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开、天边事(五)

唐初,黔、泸、戎、巂诸州,同为西南控扼要地,而姚州深入其阻,所系尤重。 见第三章第七节。《旧书·本纪》:高宗麟德元年五月,于昆明之弄栋川置姚州都督府,盖中间尝废罢也。 自高宗用兵之后,中宗神龙三年,侍御史唐九征又尝出兵讨击叛蛮,于其处勒石纪功焉。 《旧书·本纪》。 《旧书·张柬之传》:神功初,出为合州刺史, 今四川合川县。 寻转蜀州。旧例,每岁差兵募五百人往姚州镇守。柬之表论其弊曰:“姚州哀牢旧国,汉置永昌郡以统理之。收其盐、布、毡、罽之税,以利中土。其国西通大秦,南通交趾,奇珍异宝,进贡岁时不阙。刘备据有巴、蜀,尝以甲兵不充。及备死,诸葛亮五月渡泸,收其金、银、盐、布,以益军储;使张伯岐选其劲卒搜兵,以增武备。 搜同叟,乃民族之名,亦即 字之异译,说见《秦汉史》第九章第四节。 故《蜀志》称自亮南征之后,国以富饶,甲兵充足。今盐、布之税不供;珍奇之贡不入;戈戟之用,不实于戎行;宝货之资,不输于大国;而空竭府库,驱率平人,受役蛮夷,肝脑涂地,臣窃为国家惜之。往者诸葛亮破南中,使其渠帅自相统领,不置汉官,亦不留兵镇守。人问其故。亮言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大意以置官夷汉杂居,猜嫌必起。留兵运粮,为患更重。忽若反叛,劳费更多。但粗设纪纲,自然安定。窃以此策,妙得羁縻之术。今姚府所置之官,既无安边静寇之心,又无且纵且禽之技。惟知诡谋狡算,恣情割剥;贪叨劫掠,积以为常;扇动酋渠,遣成朋党;折支谄笑,取媚蛮夷;拜跪趋伏,无复惭耻;提挈子弟,啸引凶愚;聚会蒱博,一掷累万。剑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余户,见散在彼州,专以掠夺为业。姚州本龙朔中武陵县主簿石子仁奏置。 武陵县,在今湖北竹溪县东。 之后,长史李孝让、辛文协,并为群蛮所杀。前朝遣郎将赵武贵讨击,贵及蜀兵,应时破败,噍类无遗。又使将军李义总等往征,郎将刘惠基在阵战死。其州乃废。垂拱四年(688年),蛮郎将王善宝、昆州刺史爨乾福 昆州见第二章第二节。 又请置州。奏言所有课税,自出姚府管内,更不劳扰蜀中。及置州后,录事参军李稜为蛮所杀。延载中,司马成琛奏请于泸南置镇七所,遣蜀兵防守。自此蜀中骚扰,于今不息。且姚府总管五十七州,巨猾游客,不可胜数。国家设官分职,本以化俗防奸,无耻无厌,狼籍至此。今不问夷夏,负罪并深。见道路劫杀,不能禁止,恐一旦惊扰,为患转大。伏乞省罢姚州,使隶巂府。岁时朝觐,同之蕃国。亦废泸南诸镇,于泸北置关。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许交通往来。增巂府兵,选择清良宰牧,以统理之。臣愚,将为稳便。”读此,可见贪吏、莠民,与外族不肖之徒,互相勾结,以刻剥土人,疲敝中国之状。历代新开之地,同化其民甚难, 如西南至今未竟其功。 往往叛乱时起,终至离逖。 或彼离中国而自立,或中国不能维持而卒弃之。 职此之由,更观近代欧人之开拓南洋、美洲,而叹人类之罪恶,今古同符,东西一辙也。惜乎此等罪恶,见侮夺者莫能言,侮夺人者不肯言,传于世者甚少耳。然据一端以推想其余,亦可以见其概矣。唐是时开拓所及者,为今云南之东境及北境。高宗时,吐蕃臣西洱河蛮,其势力始与中国交会。睿宗即位,摄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发兵击之。蛮既降附,又请筑城征税。睿宗令发剑南兵往。知古又欲因是诛其豪杰,没其子女为奴婢。蛮众恐惧,其酋傍名乃引吐蕃攻杀知古,断其尸以祭天。姚、巂路历年不通。 《旧书·徐坚传》《吐蕃传》。 西南情势,岌岌可危矣。然吐蕃距云南远,亦不易深入,于是南诏兴焉。

南诏,《新书·传》云:本哀牢夷后,观其父子以名相属,其说是也。 《传》云:至丰祜,始慕中国,不肯连父名。 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曰蒙巂诏, 在今云南云龙县南。 越析诏, 今云南丽江县。 浪穹诏, 今云南洱源县。 邆睒诏, 今云南邓川县。 施浪诏, 在洱源县蒙次和山下。 蒙舍诏, 今云南蒙化县。 蒙舍诏在诸部南,故称南诏。王蒙氏,自舍尨以来,有谱次可考。舍尨生独逻,亦曰细奴逻。 《旧书》云:国初有蒙舍尨,生迦独庞,迦独生细奴逻。 高宗时,遣使者入朝。生逻盛炎,武后时身入朝。生炎,炎 死开元时。弟盛逻皮立。生皮逻。炎 未有子时,以 罗凤为嗣,及生子,还其宗,而名承 遂不改。 《新书》本传,《传》曰:逻盛炎生炎。武后时,盛炎身入朝,妻方娠,生盛逻皮,喜曰:“我又有子,虽死唐地足矣。”《旧书》则云:细奴逻生逻盛。武后时来朝,其妻方娠。次姚州,闻妻生子,曰:“吾且有子,死于唐地足矣。”子名曰盛逻皮。开元初,逻盛死,子盛逻皮立。《通鉴》从《旧传》。《考异》曰:《杨国忠传》《云南别录》并同。见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以理衡之,《旧书》似是,然炎之名,《新书》似不得杜撰。 开元末,皮逻 逐河蛮, 即西洱河蛮。 取太和城, 今云南大理县。 以处 罗凤。天子赐皮逻 名归义。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 《新书·南诏传》。《传》下文言:六诏之外,又有时傍、矣川罗识二族,通号八诏。除蒙巂诏之地,系为归义所夺外;其越析诏,贞元中,有豪酋张寻求,烝其王波冲妻,因杀波冲。剑南节度使召寻求至姚州杀之,部落无长,乃以地归南诏。浪穹诏之王铎罗望,与南诏战,不胜,挈其部保剑川,更称剑浪。传望偏、偏罗矣、罗君三世,乃为南诏所虏,事亦在贞元中。 邆睒 诏王咩罗皮,施浪诏王施望欠,曾与浪穹诏合拒归义,不胜。咩罗皮走保野共川,传皮罗邓、邓罗颠、颠文托三世。施望欠走永昌,献女丐和,归义许之。死,弟望千走吐蕃,吐蕃立为诏,纳之剑川。传子千旁罗颠,南诏破剑川,颠文托见虏,徒永昌,千旁罗颠走泸北,三浪悉灭。时傍母,归义女,其女复妻 罗凤。咩罗皮之败,时傍入居邆川,为 罗凤所猜,徙置白厓城。后与矣川罗识诣吐蕃神川都督,求自立为诏,谋泄,被杀。矣川罗识奔神川,都督送之罗些城。则诸诏破灭,实在 罗凤时,此时云合六诏为一,仅为诸诏共主而已。剑川,今云南剑川县。姚州所属羁縻州有野共,未详所在。人居必依水,昔人言某川,犹今人言某水流域,野共族之地称野共川,犹 邆睒 诏之地称邆川也。白厓城,在今云南仪凤县东南。 归义已并群蛮,遂破吐蕃,寖骄大。入朝,天子亦为加礼。又以破洱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于是徙治太和城。天宝初,遣 罗凤子凤迦异入宿卫。七载(748年),归义死,罗凤立,袭王。 《旧书》:归义卒,诏立子 罗凤,袭云南王。 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旧书·本纪》:天宝八载十月,特进何履光率十道兵以伐云南。 此时南诏事唐颇谨。使能勤而抚之,固可彼此相安,并可藉其力以御吐蕃也,乃又以贪吏诛求,引起变故。

杨国忠德鲜于仲通,用为剑南节度使。仲通卞忿,少方略。故事,南诏尝与妻子谒都督,过云南, 云南郡,即姚州。 太守张虔陀私之。多所求丐,罗凤不应。虔陀数垢靳之,阴表其罪。由是忿怨,反,发兵攻虔陀,杀之,取姚州及小夷州三十二。时天宝九载(750年)也。明年,仲通自将出戎、巂州。分二道,进次曲州、靖州。 见第三章第七节 。罗凤遣使者谢罪,愿还所虏,得自新。且城姚州。如不听,则归命吐蕃,恐云南非唐有。仲通囚使者,进薄白厓城。 《旧书》云:进军逼太和。 大败,引还。厓罗凤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夷谓弟钟,故称赞普钟。给金印,号东帝。杨国忠调天下兵,凡十万,使侍御史李宓讨之,败于太和城,死者十八。 十三载六月。 会安禄山反,罗凤因之取巂州、会同军, 在今会理县。 据清溪关。 今汉源县南。 西南形势一变已。

初爨弘达之死也,唐以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居石城。 在今曲靖县北。 袭杀东爨首领盖骋及子盖启,徙共范川。有两爨大鬼主崇道者,与弟日进、日用居安宁城左。闻章仇兼琼开步头路, 见第三章第七节。 筑安宁城,群蛮震骚,共杀筑城使者。玄宗诏蒙归义讨之。师次波州, 唐羁縻州,今广西安平土州。 归王及崇道兄弟泥首谢罪,赦之。俄而崇道杀日进及归王。归王妻阿奼,乌蛮女也,走父部,乞兵相仇。于是诸爨乱,阿奼遣使诣归义求杀夫者。书闻,诏以其子守隅为南宁州都督。归义以女妻之,又以一女妻崇道子辅朝。然崇道、守隅相攻讨不置。阿奼诉归义,为兴师,崇道走黎州。 见第三章第四节。 遂虏其族。杀辅朝,收其女,崇道俄亦被杀。诸爨稍离弱。罗凤立,召守隅并妻归河睒,不通中国。惟阿奼自主其部落,岁入朝,罗凤遣昆川城使杨牟利以兵胁西爨,徙户二十余万于永昌城。 今云南保山县。 东爨以言语不通,多散依林谷,得不徙。乌蛮种复振,徙居西爨故地,与南诏世昏姻。其种分七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又有初裹五姓,皆乌蛮也。居邛部、台登之间。 邛部县,在今越巂县北。台登县,在今冕宁县东。 又有东钦蛮二姓,皆白蛮也,居北谷。又有粟蛮二姓,雷蛮二姓,梦蛮三姓,散处黎、巂、戎数州之鄙,皆隶勿邓。勿邓南七十里有两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亏望三姓隶焉。其南有丰琶部落,阿诺二姓隶焉。两林地虽狭,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勿邓、丰琶、两林,皆谓之东蛮。天宝中皆受封爵。及南诏陷巂州,遂羁属吐蕃。西洱河蛮,开元中首领入朝,授刺史。蒙归义拔太和城,乃北徙,更羁制于浪穹诏。浪穹诏破,又徙云南柘城。 南诏柘东城,今昆明。 盖西南诸族,无不折而入于南诏者矣。惟牂牁苗裔赵国珍,天宝中战有功,中书舍人张渐荐其有武略,习知南方地形,杨国忠奏用为黔州都督,屡败南诏云。 新旧《书》本传。 滇西距中原远,而去缅甸近。其文化,本有来自海表者,读《秦汉史》第九章第六节可见。旁薄郁积,至于唐而南诏兴,非偶然也。 +TmhMwBd6ZRVQsyRkfROBGQsc5+dbxHbKaOlue1iJwrfNUmzYDzpY+pMRqKHE0Z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