥十宅诸王,西投吐蕃。至城西,遇郭子仪。怀忠谓子仪:“何不行册立之事?”子仪未对,珙遂越次而言曰:“令公作何语?何不言也?”子仪命军士领之,尽赴行在,上不之责,珙归幕次,辞又不顺。群臣恐遂为乱,请除之。赐死。见《旧书·玄宗诸子传》。藩翰之无心肝如此,诸将之无纲纪如彼,夫安得而不乱?虢州见第四章第五节。华州,今陕西华县。 程元振不欲天子还京,劝帝且都洛阳,以避蕃寇。子仪因兵部侍郎张重光宣慰回,附章论奏,代宗乃还。而仆固怀恩之乱又作。

怀恩之定河朔也,郭子仪让位焉,遂授河北副元帅、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广德元年七月,又以其子玚为朔方行营节度。于是朔方兵权,尽入其手矣。时诏怀恩送回纥可汗还蕃,至太原, 怀恩自相州趋潞州,与可汗会,出太原之北。潞州见第五章第一节。 辛云京不犒师。还亦如之。怀恩怒,上表列其状。顿军汾州。 今山西汾阳县。 会中官骆奉先使于云京,还奏怀恩反状。 《旧书·怀恩传》云:奉先使于云京,云京言怀恩与可汗为约,逆状已露,乃与奉先厚结欢,奉先回至怀恩所,其母数让奉先曰:“尔等与我儿约为兄弟,今又亲云京,何两面乎?虽然,前事勿论,自今母子兄弟如初。”酒酣,怀恩起舞,奉先赠缠头采,怀恩将酬其贶,奉先遽告发。怀恩曰:“明日端午,请宿为令节。”奉先固辞。怀恩苦邀之。命藏其马。中夕,谓其从者曰:“向者责吾,又收吾马,是将害我也。”奉先惧,遂逾垣而走。怀恩惊,遽令追还其马。奉先使回,奏其反状。怀恩此时,决无与回纥谋叛之理,此明为云京构诬,奉先岂得遽信之?《新书·宦者传》云:奉先广德初监怀恩军,恃恩贪甚,怀恩不平,既而惧其谮,遂叛。盖二人故有嫌隙,故疑其将杀己,遂不恤助云京诬之也。《宦者传》又云:事平,擢奉先军容使,掌畿内兵,权焰炽然。盖反以为有先见而赏之矣,其如此。 怀恩累诏请诛云京、奉先,上但手诏和解。泽潞节度李抱玉,亦与怀恩不协,言其将反。 颜真卿语,见下。《旧书·马燧传》曰:宝应中,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署奏赵城尉,是时回纥大军还国,倔强恣睢,所过虏掠,廪粟供饩,小不如意,恣行杀害。抱玉具供办,宾介皆惮不敢行。燧自赞请主邮驿。比回纥至,则先赂其渠帅,与明要约。回纥乃授燧旗帜为识。犯令者命燧戮之。燧取死囚给左右厮役,小违令辄杀之。回纥相顾失色。涉其境者,无敢暴掠,抱玉益奇之。燧因说抱玉曰:“属者与回纥言,燧得其情,今仆固怀恩恃功树党。李怀仙、张忠志、薛嵩、田承嗣分授疆土,皆出于怀恩。其子玚,佻勇不义,以燧度之,将必窥太原西山以为乱,公宜深备之。”无何,怀恩果与太原都将李竭诚通谋,将取太原。其帅辛云京觉之,斩竭诚,固城自守。怀恩遣其子玚围之。初回纥北归,遣其将安恪、石常庭将兵数百,及诱募附丽者数千人,以守河阳。东都所虏掠重货,悉积河阳。是时怀恩遣薛嵩自相、卫馈粮,以绝河津。抱玉令燧诣嵩说之,嵩乃绝怀恩从顺。据此,谓怀恩将叛者,实出马燧億度。竭诚通谋,未知信不,即谓实然,亦事出竭诚,不能竟指为怀恩谋叛也。《怀恩传》载怀恩上书,言“过潞府之日,抱玉与臣马兼银器四事,臣于回纥处得绢,便与抱玉二千匹,以充答赠。今被抱玉共相组织,将此往来之贶,便为结托之私”,谓怀恩与回纥交关者,证据不过如此,亦殊牵强也。赵城,今山西赵城县。 怀恩上书自叙功伐,辞甚悖戾。 有云:“臣实不敢保家,陛下岂能安国?” 诏黄门侍郎裴遵庆谕旨,且察其去就。遵庆讽令入朝,怀恩许诺,而其副将范志诚止之。怀恩令其子玚攻云京。云京败之,进攻玚于榆次, 见第二章第六节。 朝廷患之。颜真卿尝请奉诏召怀恩,令往宣慰。真卿曰:“臣往请行者时也,今方受命,事无益矣。”上问其故。对曰:“顷陛下避狄陕郊,怀恩来朝,以助讨贼,则其辞顺。今陛下即宫京邑,怀恩进不勤王,退不释众,其辞曲,必不来矣。且明怀恩反者,独辛云京、李抱玉、骆奉先、鱼朝恩四人耳。自外朝臣,咸言其枉。然怀恩将士,皆郭子仪部曲,恩信结其心,陛下何不以子仪代之,喻以逆顺祸福,必相率而归耳。”上从之。子仪至河中,仆固玚已为其下所杀,斩其首,献于阙下。怀恩闻之,率靡下数百骑走灵武。 《旧书·本纪》,事在广德元年十二月。《通鉴》系明年二月。《考异》曰:《实录》:广德元年十二月丁酉,仆固玚为帐下张维岳所杀,以其众归郭子仪。怀恩闻之,弃营脱走北蕃。按朔方兵所以不附仆固氏者,以子仪为之帅也。纵不在子仪领朔方后,亦当在领河东副元帅后。而《实录》:二年正月丁卯,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汾阳家传》:二年正月,子仪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癸亥,代宗三殿宴送,二十六日,发上都。二月,至河中,兼朔方节度大使。戊寅,往汾州。甲申,还至河中。《邠志》:二年正月二十日,诏郭公加河中节度、河东副元帅。二十九日,加朔方节度。二月,仆固玚率军攻榆次,逾旬不拔云云。然则玚死决不在去年十二月,今因子仪如汾州并言之。案《新书·本纪》:广德二年二月辛未,仆固怀恩杀朔方军节度留后浑释之,此事《通鉴》亦系是月,怀恩以元年十二月北走,至二年二月而至朔方,时日正合。若如《邠志》之说,仆固玚即死于是月,怀恩安得即至朔方而杀释之乎?玚之死,《旧书·怀恩传》亦云为张维岳等四人所杀。《新书》则云:子仪至河中,玚攻榆次未拔,追兵于祁,责其缓,鞭之,众怒,是夕,偏将焦晖、白玉等斩其首献阙下。《通鉴》亦云:玚为焦晖所杀。又云:都虞候张维岳在沁州,闻怀恩去,乘传至汾州,抚定其众,杀焦晖、白玉而窃其功,以告郭子仪。子仪使牙官卢谅至汾州。维岳赂谅,使实其言。子仪奏维岳杀玚,传首诣阙。然则《实录》谓维岳以其众归子仪者,乃怀恩留于汾州之众,此时固无从更附仆固氏也。怀恩之欲叛唐,必在玚死后。《旧书·本纪》,于广德元年八月,即书仆固怀恩反,似失之早。浑释之者,瑊之父。《通鉴》云其欲拒怀恩不果,而为怀恩所杀。《新书·本纪》及《回鹘传》并同。而新旧《书·瑊传》,皆云其与吐蕃战殁,则讳饰之辞也。祁,今山西祁县。沁州,今山西沁源县。 余众闻子仪到,束甲来奔。怀恩至灵武,众复振,上厚抚其家。停余官,遥授太师兼中书令、大宁王。怀恩终不从。二年十月,怀恩引吐蕃二万寇邠州, 《旧书·本纪》:此《实录》也。《子仪传》云: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南下,则与永泰元年(765年)之役相混矣。邠州见第三章第一节。 遂寇奉天。 今陕西乾县。 京师戒严。郭子仪屯泾阳。 今陕西泾阳县。 蕃军挑战,子仪不出。蕃军乃退。时倚蒲、陕为内地,常以重兵镇之。永泰元年五月,以子仪都统河南道节度行营,出镇河中。九月,怀恩复诱回纥、吐蕃、党项、羌、浑、奴刺入寇。吐蕃自北道,寇邠州,遂寇醴泉、奉天。 醴泉,今陕西醴泉县。 党项、羌、浑、奴刺出西道,寇盩厔、凤翔。盩厔 见第四章第二节。凤翔见第五章第八节。 又合山贼出东道,自同州趋华阴,向蓝田。 华阴,今陕西华阴县。参用《旧书·本纪》、郭子仪传,及新旧《书·仆固怀恩传》。 京师戒严。子仪自河中至,屯于泾阳。诸将各守要害。吐蕃大掠京畿,焚庐舍而去。十月,至邠州,与回纥遇,复合从入寇。时怀恩已暴死于鸣沙, 时在九月九日,见《旧书·怀恩传》。或曰八日,见《通鉴考异》。呜沙见第四章第四节。 群虏无所统摄。回纥首领罗达干等率二千余骑诣泾阳请降, 《旧书·回纥传》。《吐蕃传》云:是时回纥请击吐蕃者凡三千骑。 子仪说以共击吐蕃。回纥许诺。子仪遣朔方兵马使白元光与会。吐蕃知其谋,是夜奔遁。追破之于灵台西原。 《旧书·子仪传》。灵台,今甘肃灵台县。 盖是役,回纥之至者独少,且最后,少故易以说谕,后则虏掠无所得,吐蕃则业已饱掠而去,欲图攘窃,在彼不在此,故子仪能说使倒戈也。 《新书·本纪》:党项、羌与回纥同降。《旧书·怀恩传》云:羌、浑多降于凤翔李抱玉,可见其众之不整。 于是怀恩之侄名臣,领千余骑来降。 《旧书·怀恩传》。 朔方军将,亦以灵武归顺。 《旧书·怀恩传》:怀恩之死,张韶代领其众,为徐璜玉所杀,横玉又为范志诚所杀。《本纪》云:朔方将李回方奏收灵武郡。《新书·本纪》云:朔方副将李怀光克灵州。 乱复平。案肃宗之立,怀光即从郭子仪赴行在。时同罗为寇,子仪与怀恩击之。怀恩子玢,兵败降敌,寻自拔归,怀恩斩之以令众。后其二女俱聘远蕃,为国和亲。 牟羽妻,怀恩女。始可汗为少子请婚,帝以妻之,即位后为可敦。助平史朝义后,册为英义可汗、光亲可敦。大历三年(768年),光亲卒,明年,复以怀恩女为崇徽公主继室。 一门之内,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在蕃将中,不可谓非乃心王室。田承嗣之降,业已受代,而怀恩使复其位,论者因谓其怀挟异志。然此说实出马燧,乃揣度之辞。当时思明余孽降者,唐朝皆处之高位,不夺其兵,固不自承嗣等始也。 参看下节。 禄山、思明,且无大略,而况怀恩?观其既叛之后,分崩离析,绝无能为,而知其本无叛志。 《旧书·李抱真传》:抱真为汾州别驾,怀恩反,脱身归京师,代宗召见问状,因奏曰:“郭子仪领朔方之众,人多思之。怀恩欺其众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诈而用之,今复子仪之位,可不战而克。”此与颜真卿之所策同,固由子仪宽厚,能得众心,亦见怀恩之不能恤士,世岂有如此而能反者乎?又岂有夙抱反谋,而所为如是者乎? 此朝臣所以多明之,而代宗亦终信之欤? 《旧书·怀恩传》云:怀恩逆命三年,再犯顺,连诸蕃之众,为国大患,而上为之隐恶,前后下制书,未尝言其反。及怀恩死,群臣以闻,上为之闵默,曰:“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其宽仁如此。此唐史臣不满代宗之微辞也,然亦可为怀恩本无叛心之一证。

怀恩之难虽平,吐蕃之患,初不因之而遽澹。大历元年(766年)九月,陷原州, 今甘肃固原县,没蕃后置于临泾,今甘肃镇原县。 二年(767)、三年(768年),再寇灵武,至于邠州,京师为之戒严。时京西之军,在凤翔者为李抱玉,而马璘居邠州。朝议以其力不能拒,乃以郭子仪兼邠宁庆节度,移镇邠州,而徙璘于泾原。 治泾州。 五年八月,元载请置中都于河中,秋杪行幸,春中还京。史云以避蕃戎侵寇。然又云:“载疏大旨,以关、辅、河东等十州户税,入奉京师,创置精兵五万,以威四方。”则意实不专为避敌。又云:“其辞多捭阖,欲权归于己,”未免深文周内。 《旧书·本纪》。本传略同。

盖是时诸将实举不足恃,故发愤欲别练也。 马璘、李抱玉,俱称良将,然《旧书·抱玉传》言其无破虏之功,《璘传》亦言其无拓境之功,此当时舆论也。郭子仪军政,亦极不肃。相州之败,《通鉴考异》引《邠志》曰:“史思明自称燕王,牙前兵马使吴思礼曰:思明果反,盖蕃将也,安肯尽节于国家?因目左武锋使仆固怀恩,怀恩色变,阴恨之。三月六日,思明轻兵抵相州,郭公率诸军御之。战于万金驿,贼分马军并滏而西,郭公使怀恩以蕃、浑马军邀击,破之。还,遇思礼于陈,射杀之。呼曰:吴思礼陈殁。其夕,郭公疑怀恩为变,遂脱身先去,诸军相继溃于城下。”《通鉴》不取其说,而载:是岁七月,上召子仪还京师,以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光弼以河东骑五百驰赴东都,夜入其军,是时朔方将士,乐子仪之宽,惮光弼之严。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屯河阳,光弼以檄召之。用济曰:朔方非叛军也,乘夜而入,何见疑之甚邪?与诸将谋以精锐突入东京,逐光弼,请子仪。仆固怀恩曰:“邺城之溃,郭公先去。朝廷责帅,故罢其兵柄。今逐李公而强请之,是反也。其可乎?”胡三省《注》曰:“观怀恩此言,则邠志所云,亦可以传信。”案朔方将士,皆乐子仪之宽,故他人不易代将,后来子仪一出,而怀恩之众即离,其故亦由于此,谓子仪是时,以疑怀恩之叛而脱身先去,恐非《实录》,然其先去则真矣。此时虽不置统帅,然子仪以其位望,实自然居于率将之地,谓其去牵动大局,亦必非诬。此等军而可以御敌乎?安史乱后,唐所倚仗者,为朔方军,而此军实不足用,借重蕃兵,授人以柄,而安史余孽,仍病养痈,其症结实在于此。元载于大历八年(773年)夏,大城奉天,又于九年(774年)下诏大阅,见《旧书·本纪》及《吐蕃传》,所调之兵,虽不皆至,然其所调动则颇广。皆可见载于是时,确有整军经武之志也。 八年八月,卢龙朱泚遣弟滔以精骑五千诣泾州防秋。明年七月,泚复身入朝。于是以子仪、抱玉、璘、泚分统诸道防秋之兵。时吐蕃得原州,弃而不居,元载议城之,以与灵武相连接。田神功沮之。上迟疑不决。会载得罪,乃止。郭子仪于九年(774年)上书论备蕃利害曰:“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猃允。五城相去,三千余里。开元、天宝中,战士十万,战马三万,才敌一隅。自先皇帝龙飞灵武,战士从陛下收复两京,东西南北,曾无宁岁。中年以仆固之役,又经耗散。比于天宝,十分之一。今吐蕃充斥,势强十倍。兼河、陇之地,杂羌、浑之众,每岁来窥近郊。以朔方减十倍之军,当吐蕃加十倍之骑,欲求制胜,岂易为力?近入内地,称四节度,每将盈万,每贼兼乘数四。臣所统将士,不当贼四分之一,所有征马,不当贼百分之二,诚合固守,不宜与战。又得马璘牒,贼疑涉渭而南。臣若坚壁,恐犯畿甸;若过畿内,则国人大恐,诸道易摇。外有吐蕃之强,中有易摇之众,外畏内惧,将何以安?制胜之术,力非不足,但虑简练未精,进退未一,时淹师老,地阔势分。愿陛下更询谠议,慎择名将,俾之统军,于诸道各抽精卒,成四五万,则制胜之道必矣。臣又料河南、河北、山南、江淮,小镇数千,大镇数万,空耗月饩,曾不习战。臣请抽赴关中,教之战阵,则军声益振,攻守必全,亦长久之计也。”读此疏,可见唐中叶后宿兵无用之地,而边备空虚之状。然当日西垂诸将,暮气已深,果抽内地之师,俾之训练,又能收御侮之效欤?此元载所以发愤而欲别练也。

西川一方:代宗初,高适为节度使。以吐蕃渐逼京畿,曾出师以牵制之,无功。松、维顾相继陷没。 松、维、川皆见第三章第四节。《旧纪》,事在广德元年八月。 代以严武,破吐蕃兵,拔当狗、盐川二城。 《旧纪》在广德二年九月、十月。当狗,胡三省曰:当白狗羌之路,故以名城。 永泰元年(765年),武卒,郭英乂代之。以苛酷狂荡,为西山都知兵马使崔宁所覆。后遂以宁主西川。大历十年(775年)、十一年(776年)、十二年(777年),亦频破蕃军, 见新旧《书·本纪》。 然侵寇仍不绝也。 参看下节。 蕃寇初入,西北最急,故徙当、柘、悉、静、恭五州于山险以避之。 事在大历五年(770年),见《旧书·本纪》及新旧《书·吐蕃传》。此五州,皆在今松潘叠溪营境。 自南诏合于吐蕃,而西南亦告急矣。别见第七章第一节。

吐蕃既横,回纥亦骄。大历七年正月,回纥使出鸿胪寺,劫掠坊市,吏不能禁。复三百骑犯金光、朱雀等门。是日,皇城诸门皆闭。慰谕之方止。七月,回纥蕃客夺长安县令邵说所乘马,人吏不能禁。十年九月,回纥白昼杀人于市。吏捕之,拘于万年狱。 见第三章第一节。 其首领赤心,持兵入县,劫囚而出,斫伤狱吏。十三年正月,回纥寇太原。尹鲍防与之战,不利。二月,代州都督张光晟击回纥,战于羊武谷, 在今山西崞县西。 破之。北人乃安。 皆见《旧书·本纪》。《回纥传》略同。 案肃、代时,回纥兵助讨安、史者,不过数千,他蕃国兵来者,亦不能多, 《旧书·肃宗纪》:至德二载(757年),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三载十一月壬申制,有“回纥叶护,云南子弟,诸蕃兵马,力战平凶”之语。时回纥兵来者为四千。《仆固怀恩传》亦云:“回纥使叶护、帝德数千骑来赴国难。南蛮、大食之卒,相继而至。”盖其所本者同也。《纪》又载三载七月,吐火罗叶护乌利多并九国首领来朝,助国讨贼,诏令赴朔方行营。此等蕃国,来者亦必不能多。《新书·于阗传》:肃宗时,王尉迟胜使弟曜摄国事,身率兵五千赴难。于阗距中国近,胜慕化又极深,其兵亦不过五千而已。 而唐竟非藉其力不能破敌,其兵力之窳败可想。孟子曰“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信不诬也。 FTivKfGtN712+x2Nb8DwSC9pjaMHFOayf7/UfDYdUyJ//lFfqXUT0cwqotxWau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