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

武后,并州文水人。 今山西文水县。 父士彟。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唐兵起,从平京城。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 荆州见第二章第三节。 后年十四,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太宗崩,为尼,居感业寺。高宗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皇后王氏、良娣萧氏与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 《旧书·后纪》。《纪》又云:进号宸妃。《通鉴》云:唐因隋制,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上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韩瑗、来济谏,以为故事无之,乃止。《考异》曰:《唐历》云:瑗、济谏帝不从。按立武后诏书犹云昭仪武氏,则未尝为宸纪也。今从《会要》。《新书·后传》云: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不悦。他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纳后宫,以挠妃宠。 武后之入宫,未知其在何年。《旧书·高宗本纪》:永徽三年(652年)七月,立陈王忠为皇太子。《忠传》曰:王皇后无子,其舅中书令柳奭说后,谋立忠为太子,以忠母贱,冀其亲己。后然之。奭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讽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于志宁等固请立忠为储后。高宗许之。案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崩年五十有六,则其即位之三年,年仅二十有五,中宫无子,理宜待之,而亟亟于立庶者?武后长子弘生于是年, 《旧书·忠传》云:王皇后被废,武昭仪所生皇子弘年三岁,案弘薨于上元二年(675年),年二十四,新旧书同,则永徽六年(655年),年当四岁。盖古人计年,有如今人以虚年计者,亦有如西俗,周岁然后增年者。《弘传》所云,以虚年计,《忠传》所云,以足岁计也。然则弘实生于永徽三年。 盖虑其以有子而夺嫡?则是时王后之位,已颇危矣。然建储之谋,卒不能戢易后之议。六年六月,昭仪诬后与其母柳氏共为厌胜。敕禁柳氏入宫。奭亦贬谪。时中书舍人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左迁。诏未下,义府阴知之。问计于同僚王德俭。德俭教以建策立昭仪。义府于是复留,且超拜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德俭者,许敬宗之甥。 敬宗时为卫尉卿。 敬宗为后党,而义府问计于其甥,知后与朝臣久有交关矣。易后之说既起,高宗召无忌、遂良、志宁及李 问焉。称疾不入。志宁无言,以持两端。惟遂良争之甚力。韩瑗及中书侍郎来济亦力谏。他日,入,帝问之。曰:“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许敬宗亦宣言于朝曰:“田舍子剩获十斛麦,尚欲更故妇,况天子邪?”乃贬遂良为潭州都督。 今湖南长沙县。 下诏云: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后母、兄及淑妃兄弟皆流岭南,而立昭仪为后。时十一月也。后与淑妃,皆为武后所杀。 《旧书·后妃传》云: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又云:初囚,高宗念之,间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高宗恻然,呼曰:“皇后、淑妃安在?”庶人泣而对曰:“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又曰:“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年。”高宗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二说自相违异,盖古人着书,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并存其说,以待后人之抉择,原不谓其必可信也。武后语不足信者极多,举此一事,以例其余,不再一一致辩。萧淑妃亦作萧良娣者,《通鉴考异》曰:“新旧《唐书》或作萧淑妃,或作萧良娣。《实录》皆作良娣。废皇后诏亦曰良娣萧氏。当时后宫位号,无良娣名,惟汉世太子宫有良娣,疑高宗在东宫时,萧为良娣,及即位拜淑妃也。”案废后诏亦曰良娣者,或史所传诏书未必皆元文,唐人史笔尚不甚谨严也。然则以立后诏称昭仪,而谓武后未尝为宸妃,亦难遽断矣。 明年,为显庆元年(656年),正月,废太子,立后子代王弘。二年三月,遂良改桂州都督。 见第二章第二节。 八月,许敬宗、李义府奏韩瑗、来济与遂良潜谋不轨,以桂州用武之地,以授遂良,欲以为外援。乃贬瑗为振州, 今广东崖县。 济为台州, 今浙江临海县。 遂良为爱州刺史。 见第二章第七节。 柳奭亦自荣州再贬象州。 新旧《书》皆作爱州。《通鉴考异》云误,从《实录》作象州。荣州,今四川荣县。 四年(659年),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敕侍中许敬宗、辛茂将鞫之。季方自刺不死。敬宗因奏季方欲与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隙谋反。于是削无忌太尉,以为扬州都督, 今江苏江都县。 于黔州安置。 见第二章第七节。 敬宗又奏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奭仍潜通宫掖,谋行鸩毒。时遂良已卒,追削官爵。奭与瑗并除名。于志宁亦以党附无忌免官。遣使发道次兵援送无忌诣黔州。诸子皆流岭表。遂良二子流爱州,于道杀之。无忌族弟俭,尚太宗女新城公主,其女兄,韩瑗妻也,俭坐流巂州。 见第三章第一节。 至流所,县令希旨杖杀之。俭甥赵持满,善骑射,喜任侠,时为凉州长史, 见第三章第二节。 敬宗亦诬其与无忌谋反,杀之。命御史往高州 见第二章第二节。 追无忌族弟恩,象州追柳奭,振州追韩瑗,并枷锁诣京师。旋又命许敬宗等覆按无忌事。敬宗遣人诣黔州逼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奭死于象州。瑗已死,发验而还。长孙恩流檀州。 今河北密云县。 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表为奴婢。明年,徙来济庭州。 见第三章第六节。 龙朔二年(662年),西突厥入寇,济赴敌死焉。此事为唐初一大狱。懿戚、旧臣,相继就戮,非极暴虐无忌惮者,不敢出此。高宗听武后为之而不能止,可见其昏庸异于寻常矣。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非必正人,然太宗之政,究有典型,使任此等旧人,必不能遽大坏,永徽之治,史称其有贞观遗风,由此也。至险诐徼幸者竟进,而朝局不可问矣。当时乱政最甚者为李义府。后立之岁,即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显庆三年(658年),复为中书令。性既贪冒,母、妻、诸子、女婿,又皆卖官鬻狱,其门如市。虽不久而败,而四年八月,复同三品。至龙朔三年(663年),乃以典选卖官流巂州。武后时贪夫竞进,淫刑以逞,实皆自太帝时已然矣。

高宗八子:长废太子忠。次原王孝,早薨。 麟德元年(664年)。 次泽王上金。次许王素节。素节母,萧淑妃也。次弘,次贤,次哲, 即中宗。初名显,封周王。仪凤二年(677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武后圣历元年(698年),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依旧名显。 次旦, 即睿宗。初名旭轮,封殷王。乾封元年(666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669年),徒封冀王。去旭字。上元二年(675年),徙封相王。仪凤三年(678年),改名旦。徙封豫王,降为皇嗣,依旧名轮。中宗为太子,封为相王,又改名旦。 皆武后所生。忠之废,封为梁王,为梁州都督。 今陕 西南郑县。 后徙房州。 今湖北房县。 显庆五年(660年),废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乾故宅。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后详决。 《旧书·后纪》。 后因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 《新书·上官仪传》。 麟德元年(664年),后召方士郭行真入禁中为蛊祝。宦人王伏胜发之。上密召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后。左右驰告后。后诣帝上诉。帝羞缩,待之如初。 《新书·后传》。 仪先为陈王谘议,与伏胜俱事忠,于是许敬宗奏仪、伏胜与忠谋大逆。仪、伏胜皆被杀。忠亦赐死。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帝称天皇,后称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后垂帘于御坐后,政事大小,皆与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 《旧书·高宗纪》上元二年(675年)。又《李义琰传》,义琰亦谏止帝。 后乃更为太平文治事,大集诸儒内禁殿,撰定《列女传》《臣轨》《百寮新诫》《乐书》等。因令学士密裁可奏议,分宰相权。后自立后即与政事,至是二十年矣。是岁,太子弘卒。新旧《书·弘传》皆云:弘以萧淑妃女义阳、宣城二公主幽掖庭,年逾三十,请即出降,忤后意。惟《旧书》不云弘被害,《新书》则云遇鸩,《本纪》又径书天后杀皇太子。《通鉴考异》云:《实录》亦不言弘遇害,《唐历》则云请嫁二公主,不以寿终,而李泌对肃宗,亦有天后图临朝鸩杀弘之语。案请降二公主,何至一怒而欲杀?武后是时欲图临朝,岂复弘所能沮?则谓后杀弘殆不足信也。弘既死,乃立贤为太子。永隆元年(680),又废之。新旧《书》皆云:有明崇俨者,以左道事后,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恶之。宫人或传贤为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闻之,益自疑。调露中,天子在东都,崇俨为盗所杀,后疑贤谋,遣人发其阴事。诏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杂治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乃焚甲于天津桥,而废贤为庶人。开耀元年(681年),徙巴州。 今四川巴中县。 及武后废中宗,命丘神 往巴州检校贤宅,神 逼令自杀。太宗子曹王明,先坐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都督谢佑胁令自杀。贤好声色,与户奴狎昵,事见《旧书·韦思谦传》,则其人确有失德,然罪不至废。至于焚甲天津桥,则所以示与人耳。贤在是时,岂能为武后之害?武后虽残,亦未闻自杀其子,然则谓贤为韩国所生,其事或不诬也。贤既死,乃立哲为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哲立,是为中宗。

中宗之立,太后临朝称制。明年, 中宗嗣圣。武后废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为光宅。 二月,废帝为庐陵王,而立豫王旦。后仍临朝。九月,李 孙敬业及其弟敬猷、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起兵扬州。 敬业为眉州刺史,坐事贬柳州司马。敬猷为 盩厔 令,免官。之奇为给事中,贬括苍令。宾王为长安主簿,贬临海丞。求仁为詹事司直,贬黟令。又魏思温,尝为御史被黜,是时为 盩厔 尉。皆不得志之徒也。眉州,今四川眉山县。柳州,今广西马平县。 盩厔 ,今陕西 盩厔 县。括苍,今浙江丽水县。临海郡,即台州。黟,今安徽黟县。 太后遣淮安王神通孙孝逸讨之。 神通,见第二章第六节。 敬业党魏思温劝其直指东都,而薛璋欲先取常、润。 常州,今江苏武进县。润州,今江苏镇江县。 敬业从璋计,渡江取润州。还兵拒孝逸于高邮。 见第二章第七节。 败,走润州。欲入海,为其下所杀。《旧书·裴炎传》曰:中宗既立,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欲与乳母五品。炎固争以为不可。中宗不悦,谓左右曰:“我让国与玄贞岂不得?何为惜侍中邪?”炎惧,乃与则天定策废立。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勒兵入内,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徐敬业构逆,太后召炎议事,炎奏曰:“皇帝年长,未俾亲政,乃致猾竖有辞。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御史崔察闻而奏炎有异图,炎遂见杀。凤阁侍郎胡元范明炎不反,流死琼州。 今广东琼山县。 纳言刘齐贤、吏部侍郎郭待举皆坐救炎贬。程务挺时为安抚大使,督兵以御突厥。炎下狱,务挺密表申理,由是忤旨。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友善,或构其与裴炎、徐敬业皆潜相应接,武后遣就军斩之。夏州都督王方翼, 夏州见第二章第二节。 王后从祖兄也,有边功,与务挺亲善,征下狱,流死崖州。 在今琼山县境。 《新书·炎传》曰: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 即伊阙。在洛阳南。 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刘仁轨传》曰:裴炎下狱,仁轨方留守京师。郎将姜嗣宗以使来,因语炎事,且曰:“炎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知邪?”曰:“知。”及还,表嗣宗知炎反状不告。太后怒,拉杀之。观此二事,炎似确有意于兵谏。然亦不过欲返政睿宗而已,未尝欲复中宗也。《旧书·刘袆之传》:袆之尝窃语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其意正与炎同。是则废立之举,当时舆论,并不以为不然,可见中宗之不克负荷。《炎传》论云:惟虑中宗之过失,不见太后之苞藏。自是当时实况,然则敬业等之举动,谓其非叛焉不可也。至救炎者之骈死,则自出于猜忌。李孝逸虽有功,既为唐之宗室,自亦不能免矣。垂拱二年二月,左迁施州刺史。 今湖北恩施县。 三年十一月, 《新书·本纪》,事在天授二年(691年),《通鉴》从《旧传》及《实录》在此月。 复被构流儋州,死。 今广东儋县。

武后之废中宗,非遂有意于革命也,然其为人也,贪于权势而不知止,而导谀贡媚之徒,复不惜为矫诬以逢迎之,则推波助澜,不知所止矣。垂拱二年正月,太后下诏复政,睿宗知其非情,固让,后仍临朝称制。四年二月,毁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四月,兄子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 雍州,后改为京兆府,今陕西长安县。 表称获之洛水。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五月,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就水侧置永昌县。变革之机肇矣。时高祖之子在者,尚有韩王元嘉、 第十一。 霍王元轨、 第十四。 舒王元召、 第十八。 鲁王灵夔; 第十九。 太宗之子在者,有越王贞、 第八。 纪王慎。 第十。 后之称制,贞与元嘉、元轨、灵夔,及元嘉子黄国公撰,元轨子江都王绪,灵夔子范阳王蔼,及贞长子琅邪王冲等,密有匡复之志。后以明堂成,将行大享之礼,追皇宗赴集。元嘉等递相语曰:“大享之际,神皇必遣人告诸王密,因大行诛戮,皇家子弟,无遗种矣。”于是撰诈为皇帝玺书与冲曰:“朕被幽系,王等宜各救拔我也。”冲又伪为玺书,云神皇欲移国祚。冲时为博州刺史, 今山东聊城县。 遂起兵。贞亦自蔡州应之。 今河南汝南县。 太后遣丘神 讨冲,麹崇裕、岑长倩讨贞。冲攻武水, 县,在今聊城西南。 不克,还走州,为守门者所杀。神 未至,乱已平矣。贞子规,逆官军而败,与贞俱自杀。于是收韩、鲁二王及黄公诛之。霍王废徙黔州,行至陈仓 县,后改名宝鸡,今陕西宝鸡县。 而死。江都王戮于市。范阳王知越王必败,发其谋,得不诛,后亦为酷吏所杀。冲弟常山公倩,坐与父兄连谋诛。温,以前告流岭南,寻卒。东莞公融,高祖子虢王凤之子也,为申州刺史。 今河南信阳县。 得越王书,仓卒不能应,为僚吏所逼,奏之,得擢授,寻为支党所引,仍被诛。寿州刺史赵瑰, 寿州见第二章第三节。 妻高祖女常乐长公主也。越王将起兵,作书告之,瑰许率兵相应;公主对使者,复有激厉诸王之语;皆伏诛。济州刺史薛, 济州,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 太宗女城阳长公主子也,及弟绪、绍,皆与琅邪王通谋,、绪皆诛,绍以尚武后女太平公主,死于狱。于是海内更无与后抗者,变革之机益亟。是岁十二月,神皇拜洛受图。 《天授圣图》。 明堂成。明年正月,亲享。大赦天下,改元曰永昌。十一月,依周制改为建子,以是月为正月。改元延载。 至久视元年(700年),乃复夏正。 自以曌字为名。 读如照。改诏书曰制书,避嫌名也。 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九月九日;遂革唐命,改国号为周。 武氏自托于周,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故其自王,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而谥所谓平王少子者曰睿祖康皇帝。 改元天授。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

武后以一女主,而易姓革命,开旷古未有之局,论者多以为奇,其实无足异也。专制之世,政权谁属,人民本不过问;天泽之分既严,称兵废置,往往有反叛之嫌,苟非握大权,拥强兵,自度全国莫能与抗者,亦多不敢为是;此历代篡夺之主,所以获安其位也。母后临朝,有帝王之实者,本自不乏,特未尝居其名耳。武后在高宗时,盗窃政柄,已余二十年,其形势又非他临朝摄政者比,实既至矣,易其名何难?特视其欲不欲耳。武后为纵恣而无忌惮之人,有以旷古未有之局歆之者,自将试为之,而革命之局成矣。若谓皇帝之名,本无足歆,居之,徒足招人讥议,且授人以攻击之柄而自蹈危机,何必为是?则试问至二十世纪,皇帝之名,更何足歆?袁世凯何以犹冒不韪而为之,以致身败名裂乎?从来居权势之地者,多无学识,亦罕能深思远虑,不能以读史者之见衡之,求之深而反失之也。 7RGnqhJ3M3xxDfD1IyzaZNsWzg4dFaOIpUJFELJ0jaDvlKCfxKUa0Elcssv7Ni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