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本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性疾病,是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对某些物质发生过敏反应。其基本病变是广泛的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及渗出性出血和水肿。该病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常见发病年龄为7~14岁,1周岁以内婴儿少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 感染因素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为β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肺炎球菌和假单胞菌等,以上呼吸道炎较为多见,也可见于肺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病毒感染中有风疹、流感、麻疹、水痘、腮腺炎、肝炎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本病,以蛔虫感染多见。

2. 食物因素

主要是动物性异性蛋白对机体过敏所致,鱼、虾、蟹、蛤、蛋、鸡和牛奶等均可引起过敏性紫癜。

3. 药物因素

氯霉素、链霉素、异烟肼、氨基比林、阿司匹林、磺胺类等药物均是引起过敏性紫癜的病因。

4. 其他因素

昆虫咬伤、植物花粉、寒冷、创伤、更年期、结核菌素试验、预防接种、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另外,在血液透析患者、淋巴瘤化疗后患者及Guillain-Barre综合征患者中也有引起过敏性紫癜的报道。

(二)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为过敏反应,可有两类情况:

1. 速发型过敏反应

过敏性紫癜速发型过敏反应由致敏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产生的IgE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上,释放出组胺及慢反应物质。这类物质引起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

2. 免疫反应

过敏性紫癜免疫反应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所致。这类可溶性、小分子的复合物可刺激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也可沉着于血管壁及肾小球的基底膜上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资料显示,过敏性紫癜大多数情况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也可早期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痛及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表现。

1. 皮肤症状

皮疹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主要分布在负重部位,多见于下肢远端,踝关节周围密集;其次见于臀部。其他部位如上肢、面部也可出现,躯干部罕见。特征性皮疹为高出皮肤,初为小型荨麻疹或粉红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即为紫癜。皮损部位还可形成出血性水疱,甚至坏死,出现溃疡。紫癜可融合成片,最后变为棕色。一般1~2周内消退,不留痕迹;也可迁延数周或数月。有时发病早期可出现手臂、足背、眼周、前额、头皮及会阴部血管神经性水肿,肿胀处可有压痛。

2. 消化系统症状

较为常见,约2/3的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一般出现在皮疹发生后的1周以内。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多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绞痛,也可波及腹部任何部位。可有压痛,但很少有反跳痛。同时伴有呕吐。约半数患儿大便潜血阳性,部分患儿出现血便,甚至呕血。如果腹痛在皮肤症状之前出现,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甚至误行手术治疗。少数患儿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及出血性小肠炎,须外科手术治疗。

3. 泌尿系统症状

可为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及蛋白尿,或管型尿。上述症状可发生于过敏性紫癜病程的任何时期,但多数于紫癜后2~4周出现,也可出现于皮疹消退后或疾病静止期。病情轻重不等,重症可出现肾衰竭和高血压。虽然半数以上患儿的肾脏损害可以临床自行痊愈,但少数患儿的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可持续很久。

4. 关节症状

大多数患儿仅有少数关节疼痛或关节炎。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为最常受累的部位。其他关节如腕关节、肘关节及手指也可受累。表现为关节及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及触痛,可同时伴有活动受限。关节病变常为一过性,多在数日内消失而不留关节畸形。

5. 其他系统

一些少见的症状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可出现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视神经炎及吉兰-巴雷综合征。

(二)诊断

诊断依据如下:

1. 有过敏体质或有较肯定的过敏原引发。

2. 有下述临床表现 ①前驱症状:在紫癜发生前1~3周有低热、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不适等症状;②典型的皮肤紫癜及相应皮损;③病程中可有腹痛或累及关节或肾脏。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时间均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4. 组织学检查 受累部位皮肤或组织中可看到较均一的过敏性血管炎,毛细血管后小静脉有大量白细胞浸润、纤维样坏死和红细胞渗出血管外,血管壁可有坏死、上皮细胞增殖。

5.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管炎,冷球蛋白综合征,良性高球蛋白性紫癜、环形毛细血管扩张性紫癜,色素沉着性紫癜性苔癣样皮炎等。

三、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治疗原则

采取综合措施,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支持和对症处理。

(二)治疗策略

1.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要注意出入液量、营养及保持电解质平衡。有消化道出血者,如腹痛不重,仅大便潜血阳性者,可用流食。有明显感染者,应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注意寻找和避免接触过敏原。

2. 对症治疗 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源性水肿时,应用抗组胺药物和钙剂;近年来又提出用H 2 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20~40mg/(kg·d),分2次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2周后改为口服,15~20mg/(kg·d),分3次服用,继续应用1~2周。有腹痛时应用解痉挛药物,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

3.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阿司匹林3~5mg/(kg·d)或25~50mg/(kg·d),每日1次口服;双嘧达莫3~5mg/(kg·d),分次服用。

4. 抗凝治疗 本病可有纤维蛋白原沉积、血小板沉积及血管内凝血的表现,故近年来有使用肝素的报道。剂量为肝素钠120~150U/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天;或肝素钙100U/(kg·次),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7天。也有推荐使用尿激酶2500U/kg。

5. 肾上腺皮质激素 单独皮肤或关节病变时无须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几种情况是使用激素的指征:

(1)有严重的消化道病变,如消化道出血时,可服泼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或用地塞米松、甲泼尼龙静脉滴注,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

(2)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可用泼尼松1~2mg/(kg·d),不短于8周。

(3)急进性肾炎可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剂量同狼疮性肾炎。激素治疗无效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6. 有肾衰竭时,可采用血浆置换及透析治疗。

7. 其他 对严重病例可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剂量为400mg/(kg·d),静脉滴注,连用2~3天。对急进性肾炎可进行血浆置换疗法。

四、常用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

阿司匹林详见本章第三节;泼尼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详见本章第五节。

西咪替丁 cimetidine

【其他名称】

甲氰咪胍。

【制剂与规格】

片剂:0.2g,0.8g;胶囊:0.2g;注射液:0.2g/2ml。

【药理作用】

本品为一种H 2 受体拮抗剂,能明显地抑制食物、组胺或五肽促胃液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该品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该品有抗雄激素作用,在治疗多毛症方面有一定价值。该药阻断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H 2 受体,能减弱免疫抑制细胞的活性,增强免疫反应,从而阻抑肿瘤转移和延长存活期。该药能阻断心血管系统的H 2 受体,能对抗组胺引起的心脏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部分对抗组胺引起的舒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适应证】

1. 本品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能明显抑制基础和夜间胃酸分泌,也能抑制由组胺、五肽促胃液素、胰岛素和食物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应激性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本品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慢性结肠炎、带状疱疹、慢性荨麻疹等症。

2. 对抗病毒及免疫增强有一定的作用。

【用法与用量】

1. 片剂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或病理性高分泌状态,1次0.2~0.4g,1日4次,餐后及睡前服;或1次0.8g,睡前1次服。预防溃疡复发,1次0.4g,睡前服。肾功能不全患者用量减为1次0.2g,每12小时1次。老年患者用量酌减。小儿口服1次按体重5~10mg/kg,1日2~4次。

2. 注射液

①静脉滴注:本品0.2g用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滴速为每小时1~4mg/kg,每次0.2~0.6g;②静脉注射:用上述溶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2~3分钟),每6小时1次,每次0.2g;③肌内注射:1次0.2g,每6小时1次。

【注意事项】

1. 为监测本品对人体各系统脏器的毒性反应的发生,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和血象,原有肝、肾疾病患者尤当如此。

2. 突然停药后有“反跳现象”,可能引起慢性消化性溃疡穿孔,估计为停用后回跳的高酸度所致。故完成治疗后尚须继续服药(每晚400mg)3个月。

3. 本品应用可能会对实验检查结果构成干扰。口服后15分钟内胃液隐血试验可出现假阳性;血液水杨酸浓度、血清肌酐、催乳素、氨基转移酶等浓度均可能升高;甲状旁腺激素浓度则可能降低。

4. 动物实验和临床均有应用本品导致急性胰腺炎的报道,故不宜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

5. 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服用常规剂量后,其脑脊液的药物浓度为正常人的两倍,故容易中毒。出现神经毒性后,一般只须适当减少剂量即可消失。本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所致者极为相似,且用拟胆碱药毒扁豆碱治疗其症状可得到改善。故应避免本品与中枢抗胆碱药同时使用,以防加重中枢神经毒性反应。

6. 下列情况应慎用 严重心脏及呼吸系统疾患;慢性炎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本品可使西咪替丁的骨髓毒性可能增高;器质性脑病;肾功能中或重度损害。

【不良反应】

1. 消化系统

腹泻、口腔溃疡、肝损害(药物相关的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重度黄疸。

2. 过敏反应

皮肤潮红、皮疹。静脉滴注引起高热。致过敏性休克。

3. 心血管系统

心律失常。偶可因同时引起头痛及心率、呼吸增快不能耐受而停药。

4. 神经系统

头痛、疲倦、头晕、疲乏、嗜睡、肌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表现为记忆障碍、随地大小便、精神亢奋、胡言乱语。引起儿童视力下降。

5. 血液系统

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致粒细胞减少。

6. 呼吸系统

致支气管哮喘,诱发或加重哮喘。

7. 生殖系统

男子乳房发育、女性溢乳、阳痿、性功能下降。

8. 泌尿系统

肾损害(肾小管酸中毒、血肌酐升高、水肿、少尿)、膀胱刺激征、急性尿潴留。

9. 其他

脱发。

10. 药物中毒

中毒可致药源性急性胰腺炎。

【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本品的亲脂性和结合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能力,使其与许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1. 四环素 本品干扰四环素片剂的吸收,但不干扰四环素糖浆的吸收。

2. 氯霉素 联用有诱发缺铁性贫血的可能。

3. 林可霉素 合用可使林可霉素吸收增加而血药浓度升高19%。

4. 环丙沙星 合用能加速溃疡病的愈合。

5. 酮康唑 干扰酮康唑在胃肠道的吸收。

6. 苯二氮䓬类 本品可干扰肝脏药物解毒,使地西泮、硝西泮、氟硝西泮、氯氮䓬(利眠宁)等药物的血浆清除率明显降低,血药浓度升高1.2~2倍。加重镇静及其他中枢神经抑制症状,并可发展为呼吸抑制及循环衰竭。不经肝脏代谢的劳拉西泮或替马西泮则不受影响。

7. 氯甲噻唑 可降低氯甲噻唑清除率,使镇静催眠时间延长和作用增强,甚至引起呼吸抑制。不宜合用。

8. 阿米替林 能导致阿米替林的血药浓度升高。

9. 胺碘酮 可引起胺碘酮的血清浓度升高。

10. 普鲁卡因胺 可使普鲁卡因胺的半衰期延长,肾清除率降低,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的肾清除率明显降低。在老年人及肾功能不良者尤为显著。

11. 普萘洛尔(心得安) 可使普萘洛尔的清除率显著降低,血药浓度升高2~3倍。

12. 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详见说明书。

【应急处理】

过量的临床征象为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处理:首先清除胃肠道内尚未吸收的药物,并给予临床监护及支持疗法,出现呼吸衰竭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动过速者可给予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复方甘草酸苷 compound gIycyrrhizin

【制剂与规格】

片剂:25mg,每片含甘草酸苷25mg、甘氨酸25mg、蛋氨酸25mg;注射剂:20ml,每支中含甘草酸苷40mg、盐酸半胱氨酸20mg、甘氨酸400mg。

【药理作用】

1. 抗炎症作用

(1)抗过敏作用:甘草酸苷具有抑制兔的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 phenomenon)及抑制施瓦茨曼现象(Shwartzman phenomenon)等抗过敏作用。本品有增强激素的抑制应激反应的作用,拮抗激素的抗肉芽形成和胸腺萎缩作用。对激素的渗出作用无影响。

(2)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阻碍作用:甘草酸苷可以直接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启动酶——磷脂酶A 2 (phospholipase A 2 )结合以及与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产生炎性介质的脂氧合酶(lipoxygenase)结合,选择性地阻碍这些酶的磷酸化而抑制其活化。

2. 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酸苷在体外实验( in vitro )具有以下免疫调节作用:对T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对γ干扰素的诱导作用;活化NK细胞作用;促进胸腺外T淋巴细胞的分化作用。

3. 对实验性肝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 在 in vitro 初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系,甘草酸苷有抑制由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损伤作用。

4. 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 在小鼠MHV(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实验中,给予甘草酸苷可延长其生存日数;在兔的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发痘阻止实验中,本品有阻止发痘的作用;在体外实验系,也观察到了本品抑制疱疹病毒等的增殖作用,以及对病毒的灭活作用。

5. 有报道甘氨酸及蛋氨酸可以抑制给大鼠口服甘草酸苷所引起的尿量和钠排泄减少。

【适应证】

1. 治疗慢性肝病,改善肝功能异常。

2. 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炎、荨麻疹。

【用法与用量】

1. 口服

成人通常1次2~3片,小儿1次1片,1日3次,饭后口服。

2. 静脉滴注

成人1次/天,40~100ml/次(2~5支/次),直接静脉推注或加入适量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依年龄、病情适当增减,可长期连续或间歇给药。

【注意事项】

1. 慎重给药

高龄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对高龄患者应慎重给药(参照老年患者用药)。

2. 一般注意事项

由于该制剂中含有甘草酸苷,所以与其他含甘草的制剂并用时,可增加体内甘草酸苷含量,容易出现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应予注意。

【不良反应】

1. 重要的不良反应

(1)休克、过敏性休克(发生频率不明):

有时可能出现休克、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心肺衰竭、潮红、颜面水肿等),因此要充分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处置。

(2)过敏样症状(anaphylaxis-like symptom)(发生频率不明):

有时可能出现过敏样症状(呼吸困难、潮红、颜面水肿等),因此要充分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处置。

(3)假性醛固酮症(pseudoaldosteronism)(发生频率不明):

增大药量或长期连续使用可出现重度低钾血症、增加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出现血压上升、钠及液体潴留、水肿、体重增加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状。在用药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观察(如测定血清钾值等),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给药。另外,可出现由于低钾血症导致的乏力感、肌力低下等症状。

2. 其他不良反应

在增大用药物剂量时,可增加血清钾下降、血压升高的发生。

【药物相互作用】

合并用药时需注意。

【应急处理】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双嘧达莫 dipyridamoIe

【其他名称】

潘生丁,哌醇定。

【制剂与规格】

片剂:25mg;注射剂:10mg/2ml。

【药理作用】

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双嘧达莫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浓度(50μg/ml)可抑制血小板释放。

作用机制可能为:

(1)抑制血小板摄取腺苷,而腺苷是一种血小板反应抑制剂;

(2)抑制磷酸二酯酶,使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增多;

(3)抑制血栓烷素A 2 (TXA 2 )形成,TXA2血小板活性的强力激动剂;

(4)增强内源性PGI 2

【适应证】

本品早年曾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现已少用作抗心肌缺血。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用于心脏手术或瓣膜置换术,可减少血栓栓塞的形成。

【用法与用量】

1. 静脉滴注

0.142mg/(kg·min),静脉滴注共4分钟。

2. 口服

一次25~50mg,一日3次,饭前服。儿童3~5mg/(kg·d),分3次。

【注意事项】

1. 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故低血压患者应慎用。

2. 不宜与葡萄糖以外的其他药物混合注射。

3. 与肝素合用可引起出血倾向。

4. 有出血倾向患者慎用。

【不良反应】

治疗剂量时不良反应轻而短暂,长期服用最初的副作用多消失。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呕吐、腹泻、脸红、皮疹和瘙痒。罕见心绞痛和肝功能不全。不良反应持续或不能耐受者少见,停药后可消除。上市后的经验报告中罕见不良反应有喉头水肿、疲劳、不适、肌痛关节炎、恶心、消化不良、感觉异常、肝炎、秃头、胆石症、心悸和心动过速。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阿司匹林有协同作用。与阿司匹林合用时,剂量应减至1日100~200mg。

2. 本品与双香豆素抗凝药同用时出血并不增多或加剧。

【应急处理】

过量使用该药后,如果发生低血压,必要时可用升压药。双嘧达莫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透析可能没有效果。

复方芦丁 compound rutin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含芦丁20mg,维生素C 50mg。

【药理作用】

本品为维生素P属的一种,是一种脱氢黄素酮的糖苷,在食物中常与维生素C共存。维生素P是一种氢的传递体,可能参与体内氧化还原酶的作用,能影响甲状腺的活动,并使肾上腺素免于氧化;在体内,能增强维生素C的作用和促进维生素C在体内蓄积。维生素C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维持血管弹性,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其脆性与通透性,并促进其细胞增生和防止血细胞凝集。

【适应证】

主要用于脆性增加的毛细血管出血症,也用于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视网膜出血、出血性紫癜、急性出血性肾炎、再发性鼻出血、创伤性肺出血、产后出血等的辅助治疗。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日3次,每次1~2片。

【注意事项】

本品在体内几乎不被吸收,故口服其疗效不确切。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

【应急处理】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肝素钠 heparin sodium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1000U,5000U,12 500U。

【药理作用】

由于本品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扰血凝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III(AT-III)结合,而增强后者对活化的II、IX、X、XI和XII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适应证】

1. 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脑梗死等)。

2. 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 也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静脉套管穿刺术后封管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标本或器械的抗凝处理。

【用法与用量】

静脉滴注:120~150U/kg加入100ml 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 次/日,连用5天。

其他事项详见第三章第四节常用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项下。

低分子肝素钠 Iow moIecuIar weight heparin sodium

【其他名称】

齐征。

【制剂与规格】

注射液:0.2ml:2500IU;0.4ml:5000IU。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凝血酶III(AT-III)依赖性抗Xa因子活性。药效学研究表明低分子量肝素钠对体内、外的动、静脉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本品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分子量>6000D的制剂影响凝血功能,使APTT略延长。本品不作为溶栓药,但对溶栓药有间接协同作用。产生抗栓作用时,出血可能性小。本品无致突变作用,亦不影响生殖功能和胚胎发育。

【适应证】

本品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也可用于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易栓症或已有静脉血栓塞症的孕妇为本品的适应证。

【用法与用量】

1. 治疗急性深部静脉血栓

(1)每日1次用法:

200IU/kg,皮下注射,每日1次,每日总量不可超过18 000IU。

(2)每日两次用法:

100IU/kg,皮下注射,每日两次,该剂量适用于出血危险较高的患者。通常治疗中无须监测,但可进行功能性抗Xa测定。皮下注射后3~4小时取血样,可测得最大血药浓度。推荐的血药浓度范围为0.5~1.0IU抗Xa/ml。

治疗至少需要5天。

2. 血液透析期间预防血凝块形成

血液透析不超过4小时:每次透析开始时,应从血管通道动脉端注入本品5000IU,透析中不再增加剂量或遵医嘱;血液透析超过4小时:每小时须追加上述剂量的1/4,或根据血透最初观察到的效果进行调整。

3.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

皮下注射120IU/kg,每日两次,最大剂量为10 000IU/12h,至少治疗6天。

4. 预防与手术有关的血栓形成

(1)伴有血栓栓塞并发症危险的大手术:

术前1~2小时皮下注射2500IU,术后每日皮下注射2500IU直到患者可活动,一般需5~7天或更长。

(2)具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大手术和矫形手术:

术前晚间皮下注射5000IU,术后每晚皮下注射5000IU,治疗须持续到患者可活动为止,一般需5~7天或更长;也可术前1~2小时皮下注射2500IU,术后8~12小时皮下注射2500IU,然后每日早晨皮下注射5000IU。

【注意事项】

1. 不能用于肌内注射(肌内注射可致局部血肿)。硬膜外麻醉方式者术前2~4小时慎用。

2. 下列情况慎用 有过敏史者;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脑卒中,严重肝、肾疾病,严重高血压,视网膜血管性病变。本品不宜用为体外循环术中的抗凝剂。

3. 注意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必要时监测血浆抗Xa因子活性。

【不良反应】

偶见轻微出血、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注射部位轻度血肿和坏死。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非甾体抗炎药、水杨酸类药、口服抗凝药、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和血浆增容剂(右旋糖酐)等药物分别同时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因这些药物能增加出血危险性。

【应急处理】

药物过量导致凝血能力过低,出血危险性增加。正常药量时可出现注射部位轻微出血或血肿,一般不须停药。必要时应立即缓慢静脉注射鱼精蛋白,可完全中和本品抗IIa活性,部分中和抗Xa活性。鱼精蛋白的剂量须根据本品剂量调整,约17.5mg鱼精蛋白可中和本品0.25ml。治疗时必须考虑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 ksJIl/6Uj9j6qoLf3yez/uPsF2Y40f4m0uwJBgL7BjcKyfPnxVoPaGcC/RRGx+1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