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中宗复位

武后以女主革命,为前 世所无,身没之后,将传诸子,复以周为唐乎?抑虽传诸子,而不易其赐姓,不改其国号,遂以唐为周乎?又或传诸武氏之子乎?此本无成法可循。以当时事势论,自以传诸子,复以周为唐,为较洽乎人心;即后亦未必欲舍其子而传诸武氏之子也。然行险徼幸者,则何所不至?于是有武承嗣觊觎储位之事。

后父士彟,有兄三人:曰士稜、士让、士逸。士彟娶于相里氏,生子曰元庆、元爽。又娶杨氏,生三女:长适贺兰越石,次即后,次适郭孝慎,前死。后既立,杨氏封代国夫人,改荣国。越石妻封韩国夫人。士彟卒后,士让子惟良、怀运及元爽等遇荣国无礼,荣国憾焉,讽后抗疏请出元庆等为外职。于是元庆自宗正少卿出为龙州刺史, 今四川平武县。 元爽自少府监出为濠州, 今安徽凤阳县。 惟良自卫尉少卿出为始州。 后改为剑州,今四川剑阁县。 元庆至州,病卒。

乾封元年(666年),怀运为淄州刺史, 淄州见第三章第五节。 与惟良以岳牧例集泰山下。时韩国夫人女贺兰氏在宫中,颇承恩宠, 《新书·后传》云:韩国出入禁中,一女国姝,帝皆宠之。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于后,未决。 后意欲除之。讽高宗幸其母宅。因惟良等献食,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乃归罪于惟良、怀运,诛之。元爽等缘坐,配流岭外而死。以韩国子敏之为士彟嗣。恃宠多愆犯,配流雷州。 见第四章第三节。 行至韶州, 今广东曲江县。 以马缰自隘死。乃召元爽子承嗣还袭祖爵。 周国公。 后革命,封为魏王。承嗣弟承业前死,赠陈王。承嗣以子延晖嗣焉。元庆子三思封梁王。承嗣子延基、延秀,三思子崇训、崇烈,惟良子攸宜、攸绪,其弟怀道子攸宁、攸暨,怀运子攸归、攸止、攸望,士逸孙懿宗、嗣宗、重规、载德,皆封为王。 兼据《新书·宰相世系表》及《外戚传》。 后族中惟攸绪远于权利,弃官隐嵩山;载德子平一,亦隐嵩山,修浮屠法。余多随俗浮沉,或冒进竞利,甚有觊觎非分如承嗣者,然皆无德无才,不足以干大位也。

中宗之为庐陵王也,迁于均州, 今湖北均县。 又迁于房州。是岁,徐敬业起兵,以匡复为名,已见前。垂拱三年九月,复有虢州人杨初成, 虢州,在今河南灵宝县南。 自称郎将,募州人欲迎王,不果,见杀。天授二年(691年),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阳人王庆之等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时相岑长倩、格辅元不肯署名,仍奏请切责。长倩、辅元,因此为诸武所陷而死,然庆之亦为李昭德所杖杀。 据《旧书·长倩传》《昭德传》云:张嘉福令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新书》亦云:昭德笞杀庆之,余众散走。合恶少上表,无缘邀宰相署名,盖嘉福使庆之等请之于前,己又邀百官继之于后也。《通鉴》云:庆之见太后。太后曰:“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庆之对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太后谕遣之。庆之伏地以死泣请。太后乃以印纸遗之,曰:“欲见我,以此示门者。”自是庆之屡求见。太后颇怒之。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庆之杖。昭德引出光政门外,以示朝士,曰:“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命扑之。耳目皆血出,然后杖杀之。其党乃散。此等举动,甚似近世雇用无赖,使自称某某代表请愿者。如此谋位,岂有成理?可知武氏之无能为也。 长寿元年(692年),复以昭德言罢承嗣政事。二年(693年),少府监裴匪躬、内侍范云仙坐私谒皇嗣要斩,自此公卿已下,皆不得见。惟太常工人安金藏等得在左右。或告皇嗣潜有异谋,命来俊臣穷状。金藏剖胸以明之,乃命停推。圣历元年三月,召庐陵王还神都。 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曰神都。 是岁八月,武承嗣死。 延基袭,避父名,称继魏王。后以议张易之见杀,见下。复以承嗣次子延义为继魏王。 九月,皇嗣逊位,庐陵王复为太子。明年正月,赐姓武氏。中宗之获还储位,史谓狄仁杰、李昭德、吉顼、王及善、李嗣真、齐浣、王琳有力焉。然仁杰之匡维,事近后人增饰。诸臣即使有言,亦未必能回后意。盖后本无立侄之意,诸臣实潜窥其旨,而后敢于有言也。 扶翼中宗之功,当以吉顼为最大。《旧书·顼传》云:中宗未立为太子时,张易之、昌宗尝密问顼以自安之策。顼说以请建立庐陵及相王。易之然其言,遂承间奏请。则天知顼首谋,召而问之。顼曰:“庐陵、相王,皆陛下之子,先帝顾托,当有主意,惟陛下裁之。”则天意乃定。顼既得罪,时无知者。睿宗即位,左右发明其事,乃下诏赠左御史台大夫。此事之信而有征者也。《李昭德传》云:昭德既杖杀王庆之,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此亦差可征信者。《仁杰传》云: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惟仁杰从容奏对,每以母子恩情为言,则天亦渐有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夫为天下者不顾家,岂徒母子恩情,所能感动,其说殊不近情。《传》又云:仁杰前后匡复 奏对凡万言。开元中,北海太守李邕撰为《梁公别传》,备载其辞。其书,《通鉴考异》谓其辞鄙诞,非邕所为。而《新书·仁杰传》且改易之、昌宗问计于吉顼为问计于仁杰,可谓信史乎?《旧传》称其举张柬之之功,其事亦无可征也。《王及善传》:为内史,则天将追庐陵王,立为太子,及善赞成其计。及太子立,又请太子出外朝,以慰人心,则天从之。《新书·李嗣真传》云:武后尝问嗣真储贰事。对曰:“程婴、杵臼,存赵氏孤,古人嘉之。”后悟,中宗乃安。《齐浣传》云:中宗在庐陵,浣上言请抑诸武,迎太子东宫,不报。及太子还,武后召浣宴同明殿,谕曰:“朕母子如初,卿与有力焉,方不次待尔。”浣辞母老。不忍远离,赏而罢。又《王 传》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庐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此等皆可谓有匡复之辞者,然谓武后之还中宗由此,恐未必然也。《旧书·忠义传》:苏安恒投匦上书,请禅位东宫,黜武氏诸王为公侯,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明年,安恒复上疏,以传位为言,后亦不之罪也。其意之所在可知矣。王,字方庆,以字显。眉州见第二节。 中宗既还,后虑其与诸武不相容,命与相王、太平公主及诸武誓于明堂,为文以告天地,铭之铁券,藏于史馆。其思患豫防,不过如此,可见其神明已衰,无力把持政柄矣。其时盗弄政权者为张易之、昌宗,乃嬖幸而非权奸,自更不能操纵朝局。于是朝臣树党相攻,后既就衰,漫无别白,事势相激,而兵戈起矣。

中宗嫡长子重润,高宗时曾立为皇太孙,中宗失位,贬为庶人,别囚之。及还为太子,重润立为邵王。妹永泰郡主,嫁后兄孙延基。大足元年(701年),三人窃言二张专政。易之诉之太后,后皆杀之。 《旧书·武延基传》云:咸令自杀。《易之传》云:付太子自鞫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新书》本传云:后怒,杖杀之。《延基传》云:得罪缢死。 御史大夫魏元忠尝奏二张之罪,易之惧不自安,乃诬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云:“天子老矣,当挟太子为耐久朋。”而引凤阁舍人张说为证。说同寮宋璟激厉说,说乃显言其诬,然仍贬元忠为高要尉, 今广东高要县。 戬、说皆流岭表。长安四年十二月,后卧疾长生院,宰臣希得进见,惟易之兄弟侍侧。屡有人为飞书及榜其书于通衢者,云:“易之兄弟谋反。”太后皆不问。许州人杨元嗣, 许州,今河南许昌县。 告昌宗尝召术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 定州见第二章第四节。 太后命凤阁侍郎韦承庆、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鞫之。承庆、神庆奏言昌宗款称弘泰之语,寻已奏闻,准法首原,弘泰妖言,请收行法。璟与大理丞封全桢奏:虽云奏闻,终是包藏祸心,请收付狱。太后不听。寻敕璟外州推按,又敕副李峤安抚陇、蜀,璟皆不肯行。司刑少卿桓彦范、鸾台侍郎崔玄亦以为言。璟复奏收昌宗下狱。太后乃可其奏。旋遣中使召昌宗,特敕赦之。后是时既不能去易之、昌宗,又不能罪攻易之、昌宗者,纷争久而不决,则人心愈摇,而乘之者起矣。

张柬之者,久仕武后之朝。是年十月,以姚元之荐同平章事,年几八十矣。与同官崔玄、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密谋拥立中宗。结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 《新书》云:其先为 靺鞨 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黄头为室韦部名,见第三章第三节。多祚之先,盖室韦黄头部长,与 靺鞨 杂居者也。《旧书》云:多祚前后掌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 多祚许诺。初柬之代杨玄琰为荆州长史, 荆州见第二章第三节。 相与泛江中流,知其有匡复之意,乃引为羽林将军,又用晖、彦范及右散骑侍郎李湛, 义府少子。 皆为左右羽林将军。时太子每于北门起居。晖、彦范因得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明年, 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柬之、玄、晖、彦范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使多祚、湛及王同皎迎太子。同皎者,尚太子女定安郡主,时行太子典膳郎。又使恕己从相王,统南牙兵,以备非常。太子不肯出,同晈强之乃可,至玄武门,斩关而入。时太后寝疾迎仙宫。柬之等斩张易之、昌宗于庑下。后乃传位于太子,时正月乙巳也。丁未,后徙于上阳宫。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二月甲寅,复国号为唐。十一月,则天崩,年八十三。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hf6rQQCAOzXGOfLwJSI5HaLoYC7p1ciSOtSwPKGHv7IkULIAzDIXNyZ1Q7+Wvi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