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儿科调气观点对肺系疾病的指导意义

肺居于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道,开窍于鼻,素称“娇脏”,主气而司呼吸。五脏生理功能,唯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素问·五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的,且与自然之气相通而不断交换,其运动形式不外升降出入,肺的呼吸活动即是气的升降运动。肺的宣发与肃降是维持气的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调气即调理肺气的观点,对于儿科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追本溯源论调气

调气,顾名思义即调理气机,重在调理肺脏的气机。调气法是通过调整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和补益虚损之气,使小儿气机恢复正常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1. 肺的生理和病理

欲论调气,当先言气之所主者肺。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之精气相合,布于全身,维持小儿正常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总括其要,肺的生理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等,其最要者乃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

(1) 主气、司呼吸:主,即主持、管理之意。肺主气,即指全身的气均由肺来主持和管理。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气,首先与呼吸功能有关,即肺主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一生中,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清气,同时又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浊气,清气需不断地进入体内,浊气需不断地排出体外,都要依靠肺的生理功能。肺既是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又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肺主气司呼吸功能正常,除了肺本身的生理功能正常外,还与气道的通畅与否有关。所谓“气道”,是指气体进出体内外的通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咽喉等。气道通畅,也是维持呼吸正常的重要条件。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生成。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气的协助。所以肺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在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实际上,肺的一呼一吸运动,就是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主气的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就会正常自如。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到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若肺气壅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此外,如果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失去对其他脏腑器官的调节作用,则会出现全身性的气虚表现,如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若肺一旦丧失呼吸功能,则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宗气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随之告终。

(2) 主宣发与肃降:所谓“宣发”,即宣布、发散之意。肺主宣发,即肺脏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不断排出体外。其二是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以发挥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其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的宣发能使卫气和津液布散全身,以温煦肌肤,充养身体,润泽皮毛。《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宣发功能正常则呼气顺畅,腠理开阖有致,浊气外泄;若肺失宣散,发布失常,主要表现为肺卫不固。《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说明了外邪侵袭多从皮毛而犯肺的病理特点,也是肺多表证的原因,可出现鼻塞、喷嚏和无汗、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所谓“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清肃又包含有肃清的意思,即肃清、排出肺内毒邪与异物的作用。肺为娇脏,属清虚之器官,异物不容,肺内不能容有任何水湿痰浊和异物停留。由此可见,肺的清肃功能,乃是机体自卫功能的表现。而下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肺主肃降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若肺的肃降功能失职,则气机升降运动障碍,心阳不能下交肾阴,肺气上逆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胸闷、咳喘、咯血等病理现象。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是肺的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呼吸保持平稳状态。在病理情况下,它们经常相互影响,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正常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发。如果二者失调,出现“肺气失宣”、“肺失肃降”等病变,则见胸闷、咳嗽、喘息等症状。

(3) 通调水道:人体的水液代谢在生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水分的摄入、在体内的转输利用和代谢后水液的排泄等几个环节,是在多个脏腑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肺是其中之一。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排泄汗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部分。每个人每天都会通过体表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分。肺主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宣散于周身,特别是使布散到体表的津液,通过汗孔,以汗液的方式排泄于体外。在生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则汗的排泄适度,起到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水肿、小便不利等病变。二是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水道”,即指体内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水道的通行畅达,流通无阻,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如果肺病,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排泄不畅,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对此,临床上多采用宣降肺气,疏通水道以利水的方法治疗。

(4) 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都朝会于肺。肺朝百脉的生理意义在于:全身血液通过肺脉流注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之气机,而血液的正常运行,亦赖于肺的敷布和调节,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将肺比喻为辅助一国之君主的宰相,协助心君,调节全身。肺的治节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肺有节律地呼吸运动,协调全身气机升降运动,使脏腑功能活动有节;三是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与排泄。因此,肺的治节功能,实际上是代表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则既可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与布散,又因肺气虚衰,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既可影响到津液的调节与排泄,又可影响到气机的升降运动。

综上所述,肺主气功能表现为清宣和肃降两方面,向上向外为宣,向下向内为肃。肺气宣发,则呼气顺畅,腠理开阖有致,浊气外泄;肺气肃降,则吸气平稳,气液通利调达,清气内布。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之精气相合而布于全身,维持小儿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由于外感、内伤各种病因产生肺系疾病,小儿肺系疾病的病机总在肺气失调、宣肃失司。

2. 调气观点及各家医论

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调其气使其平也。”又如“结者散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作为调气的立法依据。“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素问·热论》)即是说通过虚实、逆从的调理,可以使疾病痊愈,“调”则主要指对气的调理。可见在《黄帝内经》时代的理论和治法中已经明确把调气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治则,并且已经演绎出了相当复杂和精细的具体治法,同时调气作为治则居于一大类具体的治疗方法之上,统领调、平、夺、下、散、攻、行等具体治法。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要全面掌握调气是需要较高技巧和认真学习的,所以《灵枢·卫气失常》曰:“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内经》以降各代医家对于调气多有发挥。

《难经·七十二难》说:“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讲的是针刺迎随补泻调气的方法。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对于“痰”和“气”间的密切关系做了精辟论述:“痰因气滞而聚……痰者凝清气升降,滞气而不利……调气必先豁痰……调气为先,气顺则痰消……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其论治法所说“顺气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提出了治痰与治气之间的先后关系。

明代张介宾对调气的方法论述颇为详尽,《景岳全书·论调气》云:“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正者正之,假者反之,必清必净,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由此可见,气机调畅,人即安和;气机紊乱,百病乃生。调气法不仅包含了调畅气机的含义,也包含了调补虚损之气的思想,即所谓“调其不调也”。

同为明代医家的缪希雍,总结的“补气、破气、降气”调气三法颇为精辟。他认为气分之病,不出气虚、气滞、气逆三端,治之之法及所主之药,亦不外补气、破气和降气调气三法,不可混淆。气虚则用补气法,药如人参、黄芪、羊肉、小麦、糯米之属。气滞则应用破气法,适用于年壮气实气机壅滞之实证,药如枳实、青皮、枳壳、牵牛等。气机失和则宜调其气,气机上逆则宜降其气,调气药如木香、沉香、白豆蔻、缩砂仁、香附、乌药之属;降气药如紫苏子、橘皮、麦门冬、枇杷叶、芦根汁、甘蔗,甚则降香、郁金、槟榔之类,适用于呕吐、呃逆、咳喘、痰饮、血症等。

(二) 审证求因调肺气

由于气是基础物质生化疏泄的动力,因此气行则血行津布,气滞则血瘀津凝,进而可致三焦升降出入失畅,脏腑功能失常,发生诸多病变。所以理气、降气、行气、补气等调气治法的应用,不仅局限于气滞证,在各脏腑调治中均有涉及。如能正确使用调气治法,对于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祛邪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对肺脏而言,其病因不外内伤传变和外邪侵袭两个方面,两方面病因导致的直接结果则是气机升降失常和津液输布障碍。气机升降失常,则肺气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则宣肃失司。两者名各有分,实则义同。肺气失调,自然宣肃无能;宣肃失司,必然有肺气失调。小儿更兼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无论外邪、内伤,更易出现病态。肺之病机,总而言之在肺气失调、宣肃失司;详而分之则有寒热、虚实、诸兼证等。

1. 肺失宣发

宣发功能失职,证候有虚实之分,以实证居多,以外邪侵袭人体最为常见。邪正相争导致肺卫宣发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即称为肺气失宣。由于人体所受的邪气性质不同,实证常有风寒束肺和风热袭肺之分。同时,因为小儿的禀赋体质不同,又有气血阴阳虚证的兼证存在。

(1) 风寒束肺:因为风寒外束肌表,导致肌肤卫表功能失调。风袭上焦而寒性收引,故临床可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痛、失音、咳嗽有痰、痰色稀白等症。当然,不同体质和禀赋的小儿又可以见到不同的兼症。如中气素虚者可伴见汗出、恶风、脉虚气弱的正气不足之症;阳虚者可见神倦欲寐、肢厥脉沉等里寒症;内有饮邪,复感风寒又常可引动内饮,形成肺卫表里同病。

(2) 风热袭肺:因为风热邪气侵入肺系导致肺气失宣、卫表功能失常。风热之性轻扬升散开泄,故风热之证可见发热恶风、汗出而不畅、头痛咽痛、微微口渴、脉浮数等症。本证常因为体质禀赋和邪之兼夹不同而有区别。如阴虚体质而感受风热者,因为重伤阴液,除见前症外可见口渴咽干、干咳心烦等阴液亏损症状;如阴血不足,或失血之后则可见卫表郁热的病变。

(3) 虚证失宣:以肺自身的功能不足为主,如肺气虚弱、宣发无权,不能布散气血津液,导致脏腑经络等体内组织失养,而出现心、脾、肾等脏各种相关的虚证。虚证中还可见因为素体阳虚或阴虚复感外邪者,出现外感燥邪干咳少痰、口干欲饮之证,或阳虚水湿射肺之胸闷咳嗽、痰壅痰鸣之证,同样可导致肺失宣发的病证。

2. 肺失肃降

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既不可壅滞,也不能上逆,或因外邪侵袭,或因痰饮留滞使肺的肃降功能失常,导致肺的气机升降和水液分布发生异常的病理变化称为肺失肃降。肺失肃降的病理特点是气壅气逆,临床上有虚实之分,以实证居多。宣发与肃降,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临床许多证候都是两者功能失调的共同表现,只是主次、先后、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说:“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意在指出肺脏病证的病机特点在于肺气失调,主要临床特征是气息失调而喘息,证候辨别应以虚实辨证为主。例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则影响肺气肃降而上逆作喘;而肺失肃降所导致的大便秘结,又可以因为肺气下降受阻而影响肺气的宣发,出现咳喘、胸闷等症。

(1) 肺失肃降之实证有三:其一,邪恋于肺,影响肺的清肃静润,导致气郁内闭,气机不利,或肺气上逆,出现胸闷咳嗽、甚则喘息难卧。其二,影响水道通调,上源之水不能下行,水湿停聚,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等症。其三,因为肺失肃降导致大肠腑气不通,出现腹胀、便秘等症。

(2) 肺失肃降之虚证有三:其一,肺气虚弱,吸入之气不能下降交肾,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多吸少、张口吸气仍感不足之症。其二,气津不能下降布散,脏腑组织失于润养,出现疲乏、气短、口干、便结之气津不足证。其三,肺气虚弱、肃降失职,出现虚性便秘,或大便失禁等症。

(三) 详论方药调肺气

小儿肺系疾病的总病机是肺气失调而宣肃失司,其治疗也应以宣肺、肃肺而调肺气为纲,结合疾病的寒温属性,以及小儿肺系疾病多夹痰的特点,辨证用药。针对肺系疾病肺气失宣、肺气失肃两大病机,可确立宣发肺气、肃降肺气两大治则,同时结合表、里,寒、热,以及夹痰(痰浊、痰热)、兼气血阴阳虚证的不同,确立各种治法。

1. 宣发肺气

因寒热外邪侵袭导致肺气不宣,而出现各种表证,可以通过宣肺治法解除在表之邪。同时因为体质和兼邪的不同而有复合型的宣肺治法,如补气宣肺、温阳宣肺等。

(1) 轻清宣肺止咳:用轻清之剂宣通肺气,清散邪热。如感受秋季的温燥之气,身微发热,口干而渴,干咳无痰,用桑杏汤治之。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浙贝母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2) 辛温宣肺解表:用味辛性温、发汗力强之药物治疗风寒表证。本法适用于恶寒重而发热较轻、身体疼痛无汗的风寒表证,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著,或兼畏风发热的风湿在表的骨节疼痛,外感风寒引发哮喘等症。另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临床应用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准确,或者使用适当的炮制品,比如以炙麻黄代生麻黄,避免过汗伤正。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出汗,辛温解表法宜慎用。通用的辛温解表方,如香苏饮(香附、苏叶、陈皮、甘草、生芷、葱白)适用于四时感冒的风寒表证,或兼胸胁满闷,嗳气恶食。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为辛温重剂,在小儿风寒表证并不多用,而余用之于阴水肿患儿外感风寒证,则兼取了麻黄宣肺解表与肃肺利水的双重功效。辛温与辛凉同用,仍属辛温解表方的,如葱豉汤(葱白、淡豆豉),适用于感冒风寒的轻证。

(3) 辛凉宣肺解表:用性味辛凉,具有宣发肺气、解表清热作用的药物治疗表热证。本法适用于畏寒较轻、发热较重或有汗的风热表证,麻疹初期疹未透出等症。如果风寒表证误用辛凉解表,可使病情加重或拖延。常用的辛凉平剂,治风热表证的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多用辛凉解表清热药,但其中又用一味荆芥穗辛温之品,有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辛凉解表也有配伍峻烈辛温药的,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麻黄辛温,石膏甘辛寒,二者相配,能宣泄肺热,加杏仁、甘草,合成辛凉宣泄之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肺气郁闭,出现咳嗽气急、鼻煽、口渴、发热、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等症。

(4) 益气宣肺解表:风寒表证而素体气虚者之体虚感冒,在宣发肺气、散寒解表的同时加用补气扶正药物治疗气虚感冒,即补气益卫、解表宣肺。证见于自汗恶风,面色 白,体虚易感风邪者。方用参苏饮加减,药如党参、苏叶、桔梗、前胡、半夏、葛根、陈皮、茯苓、枳壳、杏仁等,共奏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此方功能使表和而寒易除,里和而气不虚,表里同治,则内外无失。

(5) 养血滋阴解表:由养血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病后血虚或失血后血虚阴血亏虚的感冒,出现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等症。方用葱白七味饮加减,药如葱白、淡豆豉、葛根、生姜、麦冬、生地、川芎等。方中生地、麦冬、川芎养血滋阴,以资汗源;葛根、淡豆豉解肌宣透,葱白、生姜通阳发表。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营,生津清热,解肌发表,辛透外邪之效。主治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复经感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者。

(6) 宣肺助阳解表:由助阳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阳气亏虚、外感风寒证,出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手足不温、喜盖衣被、精神倦怠、嗜睡、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脉沉无力、舌苔淡白等症。方用再造散加减,药如人参、黄芪、生姜、桂枝、附子、甘草益气助阳;川芎、芍药、大枣活血和营;羌活、防风、细辛发散表邪,共成宣肺助阳解表之功。

(7) 宣肺养阴解表:由养阴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出现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干咳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等症。方用加减葳蕤汤、沙参麦冬汤加减,药如南沙参、麦冬清肺火、养肺阴;生地、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生甘草生津保肺;淡豆豉、桔梗、葱白、白薇、薄荷宣肺解表。诸药合用滋阴发汗,用治阴虚感冒风温,及秋燥咳嗽、咽干干咳。

(8) 宣肺化饮解表:由温化水饮药与辛温解表药组成,治疗表有风寒,内有水饮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舌苔滑润、口不渴、脉浮紧。其病机诚如仲景所言“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药如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诸药合而为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9) 宣肺化痰止咳:适用于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咳嗽痰多之证。症见鼻塞、喉痒、咳嗽、痰多、苔薄白。治疗在宣发肺气解除表证的同时,针对患儿痰湿偏盛的体质和湿气偏盛的天时,额外加用燥湿化痰止咳的药物,防止出现新的变证和兼证。同时针对已经出现的寒痰、湿痰加用温燥化痰治疗。方用二陈汤加味,药如麻黄、蝉蜕、杏仁、桔梗、牛蒡子、辛夷宣发肺气;陈皮、姜半夏、化橘红、百部、紫菀、甘草理气化痰止咳等。

(10) 宣肺理气解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龄儿童因为学习压力大、家庭氛围不佳或者人际关系紧张等导致情绪抑郁,日久可见长吁短叹、情绪低沉、不爱与人说话、性格内向、自觉闷气。肝主条达,该证型如果按照既往治法,当疏肝理气,而实则效果不佳。但若在疏肝理气治疗的同时加用宣肺解郁的药物,则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气 郁,皆属于肺。”大凡“郁”皆因气机升降开阖枢机不利,郁则气滞。华岫云说:“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心下虚痞,胁胀背胀,脘闷不食,气瘕攻冲,筋脉不舒。”此时宜轻取不可力敌,只在因势利导,用药恰到好处,拨动枢机,因“肺主一身气化”,轻苦微辛,润燥泽枯,又能通达络脉。常用逍遥丸加杏仁、瓜蒌、薤白、郁金、川芎、枳实等。

(11) 宣肺利水止咳:肺主通调水道,气阴两弱而不能行其水湿,肺气失宣之证,可见咳嗽、气喘兼小便不利,治以开宣肺气而通利水湿,即前人所谓“提壶揭盖”之法。方选华盖散加减,药用麻黄、苏叶、杏仁开宣肺气;人参、麦冬益气养阴;浮萍、茯苓皮、桑白皮、威灵仙、地肤子淡渗利湿。如此则肺气得宣,气阴自充,小便顺畅,喘嗽自止。

(12) 宣肺透鼻利窍: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窍,是呼吸的通道,为肺气出入的门户,鼻的通气和嗅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呼吸通利,嗅觉才能正常。鼻窍又是外邪侵犯肺脏的入口。湿浊闭塞鼻窍,肺气失宣,症见浊涕下流,头目昏重,不辨香臭。方选苍耳散加减,药用苍耳子疏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白芷上行头面,宣肺通窍,除湿散风;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薄荷泄肺疏肝,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叶清凉下行,使清升浊降。诸药合用宣肺气、通鼻窍、祛湿浊。

(13) 宣肺调和营卫:调和营卫二气,首推《伤寒论》桂枝汤。桂枝汤为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而设,凡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者,均可使用本方。然桂枝汤证常有兼肺气不宣者,则要调和营卫,降气平喘同用。如《伤寒论》19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及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两条发病原因不同,但证候病机相同,故治法相同,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宣降肺气、下气消痰。

2. 肃降肺气

气逆证是气机上逆不降所引起的病证,降气法有降脏腑之气逆,使之下行的作用。肺气以下降为顺,然常由风寒外束、寒热外邪、痰饮犯肺等邪气影响以及肺虚所致正气不足,皆可使肺失肃降而上逆。另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气上逆也有因肾虚不能纳气所致。此外,尚有因脾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治疗则以降逆下气平喘止咳作为肃降肺气治疗的基础治则。根据不同病因所致的气逆证,肃降肺气常与发散风寒、宣肺、温肺、清肺、化痰或补肺、补肾、健脾、疏肝等治法配合使用。基本方剂为苏子降气汤,方中紫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药;厚朴、前胡、陈皮下气祛痰,协助主药治疗上实,肉桂温肾纳气治疗下虚,均为辅药;当归养血润燥,制约大队燥药伤阴的副作用;生姜宣肺,而应肺主宣降之性;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为使。

(1) 肃肺降逆止咳:风寒或风热犯肺,皮毛失疏,肺气郁遏,若不能及时宣解,气不化津,凝聚成痰,痰阻气道,则清肃失令,肺气上逆。证候为久咳不止,呛咳连作,咳剧呕心呕吐,喉中痰嘶等。其证候又有痰饮、痰热阻肺之别,可从是否有痰黄黏稠、发热、流黄浊涕、舌质红、舌苔黄等热象来鉴别。证属痰饮壅肺、肺气上逆者治以肃肺涤痰、降逆止咳,方选三拗汤加味,药用炙麻黄、杏仁、白前、枳实、苏子、莱菔子、法半夏、炙甘草等。证属痰热阻肺、肺气上逆者治以肃肺清热、涤痰止咳,方选泻白散加味,药用桑白皮、地骨皮、前胡、炙冬花、葶苈子、瓜蒌皮、胆南星、黄芩、一枝黄花、枇杷叶等。

(2) 泻肺清热平喘:肺气上逆有轻重之分,轻者呛咳不止、重者喘息难平。肃肺、泻肺均属引上逆之肺气下行,肃者为轻、泻者为重。儿科临床常见痰热壅阻于肺,肺热气逆证候,症见喘促痰鸣、咳嗽连作、咳痰黄稠、发热等。治当泻肺涤痰、平喘降逆,方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苏葶丸加味,药用炙麻黄、杏仁、前胡、炙紫菀、石膏、葶苈子、苏子、地龙、黄芩、虎杖、甘草等。

(3) 肃肺降气通腑: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宣发肃降与大肠传导息息相关,肺气实或肺气虚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迟缓。如此则上可见肺气不降咳喘痰壅,下可见肠腑气滞大便难行。方选宣白承气汤、苏子降气汤加减。用药如苏子、杏仁、全瓜蒌、紫菀、枇杷叶宣畅肺气,升降上焦肺气,取“开上窍以通下窍”之意;陈皮、厚朴、枳壳调畅胃肠气机;木香、槟榔顺气导滞;少量大黄通腑清泄肺热。诸药合用肃肺降气通腑,使肺气畅而魄门启闭有度。

(4) 肃肺降气利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肺失肃降,通调无权,水道不行,则上为风邪束表,肺气不畅、寒热鼻塞甚至咳嗽气喘,下为膀胱不利,水道不行、身重、小便不利甚至水肿。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用药如麻黄宣上通下,畅达肺气;防己、苏叶、连翘、金银花疏风清肺利咽;猪苓、泽泻、车前子、赤小豆化湿利水。诸药合用肃肺降气利水,使肺气降而水道通利有常。

3. 其他调气治法

(1) 补脾气以生肺气:即培土生金法。咳喘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稀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证属脾肺俱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后天生化无权,则水湿聚而成痰,上贮于肺,令咳喘不止;肺气虚而肺脏肃降不能,气虚不足以息,则诸气无所约属,散而上逆,咳喘久延。“虚则补之”,当投补剂,脾气健运,则土能生金,肺气充养,则肃降有权,喘咳自止。诸脏得肺气之肃降而恢复气机升降如常,即补母救子之法。方取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人参)、黄芪、怀山药、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等补脾益气、培土生金。

(2) 补肾气以生肺气:即滋水生金法。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气,肾纳气,肺肾共主呼吸出入;肺气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三焦气化司一身之水,肺肾共主水液。金水互生,肺肾阴阳互资。金为水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肺阴充足。气为阳,肺气旺则可助生肾之阳气。肺气不足,失宣则不能使阳守于外,失降又不能下引肾阳,久可致肾阳消散,命火式微,即母不生子之意。肾阳为诸阳之根,可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而使痰饮不生、咳喘不作。且肾关乎喘咳,《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宋·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喘嗽》中提出:“肺出气也,肾内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凡咳嗽暴重,引动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明确提出咳喘病久补肾的治法。故纳气平喘用于肾虚不能纳气所致之气喘,短气,动则尤甚,咳逆汗出,小便常因咳嗽而失禁等症。方取人参胡桃汤、七味都气丸、蛤蚧定喘丸加减。常用药物蛤蚧、人参、胡桃肉、山茱萸、五味子、熟地黄、山药等。其中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兼入肺肾二经,长于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咳,可用于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是本类治法的代表药物。

(3) 抑肝火以平肺气:即抑木宁金法。本证多见于大龄儿童。喘促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胁痛,咽中如窒,但喉间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脾气暴躁或忧思抑郁,失眠多梦,心悸,口臭,舌苔薄黄,脉弦。病机为肝火横逆,上冲犯肺,肺气失降,治以清肝开郁,清肺化痰,降气平喘。方取五磨饮子加减。常用药物木香、枳壳、川朴花、郁金行气解郁;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降逆平喘。肝郁气滞较著,加用柴胡、青皮疏理肝气;若有心悸者加百合、合欢皮、酸枣仁、远志等宁心安神;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可加用大黄、瓜蒌子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在本证治疗中,宜配合心理疏导,提高治疗效果。

上述为肺、脾、肾、肝相关脏腑治疗,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总结出来的两脏并治之法。虽曰并治,实乃先后而治,即治疗肺病不独在肺,在若干情况下,还需要从五脏相关理论及临床证候出发,由它脏着手,不治肺而治在肺,协调其相生相克关系而达到治疗肺脏疾病的目的。 TBnyhriM1tlzKjB8p+TwReKX/bHICouWz9zXTTRCD1YTzHFng266nqWPmTraIq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