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  述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救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命的价值越来越被关注,院前急救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和重要性

(一)概念

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医疗救护,由现场目击者和专业救护人员共同配合完成。院前急救主要是在现场和途中进行,从含义上理解,指患者发病在医院以外的地方,病情紧急、严重,必须在送入医院以前进行初期救治,由于现场条件有限,院前急救这种救治只能是短暂的、应急的,不能成为救治的全过程,而且经现场抢救的患者需要及时、安全地输送到医院进行延续、系统救治。对急危重伤病员而言,有效的生命支持技术是其治疗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主线。因此,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患者成功救治的开始和基础,“时间就是生命”在这里已经是一个具体的可实施的概念。

(二)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常会受到突发疾病、意外伤害和灾害的袭击,据统计我国主要致死性的疾病前五位的依次是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外伤和中毒。除了恶性肿瘤外,其他疾病的突发性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它们不仅仅是突发,常常是第一时间内致命,所以时间不但是生命,而且是必须落实的急救措施。如果人们在遭遇到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引起组织器官的不可逆损伤和死亡,那么医院急诊科设备装备得再好,急诊科的技术人员配备得再强,对患者也没有实际意义。院前急救一方面维持了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及减少了伤残率、死亡率;另一方面,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急救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标志。

因此,院前急救专业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进步,将医疗救护送到急危重症患者的身边,不仅体现了现代医学“尊重生命,生命至上”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第一时间的正确处理,为患者后期器官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奠定了基础。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待院前急救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速度变成既要求速度更要求质量,因此院前急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备受关注。

二、特点

明确院前急救的特点对于组织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院前急救的特点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况紧急

院前急救的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病情急、时间急,而且表现在心理上的紧急。时间就是生命,要求救治者迅速到达现场,要充分理解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焦急和恐惧,而且救治者的技术水平与救护质量都要体现出“急”。因此,要求救护人员常备不懈,在做好现场抢救与转运的同时,做好患者与家属的安抚工作。

(二)急救条件较差

院前急救的条件一般较差,在光线暗淡、空间较小、人群拥杂的家中或马路上,在将患者搬上救护车后由于车辆震动和马达噪声使诊疗工作大受影响,这些都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病种涉及多个学科

院前急救的患者所患疾病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求救护人员在较短时间对患者所患病种作出初步筛选、诊断和处理,要求救护人员掌握全科的知识和技能,能自如地应对各科急诊患者,尤其在发生重大事故进行现场救护时,如果过分强调专科专治将对急救工作十分不利。

(四)体力消耗较大

院前急救的现场是各种各样的,可能要爬高楼或高坡,也可能穿街过巷,甚至是布满荆棘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医护人员身背急救箱,既要救治患者,又要指导和帮助搬运患者,因此体力消耗较大,要求有强健的体魄。

(五)对症急救是主要任务

院前急救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鉴别诊断。急救人员主要的任务是对症急救,是针对生命指征的问题尤其是心、肺、脑功能衰竭进行复苏以及对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能使生命初步得以延续的各种对症急救。

总之,院前急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患者的特点。需要院前急救的患者大都是急危重症的患者,因此,具有极强的时限性,强调“急”和“快”,包括对报警的迅速反应。大部分急救中心对反应时间都有具体要求。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就与社会安全息息相关。其次是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院前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规律性,既无法预知什么患者呼救,也无法预知什么时间出警,而且多数情况紧急,客观条件差,现场混乱,因此,要求急救人员有极强的责任感、临场应变能力和专业决断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生命支持技术,更要懂得适时应用。

三、任务和救治原则

(一)院前急救的任务

1.对呼救患者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

这是院前急救的主要和经常性的任务。要求接到呼救电话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后,救护车、飞机或救护艇要立即出动,医护人员要随车、随机或随艇前往,尽快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后,迅速安全地将患者送到就近的合适的医院急诊科(室)。呼救的患者一般分为两种:

(1)一种是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患者:

如急性心肌梗死、窒息、大出血、昏迷患者等,称为危重患者,有些需要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

(2)另一种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

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患者等,现场救护要稳定病情,减轻痛苦,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对各类灾难遇难者进行院前急救

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中,由于伤者多,病情轻重不等,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场救护现场,除了做好医疗急救外,还要注意现场指挥,组织人力、物力,合理分工,迅速将患者进行分类、救护与运送,合理分流。同时,还要注意与现场的其他救灾系统如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不能忽略现场急救中救护人员自身的安全。应该指出,特大灾害有大批病伤患者时,应结合实际情况执行相关紧急预案,有条不紊地做好现场急救、分类与转运。

3.承担特殊任务的医疗救护

特殊任务主要是指当地的大型集会或活动、重要会议、大型比赛等,首先应制定紧急预案,按照预案合理分工安排救护值班,要求值班人员加强责任心,坚守岗位,确保通讯网络与枢纽畅通,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做好准备。

(二)原则

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当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迅速而果断地处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伤情或症状,同时迅速对患者进行全身体检,这对因创伤所致的昏迷患者,从外观上不能确定损伤部位和伤情程度时尤为重要。院前急救必须遵守以下6条原则:

1.先排险后救护

是指在进行现场救护前应先根据现场情况排除险情后再进行救护。目的是防止继续损伤或再损伤,确保现场人员安全。

2.先重伤后轻伤

是指遇有危重和较轻的患者,应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患者。如果有大批患者出现时,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情况下,在遵循“先重后轻”原则的同时,重点抢救有可能存活的患者;如果有心搏呼吸骤停同时伴有骨折者,应先复苏后固定;如果有大出血同时伴有创口者,应先止血后包扎。

3.先救治后运送

是指在接到呼救后立即赶赴现场,先进行现场的紧急救治,待病情许可时再转运,否则易引起转运途中病情加重或死亡。在搬运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时,医护人员必须步调一致,重视并合理运用搬运技术,在运送医院的途中,不要停止抢救措施,持续观察病情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应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痛苦,减少死亡率,将患者安全护送到达目的地。

4.急救与呼救并重

是指在现场抢救患者时,应分工与合作,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以尽快争取到急救外援。需要强调的是当一人在急救现场时,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现状,再呼叫援助;当有两人以上在急救现场时,合理分工,边急救边呼叫援助,决不能仅仅等待援助。

四、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

(一)现场急救

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改变所谓现场急救是迅速把患者送到医院去进行治疗的陈旧观念。实践证明,一些原有希望救活的患者失去抢救机会,其关键是忽视现场急救的重要性,采用先“送”后“救”,而不是坚持先“救”后“送”的重要原则。例如外伤大出血患者必须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运送,可减少失血性休克发生的可能性及减轻休克程度;对骨折患者必须先进行初步固定并正确地搬运和护送,才能减轻患者痛苦,预防骨折加重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必须进行心肺复苏才能使患者有得救的希望。因此,对院前急救的新概念应扩展到对急诊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要求能在其发病和呼救时,及时将医疗措施送到他们身边,立即开始有效处理,然后安全护送到就近合适的医院作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二)搬运

经过初步现场处理后,必须把伤患者及时转送到合适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急救处理。在这个转送过程中,搬运做得及时正确不但可减少伤患者的痛苦,还有利于防止造成新的损伤而导致残障或死亡。搬运方法有多种,可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最常用的方法有担架搬运法、徒手搬运法等。对颈、腰椎骨折患者必须三人以上同时搬运,托住头颈、胸腰、臀部脚腿,切忌一人搬腿的双人搬运。

(三)监护运送

现代急救医学的新概念,已摒弃过去把运送急诊患者看成是交通部门或医务人员只是协调运输部门进行,导致在运送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医疗救护的陈旧概念,而是认为医疗急救运送是院外(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急救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链”,要把单纯的患者运载工具改造成为抢救危重患者的“流动医院”、“活动急救站”,成为医务人员院前抢救的场所,即“浓缩急诊室”,甚至发展到“集装箱急救车(实际上是一种微型医院)”。

(肖敏 刘菊英) Fnl3ZR5gPoa4/OKe2o/y3Q+Sp1ZeTj40wSanWj6YRv7SwZjOqdhv0udOkPh1vq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