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及方法

科举制度是由隋朝始,皇家通过分科考试选取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打破了以往的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推选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出身寒门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官吏。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逐步完善,并确定下来。以下详细介绍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和方法:

1.唐代科举考试科目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1)常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等,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的主要考试科目,唐高宗以后对进士科尤为重视,唐朝的大部分宰相都是进士出身。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可细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明经科的考试方法,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唐代明经科,先考帖经,每经考十帖,每帖考三言,通六帖以上者为合格。然后墨义(或口试)经义十条,通十条为上上,通八条为上中,通七条为上下,通六条为中上,余者为不合格。然后考时务策三道,通二道为合格。帖经、墨义、时务策三项考试皆合格的被录取。

进士科,在唐代比较受重视,《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引唐李肇《唐国史补》:“进士科,始於隋大业中,盛於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俗语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你三十岁中明经,已经太老了;而五十岁能中进士,那说明你还很年轻有为。一是说明进士科比明经科要难,二是说明进士科备受唐人推崇。《唐摭言》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

但是进士科的及第率也是比较低的,据《通典·选举三》载每年应举数“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计算,唐代约计有50万人次参加过进士科考试,平均每年及第在23人到24人之间。进士科虽然难考,但依然受士人的广泛重视,这主要是因为进士及第之人往往会得到重用,官位显赫,有的进士及第者位及宰相,从唐宪宗到唐懿宗期间共有宰相133人,而其中进士出身者有98人,约占宰相总数的74%,宰相中进士出身的人数已占绝对优势,正是由于进士科及第者官位显赫,录取人数又少,所以进士科也最难考。

(2)制科

制科,皇帝的命令称为“制”,皇帝特别召集一些人举行的考试科目,称做“制科”,是皇帝亲自网罗人才的一种办法,考试的时间及内容都由皇帝临时决定,名目不下八九十种,一般说,制科要考“时务策”,即对当世要事的对策,自唐玄宗以后加试诗赋。

考试成绩优等的,可以得到较高的官职,考试成绩次一等的,可被授予出身。制科虽是皇上恩准的特殊科考,但制科出身的人,却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远不如进士出身的人荣耀。

2.考试方法

从以上常科来看,经常采用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间或还采用口试。

(1)帖经

据《旧唐书·文宗纪下》载:“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帖经是唐科举考试常用的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填空”。据《通典·选举三》记载:“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即将经书上某行帖上三个字,要求将所帖的三个字填写出来,这种考试方法的应试方法便是,熟读经书文注即可。

可是这种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即使考生对一般帖经均能回答,也使考官难以分出优劣。为了便于取舍,考官挖空心思提高考题的难度,出些孤章绝句、疑似参互、易于混淆的题目,如出一些偏题、怪题,“甚者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倒拔’。”(《通典·选举三》)。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考生们开始热衷于把孤绝幽隐的句子编成便于记诵的歌诀,称为“帖括”对儒经的大义反而知之不切了。

针对这种情况,《册府元龟·贡举部》载:“礼部举人,比来试人,颇非允当,帖经首尾,不出前后,复取者也之乎颇相类之处下帖,为弊已久,须是厘革。礼部起今,每帖前后各出一行,相类之处,并不须帖。”根据此项命令,礼部考试开始实行开三行,不再在断绝疑似之处帖题了。

(2)墨义

据《旧唐书·宪宗纪上》:“壬申,礼部举人,罢试口义,试墨义十条,五经通五,明经通六,即放进士。”

口义即口问大义,即所谓的口试,口试由考官单独口试,问答时也不做记录,这就给舞弊现象提供了温床。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尚书左丞权知礼部顾少莲奏称:“试义之时,独令口问,对答之失,复视无凭,黜退之中,流议遂起。”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礼部贡院又请皇帝废除口试。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权知礼部侍郎韦贯之奏请恢复口试。

(3)策问

策问是指以经义或政事等设问要求解答以试士,沿袭西汉以来的“射策”、“对策”的考试方法。

题目主要涉及到政治、吏治、人事、教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或者写出政论性的文章,比帖经、墨义的要求要高一些。但久而久之,读书人也有了相应的考试对策,将历年的旧策编缀起来,熟读烂背,这样就很难考出真正的人才。也就同帖经一样,逐渐成为束缚考生思想的一种手段。

(4)诗赋

在考生死记硬背经义和旧策的浑水摸鱼的现象下,皇家为了考试出读书人的真才实学,加了诗赋这样一种考试方法。诗赋比帖经、墨义更能考察考生的思想,且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不过这种诗赋格律体裁均有固定格式,语句用词又必端庄典雅,堂皇矞丽。

以诗赋取士也造成士子追求文章形式,着意词藻华丽,形成“争尚文辞,互相矜炫”的浮华之风。这与汉以来以儒术取士之方针相去甚远。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诏书曰:“以声律为学,多昧古今”;“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 ”。 7xmXJxM8BP4rk2BkUliYqKGkzfm4n/yluQ+fXVigG7SEk1IOi0OP/pbaz0+2Sx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