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2-1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女,3岁,头痛一月余,加重伴步态不稳半个月。后颅窝中线区见一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囊壁光滑,可见一较大壁结节,T2WI呈高信号(A),T1WI呈较低信号(B);T2-FLAIR可见瘤周轻度水肿(C);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D~F),囊壁无强化,第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受压变窄,幕上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形成
图2-2-2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男,41岁,右耳耳鸣一年余。右侧丘脑见一不规则混杂信号区,边界不清。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其内可见多个囊变区(A);T1WI呈稍低信号(B);T2-FLAIR瘤周见轻度水肿(C);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D~F);病灶占位效应明显,第三脑室受压,双侧侧脑室扩张、积水;DWI显示病灶无明显弥散受限(G);MRS显示病灶内NAA峰降低,Cho峰升高,NAA/Cr约1.0,Cho/Cr约1.94(H、I)
〔诊断要点〕
①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属局限性星形细胞肿瘤,2007年WHO分级为Ⅰ级;②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0~20岁),无性别差异;③好发部位为小脑半球、蚓部、第四脑室、脑桥、四叠体区、视交叉、下丘脑,大脑半球较少,以颞中部和基底节区多见;④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视觉损害及下丘脑功能减退;⑤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为85%~100%;病灶边界清而无包膜,常伴囊变,有时囊变部分可超过瘤体本身将瘤体推向一侧形成壁结节;⑥T1WI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实质部分为均匀或不均匀等信号;T2WI囊性部分呈高信号,实质部分为稍高信号,肿瘤周围水肿较轻,占位效应与发病部位相关;⑦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大多可见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
〔鉴别诊断〕
(1) 髓母细胞瘤:
高度恶性,发病部位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相似,发病年龄相近。多为实质性肿块,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
(2) 血管网状细胞瘤:
好发部位相同,好发于中老年人,典型征象为“大囊小结节”,结节明显强化,囊壁不强化,部分伴有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
(3) 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成年男性居多,好发于额、颞、顶叶白质区,瘤内可见出血,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呈明显环形、结节状强化。
图2-2-3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男,44岁,左侧肢体无力3个月。右侧基底节区、外囊、双侧丘脑见弥漫性片状异常信号,边界不清。T2WI呈稍高信号(A),可见多个小囊;T1WI呈稍低信号(B);T2-FLAIR呈稍高信号(C),病灶范围较T2WI广;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呈轻度斑点状、小片状强化(D~F)。病变占位效应明显,右侧岛叶外移,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左移
〔诊断要点〕
①常见的星形细胞肿瘤,占脑肿瘤的5.6%;2003年WHO分级为Ⅱ级;②好发于额叶、颞叶、顶叶、脑桥,以幕上多见(93%);③20~40岁为发病高峰,可见于儿童,老年人少见;④临床主要症状为癫痫,发生在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症状和体征;⑤病变特征性不明显,可有囊变,出血、钙化坏死少见;瘤周水肿一般较轻;⑥多数肿瘤边缘轮廓不清,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强化,少数可见中度强化。
〔鉴别诊断〕
(1) 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
进展慢、病史长。肿瘤多发生于大脑周边,以额叶、顶叶多见,颞叶、枕叶次之;囊变多见。
(2) 单发转移瘤:
有原发肿瘤病史,多数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边界清楚;病灶很小即可出现较大范围的水肿。
(3) 脑梗死:
病灶范围较大时常与供血区分布一致;DWI病灶弥散明显受限。
(4) 脑炎:
临床起病急,常伴相关感染症状,但有时较难鉴别,需要动态观察。
图2-2-4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男,61岁,突发意识不清1月余,反复言语不能2天。CT平扫示左侧颞叶一不规则稍低密度影,累及皮质及皮质下白质(A);MR平扫显示病灶T2WI呈稍高信号(B),T1WI呈稍低信号(C),FLAIR病灶范围显示更清楚(D),中央可见囊变、坏死,周围可见轻度水肿(B~D);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花环状、结节状强化(E、F)。DWI显示病灶中央呈低信号,边缘可见轻度弥散受限(G);MRS显示实质部分NAA峰降低,Cho峰明显升高,NAA/Cr约0.8,Cho/Cr约5.9(H、I)
〔诊断要点〕
①2007年WHO分级为Ⅲ级;②多见于35~45岁,男性居多;③好发于额叶、颞叶、额顶叶、颞顶叶的脑白质区,小脑罕见;④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和局部神经元损害症状;肿瘤生长迅速,可沿细胞外间隙、室管膜和脑脊液种植播散,有多发倾向;⑤肿块内常见囊变,可见出血,坏死少见;T1WI边界不清,呈低/等混合信号;⑥T2WI呈稍高信号,中央的坏死和囊变区呈更高信号;⑦周围可见指状水肿;⑧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呈不规则形、环形,可见附壁结节,少数呈斑片状、结节状强化;沿白质纤维束或室管膜、软脑膜种植传播的可见多部位异常强化区。
〔鉴别诊断〕
(1) 胶质母细胞瘤:
两者通常很难鉴别。胶质母细胞瘤出血、坏死更常见,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更明显;DWI实质部分弥散受限更明显。
(2) 脑梗死:
病灶范围较大时常符合供血区分布;DWI呈高信号;周围无指状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无囊变、坏死,慢性期可出现软化灶和周围胶质增生;急性期增强扫描可出现脑回样强化。
图2-2-5 胶质母细胞瘤
女,50岁,头痛20余天,左上肢乏力5天。右侧顶叶见一囊实混合性病灶,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内部可见囊变坏死区(A),T1WI呈稍低信号(B);T2-FLAIR显示病灶周围大片指状水肿(C);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花环状、结节状强化,强化范围小于T2WI所示病灶范围(D~F)。病灶有占位效应,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稍向左移
〔诊断要点〕
①为最常见的弥漫性恶性星形细胞肿瘤,2007年WHO分级为Ⅳ级;②好发年龄为40~65岁,30岁以下少见;好发部位为额、颞叶深部白质区,基底节区和后颅窝也可累及;③起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早期即可出现颅高压症状;④生长迅速,预后差;⑤肿瘤多为不规则形,边界不清,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肿瘤内信号不均匀,坏死、囊变和出血多见,钙化少见;⑥瘤周水肿重,占位征象明显;⑦肿瘤可侵犯两叶或两叶以上,可穿越中线,侵犯胼胝体和对侧半球,也可在脑内转移形成多发病灶;⑧肿瘤强化明显,可呈斑片状、结节状和环状强化。
〔鉴别诊断〕
(1) 单发转移瘤:
有原发肿瘤病史;T1WI示肿瘤与正常脑实质间分界清楚;T2WI示肿瘤周围明显指状水肿(血管源性水肿);增强扫描环形强化多见。
(2) 无钙化的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起病缓慢、病程长。多发生于大脑周边,以额叶、顶叶多见,颞叶、枕叶次之;囊变多见。
(3) 淋巴瘤:
两者发生部位相似;可多叶受累;可侵犯胼胝体累及对侧半球;病灶可多发。淋巴瘤以实性成分为主,出血、坏死、囊变、钙化较少;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形态较散,可见切迹征;瘤周水肿为血管源性水肿,指状水肿更明显。
(4) 脑脓肿:
临床症状和脑脊液检查支持感染性病变;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囊壁光滑,尤以内壁光滑为其特征,可见特征性大环套小环征象;DWI囊内弥散明显受限有助于鉴别。
图2-2-6 室管膜瘤
男,20岁,间断性恶心、呕吐3个月余,颈部及枕部疼痛伴步态不稳2个月。第四脑室、右侧桥小脑角区见一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T2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左侧可见残留脑脊液环绕,内部可见囊变及血管流空影,周围无水肿(A);T1WI显示病灶呈稍低信号(B);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D);第四脑室大部分填充,右侧第四脑室外侧孔扩大,蔓延到桥小脑角池和小脑延髓池,呈“溶蜡状”(A、D);MRS显示实质部分NAA峰消失,Cho峰明显升高,Cho/Cr约3.5,MI/Cr约1.42(E、F)
〔诊断要点〕
①儿童好发,多见于10~15岁;②肿瘤多位于第四脑室,亦可见于第三脑室、侧脑室和脑实质内;③病程和临床表现依肿瘤部位不同而异:发生于第四脑室者早期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发生于侧脑室者病程较长,当肿瘤阻塞孟氏孔时造成脑积水,出现颅高压症状;发生于脑实质者,多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④肿瘤常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囊变多见,可伴有钙化和出血;⑤CT一般呈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环形强化,脑室内肿瘤周围或一侧有脑脊液围绕,称残留脑脊液征;⑥肿瘤呈匍匐状生长,可完全充填第四脑室,形成与第四脑室相似的形态,可经侧孔蔓延到桥小脑池或向下进入小脑延髓池,形如“溶蜡状”;⑦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强化明显,常见沿CSF播散的多发瘤灶。
〔鉴别诊断〕
(1) 髓母细胞瘤:
两者发病年龄相似;髓母细胞瘤常发生于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发生于小脑蚓部的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有时鉴别困难。髓母细胞瘤多为实质性肿块,CT检查呈高密度,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T2WI呈等信号,DWI弥散明显受限。
(2) 脉络丛乳头状瘤:
好发于10岁之内儿童,5岁以下最多见;儿童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成人好发于第四脑室;肿瘤边缘常呈颗粒样,类似“桑椹”。由于脑脊液过度分泌,早期即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肿瘤多呈分叶状或菜花状,增强后明显强化。
图2-2-7 少突胶质细胞瘤
男,35岁,肢体抽搐10天,伴意识障碍;CT检查右侧额叶见一混杂密度肿块,低密度为主,周边见弧形及斑块状钙化(A)。MR显示右侧额叶类圆形囊性病灶,边界清晰,T2WI呈混杂高信号(B);T1WI呈低信号(C);T2-FLAIR显示病灶周围水肿及轻度占位效应(D);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可见结节状突起(E、F)
〔诊断要点〕
①好发于成人,发病高峰35~45岁,儿童少见;②肿瘤多发生于大脑周边,额叶、顶叶多见,其次为颞叶、枕叶,其他部位少见;③首发症状为长时间局灶性癫痫;病情进展缓慢,5年生存率为74%;④CT上钙化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征,表现为点片状、条索状、团块状或脑回状;⑤囊变常见,出血、坏死少见;⑥MR对钙化不敏感,肿瘤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⑦T1WI呈混杂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多数强化不明显,少数呈不均匀强化;⑧间变(恶性)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少、水肿重,占位效应明显,出血、坏死多见,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鉴别诊断〕
(1) 星形细胞瘤:
两者发病部位有区别,星形细胞瘤好发于额叶、颞叶、额顶叶、颞顶叶的脑白质区,钙化少见。
(2) 神经节细胞瘤:
较少见。发病年龄较轻,好发于颞叶,病灶主要位于皮质。病灶周围无水肿,占位效应较轻;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微强化。
(3) 海绵状血管瘤 :
CT上可见钙化;MR上由于病灶内反复出血信号混杂,呈“爆米花”样;瘤周常无水肿,增强扫描多数无强化。
(4) 钙化性动静脉畸形:
由供血动脉、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团、增粗的引流静脉组成,CTA或MRA有助于鉴别。
图2-2-8 髓母细胞瘤
男,32岁,间断呕吐伴颈部疼痛10天。小脑蚓部见一团状异常信号,部分突向第四脑室内。T2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可见多个微囊及流空血管影(A);T1WI显示病灶呈稍低信号(B);增强扫描呈不规则斑片状强化(C、D),第四脑室受压变窄,幕上脑室轻度扩张(D);MRS显示实质部分NAA峰降低,Cho峰明显升高,NAA/Cr峰约0.42,Cho/Cr约5.14,(E、F);可见升高的MI峰(E)
〔诊断要点〕
①起源于第四脑室顶后髓帆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的残余,胚胎发育期间移行成小脑外颗粒层;②好发于儿童(75%~85%),发病高峰5~15岁,男性略多;③肿瘤主要累及幕下后颅窝;④常见症状为头痛、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及视力减退,可见视乳头水肿,闭目难立征;⑤病程发展快,术后易复发,预后极差;⑥肿瘤边界清楚,病灶呈实质性,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少见;⑦CT呈高密度,T1WI呈均匀略低信号,T2WI等信号,其内可见“微囊”样改变,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强化差异大,可明显强化、部分轻度强化、甚或完全不强化。DWI检查价值很大,由于恶性程度高,病灶弥散受限非常明显;⑧肿瘤早期易通过脑脊液广泛播散,也可通过血管周围Virchow-Robin间隙转移。
〔鉴别诊断〕
(1) 星形细胞瘤:
发病年龄相似;发生于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的星形细胞瘤囊变多见,增强扫描囊壁和壁结节呈轻中度强化。
(2) 室管膜瘤:
肿瘤起源及发病部位不同;生长方式不同,室管膜瘤呈塑形生长,可通过第四脑室外侧孔蔓延到桥小脑角区和延髓周围;囊变、钙化多见;CT一般呈低密度,T2WI呈高信号,DWI弥散受限不明显。
图2-2-9 左侧额部脑膜瘤
女,55岁,头晕、头痛数年。CT横断位显示左额部凸面一梭形占位性病变(A),边界清,形态规则,呈稍高密度;骨窗显示周围骨质无硬化(B);MR显示病灶信号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C);T2WI呈等信号(D),病灶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周围环以脑脊液信号,脑皮质塌陷;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E),冠状位(F)可见明显“脑膜尾征”
图2-2-10 左蝶骨嵴(鞍区)脑膜瘤
女,55岁,结肠癌术后行头颅检查。CT横断位显示左侧蝶骨嵴占位(A),密度稍高,边界清楚;骨窗显示蝶骨左侧骨质增生性改变(B);横断位T1WI(C)病灶呈稍低信号,包绕左侧大脑中动脉;T2WI呈等信号(D),周围环以脑脊液,脑皮质塌陷;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E);冠状位(F)显示“脑膜尾征”
〔诊断要点〕
①脑膜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②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蝶骨嵴;③定位于脑外非常重要,主要依据: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周围见脑脊液环绕,皮质塌陷;④病灶密度均匀,一般在CT图像上呈稍高密度,出血、坏死少见,钙化常见,周围骨质常见增生性改变;MR平扫信号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鉴别诊断〕
(1) 血管外皮瘤:
常呈分叶状,常有坏死和囊变,周围流空血管影较明显,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骨质破坏较常见。
(2) 星形细胞瘤:
大 脑凸面脑膜瘤需与此病鉴别,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3) 垂体瘤:
鞍上脑膜瘤需与此病鉴别,垂体瘤从鞍内向鞍上生长,密度/信号欠均匀,出血、坏死及囊变较常见。
图2-2-11 垂体微腺瘤
女,23岁,泌乳半年。矢状位T1WI显示腺垂体小圆形低信号影(A),垂体柄稍后移,冠状位T1WI显示病灶位于垂体中央(B),垂体中央部分稍膨隆,冠状位T2WI呈稍高信号(C),界限不清,动态增强扫描早期(D)正常垂体明显强化,其内病灶轻度强化,呈相对低信号,病灶边界清楚
图2-2-12 垂体大腺瘤
女,73岁,泌乳半年。冠状位T1WI (A)与T2WI(B)显示蝶鞍扩大,肿块不规则,呈“束腰征”。信号不均匀,T2WI可见囊变;矢状位增强(C)显示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垂体柄前移;横断位CT平扫显示鞍区混杂密度肿块(D)
〔诊断要点〕
①垂体瘤直径≤1cm者称为垂体微腺瘤;直径﹥1cm者称为垂体大腺瘤;②微腺瘤多有分泌功能,以泌乳素瘤最多见,好发于青年女性;③大腺瘤一般无分泌功能,发病高峰约40岁以上;④微腺瘤病灶较小,诊断主要观察增强图像上病灶强化高峰晚于正常垂体,动态增强早期表现为相对低信号;⑤大腺瘤易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间接征象包括:蝶鞍扩大,垂体柄移位,鞍底下陷,当肿瘤向上突入鞍上池时,在鞍隔区受硬膜限制,呈“束腰征”。
〔鉴别诊断〕
(1) Rathke裂囊肿:
微腺瘤主要与此疾病鉴别,信号与脑脊液一样,有时T1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无强化。
(2) 颅咽管瘤:
约半数以上发生于20岁以前,主要位于鞍上区,肿瘤以完全囊性或部分囊性多见,多有钙化,垂体瘤钙化少见。
图2-2-13 颅咽管瘤
男,6岁,发热、呕吐3天,抽搐6次。CT显示鞍上池一囊性肿块,边界清楚,病变周围壳样钙化(A);MR显示鞍上囊性类圆形病灶;病变T1WI呈稍高信号(B),T2WI及T2-FLAIR呈高低混杂信号并见液-液平面(C、D),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E、F)
图2-2-14 颅咽管瘤
男,60岁,头痛1年余,记忆力下降、双下肢乏力半年余。MR显示鞍上类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变T1WI呈等信号(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B),其内见多个小囊状长T1长T2信号,中心见斑片状低信号(A、B),T2-FLAIR呈等信号(C),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D~F)
〔诊断要点〕
①颅咽管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有两个发病高峰,约一半见于5~15岁儿童,另一个发病高峰是40~60岁;②鞍上是颅咽管瘤的好发部位,约占75%;③病灶边界清楚,符合良性肿瘤生长特点;④CT显示肿瘤内壳状钙化;儿童颅咽管瘤钙化高达80%以上,钙化形态多种多样,可呈壳状、点状、斑片状、不规则团块状,颅咽管瘤有3个80%:约80%是囊性、约80%有钙化、约80%有强化;⑤T1WI囊液可呈高信号,与其内含有蛋白或出血有关,肿瘤实质部分及囊壁强化;⑥小儿颅咽管瘤常见类型为牙釉质型,多呈囊性;成人颅咽管瘤常见类型为乳头型,实性较多见。
〔鉴别诊断〕
(1) 垂体瘤:
位于鞍内,无钙化,以实质性病变为主,多有蝶鞍扩大。
(2) Rathke裂囊肿:
部位相同,无钙化,无实质成分,增强后无强化。
(3) 生殖细胞瘤:
实质性病变为主,一般无钙化,出血常见,常经脑脊液播散转移。
图2-2-15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
男,17岁,多饮多尿半年余,头痛、乏力、步态不稳一周余;CT显示松果体区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内见高密度钙化,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张、积水(A);放疗后MR图像T2-FLAIR显示病灶明显缩小,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张、积水减轻(B)
图2-2-16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
男,16岁,反复恶心、呕吐4个月。MR显示松果体区、左侧内囊膝部、后肢及左侧豆状核不规则异常信号,T1WI呈混杂稍低信号,T2WI、T2FLAIR均呈混杂信号(A~C),增强扫描后病变呈不规则明显强化(D、E),鞍上可见类似结节。MRS显示病灶Cho峰及脂质峰明显升高(F、G),SWI见病灶内广泛微出血(H)
图2-2-16(续)
〔诊断要点〕
①病变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年龄﹤25岁的患者占80%~90%,男性较多见;②最好发于松果体区,占松果体区肿瘤的50%以上;③肿瘤呈实质性;④肿瘤沿三脑室两侧壁浸润生长,使三脑室后部呈“V”形狭窄,尖端向后,整个肿瘤呈蝴蝶状,这是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较具有特征性的表现;⑤CT呈稍高密度肿块;⑥MR:T2WI呈稍低信号,是其典型表现,增强后明显强化,符合生殖细胞瘤血供丰富的特点;⑦肿瘤内常有微出血,SWI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 松果体细胞瘤:
部位相同,CT密度及MR信号相似,多见于女性,多见散在斑点状钙化,无蝴蝶状改变特点。
(2) 转移瘤:
有原发肿瘤病史,CT、MR表现可相似,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可多发,多有水肿,多有坏死囊变,呈环形强化。
图2-2-17 听神经瘤
女,69岁,左侧听力下降10年,伴左侧面部麻木7个月;CT平扫显示左侧桥小脑角区混杂密度病变,边界清楚,桥小脑角池闭塞,相邻脑池扩大(A);骨窗显示左侧内听道扩大(B)
图2-2-18 听神经瘤
女,48岁,左侧听力进行性下降4年;MR显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信号不均匀,实质部分T1WI呈低信号(A),T2WI呈稍高信号(B),内见小类圆形长T1长T2囊变区,增强扫描病变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明显强化(C、D),病变延伸至内听道内
〔诊断要点〕
①好发年龄为40~60岁,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及走路不稳;②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0%~80%,多为单侧,双侧听神经瘤多见于神经纤维瘤病-Ⅱ型;③肿瘤可仅局限于内听道内,也可从桥小脑角区延伸至内听道内;④肿瘤常与硬脑膜呈锐角相交,边界清楚,大部分可见内听道扩大;⑤肿瘤内囊变多见,实质部分于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MR T1WI多呈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变区CT上呈低密度,MR上呈长T1、长T2信号;⑥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多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鉴别诊断〕
(1) 脑膜瘤:
不累及内听道,囊变少见,CT平扫呈等或略高密度,MR 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均匀明显强化。
(2) 表皮样囊肿:
常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有“见缝就钻”的特点,CT平扫多为低密度,MR上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多无明显强化。
(3) 三叉神经瘤:
首发的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痛、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影像学检查可见岩骨尖骨质吸收或破坏,内听道无改变,肿瘤可跨颅中、后窝生长呈哑铃状。
图2-2-19 颅内转移瘤
女,43岁,左侧乳腺癌术后2年,发现肺转移瘤1年,头痛2天;CT平扫显示两侧大脑半球、多发等或稍低密度结节影,周边见指状水肿(A);MR上病灶及瘤周水肿显示更为清楚,病灶主要位于皮髓质交界处,T1WI上呈稍低信号(B),T2WI、T2-FLAIR图像上呈稍高信号(C、D);增强扫描两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可显示更多的病灶,病灶呈环形强化(E、F)
图2-2-20 颅内多发转移瘤及左侧额部脑膜转移瘤
男,58岁,确诊肺癌1月余;MR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A),T2-FLAIR显示病灶周边指状水肿(B),增强扫描T1WI(C)和T2-FLAIR(D)病灶呈环形强化,并可见左侧额部脑膜增厚、强化
图2-2-20(续)
〔诊断要点〕
①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85%~90%有原发肿瘤病史,常见的原发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肾癌及消化道来源的恶性肿瘤等;②病变常为多发,大小不一;③发病部位以幕上多见,并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④病变常伴明显的瘤周水肿,多呈指样,且水肿范围常与病灶大小不成比例;⑤CT平扫病变多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数为高密度;⑥病变多数于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少数可在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⑦增强扫描可显示更多的病变,病变可呈结节状、团块状或环状强化;⑧病灶出血较常见。
〔鉴别诊断〕
(1) 多发性脑脓肿:
常有感染病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多呈均匀的薄壁环状强化。
(2) 结核瘤:
常有相应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结果,多表现为薄壁环状强化,伴有脑基底池强化,可有钙化。
(3) 多发性脑膜瘤:
多位于脑外,与硬脑膜相连或位于脑室内,水肿无脑转移瘤明显,CT平扫呈等或略高密度,多呈均匀明显强化。
(黄飚)
1. 郭启勇.实用放射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金征宇.医学影像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 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 Haaga JR. CT and MRI of the Whole Body.5th ed.Philadelphia:Mosby,2009
6. 兰宝森.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 Som PM,Curtin HD.Head and neck imaging.4th ed.St Louis:Mosby-year book,Inc,2003
8. 曹朋,史克珊,李钢.胶质瘤瘤周水肿的磁共振波谱和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6):643-645
9. 余云湖,朱涛.儿童髓母细胞瘤基础研究进展.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5):47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