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育仁教授根据现代小儿脾胃病的发病特点,于1979年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观点。30多年来,我们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理论探讨,研究其学术内涵;作了系统的临床观察,研究其适应病证;开展了动物实验,研究其药效机理;形成了中药制剂。
江育仁教授在1979年11月出版的《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一书中发表了“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指导意义”一文,其中有一节为“脾健贵在运不在补”,他说:“‘运’,有行、转、旋、动之义,有动而不息之特征。运与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敷布全身。对于小儿来说,不仅为其维持生理活动所必需,而且是其生长发育的物质保障。因此,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正是由其主运化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提出了扶助运化在小儿脾胃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脾健贵在运”的理论观点渊源于钱乙“脾主困”的学术思想。《小儿药证直诀》的脾胃病主方益黄散以理气药为主,通利气机而达到“益黄”的目的;异功散以四君子汤加陈皮,体现了补运兼施的观点。脾气困遏,运化失健,是小儿脾胃病的基本病机特点。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临床小儿脾胃病因饮食不足、营养缺乏而引起者已越来越少,因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而产生者则越来越多。所以,脾胃虚弱病证在减少,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的病证在日益增多。在这个时候提出运脾疗法,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理论创新。
运脾疗法是以调和脾胃,消除影响脾运的各种病理因素,恢复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为目的的治疗方法。
小儿脾常不足,多种病因均易于损脾伤胃,造成运化失健的病证。据我们的临床调查分析,目前临床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病因有: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③久病重病,损伤脾胃;④暑湿风寒,困脾伤阳;⑤情志失调,思虑伤脾。其中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最常见的病因,占小儿脾胃病发病原因的一半以上。
对临床常见小儿脾胃病作证候分析,其病机多与脾运胃纳,脾升胃降的功能失职有关。诸如:脾运失健,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阻,运化失司,是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壅滞,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等。
运脾疗法常用的治法有以下四种。
用于湿困脾土证。症见胸闷纳呆,泛恶呕吐,脘痞腹胀,口腻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水泻,舌苔厚腻等。湿邪由来,有外感时令之湿;有内伤生冷瓜果之湿;有脾弱失运,留滞中焦之湿。本证多见于夏令时节。脾喜燥而恶湿,湿性腻滞,湿阻中州则脾气困遏,运化无权。治疗宜取芳化之品以燥湿醒脾,恢复运化,方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苍术为燥湿运脾主药,如张隐庵《本草崇原·本经上品》所说:“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苍术味微苦、气芳香而性温燥,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所喜,因而作为运脾主药。燥湿运脾药另如佩兰、藿香、厚朴(花)、白豆蔻、法半夏、扁豆(花)、大豆卷、车前子等皆常用之品;若湿蕴化热者,又当适当伍以薏苡仁、黄芩、青蒿、六一散等清化之药。
用于乳食积滞证。症见脘腹胀满,嗳气酸馊,泛恶恶食,腹痛泄泻,大便腐臭,夹不消化物,舌苔多垢腻。证由乳食不节,滞于中脘,积而不消形成。脾喜运而恶滞,乳食壅积,则转运失职,升降失司。治疗此证,调脾必兼和胃,宜取运脾开胃,化食消积之法,方如保和丸。常用药苍术、焦山楂、鸡内金、焦六神曲、炒谷芽、炒麦芽等。
用于中焦气滞证。症见纳谷呆钝,脘腹作胀,叩之如鼓,腹痛便秘,得泻痛减,矢气后胀痛亦轻。证由气机壅滞,运行不利产生。脾喜舒而恶郁,气机不利则水谷不运,清浊不行。治宜理气导滞,开郁助运。方如木香槟榔丸。常用药有陈皮、木香、枳壳、槟榔、香附、丁香、莱菔子等。
用于脾阳不振证。症见面 神疲,怯冷乏力,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口泛清涎,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病机多因久病或素禀脾土虚寒。脾喜温而恶寒,中土虚寒,阳气不振,失于蒸腾鼓动,水谷无以腐熟转输。治当温运脾阳,以驱动脾运功能。方如附子理中丸。常用药炮姜、砂仁、益智仁、肉豆蔻、草豆蔻、制附子。
若患儿已有脾虚证象,也可以补运兼施。与运脾法相对的是补脾法,包括补脾气、滋脾血、养脾阴、温脾阳四法。补运兼施法常用的治法如益气助运法,方如异功散加味;养阴助运法,方如益胃散加味等。
以“脾健贵在运”的理论为指导,可以用运脾疗法为主治疗多种小儿脾胃病。
厌食症是小儿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的病症,近30多年来儿科临床常见。我们曾调查了300例厌食患儿的证候,脾运失健证占60%,脾胃气虚证占35%,脾胃阴虚证占5%。可见本病以脾运失健证多见,即使是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虚象亦并不显著,且同时有脾运失健的表现,所以,余在1980年就开始做以运脾法为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病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
脾运失健证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口淡乏味,或有流涎,嗳气呃逆,恶心,大便软溏,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濡,指纹淡红。治疗以调脾助运为法,常用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三法合方,以不换金正气散为主方,常用药苍术、佩兰、陈皮、鸡内金、焦山楂、焦六神曲。嗳气泛恶者加姜半夏、竹茹;大便软溏者加山药、薏苡仁。
脾胃气虚证证候:不思饮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形体偏瘦,唇色淡,口淡乏味,脘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色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指纹淡红。治当健脾益气,但应佐以助运,以异功散为主方,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焦六神曲。大便溏薄者加炮姜、肉豆蔻;脘腹胀者加木香、厚朴、莱菔子。
脾胃阴虚证证候:不思进食,厌恶进食,食少饮多,面色少华,唇红,手足心热,汗多浸衣,形体偏瘦,大便燥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指纹紫或红。治当滋脾养胃,但也要佐以助运。本证滋养脾胃之阴宜清补而不可腻补,以免滋阴而碍运;助运不可过用温燥之品,以免损伤阴液,以养胃增液汤为主方,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乌梅、白芍、甘草、焦山楂、麦芽。口渴烦躁者加天花粉、芦根、胡黄连;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子;夜寐不宁,手足心热者加牡丹皮、莲子心、酸枣仁;兼脾气虚弱者加太子参、山药。
“积”指聚集,“滞”指停滞。“积”之病名首见于《灵枢·百病始生》,其所言之积范围广泛,并不专指小儿积滞。而小儿积滞病名则首见于明·鲁伯嗣《婴童百问·第四十九问》,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积滞分为乳积、食积和气积三个类型。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积滞为有形实邪,应属实证,但亦有素体脾胃虚弱而又伤于乳食者,是为虚实夹杂证。乳食停积中焦不化,总以消食助运为治疗主法,又常配合使用理气助运、燥湿助运、和胃降逆、消积导滞,以及安神、补脾、清热类药物。本病因伤乳与伤食的不同,是否体虚的区别,常分为如下三证论治。
(1) 乳积证证候:见于婴儿以乳为主食者,有饮乳过量史,不思哺乳,脘腹胀满,嗳气乳臭,呕吐乳片,睡眠不安,大便腥臭,或夹乳块,舌苔白腻,指纹紫滞。治当消乳运脾,以消乳丸为主方,常用药炒麦芽、茯苓、砂仁、香附、炒谷芽,其中炒麦芽擅消乳积,宜重用。频频呕吐加丁香、陈皮;腹胀啼哭不安加大腹皮、莱菔子;大便秘结加瓜蒌子、冬瓜子;舌苔厚腻加苍术、佩兰;肚腹灼热加连翘、黄芩。
(2) 食积证证候:见于进普通饮食者,有饮食过量史,不思进食,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气酸馊,呕吐食物,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大便酸臭或秘结,舌苔垢腻,脉弦滑。治当消食运脾,以保和丸为主方。常用药苍术、焦山楂、焦六神曲、鸡内金、莱菔子、陈皮、制半夏,肉食积重用焦山楂、谷食积重用焦六神曲、面食积重用莱菔子、干硬食积重用鸡内金。腹胀甚者加枳实、厚朴;腹痛甚者加木香、槟榔;恶心呕吐加生姜、竹茹;烦闹不宁加栀子、莲子心;大便秘结加大黄、莱菔子;大便稀溏加白术、薏苡仁;脘腹冷痛加乌药、高良姜;兼有发热加石膏、胡黄连。
(3) 脾虚夹积证证候:见于平素体弱脾虚者,不思乳食,食则饱胀,呕吐酸馊,腹满喜按、喜俯卧,夜寐不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大便稀糊或溏薄,夹食物残渣,唇舌色淡,舌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治当补运兼施,健脾消积,以健脾丸为主方。常用药苍术、白术、木香、黄连、茯苓、党参、焦六神曲、陈皮、砂仁、焦山楂、山药、甘草。呕吐加姜半夏、苏叶;腹满喜按加炮姜、厚朴;腹痛腹冷加香附、干姜;纳呆加枳实、槟榔;大便稀糊或溏薄加薏苡仁、芡实;舌苔白腻加藿香、佩兰。
泄泻是我国卫计委提出的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在婴幼儿尤其常见。泄泻的病因病机,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所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说明总与脾运失健、水湿水谷不化有关。因而提出了以运脾化湿为主的治疗原则。
运脾化湿首选苍术,若是外感风寒,加用防风炭、白芷、生姜;暑湿外感,加用藿香、佩兰、六一散;肠腑湿热,加用葛根、黄芩、黄连;伤于饮食,加用焦山楂、焦六神曲、鸡内金;伤于乳汁,加用炒麦芽、炒谷芽、砂仁;脾气亏虚,加用党参、茯苓、白术;脾阳不振,加用煨益智仁、砂仁、炮姜;脾肾阳虚,加用制附子、煨益智仁、补骨脂;阳虚滑脱不禁,加用石榴皮、赤石脂、肉豆蔻。但若是泄泻伤阴,则当舍却苍术,用甘凉养阴如北沙参、麦冬、生地黄,与酸甘化阴之炙乌梅、白芍、炙甘草,气阴两伤更当用生晒参、麦冬、五味子。
泄泻病位在脾胃,以口服药物直达病所最佳,尤其是散剂,可在胃肠逐渐吸收而持续生效,静脉补液用药一般只是在Ⅱ度以上失水时使用。江苏省中医院曾用院内制剂Ⅰ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治疗偏湿泻,Ⅱ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炮姜炭)治疗脾虚泄泻,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治愈了大批患儿。近年来,因药品审批杂菌含量不易过关而停产,引发我们对传统散剂如何在当今临床发挥作用的思考。
唐容川《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治血者,必治脾为主。”指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因而历来治疗血虚证候除滋阴养血之外,常常采用健脾助运、益气生血诸法。如《本草纲目·卷十一》引《张三丰仙传方》之伐木丸,用苍术(米泔浸水宿)2斤、黄酒曲(同苍术共炒为赤色)4两、皂矾(醋拌晒干,入瓶火煅)1斤,共为末,醋糊丸,治疗皮肤黄肿,心腹胀满,肢倦无力,食而不化等证。方中皂矾又名绿矾,主要含硫酸亚铁,部分另含铜、铝、镁、锌等,因而能增加人体亚铁等微量元素的摄入。苍术为运脾要药,合黄酒曲则能运脾燥湿、消积和胃,既增加皂矾中亚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也可减轻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古人通过临床实践试验组成的方剂,其配方组成却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达到增效减毒的效应,可见古方科学性之一斑。
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曾用运脾养血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以苍术、陈皮、皂矾、大枣组成运脾养血散,治疗患儿91例,显效24例、有效50例、无效17例,有效率81.32%。受试患儿普遍食欲增进,副作用小。实验研究表明运脾养血散有降低FEP(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与Hb比值的作用。
疳证为全身气血亏虚之证,目前临床上重症干疳证已少,以轻症疳气证多见。疳气证虽有虚象而未重,可采用补运兼施法治疗。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资生健脾丸,方取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芡实、甘草健脾益气,藿香、扁豆、苡仁、白豆蔻、泽泻燥湿运脾,陈皮、橘红、砂仁理气运脾;山楂、麦芽消食运脾,外加莲子肉养心、桔梗升提、黄连清热,是补脾、运脾兼施的名方,历来用为治疗疳气证的主方。至于疳积证,为虚实夹杂之证,常用《医宗金鉴》肥儿丸治疗,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六神曲、炒山楂、麦芽消食运脾,使君子、芦荟杀虫消疳,胡黄连、黄连消疳清热,同样是补运兼施,只是增加了消疳之品。干疳证为气血亏损之重症,倡用八珍汤益气养血,但也应加用陈皮、炒谷芽、炒麦芽等运脾药物,否则因患儿脾胃衰弱,虽用补品补药而难以吸收利用。余按照运脾可补脾的原则,曾用研制的调脾合剂(苍术、陈皮、佩兰、焦山楂、鸡内金)治疗疳气证,有效率83.33%,大部分患儿治疗后尿D-木糖排泄率和淀粉酶增加,体重有明显增长。
为了探讨运脾法的作用机制,我们以苍术、陈皮、焦山楂、鸡内金制成儿宝颗粒,作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临床检验表明:儿宝颗粒有提高患儿尿D-木糖排泄率、增强免疫功能(血淋巴细胞ANAE标记测定和唾液SIgA含量测定)等作用,能提高患儿头发中锌、铁、钴、钒、锶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
做儿宝颗粒对小鼠胃排空运动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儿宝颗粒大剂量组和西沙必利组能明显降低小鼠胃中甲基橙残留率,提示两者都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
做儿宝颗粒对小鼠小肠运动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儿宝颗粒各剂量均能增加小鼠的小肠运动,其中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做儿宝颗粒对大鼠胃液排出量和胃蛋白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儿宝颗粒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能显著增高胃蛋白酶的分泌及活性,胃蛋白酶的排出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明显增多。
做儿宝颗粒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儿宝颗粒对于病理状态下的小肠运动亢进或缓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做儿宝颗粒对家兔离体小肠吸收功能作用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儿宝颗粒能非常显著地促进家兔离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作用优于甘草锌;儿宝颗粒能非常显著地促进家兔离体小肠对维生素B 6 的吸收;儿宝颗粒能非常显著地促进家兔离体小肠对酪氨酸的吸收,而甘草锌无此作用。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了小儿厌食模型胃窦、小肠和结肠中胃泌素、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等胃肠激素,和一氧化氮、5-羟色胺的变化,揭示了小儿厌食症胃肠激素异常与胃肠动力异常的相关性。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儿厌食动物模型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胃底腺壁细胞和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病理改变,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内质网及细胞连接的病理改变,证实了胃肠吸收细胞超微结构的病变是小儿厌食症的病理结果。
为进一步探讨运脾法的作用机制,我们提出了“脑肠肽—食欲中枢”假说,认为运脾法改善食欲主要是通过影响脑肠肽和调整食欲中枢电活动取得的。
在采用特制饲料喂养制作厌食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该模型下丘脑、垂体、胃黏膜和血浆中CCK-8、β-内啡肽两种与摄食行为有关的肽类激素的含量;用细胞外记录法记录了模型动物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及对迷走神经传入性刺激的反应。结果发现运脾法增进摄食的机制:一是调节中枢和外周脑肠肽的合成与分泌,通过增加脑内和外周促食欲肽类(β-内啡肽)的浓度,降低减食欲肽类(CCK-8)的浓度,使模型动物摄食量增加。二是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神经元放电频率,通过刺激摄食中枢、抑制饱中枢,使摄食中枢电活动增强而促进动物摄食。
研究结果表明,运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机制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促进厌食症模型胃肠动力;②促进厌食症模型小肠的吸收功能;③恢复厌食症模型的胃肠吸收细胞超微结构;④调节厌食症模型胃肠激素的紊乱状态;⑤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神经元放电,使摄食中枢电活动增强而促进摄食。
[1] 汪受传,江育仁.应用运脾法为主治疗小儿泄泻[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1):32-34.
[2] 汪受传,江育仁.运脾法为主治疗小儿脾胃病203例临床及实验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3):151-153.
[3] 汪受传.儿科运脾治法及其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1986,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