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还可以累及肺、心脏、血液等多个系统和器官,表现出多种症状;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学异常。发病率大约是1/2000,多见于年青女性或女孩,但所有年龄及两性均可发病。男女发病比在10岁前为1:4,而30岁前为1: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并非单一因素引起,可能与遗传、环境、性激素及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认为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在环境、性激素及感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或参与下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诱导T细胞和B细胞活化、自身抗体的产生、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其在各组织的沉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和进展。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可急可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轻症的患者往往仅有单一系统或器官受累的不典型表现,随着病程的发展其临床表现会越来越复杂,可表现为多个系统和器官受累的临床症状。全身表现包括发热、疲劳、乏力及体重减轻等。

常见受累器官和组织的临床表现有:

1. 皮肤黏膜

蝶形红斑、盘状皮损、光过敏、红斑或丘疹、口腔、外阴或鼻溃疡、脱发等。

2. 关节肌肉

关节痛、关节肿、肌痛、肌无力、缺血性骨坏死等。

3. 血液系统

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结肿大、脾大等。

4. 神经系统

头痛、周围神经病变、癫痫、抽搐、精神异常等19种表现。

5. 心血管系统

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6. 血管病变

雷诺现象、网状青斑、动/静脉栓塞及反复流产等。

7. 胸膜及肺

胸膜炎、肺间质纤维化、狼疮肺炎、肺动脉高压及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8. 肾脏

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病综合征及肾功能不全等。

9. 消化系统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膜炎及胰腺炎等。

(二)诊断

SLE常累及多个系统,任何青少年女性出现发热、血沉增快,同时伴有多个系统或器官受累时应考虑SLE的可能。

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SLE诊断标准,符合其中4项或以上即可诊断为SLE:

1. 颊部红斑

遍及颊部的扁平或高出皮肤的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

2. 盘状红斑

隆起的红斑上覆盖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塞,旧病灶可有萎缩性瘢痕。

3. 光过敏

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

4. 口腔溃疡

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

5. 关节炎

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以上的周围关节,以关节肿痛或渗液为特点。

6. 浆膜炎

①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渗液;②心包炎:心电图异常、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渗液。

7. 肾脏病变

①持续性蛋白尿>0.5g/d或>(+++);②细胞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型管型。

8. 神经系统异常

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抽搐和精神症状。

9. 血液学异常

①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②白细胞减少(至少两次<4×10 9 / L);③淋巴细胞减少(至少两次<1.5×10 9 /L);④血小板减少,<100×10 9 /L,注意除外药物影响。

10. 免疫学异常

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磷脂抗体阳性(具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狼疮抗凝物阳性或至少持续6个月梅毒试验假阳性中1项即可)

11. ANA

免疫荧光法或其他相应方法检测ANA抗体滴度异常,并排除了药物因素。

三、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治疗原则

积极控制狼疮活动,改善和阻止脏器损害,坚持长期、规律治疗,加强随访,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以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二)治疗策略

1. 患者宣教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心理,明白规律用药的意义,学会自我认识疾病活动的征象,遵从医嘱,配合治疗,定期随诊。懂得长期随访的必要性。避免过多的紫外光暴露,使用防紫外线用品(防晒霜等),避免过度疲劳。

2. 对症治疗和去除各种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如注意控制高血压、防治各种感染。

3. 药物治疗 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但恰当的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达到病情的完全缓解。

根据病情活动度选择治疗方案:

(1)轻度活动SLE的治疗:针对轻度活动SLE的皮肤黏膜和关节症状,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羟氯喹(HCQ)以及甲氨蝶呤(MTX),必要时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儿童SLE器官受累较成人多且较重,单纯累及皮肤和关节者少见,所以大部分儿童SLE均须加用糖皮质激素。

(2)中度活动SLE的治疗:可口服足量糖皮质激素,如果须长时间应用0.3mg/(kg·d)的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则有必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药物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AZA)、来氟米特等。

(3)重度活动SLE的治疗:因SLE有重要器官的受累,其治疗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诱导缓解阶段应该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临床表现严重和狼疮危象的患儿,应积极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同时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其他免疫抑制可选用霉酚酸酯(MMF)、环孢素(CsA)和他克莫司(FK506)。维持阶段应根据病情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最后小剂量维持,免疫抑制剂可选用CTX、MMF、CsA、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来氟米特和HCQ等。

常用药物有: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SLE的基础用药。常用泼尼松1.5~2mg/(kg·d),为了更快、更好地发挥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治疗开始时主张每日2~3次给药。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初始足量激素应维持3~8周;然后根据患儿病情控制情况酌情缓慢减量,至5~10mg/d的剂量,并维持数年。快速减量会导致病情复发,也不主张过早改为隔日应用。甲泼尼龙冲击剂量为15~30mg/(kg·次)(最大量不超过1g/次),连用3天为1个疗程,每周1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间隔期间及疗程结束后服用足量泼尼松。

(2)免疫抑制剂

1)HCQ:常用量为4~6mg/(kg·d),通常用于治疗轻症SLE,对关节症状、皮疹及改善疲倦等有效。HCQ可以防治SLE复发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早期使用可以防治不可逆的系统损害、血栓形成和骨质疏松。

2)CTX:建议用于重症或狼疮危象时,8~12mg/(kg·d),每2周连用2天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逐渐延长给药间隔,维持1~3年。冲击治疗当天应进行水化(增加补液>20ml/kg)。

3)MMF:用于狼疮性肾炎的维持治疗、肾外器官损伤以及儿童SLE的治疗,均安全且有效。常用剂量为15~30mg/(kg·d)。

4)CsA:联合激素治疗较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能更好地减轻疾病活动度,但糖皮质激素的累积用量和不良反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总有效率高于CTX,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常用剂量为4~6mg/(kg·d),有效血药浓度维持在120~200μg/ml。

5)FK506:与CsA相同,为强效神经钙蛋白调节抑制剂,其效果较CsA强10~100倍,能够明显降低狼疮活动指标。常用量为0.1~0.15mg/(kg·d),维持血药浓度在5~15ng/ml。最近有报道称应用更小剂量的FK506,每日1次给药,即0.04~0.075mg/kg,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也安全有效。

6)来氟米特:用于治疗狼疮性肾炎时,与传统的免疫抑制剂相比,治疗效果更有效,不良反应更少。成人用量为初始剂量40~60mg/d,分2~3次口服,然后改为20mg/d维持。

7)AZA:多用于CTX冲击治疗以后的序贯治疗,特别是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与MMF和CTX相当,不良反应则较CTX少。常用剂量为1~2mg/(kg·d),口服。

(3)抗凝治疗:对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儿可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或小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多主张用双嘧达莫抗凝;对血管炎合并心脑梗死的患儿应按照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4)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重症SLE的治疗,特别是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剂量为400mg/(kg·d),连用3~5天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依病情可持续数个疗程。国内由于经济原因可采用400mg/(kg·d),连用3~5天,然后每个月2.5~5g,维持数月至数年。

(5)去除B细胞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为抗CD20分子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可抑制B淋巴细胞的成熟和分化,使难治性重症SLE患者得到临床缓解,且耐受性好,特别是对于儿童SLE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是安全有效的。常用剂量为375mg/m 2 ,每周1次,共4次。

4. 其他治疗

(1)血浆置换和特异性免疫吸附:适应证包括①活动性重症SLE;②伴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受累;③药物治疗无效或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

(2)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病情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累及重要脏器,危及生命;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者。

四、常用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

泼尼松、甲泼尼龙详见本章第二节;羟氯喹、甲氨蝶呤、环孢素、环磷酰胺详见本章第四节。

霉酚酸酯 mycophenoIate mofetiI

【其他名称】

MMF,霉酚酸吗啉乙酯,麦考酚酸,骁悉。

【制剂与规格】

胶囊:0.25g。

【药理作用】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的酯类衍生物,现通称吗替麦考酚酯。MMF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为活性代谢产物MPA,MPA通过抑制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关键限速酶——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IMPDH),使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减少,因而能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尤其对EB病毒诱导的B淋巴细胞母细胞的转化抑制作用更强,但对其他快速分裂的细胞抑制作用较弱。MPA能抑制人T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的增殖反应,抑制人B淋巴细胞对T细胞依赖性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抑制抗原诱导B细胞多克隆抗体的产生,抑制记忆B细胞参与的抗破伤风类毒素IgG抗体的产生。MPA对白细胞-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影响,能使T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力下降,不能穿过内皮达到炎症局部。在动物模型中,MPA能明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对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则没影响。

【适应证】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银屑病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10~30mg/(kg·d),分2次口服。

【注意事项】

1. 服用本药的患者在第1个月,每周进行1次全血细胞计数,第2和第3个月每月2次,之后的9个月每月1次。如果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3×10 3 / ul)时,应停止使用本药或减量,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2. 严重慢性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25ml/(min·1.73m 2 )]的患者服用单剂量后,血浆MPA和MPAG的曲线下面积比轻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及健康人高。应避免使用超过1g/次,每日2次的剂量,并且应对这些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3. 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的患者,平均0~12小时的MPA曲线下面积与正常恢复患者相仿。但MPAG的0~12小时的曲线下面积前者比后者高2~3倍。对这些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患者无须做剂量调整,但应密切观察。

4. 接受免疫抑制疗法的患者常使用联合用药方式。本药作为联合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时,有增加淋巴瘤和其他恶性肿瘤(特别是皮肤瘤)发生的危险。这一危险性与免疫抑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关,而不是与某一特定药物有关。免疫系统的过度抑制也可能导致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临床试验中,本药已与以下药物联合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和皮质激素类药物,以预防排斥反应和治疗难治性排斥反应。

【不良反应】

1.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通过调整剂量即可减轻。

2. 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多为轻度,通常发生在30~120天,大部分病例在停药1周后可得到缓解。

3. 机会感染轻度增加。

4. 可能诱发肿瘤。

【药物相互作用】

1. 不能与硫唑嘌呤同时使用,对这两种药物的同时使用尚未进行试验。

2. 已注意到考来烯胺能显著减少MPA的曲线下面积。

3. 本药不应与能干扰肠肝再循环的药物同时使用,因这些药物可能会降低本药的药效。

4. 和阿昔洛韦同时服用时,霉酚酸葡糖苷酸(MPAG)和阿昔洛韦的血浆浓度较两种药物单独服用时为高。当肾功损害时,MPAG和阿昔洛韦的血浆浓度都升高。这两种药物竞争性地通过肾小管排出,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两种药物的浓度。

5. 制酸药物和氢氧化镁以及氢氧化铝 同时服用制酸剂时,MMF的吸收减少。

6. 考来烯胺 健康人先期服用考来烯胺4g/次,每日3次,4天后给予单剂量MMF 1.5g,MPA的曲线下面积减少40%。

7. 环孢素的药动学不受MMF的影响。

8. 更昔洛韦 未观察到MMF和静脉注射更昔洛韦之间有药动学的交叉作用。

9. 口服避孕药 目前尚未发现MMF和口服避孕药1mg炔诺酮/35μg炔雌醇之间有相互影响。但这只是单次剂量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排除长期服用本药后改变口服避孕药的药动学的可能性。这可能导致口服避孕药的药效降低。

10. 磺胺甲基异噁唑对MPA的生物利用度无影响。

11. 其他药物 给猴子同时服用丙磺舒和MMF,可使血浆MPAG的曲线下面积增加3倍。其他经肾小管排出的药物可与MPAG竞争,从而使血浆MPAG或这些药物的浓度升高。

【应急处理】

在人类尚无MMF剂量过大的报道。血透不能清除MPA,而当MPA血浆浓度极高时(>100μg/ml),能清除小部分MPAG。

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其他名称】

AZA。

【制剂与规格】

片剂:50mg/片。

【药理作用】

本品在体内几乎全部转变成巯嘌呤而起作用。由于其转变过程较慢,因而发挥作用缓慢。它能抑制Friend白血病,抑制病毒对小鼠的感染,使脾大得到抑制,使脾脏及血浆内的病毒滴度下降。本品可通过干扰RNA代谢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若硫唑嘌呤小剂量长期存在于培养基中,可抑制致敏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的杀伤细胞作用。

【适应证】

1. 本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于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排斥反应,例如肾移植、心脏移植及肝移植;亦可减少肾移植受者对皮质激素的需求。

2. 本药也可单独用于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自体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寻常天疱疮、结节性多动脉炎、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慢性顽固自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与用量】

1. 口服

每日1.5~4mg/kg,1日1次或分次口服。

2. 异体移植

每日2~5mg/kg,1日1次或分次口服。

3. 白血病

每日1.5~3mg/kg,1日1次或分次口服。

【注意事项】

1. 在治疗的头8周内,至少每周检查1次全血象,包括血小板。当使用大剂量该药或患者有肝和(或)肾功能不全时,血象检查的次数应该更多。此后每月(最少每3个月)重复进行全血象的检查。

2. 对肾和(或)肝功能不全者,应使用推荐剂量的低限值及监测血液学及肝、肾功能指标。若出现肝或血液学毒性时,更应再减剂量。

3. 用药期间禁止进行活疫苗的免疫接种。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比如全身不适、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发热、寒战、肌痛、关节痛、肝功能异常和低血压。此时如果立即停药和给予支持疗法,可使大部分病例恢复。

2. 造血功能

可能产生剂量相关性、可逆性骨髓抑制,常见白细胞减少症,偶见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 感染

使用本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器官移植受者对病毒、真菌和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4. 胃肠道反应

偶有恶心,餐后服药可缓解。罕见胰腺炎。

5. 肺部反应

罕见可逆性肺炎。

【药物相互作用】

1. 当别嘌醇、氧嘌呤醇和(或)硫嘌呤醇与巯嘌呤或硫唑嘌呤联用时,巯唑嘌呤和硫唑嘌呤的剂量应减量。

2. 本药可增强去极化药物如琥珀酰胆碱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减弱非去极化药物如筒箭毒碱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3. 本药可阻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4. 本药可增强骨髓抑制剂作用,导致严重的血液学异常,还可加强西咪替丁及吲哚美辛的骨髓抑制作用。

【应急处理】

无法解释的感染、喉部溃疡、紫癜和出血,通常是用药9~14天达到最大的骨髓抑制而引起。一次性用药过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接着是轻微的白细胞减少和肝功能异常。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进行胃灌洗后,可予对症支持治疗及密切监察血象。

他克莫司 tacroIimus

【其他名称】

FK506。

【制剂与规格】

胶囊:0.5mg,1mg,5mg。

【药理作用】

在分子水平,他克莫司的作用是利用与细胞性蛋白质(FKBP12)相结合,而在细胞内蓄积产生效用。FKBP12-他克莫司复合物会专一性地结合以及抑制神经钙蛋白,其会抑制T细胞中所产生的钙离子依赖型信息传导路径作用,防止不连续性淋巴因子基因的转录。本药是具有高度免疫抑制的药物,其活性在体外及体内试验中都已被证实。本药抑制能形成主要移植排斥作用的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生成。本药抑制T细胞的活化作用以及T辅助细胞依赖性B细胞的增生作用,也会抑制如白介素-2、白介素-3及γ干扰素等淋巴因子的生成与白介素-2受体的表达。在分子水平,本药可能是通过结合到细胞性蛋白质(FKBP)上才能发挥作用,此蛋白质也会造成该化合物在细胞间累积。在体内试验中发现,本药显示出对肝脏及肾脏移植有效。

【适应证】

1. 预防肝脏或肾脏移植术后的移植物排斥反应;治疗肝脏或肾脏移植术后应用其他免疫抑制药物无法控制的移植物排斥反应。

2.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肾病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0.1~0.15mg/(kg·d),分两次口服。使用中以控制全血药物浓度为必要条件,全血药物浓度范围为5~15μg/L,目标全血药物谷浓度(CO)维持在10μg/L。疗程应不少于6个月。

【注意事项】

1. 本品治疗应在医学人员及严密的实验设备监测下进行。本品仅是处方药,免疫治疗方案的任何调整均应由有免疫治疗经验及对器官移植患者有管理经验的医师进行。主管维持治疗的医师应有足够的药物信息。

2. 剂量和血药浓度的调节必须是在负责管理患者的移植中心进行。

3. 应严密监测和管理患者,尤其是在移植术后的最初几个月内。

4. 对下列参数应做常规监测 血压、心电图、视力、血糖浓度、血钾及其他电解质浓度、血肌酐、尿素氮、血液学参数、凝血功能及肝功能。若上述参数发生了有临床意义的变化,应重新审核本品的用量。

5. 应经常进行肾功能检测。在移植术后的头几天内应特别监测尿量。如有必要,须调整剂量。

6. 曾报道过几例与本品治疗相关的神经性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因此,对有上述不良事件的患者应严密监控。如果出现中枢神经症状,须立即重新考虑剂量。曾有报道几例患者发生严重震颤和运动性(表达性)失语症,这些可能是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征兆。

7. 如同其他免疫抑制剂一样,也有报告使用本品的患者出现EB病毒相关性的淋巴细胞增生症。对于新采用本品治疗的患者,EB病毒相关性淋巴细胞增生症可能是由于以前的免疫抑制治疗过度引起。对于使用本品进行抢救治疗的患者,不应合并使用抗淋巴细胞治疗。2岁以下、EB病毒抗体阴性的儿童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增生症的危险性高。因此,对于该年龄组患者,之前应进行EB病毒血清学检查;在用本品时,应仔细监测。

8. 本品不能与环孢素合用。

9. 本品与视觉及神经系统紊乱有关。因此服用本品并已出现上述不良作用的患者,不应驾车或操作危险机械。此种影响可能会因喝酒而加重。

【不良反应】

1. 感染

就像用其他免疫抑制剂一样,患者用本品后增加了对病毒、细菌、真菌和(或)原虫感染的易感性。已有的感染性疾病(既包括全身感染,也包括局部感染,如脓肿、肺炎)可能还会加重。如果本品与其他免疫抑制剂一起使用,会增加过度免疫抑制的风险。

对患者用本品和环孢素作为基础免疫抑制治疗进行比较,发现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CMV感染的发病率降低。

2. 肾脏

频发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尿量减少)。罕见肾衰竭。个例报道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肾小管坏死。在整个治疗期间都会出现肾脏不良反应,因此对肾移植患者应注意与排斥反应的症状区分。

3. 血糖代谢

据报道用本品治疗的患者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病。

4. 中枢神经系统

频发震颤、头痛、感觉异常和失眠,大多数为中等程度,不影响日常活动。其他症状包括不安、焦虑和情绪不稳、意识混乱、抑郁和陶醉感、多梦及思维异常、嗜睡、眩晕和反应力降低、偏头痛、惊厥、肌阵挛和神经病;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个例报道有脑梗死、昏迷、脑病、幻觉、狂躁反应、脑膜炎、麻痹、精神病和言语障碍;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

上述症状与本品治疗的因果关系不清楚。有资料显示移植患者尤其伴肝功能损害者,比接受免疫抑制药物前出现重度神经症状的危险性高。合并用潜在的神经毒药物和感染都可导致这些症状。

5. 心血管系统

患者常出现高血压。有报道出现肥厚型心肌病,大多数患者在血药浓度超过25ng/ml时出现,剂量减少或停药后可以恢复。大多数患者为5岁以下的儿童。增加这种危险性的因素有已经存在的心脏疾病、高血压、体液过多、使用激素、肝脏和(或)肾脏丧失功能。建议用心动描记图监测心血管功能,如果出现异常,应考虑减少剂量或停用本品。

有报道出现ECG改变、心动过速、外周水肿、血管扩张包括休克。

个例报道有心脏扩大症、血栓(可见于多种脏器)、心搏停止、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水肿(可见于多种脏器)、多种心律失常、昏厥和血管炎(可见于多种脏器)。

6. 血液及淋巴系统

血液学变化包括贫血、凝血性疾病、白细胞增加或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症。个例报道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大、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有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淋巴瘤和淋巴结病)。

7. 电解质及其他代谢性疾病

有高血糖和偶发性糖尿病。也报道有高血钾或低血钾,血镁、血钙、磷酸、血钠浓度下降,高尿酸血和酸中毒。个例报道有碱中毒和酮症。

8. 消化系统

偶发性腹泻、恶心。其他胃肠道症状有便秘、脱水、消化不良、胃肠道出血、呕吐、体重和食欲改变,以及肝功能检查异常和黄疸。个例报道有结肠炎、胰腺炎、肝大、肝损害、腹膜炎和胃溃疡。

9. 呼吸系统

哮喘、呼吸困难和胸膜渗出。个例报道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呼吸性碱中毒。

10. 感觉系统

视觉异常包括弱视、白内障、畏光,听觉疾病包括耳鸣和耳聋。个例报道有皮质盲、青光眼、复视和眼震。

11. 皮肤

脱发、多毛、瘙痒、出汗和皮疹。个例报道有表皮坏死溶解、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皮肤恶性肿瘤。

12. 肌肉骨骼

关节痛、肌痛、腿痛性痉挛、肌肉张力过高和痉挛。

13. 其他

虚弱、不适、发热、男性乳房增生以及局部疼痛。免疫抑制治疗能诱发恶性肿瘤,曾报道有几例患者服用本品后发生恶性肿瘤(如淋巴系统和皮肤)。个例报道有过敏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1. 体内观察

(1)据报道合用甲泼尼龙时可以降低或升高本品的血浆浓度。

(2)有报道达那唑和克霉唑增加本品的血药浓度。

(3)在大鼠体内本品降低戊巴比妥和安替比林的清除率和增加戊巴比妥和安替比林的半衰期。

(4)与环孢素合用,当与环孢素同时给药时,本品增加环孢素的半衰期。另外,出现协同或累加的肾毒性。因此,不推荐本品和环孢素联合应用,且患者由原来的环孢素转换为本品时应特别注意。

2. 体外资料

像环孢素一样,本品主要由肝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尤其对细胞色素P450 3A4的抑制作用广而强。

3. 其他药物对经细胞色素P450 3A4代谢的他克莫司的影响

(1)体外实验表明,下列药物可能是本品代谢的潜在抑制剂:溴隐亭、可的松、麦角胺、红霉素、孕二烯酮、炔雌醇、醋竹桃霉素、交沙霉素、氟康唑、酮康唑、咪康唑、咪达唑仑、尼伐地平、奥美拉唑、他莫昔芬和维拉帕米。

(2)在体外模型中,没有观察到下列药物对本品代谢有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卡托普利、西咪替丁、环丙沙星、二氯芬酸、多西环素(doxicycline)、呋噻米、格列本脲、丙米嗪、利多卡因、对乙酰氨基酚、黄体酮、雷尼替丁、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万古霉素。

(3)发现下列药物对本品可有两种不同的影响,即抑制或不影响本品的代谢:两性霉素B、环孢素、地尔硫䓬、地塞米松和泼尼松龙。

(4)从理论上说,并用下列药物能诱导细胞色素P450 3A系统更新,从而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这些药物包括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卡马西平、安乃近、异烟肼等。

4. 本品对经细胞色素P450 3A4代谢的其他药物的影响

(1)在人体肝细胞中发现,本品可能是细胞色素P450 3A4的诱导剂,但比利福平作用弱。

(2)相反的,本品抑制可的松和睾酮的代谢。由于本品可能干扰类固醇性激素的代谢,所以口服避孕药的效果可能被降低。

5.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相互作用

本品与血浆蛋白广泛结合,因此,应考虑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口服抗凝剂、口服抗糖尿病药等)。

6. 在使用本品时,疫苗的效能会减弱,因此应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

7. 与已知有肾毒性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注意,如氨基糖苷、两性霉素B、旋转酶抑制剂、万古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非甾体抗炎药。

8. 当本品与具有潜在神经毒性的化合物(如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合用时,可能会增强这些药物的神经毒性。

9. 应用本品可能导致高钾血症或加重原有的高钾血症,应避免摄入大量的钾或服用潴钾利尿药(如阿米洛利、氨苯蝶啶及螺内酯)。

10. 本品与含有中等脂肪的饮食一起服用会显著降低其生物利用度和口服吸收率。因此,为达到最大口服吸收率,须空腹服用或至少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3小时服用。

【应急处理】

药物过量方面的经验有限。

早期临床经验表明,药物过量(初始剂量是目前推荐剂量的2~3倍)的症状可能包括肾、神经及心脏方面疾病,糖耐量异常,高血压及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免疫抑制过度会增加严重感染的风险。

肝功能对术前及术后药动学参数均有明显影响,对肝移植失败及用过其他免疫抑制剂转而再用本品的患者必须密切监测,以避免发生药物过量。

本品尚无特定的解毒剂。若发生药物过量,应采用一般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

由于其水溶性差且与血浆蛋白及红细胞广泛结合,本品不能由血液透析而清除。对于个别血浆浓度极高的患者,有报道渗透及透析能显著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对于口服过量者,洗胃及使用吸附剂(如药用炭)可能会有所帮助。

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其他名称】

mabThera,美罗华。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50mg/500ml。

【药理作用】

本品是一种人鼠嵌合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与纵贯细胞膜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此抗原位于前B细胞和成熟B淋巴细胞,但在造血干细胞、后B细胞、正常血浆细胞或其他正常组织中不存在。该抗原表达于95%以上的B淋巴细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在与抗体结合后,CD20不被内在化或从细胞膜上脱落。CD20不以游离抗原形式在血浆中循环,因此,也就不会与抗体竞争性结合。利妥昔单抗与B淋巴细胞上的CD20结合,并引发B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细胞溶解的可能机制包括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性(ADCC)。此外,体外研究证明,利妥昔单抗可使药物抵抗性的人体淋巴细胞对一些化疗药的细胞毒性敏感。

【适应证】

适用于复发或化疗抵抗性B淋巴细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用法与用量】

利妥昔单抗绝不能未稀释就静脉滴注,制备好的注射液也不能用于静脉推注。

1. 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1)初始治疗:

作为成年患者的单一治疗药,推荐剂量为375mg/m 2 BSA(体表面积),静脉给入,每周1次,22天的疗程内共给药4次。结合CVP方案化疗时,利妥昔单抗的推荐剂量是375mg/m 2 BSA,连续8个周期(21天/周期)。每次先口服皮质类固醇,然后在化疗周期的第1天给药。

(2)复发后的再治疗:

首次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再治疗的剂量是375mg/m 2 BSA,静脉滴注4周,每周1次。

2. 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应与CHOP化疗联合使用。推荐剂量为375mg/m 2 BSA,每个化疗周期的第1天使用。化疗的其他组分应在利妥昔单抗应用后使用。

(1)初次滴注:

推荐起始滴注速度为50mg/h,最初的60分钟过后可每30分钟增加50mg/h,直至最大速度400mg/h。

(2)以后的滴注:

利妥昔单抗滴注的开始速度可为100mg/h,每30分钟增加100mg/h,直至最大速度400mg/h。

(3)治疗期间的剂量调整:

不推荐利妥昔单抗减量使用。利妥昔单抗与标准化疗合用时,标准化疗药的剂量可以减少。

【注意事项】

1. 在与本药治疗的相关征候中,曾发生过暂时性低血压和支气管痉挛。以前曾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的危险性可能会增高。此时应当暂时停止使用本药滴注,并给予止痛剂、抗过敏药,或必要时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支气管扩张药,症状均可减轻。由于在本药输入中可能发生暂时性低血压,所以须考虑在输入本药前12小时及输入过程中停止抗高血压药治疗,对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如心绞痛、心律不齐或心力衰竭)应密切监护。

2. 患者在静脉给予蛋白制品治疗时,可能会发生过敏样或高敏感性反应。若用本药时发生过敏反应,应给予抗过敏治疗,如肾上腺素、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

3. 对中性粒细胞数少于1.5×10 9 /L和(或)血小板数少于75×10 9 /L的患者,使用该药要谨慎,因为这类患者的临床用药经验有限。在本药治疗期间应注意定期观察全血细胞数,包括血小板数。

【不良反应】

1. 滴注相关征候首先表现为发热和寒战,主要发生在第1次滴注时,通常发生在2小时内。其他随后的症状包括恶心、荨麻疹/皮疹、疲劳、头痛、瘙痒、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舌或喉头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鼻炎、呕吐、暂时性低血压、潮红、心律失常、肿瘤性疼痛。其次常见的是原有的心脏病如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用药的不良反应随着滴注的继续而减轻。

2. 少数患者发生出血性不良反应,常常是轻微和可逆性的。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8%,严重贫血的发生率为1.4%。

3. 尽管本药可诱发B淋巴细胞的清除,并与血清免疫蛋白减少有关,但在患者中感染的发生率并不比预期的高,严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化疗。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1年内,患者中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7%和12%,这些感染是常见的非机会致病菌感染,而且是轻微的。

【药物相互作用】

目前尚未见本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当患者存在人抗鼠抗体(HAMA)或人抗嵌合抗体(HACA)滴度时,若使用其他诊断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会产生过敏或高敏反应。

【应急处理】

尚无人体过量使用的临床试验经验,尚无实验单一剂量超过500mg/m 2 的用法。

雷公藤多苷片

【制剂与规格】

片剂:10mg。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在抗炎作用方面,它能拮抗和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及实验性炎症及关节炎的反应程度。在抑制免疫作用方面,它能抑制T细胞功能,抑制延迟型变态反应,抑制白介素-1的分泌,抑制分裂原及抗原刺激的T细胞分裂与繁殖。

【适应证】

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病、肾病综合征、紫癜性及狼疮性肾炎、红斑狼疮、亚急性及慢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亦可用于过敏性皮肤脉管炎、皮炎和湿疹,以及银屑病关节炎、麻风反应、白塞病、复发性口疮、强直性脊柱炎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11.5mg/(kg·d),分3次饭后服。一般首次应给足量,控制症状后减量。

【注意事项】

罕有血小板减少,且程度较轻,一般无须停药。可致月经紊乱及精子活力降低、数量减少,上述不良反应停药可恢复正常。如已达到治疗目的须停药的话需根据医嘱逐步减量停药。

【不良反应】

主要为胃肠反应,一般可耐受。偶可见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可致月经紊乱及精子活力降低。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

【应急处理】

急性中毒者宜尽早洗胃排出,同时输液,维持血压,促进药物排出,并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如纠正心律失常、脑病昏迷等。 SE2eTxNyNrtm7dhLsAaSMrpWUw4R2FoAYjmy8UfzmyXZRIthX30OOR3z99Sc1k4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