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儿科消风理论于当代临床的实用价值

“风”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余多年临证发现,除传统理论的“外风”、“内风”外,有必要提出“伏风”的概念,其在儿科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发挥重要影响,尤其在当前日益增多的小儿过敏性疾病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应用消风理论指导多种儿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 诸证多因风作祟

1. 六淫外感风为先

风为百病之长,首先是指外感诸邪往往以风邪为先导,其他外邪与之相合而伤人为病。《临证指南医案·风》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其肺常不足,藩篱疏薄,最易为“外风”所伤。儿科外风侵袭所生病,常见有感冒、鼻渊、乳蛾、咳嗽、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春温、暑温、湿温、秋燥等时令疾病,以及痹病、痿病等肢节疾病。

2. 外感内伤引肝风

小儿肝常有余,说的是由于小儿阳气不足,御邪力弱,外邪易犯,邪毒易炽,化热化火,而肝为少阳之脏,易为邪热蒸灼,引发肝风妄动,是为内风。如《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说:“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其临床证候以抽搐为特征,有外感风热扰动肝风之风热惊风,或邪陷厥阴心肝热盛动风,或热病伤阴,阴虚不能制阳之肝风妄动。也有纯属内伤而引动肝风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之肝肾阴虚阳亢而动风,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而生风,久泻不止脾肾阳衰之慢脾风,以及《活幼心书·痫证》所谓“惊传三搐后成痫”之风痫等。

3. 先天禀赋潜伏风

以上外风、内风之论,已为人所熟知。而今余所论风,需详来自先天禀赋,平时深伏体内,一有外风侵袭,或者某气、某味、某物所触,则随之被引动而发为风病之伏风。伏风平时深潜体内,疏之不散、息之难平,乃由于禀受于父母之先天,因而成为多种风病之夙根。此种先天禀赋,因为家族体质有异,即今所谓过敏性体质,对多种他人触之无碍的外风、气味、饮食、花粉、皮毛等物,一有所触则宿疾复发。其临床所发疾病,如鼻鼽、风咳、哮喘、过敏性紫癜、荨麻疹、异位性皮炎等,在儿科颇为常见,且有日渐增多之趋势,因其常见的临床证候,如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呛咳咽痒、哮鸣气喘、肤起风团、皮肤瘙痒等,皆符合中医学风证特征,因而可以归于风病一类。而今研究此类疾病病因,都与患儿的过敏性体质有关,其体质特点又与先天禀赋有直接关系。当然,此种伏风平时可能并无病态表现,只是接触某些可能引发的外来因素则风象显露而发病。每个患儿的禀赋体质有所差别,所以,引动伏风发病的诱因也不尽相同,但最为多见的诱因则是外风,包括风寒、风热,即外风引动伏风而发病。同样的外感风邪、气味、饮食、花粉、皮毛等接触,其他小儿并不会发生此类风病,说明这类小儿自有其特应性体质的内因。余多年临证总结认为:禀赋有异、伏风内潜,加上外来贼风所犯,两风相合而形成多种风病,在小儿过敏性疾病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祛邪扶正论消风

以上多种与外风、内风、伏风相关的疾病,其治疗均需消风。外感风邪之疏风解表、肝风内动之平肝息风,前贤已有诸多论说,不再赘述。而今单论这成于先天、发于后天之伏风,如何消风,值得深入探讨。

伏风来自先天禀赋,潜伏体内,形成小儿之体质,可称为特禀质。这种特殊的禀赋将伴随小儿之终生,意图从根本上将之消除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这类风病,因其伏风夙根难除,不可妄言根治。但是,不易根治,不能说就是无可治疗,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消除其风证之证候,即祛邪而控制病情,又可以抵御其诱因之触犯,即扶正而预防发病。对于这类疾病治疗的目标,应定位为谋求发病轻、少发病,若能达到较长时期不发病,即长期缓解,甚至经较长时间调理后长期不发病,也可以评为临床治愈。用现代基因学说来解释,也就是说:遗传基因是不能改变的,但基因表达的调控是有可能做到的。

治疗伏风为病有多种治法。

1. 散邪消风法

用于外风初犯,伏风欲起之风犯肺卫证。常见于外感风邪引发各种风病的初期。症见恶风,发热,头痛,鼻塞,鼻痒,流涕,喷嚏,咽痒,咳嗽,皮疹等。此时外风犯于肺卫,风束肌腠,肺气失宣,有引发伏风之虞。风邪在表,治宜辛散消风之剂,兼抑伏风。偏风寒选方荆防败毒散加减,常用药麻黄、荆芥、防风、白芷、辛夷、苍耳子、蒺藜等;偏风热选方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蝉蜕、菊花、紫草、甘草等。

2. 除湿消风法

用于风邪夹湿之风湿犯表证。常见于奶癣、湿疹等疾病。症见肤起皮疹,渗溢脂水,瘙痒难忍,或有脘痞纳呆、大便稀溏、关节肿痛,舌苔腻等。此属外风夹湿,或者伏风兼湿蕴体质者,风与湿合,走窜肌肤经络而病。治当用除湿消风之法。偏风泛肌肤选方消风散加减,常用药防风、蝉蜕、蒺藜、苏叶、川芎、生地、僵蚕、蜈蚣、地肤子等;偏湿溢肌表选方除风胜湿汤加减,常用药苍术、秦艽、薏苡仁、佩兰、羌活、独活、土茯苓、白鲜皮等;还可加用外治之法,如苦参、黄柏、黄连、马齿苋、败酱草、蛇床子等煎汤外洗。

3. 凉血消风法

用于邪热入血之血热生风证。常见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等疾病。症见肌肤紫癜或风团颜色红紫,高出皮面,瘙痒,或有鼻衄、齿衄、尿血,舌质红等。此证因外感风热或饮食辛热而热入血分,蒸灼而引动伏风。治当用凉血消风之法。选方犀角地黄汤加味,常用药水牛角、生地、赤芍、牡丹皮、虎杖、紫草、板蓝根、甘草等。

4. 养血消风法

用于血虚生风证。常见于奶癣、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症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起屑、瘙痒,或紫癜颜色淡红,口干,唇舌色淡,舌质淡少津等。此因津血亏虚,风燥发于肌肤而生。治当用养血消风之法。选方四物汤加味,常用药当归、川芎、熟地、白芍、乌梅、乌梢蛇、紫草、甘草等。

5. 豁痰消风法

用于风痰内蕴证。常见于风咳、哮喘、鼻鼽等疾病。症见:呛咳连作、喉间痰嘶、哮鸣气喘,鼻喉作痒、喷嚏流涕等。这类疾病以特禀体质风痰内伏为主,常由外感风邪而引发。治当用豁痰消风之法。选方涤痰汤加减,常用药胆南星、枳实、葶苈子、地龙、僵蚕、辛夷、五味子等。

6. 固表御风法

用于表虚不固证。常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引发风病的患儿。症见: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或虚胖,动则汗出,少气懒言,唇口色淡;恶风畏寒,四肢欠温,多汗、汗出不温,易于感冒,又常因感冒诱发鼻鼽、风咳、哮喘疾病。治当用固表御风之法。选方玉屏风散加味,常用药炙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等。

(三) 消风法的临床应用

风性善行而数变,伏风病变好发于肺系鼻窍、肌肤皮毛。平时伏风深潜体内,病发时犯表束肺泛肤。风行健,易伏而难除,特提出以消风为主,灵活运用疏散、搜剔、凉血、养血、豁痰、固表等多种治法相配合,可用于治疗多种儿科反复发作难愈性风病。以下列举一些小儿常见风病的消风法辨证治疗。

1. 消风法为主治疗小儿鼻鼽

鼻鼽,又称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临床以“鼻塞、流涕、鼻痒、喷嚏”为主症,气温变化、冒风着凉时易于发作,可伴发哮喘、中耳炎、眼结膜炎、睡眠呼吸障碍等,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历代关于鼻鼽的病因病机,多从“寒、热、脏腑虚弱”论治,如《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曰:“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令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景岳全书·鼻证》则说:“鼻涕多者多由于火,故曰肺热甚则鼻涕出。”《辨证录·卷三》有言:“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非脑漏也。”历代文献对小儿鼻鼽的直接论述不多,现代尚缺乏其辨证分型的统一标准。余多年临证体会,鼻为肺之窍,风邪上受首先犯肺,风犯肺窍是小儿鼻鼽的主要诱发外因,伏风内潜是其反复发作难愈的夙因。治疗当以消风宣窍为基本法则,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风邪属性的不同,辨证应用不同的消风法施治。

发作期:症见骤然鼻塞或鼻塞加重,鼻痒,甚至目痒、皮肤痒,清涕如注,喷嚏连作频发,咳嗽,咳痰,寐中张口呼吸。此为伏风内蕴、外风触发共同导致肺窍不利的结果。治疗予疏风宣窍、宣肺化痰以祛风,以自拟方消风宣窍汤(炙麻黄、桂枝、辛夷、苍耳子、五味子、乌梅、胆南星、广地龙)为主方。风寒表证明显者加荆芥、防风;风热表证明显者加金银花、薄荷、蝉蜕;鼻塞重者加川芎、细辛;清涕量多者加苍术、半夏;鼻干瘙痒者加白芍、生地;痰多、色黄者加浙贝母、黄芩、黛蛤散;干咳、少痰者加南沙参、麦冬、天门冬;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蒺藜、地龙。

缓解期:此时患儿无“外风”引动证候,以“伏风内潜”为其隐患,临床体会,此时最常见的有两种证候,即肺脾气虚证、营卫不和证。若患儿症见遇冷风后则鼻痒、喷嚏连作、鼻塞、清涕,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自汗盗汗,舌质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脉弱,以肺脾气虚为主,治予补肺健脾,益气固表御风,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常用药:炙黄芪、白术、防风、辛夷、党参、煅龙骨、煅牡蛎。若患儿症见冷热交替时鼻塞、流涕、喷嚏连作,恶风畏寒,手足不温,面色 白,自汗,汗出身凉,舌淡红,苔薄白,脉弱,以营卫不和为主,治予温振卫阳以御风,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常用药:炙黄芪、桂枝、白芍、辛夷、细辛、五味子、炙甘草。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咽痒喉干加蝉蜕、青果;脘胀痞满加枳实、莱菔子;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六神曲;口干苔少加南沙参、麦冬。

2. 消风法为主治疗小儿风咳

近年来儿科临床上咳嗽变异型哮喘多发,本病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咳嗽、痰少为主要表现,无明显喘鸣及肺部阳性体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有发展成支气管哮喘的倾向,是儿科难治的顽固性慢性咳嗽病。余认为本病以“咳嗽”为主症,无喘息,而又伴有气道高反应性,与一般的咳嗽、哮喘均有区别。因本病除久咳难愈外,遇冷空气或接触过敏原等诱发或加重,并常伴见鼻、咽、目痒,甚或皮肤瘙痒,咳甚伴见喘息,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说明其与外风、伏风相合致病密切相关,故命名为“风咳”。本病与“哮喘”有相同之处,同为外因、内因相合致病,同样有风病特征,同时有反复发作难以痊愈的特点,其夙因则均在于伏风内潜。风咳的外因为感受外风,内因为素有伏风,外风引动伏风,肺失宣肃为本病的主要病机。风咳治疗以消风为基本法则,临证分发作期与休止期两期论治。

发作期:症见干咳,或有痰难咯吐,咽痒,咽喉不利,伴见鼻塞、流涕、喷嚏,鼻目痒,或有皮肤瘙痒,凌晨前后易于发作。可见发作期肺热阴伤、风、痰并见,治疗需兼顾消风、化痰、清热、养阴。常用方为泻白散加味,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炙麻黄、蜜炙紫菀、南沙参、天冬、黄芩、五味子、胆南星、炙甘草。其中桑白皮、地骨皮肃肺止咳;炙麻黄为疏风而宣肃肺气,解痉止咳之良药。咳嗽频作,加蜜炙款冬花、百合、五味子;咳痰黄稠加蚤休、前胡、胆南星;鼻塞鼻痒加辛夷、苍耳子;鼻流清涕加荆芥、苍术;流黄涕加菊花、鱼腥草;皮肤瘙痒加地肤子、蒺藜;咽痒加蝉蜕、牛蒡子;咽红肿痛加虎杖、败酱草。

休止期:患儿咳嗽停止后应当注意避免触冒外风,防感外邪,同时继续补肺固表以御外风、消风化痰以息伏风,图谋改善体质,以减少发作,或至痊愈。临证常用玉屏风散加味。常用药:炙黄芪、白术、防风、煅龙骨、煅牡蛎、蝉蜕、僵蚕、炙百部、炙甘草。恶风、多汗、汗出身凉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鼻塞、喷嚏加苍耳子、辛夷、炙乌梅;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蒺藜;咽喉干痒加蝉蜕、青果、玄参;脘胀痞满加枳壳、莱菔子;形瘦体弱加党参、茯苓;口干苔少加南沙参、麦冬。若是患儿胃纳尚可,加用乌梅、五味子等酸甘敛肺之品,有助敛肺固表御风之功。

3. 消风法为主治疗小儿哮喘

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近年来多项研究已表明,本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小儿哮喘发作具有起病急、发病快、传变迅速、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风邪之至,疾如风雨。”此与风邪之风为阳邪、风性主动、风善行而数变,以及风有动静的性质特点相似。余个人以为,“风”为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风又分为外风和伏风。此外,痰亦为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小儿肺脾肾三脏不足,水液代谢失常,易于生痰化饮,留伏体内。风易与痰胶结,致使风难祛而痰难消、痰难化而风难祛。外风引动内伏风痰,而致气道拘挛,痰气交阻于气道,气机升降失调,则气息喘促、呼吸困难,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相搏,则喉中痰鸣作响。哮喘发作的病理因素主要在风与痰,其中伏风起了主导性作用,外风诱导伏风发动则哮喘发作、外风暂祛伏风内潜则哮喘缓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又有发作似平,安静时呼吸平稳无喘,活动时则随即喘鸣又作的患儿,既不是持续发作又不能维持缓解者,所以,余近年提出哮喘应当分三期论治,即在发作期、缓解期之间增加一个迁延期。哮喘三期虽然证候不同,而治疗总以消风为大法,临床分期论治方法如下。

发作期:症见喘息气促,咳嗽咳痰,喉间痰鸣,以外风引动内伏风痰、肺失宣肃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消风宣肺为主,并佐以豁痰平喘。风寒束肺证治以温肺散寒,豁痰平喘,选方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炙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芥子、莱菔子、僵蚕、枳壳、五味子等。痰热阻肺证治以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选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苏葶丸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前胡、石膏、葶苈子、苏子、射干、胆南星、广地龙、黄芩、虎杖等。

迁延期:症见咳喘减而未平,静时息平,活动后喘鸣发作,喉中有痰,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弱,指纹淡滞。此时多为正虚邪恋,或为肺脾气虚、或为肾气亏虚,而风痰仍然恋肺且时时发动。治疗以消风化痰,同时予补虚扶正。风痰恋肺,肺脾气虚证治以消风化痰,补益肺脾,选方射干麻黄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炙麻黄、陈皮、法半夏、苏子、细辛、炙款冬花、人参、五味子、炙黄芪、白术、防风、僵蚕、地龙、甘草等。风痰恋肺,肾气亏虚证治以泻肺祛痰,补肾纳气。偏于上盛者选方苏子降气汤加减,常用药苏子、杏仁、前胡、法半夏、陈皮、肉桂、紫菀、炙款冬花等;偏于下虚者选方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常用药山茱萸、熟地黄、补骨脂、胡桃肉、怀山药、茯苓、炙款冬花、半夏、细辛、五味子、炙麻黄、射干等。

缓解期: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临床辨证多从肺脾肾三脏之气阴阳虚损论治,余临证体会哮喘缓解期以肺脾气虚证最多见。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哮喘患儿平素多有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易致汗出、遇冷易发的特点。且近年来,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最主要的诱发原因,甚至占80%以上,均可佐证肺脾气虚证为缓解期最多见证型。治疗当予补肺益气,固表御风,选方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黄芪、防风、半夏、橘红、五味子、炙甘草等。若是脾肾阳虚证当治以健脾温肾,固摄纳气,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肺肾阴虚证当治以养阴清热,补益肺肾,用麦味地黄丸加减。

4. 消风法为主治疗小儿荨麻疹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局限性水肿性风团,速发速退,退后无明显痕迹,常伴有明显瘙痒,中医称之为“瘾疹”,俗称“风疹块”。正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言:“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发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荨麻疹发病以皮肤突然出现风团块,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即可消退,来去无定踪,瘙痒异常,体现了风邪善行而数变、居无定所的特点,余认为本病当属“风病”之一。在荨麻疹的治疗中,消风要贯穿其始终,并根据风邪所兼夹寒、热、湿的不同,酌加散寒、清热、凉血、祛湿药,配合调和气血。常用药:菊花、蝉蜕、防风、升麻、地肤子、豨莶草、蒺藜、乌梢蛇、生地、牡丹皮、紫草、生甘草。风团色白,遇寒更甚、得热则缓加麻黄、荆芥、羌活;风团灼热,遇冷觉舒加连翘、薄荷、黄芩;瘙痒难忍者加白鲜皮、苦参熏洗;皮肤干燥者加当归、白芍、何首乌;性情急躁、情绪紧张时症状明显者加柴胡、郁金;风团久留难祛者加藤类及虫类药搜络祛风,如忍冬藤、僵蚕、地龙、乌梢蛇。平素注意生活饮食禁忌,不食用鱼虾、辣椒等辛腥动风之品,避免接触花粉、皮毛等可能动风之物,以防引动伏风而发病。

5. 消风法为主治疗小儿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又称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类与遗传过敏性体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多于幼年期发病,发作时皮损瘙痒难耐,常使患儿寝食难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且因皮损持续存在,影响外观,也会使患儿产生自卑,影响其心身健康。目前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西药治疗可暂时控制症状,但疗效与不良反应成正比,不宜久用。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优势明显。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奶癣”、“湿毒疮”、“四弯风”范畴,常发生于禀赋有异、过敏体质的儿童,在外感风邪夹寒、热、湿、燥等邪侵袭之后,引动伏风而发病。小儿本就素体脾常不足,运化失健,湿易内生。风湿相结,搏结气血,多从阳化热,郁热成毒,浸淫肌肤而发疹,风与气相搏于肌肤,则发痒。若风祛,湿自孤矣,难以祸患肌肤。治当消风除湿,待症状缓解后予养血祛风、利湿止痒。常用药:桑白皮、僵蚕、地肤子、乌梢蛇、薏苡仁、蝉蜕、蒺藜。湿疮水液浸淫加茵陈、苍术、土茯苓、六一散;色红脓水流溢加黄连、黄芩、金银花、败酱草;皮疹皮肤粗糙、痂皮鳞屑者加生地、当归、赤芍、天花粉;瘙痒甚者加地龙、蜈蚣、白鲜皮;性情急躁者加郁金、栀子、香附;大便秘结者加枳实、大黄、莱菔子;口臭者加槟榔、枳实、焦山楂;上肢皮疹为主者加桑枝、桔梗;下肢皮疹为主者加牛膝、木瓜。另并用苦参、黄柏、益母草、蛇床子、地锦草、马齿苋煎水外洗。

6. 消风法为主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免疫性疾病,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皮疹(斑丘疹对称分布,大小不等,略高出于皮肤表面,压之不退色),病变常累及胃肠、关节、肾脏,伴见腹痛、关节痛、便血、血尿、蛋白尿等症状。属于中医学“血证”、“紫癜风”、“葡萄疫”范畴。古人即有论述风邪为本病病因的记载,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之五·疡医》所云:“夫紫癜风者,由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者是也。此皆风湿邪气客于腠理,与气血相搏,致荣卫否涩,风冷在于肌肉之间,故令色紫也。”此言其病因源于风湿邪气客于肌腠,荣卫不和,或加之风寒,使血脉损伤瘀滞而皮肤色紫,另外也有从“风热、内热生风”认识本病者。余临证体会本病亦可从外风引动伏风来认识。小儿禀赋体质特异,素有伏风内潜,易于为外风引发,且小儿饮食失节易于蕴生内热,外风引动伏风加之内有伏热,风夹热邪酿成热毒,风热毒邪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发生紫癜,风热毒邪循经下侵于肾,损伤脉络而溺血。

治疗本病,历代多采用疏风兼清热凉血活血法,如《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总论》曰:“大抵斑疹之候……其证候未全或未明者,但可与升麻散解之,其已明者,即可用大黄、青黛等凉药下之,次即与白虎汤。”余以为,消风法应贯穿本病治疗全过程,临证时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佐以凉血解毒或配以泄热降火、通腑导滞之品;皮疹经久难消者辅以益气养血之品。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防风、荆芥、水牛角、生地、赤芍、玄参、紫草、生甘草。皮肤紫癜多者加丹皮、丹参、茜草;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僵蚕、蒺藜;关节痛者加秦艽、威灵仙、忍冬藤;腹痛者加木香、芍药、郁金;鼻衄者加仙鹤草、侧柏叶;尿血者加小蓟、石韦;便血者加地榆炭、槐花炭;尿中红细胞经久难消者加参三七粉或琥珀粉调服;病程较长,斑色黯淡,时起时消劳累加重者加黄芪、白术、党参;手足心热、烦躁少寐者加熟地、黄柏、知母。

参考文献

[1] 张永春,汪受传.汪受传从风痰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4):549-550.

[2] 李萌,汪受传,戴启刚.汪受传教授从伏风论治小儿鼻鼽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278-3280. KCU1myPWCHQd8Te+3ygDNx0mS1x8Ig9ggL2UY5+DmMTuwb0wP33s2GOCE/Npb/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