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eonatal pneumonia)包括出生前(宫内和分娩过程)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病因。据统计,围生期感染性肺炎病死率为5%~20%。可发生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生后,由细菌、病毒、真菌等不同的病原体引起。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

产时感染性肺炎多与产科因素有关。

1. 产前感染

母亲在怀孕期受细菌、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原虫(如弓形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感染,病原体经血通过胎盘和羊膜侵袭胎儿。

2. 产时感染

胎膜早破导致羊水被污染,胎儿在宫内吸入污染羊水而致病;羊膜绒毛膜发炎,产道内细菌如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李斯特菌等上行导致感染;因急产、滞产或产道未彻底消毒等情况,胎儿出生时吸入产道内污染的分泌物。

(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1. 血行传播感染

皮肤感染、脐炎、败血症时,病原体经血液循环传播至肺而引起肺炎。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巨细胞病毒、大肠埃希菌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见。

2. 呼吸道途径

因婴儿抵抗力低,其上呼吸道感染下行引起肺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新生儿时,病原体经飞沫由婴儿上呼吸道向下传播至肺。

3. 医源性传播感染

多由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及某些致病力低的细菌引起。传染途径有:①病房拥挤,消毒不完全,患者的致病菌通过人体接触的方式传染给其他婴儿;②医用器械消毒不完全;③暖箱湿度过高使水生菌易于繁殖;④使用呼吸机时间过长等引起肺炎;⑤广谱抗生素使用过久,产生真菌性肺炎。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较常发生,并可引起流行。患儿中毒症状重,易并发脓胸、脓气胸、肺大泡、化脓性脑膜炎等。大肠埃希菌肺炎患儿有精神萎靡、脓胸,并有黏稠、有臭味液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症状为喘憋、咳嗽,肺部有哮鸣音。

1. 产前感染性肺炎

又称早发型肺炎,是全身性败血症的一部分。发生于出生时或生后数小时,多在娩出后24小时内发病。婴儿出生时多有窒息,复苏后有呼吸快、呻吟、体温不稳定、反应差、肺部啰音等表现,严重时出现呼吸衰竭。因羊水感染者,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肺部啰音。但是,血行感染者以黄疸、肝脾大、脑膜炎等多系统症状为主,常缺乏肺部体征。

2. 产时感染性肺炎

常为出生时获得性感染,经过潜伏期后才开始发病。患儿因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且容易引发全身感染。

3. 出生后感染

出生后感染发病较晚。症状不典型,新生儿咳嗽反射尚未完全形成、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呼吸肌软弱,因此患病时少有咳嗽,呼吸运动表浅,症状缺乏特异性,并且可能听不到肺部啰音,可不发热也可发热或体温不升等。呼吸困难仅表现为呼吸暂停、不规则或气促,缺氧严重时出现皮肤青紫。肺部体征早期常不明显,偶可在脊柱两旁听到细湿啰音或在吸气末听到捻发音等。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点头呼吸、呼吸暂停和吸气时胸廓有三凹征,出现不吃、不哭、体温低等症状,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主要检查白细胞,<5×10 9 /L或>20×10 9 /L,也可在正常范围内。

2. 病原学诊断

出生后对鼻咽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病毒分离,进行诊断。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胃液涂片查找白细胞与抗原,或取血样、咽部气管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对流免疫电泳等检测。

3. 荧光抗体和血清抗体检查

IgG、IgM增高,脐血IgM>200~300mg/L,其中特异性IgM增高对宫内感染诊断有意义。

4. X线胸片检查所见及意义

具体如下:

(1)支气管肺炎:

出生后感染性肺炎,X线胸片可见弥漫性、深浅不一的模糊影,或者两肺广泛点状或大小不一的浸润影,少数可见大叶实变影。通过羊水感染的肺炎,X线胸片可见两侧肺纹理增粗,多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改变。

(2)间质性肺炎:

宫内病毒感染者,X线胸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改变。

三、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治疗原则

应采用综合措施,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除保暖、供氧等外,应积极控制感染,针对不同病原体予以相应的抗感染药物治疗,适当限制液体量,纠正酸中毒,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

(二)治疗策略

1. 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清除吸入物,吸净口咽、鼻部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加强护理和监护,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适宜的稳定的温度和湿度。

2. 抗生素

新生儿出生后一旦发现呼吸增快即开始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肺炎以早期静脉给予抗生素为宜,原则上根据病原菌选用抗生素。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可用第一代头孢菌素、耐酶青霉素或氨苄西林。

(2)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

可用氨苄西林和青霉素治疗3天,再改用大剂量青霉素,疗程为10~14天。

(3)革兰阴性菌:

铜绿假单胞菌、重症或对一般抗生素耐药者,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肠道杆菌肺炎可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和氨苄西林。

(4)李斯特菌肺炎:

可选用氨苄西林。

(5)衣原体肺炎:

首选红霉素,剂量为每天50mg/kg,共2~3周。

(6)厌氧菌感染:

首选甲硝唑(灭滴灵)静脉滴注。

(7)病毒性肺炎:

可用利巴韦林或干扰素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利巴韦林雾化吸入3~7天;单纯疱疹病毒肺炎可用阿糖腺苷或阿昔洛韦(无环鸟苷)静脉滴注。

3. 供氧

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可用持续正压呼吸或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对于低氧血症,可因情况进行供氧,维持血氧在6.65~10.7kPa(50~80mmHg),不超过16.0kPa(120mmHg)。

4. 对症处理

根据具体病症进行对症处理。如烦躁、惊厥者及时进行镇静、止痉治疗,体温不升者应保温等。

5. 支持疗法

①增强抗病能力: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10ml/kg,根据病情可少量多次应用;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人血白蛋白增加免疫功能,500mg/(kg·d),可用3~5天。②保证营养及液量:保证营养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四、常用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

(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1. 青霉素类

青霉素 benzyIpeniciIIin

【其他名称】

青霉素G,盘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penicillin G。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①注射用青霉素钾:0.125g(20万U),0.25g(40万U),0.5g(80万U),0.625g(100万U);②注射用青霉素钠:0.12g(2万U),0.24g(40万U),0.48g(80万U),0.6g(100万U),0.96g(160万U),2.4g(400万U)。

【药理作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效。

对青霉素敏感的致病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螺旋体。

(1)革兰阳性球菌:

对青霉素仍高度敏感的阳性球菌有A组β - 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B组、C组、G组、F组β - 溶血性链球菌,不产β - 内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肺炎链球菌与厌氧的阳性球菌如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医院内对青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已占70%~80%。肺炎链球菌在60年代对青霉素都高度敏感,70年代初开始发现有耐药菌,现在分为对青霉素敏感菌(MIC<0.1μg/ml)、相对耐药菌(MIC 0.1~1.0μg/ml)与耐药菌(MIC>1.0μg/ml)。

(2)革兰阳性杆菌:

对青霉素敏感的阳性杆菌有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厌氧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败血梭状芽孢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肉毒杆菌)等,不产孢子的厌氧阳性杆菌如放线菌属、真杆菌属、丙酸杆菌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有时敏感。

(3)革兰阴性球菌:

脑膜炎奈瑟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淋病奈瑟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度分为敏感(MIC 0.007μg/ml)、相对耐药(MIC 0.125~2.0μg/ml)与耐药(MIC>2.0μg/ml),还有高度耐药(MIC>250μg/ml)。莫氏卡他球菌部分菌株敏感,部分耐药。

(4)革兰阴性杆菌:

包括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布鲁杆菌,都对青霉素耐药。流感杆菌部分中敏或低敏。产酶流感杆菌耐药。

(5)螺旋体:

敏感的螺旋体有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包柔螺旋体与鼠咬热螺旋体等。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为影响细菌细胞壁糖肽的合成。糖肽合成的最后阶段是完成交叉连接。由细菌体内转肽酶移去N-乙酰壁氨酸(NAM)上的5肽末位D-丙氨酸,使5肽甘氨酸桥的最后1个甘氨酸与NAM的5肽第4个残基(D-丙氨酸)相连接而实现交叉连接。现已有研究证明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能与细菌细胞膜上主要靶位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相结合。PBPs是在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相关酶系,包括转肽酶。由于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转肽酶结合,抑制了该酶原有的转移5肽末位D-丙氨酸的作用,使交叉连接不能形成,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导致菌体肿胀破裂而死亡。细菌则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使其结构中β-内酰胺环被打开而灭活。

【适应证】

(1)敏感致病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包括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猩红热、蜂窝织炎、肺炎、化脓性关节炎、产褥热、败血症等;B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新生儿重症感染和成人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败血症等;C组、G组、F组链球菌感染等。以上感染青霉素均属首选。

(2)其他链球菌如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其他D组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均应根据敏感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选用青霉素。

(3)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散发或流行性脑膜炎或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可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

(4)淋球菌引起的淋病应根据敏感试验结果选用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

(5)革兰阳性杆菌引起的白喉、炭疽病、破伤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对其有效,但应同时应用抗毒素治疗。

(6)对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及其他螺旋体引起的疾病可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

【用法与用量】

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药,半衰期短,排泄快,应间歇给药。每日3~4次,重症感染必要时可每隔3~4小时给药1次。

(1)成人常用量:

①肌内注射:每日80万~200万U,分3~4次给药;②静脉滴注,每日200万~1000万U,分2~4次给药。

(2)小儿常用量:

①肌内注射:2.5万U/kg,每12小时给药1次;②静脉给药,每日5万~20万U/kg,分2~4次。

(3)新生儿剂量:

1次5万U/kg,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出生第1周每12小时1次,7天后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4)早产儿剂量:

第1周3万U/kg,每12小时1次,2~4周时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注意事项】

(1)要到有抢救设备的正规医疗单位注射青霉素,万一发生过敏反应,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在注射过程中任何时候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都要立即告诉医师、护士。

(2)注射完青霉素,至少在医院观察20分钟,无不适感才可离开。

(3)不要在极度饥饿时应用青霉素,以防空腹时机体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诱发晕针等不良反应。

(4)两次注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时为好。静脉滴注青霉素时,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以不超过40滴为宜,观察10~20分钟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液速度。

(5)如果当天有注射青霉素史,在家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6)婴儿及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妊娠末期产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忌用。

【不良反应】

青霉素毒性很低,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

包括即刻的过敏休克、速发的皮疹和迟发的过敏反应(包括血清病、皮疹和接触性皮炎等)。青霉素过敏反应大多为皮疹反应,但应警惕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过敏性休克。美国波士顿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构(BCDSP)报告注射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1%。另外一些调研结果报道过敏休克发生率为0.004%~0.04%。

(2)惊厥:

大剂量青霉素(每日2000万~2500万U)静脉滴注可能发生惊厥或昏迷。

(3)血液学异常反应:

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也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

(4)肾损害:

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可能引起肾衰竭与间质性肾炎。

(5)赫氏反应:

青霉素治疗梅毒可于给药后2~8小时内发生赫氏反应,表现为发冷、发热、喉痛、头痛、心动过速、局部病变加重等。

【药物相互作用】

近年来,临床中滥用药物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青霉素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不可忽视的。

(1)青霉素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由于它们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大部分相似,联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合并用药加重肾损害,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它们之间有交叉抗药性,不主张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2)青霉素不可与磺胺和四环素联合用药:青霉素属繁殖期杀菌剂,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四环素属抑菌剂,影响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两者联合作用属拮抗作用,一般情况下不应联合用药。临床资料表明,单用青霉素抗菌效力为90%,单用磺胺类药效力为81%,两者联合用药抗菌效力为75%,若非特殊情况不可联合使用。

(3)青霉素不可与氨基糖苷类混合输液:两者混合同于输液器给患者输液,因青霉素的β-内酰胺可使庆大霉素产生灭活作用,其机制为两者之间发生化学相互作用,故严禁混合应用;应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庆大霉素肌内注射。

(4)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剂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活性,不宜与青霉素类合用,尤其是在治疗脑膜炎或需迅速杀菌的严重感染时。

(5)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药可减少青霉素类在肾小管的排泄,因而使青霉素类的血药浓度增高,而且维持较久,半衰期延长,毒性也可能增加。

(6)青霉素钾或钠与重金属特别是铜、锌和汞呈配伍禁忌,因后者可破坏青霉素的氧化噻唑环。由锌化合物制造的橡皮管或瓶塞也可影响青霉素活力。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或四环素注射液皆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青霉素也可被氧化剂或还原剂或羟基化合物灭活。

(7)青霉素静脉输液加入头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盐酸羟嗪、丙氯拉嗪、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后将出现混浊。故该品不宜与其他药物同并滴注。

(8)青霉素可增强华法林的作用。

【应急处理】

青霉素不稳定,可以分解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前者是一种速发的过敏原,是产生过敏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可聚合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与多肽或蛋白质结合成青霉噻唑酸蛋白;后者还可与体内的半胱氨酸形成迟发性致敏原——青霉烯酸蛋白,与血清病样反应有关。有药物过敏史或者变态反应性的患者,在局部用药及使用长效制剂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过敏的抢救措施包括:

(1)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采用头低足高位。

(2)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溶液0.5~1ml,儿童酌情减量,每隔半小时可再皮下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3)心脏停搏者,行心脏胸外按压术或心内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溶液1ml。

(4)吸氧,出现呼吸抑制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中枢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行气管切开术。

(5)用氢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40ml 5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或加入500ml 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6)根据病情需要可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

(7)纠正酸中毒及抗组胺药物的应用。

(8)血液透析可清除青霉素。

氨苄西林 ampiciIIin

【其他名称】

氨苄青霉素,安比西林,氨苄青,安必仙,沙维西林,赛米西林,氨苄西,潘别丁。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0.5g,1.0g;胶囊:0.25g;干混悬剂:1.5g/60ml。

【药理作用】

本品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毒性极低。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效力较低,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或略强。对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放线菌其效能基本和青霉素相同。对肠球菌及李斯特菌的作用则优于青霉素。对耐药葡萄球菌及其他能产生青霉素酶的细菌均无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有效,革兰阴性细菌中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等皆对药品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多数大肠埃希菌及某些志贺菌属也对药品敏感,但后者可迅速出现耐药性。氨苄西林对军团菌和胎儿弯曲杆菌有抗菌作用。除脆弱类杆菌外,其余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多对该品敏感。

肌内注射0.5g氨苄西林,0.5~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药品对胃酸相当稳定,因此口服吸收良好,但受食物影响。空腹口服t 1/2 为1.5小时。新生儿和早产儿按体重肌内注射10 和25mg/kg后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20和60μg/ml,t 1/2 为1.7~4小时。氨苄西林的体内分布良好,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乳汁、眼房水中均可达有效药物浓度,尿液及胆汁中药物浓度较高。蛋白结合率为20%~25%。12%~50%的该品在肝内代谢。氨苄西林的肾清除率较青霉素略缓,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少量(0.1%)自胆汁中排泄。口服后24小时尿中排出的氨苄西林为给药量的20%~60%,肌内注射为50%,静脉注射为70%。

【适应证】

药品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用法与用量】

常规剂量:

(1)口服给药:

1日25mg/kg,分2~4次空腹服用。

(2)肌内注射:

1日50~100mg/kg,分4次给药。

(3)静脉给药:

①儿童:1日100~200mg/kg,分2~4次给药,1日最高剂量为300mg/kg。②足月产新生儿:1次12.5~25mg/kg。在出生后第1、第2日,每12小时1次;第3日~2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③早产儿:1次12.5~50mg/kg。第1周,每12小时1次;第2~4周,每8小时1次;4周以上,每6小时1次。

(4)鞘内注射脑膜炎患儿:

婴幼儿(0~2岁),5mg;儿童(2~12岁),10mg。

【注意事项】

(1)患者每次开始应用药品前必须先进行青霉素皮试。

(2)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及有哮喘、湿疹、花粉症、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慎用。

(3)药品与其他青霉素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过敏性。若有过敏反应产生,则应立即停用该品,并采取相应措施。

(4)肾功能减退者应根据血浆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或给药间期。

(5)对怀疑为伴梅毒损害的淋病患者,在使用药品前应进行暗视野检查,并至少在4个月内每月接受血清试验1次。

(6)长期或大剂量应用药品者,应定期检查肝、肾、造血系统功能和检测血清钾或钠。

(7)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干扰:①硫酸铜法尿糖试验可呈假阳性,但葡萄糖酶试验法不受影响;②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值升高。

【不良反应】

药品的不良反应与青霉素钠相仿,以过敏反应较为多见。皮疹是最常见的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5天,呈荨麻疹或斑丘疹,前者为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典型皮疹,后者对氨苄西林有一定的特异性。注射给药的皮疹发生率高于口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应用该品时易发生皮疹,因此,该药不能用于这些患者。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见于应用氨苄西林的患者,氨苄西林相关肠炎也极为罕见。少数患者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大剂量氨苄西林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婴儿应用氨苄西林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隆起。极大量氨苄西林可能使患者发生听力障碍,但氨苄西林的耳毒性尚未最后确定。氨苄西林所致的间质性肾炎亦有报告。

【药物相互作用】

(1)氨苄西林与氯霉素联合应用后,在体外对流感杆菌的抗菌作用影响不一。氯霉素在高浓度(5~10μg/ml)时对氨苄西林无拮抗现象,在低浓度(1~2μg/ml)时可使氨苄西林的杀菌作用减弱,但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无影响。

(2)氨苄西林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可被林可霉素抑制。

(3)氨苄西林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和肠杆菌属的体外抗菌作用可被卡那霉素加强。庆大霉素可加速氨苄西林对B组链球菌的体外杀菌作用。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对产β - 内酰胺酶的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4μg/ml,克拉维酸的联合应用可使这两种青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降至4μg/ml。

(4)药品与下列药品有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磷酸克林霉素、盐酸林可霉素、黏菌素甲磺酸钠、多黏菌素B、琥珀氯霉素、红霉素乙基琥珀酸盐和乳糖酸盐、四环素类注射剂、新生霉素、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阿托品、盐酸肼屈嗪、水解蛋白、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族、维生素C、含有氨基酸的营养注射剂、多糖(如右旋糖酐40)和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这些药物可使氨苄西林的活性丧失。

(5)别嘌醇可使氨苄西林的皮疹反应发生率增加,尤其多见于高尿酸血症。

(6)氯霉素和氨苄西林合用时,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两者单用时为高。

【应急处理】

大剂量氨苄西林静脉给药患者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出现症状立即停止使用,并对症支持治疗。

苯唑西林 oxaciIIin

【其他名称】

苯唑青霉素,新青霉素II,苯甲异噁唑青霉素钠,苯唑西林钠。

【制剂与规格】

粉针剂:500mg/瓶,1g/瓶;胶囊剂:0.25g,0.5g。

【药理作用】

本品为半合成、耐青霉素酶、耐酸青霉素,可口服与注射给药。作用机制同青霉素,但对青霉素敏感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如青霉素,比青霉素差10倍。本品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所破坏,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对不产酶菌株的抗菌作用不如青霉素。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周围感染,对中枢感染一般不适用。

【适应证】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炎、烧伤、骨髓炎、呼吸道感染、脑膜炎、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化脓性链球菌或肺炎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所致的混合感染。

【用法与用量】

(1)口服:

50~100mg/(kg·d),分4~6次。

(2)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体重<2000g:日龄为0~7天,50mg/(kg·d),分2次应用;日龄>7天者,100mg/(kg·d),分3次应用。②体重>2000g:日龄为0~7天,75mg/(kg·d),分3次应用;日龄>7天者,150mg/(kg·d),分4次应用。均用静脉途径。

【注意事项】

(1)本品可致过敏性休克,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

(2)可出现药疹、药物热、胃肠道反应等。

(3)婴儿大量使用可致血尿、蛋白尿甚至尿毒症。

(4)新生儿、早产儿及有哮喘、湿疹、花粉症、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和肝病患者应慎用本品。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

(2)肝毒性:氨基转移酶升高或引起非特异性肝炎。

(3)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引起惊厥。

(4)血液学异常:如中性粒细胞下降。

(5)有报道婴儿使用大剂量本品后出现血尿、蛋白尿和尿毒症。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氨基糖苷类、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巴比妥、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不宜同瓶滴注。

(2)丙磺舒可减少苯唑西林的肾小管分泌,延长本品的血清半衰期。

(3)阿司匹林、磺胺药可抑制本品与血清蛋白的结合,提高游离血药浓度。

【应急处理】

同青霉素的处理方法。

氯唑西林 cIoxaciIIin

【其他名称】

邻氯苯甲异噁唑青霉素钠,邻氯西林,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每瓶0.5g;胶囊:250mg/粒,500mg/粒。

【药理作用】

本品吸收快,血药浓度高,肌内注射30分钟~1小时就能达到高峰血药浓度。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毒性低。与血清蛋白的结合率为94%。

【适应证】

本品的抗菌范围、作用机制和抗药性与苯唑西林相同。主要用于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他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骨髓炎或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用法与用量】

儿童剂量:

(1)空腹口服:

50~100mg/(kg·d),分3~4次,最大剂量为4g/d。

(2)肌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新生儿体重低于2kg者,日龄1~14天时每12小时按体重给予25mg/kg;日龄15~30天时每8小时按体重给予25mg/kg。新生儿体重超过2kg者,日龄1~14天时每8小时按体重给予25mg/kg;日龄15~30天时每6小时按体重给予25mg/kg。

轻、中度肾功能减退患者不需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大剂量应用,以防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发生。于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

【注意事项】

(1)应用本品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

(2)对一种青霉素过敏患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药物或青霉胺过敏。

(3)有哮喘、湿疹、花粉症、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应慎用本品。

(4)本品能降低患者胆红素与血清蛋白的结合能力,新生儿尤其是有黄疸者慎用本品。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以荨麻疹等各类皮疹多见,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也可发生,严重者如过敏性休克偶见。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并予以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

(2)静脉注射本品偶可产生恶心、呕吐和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

(3)大剂量注射本品可引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4)有报道婴儿使用大剂量本品后出现血尿、蛋白尿和尿毒症。

(5)个别病例发生粒细胞缺乏症或淤胆性黄疸。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氨基糖苷类、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巴比妥、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不宜同瓶滴注。

(2)丙磺舒可减少氯唑西林的肾小管分泌、延长本品的血清半衰期。

(3)阿司匹林、磺胺药抑制本品与血清蛋白结合,提高本品的游离血药浓度。

【应急处理】

同青霉素的处理方法。

2. 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 cefuroxime

【其他名称】

头孢呋肟,头孢呋新,呋肟霉素。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0.25g,0.5g,0.75g,1.5g。

【药理作用】

本品属于第二代头孢菌素。它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最后使细菌溶解和死亡。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其稳定性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头孢呋辛抗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比第一代头孢菌素强,但不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葡萄球菌为主的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似或略差,但比第三代头孢菌素强。对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沙门菌、产气荚膜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均有作用。不动杆菌,沙雷菌属、普通变形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李斯特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支原体、衣原体对本品耐药。

肌内注射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能进入胆汁、胸腔积液、骨组织中,脑脊液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10%,蛋白结合率为31%~41%,91%~95%在24小时内由尿排出。t 1/2 为1.3~1.7小时,年龄不足1周的新生儿其t 1/2 为3.5~5.5小时。

【适应证】

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耳鼻喉科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淋病、包括败血症及脑膜等其他感染。

【用法与用量】

婴儿和儿童:50~100mg/(kg·d),分3~4次给药,每天60mg/kg的剂量适用于大部分感染。新生儿:30~100mg/(kg·d),分2~3次给药。出生后第1周,头孢呋辛的血清半衰期为成人的3~5倍。

【注意事项】

(1)早产儿、新生儿慎用。

(2)对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应加以特别注意。

(3)与肾功能相关的生化实验结果会发生改变,但并不具有临床意义。但对于肾功能已有损害的患者,作为预防,应对其肾功能进行监测。

(4)溶液在25℃以下可保持药效5小时,冷藏可保持48小时。

(5)溶液在储备过程中,其颜色会有所加深。

【不良反应】

(1)曾报道有过敏反应,包括皮疹(斑丘疹和荨麻疹)、药物热和十分罕见的过敏性反应。

(2)长期使用可导致念珠菌等非敏感性细菌的过度生长,从而导致胃肠失调,包括在治疗中或治疗后出现的罕见的假膜性结肠炎症状。

(3)某些患者发生血液学参数的变化,主要为血红蛋白浓度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头孢菌素具有被红细胞细胞膜吸附的倾向,并可同该药的抗体反应,产生阳性库姆斯试验结果(此现象可干扰交叉配血试验)及非常罕见的溶血性贫血。

(4)有时它会使血清肝酶或胆红素暂时升高,特别是对患有肝病的患者,但无损害肝脏的证据。

(5)肌内注射可有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宜深部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偶可发生严重的血栓性静脉炎。

【药物相互作用】

(1)合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呈协同抗菌作用。但给予大剂量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特别注意肾功能监测。

(2)可干扰检测尿糖,出现假阳性反应。

(3)不宜与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抑菌药合用。

(4)与呋塞米等强效利尿药合用可引起肾损害。

【应急处理】

本品无特效拮抗药,用药时可以问询医师给药量。药物过量时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大量饮水及补液等。本品可被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清除。

头孢噻肟 cefotaxime

【其他名称】

头孢氨噻肟,氨噻肟头孢菌素,头孢泰克松,西孢克拉瑞,头孢噻肟钠,塞福隆,凯福隆,凯帝隆,泰可欣,先锋噻肟。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0.5g,1g,2g。

【药理作用】

本品为第三代半合成头孢菌素,通过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相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溶解死亡,发挥杀菌作用。抗菌谱广,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对阳性球菌不如第一代与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与厌氧菌仅有低度的抗菌作用。抗菌谱包括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杆菌、克雷伯产气杆菌属及奇异变形杆菌、奈瑟菌属、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口服不吸收,肌内注射t max 为0.5小时,分布于各种组织与体液中,胆汁中的浓度较高,不易透过正常的脑膜,但脑膜有炎症时可增加透入量。部分代谢为活性较弱的去乙酰头孢噻肟,原药及代谢物均由肾脏排出。

【适应证】

主要用于各种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如呼吸道、五官、腹腔、胆道感染,以及脑膜炎、淋病、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创伤及术后感染、败血症等。

【用法与用量】

儿童剂量:肌内注射及静脉注射,50~100mg/(kg·d),分2~3次,总量不超过12g/d。新生儿:日龄<7天者100mg/(kg·d),分2次静脉给药;>7天者150mg/(kg·d),分3次静脉给药。

【注意事项】

(1)婴幼儿不能肌内注射。

(2)对青霉素过敏及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长期用药可致二重感染,如念珠菌病、假膜性肠炎等,应予以警惕。

【不良反应】

(1)与青霉素有时有交叉变态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孕妇(尤其3个月以内的孕妇)应慎用。

(2)对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剂量应相应减小,不能合用强效利尿药。

(3)有时患者有皮疹、头晕、耳鸣、发热、腹泻、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

(4)肌内注射部位有疼痛感。

(5)个别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6)可有暂时性SGOT和SGPT等升高。

【药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可提高其血药浓度,延长半衰期。

(2)长期用药可使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缺乏。

(3)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也可增加肾毒性,且不宜同时混合应用。

(4)与呋塞米等强效利尿药合用可增加肾毒性。

(5)与多黏菌素、万古霉素等合用亦可增加肾毒性。

(6)与脲基青霉素阿洛西林或美洛西林合用总清除率会降低。

【应急处理】

本品无特效拮抗药,药物过量时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和大量饮水及补液等。

头孢曲松 ceftriaxone

【其他名称】

头孢三嗪,头孢三嗪噻肟,罗氏芬,泛生舒复,cefriaxone,rocephin。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0.25g,0.5g,1.0g。

【药理作用】

本品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广谱β - 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抗菌谱与头孢噻肟相似,对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较强大的抗菌作用。对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对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包括对青霉素低敏的肺炎链球菌抗菌活性亦较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次于第二代头孢菌素。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本品的敏感性差。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本品耐药。

口服不吸收,肌内注射t max 为2~3小时,组织穿透力很强,能广泛分布于多种组织、体腔和体液中,胆汁和尿液中浓度较高,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无论脑膜有无炎症,脑脊液中浓度均能达到治疗水平;也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3%~96%,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40%~65%以原药经肾排出,另约40%自胆道经肠道排泄。t 1/2 长达6~9小时,早产儿为5~16小时。

【适应证】

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本品单剂可治疗单纯性淋病。

【用法与用量】

儿童剂量:深部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50~75mg/(kg·d),分1~2次应用。不宜超过2g/d。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者对其他头孢菌素或头霉素也可能过敏。

(2)有黄疸的早产儿和新生儿禁用。

(3)对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本品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反应者,不宜再选用头孢菌素类。

(4)早产儿、新生儿、有胃肠道疾病史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者应慎用。

(5)由于头孢菌素类毒性低,所以有慢性肝病患者应用本品时不需调整剂量。患者有严重肝、肾损害或肝硬化者应调整剂量。

(6)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5ml/min,每日应用本品剂量少于2g时,不需做剂量调整。血液透析清除本品的量不多,透析后无需增补剂量。

(7)对诊断的干扰:应用本品的患者以硫酸铜法测尿糖时可获得假阳性反应。

(8)本品的保存温度为25℃以下。

【不良反应】

(1)局部反应有静脉炎,此外可有皮疹、瘙痒、发热、支气管痉挛和血清病等过敏反应。

(2)可有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结肠炎、黄疸、胀气、味觉障碍和消化不良等反应。

(3)少数患儿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或减少和白细胞减少。

(4)偶可出现黄疸,也可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5)少数患者可出现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暂时性升高。

(6)长期用药可致肠道菌群紊乱,引发二重感染。

(7)少数患者可引发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缺乏。

【药物相互作用】

(1)静脉输液中加入红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苯妥英钠、氯丙嗪、异丙醇、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时将出现混浊。由于本品的配伍禁忌药物甚多,所以应单独给药。

(2)本品可影响乙醇代谢,抑制乙醛去氢酶的活性使血中乙醛积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故在应用本品期间和以后数天内,应避免饮酒和服含乙醇的药物。

【应急处理】

本品无特效拮抗药,药物过量时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和大量饮水及补液等。

头孢哌酮-舒巴坦 cefperazone-suIbactam

【其他名称】

立健舒,舒普深。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1.0g,1.5g,2.0g。

【药理作用】

本品为复合制剂。舒巴坦为广谱酶抑制剂,同时具有较弱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强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但对某些阴性杆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无活性。头孢哌酮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两者联合,不但对阴性杆菌显示明显的协同抗菌活性,联合后的抗菌作用是单独使用头孢哌酮作用的4倍。流感杆菌、产气杆菌、摩根杆菌、类杆菌、大肠埃希菌、氟劳地枸橼酸杆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肺炎杆菌等均对本品有较好的敏感性。

【适应证】

用于由敏感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膜炎、胆囊炎、胆道感染、腹腔内感染、败血症等的治疗。

【用法与用量】

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小儿40~80mg/(kg·d),分2~4次用药。最大剂量为160mg/(kg·d),分2~4次用药。舒巴坦的最大剂量每日不得超过80mg/kg。

【注意事项】

(1)对本品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2)早产儿、新生儿慎用。

(3)有维生素K缺乏、营养不良、吸收障碍者慎用。

(4)严重胆囊炎患者、严重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5)用药期间禁酒及禁服含乙醇的药物。

【不良反应】

(1)可见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

(2)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偶见假膜性肠炎。

(3)少数出现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4)可有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或血胆红素一过性升高。

(5)长期用药可致肠道菌群紊乱,引发二重感染。

【药物相互作用】

(1)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对肠杆菌属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某些敏感菌有协同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肾毒性。

(2)可增强肝素、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物的作用,增强阿司匹林、二氟尼柳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作用,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3)与呋塞米等强效利尿药同时用可增加肾毒性。

(4)本品可影响乙醇代谢,抑制乙醛去氢酶的活性使血中乙醛积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故在应用本品期间和以后数天内,应避免饮酒和服含乙醇的药物。

【应急处理】

本品无特效拮抗药,药物过量时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和大量饮水及补液等。

(二)糖肽类

万古霉素 vancomycin

【其他名称】

凡古霉素,凡可霉素,盐酸万古霉素,稳可信。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0.5g,1.0g;胶囊:0.125g,0.25g。

【药理作用】

万古霉素是东方链霉素菌株产生的三环糖肽类窄谱抗生素,能以高亲和力结合到敏感细菌壁前体肽聚末端的丙氨酰丙氨酸上,阻断构成细菌细胞壁的高分子聚肽糖合成,导致细胞壁破损而杀灭细菌,还可改变细菌细胞膜渗透性,并选择性地抑制RNA的合成。抗菌谱仅覆盖革兰阳性菌,不易产生耐药,和其他抗生素之间也不会发生交叉抗药性。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口服吸收较差,但对假膜性肠炎和严重肾功能障碍患者,血药浓度亦可达治疗水平。静脉给药可广泛分布到全身大多数组织和体液中,在血清、胸腔积液、心包液、腹水、滑膜液、尿液、腹膜透析液和心房组织液中均可达有效浓度,但在胆汁中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可透过胎盘,但不能透过正常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当脑膜炎症时可渗入脑脊液并达有效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约55%。可在肝中代谢,主要以原药经肾排出。个体差异较大。成人t 1/2 为3~9小时,幼儿为2.2~3小时,肝功能对t 1/2 影响不大,肾功能障碍时明显延长。

【适应证】

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所致的感染和肠球菌等引起的严重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假膜性肠炎等。

【用法与用量】

儿童剂量:口服20~50mg/(kg·d),分4次,治疗5~10天,总量不超过2g/d;静脉用药20~40mg/(kg·d),分2~4次。37周以下早产儿每次15mg/kg,每12小时1次;足月儿每次10~15mg/kg,每8小时1次,均静脉应用。疗程为7~10天。

【注意事项】

1. 对万古霉素过敏者禁用。

2. 新生儿、婴幼儿、严重听力减退或有耳聋者慎用。

3. 本药的结构特殊,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4. 通常不作为一线药物应用,作为一种第三线药物,在常用抗菌药物无效或不能应用时(如假膜性肠炎时)应用。

5. 输入速度过快可产生红斑样或荨麻疹样反应,皮肤发红(称为红人综合征),尤以躯干上部为甚。输入药液过浓可致血栓性静脉炎,应适当控制药液浓度和滴注速度。

6. 不可肌内注射,因可致剧烈疼痛。

7. 可引起口麻、刺痛感、皮肤瘙痒、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热、感冒样反应以及血压剧降、过敏性休克反应等。

8. 可致严重的耳中毒和肾中毒,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时尤易发生,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9. 含本药的输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药物。

【不良反应】

1. 耳毒性、肾损害严重,与剂量大小有关。大剂量应用时、肾功能不全患者、儿童和老年人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2. 偶见过敏反应。

3. 静脉滴注时可发生恶心、寒战、发热,所以药物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易过快。偶可出现血压降低和休克样症状。

4. 对血管有刺激性,可引起注射部位剧烈疼痛,严重者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5. 大剂量快速滴注可致严重低血压,甚至心脏停搏。

6. 可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罕见血小板减少。

7. 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对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同时耳、肾毒性增加。抗组胺药、吩噻嗪类药物可掩盖耳鸣、头昏、眩晕等耳毒性症状。

2. 与麻醉药合用易出现变态反应,必要时应先给予本品后再做麻醉诱导。

3. 许多药物合用时可产生沉淀反应,如氯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氧西林、氨茶碱、巴比妥类、氯噻嗪、碳酸氢钠、苯妥英、磺胺异噁唑等。

4. 忌与碱性药物配伍。

5. 与考来烯胺同时服用,因阳离子交换树脂与其结合,可使药效灭活。

【应急处理】

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应立即停药。静脉输注速度不应过快,如出现低血压、休克症状立即停药。药物过量处理包括维持肾功能、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可进行腹膜透析。

(三)碳青霉烯类

美罗培南 meropenem

【其他名称】

美平,mepem。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0.5g。

【药理作用】

本品为人工合成的广谱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非常强的亲和力,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除金属β-内酰胺酶以外,其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包括由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所产生的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的水解作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美罗培南容易穿透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而达到其作用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尤其对革兰阴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抗菌作用较亚胺培南稍弱。美罗培南不宜用于治疗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感染,有时对其他碳青霉烯类的耐药菌株亦表现出交叉耐药性。

【适应证】

美罗培南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由单一或多种对美罗培南敏感的细菌引起的下列感染:肺炎(包括院内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妇科感染,如子宫内膜炎和盆腔炎等;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用法与用量】

儿童:根据感染类型的严重程度、致病菌敏感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每8小时按规定剂量10~20mg/kg给药;体重超过50kg的儿童,按成人剂量给药。脑膜炎儿童患者的治疗剂量按每8小时40mg/kg给药。目前尚无儿童肾功能不全的使用经验。

【注意事项】

1. 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或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感染患者慎用。青霉素过敏者要进行皮试。

2. 早产儿、新生儿、婴儿及有癫痫史或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患儿慎用。

3. 对肝功能不全患者不必要进行剂量调整,应认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

4. 不推荐用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

5. 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轻微至危及生命的假膜性结肠炎。对使用美罗培南后引起腹泻或腹痛加剧的患者,应确诊其是否为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结肠炎,同时也应认真考虑其他因素。

6. 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感染时,应常规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7. 美罗培南和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联用时应注意。本品可通过血液透析清除,若病情需要持续使用本品,建议在血透后根据病情再给予全量,以达到有效的血浆浓度;对腹膜透析的患者,目前尚无本品的使用经验。

8. 美罗培南不应冷冻。使用前摇晃均匀。本品配制后应1次用完。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主要有皮疹、瘙痒、药物热等过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

2. 消化系统 主要有腹泻、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3. 肝脏 偶见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

4. 肾脏 偶见排尿困难和急性肾衰竭。

5. 中枢神经系统 偶见失眠、焦虑、意识模糊、眩晕、神经过敏、感觉异常、幻觉、抑郁、痉挛、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国外有报道,用药后偶可诱发癫痫发作。

6. 血液系统 偶见胃肠道出血、鼻出血和腹腔积血等出血症状。

7. 注射给药时可致局部疼痛、红肿、硬结,严重者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药物相互作用】

1. 本品与齐多夫定、昂丹司琼、多种维生素、多西环素、地西泮、葡萄糖酸钙和阿昔洛韦等药有配伍禁忌。

2. 丙磺舒和美罗培南合用可竞争性激活肾小管分泌,抑制肾脏排泄,导致美罗培南清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因此不推荐美罗培南和丙磺舒联用。

3. 本品与伤寒活疫苗同用,可能会干扰伤寒活疫苗的免疫反应。

4. 有报道抗癫痫药与本品合用可使抗癫痫药的血浆浓度降低。

【应急处理】

本品偶可致过敏性休克,一旦出现出汗、喘鸣、头晕等休克前驱表现应立即停药,并做好抢救准备。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腹痛、频繁腹泻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四)唑烷酮类

利奈唑胺 IinezoIid

【其他名称】

斯沃,zyvox。

【制剂与规格】

片剂:600mg;注射液:600mg(300ml)。

【药理作用】

本品为人工合成的唑烷酮类抗生素,是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并且最接近作用部位。与其他药物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利奈唑胺的作用部位和方式独特,因此在具有特殊性或获得性耐药特征的阳性细菌中,都不易与其他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药发生交叉耐药,在体外也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研究表明,通常导致阳性细菌对作用于50S核糖体亚单位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基因对利奈唑胺均无影响,包括存在修饰酶、主动外流机制以及细菌靶位修饰和保护作用。利奈唑胺对甲氧西林敏感或耐药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敏感或耐药肠球菌、青霉素敏感或耐药肺炎链球菌均显示了良好的抗菌作用,对厌氧菌亦具抗菌活性,对卡他莫拉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具有中度活性。

【适应证】

1. 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菌血症。

2. 院内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珠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ulti-drug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或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需要联合应用抗革兰阴性菌的药物。.

3. 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TI),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珠)、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只有当微生物实验检查显示敏感性革兰阳性菌感染时才应该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同时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在没有其他有效治疗措施时才使用利奈唑胺,还必须联合应用抗革兰阴性菌的药物。

4. 非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所致。

5. 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所致。

【用法与用量】

儿童患者(刚出生至11岁):每8小时静脉注射或口服(片剂或口服混悬剂)10mg/kg,连续治疗10~14天。

【注意事项】

1. 为减少细菌对药物耐药的发生及保持利奈唑胺和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利奈唑胺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2.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应在30~120分钟内静脉输注。不能将此静脉输液袋串联在其他静脉给药通路中。不可在此溶液中加入其他药物。

3. 对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应每周进行全血细胞计数的检查,尤其是用药超过两周,或以前有过骨髓抑制病史,或合并使用能诱导发生骨髓抑制的其他药物,或患慢性感染既往或目前合并接受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4. 有使用后出现假膜性结肠炎的报道,严重程度可为轻度至威胁生命。

5. 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有出现乳酸性酸中毒的报道。

6. 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中,利奈唑胺被列入特殊管理一类。

【不良反应】

1. 利奈唑胺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腹泻、头痛和恶心。

2. 其他不良事件有呕吐、失眠、便秘、皮疹、头晕、发热、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感染、局部腹痛、消化不良、味觉改变、舌变色、瘙痒。

3.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各类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4. 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有的进展至失明)。

5. 乳酸性酸中毒。

【药物相互作用】

1.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与下列药物通过Y形接口联合给药时,可出现物理性质不配伍:两性霉素B、盐酸氯丙嗪、地西泮、喷他脒异硫代硫酸盐、乳糖酸红霉素、苯妥英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

2.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与头孢曲松钠合用可致两者的化学性质不配伍。

【应急处理】

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严重腹泻、皮疹、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五)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 amikacin

【其他名称】

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霉素,amikin。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100mg/2ml,200mg/2ml,500mg/2ml。

【药理作用】

本品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本品作用机制为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单位,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本品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沙雷菌属等均具良好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亦有良好作用;对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耶尔森菌属、胎儿弯曲菌、结核杆菌及某些非结核分枝杆菌属亦具较好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较庆大霉素略低。本品最突出的优点是对许多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稳定,不会被此类酶钝化而失去抗菌活性。革兰阳性球菌中本品除对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敏感株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外,肺炎链球菌、各组链球菌及肠球菌属对之大多耐药。本品对厌氧菌无效。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假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吲哚阳性和吲哚阴性)、普鲁威登菌、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属、不动杆菌属与葡萄球菌属等所致的菌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包括新生儿脓毒症)、呼吸道感染、骨关节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烧伤、手术后感染及复发性尿路感染等。

阿米卡星对大部分氨基糖苷类纯化酶稳定,故适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中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耐药菌株,尤其如普鲁威登菌属、黏质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

【用法与用量】

新生儿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首剂按体重10mg/kg,继以每12小时7.5mg/kg;一般1个疗程不超过10天。儿童肌内或静脉滴注4~10mg/(kg·d),分2~3次。严重感染可增加剂量,但不宜超过15mg/kg,疗程不超过10天。

【注意事项】

1. 应监测血药浓度,尤其新生儿、老年和肾功能减退的患者。本品的有效治疗浓度范围为15~25μg/ml,应避免高峰血药浓度持续在35μg/ml以上以及谷浓度超过5μg/ml。

2. 不能测定血药浓度时,应根据测得的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3. 给予首次饱和量7.5mg/kg后,有肾功能不全、前庭功能或听力减退的患者所用维持量酌减,即剂量不变,延长给药间期;或给药间期不变,每次剂量减少或停用本品。由于阿米卡星在体内不代谢,主要经尿排出,因此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可能引起药物积聚达中毒浓度。

4. 患者应给予足够的水分,以减少肾小管损害。

5. 烧伤患者中本品的半衰期较短(1~1.5小时),因此可能需用5~7.5mg/kg,每6小时1次。

6. 长期用药可能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

7. 配制静脉用药时,每500m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其他灭菌稀释液100~200ml中,上述溶液用于成人应在30~60分钟内、婴儿患者于1~2小时内缓慢输入,并相应减少稀释液量。

8. 本品不可直接静脉推注,以免产生神经肌肉阻滞和呼吸抑制作用。

【不良反应】

1. 本品的耳毒性和肾毒性与卡那霉素相近,故肾功能减退者、脱水者、老年患者及使用强效利尿药的患者应慎用或减量。

2. 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腹泻。

3. 个别病例有药物热,皮疹,肌肉震颤、麻木,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还可引起肝损害、贫血、血压下降。

4. 长期使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5.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反应较少见。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强效利尿药(如呋塞米、依他尼酸)、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环孢素等联用可加强肾毒性。

2. 与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联合应用,耳中毒的可能性加强。

3. 与头孢菌素类、右旋糖酐联合应用,可致肾毒性加强。

4. 与肌肉松弛药或具有此种作用的药物(如地西泮等)联合应用可致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强。新斯的明或其他抗胆碱酯酶药均可拮抗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5. 本类药物与碱性药(如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合应用,抗菌效能可增强,但同时毒性也相应增强,必须慎重。

6. 青霉素类对某些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可因氨基糖苷类的联用而得到加强,如目前公认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和肠球菌感染在应用青霉素的同时可加用链霉素(或其他氨基糖苷类)。

【应急处理】

由于缺少特异性拮抗剂,本品过量或引起毒性反应时主要采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同时补充大量水分。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有助于从血中清除阿米卡星。

(六)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 metronidazoIe

【其他名称】

灭滴灵,甲硝哒唑,甲硝基羟乙唑,灭滴唑。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0.2g;注射液:50mg(10ml),100mg(20ml),500mg(100ml),1.25g(250ml),500mg(250ml)。

【药理作用】

本品属硝基咪唑类合成抗菌药,对缺氧环境中的细菌和厌氧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它能迅速被细菌和厌氧微生物吸收,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对革兰阴性和阳性厌氧菌均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对拟杆菌属(包括脆弱拟杆菌)、梭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包括破伤风杆菌)、部分真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阿米巴原虫氧化还原反应也有抑制作用,导致原虫氮链发生断裂而死亡。此外对滴虫也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口服或直肠给药后能迅速而完全地吸收,蛋白结合率<20%,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且能通过血脑屏障,药物有效浓度能够出现在唾液、胆汁、乳汁、羊水、精液、尿液、脓液和脑脊液中。甲硝唑及其代谢物大量由尿排泄(占总量的60%~80%),少量由粪排出(6%~15%)。t 1/2 约为8小时。

【适应证】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如呼吸道、消化道、腹腔及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骨和骨关节等部位的感染以及脆弱拟杆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脑脓肿、败血症及脑膜炎,以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结肠炎。治疗破伤风常与破伤风抗毒素(TAT)联用。此外还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

【用法与用量】

剂量:新生儿(<7天)每次7.5mg/kg,体重<1200g者每48小时1次;体重1200~2000g者每24小时1次;体重≥2000g者每12小时1次。日龄≥7天的新生儿每次7.5mg/kg,体重<1200g者每48小时1次;体重1200~2000g者每12小时1次;体重>2000g者每次15mg/kg,每12小时1次。

【注意事项】

1. 对本品或其他咪唑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 血液病及活动性中枢系统疾病者禁用。

3. 药物经肝代谢,因此肝功能不足者药物可蓄积,使用时应酌情减量。

4. 应用期间应减少钠盐摄入量,如食盐过多可引起钠滞留。

5. 可诱发白念珠菌病,必要时可并用抗念珠菌药。

6. 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和惊厥,遇此情况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7. 可致血象改变、白细胞减少等,应予注意。

8. 新生儿静脉注射应缓慢,至少60分钟。

【不良反应】

1. 口服时的不良反应

①肠胃道症状:如恶心、畏食、呕吐、腹泻、中上腹不适、腹部痉挛、便秘;②口腔:偶有口腔明显金属异味、舌苔厚、舌炎和胃炎,可能与念珠菌急剧增长有关;③血液系统:可逆性粒细胞和红细胞减少;④心血管:心电图T波平坦;⑤中枢神经系统:癫痫、周围神经病变、眩晕、共济失调、精神错乱、易兴奋、抑郁、乏力和失眠;⑥过敏、荨麻疹、红斑疹、潮红、鼻充血、阴道或外阴干燥、发热;⑦泌尿系:排尿困难、膀胱炎、多尿、尿失禁、黑尿;⑧其他:阴道真菌过长、性欲减退、直肠炎、关节痛似血清病。

2. 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

最严重的为癫痫发作和周围神经病变,后者主要表现为肢端麻木和感觉异常。某些病例长程用药时,周围神经病变持续。

【药物相互作用】

1. 苯巴比妥和利福平可加快本品的代谢。但本品可使苯巴比妥和利福平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

2. 与抗胆碱药合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可提高疗效。

3. 与西咪替丁等减弱肝微粒体活性的药物合用可减慢本品的消除,延长本品的半衰期。

4. 与华法林和其他口服抗凝药合用可增加华法林和其他口服抗凝药的血药浓度,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5. 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可加速本品的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

6. 甲氧氯普胺可减轻本品的胃肠道症状。

7. 氢氧化铝、考来烯胺可略降低本品的胃肠道吸收率。

8. 本品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干扰乙醇氧化过程,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应急处理】

本品无特效拮抗药,药物过量时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和大量饮水及补液等。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有助于从血中清除。

(七)抗病毒类抗生素

利巴韦林 ribavirin

【其他名称】

病毒唑,三氮唑核苷,威乐星。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1ml/100mg,2ml/250mg,2ml/100mg,2ml/200mg,5ml/ 250mg,5ml/500mg;片剂:20mg,50mg,100mg;颗粒剂:50mg等。

【药理作用】

本品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利巴韦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利巴韦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

【适应证】

拉萨热,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甲型、乙型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单纯疱疹,麻疹,腮腺炎,水痘、带状疱疹等。

【用法与用量】

1. 注射液

小儿10~15mg/(kg·d),分2次给药,每次滴注20分钟以上,疗程为3~7天。

2. 片剂

小儿每日按体重10mg/kg,分4次服用,疗程为7天。6岁以下小儿的口服剂量未定。

3. 利巴韦林颗粒

用温开水完全溶解后口服。儿童剂量为10~15mg/(kg·d),分3次服用,应用3天。

【注意事项】

1. 有严重贫血、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2. 对诊断的干扰 口服后引起血胆红素增高者可高达25%。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血红蛋白下降。

3. 尽早用药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日内给药一般有效。不宜用于未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

4.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对肝功能、血象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1.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

2. 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并可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药物相互作用】

1. 利巴韦林注射液与齐多夫定同用时有拮抗作用,因本品可抑制齐多夫定转变成活性型的磷酸齐多夫定。

2. 与干扰素合用对降低丙型肝炎病毒RNA的浓度有协同作用。

【应急处理】

大剂量应用时可致心脏损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等患者可引起呼吸困难、胸痛,一旦有症状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阿糖腺苷 vidarabine

【其他名称】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腺嘌呤阿糖苷,Ara-A。

【制剂与规格】

粉针剂:100mg/瓶,200mg/瓶。

【药理作用】

本品为抗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药,其药理作用是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使其活性降低而抑制DNA合成。单磷酸阿糖腺苷进入细胞后,经过磷酸化生成阿糖腺苷二磷酸(Ara-ADP)和阿糖腺苷三磷酸(Ara-ATP)。抗病毒活性主要由阿糖腺苷三磷酸(Ara-ATP)引起,Ara-ATP与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竞争地结合到病毒DNA聚合酶上,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及病毒DNA的合成,同时抑制病毒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还能抑制病毒DNA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的活性,使Ara-A渗入病毒的DNA中并连接在DNA链3′-OH位置的末端,抑制了病毒DNA的继续合成。

【适应证】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病毒性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等,此外在手足口病及儿童水痘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与用量】

使用前,每瓶加2ml灭菌生理盐水溶解后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或遵医嘱。小儿剂量:5~10mg/(kg·d),疗程为10天。新生儿:10~15mg/(kg·d),持续滴注12小时以上,疗程为10~14天。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注意事项】

1. 如注射部位疼痛,必要时可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解除疼痛症状。

2. 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3. 配制的溶液不可冷藏。

4. 动物实验发现本药有致畸胎或致突变作用,因此孕妇及婴儿禁用。

【不良反应】

1. 可见注射部位疼痛。

2. 极少情况下会出现神经肌肉疼痛及关节疼痛,偶见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或骨髓巨细胞增多现象,为可逆性,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3.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与给药量和疗程呈正相关。

【药物相互作用】

1. 不可与含钙的输液配伍。

2. 不宜与血液、血浆及蛋白质输液剂配伍。

3. 别嘌醇可加重本品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不宜与别嘌醇并用。

4. 与干扰素同用可加重不良反应。

【应急处理】

大剂量注射可引起严重中枢系统反应,如震颤、眩晕、幻觉、共济失调、精神变态等,应停药或减量。本品缺少特异性对抗药,过量或引起毒性反应时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有助于本品清除。

阿昔洛韦 acicIovir

【其他名称】

无环鸟苷,无环鸟嘌呤。

【制剂与规格】

注射液:0.5g,0.25g。

【药理作用】

阿昔洛韦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药物易被单纯疱疹病毒摄取,然后磷酸化为三磷酸盐,通过干扰病毒DNA聚合酶和抑制病毒的复制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

【适应证】

1.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用于免疫缺陷者初发和复发性黏膜皮肤感染的治疗以及反复发作病例的预防。也用于单纯疱疹性脑炎治疗。

2. 带状疱疹 用于免疫缺陷者严重带状疱疹患者或免疫功能正常者弥散型带状疱疹的治疗。

3. 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

【用法与用量】

静脉用药液的配制:阿昔洛韦注射液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稀释至至少100ml,使最后药物浓度不超7g/L,否则易引起静脉炎。

静脉滴注注意:

1. 重症生殖器疱疹的初治 婴儿与12岁以下小儿每8小时按体表面积250mg/m 2 ,共5日。

2. 免疫缺陷者皮肤黏膜单纯疱疹 婴儿与12岁以下小儿每8小时按体表面积250mg/ m 2 ,共7日;12岁以上按成人量。

3. 单纯疱疹性脑炎 每8小时按体重10mg/kg,共10日。

4. 免疫缺陷合并水痘 每8小时10mg/kg或500mg/m 2 ,共10日。

5. 小儿最高剂量为每8小时按体表面积500mg/m 2

【注意事项】

1. 对更昔洛韦过敏者也可能对阿昔洛韦注射液过敏。

2. 新生儿、婴幼儿慎用。

3. 以下情况需考虑用药利弊 ①脱水或已有肾功能不全,阿昔洛韦注射液剂量应减少;②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对阿昔洛韦注射液不能承受者、精神异常或以往对细胞毒性药物出现精神反应者,静脉用阿昔洛韦注射液易产生精神症状,须慎用。

4. 严重免疫功能缺陷者长期或多次应用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后可能引起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对阿昔洛韦注射液耐药。如单纯疱疹患者应用阿昔洛韦注射液后皮损无改善,应测试单纯疱疹病毒对阿昔洛韦注射液的敏感性。

5. 对诊断的干扰 静脉给药可引起肾小管阻塞,使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如果剂量恰当、补水充足则不易引起。

6. 随访检查 由于女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大多易患子宫颈癌,因此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1次,以便早期发现。静脉用药可能引起肾毒性,用药前或用药期间应检查肾功能。

7. 一旦疱疹症状与体征出现,应尽早给药。

8. 静脉给药

(1)阿昔洛韦注射液专供静脉滴注,药液至少在1小时以上匀速滴入,避免快速滴入或静脉推注,否则可发生肾小管内药物结晶沉积,引起肾功能损害(可达10%)。

(2)静脉滴注后2小时尿药浓度最高,此时应给患者充足的水,防止药物沉积于肾小管内。

(3)配液方法:阿昔洛韦注射液应加入适量的溶液(如葡萄糖注射液),使药液浓度不高于7g/L。肥胖患者的剂量应按标准体重计算。

9. 1次血液透析可使血药浓度减低60%,因此血液透析后应补给1次剂量。

10. 新生儿不宜以含苯甲醇的稀释液配制静脉滴注液,否则易引起致命的综合征,包括酸中毒、中枢抑制、呼吸困难、肾衰竭、低血压、癫痫和颅内出血等。

【不良反应】

1. 常见的不良反应 若注射浓度太高(10g/L)可引起静脉炎,外溢时注射部位可出现炎症,还可能引起皮肤瘙痒或荨麻疹。

2. 少见的不良反应 注射给药特别是静脉注射时,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尿和低血压。

3. 罕见的不良反应 注射给药时可能出现昏迷、意识模糊、幻觉、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 注射用药可以引起轻度头痛(常见)、多汗(少见),如果症状如持续存在或明显时应引起注意。

【药物相互作用】

1. 静脉给药时与干扰素或甲氨蝶呤(鞘内)合用可能引起精神异常,应慎用。

2. 静脉给药时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肾毒性,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

3. 与齐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可引起肾毒性,表现为深度昏睡和疲劳。

【应急处理】

大剂量突击性注射可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应多饮水。大剂量注射时可引起神经系统障碍,应立即停药。本品缺少特异性对抗药,过量或引起毒性反应时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有助于本品清除。 7NveqXoLyBnJ8VQA7cBQdUjLQQAVSoV7rYPHlq0hYg+rBXeW1B8OIgCkm5T2rs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