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咳 嗽 第 四

【原文】

气上呛 咳嗽生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注释】

①呛:气往上逆。

【语译】

《内经》记载,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可以导致咳嗽,不仅仅只有肺脏。然而肺主一身之气,诸气上逆于肺,则会因呛而导致咳嗽。故说咳嗽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肺的功能失调导致,但是咳嗽的产生又离不开肺。

【原文】

肺最重 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 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语译】

肺的功能失调是导致咳嗽的最重要原因,但与胃也有密切的关系。《内经》虽然有五脏诸咳的区分,但是“聚于胃关于肺”这六个字最重要。胃中的水谷之气,如果不能够向上熏蒸于肺,继而输布于其他脏腑,只是停留在胃中,则停留的水可以随热气而化生为痰,随寒而化生为饮。胃中如果有痰饮留滞,则不能将清气输给肺,将成为导致咳嗽的隐患。

【原文】

肺如钟 撞则鸣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 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语译】

肺在人体的最高位,故称肺为华盖。呼气则虚,吸气则满。肺只能接受外界的正气,受不了外邪的侵袭。如果外来邪气侵袭肺脏,则可引发咳嗽。肺又只能接受脏腑的清气,受不了脏腑的病气。如果脏腑病气影响肺脏,也可导致咳嗽。故肺好像是金属铸的钟,受到撞击,一外一内,就会发出鸣响导致咳嗽。

【原文】

风寒入 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 风寒也。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语译】

风寒之邪由皮肤侵袭肺部,就好像钟在外面被撞响了一样,可导致肺气不宣,引发咳嗽。正如《内经》所云:“微寒微咳。”即感受风寒就可导致咳嗽。风邪从皮毛侵袭入肺,寒邪从背俞侵袭入肺,都是由外而入。后人虽也有说热邪、湿邪、燥邪导致咳嗽的,但这些邪气一般不单独致病,多借风寒之邪来侵袭人体。

【原文】

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注释】

①痨:指虚痨。

②损:指内伤。

【语译】

如果是虚痨内伤,逐渐使肺部损伤而引起的咳嗽,就好像钟从里面撞响了似的,这些咳嗽不易医治。至于咳嗽失音,就好像钟破了不能发出鸣响一样。

【原文】

谁治外 六安行 六安煎 (1) 虽无深义,却亦平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 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萎蕤汤 (2) 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相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 (3) 、五味子汤 (4) 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注释】

①六安行:六安指六安煎。行,可以的意思。

【语译】

用什么来治疗外感咳嗽呢?可以用六安煎,其为平稳的方剂。外感导致的咳嗽,应当辨明风热和风燥的不同。如果是冬天气候较暖,再外受风寒,导致咳嗽、咳痰、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属于风热证,宜用辛润的葳蕤汤以散解风热,一定不能用辛热发散的方法。而风燥证尤其难以辨治。燥为秋天之气,不单独致病,常借风寒之邪而导致咳嗽。《内经》为什么只说秋天容易感受湿邪呢?因为长夏容易感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季收敛,湿邪伏于肺胃之间,深秋燥邪盛行时,燥邪与湿不能相容,到了冬天就发展为咳嗽。这种咳嗽有肺燥与胃湿两种情况,难以分辨,只有《千金》麦门冬汤和五味子汤是根据其中的奥秘而设,后人却因上述二方敛散不分、燥润杂出而舍弃不用,实在是太愚昧了。

【原文】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注释】

①程:法则,规律。

【语译】

用什么来治疗内伤咳嗽呢?按照治疗虚痨的法则选择相应药物治疗就可以。例如因房劳损伤肾精者,就应该用补肾益精的方法治疗;因思虑忧郁伤脾者,就应该用养血安神的方法治疗。

【原文】

挟水气 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 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 (5) 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注释】

①水气:指体内有过多的痰饮停留,即痰饮。

【语译】

若因外感风寒、内夹水饮的咳嗽,宜用小青龙汤止咳平喘。柯琴治疗寒嗽,不论冬夏用小青龙汤都能取效。纵观全方,可达祛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之效,即攘外必先安内之意。盖肺被风寒之邪侵袭,只有麻黄才能解除表邪,其他的药怎么能奏效呢?

【原文】

兼郁火 小柴 (6)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 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注释】

①郁火:患者平素抑郁不舒,以致体内郁热,呈现口苦咽干、胁痛等症状。

【语译】

若咳嗽兼有郁火,宜用小柴胡汤疏散表邪,兼清火解郁。咳嗽伴有寒热往来者,可以去掉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治疗。

【原文】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注释】

①一齐烹:烹即煎煮,一齐烹是指在同一处方内,古人多用汤剂。

【语译】

《金匮要略》中治疗痰饮咳嗽的方法,不外乎小青龙汤加减。方中的各味药,除了细辛、干姜、五味子之外都可随意加减。如见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或加石膏、杏仁之类,但不能去掉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三味药,大家应该深思其中的原因。徐忠可在《金匮辨注》中有相关的论述。

【原文】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语译】

张仲景《金匮要略》对痰饮咳嗽的治法论述精要,大家应该熟读。

【按语】

要旨

陈念祖认为咳嗽的发生与肺、胃关系密切,将咳嗽分为内伤与外感两大类,用六安煎治疗外感咳嗽,用治疗虚痨的方法治疗内伤咳嗽,并提出咳嗽夹水气及兼郁火的处方用药。他对咳嗽的治疗非常推崇《金匮要略》中的治法。

病名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多为外邪侵袭肺系,常以风邪为多,并夹有寒、热、燥等邪气,使肺气被束,肺失宣肃。内伤咳嗽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可以是肺自身病变,如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耗气伤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也可以是他脏病变影响到肺,如情志失调,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肝火犯肺;饮食不节,或脾失健运,内生痰湿,阻滞于肺,均可导致咳嗽的发生。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可导致肺气上逆而引发咳嗽。

治疗

咳嗽的辨证,首先应当区分外感与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其他脏腑兼证,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散风寒,宣肺止咳,用三拗汤 (1) 、止嗽散 (2)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若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风热犯肺:

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沙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宜疏散风热,肃肺化痰,用桑菊饮 (3) 加减。肺热内盛者,加黄芩、知母清肺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 (4) 、鲜荷叶清解暑热。

风燥伤肺:

症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用桑杏汤 (5) 加减。若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者,配白茅根清热止血。此外,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者属凉燥证,用杏苏散 (6) 酌加紫菀、款冬、百部等以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加荆芥、防风以散寒解表。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用二陈汤 (7) 、三子养亲汤 (8) 加减。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体倦者,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痰热郁肺:

症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肃肺,用清金化痰汤 (9) 加减。痰黄如脓或腥臭者,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薏苡仁、冬瓜子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痰热伤津者,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肝火犯肺:

症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口干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肺平肝,顺气降火,用黄芩泻白散 (10) 合黛蛤散 (11) 加减。胸闷气逆,加枳壳、旋覆花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黏难咳者,加海浮石、贝母清热化痰;火热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耗:

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用沙参麦冬汤 (12) 加减。如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潮热者,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汗;咳吐黄痰者,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牡丹皮、栀子、藕节清热止血。

预后

本病预后与身体素质、正气强弱、病位深浅、病情轻重、诊治是否得当有关。外感咳嗽多属急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及时诊治,容易治愈。若迁延失治、误治,反复发作,损耗正气,则可转为内伤咳嗽。久咳必伤脾及肾,则咳喘并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痰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康复

首先应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饮食宜清淡,宜多饮水,宜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的食物,忌油腻、辛辣、香燥、寒凉及过咸之品,戒烟酒。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病案举例(小青龙汤)

孙某,女,46岁。时值炎夏,夜开空调,当风取凉,因患咳嗽气喘甚剧。西医用进口抗肺炎之药,而不见效。又延中医治疗亦不能止。遂请刘老会诊:脉浮弦,按之则大,舌质红绛,苔则水滑,患者咳逆倚息,两眉紧锁,显有心烦之象。辨为风寒束肺,郁热在里,为风寒内饮,并有化热之渐。处方:麻黄4g,桂枝6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白芍6g,炙甘草4g,半夏12g,生石膏20g。此方仅服两剂,则喘止人安,能伏枕而眠。(陈明,刘燕华,李方.刘渡舟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0.)

【附方】

原书附方

(1)六安煎:

《景岳全书》方。治疗外感风寒或寒湿咳嗽。

半夏6g 陈皮4.5g 茯苓9g 甘草3g 杏仁6g(去皮尖) 白芥子3g(炒研) 生姜7片 水煎服。

(2)萎蕤汤:

《类证活人书》方。主治风温,兼疗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项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痞满,腰背强。

葳蕤0.9g 石膏30g 白薇15g 麻黄15g 川芎15g 葛根15g 大羌活15g 甘草15g 杏仁15g 青木香0.3g 为粗末,每服15g,一日三四次。

(3)麦门冬汤:

《备急千金要方》方。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麦门冬6g 桔梗 桑根皮 半夏 生地黄 紫菀茸 竹茹各3g 麻黄2.1g 甘草1.5g(炙) 五味子十粒 生姜一片 水煎服。

(4)五味子汤:

《备急千金要方》方。治伤燥咳嗽,唾中有血,牵引胸胁痛,皮肤干枯。

五味子1.5g(研)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续断 竹茹 桑根皮各3g 生地黄6g 赤小豆一撮 水煎服。

(5)小青龙汤:

《伤寒论》方。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质稀,甚则喘息不得卧,口不渴,脉浮紧。

麻黄(去根节) 芍药 干姜 桂枝 甘草各6g 半夏9g 五味子3g 细辛3g 水煎服。

(6)小柴胡汤:

《伤寒论》方。有和解少阳之功。主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柴胡12g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6g 半夏9g 大枣2枚 水煎,日2服。

增补新方

(1)三拗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有宣肺解表之效。治感冒风邪,症见鼻塞,语音不出,身重,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麻黄 杏仁 甘草各等分 为粗末,每服15g,水一盏半,生姜5片,同煎至一盏,口服。

(2)止嗽散:

《医学心悟》方。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效。主治风邪犯肺导致的咳嗽,症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

荆芥 桔梗 百部 紫菀 白前各1000g 甘草375g 陈皮500g 共为末,每服6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3)桑菊饮:

《温病条辨》方。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

桑叶7.5g 菊花3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 杏仁6g 芦根6g 甘草2.5g 水煎服。

(4)六一散:

《类证治裁》方。有祛暑利湿之效。主治一切暑病,发热,烦躁,小便赤。

滑石180g 甘草30g 研末,每服9g,灯心草煎汤送服。

(5)桑杏汤:

《温病条辨》方。有清宣温燥之效。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症见身热不甚,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桑叶3g 杏仁4.5g 沙参6g 贝母3g 香豉3g 栀皮3g 梨皮3g 水煎服。

(6)杏苏散:

《温病条辨》方。有轻宣凉燥,宣肺化痰之效。主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紫苏叶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橘皮 杏仁各6g 大枣2枚 水煎服。

(7)二陈汤(见中风附方)

(8)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方。有降气快膈,化痰消食的功效。主治痰壅气滞,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白芥子6g 莱菔子9g 紫苏子9g 三药捣碎,用纱布包煎,煎汤频服。

(9)清金化痰汤:

《杂病广要》引《统旨》方。主治咳嗽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

黄芩 山栀子各4.5g 桔梗6g 麦冬 桑白皮 贝母 知母 瓜蒌子 橘红 茯苓各3g 甘草1.2g 水煎服。

(10)黄芩泻白散:

《症因脉治》方。有清热泻肺止咳之效。治肺火而致的咳嗽,木火刑金而致的胁痛,肺热引起的小便不利等症。

黄芩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水煎服

(11)黛蛤散:

《中药成方配本》方(方出《医说》引《类编》,名见《医略六书》卷二十二,为“粉黛散”之异名)。主治痰嗽。

青黛 蛤蚧

(12)沙参麦冬汤(见虚痨附方) YNM2ITV0G9Y22Eyj+5kLFK0a4Z+IBAchRLs41v6GY/yMCEr/XBMqkohRZXMLGX8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